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上海聖瑪利亞女校是現在的哪所學校
上海市教育局接管了中西女中和聖瑪利亞女中,並把兩校合並為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學。 而原聖瑪利亞女中的校址上則建立起了一所新的大專院校———上海紡織高等專科學校。
該校被並入東華大學,成為東華大學紡織學院長寧分校區,共佔地面積64000平方米。B. 聖瑪利亞女校的介紹
聖瑪利亞女中創辦於1881年,前身是文紀女中與俾文女中,校址在白利南路(今長寧路1187號)。1851年文紀女校創建。1861年俾文女校創建。中山公園西南側,長寧路1187號。半個多世紀以前,這里曾經是上海著名的女子教會中學———聖瑪利亞女校(St.Mary』sHall)。當年這是一所女子貴族教會學校,舊上海灘的很多名媛淑女,包括紅極一時的影星都出自這所學校,如張愛玲、俞慶棠等。 這里是東華大學紡織學院長寧分校區。
C. 你認為民國第一才女是誰
說道民國才女,通常有四大才女和十大才女之說。
不可否認像蕭紅、石平梅、林徽因、史良、盛愛頤、吳健雄、陳衡哲、蘇雪林、陸小曼、凌叔華、謝婉瑩這些傑出女性個個才華橫溢像璀璨的明星散發著耀眼的光芒,但一定要我說誰是民國第一才女,那麼我選張愛玲。
1961年,夏志清在其英文代表作《中國現代小說史》,作者發掘並論證了張愛玲、張天翼、錢鍾書、沈從文等重要作家的文學史地位,影響深遠,尤其對張愛玲倍加推崇。張愛玲一直被認為是通俗小說家,在批評家眼裡她「不登大雅之堂」,但夏志清在小說史中給予張愛玲的篇幅比魯迅的還要多上一倍,他甚至認為張愛玲的《金鎖記》是「中國從古以來最偉大的中篇小說」。
當代著名作家白先勇也對張愛玲推崇備至:「當然是不世出的天才,她的文字風格很有趣,像是繞過了五四時期的文學,直接從《紅樓夢》、《金瓶梅》那一脈下來的,張愛玲的小說語言更純粹,是正宗的中文,她的中國傳統文化造詣其實很深」。
王安憶也給予張愛玲很高評價:「唯有小說才是張愛玲的意義。所以,認識的結果就是,將張愛玲從小說中攫出來,然後再還給小說」。
直到現在,她的書信都有人研究,她的金句傳播甚廣......
D. 教育家俞慶棠女士小時候是否纏過足
你好,俞慶棠是五四運動崛起的新女性,自然也不會纏足,小時候纏沒纏我也不知道,下面是資料,希望對樓主有幫助俞慶棠,女,字鳳岐,祖籍江蘇太倉,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八月初四日出生於上海,民國11年(1922年)4月,與唐文治長子唐慶治結婚,後定居無錫。宣統三年(1911年)在上海務本女學讀書,參加婦女協贊會,從事婦女工作。在上海聖瑪利亞女校求學時,為學生會主席。五四運動中,帶領同學遊行演講,演劇募捐,並創辦平民夜校,認為「喚起民眾,實為當務之急」。後被選為上海學聯代表,出席全國學生聯席會議。民國8 年秋留學美國,進台來佛亞女子大學、哈佛大學、芝加哥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研讀。民國11年於哥倫比亞大學畢業。歸國後,在私立無錫中學等校任教。後任上海大夏大學教授。民國16年任第四中山大學(後改為中央大學)教授兼擴充教育處處長,提出大力推行民眾教育的主張。