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以後,特別是春秋初期了,在這之前要麼是短褲,要麼是犢鼻褲,要麼就是遮羞布。
Ⅱ 中國的古人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穿內褲的此前都是開襠褲嗎
中國早期內褲的雛形應該是在漢朝,古人稱其為「窮絝」。它的發明者是大將軍霍光,令人頗感意外的是,一個日理萬機的大老爺們,竟然研究起女人應該穿什麼樣的內褲,他是變態嗎?
其實不然,霍光發明「窮絝」主要目的,是為了讓外孫女上官皇後能誕下龍嗣,同時也為了防止漢昭帝跟後宮其他女子曖昧,亂搞男女關系。
而且在當時,窮絝還是個「雙標」產品:除了皇後以外,就連宮女都必須穿這種內褲。
據《漢書》記載:光 ( 霍光 )欲皇後擅寵有子,帝時體不安,左右及醫皆阿意,言宜禁內,雖宮人使令皆為窮絝,多其帶。
所謂窮絝,現在泛指褲襠,但又不是指開襠褲,因為窮絝雖然也有前後襠,卻系了很多的帶子,唯一的缺點就是不方便解開。
說到內褲,就不得提下1932年12月,日本白木屋百貨店因為電線故障發生了一起重大火災。
當時在樓上的人通過繩索滑下來,但還是摔死了十幾個人,大部分是女性。而原因就是因為當時的日本也是沒有穿內褲的習慣,為了防止走光,女性店員力不能支。
《羞恥心的現代史》:因為穿和服的女店員攀著繩索往下滑,被風一吹,和服便翻捲起來下身走光,所以感覺羞恥的女人們被迫用一隻手按住衣服,導致無法單手支撐體重,活活摔死。
最後想說的是,如果非要較真,到底是誰發明了內褲,可千萬不要說是歐美人,因為「褌」作為內穿的合檔短褲,在中國很早就有了,不論在歷史的久遠性還是實用性方面都更勝歐美一籌。
Ⅲ 中國古代沒有內褲從不穿的又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穿的呢由來
中國古代人是不穿內褲的。那時的紡織科技還不發達,沒有一種特別好的布料做成內褲後,可以很舒服地貼身穿在下面。棉太粗,麻太糙,而真絲的東西又太軟太滑,要知道,那時候是沒有松緊帶的,脫起來容易,系起來麻煩。
漢代以前,女人下體無衣,到了漢朝才穿上開襠褲。《漢書·上官皇後傳》說:「雖宮人使令皆為窮褲,多其帶。」所謂 「窮褲」,便是開襠褲。穿開襠褲的目的是方便大小便,然則不穿內褲,也順理成章。如此情形,至少延續到了唐朝。
早有關內褲的記載應該是在西漢時期。不過那時應該是開襠褲。
真正的內褲是歐洲人在十七世紀發明的。因為歐洲女人大多隻穿裙子,很容易走光,內褲開始時只是類似於短褲,然後逐漸發展到現在的種類越來越多,越來越小。
拓展資料:
中國古代,那時女人沒有內褲,他們穿的裙子裡面有一個短的部分,相當於現在的襯裙,而男的則徹底沒有,但是,馬上將則會因總騎在馬鞍上,胯下受不了,再加上身上的盔甲,手中的兵刃,而且那時還沒有馬蹬,所以,重量全部由臀部承受,正因此,他們會穿一條類似短褲的東西,這樣才能減輕一些摩擦。也許這便是內褲的雛形吧。
Ⅳ 中國人(漢人)什麼時候開始穿褲子
有2種說法
一是從西漢的昭帝開始,傳說是為了讓皇帝只寵幸皇後與妃子,所以讓其他宮女都穿上褲子。
二是從西漢武靈王開始。當時漢人都不穿褲子,天冷的話只在下半身圍布,騎馬打仗也是這樣的。由於外生殖器與馬鞍摩擦導致陰囊溫度升高,大量精子死亡,很多軍人都喪失了生育能力~
後來武靈王看到胡人騎馬在起馬的時候用一片布填補跨下兩腿間的空隙,就學胡人的樣子,後來逐漸很多人多穿上了褲子。所謂的胡服騎射,說的就是這個,
Ⅳ 古代中國人穿褲子嗎如果穿是什麼時候是什麼樣子的
先秦時期就開始穿褲子了,那時候的趙國趙武靈王改革國家的軍事力量,就是通過胡服騎射!就是改穿褲子,那時候游牧民騎馬穿褲,騎馬有優勢,所以早在2000多年前中國人就開始穿褲子了!
