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皇帝基本一樣,只是帽頂層數及東珠等飾物數目遞減而已;另外衣服的顏色不能為明黃色,在清朝一般用香色代替;
接下來是皇帝在冬天的服飾參考——
皇帝冬天的服飾:
【朝服】
用海龍紫貂滾邊,兩肩、前後綉正龍各一,腰帷有行龍五條,右衽(rèn)一正龍,襞(bi)積前後九條團龍;
上衣有日、月、星辰、山、龍、華蟲、黼黻(fǔ fú)八章,下裳綉宗彝(yí)、藻、火粉米四章.期間以五色雲布列空隙,下幅用八寶平水;
龍袍有棉、夾、紗、裘四種,隨季節寒暖更換;
【冬冠】
用薰貂和黑狐皮製作的,冠體為圓頂呈斜坡狀,冠周圍有一道上仰的檐邊;
冠頂共分三層,用四條小金龍攀附如支撐,冠體上綴朱緯,頂上加金累絲鏤空金雲龍嵌東珠寶頂;
【朝帶】
共有兩種:一種是帶上有龍文金圓板,一種則是龍文金方板,帶色為黃色,大典禮用圓板;
帶上飾紅藍寶石、綠松石,每具圍帶有東珠五顆,珍珠20顆;
另外還結有佩囊用來裝刀子、取火器等物件.方板帶為祭天地、日月十束用;
祭天的帶飾青金石,祭地的束帶飾黃玉,朝日時用珊瑚帶,朝月則束白玉帶;
吉服帶和常服帶也有方板和圓板,裝飾珠玉雜寶並無一定,隨皇帝任意去用;
行帶是用牛皮製的,錦金花紋和明黃色為明黃,比一般常服帶要寬些。
【吉服】
一般用於典禮
吉服冠:冬天用海龍、紫貂皮製成.冠形似朝冠,上綴朱緯,冠頂為滿花金座,上銜大珍珠一枚;
形式為圓領、對襟、平袖、袖長至腕、衣長至膝下,對襟有紐扣五個,毛朝外穿的寬松式裘皮服;
【常服】
也稱燕服,閑居時的便裝,清朝皇帝有時在內廷召見臣下,也穿燕服;
常服的冠是用紅絨結頂,論其價值才合清朝銅錢幾百文,但卻非常尊貴;
皇子、皇孫用紅絨結頂冠作為禮服,貴族則只有近支的親王、貝勒,蒙皇上賞賜才可以常戴,大臣也偶爾有蒙賞戴的,但不準作常戴,如編撰明史的張廷玉曾蒙特旨,准於元旦日戴紅絨結頂冠,當時人以為是莫大的恩寵,常服褂子用石青色,左右開裾,衣飾花紋並無一定,可自行選擇;
具體請見:http://5fiona.blogbus.com/logs/38358809.html
『貳』 清朝官員服飾的帽子
清朝改歷代的朝冠為禮帽,禮帽又稱為「頂子」或稱為「頂戴」、「頂戴花翎」。禮帽分為兩種,一種為夏天戴的涼帽,另一種為冬天所戴的暖帽,每年三月開始戴涼帽,八月換戴暖帽。涼帽為喇叭形,無檐,多用藤、篾席,外裹綾羅,多為白色、湖色或黃色,上綴紅纓頂珠。暖帽為圓形,有一圈檐邊,多用皮、呢、緞、布製成,多黑色,中有紅色絨線所製成的帽緯、帽子最高處有頂珠。帽子多為貂皮所做,一般官員只可用黃貂,高等的官員可以用黑貂,只有皇帝可以用紫貂。用頂珠的質料和顏色的不同,代表了官員的品級的不同,清政府規定一品為紅寶石,二品為珊瑚,三品為藍寶石,四品用青金石,五品用水晶,六品用硨磲,七品為素金,八品用陰紋縷花金,九品為陽紋鏤花金,無頂珠者無官品。
在頂珠之下有一枝兩寸長短的翎管,多用玉、翠、琺琅或花瓷製成,用以安插翎羽。翎羽又分花翎和藍翎兩種。花翎是帶有「目暈」的孔雀翎,「目暈」又稱為「眼」,在翎的尾端,有單眼、雙眼、三眼之分,翎眼越多說明功勛越高。藍翎為鶡羽製成,藍色,羽長而無眼,較花翎等級為低。 頂戴指代表官階的頂珠,不同的頂珠質料和顏色代表不同品級,清政府規定一品為紅寶石,二品為珊瑚,三品為藍寶石,四品用青金石,五品用水晶,六品用硨磲,七品為素金,八品用陰紋縷花金,九品為陽紋鏤花金,無頂珠者無官品。
雍正八年(1730年),更定官員冠頂制度,以顏色相同的玻璃代替了寶石:一品為紅色明玻璃,二品為紅色涅玻璃,三品為藍色明玻璃,四品為藍色涅玻璃,五品為白色明玻璃,六品為白色涅玻璃,七品以下仍然用金色頂戴。 在頂珠之下有一枝兩寸長短的翎管,多用玉、翠、琺琅或花瓷製成,用以安插翎羽翎羽又分花翎和藍翎兩種。花翎是帶有「目暈」的孔雀翎,「目暈」又稱為「眼」,在翎的尾端,有單眼、雙眼、三眼之分,翎眼越多說明功勛越高。
順治十八年(1661年)的《大清會典》曾對花翎作出規定,即親王、郡王、貝勒以及宗室等一律不許戴花翎,貝子以下可以戴。
後制定:貝子和固倫額駙(即固倫公主的丈夫)戴三眼花翎;鎮國公、輔國公、和碩額駙(即和碩公主的丈夫)戴雙眼花翎;內大臣,一、二、三、四等侍衛、前鋒營和護軍營的各統領、參領(必須是滿洲正黃旗、鑲黃旗、正白旗這上三旗出身)等均戴單眼花翎。
藍翎為鶡羽製成,藍色,羽長而無眼,較花翎等級為低。藍翎一般都賜予六品以下、在皇宮和王府當差的侍衛官員享戴,也可以賞賜建有軍功的低級軍官。
皇帝賜給臣下花翎是非常審慎的,乾隆至清末被賜三眼花翎的大臣只有傅恆、福康安、和琳、長齡、禧恩、李鴻章、徐桐七人,被賜雙眼花翎的約二十餘人。 清代親王的朝服一般都是龍袍,而貝勒是蟒袍。關於蟒、龍的區別,歷來沒有明確的答案。一般根據《野獲編》「蟒衣為象龍之服,與至尊(即皇帝)所御(龍)袍相肖,但減一爪」及《大清會典》中「凡五爪龍緞立龍緞團補服 ......官民不得穿用。若頒賜五爪龍緞立龍緞,應挑去一爪穿用」的禁例,得出五爪為龍,四爪為蟒的結論。親王的朝服的顏色只能用土黃或者暗黃,不能是明黃,而龍必須是盤龍或者降龍,不能是升龍或者正龍。親王朝服的下擺也綉有「海水江涯」。