民國17 年3月,在蘇州創辦中央大學區民眾教育學校,兼任校長。下半年,該校遷至無錫,改名為江蘇省立民眾教育學院,並增設勞農學院。後兩院合並,改名為江蘇省立教育學院,俞慶棠改任教授兼研究實驗部主任。她堅持學做結合、走向社會、結合工農的辦學方針,在無錫城郊黃巷、麗新路、江陰巷、高長岸、南門、漢昌路、惠北、北夏等地區創設民眾教育館和實驗區,並校訂《民眾讀本》,主編《教育與民眾》月刊以及《申報》「農村生活叢談」專欄。民國21年12月,她發起成立中國社會教育社,被選為常務理事兼總幹事,創設河南洛陽、廣東花縣兩個實驗區。翌年赴丹麥等歐洲7國考察成人補習教育。回國後,以更大的熱情致力於民眾教育,被譽為「民眾教育的保姆」。民國24年起,主編《民眾抗日救國讀本》,從事抗日救亡活動。婦女運動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她偕同教育學院師生遷校桂林。後隻身到漢口,參加難童保育與婦女救濟工作。民國27年8月,先後在四川松潘、樂山創辦紡織、蠶絲實驗區。重慶《新華日報》對此曾作報道。民國28 年3 月,她由重慶回到上海,先後在東吳大學、滬江大學和震旦女大等校任教。同時為女青年會編寫民眾課本,由世界書局出版,稿費全部捐作社會救濟。抗戰勝利後,擔任上海市教育局社會教育處處長,積極推動社會力量,先後興辦108所市立民眾學校,並親自擔任上海實驗民眾學校校長。民國36 年擔任聯合國科教文組織中國委員會委員。翌年又任聯合國遠東基本教育會議中國代表團顧問。同年10月赴美國考察教育。1949 年5月她應邀回國,作為教育界的代表出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會議,並參加開國大典。會後,周恩來總理接見了她,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任命她為教育部社會教育司司長。由於辛勞過度,不幸於1949年12月4日晚患腦溢血逝世,終年52歲。著有《民眾教育》一書。譯著有杜威《思維與教學》(與人合譯)等。2貢獻編輯在現代教育史中,與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同為著名教育家杜威弟子的另一位人民教育家俞慶棠,在舊中國教育界叱吒風雲三十年,是中國民眾教育創導者、社會教育先驅。「五·四」運動中崛起的新女性1919年,「五·四」怒潮卷到上海,當時在聖瑪利亞求學並擔任學生會主席的俞慶棠立刻響應,和各校代表一起集中在海格路(今華山路)復旦公學,組織「上海學生聯合會」,發表宣言,決議罷課,組織遊行,上街演講。「六·三」以後,這位瘦小的「閨閣千金」,更沖破學校禁令,帶領女同學,清早背著竹筒走上街頭,邊宣傳邊募捐,鼓動商人罷市、工人罷工,「奔走呼號,忍受勞苦,常在眾人之先」。這以後,她又積極參與籌備全國學聯,並被選為上海學聯代表,出席全國學生聯合會。在籌備會議和成立後的評議會上,俞慶棠總是「侃侃發言,每能切中肯綮,扼要不煩,態度沉毅而懇摯,為各校學生代表所折服」。俞慶棠是「五·四」哺育的新女性。也許是出身教育世家,她對教育獨具慧眼。「五·四」前,二十齣頭的她已在校刊《鳳藻》上發表文章,提出「立國於物競劇烈之時代」,必須「普及教育」。