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為什麼宋朝末期那麼有錢.明朝末期卻窮的連軍餉都沒有
明朝其實並不窮,窮的是天啟和崇禎。僅論財政的話,嘉靖開始就很窮了。
明代財政很奇葩,中央分兩個財政,一個是國家的,歸戶部管,一個是皇帝自己的,叫內庫。
嘉靖時期很窮,海瑞那句:嘉靖嘉靖,家家干凈。很真實。但是嘉靖駕崩之後就不一樣了。很多人只記住了嘉靖對裕王(隆慶)很不好,但是都忽略了嘉靖完全是以繼承人的態度來培養裕王的。隆慶繼位後,推動改革,首要的就是開海,其次是和蒙古貿易。兩套組合拳打下來,戶部有錢了,內庫也有錢了。
到萬曆即位後,也很有錢,要不然張居正沒那麼大底氣直接變革。搞什麼一條鞭法。這個變革的整體基礎在於國家貨幣要多,換句話說要有本位貨幣,而且數量要很多。在當時來說,就是白銀。根據記載,當時中國擁有全世界1/3的白銀。可以說一改之前銀荒的情況。耳熟能詳的萬曆三大征就是靠著海外貿易支撐起來的。也就是說全是皇帝掏私人的錢就搞定了三場戰爭。
萬曆皇帝據說很聰明,但是對待繼承人很不好,既不做培養,也不指點。之後就落入了東林黨的口袋。
確實得講,東林黨和東南地主階層脫不開關系,即使不是代理人也是共生的關系。於是關稅沒了,商稅沒了,其他各種稅種都沒了。比如茶稅,天啟五年在魏忠賢的主持下一年收35萬兩白銀,崇禎元年在東林黨的主持下,只收到17兩。一年。
所以明朝不窮,但是大資本家提前玩起了代言人的玩法,導致朝廷收不上稅,那不窮才是不科學的。
『貳』 宋朝稅收那麼多明朝不知道嗎
這是跟統治者的眼界、高度息息相關的。
朱元璋出身農民,他的思想中,認為官員與百姓是對立的,稅收與百姓生活水平是相對立的。認為所有朱家人就要一生一世吃香喝辣。
所以他當明朝稅賦恢復到2500萬貫的時候,就下令「永不加賦」了。希望這樣能讓百姓生活好一點。地方官吏無人敢違背聖旨,於是稅收就永遠不敢突破這個最高限制,多收的錢,就大家分了吧。
需要朝廷供養的皇族宗室呈幾何級數增長,到明末,國家2年財政收入才夠支付一年的宗室供養。財政破產是必然的。
『叄』 明朝為什麼不增加工商業稅收
明初對工商的抑制,採取的是皇權加稅收的手段。比如門肆門攤,明初是基本禁止,在仁宗洪熙元年(1425年)起開征門肆門攤稅,當時的理由是推廣鈔幣流通而徵收的特定目的稅,但僅僅過了4年後的1429年,又以這個理由繼續征稅,稅負還增加了五倍!對采礦業也是如此,明初很長一段時間,嚴格禁止民間開采,對官辦的礦,征稅很少。朱元璋在其「駕崩」前兩年,對采礦業有所放鬆,一方面是允許民間開采,如對佛山的冶鐵業,「詔縣各處鐵冶,令民得自采煉,而歲給課稅,每三十分取其二」。
雖然明初朝廷對農業生產和民計民生極為重視,但對流通行業的過渡抑制,一些民間生活必需品,不是禁止就是專營,或者課以重稅,比如對鹽、酒、茶等就是。
到明朝的中期,各種封建朝廷的輪回已經體現了。所謂前朝故事,不過興衰更替。明中葉的經濟繁榮已經超出了我們的想像。
官員們的薪資不高,但享受這國家的賦稅「優免」,家境不斷好轉。按馬克思的理論,資本總是朝著有利潤的方向流動。在明朝,家有餘貲,自然會想到用這些錢來投資,很多官宦之家開始經營太祖所鄙視的經商活動。有的把錢放高利貸,成為食利階層;有的則乾脆開起了當鋪;其他的如販鹽販茶開店譜,採煤采鐵搞紡織等等。上行下效,經商不再是一件可鄙的事情。除農業之外,各業的發展飛速。