親王補服圖案:身前身後五爪正龍各一團,兩肩五爪行龍各一團
郡王補服圖案:身前身後兩肩五爪行龍各一團
貝勒補服圖案:身前身後四爪正蟒各一團
貝子補服圖案:身前身後四爪行蟒各一團
鎮國公、輔國公補服圖案:身前身後四爪正蟒各一方
公爵、侯爵、伯爵補服圖案:身前身後綉九蟒 清代官員的朝服上有一塊方形圖案稱為補子。補子又分為文官、武官兩種。清代官服補子大體與明朝官服補子類似。不過清朝文官補服上的禽鳥與明朝最大區別是清朝文官補子上的禽鳥只有一隻,而明朝文官補子上的禽鳥則是兩只,明朝和清朝武官補子則都只有一個走獸。
文官:一品仙鶴,二品錦雞,三品孔雀,四品鴛鴦,五品白鷳,六品鷺鷥,七品鸂鶒,八品鵪鶉,九品藍雀。
武官:一品麒麟,二品獅子,三品豹,四品虎,五品熊羆,六品彪,七品、八品犀牛,九品海馬。
另外,御史與諫官均為獬豸。獬豸乃神獸,專司辨別忠奸。
補子上除了有飛禽走獸外,還綉有海水和岩石的圖案,寓意「海水江崖,江山永固」的意思。補服均是由南京、蘇州、杭州即江南三織造訂做進貢的,用料講究,做工精良,尺寸、圖案都有嚴格規定,官員不能私自改變身上與其品級相對應的官服。
『叄』 清朝皇帝戴的叫什麼帽子,為什麼要這么設計
清朝皇帝戴的叫夏朝冠。因為滿族人前身是女真族,源自金人在帽上裝飾頂珠習慣,再由元人的鈸笠冠演革而成的。
皇帝夏朝冠:冠形作圓錐形,下檐外敞呈雙層喇叭狀。是由一種滿洲人稱為「得勒蘇」的草桿編成,此草產在清人興起的東北地方,清廷特稱其為「玉草」;帽上面鋪飾朱緯,頂平覆錦,植冠頂,冠額綴金佛,後飾舍林;冠形斗笠狀,有短冠檐平敞。
以紅紗或紅織金為里,外層綴朱緯,內層安帽圈,圈上綴帶。冠前綴金累絲鏤空金佛,金佛周圍飾東珠十五顆,冠後綴金累絲鏤空舍林,有東珠七顆。冠頂部再加金累絲鏤空雲龍,嵌大東珠寶頂。
清代凡由內務府發交江南江寧蘇州二府、浙江杭州府及兩淮織造司、局織造的御用冠服、妃嬪暨皇子、公主朝冠朝服,均依禮部定式或皇上命題由內務府或如意館畫師繪制重彩工筆小樣和墨線勾勒局部加彩的衣服裁剪大樣,交總管太監呈皇帝御覽。
或經內務府大臣直接審閱後連同批准件送發織造,織成匹料後再送到裁作、綉作、衣作分別在衣料上綉花、裁剪、縫制。
完成之後,凡上用者陸路運送進京,宮用者水運進京,於限期內送交內務府廣儲司的緞庫驗收,這些小樣都附有白紙或黃紙墨跡題簽,有些並署有畫畫者的真實姓名,如「臣沈振麟恭畫」、「臣謝醇恭畫」、「臣沈世俊恭畫」等。
『肆』 清朝官官級的帽子和衣服差別
清朝官員服飾是指在清朝政府中有正適職位官員的官方著裝,正式名稱為補服。著裝分為帽、外衣、朝珠、朝靴。清政府對官員的辦公著裝有著明確的限制,不同品級有不同的著裝,不能自行更改裝束。帽子 清朝改歷代的朝冠為禮帽,禮帽又稱為「頂子」或稱為「頂戴」、「頂戴花翎」。禮帽分為兩種,一種為夏天戴的涼帽,另一種為冬天所戴的暖帽,每年三月開始戴涼帽,八月換戴暖帽。涼帽為喇叭形,無檐,多用藤、篾席,外裹綾羅,多為白色、湖色或黃色,上綴紅纓頂珠。暖帽為圓形,有一圈檐邊,多用皮、呢、緞、布製成,多黑色,中有紅色絨線所製成的帽緯、帽子最高處有頂珠。頂珠的質料和顏色的不同,代表了官員的品級的不同,清政府規定一品為紅寶石,二品為珊瑚,三品為藍寶石,四品用青金石,五品用水晶,六品用硨磲,七品為素金,八品用陰紋縷花金,九品為陽紋鏤花金,無頂珠者無官品。雍正八年(1730年),更定官員冠頂制度,以顏色相同的玻璃代替了寶石:一品為紅色明玻璃,二品為紅色涅玻璃,三品為藍色明玻璃,四品為藍色涅玻璃,五品為白色明玻璃,六品為白色涅玻璃,七品以下仍然用金色頂戴。在頂珠之下有一枝兩寸長短的翎管,多用玉、翠、琺琅或花瓷製成,用以安插翎羽。翎羽又分花翎和藍翎兩種。花翎是帶有「目暈」的孔雀翎,「目暈」又稱為「眼」,在翎的尾端,有單眼、雙眼、三眼之分,翎眼越多說明功勛越高。藍翎為鶡羽製成,藍色,羽長而無眼,較花翎等級為低。順治十八年(1661年)的《大清會典》曾對花翎作出規定,即親王、郡王、貝勒以及宗室等一律不許戴花翎,貝子以下可以戴。以後制定:貝子和固倫額駙(即固倫公主的丈夫)戴三眼花翎;鎮國公、輔國公、和碩額駙(即和碩公主的丈夫)戴雙眼花翎;內大臣,一、二、三、四等侍衛、前鋒營和護軍營的各統領、參領(必須是滿洲正黃旗、鑲黃旗、正白旗這上三旗出身)等均戴單眼花翎。藍翎一般都賜予六品以下、在皇宮和王府當差的侍衛官員享戴,也可以賞賜建有軍功的低級軍官。皇帝賜給臣下花翎是非常審慎的,乾隆至清末被賜三眼花翎的大臣只有傅恆、福康安、和琳、長齡、禧恩、李鴻章、徐桐七人,被賜雙眼花翎的約二十餘人。[編輯] 朝服 清代官員的著裝 [編輯] 皇帝 清代皇帝服飾有朝服、吉服、常服、行服等種類。