「五·四」以後,她更認識到「單靠學生的力量是不夠的」,要以「教育喚醒民眾」。她決心到「新大陸」去學教育。1919年8月,俞慶棠典賣了准備結婚用的金飾,在兄長的資助下赴美留學。她先後進哈佛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研究社會學和教學學,受業於杜威博士和克伯屈博士。她勤奮學習,用兩年時間修完大學課程,取得哥倫比亞大學師范學院學士學位。她身在異域,心繫祖國;她擔任大學中國學生會會長,常和中國留學生議論國事,發表《毋忘山東問題》這樣的政論。俞慶棠雖是杜威的弟子,但並不受杜威的束縛。杜威的學說「教育即生活」曾被西方奉為教育經典,而俞慶棠在以後的教育實踐中卻發展了杜威的理論,說:「學校生活不過是生活的一個階段」、「現行學校教育,絕不能代表終身的過程。教育的最大功能,只有將整個生活,繼續的予以指導」。提出了「生活即教育」這一新命題。傑出的社會教育家1922年4月,俞慶棠和未婚夫唐慶詒(中國教育家、國學大師唐文治的長子) —起回國,在無錫結婚。婚後,俞慶棠任江蘇省第二師范教師和上海大夏大學教授。她執教之初,就發現舊中國教育的弊端:「中國的教育,只顧到一部分學齡兒童,踏進學校大門的,在城市都是中產以上的子弟,在鄉村大都是地主的子弟。至於勞苦大眾和他們的子女,絕大多數被拒於學校大門之外。」於是,這位洋溢著「五·四」精神的人立志要為民眾辦教育。 婦女運動
1927年6月,俞慶棠被聘任第四中山大學(後改中央大學)教授兼擴充教育處處長,受命規劃江蘇省社會教育事業。她提出大力推行民眾教育的主張,說「民眾教育是失學的兒童、青年、成人的基礎教育,也是已受基礎教育的繼續教育和進修」,是全民「前進和向上」的教育。俞慶棠表示這是受了孫中山「必須喚起民眾」的啟示,「遵循總理遺囑」。1928年3月,為了培養民眾教育師資,她在蘇州創立了中央大學區民眾教育學校,親自擬訂學校章程並兼任校長。為了供師生實習研究,她在無錫先後創設民眾教育實驗區、工人教育實驗區、民眾圖書館、農民教育館、民眾教育學院等實驗單位。在俞慶棠積極規劃、統籌組織下,江蘇的民眾教育一時間聲勢很大,成效卓著。至1929年,全省竟辦了1341所民眾學校,310所民眾教育館,82所農民教育館。1932年,她聯合全國社會教育人員,成立中國社會教育社,有一千餘社員,分布於全國21個省、市與歐、美、日本等國,她被選為常務理事兼總幹事。在俞慶棠的倡導下,民眾教育由江蘇省向全國推行,她被譽為「民眾教育的保姆」。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為反對國民黨政府「不抵抗主義」,各地學生紛紛組團赴南京請願。事後,當局勒令請願學生悔過,俞慶棠挺身而出,當著「上峰」的面慷慨陳詞:「要求抗日有什麼錯? 難道要學生甘心做亡國奴? 請願學生沒有什麼可悔過的,倒是首先要求別人悔過的人應該悔過!」領隊郭影秋被捕後,俞慶棠又挺身出面營救,終於使這位革命青年獲釋。1935年,北京的「一二·九」運動迅速波及全國,12月26日夜,赴南京請願的上海學生在無錫車站被國民黨憲兵扣押。俞慶棠立刻領了一批教育學院的學生帶著食物上車站慰問,第二天上午她集合同學大聲疾呼:「不能不聞不問了,作為學生應該團結起來,去拯救受難同學!」