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詩經》關雎 怎麼讀(全詩)
關關雎鳩,guān guān jū jiū
在河之洲。zài hé zhī zhōu
窈窕淑女,yǎo tiǎo shū nǚ
君子好逑。jūn zǐ hǎo qiú
參差荇菜,cēn cī xìng cài
左右流之。 zuǒ yoù líu zhī
窈窕淑女,yǎo tiǎo shū nǚ
寤寐求之。 wù mèi qiú zhī
求之不得,qiú zhī bù dé
寤寐思服。wù mèi sī fú
悠哉悠哉,yōu zāi yōu zāi
輾轉反側。zhǎn zhuǎn fǎn cè
參差荇菜,cēn cī xìng cài
左右采之。 zuǒ yoù cǎi zhī
窈窕淑女,yǎo tiǎo shū nǚ
琴瑟友之。 qín sè yǒu zhī
參差荇菜,cēn cī xìng cài
左右芼之。 zuǒ yoù mào zhī
窈窕淑女,yǎo tiǎo shū nǚ
鍾鼓樂之。zhōng gǔ yào zhī
B. 詩經·國風的衛風
衛:諸侯國名,在今河南省北部,河北省南部一帶
1.淇奧
瞻彼淇奧,綠竹猗猗。 淇奧:淇水的曲岸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匪:斐之借,風度翩翩
瑟兮僴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終不可諼兮! 切磋琢磨:均指文採好,有修養
僴,音縣,心胸寬廣
瞻彼淇奧,綠竹青青。 咺,音宣,有威儀
有匪君子,充耳琇瑩,會弁如星。 諼:音宣,忘
瑟兮僴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終不可諼兮! 琇,音秀,晶瑩
弁:音變,一種帽子
瞻彼淇奧,綠竹如簀。 簀:音責,茂密的樣子
有匪君子,如金如錫,如圭如璧。
寬兮綽兮,猗重較兮,善戲謔兮,不為虐兮!
2.考盤
考盤在澗,碩人之寬。獨寤寐言,永矢弗諼。 盤,音盤,木盤
碩人:美人,男女均可
考盤在阿,碩人之薖。獨寤寐歌,永矢弗過。 阿:山阿,山窪
薖,音科,心胸寬大
考盤在陸,碩人之軸。獨寤寐宿,永矢弗告。 軸:徘徊往復
3.碩人
碩人其頎,衣錦褧衣。齊侯之子,衛侯之妻。 褧,音窘,披風
東宮之妹,邢侯之姨,譚公維私。 私:姊妹之夫
荑:音題,茅之芽
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如蝤蠐,齒如瓠犀。 蝤蠐:音求其,天牛的幼蟲
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瓠犀:音戶西,瓠瓜子兒
說:音稅,停
碩人敖敖,說於農郊。 幩,音墳,馬飾
四牡有驕,朱幩鑣鑣,翟茀以朝。 鑣鑣:音標,盛多的樣子
大夫夙退,無使君勞。 茀,音扶,車蓬
罛,音古,網
河水洋洋,北流活活。 濊,音豁,象聲詞
施罛濊濊,鱣鮪發發,葭菼揭揭。 鱣,音沾,大鯉魚
庶姜孽孽,庶士有朅。 發發:魚尾擊水之聲
菼,音坦,荻
朅,音切,英武高大
4.氓
氓之蚩蚩,抱布貿絲。匪來貿絲,來即我謀。 氓:民,男子
送子涉淇,至於頓丘。匪我愆期,子無良媒。 蚩蚩:老實的樣子
將子無怒,秋以為期。匪:非,不是 即:靠近。謀:商量
愆:音千,誤 將:qiang(平聲)願,請
乘彼垝垣,以望復關。不見復關,泣涕漣漣。 垝,音鬼,破頹的牆
既見復關,載笑載言。爾卜爾筮,體無咎言。 復關:詩中男子的住地
以爾車來,以我賄遷。 筮:音是,占卜
賄:財物,嫁妝
桑之未落,其葉沃若。於嗟鳩兮,無食桑葚; 鳩:傳說斑鳩吃桑葚過多會醉