網上摘錄:
我曾經多次提到咱們是古人不穿褲子的。這把許多人嚇了一跳:不穿褲子咋辦?就像現今皇城跟兒的「膀爺」,他可以不著上衣,人家那叫爺們,但褲子他再牛比也絕不敢不穿呀。
褲子這玩意在中原地區出現的比較遲,那麼這個漢字出現的肯定也比較遲。以「褲」這一字音字型來命名褲子這一物品,肯定是有來歷的。
「褲」是個形聲字,「衣」形「庫」聲。「衣」是表示它與衣服有關,那這個「庫」是否還有其他的意義呢?為什麼「褲」這種衣服出現後不稱別的名號,單叫「褲」呢?
先秦時中原地區的人們只穿長袍,天涼了就再加一件,再涼再加,還是長袍。今天看來,如此穿著行動多有不便,但那時的人們只有那個層次的思想,咱不能拿現在的境界去要求古人對不對?當然,也有聰明人,為了行動方便快捷,就發明了「帶」這東西系在腰間。那屈原就是「峨冠博帶」的打扮:頭上高聳的帽子(叫「頭衣」才恰當,因為這「冠」並非今天意義上的帽子,而是顯示身份的裝飾性很強的物品),腰裡系著寬大的帶子。那屈原走起路來高視闊步,仰面正身,一派「眾人皆醉我獨醒」的樣子,望之令人頓生敬畏之心。
「褲」一個正宗的本字是「衣立旁」加一個「誇」字,就讀作「庫」。這是個啥東西呢?它是一種「脛衣」。脛,就是大腿;所謂「脛衣」,就是套在兩條腿上的兩個布帛製做的筒子,不是現在還有加了襠部的褲子。由這「褲子」最早的雛形看來,咱們的先輩並不看重那關繫到子孫萬代的要害之處啊。
有了「脛衣」,行動方便了,但還有一些問題沒有解決。一是因為它沒有襠部,人們的起居習慣無法改變;二是光著屁股騎馬,對皮膚的傷害很嚴重,出行或打仗仍然不適合穿著。怎麼辦?
這就要談談這「褲」字的另一個來歷。說起「褲」的這一個來源,卻與軍事有關。它的本字寫做「衣立旁」加一個「軍」字,讀如「昆」,是軍服及行旅之服,後來又訛轉作「褲」了。細細打量,這倆字還真有點兒相象,這種推斷應該是很准確的。
也許訛寫做「褲」的這人,以為褲子是可以裝填兩條腿的東西,而這個字又與「褲」相似,所以就乾脆這樣寫了。後來的人們也認為這樣寫很有道理,也就因錯就錯寫下去了。這真是「假作真時真亦假,真作假時假亦真」啊。再說了,那「庫」本來不就是存放物品的所在嗎?