她一把火,使學生熱血沸騰,學生們不顧校方阻撓,從各邊門整隊出發,沖向被扣押的上海學生住地中南大戲院。社會實踐,使她對中國社會的認識較之在象牙塔里做學問的知識分子具有無可比擬的深度,她曾沉痛地說:「民眾教育工作者一點一滴的努力,成效是有的,可是抵擋不住帝國主義的侵略、封建勢力的壓迫,一點一滴的成就,帝國主義的勢力—沖進來,全都完了。我這么多年來工作,感到這是個社會制度問題啊!」1936年10月19日,魯迅先生逝世。俞慶棠沖破重重障礙。在無錫參加共產黨領導的追悼會籌備工作,她撰寫的輓聯:「不做空頭文學家,死者是用鐵筆鐵肩,挑過解放民族的擔子;要作真心革命者,活人應拿出赤心赤血,趕走壓迫中華的敵人」掛在了魯迅遺像的兩旁。
俞慶棠
1936年,俞慶棠率先創設電化教育專修科,並指導師生攝制抗日電影《五十六年痛史》,到各地巡迴放映。1938年5月,她應邀參加廬山婦女談話,結識了鄧穎超,她們《開展後方婦女生產工作》的發言,受到鄧穎超的好評。中國社區教育的先驅民眾教育的楷模1945年10月,俞慶棠懷著推進民眾教育的滿腔熱情,擔任了上海市教育局社會教育處處長。她創辦了成百所民眾學校。親自動員附近居民到校學習,在上海市立實驗民眾學校(現為上海市靜安區業余大學)上午開設兒童班、下午設婦女班,晚上設成人班,共有1700餘人。俞慶棠組織師生一邊上課,一邊建設校園。課余,組織學生參加豐富多彩的文娛活動,唱歌、跳舞、排戲。父子、母子、乃至祖孫同校的情況在這所學校並不稀奇,群眾稱它是「為我們貧苦大眾辦的大民校。」1946年,著名教育家葉聖陶參觀學校後,贊揚說:「如是學校,在我國屬不可多得矣。」
俞慶棠像
在該校師生中,有的是共產黨員和革命青年,他們利用推廣民眾教育的機會,積極進行革命活動,使這所學校成為培養革命幹部和進行革命活動的重要據點「民主堡壘」。這引起了國民黨當局的驚恐,在國民黨上海市參議會竟然提出撤銷實驗民眾學校的議案。俞慶棠在共產黨地下黨以及社會各界人士和學生家長的支持下,團結全校師生進行護校運動,她說:「實驗民校是決不允許撤銷或改組的,我決不辭職。即使撤銷或改組的命令下來,我也不走;除非那些老爺們用警察來把我趕走。」上海市市長吳國楨和教育局長李熙謀邀請俞慶棠吃飯,對她進行威脅利誘,軟硬兼施,她絕不屈服,說:「慶棠以身殉校,在所不惜。」由於全校師生堅決斗爭,終於保留了這所學校,她被稱為「民教之母」。1947年,俞慶棠出任聯合國科教文組織中國委員會委員,她辦民眾教育的成績蜚聲中外,她開發地區教育資源,「教育社會化、社會教育化」的實踐和理論,證明她是我國社區教育的先驅。為人民教育事業鞠躬盡瘁1948年,俞慶棠赴美考察基本教育,並再次進哥倫比亞大學研究教育。1949年5月,她得中華全國婦聯電:「外婆祝壽,歡迎你回來參加。」俞慶棠異常興奮,因為她明白這是中國共產黨讓自己趕回去出席新政協並參加開國大典。雖然其時她腹瘤手術後體力尚未恢復,但仍然成行。俞慶棠在北京參加政協會議後,周恩來找她談話,希望她留在北京擔任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社會教育司司長,她爽快地接受了任命,並表示「願意加緊學習,努力為人民服務。」