薄賦輕徭的名義下,生產力在短期得到迅速發展。但官員權貴享有「優免」,於是大量的賦稅徭役只能轉嫁到貧民頭上。農民在豐收年份僅能自保,碰到荒年,要不欠稅,要不就只能流亡。在宣德年間,蘇州一帶的農民在重租重稅的盤剝下成為流民,積欠的稅糧達七百九十萬石。明朝特有的流民潮就在一派繁華中開始在全國各地流動。同時,一些小規模的農民起義在山東、江西等地爆發,其中包括後來比較有名的山東女英雄唐賽兒的起義。
『肆』 明朝為什麼要學宋朝.以文制武.文官領軍
其實不是學宋朝啦,因為明朝最開始並非重文輕武,至少朱元璋時期不是這樣的,他畢竟是起兵打的天下,深知軍隊的重要性,在入主中原之後,北邊的元朝殘余勢力也不是很老實,所以朱元璋在位時期多次組織力量進行大規模北伐,意欲一鼓作氣徹底打垮元廷。在北伐的同時,明朝還進行了西征,最後成功的收復了雲南等地,這使得武將的地位增高了不少。朱元璋時期,在官員等級劃分上,武將也要明顯高於文官。在中央官員中,五軍都督府的五位都督都是正一品,而文官最大的官職是六部尚書,只是正二品;地方官職中,朱元璋廢除了元朝時期一省只有一位軍政長官的弊端,他講軍政刑分開,分別設立了都指揮使、布政使和按察使,其中負責一省軍務的都指揮使是正二品和六部尚書平起平坐,而負責一省民政的布政使卻僅僅是從二品,此外只能指揮5600人的衛指揮使也是正三品,而一個知府卻僅僅是正四品。所以朱元璋時期非常重視武將,是用兵很勤的緣故。到後來,國家進入了太平盛世,不怎麼需要打仗的時候,就什麼事情都必須依靠文官了。朱棣之後,明朝基本上停止了對外用兵,國家的重心開始轉向內部。雖然朱元璋廢除了丞相,但是很多事物還是要有人來干,事情發展到最後內閣大學士們出現,隨著時間的推移,內閣大學士的權力越來越多,逐步成為了有權無名的宰相。內閣權力的擴大必然會壓制到武官的權力,那些武將們雖然也貴為一品,但是實際權力上相比大學士們不知差了多少倍。在地方上武將的日子也不好過,因為國家已經進入太平盛世,對軍隊的迫切需求不是那麼明顯,武將位高權低、有名無實的情況開始出現。雖然都指揮使管理著一個省的軍隊,但是加上軍戶的家屬在內也不過幾十萬人;而品級較低的布政使卻可以管理好幾百萬甚至上千萬人口,孰輕孰重一目瞭然。雖然都指揮使的官位高,但是實權小、高職位是虛的,而布政使雖然官位低,但權力是真的。這種情況不單單只存在布政使和都指揮使之間,可以試想一下,一個只能管理幾千軍隊的衛所長官有沒有底氣,對著官位比他低但管理著幾十萬百姓的知府吆五喝六?答案是他不敢,因為權力差的太多了。隨著時間的推移,武將的地位在不斷地下降,到了明朝後期,一個六品守備見了七品知縣要先作揖請安,而知縣甚至可以不還禮。此外科舉制度的完善也成為文官壓制武官的助推手,因為文官都是通過科技考上來的,他的同鄉、同年、同學和座師大多都在朝中為官,他們的關系錯綜復雜並且相互抱團。而武將通常只有那麼幾個袍澤可以依靠,如果某位武將惹怒了某位文官,那麼他慘了,龐大的文官集團會群起而攻,不弄死他決不罷休。雖然文官內部也有派系爭斗,但在針對打壓武將的態度上是完全一致的。由於地方上三司並立,造成了政出多門,最後明朝推出了巡撫為最高長官。巡撫的人選幾乎都是文官,這就形成了中央有大學士、地方有巡撫的文官勢力的全覆蓋。武將們空有較高的官位,但是沒人理他們。到了明朝後期,經常會出現級別高的武將對著那些戶部、兵部的郎中們點頭哈腰的情況。