於嗟女兮,無與士耽。士之耽兮,猶可說也; 耽:音沉,沈湎於愛情
女之耽兮,不可說也。 說:脫
徂爾:往你家,嫁與你
桑之落矣,其黃而隕。自我徂爾,三歲食貧。 食貧:過貧苦生活
淇水湯湯,漸車帷裳。女也不爽,士貳其行。 爽:差錯。貳:音特,同爽
士也罔極,二三其德。 罔極:沒有準則,行為不端
二三其德:三心二意
三歲為婦,靡室勞矣;夙興夜寐,靡有朝矣。
言既遂矣,至於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咥,音系,嘻笑
靜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爾偕老,老使我怨。淇則有岸,隰則有泮。 泮:音判,水邊
總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總角:指未成年男女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5.竹竿
籊籊竹竿,以釣於淇。豈不爾思?遠莫致之。 籊,音笛,修長
泉源在左,淇水在右。女子有行,遠兄弟父母。
淇水在右,泉源在左。巧笑之瑳,佩玉之儺。 瑳,音搓,玉色潔白
儺:音挪,通娜
淇水滺滺,檜楫松舟。駕言出遊,以寫我憂。 滺,音悠,河水盪漾之狀
6.芄蘭 芄:音丸,野生植物,實如羊角
芄蘭之支,童子佩觿。雖則佩觿,能不我知? 觿:音西,骨刻用具和裝飾品
容兮遂兮,垂帶悸兮。
芄蘭之葉,童子佩韘。雖則佩韘,能不我甲? 韘,音社,同觿
容兮遂兮,垂帶悸兮。
7.河廣
誰謂河廣?一葦杭之。誰謂宋遠?跂予望之。 跂,音氣,翹起腳跟望
誰謂河廣?曾不容刀。誰謂宋遠?曾不崇朝。 崇朝:終朝
8.伯兮
伯兮朅兮,邦之桀兮。伯也執殳,為王前驅。 朅,音切,英武高大
殳:音書,竹製兵器
自伯之東,首如飛蓬。豈無膏沐?誰適為容!
其雨其雨,杲杲出日。願言思伯,甘心首疾。 杲:音稿,明亮的樣子
諼草:萱草,忘憂草
焉得諼草?言樹之背。願言思伯,使我心痗。 痗,音妹,憂思成病
9.有狐
有狐綏綏,在彼淇梁。心之憂矣,之子無裳。 綏綏:從容獨行的樣子
有狐綏綏,在彼淇厲。心之憂矣,之子無帶。
有狐綏綏,在彼淇側。心之憂矣,之子無服。
10.木瓜
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 瓊琚:美玉美石之通稱
匪報也,永以為好也! 匪:非
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
匪報也,永以為好也!
投我以木李,報之以瓊玖。
匪報也,永以為好也!
C. 詩經中小雅《小弁》的弁該怎麼讀
弁【biàn】
弁是古代一種尊貴的冠,為男子穿禮服時所戴。吉禮之服用冕,通常禮服用弁。弁主要有爵弁、皮弁。爵弁據說是沒有上延的冕,色似雀頭赤而微黑,用於祭祀。皮弁用白鹿皮做成,類頂,類似今日瓜皮帽,鹿皮各個縫合處綴有一行行閃光玉石,用於田獵戰伐。由漢至明,弁的形制雖有差異,但始終是法服主要內容之一。
《小弁》傳統說是周幽王放逐太子宜臼,或是尹吉甫兒子伯奇受父虐待而作,其實詩中抒寫的確是遭受父母拋棄,而內心憂憤哀怨。詩寫了自己孤獨、流浪、失落、痛苦、思考、質問,不過善以眼前景道心中情,處處以情景對照設置,不過有反有正。寒鴉群飛而已則孤獨,柳茂蟬鳴,而自己流浪無處存身,又梓可敬,卻無父母可依。對比反襯中,抒情說理,都有很強的感染力。
D. 詩經里的成語及典故
典故:完璧歸趙:出處:《廉頗藺相如列傳》:「城入趙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請完璧歸趙.」
含義:本指藺相如將和氏璧完好地自秦送回趙國.後比喻把原物完好地歸還本人.