皇帝的龍袍以明黃、金黃或杏黃等亮黃色為主色,上綉九條龍,但以實物來看前後只有八條,實際上被綉在衣襟裡面,一般不易看到。這樣一來,每件龍袍實際即為九龍,而從正面或背面單獨看時,所看見的都是五龍,與九五之數正好相吻合。龍袍下擺則綉著許多彎曲的線條,名為水腳。水腳之上,還有許多波浪翻滾的水浪,水浪之上,又立有山石寶物,俗稱「海水江涯」,它除了表示綿延不斷的吉祥含意之外,還有「一統山河」和「萬世昇平」的寓意。[編輯] 親王 清代親王的朝服一般都是龍袍,而貝勒是蟒袍。關於蟒、龍的區別,歷來沒有明確的答案。一般根據《野獲編》「蟒衣為象龍之服,與至尊(即皇帝)所御(龍)袍相肖,但減一爪」及《大清會典》中「凡五爪龍緞立龍緞團補服……官民不得穿用。若頒賜五爪龍緞立龍緞,應挑去一爪穿用」的禁例,得出五爪為龍,四爪為蟒的結論。親王的朝服的顏色只能用土黃或者暗黃,不能是明黃,而龍必須是盤龍或者降龍,不能是升龍或者正龍。親王朝服的下擺也綉有「海水江涯」。親王補服圖案:身前身後五爪正龍各一團,兩肩五爪行龍各一團 郡王補服圖案:身前身後兩肩五爪行龍各一團 貝勒補服圖案:身前身後四爪正蟒各一團 貝子補服圖案:身前身後四爪行蟒各一團 鎮國公、輔國公補服圖案:身前身後四爪正蟒各一方 公爵、侯爵、伯爵補服圖案:身前身後綉九蟒 [編輯] 官員 清代官員的朝服沿襲明朝[來源請求],上有一塊方形圖案稱為補服。補服又分為文、武兩種。文官:一品仙鶴,二品錦雞,三品孔雀,四品雲雁,五品白鷳,六品鷺鷥,七品??鶒,八品鵪鶉,九品練雀。 武官:一品麒麟,二品獅,三品豹,四品虎,五品熊,六品、七品彪,八品是犀牛,九品海馬。 另外,御史與諫官均為獬豸。詳《清通典 禮 嘉四》。補子上除了有飛禽走獸外,還綉有海水和岩石的圖案,寓意「海水江崖,江山永固」的意思。補服均是由南京、蘇州、杭州即江南三織造訂做進貢的,用料講究,做工精良,尺寸、圖案都有嚴格規定,官員不能私自改變身上與其品級相對應的官服。[編輯] 朝珠 朝珠是由佛教的念珠演化而來,是由於清代皇帝祖先信奉佛教。朝珠通常由身子、佛頭、背雲、紀念、大墜、墜角六部分組成,每串朝珠的珠數都嚴格規定為108顆。「佛頭」共有4顆,色澤和大小一致,直徑比朝珠大一倍左右,每隔27顆珠子加入一個「佛頭」,將108顆朝珠四分,也稱之為「分珠」,據說是寓意四季。朝珠頂部的那顆佛頭上,連綴一塔形「佛頭塔」,其穿孔的方式為倒置的「T」字形,即把朝珠的兩頭各從對穿的孔的一頭穿進,然後都從中間上部的孔中穿出,合二為一。佛頭塔的頂端用闊絲帶系綴有一塊寶石大墜子,大墜上端還垂有一塊寶石,稱之為「背雲」。 葫蘆狀佛頭塔的兩側又有三串小珠串,每串10粒,珠串的末端各有用銀絲琺琅裹著寶石的小墜角,稱為「紀念」。據說這三串紀念,當時美其名為「三台」。備掛時將朝珠掛於頸項之中,以佛頭緊貼後頸與後腦相垂直,前胸出現的三顆佛頭作中心對稱,後背的「背雲」緊靠後背心。朝珠也不是所有官員都有資格佩帶的,根據清朝政府規定,凡文官五品、武官四品以上的,本人及妻室或兒女和軍機處、侍衛、禮部、國子監、大常寺、光祿寺、鴻臚寺等所屬官員穿著朝服時,才得掛用。朝珠的質料多用東珠(珍珠)、翡翠、瑪瑙、琥珀、珊瑚、象牙、蜜蠟、水晶、青金石、玉、綠松石、碧璽、伽楠香、芙蓉石等寶石琢制,以明黃、金黃及石青色等諸色絛為飾,由項上垂掛於胸前。清代朝珠的絛用絲線編織,顏色等級分明:明黃色絛只有皇帝、皇後和皇太後才能使用;全綠和金黃色絛是王爺所用;武四品、文五品及縣、郡官為石青色。婦女懸掛的朝珠,與男子所佩者略有不同。其區別主要看朝珠上的「紀念」,兩串在左者為男,兩串在右者為女,兩者不能顛倒
『伍』 清朝官員的帽子有兩種樣式,有什麼區別
1、含義不同
暖帽屬於清代服飾,多為圓型。
清代官員夏日所用官帽。涼帽的形制,無檐,形如圓錐,俗稱喇叭式。
2、特點不同
暖帽的形制,多為圓型,周圍有一道檐邊,材料多為皮製,也有用呢制、緞制及布制的,視其天氣變化而定。顏色為黑色為多。皮毛之類也有分別。最初,以貂鼠為貴,其次為海獺,再次為狐,其下則無皮不用。
涼帽材料多為藤、竹製成。外裹綾羅,多用白色,也有用湖色、黃色等。上綴紅纓頂珠。頂珠是區別官職的重要標志。
左為冷帽,右為暖帽。
(5)清朝帽子服飾擴展閱讀:
暖帽中間還裝有紅色帽緯,或以絲制等。帽子的最高部分,裝有頂珠,材質多以紅、蘭、白、金等色寶石。頂珠是區別官職的重要標志。
按照清朝禮儀:一品官員頂珠用紅寶石,二品用珊瑚,三品用藍寶石,四品用青金石,五品用水晶,六品用硨磲,七品用素金,八品用陰文鏤花金,九品陽文鏤花金。頂無珠者,即無品級。
涼帽的形制,無檐,形如圓錐,俗稱喇叭式。材料多為藤、竹製成。外裹綾羅,多用白色,也有用湖色、黃色等。上綴紅纓頂珠。頂珠是區別官職的重要標志。
按照清朝禮儀:一品官員頂珠用紅寶石,二品用珊瑚,三品用藍寶石,四品用青金石,五品用水晶,六品用硨磲,七品用素金,八品用陰文鏤花金,九品陽文鏤花金。頂無珠者,即無品級。戴涼帽的官吏。
『陸』 有關清朝的服飾!
