導航:首頁 > 制服知識 > 高中歷史丞相制服演變

高中歷史丞相制服演變

發布時間:2021-06-15 22:34:08

❶ 中國古代丞相制度的演變歷程

起源於戰國秦武王時期,終於明太祖時期.唐:分相權 分門下 中書 尚書 尚書下有六部
宋:三分相權(軍 經 政)
明:廢丞相制

❷ 論宰相制度的演變

宰相的正式官名隨著朝代的更替,先後出現過:相國、丞相、大司徒、侍中、中書令、尚書令、同平章事、內閣大學士、軍機大臣等多達幾十種官名。據記載,早在商周時代已有太宰、尹、太師之稱,這些官職雖有輔佐天子管理國家之意,但在當時尚不具備國家機器中幕僚長階性質。到了春秋戰國時代,相的名稱出現了。例如管仲為齊國相,藺相如為趙國相。由於當時養士之風盛行,不少有知識的人被各國招聘為相。秦國由於變化徹底,發展迅速,是戰國時代第一個設立郡縣制的國家,並於秦武王二年(公元前309年)任樗里疾、甘茂為左右丞相。丞相之名由此而始。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宰相作為官制首次確定下來。在秦以前的殷周時代,國家的最高統治者是通過分封諸侯進行統治的,商朝的王或周朝的天子不能幹涉分封國的內政,又因分封國的國君由貴族世襲,所以天子無權解除他們在分封國的統治權力。秦始皇之後,廢分封,設郡縣,廢諸侯,設官吏,皇帝不再通過宗法親緣關系進行統治,改為任命官僚向全國發號施令,因此有必要組織一套官僚機構,並藉助於宰相大臣輔佐政務。宰相就在這一歷史條件下產生了。隨著封建國家的發展,宰相制一直沿襲了兩千年。
編輯本段各朝宰相
宰相最早起源於春秋時期。管仲就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傑出的宰相。到了戰國時期,宰相的職位在各個諸侯國都建立了起來。 秦朝時,宰相的正式官名為丞相。有時分設左右,以右為上,稱為「右丞相」,「左丞相」。 漢朝與秦朝相仿,只是如果稱為相國的話,地位更高一些,並以御史大夫為副職。漢武帝時,起用了一批儒生當丞相,處理日常行政事務,而政務中心則轉到了內廷。宰相的職權逐漸轉移到了尚書台長官的手中。漢哀帝改丞相為大司徒,東漢由司徒、司空、太尉共同執政。漢獻帝時,復置丞相,由曹操擔任。 魏晉南北朝時,丞相或相國多為權臣自命,成為了一種篡位奪權的手段。南北朝制度多變,皇帝所與議論政事或委以機密者,即是宰相,官名有中書監、中書令、門下侍中、尚書令、僕射或將軍。其位最尊、權最大者則為錄尚書事。 隋朝定三省制,三省長官內史省的內史令、門下省的納言、尚書省的尚書令都是宰相。 唐朝改內史省為中書省,內史令為中書令,納言為侍中。由於太宗曾任尚書令,以後不再任命此官,改以尚書僕射為長官任宰相職。唐高宗後,只有加「同中書門下三品」、「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者才是宰相。 五代的宰相制度基本上沿襲唐代,但是也有很多自己的特色。 五代基本都是以中書侍郎、門下侍郎、各部尚書、侍郎及他官加同平章事均為宰相。其中例外的,只有後唐和後周。 後唐明宗長興四年 ( 933年 )九月敕:「馮?有經邦之茂業,宜進位於公台,但緣平章字犯其父名,不欲斥其家諱,可改同平章事為同中書門下二品」。後周顯德年間,樞密使吳廷祚曾加「同中書門下二品」的名號。 其他的宰相名號仍為「同平章事」。 五代時期中央集權進一步加大,宰相的權力被皇帝侵奪的同時,本身開始插手各部司的事務。宰相往往另判、領使、分管某一部門的工作,特別是一些重要的部司,幾乎都是由宰相領判。 