俞慶棠教育思想作品1949年10月3日,俞慶棠到部任職。她全身心投入工作,認真主持草擬1950年的社會教育規劃,准備開展全國規模的社會教育事業。她不顧自己患有嚴重的高血壓症,經常從早晨工作到夜晚。當年12月4日是星期天,她自感必須就醫,但白天還是去參加了中華職業教育社理監事會議,晚上還和錢俊瑞副部長討論社會教育問題。10時半就寢,終因辛勞過度,半夜即患腦溢血逝世,終年僅52歲。俞慶棠逝世後,周恩來總理親自到教育部向她的遺體告別。董必武、陸定一親自到教育部弔唁。北京、上海、無錫、蘇州乃至紐約都為她舉行了追悼會。在上海靜安區業余大學成立「俞慶棠校長紀念室」。1985年,全國政協主席鄧穎超為無錫「俞慶棠先生紀念室」親筆題詞:「紀念人民教育家俞慶棠先生」。在上海靜安區業余大學校園內建立了「俞慶棠先生塑像紀念碑」,在原教育大樓的牆上嵌有雷潔瓊副委員長題寫的「社區教育基地上海市實驗民眾學校」的紀念碑匾。雷潔瓊題詞:「學習俞慶棠先生致力民眾教育的獻身精神」,趙朴初題詞;「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為人民教育事業鞠躬盡瘁。」
E. 聖瑪利亞女校的歷史沿革
聖瑪利亞女中創辦於1881年,前身是文紀女中與俾文女中,校址在白利南路(今長寧路1187號)。
1851年,美國基督教聖公會瓊斯女士在上海虹口禮拜堂後設立一座女校,命名為文紀。剛開始,文紀只有8名學生,上午學淺易的《聖經》和《四書》,其餘時間學習紡織、縫紉、烹調、園藝等。10年後,另一名傳教士——— 美國基督教聖公會格蘭德女士,為紀念故世的丈夫俾文先生在上海又設立一座女校,並以其夫「俾文」名之。這里的女學生們除了學習聖經、國文、算術以外,還學習縫紉、刺綉。
1861年俾文女校創建。 1881年文紀、俾文兩校合並成立聖瑪利亞女中(St. Mary』s Hall),校址在萬航渡路聖約翰大學校園內,第一年招生28人,首任校長為中國人黃素娥女士。
1881年6月,美國聖公會施主教將文紀、俾文兩校合並,成立了聖瑪利亞女校。新校舍建在梵王渡聖約翰書院後面,整個校園的建築呈古希臘風格。此時的聖約翰書院和聖瑪利亞女校僅一牆之隔,然而除了星期日在教堂分座「做禮拜」之外,男女學生從不允許交談。學校開始時招生40餘人,以後每年陸續增加。1931年6月25日聖瑪利亞女校舉行50周年校慶,此為學生表演。也是50年前即上海自有女校之初的女學生裝束及其上課情形
1885年女校附設育嬰堂,黃素娥兼管其事。
1900年,學校舉行第一次畢業典禮,僅有一名學生朱靜貞畢業。
1908年添設師范科、圖書館。此後聖瑪利亞女校有較大發展,正式成立英文部、中文部和音樂部,學制定為8年。
1920年購買白利南路70畝地建造新校舍(今長寧路凱旋路口)。
1923年,聖瑪利亞女校遷入白利南路(今長寧路)新校舍,並改名聖瑪利亞女子中學,招生對象多為中上等家庭的女子。到1929年為止,學校共計有八年制畢業生100人,師范畢業生17人,初中畢業生137人,高中畢業生145人,中文特級畢業生63人。這時的聖瑪利亞女校,已經成為一所貴族女子學校,學校完全按照美國式方法教育:除必修課外,還有宗教活動,家政訓練和音樂舞蹈表演等選修課,傳授西方上層社會的禮儀、社交知識。它一年學費一般學生是84元,相當於普通工人10個月的工資;專學西文的一年學費是168元,其他伙食、雜費尚且不包括在內。這樣高的費用,普通人家顯然是難以支持的。自此,聖瑪利亞女中開始成為繼中西女中後的上海第二所貴族教會女校。
鍾樓