一下內容摘自
末日王朝的背影:明清禁衛軍密檔(精選)
作者:
王鏡輪(中國古代內章制度史專家)
向斯(故宮博物院宮廷歷史專家、故宮博物院圖書館副館長)
============================
皇家禁衛軍雖產生於風雨飄搖的清王朝末年,但它畢竟是一支皇家直屬衛隊,其官兵的嚴格挑選和待遇的優厚以及特殊的軍營旗幟、軍服、軍械,無一不體現著皇家的氣派,充分顯示出皇家特有的富貴和威嚴。
1.飄揚的龍旗
清光緒三十四年(公元1908)十二月初受命為專司訓練禁衛軍大臣的貝勒載濤、毓朗、陸軍部尚書鐵良立即著手組建禁衛軍,僅僅過了兩個月,也就是宣統元年(公元1909)閏二月初七日,訓練大臣載濤便率領大臣制定了詳細的禁衛軍旗幟和服制,上奏後馬上獲得通過。
龍旗皇家禁衛軍設標本署和各隊營,在禁衛軍旗幟上包括兩種旗:禁衛軍標旗和禁衛軍馬隊旗。
皇家禁衛軍標旗是禁衛軍的象徵,它的構圖別致,用料考究,色彩和圖案將皇家氣派體現得淋漓盡致。禁衛軍標旗旗面分成四個等份,每個等份一個顏色,實際上是八旗的四原色:黃、白、紅、藍,以此四個等份的四色旗是皇家軍隊的標志。
禁衛軍標旗旗幟中,靠近旗桿一側的上半方格內是黃色旗面,黃色系皇家專用的顏色,皇室之外的任何人都不許擅用此色,否則便會以犯上違制和覬覦神器而治罪。黃色旗面內精心綉繪著火球、彩雲,突出的主要位置則繪制了一條矯健騰飛的五色飛龍,五色飛龍差不多佔滿了整個黃色旗面--這明黃的顏色、火球、彩雲和五色飛龍便是中國皇帝和皇室的標記。
禁衛軍標旗旗幟黃色格下方是白色格,白色格旗面上用滿文、漢文正書禁衛軍標數。清廷自順治皇帝之後,將鑲黃旗、正黃旗、正白旗三旗由皇帝直接統轄,稱為上三旗。因此,黃色和白色也因上三旗的尊貴而地位特殊,倍極尊崇。和黃色格、白色格對應的便是紅色格、藍色格,四色格組成的禁衛軍標旗迎風獵獵,十分威武。
禁衛軍標旗旗幟的邊緣都鑲綴著柔軟、鮮艷的金色穗,穗絲長六寸,金燦燦的色澤和四色旗面交相輝映,在富貴、華麗中透出一種神聖和威嚴。標旗旗桿堅硬、筆直,桿尖如矛。標旗旗桿和旗面的連接處扎飾一條紅色的穗帶。穗帶顏色紅艷,長度是旗面寬度的2/3,帶上寬3寸,下寬4寸,在獵獵的風聲中這條紅色的穗帶在四色旗面和金色穗的映襯下如同一條紅色的火焰,在五色飛龍旁飄動。
皇家禁衛軍馬隊旗是用飄動感極好、柔軟耐用的上等綢子做成的。禁衛軍馬隊旗旗面也是分成四個等份,由四色構成旗面:黃色、白色、紅色、藍色。馬隊旗旗面的構圖、色彩、質地、鑲飾大致和標旗相同,只是在一些部位略有區別。馬隊旗由四色組成,每色旗旗寬都是2寸,四色合起來構成完整的馬隊旗旗面,寬是8寸,長為1.4尺。馬隊旗尾端較獨特,向里收縮,成為等邊三角形。馬隊旗旗桿是紅色的,用竹子製成,旗桿的兩端包裹銅質的箭頭,如長矛般的鋒利。
2.軍服
軍隊的凜然軍威和嚴整軍容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官兵的偉岸、健壯,武藝非凡,英氣勃勃;二是軍營的旗幟火熱、艷麗,威嚴神聖,獵獵生風;三是軍服別具一格,從質地、構圖、造型、裝飾到色彩、帽徽、領章以至襟扣,上下對稱,左右呼應,協調和諧,融為一體。皇家禁衛軍更是如此,也更注重官兵的選擇,旗幟的威嚴和軍服的整肅鮮明。
專司禁衛軍訓練的欽派大臣、攝政王載灃的弟弟貝勒載濤,從接手組建禁衛軍開始,對軍服的製作就十分用心,始終給予極大的熱情,密切關注。載濤組織專司服飾的武官認真研究,擬定禁衛軍服飾。載濤確定了禁衛軍服飾設計和使用的基本原則:"(禁衛軍)出備扈從,入供宿衛,責任綦重,體制宜隆。即衣履服裝,必須整肅鮮明,自成一部,既便易於識別,亦可壯夫觀瞻。"
禁衛軍訓練大臣載濤要求禁衛軍軍服要別出心裁,整肅嚴明,自成一部,目的是既便於識別,一看便可知是皇家禁衛軍,同時又要壯夫觀瞻,就是一眼便給人威嚴雄壯、天子之師不可一世的感覺。訓練大臣載濤認真研究過各國陸軍、禁旅服飾,組織武官們反復斟酌,吸取列強各國陸軍服飾的可取之處,於宣統元年(公元1909)閏二月初七日正式制訂出了既區別於中國陸軍軍服,又壯夫觀瞻的皇家禁衛軍服制,並獲得通過,朝廷下令照此製作遵行。
皇太極盔甲禁衛軍軍服分三等九級,從軍帽、軍服、皮鞋、皮靴到帽徽、領章、肩章、臂章、刀繸、參謀帶、值日帶、裹腿、馬刺都有嚴格的規定,不同等級的官兵穿用相應等級的服飾,使宗室和官兵有別、官佐上下有別、武官和士兵有別、不同科目的官兵有別、各個營隊的士兵和匠夫有別,標志顯著,等級分明,任何人都不得越級穿用和混淆,否則便按軍法以違紀懲處。
皇家禁衛軍軍帽最初擬定是用瓦灰呢製作,夏季則加土黃布帽罩。到宣統元年(公元1909)最後確定帽制時,訓練大臣提出夏季的軍帽不必在瓦灰呢上加土黃布帽罩,乾脆以土黃布製作夏季軍帽,這樣,軍帽便分兩種。宣統元年(公元1909)四月初九日。正式奏准通過夏季軍帽用土黃布製作。瓦灰呢軍帽和土黃布軍帽自此就成了皇家禁衛軍的標志之一。