與唐代相比,五代時期宰相制度的一大變化是,宰相的品級得到統一固定和提高。 後晉天福五年(940年)二月,「升中書門下平章事為正二品」,同時規定「以中書門下侍郎為清望三品」。從此,宰相的品級提高和固定到正二品,而中書侍郎、門下侍郎一旦加同平章事為宰相,其官品也由正三品升為正二品。 後晉這一宰相制度的變革,徹底改變了唐以來宰相品級較為混亂和不盡合理的局面。 與唐代的宰相制度相比,最大的一個變化是,五代時期,宰相制度出現了首席宰相的制度,並被沿襲下來。後唐庄宗時,「豆盧革時為首相,故稱之為首座相公」被認為是有史可查的五代首相制度的開始。 宋朝以同平章事為宰相正式官名,以參知政事為副。從漢至唐,皇帝待宰相之禮,逐漸降級,至宋太祖廢「坐論」之禮,使宰相地位大降。元豐改制,設宰相二人,首相稱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次相稱尚書右僕射兼中書侍郎;另設門下侍郎、中書侍郎、尚書左右丞為副相。政和時,改左僕射為太宰兼門下侍郎,右僕射為少宰兼中書侍郎。建炎間,再改宰相官名為尚書左右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副相為參知政事。乾道間又改為左、右丞相。 宋太祖建國後,不斷加強皇權,分化、削弱相權。宰相並不是一個正式官名,它實際上在隋代就是一個群體,是除皇帝之外的最高領導層。宋初實行「二府三司制」,宰相職權被一分為三,中央雖設三省,但三省及六部長官不經特許不得管理本司事務,成為閑職。實際權力歸屬「中書門下」這一機構,又稱政事堂、都堂等,管理國家行政事務,以同平章事為長官,多由中書、門下兩省侍郎擔任,無定員。此外,以參知政事為副相,分割行政權。樞密院為中央最高軍事機構,長官為樞密使,與政事堂合稱東、西「二府」。「三司」(戶部、鹽鐵、度支)主管財政,號稱「計省」,長官為「三司使」,號稱「計相」,地位略低於「二府」。二府三司各自獨立,互不統屬,直接對皇帝負責,構成最高輔政機關。 宋神宗元豐改制,廢除二府三司制,以左、右僕射為宰相,左僕射兼任門下侍郎,右僕射兼任中書侍郎。 南宋初,左、右僕射加同平章事,為正宰相,不再兼任二省侍郎,兩省侍郎改為參知政事。南宋孝宗以後,正宰相為左右丞相,副宰相仍復參知政事。此外宗、寧宗、理宗都曾設「平章軍國重事」和「同平章軍國重事」,由老臣或權臣擔任,處理軍國大事,位高宰相。 遼朝設立北南兩個官制 北面:北面又分北南兩樞密院,北院掌軍事,南院掌內政。 北、南樞密院分別下設北、南宰相府和宰相(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把「宰相」作為正式官名)。 南面:南面官多仿唐制,也有三省六部、各台、院、寺、監、諸衛等官,地位與北院面一樣崇高,卻並無實權。是國家用來養士的崇高機構。 金朝以尚書省為全國最高行政機構,不設中書、門下二省。以尚書令為宰相。 元朝以中書省為政務中樞,主官中書令常由皇太子兼領,下為左右丞相,再下為平章政事,副職為左右丞及參知政事。 明朝初亦設中書省,左右丞相。洪武十三年(1380年),罷中書省,廢丞相,由皇帝親決國政。宰相制度遂廢。後皇帝以不勝庶政之繁,設內閣大學士協理文書。後閣職漸重,大學士成為事實上的宰相,稱輔臣,居首者為首輔。 清朝沿明制設內閣大學士,雍正時設軍機處,內閣成為閑曹,軍機大臣成為事實上的宰相。明、清習慣上都稱授大學士為拜相,但無正式宰相名份。 晚清實施新政,仿日制設內閣總理大臣為行政機關首長。 在所有的官職中,宰相的變化最多,這是由於君主既需要宰相幫助辦理政事,又擔心宰相的權位過重,危及自身的權力。