至於這倆字是啥時候、為什麼、怎樣統一成現在這個「褲」字的,我也不甚了了,也不敢談下去了。
「戰國七雄」中位於正北方也是最北方的,是趙國。趙國可真不容易,既要與中原諸國爭霸,又要防著北方胡人的入侵,年年代代都忙啊累啊的。不是說「內無法家拂士,外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嗎?人家趙國就在這種四面皆敵的環境里生存並發展著,憑借春秋末期「三家分晉」時,一個諸侯國的三分之一大小的國土人口,一直支撐到戰國末年,是秦始皇最後滅掉的諸侯國,真是太不容易了。
有點兒跑題,還回到話題上來。北方胡人是游牧民族,騎馬射箭,來往倏忽,防之不及。你趙國駟馬戰車固然聲勢壯偉,可人家胡人卻不跟你列陣撕殺,沒辦法,趙國的歷代國君就不停地修長城。修啊修的,還是擋不住胡騎。與趙國處於同一緯度又靠東些的是燕國,它也面臨著與趙國相同的問題,也就修啊修的修長城。其後秦始皇統一中國,徵用民夫去修長城,只不過是把以前的燕趙長城略加整理連接一下而已。今天一提到長城,就把功勞記在秦始皇名下,我很憤憤且為燕趙抱不平。
你以為那時修的是現在我們在八達嶺、山海關見到的磚石長城?那你就大錯特錯了。秦及先秦所修的長城現在幾乎看不到了,有一些遺跡也都不被咱這些外行人所能辨識。歷史滄桑中,那些夯土而建的長城已「被雨打風吹去」了。
再早幾百年,把自己的西周王朝埋葬的周幽王,為博褒姒千金一笑而「烽火戲諸侯」時,北方游牧民族對中原的威脅就已經很嚴重了。周憑舉國之力尚被逼得很狼狽地遷都了事,那燕趙小小諸侯國更是給鬧得困苦不堪。一代代趙王都在苦苦思索著:怎樣才能消弭來自北方的邊患?
終於,一代英豪趙武靈王橫空出世了。是他,就是他,給咱們中原人穿上了褲子。
褲子啊!如果沒有趙武靈王,我們中華民族還要在沒有褲子的黑暗中摸索很多年。也許十年,也許百年,也許兩千幾百年後的今天,我們大家都還不穿褲子亂跑呢。不,如果沒有趙武靈王給咱古中原人穿上褲子,恐怕他們早就被穿著褲子的胡人給滅了,哪裡還會有今天的我們呢?所以,說趙武靈王是中華民族的大救星,絕不為過。
趙武靈王頂著巨大的壓力「胡服騎射」了。從此,中原人在與北方游牧民族的沖突中,再不用駕著笨重的戰車嘎吱嘎吱地駛了,再不用穿著臃腫的長袍屁顛屁顛地跑了。咱們有了褲子,咱們也可以騎上輕捷快速的戰馬;咱們又有了「箭袖」這一緊身上衣,咱們也可以靈巧地拉弓射箭了。從此以後,咱們在與胡人爭奪生存資源的較量中,從軍事裝備方面處在了同一水平線上了。就如當今太祖曾經在天安門城樓上庄嚴宣告的那樣,咱們的古中原人「從此站起來了」!
Ⅵ 古代人穿褲子嗎
戰國以前不穿,上衣下裳。秦朝以後有了胡服,過去穿裙子也穿褲子,內褲多是講究人穿的日本式的,也有勞動的人穿叫牛鼻褲。
Ⅶ 古人什麼時候開始穿內褲
古代內衣較早的稱謂是「褻衣」。「褻」意為「輕簿、不莊重」,可見古人對內衣的心態。中國內衣的歷史源遠流長,以下所訴的內衣歷史線索是從漢朝開始的。 漢:抱腹、心衣
「心衣」的基礎是「袍腹」,「抱腹」上端不用細帶子而用" 鉤肩」及」襠」就成為「心衣」。兩者的共同點是背部袒露無後片。平織絹是漢朝常用的內衣面料,其上多用各色絲線綉出花紋圖案(稱彩綉),圖案多以「愛情」為主題,在當時用素色面料來製作內衣的情況是不多的。