皇家禁衛軍軍帽帽前是黑漆遮檐,帽牆堅實挺括,蓬起的帽頂頂圈周圍用一道紅色的細線緣邊。禁衛軍各級上等軍官在軍帽上有顯著的標志,就是軍帽帽牆上全部綴飾紅邊,十分醒目。禁衛軍各個不同兵種各有固定的顏色加以標示,以示區別:禁衛軍步隊營用紅色,馬隊營用白色,陸路炮隊營和機關炮隊營用黃色,工程隊營用藍色,輜重隊營用紫色;軍醫用綠色,軍樂用灰色,馬醫用茶色,軍需用黑色,執法用駝色,書記用藕荷色。
禁衛軍各個營隊用不同的顏色,目的是便於區別,統領官員一目瞭然。不同營隊的禁衛軍官兵表現在軍帽上便是帽牆上按各科固定的兵種顏色定色,分別加邊。禁衛軍官兵軍帽前部帽牆的適中位置綴飾帽正。軍帽的帽子頂篷自左至右向下傾斜,看上去極富動感。禁衛軍軍帽分軍官、軍佐、目兵三種帽袢:軍官帽袢是用金線皮里扁絛,軍佐帽袢是用銀線皮里扁絛,而目兵帽袢則是用黑漆皮里扁絛,兩端都是用黃銅小圓龍紐活套。
禁衛軍帽正就是禁衛軍特用的帽徽。皇家禁衛軍帽徽是用紫銅製成的,帽徽分為內層、中層、外層。帽徽內層呈橢圓形結構,深鏨金十字格。內用四色:黃色、白色、紅色、藍色。帽徽中層也是橢圓形的,全用金色。上鑄兩條小蟒從左右圍抱。帽徽外層呈八角形,八個銳角清晰、分明,和諧對應,每個銳角內有八道火焰,都是三棱凸紋造型。禁衛軍帽徽是皇家衛隊的統一標示之一,不論官佐還是目兵,都統一綴用,不分什麼三等九級。
皇家禁衛軍的軍服用料也和軍帽相同:用瓦灰呢製作軍服,夏季用土黃布軍裝。瓦灰呢軍服適用於冬季和春、秋季節,官佐的軍服都是在瓦灰呢上作黑絨紅邊,而目兵則全部是本色紅邊。軍服是開襟式的,紫銅六扣,明系,兩肩都綴不同等級的肩章。夏季土黃布軍裝,官佐和目兵,衣領都用一個顏色,沒有什麼區別。禁衛軍軍服兩只袖子和軍褲左右兩旁,都加綴一道紅色細線,不分官佐目兵,不分等級。這也是皇家禁衛軍服飾上的另一個共同標記。
禁衛軍的領章是用紫銅製作的,呈圓形結構,圓內上鏨蒼勁有力的飛鷹,下鏨鮮活生動、生氣勃勃的洋荷花。禁衛軍領章同禁衛軍帽正一樣,也是皇家禁衛軍的獨有標志之一,不論禁衛軍官佐還是目兵,不分上下級別,都統一綴用佩戴。宣統元年(公元1909)四月初九日,調整了禁衛軍領章的使用規定,奏准通過頒發軍中執行:軍中中級以下武官,右領添綴紫銅製作的拉丁字碼標營號數,以便區別。
禁衛軍肩章分出不同的花樣,主要包括官佐肩章、目兵肩章兩大類。禁衛軍官佐肩章分上等、中等、下等,三等肩章都以綴星數目區分:上等官佐肩章用瓦灰呢作章底,中用三條寬5分的金辮鑲成滿金花片,肩章寬15寸;中等官佐、下等官佐肩章都用各相應兵科作章底,肩章周圍都留出寬1分的本色邊一道,中等官佐肩章綴三條4分寬的金辮,下等官佐綴兩條6分寬的金辮;上等第一級,綴三顆星,星呈品字結構,第二級綴兩顆星,星平行呈一字形,第三級綴一顆星。禁衛軍官佐肩章呈長方形,靠里的尾端是正方形結構,靠外的上端去掉了兩個角,呈現 形狀。
禁衛軍各科目兵肩章都各用相應本兵科底。最初擬定禁衛軍軍樂隊一等樂兵和護目、號目、醫目、正目肩章的尾端橫綴三道黑呢條,二等樂兵和護兵、號兵、醫兵、副目肩章尾端橫綴二道黑呢條,三等樂兵和正兵、副兵肩章尾端橫綴一道黑呢條。經商議以後由訓練大臣最後奏准確定:三等樂兵、正兵、號兵、護兵和槍匠、炮匠、鐵匠、皮匠、木匠、掌匠等各匠肩章尾端橫綴一道黑呢條;二等樂兵、護目、號目、匠目、副目綴二道黑呢條;一等樂兵綴三道黑呢條。而學習樂兵、醫兵、副兵肩章尾端都不綴黑呢條。
禁衛軍各營隊目兵肩章上,最初擬定上釘紫銅洋碼標或工字、輜字等營號,步隊四標目兵肩章上釘紫銅拉丁字碼標號。後來,經由訓練大臣最後奏准確定:禁衛軍目兵肩章上刺紫銅色絲線紋拉丁字碼標號或工字營號、輜字營號等;步隊四標目兵肩章的字碼統一改為,凡是禁衛軍步隊營、馬隊營、炮隊營和工程隊營、輜重隊營各營目兵肩章都刺紫銅色絲線拉丁字碼標號或工字營號、輜字營號等。這樣,禁衛軍全軍各營目兵肩章標記基本上協調一致。禁衛軍目兵肩章靠里的尾端也是正方形,而靠外的上端部分則呈三角形,這和官佐肩章上端部分呈 形有所不同。
禁衛軍除了領章、肩章之外,還有各種臂章,是禁衛軍中的特別兵種的兵匠佩戴,目的是便於區別,以利提高效率。佩戴臂章的禁衛軍兵匠包括:號兵、駕車兵、槍匠、炮匠、鐵匠、木匠、皮匠、掌匠、篾匠、繩匠等,他們都在左臂各戴一個標志著各兵、匠固定符號式的特別臂章--號兵是左臂綴戴喇叭式臂章,駕車兵是戴車輪式,槍匠是準星式,皮匠是皮刀式,如此等等,不一而足。禁衛軍各營隊兵匠臂章都是用紅色的呢片製作而成,顏色鮮艷奪目,極好辨認。