來自網路

❸ 中國古代宰相制度的發展演變

中國古代宰相制度的發展演變軌述跡,是從秦漢的三公九卿制到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到明初朱元璋廢除為止。
(一)秦朝的三公九卿制。秦朝的中央機構採用三公九卿制。三公為示相、太時、御史大夫。丞相是百官之長,」拿示天子.助理萬機」。
(二)東漢設尚書台。東漢初年中央最高的官職是三公,就是司徒司空和太尉。三公的職位雖高,卻徒有虛名並無實權。
(三)魏晉三省六部制的萌芽。魏文帝對中央和地方官制進行了一番改革。中央官職的重要改變是設了中書監、令。
(四)隋唐的三省六部制。三省為尚書省、門下省和中書省(隋稱內史省)。中書省是決策機構,負責草擬頒發皇帝的詔令,其長官為中書令(隋稱內史令)。三省的長官均為宰相。
(五)宋代率相不再由三省長官充當,而是另一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為宰相。
(六)元朝廢棄以前的三省(中書省、門下省 、尚書省)制,實行一省制,即設立中書省(又稱都省)作為中央最高的行政機構,總理政務。
(七)明初朱元璋廢除丞相制。

❹ 中國的宰相制度有著怎樣的演變和歷史呢

這一時期而言,宰相的權力依舊是非常大的,宰相不僅要管理外朝的事務,同樣也需要管理內宮的事務,實際上就是“大管家”,朝政之事由丞相統籌,皇帝家的私事兒也需要丞相分理,是一個非常全面的職位,這一時期的相權實際上是高於皇權的,從功能性的角度講。

到了明朝更覺了,直接廢了宰相制度,皇帝主政。

但是實際上,開始的幾個皇帝,朱元璋和朱棣都還是有著充足精力來主政的,但是到了後期,一個個的朱家子孫都是深宮內苑長大的,漸漸的沒了這種精力,所以就誕生了【內閣制度】以及【司禮監】,通過這兩個機構的協同合作來充當主政的功能,皇帝則躲進深宮里去了,可見沒有宰相來專職管理朝政是不行的。

❺ 高中歷史—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演變

1、先秦:從夏朝到春秋,選官主要按爵位;戰國時期,商鞅變法等地主階級改革才重視按軍功授爵。(標准從爵位到軍功)
2、西漢:
西漢武帝時開始實行察舉制,分察舉和皇帝徵召等。
察舉制:漢武帝令郡國每年舉薦孝、廉各一人,建立起人才選拔制度。孝廉成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徑。
徵辟制度:一種自上而下選拔官吏制度,皇帝徵聘和府、州郡辟除兩方面。前者多為名望高、品學兼優的社會名流,被徵召者多為以要職。
3、南北朝:九品中正制,按照「中正」所評品級決定官員獎懲,反映了世家大族(士族地主)的壟斷地位。(標准為門第)
4、隋唐:隨著士族門閥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興起,產生了科舉制。隋文帝時分科考試,隋煬帝時設進士科,唐太宗時以進士明經為主,武則天時設武舉和殿試,唐玄宗時任用高官主持考試。
5、宋元:北宋科舉制進一步發展,分鄉試、省試、殿試三級,實行糊名法,錄取名額大增;王安石變法改革科舉,不考詩賦,考經義和時務策,設明法科,考試成績好的可直接授官。(特點:更嚴密;人數增;更實用)
6、明清:實行八股取士,從內容到形式都有嚴格限制,為君主專制培養了忠順奴才,但嚴重製約了中國科技、思想的發展。