1937年借南京路大陸商場臨時上課。
1939年聖瑪利亞女校又在聖約翰大學校園里建斐蔚堂(Grave』s hall),學生全部走讀。
1952年7月上海市教育局接管了中西女中和聖瑪利亞女中,並把兩校合並為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學。 而原聖瑪利亞女中的校址上則建立起了一所新的大專院校———上海紡織高等專科學校。
1999年8月,該校被並入東華大學,成為東華大學紡織學院長寧分校區,共佔地面積64000平方米。
2009年,除了鍾樓外,都是廢墟。
F. 上海聖瑪利亞女校的介紹
原聖瑪利亞女校(St.Mary's Hall)是上海著名的女子教會中學,位於中山公園西南側,長寧路1187號。當年這是一所女子貴族教會學校,舊上海灘的很多名媛淑女,包括紅極一時的名人都出自這所學校,如張愛玲、俞慶棠等。 幾經改建的聖瑪利亞女校,仍然尚為完整地保留了當年的建校初期的大致風格。正對著學校大門的第一教室已經是教師辦公樓,幾經粉刷後的牆壁失去了原有的色彩,門柱和窗沿那些攀花的浮雕也在重修時剝落。盡管如此,這座修建於上個世紀三十年代初具有西方折衷主義的典型「中國式」小樓,仍然如同一個威嚴的老人穩健地屹立在校園的入口,見證著一個世紀來的歷史變遷。現在,這里是東華大學紡織學院長寧分校區。
G. 上海聖瑪利亞女校的開發爭議
聖瑪利亞女校舊址7幢歷史建築6幢被拆,居民聯名要求保護。
中山公園西南側,長寧路1187號,曾經的上海著名女子教會中學——聖瑪利亞女校,後並入東華大學紡織學院長寧分校區,由於開發商的不當開發,這處名園如今幾乎成了一片廢墟。
民強烈反對規劃方案
2009年4月14日,長寧區規劃局在長寧路1187號工地門口貼出了一張征詢市民意見的《公告》,告知附近居民,開發商將按照公告規劃方案進行「長寧路88街坊32/8丘商辦綜合樓項目」開發建設。
新規劃圖紙上,已拆除的2幢保留建築不在規劃圖內,其中一幢被拆除的歷史建築,規劃改建成一幢25層高的樓,緊鄰中山公寓。包括鍾樓在內的另外5幢歷史建築在規劃圖中雖被納入保護范圍,但四散分布在五個角落,其間的環形走廊已不見蹤跡。
對新的規劃方案,附近中山公寓的居民們強烈反對。居民們認為,根據《上海市歷史文化風貌區和優秀歷史建築保護條例》,聖瑪利亞女校舊址應該「完整獨立、原汁原味」地保護,而且不應該「被湮沒在摩天大樓的陰影中」。幾十名居民簽名給長寧區規劃局寫信反映,要求重新考慮規劃方案。
「如何保留是開發商的事」
歷史建築被破壞,有關部門對此反應不一。長寧區房地局房屋質量監測站負責人表示,得知歷史建築被拆的消息,他們當即到現場進行制止,並要求開發商予以恢復。
長寧區規劃局有關人士卻認為,聖瑪利亞女校舊址保護建築只有一幢,即鍾樓所在的一幢,其他建築都是保留建築。「保護建築與保留建築是有區別的,我們規劃部門已經讓開發商有效保護保留建築,至於如何保留那是開發商的事情。」
文物保護專家、上海市文管委地面文物管理處副處長孔立三認為,「著名校舍舊址應該作為整體保護,它們需要一個整體氛圍。」
H. 民國時期名人廣告營銷的例子
http://wap.cnki.net/qikan-DSWZ201517016.html
民國廣告的「名人營銷」大戰
由國慶