總結一下,雖然明朝後期也重文輕武,但並非有意學習宋朝,而是形勢的作用。
『伍』 明朝稅收收入為什麼比宋朝少得多
毫無疑問宋朝的財政收入比明朝高。但財政收入與國家總體經濟是兩個概念,比如我國財政收入大約是gdp的20%。日本占其gdp的10%。具體涉及到單位換算,宋石是67dm3,明石100dm3,明米價兩石一兩,宋前後變化很大,宋初便宜,但宋末就貴了宣和二年,詔六路封樁舊鹽數輸億萬,其聽商旅般販,與淮、浙鹽倉即今鹽鈔對算。四年,榷貨務建議:「古有斗米斤鹽之說,熙、豐以前,米石不過六七百,時鹽價斤為錢六七十;今米價石兩千五百至三千,而鹽仍舊六十。---宋史食貨志由上可知徽宗是米價已經2.5貫一石,考慮到宋初到南宋國家稅收的飛速提升,我想米價確實不斷提高也是合理的,我把南宋米價定在2貫一石。宋的1.6億貫=160000000/2*67=53.6億dm3米明朝稅收巔峰是永樂(吐槽一句,朱元璋某年覺得稅收夠了,或許愛惜民力,或許其他原因,所以給稅收定了額,所以明朝除非皇帝加其他稅一般稅收只會比洪武少不會多,朱棣靠的是開疆擴土增的稅收)永樂中,既得交阯,以絹,漆,蘇木,翠羽,紙扇,沉、速、安息諸香代租賦。廣東瓊州黎人、肇慶瑤人內附,輸賦比內地。天下本色稅糧三千餘萬石,絲鈔等二千餘萬。(區糧3500萬石,絲鈔2500萬,明朝稅收折算是2石米1兩,絲1匹1兩,其實所收很雜,但是我大致上這樣計算了)明=(3500/2+2500)萬*100=42.5億dm3所以明朝的政府收入不如宋,但所謂10倍是胡扯出來的。根據安格斯·麥迪森著--中國經濟的長期表現:公元960-2030年。宋朝經濟發展較快,明清發展緩慢。但因為明清至少踩在了宋的肩膀上,的各種技術層面至少是高於宋,所以經濟情況應略高於宋,由於人口優勢總量超過宋是沒什麼異議的。宋朝可以說是相當生財有道的,但是否合理另議。以宋朝的稅收大頭鹽稅為例。明宋都是鹽引制。北宋一席220近鹽,收2.5貫或3貫,到北宋中期的6貫,再到徽宗年間的8貫。以6貫為例,和每斤27文。到南宋宋朝的鹽稅收到更高。孝宗乾道六年,戶部侍郎葉衡奏:「今日財賦,鬻海之利居其半,年來課入不增,商賈不行,皆私販害之也。且以淮東、二浙鹽出入之數言之,淮東鹽灶四百一十二所,歲額鹽二百六十八萬三千餘石,去年兩務場賣淮鹽六十七萬二千三百餘袋,收錢二千一百九十六萬三千餘貫;二浙課額一百九十七萬余石,去年兩務場賣浙鹽二十萬二千餘袋,收錢五百一萬二千餘貫,而鹽灶乃計二千四百餘所。以鹽額論之,淮東之數多於二浙五之一,以去歲賣鹽錢數論之,淮東多於二浙三之二,及以灶之多寡論之,兩浙反多淮東四之三,蓋二浙無非私販故也。慾望遣官分路措置。」---宋史。食貨志南宋一袋=300斤,由以上可知,南宋乾道六年,緊靠賣淮鹽67.23萬袋,收2196.3萬貫。合每斤收108文。再來看看明朝兩淮所轄分司三,曰泰州,曰淮安,曰通州;批驗所二,曰儀真,曰淮安;鹽場三十,各鹽課司一。洪武時,歲辦大引鹽三十五萬二千餘引。弘治時,改辦小引鹽,倍之。萬曆時同。鹽行直隸之應天、寧國、太平、揚州、鳳陽,廬州、安慶、池州、淮安九府,滁、和二州,江西、湖廣二布政司,河南之河南、汝寧、南陽三府及陳州。