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古代是怎樣考核秀才的 要盡量詳細點的。
從秀才談古代的人才選拔秀才
秀才,是我國古代封建社會最初在選拔人才方面對賢者的一種美稱。今天,人們仍常把一些才學之士冠以此號。 最先有秀才之名的,是戰國時期的賈生。《史記·賈生傳》說: 「賈生,年十八,能誦詩屬書,聞於郡中,吳廷尉為河南守,聞其秀才.」
漢高祖統一天下後,實行崇懦的文教政策,視賢者為國器,促進了封建社會教育的形成和發展,為以後人才的選拔紮下了根基.高祖曾拜叔孫通為太常,太常的職責之一是「每選試博士,奏請能否」,還規定有才不薦舉者「免官」。漢文帝曾為太子立「思賢苑』,以招賓客.武帝劉徹雄才大略,他總結了自春秋戰國以來統治者的經驗,採納了董仲舒的「獨尊儒術」的思想,從而轉向儒學.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開始置辦太學,太學以研究儒家的《詩》,《書》,禮、《春秋》、《易》五經為主,按照儒家思想造就治術人才.他還首創選拔人才,立貢舉的制度,設置了孝廉,秀才的察舉,詔舉賢良方正,直言極諫之士,並親自策問,從而使人才的選拔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
秀才
漢代選才,標准大致有三:才學,道德和才幹。秀才偏重於經學,要求秀才寬博有謀,清白行高.薦舉的人數每年不同.東漢和帝劉肇在位時,「歲以百計」,大郡五、六十萬人小舉二人,有少數民族居住的小郡二十萬人亦可舉二人.薦舉的人才,一般從四個方面取士:一是德行高妙,志節清白,二是學道修行,經中博士,三是明達法令,足以決疑,能案章覆問,文中御史;四是剛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決.可見要求是相當高的,如胡廣上疏薦徐孺子,說他: 「德行純備,著於人聽,若使擢登三事,協亮天下;必能翼宣盛美,增輝日月矣.」 太學在漢代是最高學府.太學中的教官稱為博士,博士必須精通一門經學.博士的選擇更嚴更廣, 「策試博士,必求詳選,爰自畿夏,延及四方,是「博舉明經,唯賢是登,學者精勵,遠近同慕。」西漢時,博士以名流充當,或禮拜和薦舉,但不用考試。東漢則採取了考試的辦法,並且要寫「保舉狀」。開始規定每年—度的「歲試」,考試方法是「設科射策」,類似我們今天的抽箋考試.如蔡茂試博士,對策是「陳災異」,結果,「以高等擢拜議郎」。設科就是設立甲、乙兩科,以勉勤學者, 「示人好惡,政弊就善」,區別出學生的程度高低和授官的職位不同。同時,博士還要求具有健康的體魄,富有實踐經驗,年齡在五十歲以上.此外,漢代還有童子郎,賢良文學之士等選拔制度,使有才者脫穎而出.任延年十二歲,就顯名太學,號為「任聖童」,黃香十二歲,習經典,在京師享有「天下無雙,江夏黃童」之美名.劉祜為皇帝期間,曾缺一名尚書,以策試政事,天文,道術三科選才, 「翟脯封第一,拜尚書」,的確是大開了天下才路。
秀才
當然,這樣薦舉人才,也存在著不少弊端.不少人承一時的儒宗或家學淵源而世襲博士,策試博士時,有「私相容隱,開生奸路」, 「不依章句,妄生穿鑿」的現象,舉孝廉重德輕才,不需考試,為營私舞弊提供了方便,東漢張衡批評了這一狀況: 「雖有至孝,尤不應科,此棄本而取末……」.苟外有可觀,內必有闕,則違選舉孝廉之意矣。」但是,薦舉制的進步性和成功值得肯定,是主流。它在某種程度上打破了封建的門第觀念,從布衣平民中選拔了不少卓絕雋偉之才,如西漢的揚雄, 「家產不過十金,乏無儋石之儲』。四十餘歲才被薦舉到京城作官.他的《長楊賦》,《甘泉賦》構辭精巧,飲譽文壇,而《太玄》和《法言》則顯示了他在哲學和天文學方面極高的造詣.東漢的王充出身於:「細門孤族」,他著的《論衡》,博大精深,發前人之末發,可謂中國古代哲學和思想領域的一顆璀璨明星。薦舉制還推動了漢代教育的發展.繼太學之後,還設立了新大學「鴻部門學;」貴胄學校、宮廷校、郡國學校及私學也相繼勃興,正如班固《東都序》所言: 「四海之內,學校如林,庠序盈門.」 漢代的薦舉制度以其優越性彰示後世.三國時魏國曹操父子主張「唯才是舉」,建立了「九品中正」的選才辦法。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可見門弟觀念甚濃。到了隋初,文帝楊堅遠見卓識,廢除了「九品中正」制,代之以秀才科。隋煬帝大業二年(公元606年),一種先進的選才方法——進士科設立.它的特點是專以考試的辦法來挑選人才,而不是由地方察舉,進士科宣告了中國科舉制的誕生.