解讀民國時期的煙雲往事,在舊文資料與藏品中來回 穿越 ,有時會覺得那時的名人有一種 范兒 :大抵是發自骨子裡的特有的精神、氣節、面貌、習性,還有禮儀。在此背景下產生的民國時期的廣告也就大不一樣了,其中涉及的人與事也是好看又耐讀。袁世凱與煙草廣告上的 愛國軍 天津是曾是洋務運動的北方中心。歷史上聞……
[關鍵詞]:阮玲玉;豐子愷;北洋大臣;品牌創意;陳子善;蘇青;光緒元年;緣緣堂隨筆;聖瑪利亞女校;潘柳黛
[文獻類型]:期刊
[文獻出處]:《讀書文摘》
I. 民國時期上海的歷史
民國時期上海的頭牌交際花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舊上海,美女明星雲集,讓這個城市如此香芬。而交際場上風頭最足的交際花,非唐瑛莫屬了。
那年,唐瑛與陸小曼被稱為交際場上的明星,素有南唐北陸之說。早期小曼在北平,後來也到上海,還與唐瑛同台演出過。
唐瑛與陸小曼是兩道不同的風景。後來,陸小曼被人熟知,與詩人徐志摩有關。但在當年,唐瑛的風采確實無人能及。
這里所說的交際花,當然不是陳白露與賽金花,而是出身豪門的名媛。她們尊貴、高雅,經過系統的培訓才得以長成。
唐瑛長相漂亮,五官有著一種西洋的風情,舉首投足惹人睹目。她出身名門,父親是早年留德的名醫。兄長是宋子文的親信,曾因代宋子文一死,而受到宋子文的照顧。
唐瑛畢業於舊上海的中西女塾,也是張愛玲就讀過的聖瑪利亞女校前身。她精通英文,善唱崑曲還會演戲。最讓人訝異的是,她在卡爾等大劇院用英語演出了整部《王寶釧》。她曼妙的舞姿,高雅的談吐,成為舊上海的一道沉香。
在唐瑛演《少奶奶的扇子》時,當她穿著曳地的長裙在百樂門跳舞時,那每個華麗的轉身,張揚又奢華。
唐瑛之所以能成為舊上海的頭牌交際花,與她自小嚴格的家教分不開。除過學習舞蹈、英文、戲曲之外,穿衣考究而前衛。選用CHANNEL NO 5香水、HANNEL香水袋、FERREGAMO皮鞋、CD口紅、CELINE衣服和LV手袋。吃的東西亦非常講究,每一頓都會按照合理的營養要求進行搭配,甚至會精細到幾點吃早餐,何時用下午茶,晚飯幾點開始;吃飯過程中,不能玩弄碗筷餐具,不能邊吃邊說;湯要是太燙,也不能用嘴去吹。
而當唐瑛穿著旗袍高跟鞋,奔往百樂門跳舞時,在那妖嬈的轉身中,又有誰會知曉背後所付出的努力。
可惜的是這樣一個美人兒,婚姻卻不算幸福。與上海富商李雲書的公子李祖法結婚沒幾年就離婚了,說是性格不合。離婚時才27歲。後來她又嫁給北洋軍府國務總理熊希齡家的七公子做少奶奶,40年代先去香港,後移居到美國。
繼唐瑛之後,舊上海又涌現出幾個有名的交際花。如周叔蘋、陳皓明等。她們不僅擁有非凡的容貌,還有著出眾的儀表與智慧。正因為二三十年代的舊上海有著她們,那個香艷的城市才成為張愛玲筆下永恆的沉香。
J. 上海聖瑪利亞女校的知名校友
聖瑪利亞女校是一所貴族女子學校,其一年學費相當於普通工人10個月的工資。盡管如此,許多中產階級以上的家庭仍以能將自己的女兒送進該校為榮。練就淑女風范,踏進上層社交圈,嫁入豪門,當大使夫人,也成了不少聖校(校內師生對學校的簡稱)學生憧憬的目標。與所有教會學校一樣,聖校也重視英文,輕視中文。學生能說一口極其流利的英語,而中文卻連一張便條也寫不通順。然而,就在這樣的學校環境里,卻誕生了才華橫溢、蜚聲文壇的一代女作家——張愛玲,她的小說、散文和評論的處女作都是在聖校期間發表的。