正統中,貴州亦食淮鹽。成化十八年,湖廣衡州、永州改行海北鹽。正德二年,江西贛州、南安、吉安改行廣東鹽。所輸邊,甘肅、延綏、寧夏、宣府、大同、遼東、固原、山西神池諸堡。上供光祿寺、神宮監、內官監。歲入太倉餘鹽銀六十萬兩。兩浙所轄分司四,曰嘉興,曰松江,曰寧紹、曰溫台;批驗所四,曰杭州,曰紹興,曰嘉興,曰溫州;鹽場三十五,各鹽課司一。洪武時,歲辦大引鹽二十二萬四百餘引。弘治時,改辦小引鹽,倍之。萬曆時同。鹽行浙江,直隸之松江、蘇州、常州、鎮江、微州五府及廣德州,江西之廣信府。所輸邊,甘肅、延綏、寧夏、固原、山西神池諸堡。歲入太倉餘鹽銀十四萬兩。明初,置北平河間鹽運司,後改稱河間長蘆。所轄分司二,曰滄州,曰青州;批驗所二,曰長蘆,曰小直沽;鹽場二十四,各鹽課司一。洪武時,歲辦大引鹽六萬三干一百餘引。弘治時,改辦小引鹽十八萬八百餘引。萬曆時同。鹽行北直隸,河南之彰德、衛輝二府。所輸邊,宣府、大同、薊州。上供郊廟百神祭祀、內府羞膳及給百官有司。歲入太倉餘鹽銀十二萬兩。山東所轄分司二,曰膠萊,曰濱樂;批驗所一,曰濼口;鹽場十九,各鹽課司一。洪武時,歲辦大引鹽十四萬三千三百餘引。弘治時,改辦小引鹽,倍之。萬曆時,九萬六千一百餘引。鹽行山東,直隸徐、邳、宿三州,河南開封府,後開封改食河東鹽。所輸邊,遼東及山西神池諸堡。歲入太倉餘鹽銀五萬兩。福建所轄鹽場七,各鹽課司一。洪武時,歲辦大引鹽十萬四千五百餘引。弘治時,增七百餘引。萬曆時,減千引。其引曰依山,曰附海。依山納折色。附海行本色,神宗時亦改折色。鹽行境內。歲入太倉銀二萬二千餘兩。河東所轄解鹽,初設東場分司於安邑,成祖時,增設西場於解州,尋復並於東。正統六年復置西場分司。弘治二年增置中場分司。洪武時,歲辦小引鹽三十萬四千引。弘治時,增入萬引。萬曆中,又增二十萬引。鹽行陝西之西安、漢中、延安、鳳翔四府,河南之歸德、懷慶、河南、汝寧、南陽五府及汝州,山西之平陽、潞安二府,澤、沁、遼三州。地有兩見者,鹽得兼行。隆慶中,延安改食靈州池鹽。崇禎中,鳳翔、漢中二府亦改食靈州鹽。歲入太倉銀四千餘兩,給宣府鎮及大同代府祿糧,抵補山西民糧銀,共十九萬兩有奇。陝西靈州有大小鹽池,又有漳縣鹽井、西和鹽井。洪武時,歲辦鹽,西和十三萬一千五百斤有奇,漳縣五十一萬五千六百斤有奇,靈州二百八十六萬七千四百斤有奇。弘治時同。萬曆時,三處共辦千二百五十三萬七千六百餘斤。鹽行陝西之鞏昌、臨洮二府及河州。歲解寧夏、延綏、固原餉銀三萬六千餘兩。廣東所轄鹽場十四,海北所轄鹽場十五,各鹽課司一。洪武時,歲辦大引鹽,廣東四萬六千八百餘引,海北二萬七千餘引。弘治時,廣東如舊,海北萬九千四百餘引。萬曆時,廣東小引生鹽三萬二百餘引,小引熟鹽三萬四千六百餘引;海北小引正耗鹽一萬二千四百餘引。鹽有生有熟,熟貴生賤。廣東鹽行廣州、肇慶、惠州、韶州、南雄、潮州六府。海北鹽行廣東之雷州、高州、廉州、瓊州四府,湖廣之桂陽、郴二州,廣西之桂林、柳州、梧州、潯州、慶遠、南寧、平樂、太平、思明、鎮安十府,田、龍、泗城、奉議、利五州。歲入太倉鹽課銀萬一千餘兩。四川鹽井轄鹽課司十七。洪武時,歲辦鹽一千一十二萬七千餘斤。弘治時,辦二千一十七萬六千餘斤。萬曆中,九百八十六萬一千餘斤。鹽行四川之成都、敘州、順慶、保寧、夔州五府,潼川、嘉定、廣安、雅、廣元五州縣。