典故:負荊請罪:出處:《廉頗藺相如列傳》:「廉頗聞之,肉袒負荊,」
含義:負:背著;荊:荊條.背著荊條向對方請罪.表示向人認錯賠罪.請求對方的寬恕
典故:怒發沖冠:出處:《廉頗藺相如列傳》:「相如因持璧卻立倚柱,怒發上沖冠.」
含義:指憤怒得頭發直豎,頂著帽子.形容氣憤到極點
典故:刎頸之交:出處:《廉頗藺相如列傳》:「卒相與歡,為刎頸之交.」
含義:刎頸:割脖子;交:交情,友誼.比喻可以誓同生死的朋友
《孔雀東南飛》
典故:命如南山石.出處:《詩經·小雅·天保》
含義:比喻活的像南山的石頭一樣的長.
《詠荊軻》
典故:雄發指危冠:出處:司馬遷《史記.刺客列傳》中荊軻刺秦王
含義:怒發沖掉了帽子
典故:圖窮事自至:出處《戰國策.燕策》上說,荊軻奉燕太子之命去刺秦王,以獻燕國督亢地圖為名,預先把匕首卷在圖里.獻圖時,地圖展到最後露出了匕首.
含義:圖窮匕首現
《讀山海經》作者:陶淵明
傳說:精衛填海 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 出處:《山海經 北山經》本是炎帝的少女,名女娃,溺死於東海.死後化為鳥名精衛,唱銜西山木石以填東海
含義:用來比喻有深仇大恨,立志必報,也比喻不畏艱難,努力奮斗
典故:死當結草.出處:《左傳·宣公十五年》魏武子要把愛妾殺掉,他的兒子魏顆沒有聽父親的話,把父親的這個愛妾嫁了出去,這個愛妾的已故父親,為了報答魏顆,在一次戰爭中.他接草絆倒了敵人救了魏顆
含義:死後也要報恩.
《六國論》作者:蘇洵
典故:抱薪救火.出處:《史記》:「且夫以地事秦,譬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
含義:薪:柴草.抱著柴草去救火.比喻用錯誤的方法去消除災禍,結果使災禍反而擴大
《竇娥冤》作者:關漢卿
典故:萇弘化碧,出處:萇弘:周朝的賢人,後蒙冤為人所殺,傳說血化為碧玉.
含義:舊時比喻有冤獄
典故:望帝啼鵑.出處:相傳戰國時蜀王杜宇稱帝,號望帝,為蜀治水有功,後禪位臣子,退隱西山,死後化為杜鵑鳥,啼聲凄切.後常指悲哀凄慘的啼哭.
含義:舊時比喻有冤獄
典故:飛霜六月:出處關漢卿《竇娥冤》第三折「你道是暑氣暄,不是那下雪天,豈不聞飛霜六月因鄒衍.」
戰國時,皺衍對惠王很忠心,燕惠王卻聽信讒言把他囚禁,他入獄時仰天大哭,正當夏天,竟然下起霜來,後用「六月飛雪」來比喻冤獄.
含義:舊時比喻有冤屈
《漁家傲》作者:范仲淹
典故:燕然未勒.出處:《後漢書》.竇憲打敗侵邊的匈奴,在燕然山上刻石記功而歸.後人就用燕然勒石表示克敵制勝,未取勝就說燕然未勒.
含義:抗敵大功還未告成.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作者:辛棄疾
典故:英雄無覓孫仲謀處.出處:仲謀,孫權的字,孫權在京口建立政權.
含義:無處尋找英雄孫仲謀了.
典故:「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任,」出處:劉裕的祖先由北方移居京口,在京口建立政權,當年為了恢復中原大舉進兵.
典故: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出處:《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指劉裕當年為了恢復中原,大舉北伐,勝利後在此建立政權.
含義:指精銳的部隊.