從1931年秋11歲時進入聖校讀初一,到1937年夏17歲高三畢業,張愛玲在聖校度過了她的少女時代。由於與離異的父母感情不和,她很少回家。家庭變故,親情冷漠,給學生時代的張愛玲心靈蒙上一層陰影。她在學校里沉默寡言,不交友,不合群,生活懶散,衣飾也不入時,而且還常忘帶課本,忘交作業,在課堂上偷偷速寫教師卡通肖像——但這一切難掩她日益顯現的文學才氣,當同學們還只會按老師命題將幾百字敷衍成呆板的准八股時,她就以一篇感情真摯、詞藻瑰麗的自由命題文章《看雲》受到老師極力贊譽。1932年第12期聖校年刊《鳳藻》上,發表了她的處女作《不幸的她》 ,編者特地說明作者還是初中一年級的學生。「人生聚散,本是常事,我們總有藏著淚珠撒手的一天!」12歲的張愛玲寫出這樣的句子,足可以做她的「天才夢」了。
以後,她又陸續在《鳳藻》上發表了散文《遲暮》《秋雨》,評論《論卡通畫之前途》及用英文創作的散文《牧羊者素描》《心願》。此外還在聖校學生社團國光社辦的刊物《國光》上發表了農村題材的小說《牛》和歷史小說《霸王別姬》及四篇評論和兩首打油詩。值得稱道的是在《霸王別姬》中,她已嘗試將西方現代心理分析方法和中國古典小說的傳統敘事手法交融在一起,其成熟的技巧令國文老師也甚感吃驚,乃至公開在課堂上贊揚它可與郭沫若的《楚霸王之死》相媲美。
張愛玲的文名逐漸在校園內流傳開來,教員在休息室里也常議論她。老師要她擔任學校年刊《鳳藻》編輯,被她推脫了。聖瑪利亞女校把「非梧桐不棲,非醴不飲」的鳳作為學校標志,校刊也取名《鳳藻》。在上海市檔案館珍藏的數十本《鳳藻》內,我們見到了聖瑪利亞女校當年靜穆恬美的校園風貌,也見到了張愛玲蘊含靈氣的一篇篇中英文習作,見到了畢業留念時她為全班同學繪制的30多幅真人頭像加卡通身段的肖像畫和英文簽名Ailing。撫摸著一本本歷經歲月的棕赭色羊皮面的《鳳藻》,耳畔彷彿回響起張愛玲在英文習作《心願》中發出的宏言:「與全中國其他學校相比,聖瑪利亞女校的宿舍未必是最大的,校內的花園也未必是最美麗的,但她無疑有最優秀、最勤奮好學的小姑娘,她們將以其日後輝煌的事業來為母校增光!」
俞慶棠
俞慶棠是江蘇太倉人。1897年出生在上海的一個職員家庭。由於她的雙親很早就去世,俞慶棠由大哥俞鳳賓撫養成人,俞鳳賓是上海的名醫,而她的仲兄俞頌華也是當時的名記者。俞慶棠1914年畢業於上海務本女校,兩年後入中西女塾,其後入聖瑪利亞女校。她自幼活潑、勇敢,並嫻於辭令,尤其善於演講。
1919年,「五・四」怒潮席捲上海,當時在聖瑪利亞女校擔任學生會主席的俞慶棠積極響應,她和各校代表一起集中在海格路(今華山路)復旦公學,組織「上海學生聯合會」。發表宣言,決議罷課,組織遊行,上街演講。「六・三」以後,這位瘦小的「閨閣千金」,更沖破學校禁令,帶領女同學,清早背著竹筒走上街頭,邊宣傳邊募捐,鼓動商人罷市、工人罷工,「奔走呼號,忍受勞苦,常在眾人之先」。這以後,她又積極參與籌備全國學聯,並被選為上海學聯代表,出席全國學生聯合會。在籌備會議和成立後的評議會上,俞慶棠總是「侃侃發言,每能切中肯綮,扼要不煩,態度沉毅而懇摯,為各校學生代表所折服」。俞慶棠可以稱做是「五・四」哺育的新女性。
俞慶棠對教育問題獨具慧眼。「五・四」前,二十齣頭的她已在校刊《鳳藻》上發表文章,提出「立國於物競劇烈之時代」,必須「普及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