皇家禁衛軍武官和士兵在常用的軍服之外,還有外套。用瓦灰哈喇製作的官佐外套,外套的袖端都有一道紅色的細條緣邊,這是武官的外套標志,而禁衛軍目兵的外套袖端則沒有紅線緣邊。雨衣也是禁衛軍官兵必備的服飾,也是分武官和目兵兩類雨衣:禁衛軍官佐雨衣分夏式雨衣和冬式雨衣,夏用雨衣是用黃膠布製作的斗篷式雨衣,開襟式的暗牛角扣上下六個,冬用雨衣則是用瓦灰呢製作的;禁衛軍目兵雨衣也分夏用雨衣和冬用雨衣,目兵夏用雨衣系黃帆布做成,而冬用目兵雨衣也繫上好的呢外套。
禁衛軍特種目兵匠夫的服飾和營隊官兵有所不同,也是用不同的顏色和用字加以區別,以便於辨識。禁衛軍交通隊營藝師頭戴紫銅鑄成的"師"字帽正,藝師下的藝士則頭戴紫銅鑄成的"士"字帽正。一看黑漆遮檐上的紫銅"師"字和"士"字,便知道是交通隊營的藝師、藝士,一望即知。藝師、藝士的帽子冬天用藍色大呢,夏天用藍羽毛,藍呢軍帽上緣以紅線。
禁衛軍從訓練處、協司令處、標本署到各營隊排棚,都有伙夫兵。伙夫兵是專管燒水做飯的,誰也離不了。禁衛軍伙夫兵軍帽帽正是用紫銅鑄成的"伙"字,一看便知道是皇家禁衛軍的伙夫。禁衛軍步隊營、馬隊營、炮隊營、工程隊營、輜重隊營、交通隊營都有駕車兵。駕車兵軍帽帽正是紫銅鑄的"車"字。伙夫和駕車兵的服飾一樣,夏季用青布草衣,冬季用青布棉衣,帽子也是用青布製作,軍服兩肩都不綴肩章,每人在左臂上各佩戴相應的臂章,用醒目臂章色彩和顯著的符號表明他們的身份。
禁衛軍軍樂隊是又一支特種部隊,他們的服飾也較為特別。最初擬定的軍樂隊官兵服飾是官佐和兵目軍服,冬季、夏季都著紅衣藍褲,軍帽也和軍服一致。宣統元年(公元1909)四月,由訓練大臣奏准確定為:軍服軍衣夏天公布大紅羽毛,冬天用大紅呢;軍服軍褲夏天公布藍羽毛,冬天用藍呢;軍褲兩旁中心位置各加一道紅色的直條;軍帽頂部周圍緣一道灰色的細邊,再用灰色的寬邊綴飾軍帽帽牆。
禁衛軍參謀官軍帽、軍服和相應級別的武官一樣,參謀官佩戴參謀帶作為區別。參謀帶是禁衛軍的特製的一種佩帶,全帶用金絲編制而成,包括兩條粗帶,四條細帶。參謀帶上有帶環,是用黃銅鍍金製造的,帶環頭上綰瓦灰呢片,環頭是半月形造型,環底平鑿六個小孔。參謀官佩參謀帶,值日官佩值日帶,官佐佩刀糹遂、刀帶。禁衛軍官佐刀糹遂都是用銀白絲線製作的,包括糹遂帶、糹遂兩個部分,糹遂的造型類似於長形圓鍾。皇帝宗室禁衛軍官佐刀糹遂,加一個黃結,覺羅加一個紅結,一目瞭然,知道是宗室、覺羅身份。禁衛軍軍官刀帶是黑皮紅里,而軍佐刀帶則是黑皮藍里。
禁衛軍訓練處是禁衛軍參謀總部,訓練處的一應人員都穿軍服。按照訓練大臣奏準的《禁衛軍章程》規定,訓練處從訓練大臣、軍咨官、執事員、書記員、四科監督到司事生、司書生等,都是只領薪水,不領公費餉銀。所以,從軍咨官、各科監督至以下各訓練處官員,每次只發一份冬季、夏季軍服,而訓練處的夫役則比照各營隊伙夫的規定,分季度發給。
皇家禁衛軍軍用皮鞋、皮靴都是用黃皮製作的。最初擬定禁衛軍軍中協司令處、標本署、各營隊副官、管帶官以上禁軍高級武官都穿黃皮長筒靴;馬隊營、炮隊營等隊官以下中、下級武官和目兵都穿短筒黃皮靴。後來,由訓練大臣奏准重新規定:禁衛軍一應乘馬的武官和馬隊的目兵,都穿長筒靴;炮隊、輜重隊、步隊、工程隊等一應步行的官佐目兵都穿短筒靴;各營隊隊官以下武官穿整幫式皮鞋,目兵則穿開口式皮鞋。軍中所有穿皮鞋的官佐目兵,都必須用黃線布裹腿,布寬五寸,長五尺七寸,裹纏從膝蓋到踝骨部位。禁衛軍軍靴後圍還套半腰圓形馬刺,是用純銅製作的,十分威武。
藤牌皇家禁衛軍還專門設計有訓練大臣徽章和射擊徽章。訓練大臣徽章是專門為負責禁衛軍訓練的訓練大臣設計和佩戴的,徽章系純金製造,造型呈圓形,分內、中、外三圈,外圈邊緣是起伏有致的齒輪狀,高低錯落。訓練大臣徽章上有篆書滿文字樣:訓練大臣。訓練大臣佩戴訓練大臣金質徽章,旨在顯示訓練大臣在禁衛軍中的崇高權威,是訓練大臣的權力標志之一。專司訓練禁衛軍的訓練大臣貝勒載濤在上呈的奏章中明確地指出:"惟訓練大臣督飭全軍,整理戎政,非有特別章記,不足以昭識別而辨等威。"
訓練大臣的金質徽章是皇家禁衛軍最高指揮官的辨等威的權力標志,是皇家賜賞的特別章記。與此同時,訓練大臣載濤出於激勵禁衛軍官兵精通射擊技術,提高戰鬥力,特別奏請設計了禁衛軍官兵的特別章記:射擊徽章。射擊徽章寬約一寸六分,長約一寸八分,分成四個等級:優等、一等、二等、三等。禁衛軍射擊各等徽章都是正面內鏨二支小槍,小槍長九分,槍口朝上,槍底在下,呈左右交叉圖形。交叉的兩支小槍使徽章正面分割成四個部分:上部內鏨一隻蒼勁有力的飛鷹,飛鷹展開雙翅,頭部向右偏去,彷彿是振翅俯瞰天下;下部、左部、右部內四個等級的構成各有不同--優等徽章是各鏨5枚豎形子彈,一等各鏨3枚橫形子彈,二等各鏨2枚橫形子彈,三等各鏨1枚橫形子彈。射擊徽章上部的飛鷹全部鍍金,閃閃發光,栩栩如生,下部、左部、右部的子彈和交叉的槍支都是使用本色。
『柒』 請問關於清朝宮廷服飾的規定
最佳答案
清朝皇室服飾解析清代皇帝的便服的衣料多選用單色織花或提花的綢、緞、紗、錦等質地。
無論是織花、提花,多採用象徵吉祥富貴的紋樣.