典故:「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
宋文帝劉義隆在元嘉二十七年,草率出師北伐,想要建立象古人封狼居胥山那樣的功績,只落得自己北望而倉皇失措.封狼居胥:漢朝霍去病追擊匈奴至狼居胥山,封山而還.南朝宋文帝劉義隆北伐失敗,作者藉此事詠當時南宋近事,指宋孝宗隆興元年,張凌北伐,在符離兵敗的事.
典故:可堪回首,佛狸詞下,一片神鴉社鼓
含義:佛狸:後魏太武拓跋泰的小字,他擊敗宋文帝,在山上建立行宮,即後來的佛狸詞
典故: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出處:《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廉頗被免職後,跑到魏國,趙王想再用他,派人去看他的身體情況,廉頗之仇郭開賄賂使者,使者看到廉頗,廉頗為之一飯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馬,以示尚可用.趙使回來報告王說:「廉頗將軍雖老,尚善飯,然與臣坐,頃之三遺矢矣」趙王以為老,遂不用.
含義:廉坡老了,飯量還好嗎?表示到了晚年還要為國出力
《揚州慢》作者:姜夔
典故:春風十里. 出處:杜牧《贈別》 「春風十里揚州路」
含義:指先前揚州繁華的街道
典故:《黍離》之悲也
出處:《詩經·王風·黍離》:「彼黍離離,彼稷之苗.行邁靡磨,中心搖搖.」舊說周平王東遷以後,周大夫經過西周故都,悲嘆宮室宗廟毀壞,長滿禾黍,觸景傷情,而作《黍離》之詩.
含義:哀傷亡國之辭.表示對國家昔盛今衰的痛惜傷感之情.
典故:豆蔻詞工,青樓夢好:出處《揚州慢》 「縱豆蔻詞工,青樓夢好,難賦深情」:
含義:豆蔻:杜牧《贈別》:「豆蔻梢頭二月初」.形容少女美麗;青樓,妓院,杜牧在揚州常和名妓來往,寫有「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倖名」.
典故:「腳著謝公屐」,出處:《南史·謝靈運傳》記載:謝靈運游山,必到幽深高峻的地方.謝公指南朝宋詩人謝靈運.
含義:謝靈運穿的那種木屐.
傳說:「空中聞天雞」出處:古代傳說,東南有桃都山,山上有大樹桃都,每當太陽初升,照到此樹,天雞就叫起來,天下的雞也叫起來.
《醉翁亭記》作者:歐陽修
典故:醉翁之意不在酒:出處:《醉翁亭記》:「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
含義:原是作者自說在亭子里真意不在喝酒,而在於欣賞山裡的風景.後用來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別的方面.
《沁園春·雪》作者:毛澤東
典故: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出處:《漢書·匈奴傳》「南有大汗,北有強胡,胡者,天之驕子也」
含義:天所寵愛的人
典故:風流人物:出處:《沁園春·雪》「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出處:蘇軾「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含義:對一個時代有影響的人
典故:風騷:出處:《沁園春·雪》「唐宗宋祖,稍遜風騷」.出處:《國風》《離騷》
含義:原指《詩經》里的《國風》和《楚辭》里的《離騷》,這里指文學才華.
典故:接輿髡首,桑扈蠃行
出處:《涉江》「接輿髡首兮,桑扈蠃行」接輿,春秋時楚國的隱士,即《論語》里的「楚狂接輿」,因為對當時社會不滿,剪去頭發,表示堅決不與統治者合作.桑扈,古代隱士,即《莊子》里的子桑戶,
含義:接輿剪去頭發,桑扈裸體走路.他們的異常行為表示不與統治者合作.
傳說:鸞鳥鳳皇:比喻賢士遠離,小人竊位.
典故:伍子逢殃:春秋時吳國大臣伍子胥因勸夫差殺勾踐,夫差不應,後令伍子胥自殺.
《垓下之圍》作者:司馬遷
典故:四面楚歌.出處《史記·項羽本紀》:「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含義:比喻孤立無援,四面受敵的處境.
典故:無臉見江東父老 出處:《史記·項羽本紀》
含義:表示說話人自卑困窘.