歲解陝西鎮鹽課銀七萬一千餘兩。雲南黑鹽井轄鹽課司三,白鹽井、安寧鹽井各轄鹽課司一,五井轄鹽課司七。洪武時,歲辦大引鹽萬七千八百餘引。弘治時,各井多寡不一。萬曆時與洪武同。鹽行境內。歲入太倉鹽課銀三萬五千餘兩。---------------明史食貨志我在明史中關於明朝的鹽稅收多少看到多種說法從明初的十一稅或承宋制的2.5貫美引到一引三四錢到,到一引五錢。但是按照上面史料。明朝一年發引235萬小引,和47000萬斤,稅收每年135萬兩。和每斤收3文。如果按照北宋的中期的每斤27文。那麼明朝的鹽稅就可以收到1215萬兩。如果不要臉按南宋乾道六年那麼收,每斤收108文。那麼可以收鹽稅5076萬兩。(因為我上面在定價時把購買力定在明1兩是宋4貫,所以5076萬兩可能負擔過重。那麼按明的購買力就是5076萬/4=1269萬兩。崇禎時期被詬病過多的3餉即使同征也是年1670萬兩。如果崇禎能在學宋朝在鹽稅酒稅茶稅上下功夫就可能不至於如此了)另外,宋朝海外貿易份額沒有想像的那麼多,受歷史條件限制,海運不發達,貿易量有限。熙寧五年,詔發運使薛向曰:「東南之利,舶商居其一。比言者請置司泉州,其創法講求之。」七年,令舶船遇風至諸州界,亟報所隸,送近地舶司榷賦分買;泉、福瀕海舟船未經賦買者,仍赴司勘驗。時廣州市舶虧歲課二十萬緡,或以為市易司擾之,故海商不至,令提舉司究詰以聞。既而市易務呂邈入舶司闌取蕃商物,詔提舉司劾之。九年,集賢殿修撰程師孟請罷杭、明州市舶,諸舶皆隸廣州一司。令師孟與三司詳議之。是年,杭、明、廣三司市舶,收錢、糧、銀、香、葯等五十四萬一百七十三緡、匹、斤、兩、段、條、個、顆、臍、只、粒,支二十三萬八千五十六緡、匹、斤、兩、段、條、個、顆、臍、只、粒。南渡,三路舶司歲入固不少,然金銀銅鐵,海舶飛運,所失良多,而銅錢之泄尤甚。法禁雖嚴,奸巧愈密,商人貪利而貿遷,黠吏受賕而縱釋,其弊卒不可禁。---宋史食貨志可知宋朝南北宋海外貿易收入應該在一百萬貫以下,宋朝市舶關稅在十稅一十稅二不等。(計算方法可能有不少錯誤,但所知所學有限,見諒了。比較理想的是抽取一年根據各種物價和稅收計算,但可惜數據不足。明朝農業稅沒有法律明文規定定額,但1393年規定北方新墾地永不起科,後來作為不成為規定適用全國,是否真適用全國我無力查證,找黃仁宇老師吧,我是引用他的 十六世紀明代中國之財政與稅收)
『陸』 為什麼大多數歷史學家喜歡宋朝 都不喜歡明朝
因為宋朝重文輕武。很喜歡知識分子,還有就是宋朝是中國最繁榮發達的時期。對中國貢獻很大,我也喜歡宋朝
『柒』 為啥明朝後期不肯南下,為啥不學習南宋
宋朝的理論是皇帝與士大夫共天下。所以南邊有人擁立新帝成功了。關鍵是宋朝政府還沒有爛掉。而且金只是掠奪為目標,沒有想著滅掉宋。
明朝其實是有人在南邊擁立新帝的,但明朝的政府已經爛了,加上清兵滅明代替的決心,所以明被滅。
『捌』 為什麼明朝一年稅收僅為宋朝的八分之一
宋代是一個重商的時代。
政府在京師設有都商稅院,在各州縣均設立了商稅務:「凡州縣皆置務,關鎮或有焉,大則專置官監臨(景德二年詔:諸路商稅年額及三萬貫以上,審官院選親民官臨蒞);小則令佐兼領;諸州仍令都監、監押同掌」。也就是說,一個縣至少有一個商稅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