如團龍、團壽、團鶴,寓意「幸福」、「長壽」;
蝙蝠、團壽字、盤腸、綬帶紋樣,寓「福壽綿長」,
因蝙蝠諧音「福」、盤腸諧「長」、綬與「壽」同音。
再如,用「」字或萬年青花與靈芝頭組成的紋樣稱「萬事如意」;
葫蘆頸上系綵帶,與「」字合稱「子孫萬代」文飾,因葫蘆是爬蔓植物,
連續接果有連綿繁衍子孫,永遠不斷的意思。
清代服飾制度還規定,穿不同的服裝,頭上要戴相應的冠帽。
皇帝的冠帽有朝服冠、吉服冠、常服冠、行服冠。
冬朝冠面為熏貂和黑狐,夏朝冠面為玉草。皇帝的冠有朝冠、吉服冠、常服冠和行服冠。
朝冠有冬夏之分。
冬朝冠呈卷檐式,用海龍、熏貂或黑狐皮製成,外部覆蓋紅色的絲絨線穗,
正中飾柱形三層金頂,每層中間飾一等大東珠一顆。
環繞金頂周圍,飾以四條金龍。
金龍的頭上和脊背上各鑲嵌一顆一等大東珠,四條金龍的口中又各銜一顆東珠。
夏朝冠呈覆缽形,用玉草、藤、竹橋編制。
其頂亦為柱形,共三層,每層為四金龍合抱,口中各飾一東珠,頂上端一顆大東珠。
另在冠檐上,前輟金佛,嵌十五顆東珠,後輟「舍林」,前飾七顆東珠。
吉服冠,頂子為滿花金座,上端一顆大珍珠。
常服冠,黑絨滿綴紅纓,紅絨結頂。
皇帝穿朝服時要戴朝珠,根據不同的場合戴不同質地的朝珠。
朝珠由一百零八顆東珠串成,
每二十七顆東珠又用四粒紅珊瑚結珠等距間隔出上、下、左、右四部分,
其上部結珠呈葫蘆形稱「佛頭」。
佩戴朝珠時,佛頭垂於背後,用黃絛帶連接一組玉飾,稱做「背雲」。
朝珠垂在胸前的左右紅珊瑚結珠處,分別飾一兩串綠松石珠串,稱為「紀念」。
朝珠的構成,有著特殊的含義。
一百零八顆珠代表一年十二個月,
四個紅珊瑚結珠象徵春、夏、秋、冬四個季節,
下垂於背後的佛頭、背雲,寓意「一元復始」,
三串綠松石紀念表示一月中的上、中、下三個旬期。
皇帝穿朝服時戴一盤東珠朝珠,
皇後、皇太後穿朝服時戴一盤東珠外,還在兩肩斜掛兩盤紅珊瑚朝珠,以示身份特殊。
皇帝佩戴朝珠,還根據不同的場合戴不同質地、不同顏色的:
祭天戴青金石朝珠,
祭地戴琥珀或蜜臘朝珠,
祭日戴紅珊瑚朝珠,
祭月戴綠松石朝珠。
不同質地不同顏色的朝珠寓意天、地、日、月,
而東珠朝珠作為天地與人間的紐帶,為皇帝專用。
皇帝在穿戴服飾中,腰間都要系相應的腰帶,
穿朝服系朝服帶,穿吉服時系吉服帶。
朝帶有兩種,
一種用於大典,為明黃絲織帶,
帶上有龍文金圓版四塊,中間嵌蜜石、東珠;
一種用於祭祀,帶上用四塊金方版,嵌以束珠及各色玉、石。
朝帶並有垂帶物品,即左右佩盼、囊、隧、鞘刀等。
吉服帶與朝帶顏色相同,形制相似。
帶上的四塊金版嵌珠寶隨意,帶端的一版角帶扣,
列左右的二塊有環,以佩帶玢(音fēn)。
帶上拴的荷包也格外講究。
滿語稱荷包為「法都」,是滿族人喜歡的飾物。
滿族舊俗,無論男女,穿長袍系腰帶,帶上都拴「活計」,荷包是活計之一。
它是由滿族先世出獵或游牧時隨身帶的「囊」(一種皮質的飯袋)演變來的,
同切割用的鞘刀、點火用的火鐮、擦汗用的手帕等同為出獵的必備物。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生產方式的改變,游牧、狩獵變為固定的居住與耕種,
這些活計就失去原來的意義而變為裝飾。
清代皇帝的活計更是質地精良,製作精美。
在綢緞上綉各種圖案,與衣服相配。
荷包上綉的紋飾有「五穀豐登」(正月)、「五毒」(端陽節)、
「鵲橋仙會」(七月)、「丹桂飄香」(中秋)、「菊花」(九月初九重陽)、
「葫蘆陽升」(冬至節)、「甲子重新」、「萬國咸寧」(大年三十)等,以應節景。
清代皇帝的衣料由內務府廣儲司擬定式樣顏色及應用數目奏准,
對緞匹長闊尺寸、質地、花樣、色澤都有明確的規定。
如檔案中的「敕諭」多次記載要求官局所織緞匹
「務要經緯均勻,闊長合適,花樣精巧,色澤鮮明」,
如質量不合格,需補賠罰奉或受鞭責。
內務府畫師設計畫樣格外精心,發往江寧(南京)、蘇州、杭州三處織造司分織。
江寧織造負責御用彩織錦緞,蘇州織造負責綾、綢、錦緞、紗、羅、緙絲、刺綉,
杭州織造負責織造御用袍服、絲綾、杭綢等。
刺綉由如意館畫工設計彩色小樣,經審後,
按成品尺寸放大著色發交內務府和江南織造衙門所屬的綉作進行生產。