E. 三日不舉火,十年不制衣,正冠而纓絕,捉衿而肘見,納屨而踵決----是什麼意思
」三日不舉火,十年不制衣,正冠而纓絕,捉衿而肘見,納屨而踵決「意思:曾經三天不能生火作飯,連續十年不曾添制新衣,戴上帽子便拉斷了帽帶,拉過衣襟就露出了手臂,穿起鞋子就露出了腳跟。
出自《莊子·讓王》
曾子居衛,縕袍①無表,顏色腫噲②,手足胼胝③,三日不舉火,十年不制衣。正冠而纓絕,捉衿而肘見,納屨而踵決。曳縱而歌《商頌》④,聲滿天地,若出金石。天子不得臣,諸侯不得友。故養志者忘形,養形者忘利,致道者忘心矣。
【譯文】
曾子住在衛國的時候,衣服破爛,面部浮腫,手和腳都磨出了很厚的老繭。曾經三天不能生火作飯,連續十年不曾添制新衣,戴上帽子便拉斷了帽帶,拉過衣襟就露出了手臂,穿起鞋子就露出了腳跟。但他拖著爛鞋,口中卻高歌《商頌》,聲音充滿天地之間,好像金石樂器奏出來的一樣清脆響亮。天子不能使他做臣子,諸侯不能和他交朋友。所以,養志的人忘了形骸,養形的人忘了利祿,求道的人忘了心機啦。
①縕(yùn運)袍:用亂麻作絮的袍子。無表:猶今說沒有罩衫。
②腫噲(kuài快):浮腫而帶病色。
③胼胝(pián zhī駢支):手腳因勞動摩擦而生出來的硬皮,欲稱繭子。
④《商頌》:《詩經》中部分貴族歌頌祖宗功德的作品,古時可唱。《禮記.樂記》:「寬而靜、柔而正者,宜歌頌……肆直而慈愛者,宜歌《商》。」
F. 詩經中的成語故事
完璧歸趙:出處:《廉頗藺相如列傳》:「城入趙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請完璧歸趙.」
含義:本指藺相如將和氏璧完好地自秦送回趙國.後比喻把原物完好地歸還本人.
典故:負荊請罪:出處:《廉頗藺相如列傳》:「廉頗聞之,肉袒負荊,」
含義:負:背著;荊:荊條.背著荊條向對方請罪.表示向人認錯賠罪.請求對方的寬恕
典故:怒發沖冠:出處:《廉頗藺相如列傳》:「相如因持璧卻立倚柱,怒發上沖冠.」
含義:指憤怒得頭發直豎,頂著帽子.形容氣憤到極點
典故:刎頸之交:出處:《廉頗藺相如列傳》:「卒相與歡,為刎頸之交.」
含義:刎頸:割脖子;交:交情,友誼.比喻可以誓同生死的朋友
《孔雀東南飛》
典故:命如南山石.出處:《詩經·小雅·天保》
含義:比喻活的像南山的石頭一樣的長.