❻ 簡單敘述丞相制度演變過程 說明了什麼

說明了王權統治的不斷加強與完善

❼ 列舉丞相制的演變過程

歷代有丞相、相國和宰相各種稱呼,甚為混亂,許多人以為它們指的就是同一個職位,只是稱呼不同而已。其實,宰相與丞相和相國不同,它並沒有成為一種實際的官職,只是對位於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輔佐皇帝處理軍國大事的大臣的泛稱而已。而從秦始皇創三公九卿制度一直到明太祖朱元璋廢除丞相一職,「丞相」在多數情況下就一直是一個實實在在的官職,當他掌握實權的時候,就等於宰相;不掌握實權時,就只是一個虛銜,地位雖高,卻無實際職務。

宰相稱呼屢經滄桑、多有變化,反映了皇權和相權激烈競爭的歷史事實。秦始皇草創三公九卿制度,到漢朝以後逐步得到完善。劉邦奪取天下,蕭何立下大功,可謂勞苦功高,於是被任命為丞相,並尊稱「相國」。此時丞相僅一人,掌握軍國大權,位在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蕭何之後,曹參、陳平、王陵相繼為相。但到了呂後掌權時,就增加了一個丞相,分別稱左丞相和右丞相,以右為尊。呂後增加丞相數目是為了分割丞相權力,使之互相牽制、彼此監視,無形中就加強了皇權。

漢武帝即位後,情況就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漢武帝好大喜功,對權力有極大的慾望,無法容忍地位尊崇的丞相在下面約束他的行為舉止。他召集了一批文學賢良之士,任命為尚書,隨侍左右,以備顧問,並幫助起草詔令,商議國家大事。權力漸漸集中到地位低微的尚書身上,丞相地位雖高,卻無決策權,只有聽命行事的份兒。到了東漢,更是成立了尚書台,專門負責起草詔令,決策軍國大事,丞相反成虛職。大臣要參預管理決策國家大事,非加「錄尚書事」銜不可。到了這個時候,大臣中只有加上「錄尚書事」銜的人方可稱得上是宰相。

經過魏晉南北朝數百年的發展,到唐朝的時候,三省六部制日漸完善起來。中書省負責決策,門下省審議決策,有權駁回中書省的決策,尚書省則負責執行,三省互相牽制。此時可稱為宰相的人就大大增多。中書省有中書令二人,門下省有侍中二人,尚書省有左右僕射二人,這些人都是宰相,他們集中在政事堂中,組成議事機構,共同決定國家大事。眾多宰相之中,又以一人為首,稱為宰輔,奸相李林甫、楊國忠均曾擔任過這一職務。從一個宰相到多個宰相,避免了一人專權獨斷的局面,是歷史的進步。丞相只作為優禮大臣的崇高官位,不甚假以事權。

一直到南宋孝宗以後,才又採用左右丞相名稱,遼金元亦同。宋元朝時國家權力集中到中書省,中書省的長官為左右丞相,其助手參知政事則為副相。朱元璋建立明朝初期,仍然沿用元朝的制度,設丞相一員。丞相位高權重,與朱元璋集中權力於皇帝一身的理想產生矛盾,於是朱元璋借胡惟庸陰謀作亂之機,徹底廢除丞相一職,並約束子孫後代不可再設丞相一職。丞相作為官職至此壽終正寢,但是宰相仍然存在。

明成祖朱棣設置內閣,到明中葉以後,內閣大學士之首稱首輔,漸為百官之首,與前代丞相無異,也可稱為宰相。清代雍正以後,設軍機處處理軍國大事,則僅有軍機大臣可稱宰相。

歷代宰相稱呼的變化,是皇帝集中權力的結果。皇帝莫不想將國家權力集於一身,但以一人之力治理天下,不免力不從心,不得已在宮內召集一批地位卑微有學問的人作為顧問,使他們參預朝政,以與外朝的宰相抗衡。但時間一久,宰相的權力不免又轉移到這批人身上。東漢的尚書台,魏晉的中書省、門下省,再到後來的內閣學士、南書房、軍機處,莫不是這種權力轉移的結果。