皇帝穿衣也有不顧典制而隨心所欲的時候。
按規定,皇帝吉服為最高的等級明黃色,皇子嬪等人的龍 袍是香色(秋葉色)。
典制中雖然服飾的顏色有等級、身份的差別,但乾隆卻明確表示喜歡香色。
乾隆十九年(1754)十二月二十九日是除夕,
乾隆皇帝要在宮中神祖供像前行辭舊歲禮。
是日晚,他照例沐浴更衣。
當四執庫太監捧出明黃色龍袍時,他卻下旨要穿「香色刻絲黑狐面龍袍」。
並且說,這件龍袍
「著尋常日少伺候,留至每年十二月三十日沐浴後再伺候,以後每年是為例」。
如果換了別人,穿著不符合身份的服裝,肯定有違制之嫌。
皇帝金口玉言,為所欲為,不受制度限制。
另外,乾隆皇帝口口聲聲衣冠服制遵循古禮,可他在許多宮廷繪畫中都以漢裝出現。
他曾說過,他的漢裝像不過是「丹青游戲」。
宮廷繪畫多是寫實的作品,水平再高的畫家也不敢為皇帝畫像張冠李戴。
由此可知,宮廷生活往往被政治化,更顯皇權的至高無上。
清宮內設有尚衣監,存放皇帝的袍褂和服飾,
又有專門的衣服庫,管理皇帝平日常用的服和冠,
還有一大群隨時侍侯皇帝更換衣服的太監們。
皇帝一天之中多次更換服飾,有時一天內更換二至三次。
選自《清宮檔案揭秘》
『捌』 清朝人帶的小圓帽子叫什麼
叫瓜皮帽。
瓜皮帽是形成於明朝,流行於明、清、民國三代的一種首服。又稱六合一統帽、六合帽、六合巾、小帽、西瓜帽、瓜殼帽、瓜拉冠、秋帽、困秋等,因其由六塊黑緞子或絨布等連綴製成,底邊鑲一條一寸多寬的小檐,形狀如半個西瓜皮故而得名。
由明人清後,大部分漢族男子的首服都隨著「男從女不從」的政令而淹沒於歷史的塵埃之中時,只有瓜皮帽不僅得到延續,而且愈發流行。
(8)清朝帽子服飾擴展閱讀:
文化特徵
明代瓜皮帽的帽頂雖沒有嚴格的標識等級的作用,然而帽珠、帽准材質的好壞同樣也反映著佩戴者的社會地位和經濟實力。為了區別身份,一些無階級地位的富商巨賈往往在瓜皮帽的裝飾材質上選擇貴重的帽正、帽珠作為身份的標志。
然而隨著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明代中晚期,服飾的奢靡之風也隨之產生,相關的服飾法度亦被打破,到了明朝晚期,上下層之間在穿戴上的鴻溝被打破,很多無官位商賈也開始用上等官員才可使用的貴重玉石做為帽正。
而另一方面,受到大商賈服飾風格的影響,官員士人一般在居家、會客等非正式場合開始戴瓜皮帽,甚至是皇親貴胄在皇宮之中也常戴瓜皮帽。如明代筆記《松下雜抄》載:「皇子戴玄青給紗六瓣有頂圓帽,名日『瓜拉帽』。
『玖』 清朝皇帝的服飾是什麼樣子的
清代皇帝朝服
清代皇帝服飾有朝服、吉服、常服、行服等。皇帝朝服及所戴的冠,分冬夏二式。冬夏朝服區別主要在衣服的邊緣,春夏用緞,秋冬用珍貴皮毛為緣飾之。朝服的顏色以黃色為主,以明黃為貴 ,只有在祭祀天時用藍色,朝日時用紅色,夕月時用白色。朝服的紋樣主要為龍紋及十二章紋樣。一般在正前、背後及兩臂綉正龍各一條;腰帷綉行龍五條襞積(折襇處)前後各綉團龍九條;裳綉正龍兩條、行龍四條;披肩綉行龍兩條;袖端綉正龍各一條。十二章紋樣為日、月、星辰、山、龍、華蟲、黼、黻八章在衣上;其餘四種藻、火、宗彝、米粉在裳上,並配用五色雲紋。
清代皇帝龍袍
皇帝的龍袍屬於吉服范疇,比朝服、袞服等禮服略次一等,平時較多穿著。穿龍袍時,必須戴吉服冠,束吉服帶及掛朝珠。龍袍以明黃色為主也可用金黃杏黃等色。古時稱帝王之位,為九五之尊。九、五兩數,通常象徵著高貴,在皇室建築、生活器具等方面都有所反映。清朝皇帝的龍袍,據文獻記載,也綉有九條龍。從實物來看,前後只有八條龍,與文字記載不符,缺一條龍。有人認為還有一條龍是皇帝本身。其實這條龍客觀存在著,只是被綉在衣襟裡面,一般不易看到。這樣一來,每件龍袍實際即為九龍,而從正面或背面單獨看時,所看見的都是五龍,與九五之數正好相吻合。另外,龍袍的下擺,斜向排列著許多彎曲的線條,名謂水腳。水腳之上,還有許多波浪翻滾的水浪,水浪之上,又立有山石寶物,俗稱「海水江涯」,它除了表示綿延不斷的吉祥含意之外,還有「一統山河」和「萬世昇平」的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