隋代和唐初,秀才實為貢舉科目之最:《杜氏通典》說, 「初秀才科第最高,方略策五條,有上上,上中,上下、中上凡四等.」秀才是博識,高才,強學和策問無失的俊選者.因秀才標准過高,隋代舉秀才不過十人.
秀才
唐代的科舉是獲得做官的重要達徑,體現了 「學而優則仕」的儒家思想.它使當時的地主官僚和商賈藝人的子孫斂志於科舉,一旦金榜高中,不但自己飛黃騰達,青雲直上,而且光耀門庭,顯赫鄉閭.科舉取士,及第人數的比重逐漸增加,從武德七年至顯慶六年,四十年間,進士及第共290人。 安史之亂以後,門第和官位也不再成正比.有門第還需要有才配合,才能擔任高級官吏,想僅靠祖蔭入仕,繼續官榮者的現象巳大為減弱。
科舉制最本質的核心是重視人才和知識的標准,體現了比較公正的原則和競爭的原則.它是科舉出身的官吏不斷地取代門蔭入仕的功臣貴戚子弟的過程,使得官僚隊伍的學識文化水平不斷提高.由於社會的驅使和自身的努力,不少寒門出身者通過才能的競爭一躍而成為政界和學術界的聲威顯赫的人物.
古代的科舉制度,是為強化封建統治而聚斂人才的,與我們今天的人才選拔不可相提並論.但其中確有可資借鑒之處,應引起我們關注。
❷ 古代平民最常用的 帽子
你問的是哪個朝代?各個時期是不一樣的,建議去看《中國服裝史》沈從文的
❸ 戲曲中唐朝秀才的帽子怎麼製作要有圖!
唐朝秀才……
中國戲曲大部分劇種都是忽略真實歷史背景和氣候季節地域,只有角色的性別年齡身份……的不同。簡單的說,戲曲中有秀才的服裝盔頭(冠、盔、巾、帽),但沒有確切的唐朝的秀才的服裝盔頭。現在的戲曲服裝服飾,大都是以明朝為藍本的。
像秀才這種文人雅士,在戲曲中主要佩戴文生巾(
緞制,有花綉,自帽頂至兩側有如意頭硬邊作為裝飾,背後垂有飄帶兩根)或
解元巾
(又稱學士巾,緞制,有花綉,前低後高,兩旁有如意形軟翅,為已取得功名的文人所戴)。如果此人在劇中的行當是文丑,也就是俗稱的小花臉,那麼就要佩戴荷葉巾(
頂方,上有檐,似荷葉覆蓋,以綠緞綉花者為多)。
戲曲服裝服飾道具甚至是化妝用品,都是由專人專門製作的。不如去戲曲劇團附近或直接到網上的戲曲服裝用品店裡看看。
❹ 明朝秀才是戴什麼樣的帽子
四方平定巾 也就是方巾 還有儒巾 網巾都可以
❺ 請問清朝男人戴的那種沒有邊的帽子 像是秀才戴的帽子 有地方買嗎 或者圖片信息
有的,北京哪裡就有
❻ 明朝秀才方巾是什麼樣子的
關於秀才的成語及解釋如下: 【方巾闊服】:方巾:古代秀才戴的方形軟帽。方形帽子,寬松的衣服。古代儒生的裝束。指儒生。 【文選爛,秀才半】:文選:指《昭明文遜。意思是熟讀了《文遜,就可以成為半個秀才。諷刺科舉取士的話。現也含有熟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