G. 古代成年男子是否必須戴帽子
在我國古代,人們把系在頭上的裝飾物稱為「頭衣」,主要有:冠、冕、弁、幘四種,其中「冠」是專門供貴族戴的帽子,漢代的時候,冠的種類非常多。
《儀禮.士冠禮》賈公彥疏:「諸侯十二而冠也。若天子,亦與諸侯同,十二而冠......《大戴禮》雲:『文王十三生伯邑考』,《左傳》雲:『冠而生子,禮也。』」又《儀禮.士冠禮》:「始加(冠)祝曰:『令月吉日,始加元服,棄爾幼字,順爾成德。壽考惟祺,介爾景福。』再加曰:『吉月令辰,乃申爾服,敬爾威儀,淑慎爾德。眉壽萬年,永受胡福。』三加曰:『以歲之正,以月之令。咸加爾服。兄弟具在,以成厥德,黃老無疆,受天之慶。』」
宋朱熹《朱子語類》卷八九:「[冠禮]是自家屋裡事,有甚難行?關了門,將巾冠與子弟戴,有甚難?」
孟嘗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見之。――《戰國策·齊策》
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論語·先進》
弱冠弄柔翰。――左思《詠史》
新沐者必彈冠。――《楚辭·漁父》
少年見羅敷,脫帽著帩頭。――《樂府詩集·陌上桑》
男子二十冠而字。——《禮記·曲禮》
婚姻冠笄,所以別男女也。——《禮記·樂記》
既加冠,益慕聖賢之道。——明·宋濂《送東陽馬生序》
男子幼,娶必冠。——《白虎通》
笄冠有成人之容。—— 《通典》
冠禮,人倫之所重者也。——《六藝綱目》
古者重冠禮,將以責成人之道。——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
三苗髽首,羌人括領,中國冠笄,越人劗鬋。——《淮南子·齊俗訓》
首服既加,而後人道備,故君子重之,以為禮之始矣。——《五經要義》
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論語·堯曰》
冠者表成人之容,正尊卑之序。——《通典》
《朱子家禮·冠禮》冠服:
《開元禮》、新舊《唐書》、《宋史》禮儀志皆不載庶人冠禮,唯《宋史》輿服志有朱子定冠禮之證。然則朱子之制亦取法前賢,其淵源待考。宋朱子重更定,後代尊之。根據《明集禮》載,明代士庶冠禮基本沿用宋朱子《家禮》之制。
童子服:雙紒,四(衣+癸)衫、勒帛、采履。初加:緇布冠,服深衣、大帶、納履。
宋代,好以幅巾代緇布冠。再加:帽子,服皂衫、革帶、系鞋。三加:襆頭,服公服、革帶、納靴、執笏。或襕衫(父親無官者),納靴。
北宋,司馬光將《儀禮·士冠禮》加以簡化,制定了冠禮的儀式。儀式載於其《書儀》之中,規定,男子年十二至二十歲,只要父母沒有期以上之喪,就可以行冠禮。他還根據當時的生活習俗,將三加之冠作了變通:初加巾,次加帽,三加襆頭。《朱子家禮》沿用了司馬光《書儀》的主要儀節,但將冠年規定為男子年十五至二十,並從學識方面提出了相應的要求:「若敦厚好古之君子,俟其子年十五以上,能通《孝經》、《論語》,粗知禮義之方,然後冠之,斯其美矣」。
在古代,無帽而有巾,人們用絲、麻制的巾來包頭或扎發髻,如今西南少數民族使用的「包頭巾」便是古代巾的遺留。北周時期,武帝為易於讓自己的軍隊戴用,特意 把巾製成含有四個角的形狀,當時稱作「襆頭」,實際它便是中國最早的帽子。後來,四角帽逐漸改為向左右延伸出兩個長角,由此演變成烏紗帽。左右伸出的兩角在腦後交叉,又發展成武官的頭盔。不僅中國有古老的帽子發展史,國外在古時也將帽子當作一種權利與地位的象徵。早期的羅馬,帽子是自由合法公民的標志,奴隸們只能頭頂塊兒布來遮天度日。
帽子在中國很久以前就發明了。如中國成語中有"衣冠楚楚"、"冠冕堂皇"等,這里的"冠"、"冕"指的就是帽子。
中國古時的冠不同於現在的帽子,它只有狹窄的冠梁遮住頭頂的一部分,不像帽子蓋住全部。
冠產生之後,冠帽之間有了貴賤等級之分,貧賤無身份的人不準戴冠。每一個朝代的冠式、冠制與前代相比都有不同。