魏晉:(十六國):兩當
「兩當」與「抱腹」、「心衣」的區別在於它有後片,「既可當胸又可當背」。材質多為手感厚實、色彩豐富的織錦,雙層,內有襯棉。「兩當」最初是北方游牧民族的服飾,後傳人中原,屬異族文化。
唐代:訶子
唐代以前的內衣肩部都綴有帶子,到了唐代,出現了一種無帶的內衣,稱為「訶子」。這也是其外衣的形制特點所決定的:唐代的女子喜穿「半露胸式裙裝」,她們將裙子高束在胸際然後在胸下部系一闊帶,兩肩。上胸及後背袒露,外披透明羅紗,內衣若隱若現,因而內衣面料考究,色彩繽紛,與今天所倡異的「內衣外穿」頗為相似。為配合這樣的穿著習慣,內衣需為無帶的。「訶子」常用的面料為:「織成」,挺括略有彈性,手感厚實。穿時在胸下扎束兩根帶子即可,「織成」保證「訶子」胸上部分達到挺立的效果。
宋代:抹胸
「抹胸」穿著後「上可覆乳下可遮肚」,整個胸腹全被掩住,因而又稱「抹肚」。用紐扣或帶子系結。平常人家多用棉製品,俗稱土布,貴族人家用絲質品並在其上綉以花卉。單的夾的,形式不一。
元代:合歡襟
「合歡襟」 由後向前系束是其主要特點。穿時由後及前,在胸前用一排扣子系合,或用繩帶等系束。合歡襟的面料用織錦的居多,圖案為四方連續。
明代:主腰
「主腰」外形與背心相似。開襟,兩襟各綴有三條襟帶,肩部有襠,襠上有帶,腰側還各有系帶將所有襟帶系緊後形成明顯的收腰。可見明代女子已深諳凸現身材之道。
清代:肚兜
清代「抹胸」又稱「肚兜」,一般做成菱形。上有帶,穿時套在頸間,腰部另有兩條帶子束在背後,下面呈倒三角形,遮過肚臍,達到小腹。材質以棉、絲綢居多。系束用的帶子並不局限於繩,富貴之家多用金鏈,中等之家多用銀鏈、銅鏈,小家碧玉則用紅色絲絹。「肚兜」上有各類精美的刺綉。紅色為「肚兜」常見的顏色。
20世紀二、三十年代:小馬甲
「小馬甲」形制窄小,通常用對襟,襟上也施數粒扣,穿時將胸腰裹緊。」小馬甲」進一步發展並吸收了西方的某些特點便成了現在的胸罩。面料以棉、絲為主。
Ⅷ 中國古人是不穿真正意義上的褲子 古代女子何時才穿上"連襠褲
據史料記載,中原地區的古人穿上有襠褲子是從戰國時期才開始的。當時趙國趙武靈王在邯鄲實行「胡服騎射」的軍事改革,就是穿胡人的服裝,學習胡人騎馬射箭的作戰方法,此後,中原人才穿褲子,到了漢代,漢昭帝時才把有襠的褲叫做「褲」。
Ⅸ 古代女人穿褲子么
中國古代,漢武帝之前是沒有褲子的!所以不光女人沒褲子穿,男人也一樣!
在古代的春秋戰國時期已經有了關於褲子的記載,但那時的褲子只有兩個褲腿,襠是不縫合在一起,是廣義上的開襠褲。穿那樣的褲子的目的是為了保暖腿部。在古代人們只穿裙子或「裳」,在冷天腿部受凍,於是就在腿上套個套筒,這就是早期的褲子。那時的褲字寫作袴,這個字的來源似乎可解釋為袴是「兩股(大腿)各跨別也。」按古人的解釋,那時的袴是「脛衣也」,即給小腿穿個衣服,而不管屁股。
在漢朝前後,人們開始穿合襠的褲子了。這很可能首先是在騎馬打仗的軍人中流行的,穿開襠褲騎馬是個很不合適的。
有學者研究指出,自漢昭帝上官皇後始,宮中女子才穿有襠之褲,並自下而上地逐漸流行起來。但直到魏晉南北朝、唐朝時,女人們才真正穿上了現代意義上的褲子,其坐姿也由跪坐變為盤坐與箕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