❽ 古代丞相制度的演變過程及其實質

(1)秦朝的宰相是百官之首,負責協助皇帝處理全國的政務;唐代實行三省六部制度,三省的長官都為宰相,三省之間互相牽制;明代廢除了宰相,設置殿閣大學士,協助皇帝處理朝廷文書,後來發展為內閣;
(2)特徵:考查對材料一現象問題的抽象回答;從獨相到群相再到兼相;在此過程中皇權不斷強化,相權日趨削弱;是皇權與相權矛盾運動的結果.
故答案為:
(1)A:設丞相,為百官之長,輔助皇帝處理全國政務;B:實行三省六部制及政事堂會議,眾多宰相集體議事,三省相互牽制,個別宰相難以擅權專斷; C:廢中書省和丞相,設殿閣大學士,以備顧問,協助皇帝處理朝廷文書;後設內閣,逐漸成為協助皇帝決策的中央機構.
(2)特徵:從獨相到群相再到兼相;在此過程中皇權不斷強化,相權日趨削弱;是皇權與相權矛盾運動的結果.
搶首贊
分享評論

牛屠宰機械-青島安成屠宰設備廠

青島安成機械是專注生產牛屠宰機械,牛屠宰生產線,牛翻板箱,牛羊肚清洗機等大中小型屠宰機械的廠家。提供牛屠宰機械的設計,製造,安裝和維修。
anchengtuzai.com廣告 
屠宰機械需要什麼材料?2019屠宰機械信誠明順,雞鴨鵝屠宰流水線,廠家熱銷

信誠明順多年來公司一直為中國臨沂肉鴨產業帶80%以上的廠家長期提供設備及服務,公司屠宰機械性能穩定,質量可靠,售後周到,贏得客戶的廣泛信任,歡迎來電咨詢
xcmsjx.com廣告 
十分鍾有問必答
747人正在問
古代丞相制度的演變過程及其實質
去提問
— 你看完啦,以下內容更有趣 —
「卧龍鳳雛」得其一就可得天下,可為什麼劉備卻沒能得到天下?
《三國演義》中,卧龍諸葛亮和鳳雛龐統都是頂尖謀士,「得其一可得天下」,那麼為什麼劉備同時得到了他們兩
252條回答·8,230人在看
「哏兒都」天津為何成了一座神秘的遺落之城?
天津,一座遺落之城 中西合璧,古今兼容,她雍容華貴,也食人間煙火,是個風情獨特的城市。 每一個城市都有一個標榜自己身份的代名詞。提起北京,就最先想到首都。提到上海,就最屬上海灘。說到杭州,就會聯想
1,112人在看
為什麼坐火車時檢票員會把卧鋪的車票收走?
坐過長途卧鋪火車的人都知道上車後火車票要被暫時收走換成列車換票牌工作人員為什麼會這么做呢?
110條回答·12,796人在看
處在戰爭中的敘利亞為什麼還要拯救文物?
戰時敘利亞的文物救贖 敘利亞,一個被稱為「文明十字路口」的國家,自古以來就是各種文化的聯通融匯之處。自公元前3000年起,亞述人、波斯人、希臘人、羅馬人、阿拉伯人……一個又一個文明在這片土地上興起更
266人在看
為什麼軍隊都用木箱存放運輸彈葯,而不用鐵箱呢?
眾所周知,再強大的軍隊,如果沒有穩妥的彈葯輸送方式,那也是「有炊無米」,難以在戰爭中獲得勝利!所以從
202條回答·28,505人在看
《權力的游戲》取景地冰島,有哪些冰與火的奇妙景色?
冰島——冰與火的奇境 美國時間2019年4月14日,《權力的游戲》最終季正式開播。除了令人嘆為觀止的場景設計、跌宕起伏的劇情,這部燃爆的巨作堪稱一部旅遊宣傳片。為了取景,劇組幾乎走遍了世界各地的美景
175人在看
濕氣太重了怎麼辦啊?
濕氣太重就祛濕呀,什禾房紅豆薏米粉具有祛濕功效,能夠祛除體內的濕氣,有利水消腫、解毒排膿,非常適合體
176條回答·3,882人在看
安裝行車記錄儀有必要嗎?為什麼?
作為一名司機來說,在馬路上行駛的過程中,難免會碰到一些小事故。很多事情都是糾纏不清的,一些事故雙方都
242條回答·22,094人在看
正在載入

❾ 列出中國古代史上丞相制度的發展演變過程

1.先秦:西周—分封制(分封制是西周分封建諸侯的制度,是奴隸社會的上層建築;周王把土地和人民分封建給王族、功臣和先代貴族;諸侯要服從命令,按期納貢,隨從作戰.
2.秦漢:
秦朝—郡縣制(在地方上推行郡縣制,縣以下設鄉、里等基層行政組織,郡守和縣令都由皇帝任免);
兩漢:刺史制度的演變(監察—地方行政:漢武帝時實行刺史制度,刺史級別不高,但可監察諸侯王和地方高官;東漢末年,刺史改為州牧,執掌州的軍政大權;東漢末年地方行政區劃變為州、郡、縣三級制);郡國並行與王國問題的解決(漢初郡國並行;其中,王國與割據無異,侯國受所在郡監督;
漢武帝頒布「推恩令」、「附益法」、「左官律」,逐步解決了王國問題).
3.宋元:
北宋—知州與通判(副知州)互相牽制;
元—行省制度(元朝在地方實行行省制度;中書省直轄河北、山西、山東;蒙古地區為嶺北行省;東北地區為遼陽行省).
4.明清:
明—廢行省設三司(布政司管民政財政;按察司管監察司法,都司管軍政);土司制度(當地少數民族首領擔任宣慰司、土知府長官)與「改土歸流」(取消土司衙門、改由朝廷派遣有任期、不世襲、可調動的流動官員直接統治的變革,稱為「改土歸流」.但明朝時西南大部分地區仍實行土司制度 .
清—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亂」,為大規模推行「改土歸流」創造了條件.雍正帝大量委派流官代替土司;清初設立十八行省五將軍轄區(黑龍江、吉林、盛京、烏里雅蘇台、伊犁)兩個辦事大臣轄區(青海、西藏)一個盟旗(蒙古).

與高中歷史丞相制服演變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雲南孕婦裝加盟十大品牌 瀏覽:723
歪歪游戲馬甲好看的名字大全 瀏覽:381
胖子穿襯衫裙好看嗎 瀏覽:57
翁虹旗袍圖片 瀏覽:290
帽子做的怎麼樣 瀏覽:954
褲子上的水泥滴怎麼洗掉 瀏覽:829
藍色衣白色外套搭配圖片大全 瀏覽:671
求每個人都不拿自己帽子的概率 瀏覽:767
深灰色線帽子如何搭配 瀏覽:797
穿越火線白褲子角色 瀏覽:436
裙式短款風衣 瀏覽:653
洗衣店如何乾洗羽絨服 瀏覽:505
橙色褲子穿什麼上衣 瀏覽:254
漸變羽絨服是什麼牌子 瀏覽:739
七八分牛仔褲配什麼涼鞋 瀏覽:291
誰把褲子脫了一 瀏覽:462
復古寬松針織寬松外套搭配圖片 瀏覽:171
女士襯衫不用過肩 瀏覽:169
黑色大棉襖配什麼圍巾 瀏覽:573
歐美製服綜合在線 瀏覽: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