漢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它的形式大體已與帽式相類。冠還得與頭帕配合,卑賤者只能戴頭帕,未成年者只能戴空頂頭帕。這種冠制一直影響到明代。
明代(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公服中又有烏紗帽。"冕"比"冠"出現要早,一般指封建帝王專用的"冕",在皇子繼承皇位時才加"冕"。勞動者只能戴頭巾,主要用來揩汗,以後當作帽子裹頭。
中國的帽子有其民族特色,在古代,遼金人多戴皮帽,元人多戴盔式和禮帽、維吾爾族的小花帽、土族的氈帽、蒙古族的狐皮帽等。日常生活中,帽子還有防寒保暖、裝飾打扮的作用。
原始人把獸皮、樹葉蓋在頭上以保護頭部,產生了帽子的雛形。《後漢書·輿服志》有「上古穴居而野處,衣毛而冒皮」的記載。中國古代的帽,主要有冠、冕、弁、巾幘、襆頭、盔等品種。
束發裹額而具帽形的頭巾。西漢之前只為平民用,故有「士冠庶人巾」之說,顏色為黑或青。約東漢以後,貴族以幅巾裹發稱巾幘,因其前高後低而中間露發,恰可用於冠下。約從晉代開始,巾幘戴用時折出稜角,稱角巾或方巾,成為文人學士的象徵,後稱儒巾。隋代將巾幘定入輿服制度。唐宋元明各代,巾幘成為成年男子的普通用帽。其間唐代帝王始用的唐巾,宋代文學家蘇軾所創的東坡巾,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命制的四方平定巾,都是著名的巾幘品種。
包頭的軟布。有四帶,二帶系腦後垂之,二帶反系頭上,令曲折附頂。襆頭始於北朝。隋以桐木作骨子,使頂高起。唐以羅代繒。皇帝用硬腳上曲,人臣則下垂。五代漸變平直。宋代襆頭有多種式樣,其直腳式樣不同階層都可戴用。
古代帝王、諸侯、大夫的禮儀用帽。冕是最尊貴的一種冠,冕上面有一幅長方形的版,稱?,?前沿掛一排串珠(稱旒)。周代天子十二旒,諸侯以下旒數各有等差。後來只有帝王戴冕,所以「冕旒」又作帝王代稱。弁分爵弁和皮弁。爵弁即無旒之冕。皮弁用白鹿皮做成,其縫合處名會。會有結飾,綴五彩玉石。
古代貴族使用的束發物,先將長發綰起再用冠束住。冠初始時,主體只是一條冠梁,不寬而有褶,兩端連於冠圈,像弧形帶子從前向後覆發。冠圈兩旁有絲的纓帶,結於頦下。秦漢以後,冠梁漸寬,與冠圈連成覆杯狀,其形制漸趨帽形。冠名目繁多,著名的有漢代梁冠。
帽子是古代「頭衣」的一種,並且是最古老的一種「頭衣」,古代「頭衣」包括帽子、巾、襆、頭、冠、冕、弁等。《說文解字》未收「帽」這個字,可見帽是出現於東漢以後的字。
古代的帽子也沒有什麼特別明確的定義,有時和其他「頭衣」外形相近,沒有一個特別嚴格的界限,但一般說來,帽子是圓頂形的,能覆蓋整個頭部,且易戴易脫,為人們日常所戴。
我國戴帽子的歷史很久了,早在春秋戰國以前,人們都是戴帽子的,並且是皮帽子。只是後來隨著封建制度的建立,,等級制度的出現,一般有地位有身份的人才轉而戴弁、冠、冕等,帽子轉而成了小孩的專用品。到晉代已經要求不是那樣很嚴格了,一般士人亦可戴帽子。實際上在三國時期,凡不做官的士人就可以戴帽子,有名的高士管寧就在家中戴黑布帽子,但在正式場合是不允許戴帽子的,而要按規定戴冠和幘等。
由於帽子有其方便的一面,因而北魏以後,士大夫階級也逐漸戴起了帽子,成為日常生活中的一般打扮。到隋唐以後,由於民族的大融合,帽子成為人們日常普遍的一種服飾,並且和現代的帽子一樣,容易脫掉。
古代人戴帽子也和現在一樣,喜歡趕時髦,後周時獨孤信打獵時帽子稍微斜了點,結果百姓戴帽子都要學他將帽子斜戴上,以為時髦。隋文帝楊堅未當皇帝以前,因脖子上長有一肉瘤,怕人看見,便戴帽子以遮掩,竟流行而為時尚。
帽子的類很多,魏晉南北朝時期就有突孫帽、大帽子、白紗帽、烏紗帽、皂帽等;唐宋時代有席帽、渾脫帽、氈帽、壓耳帽、風帽、婦女戴的帷帽、胡帽等;明清有棕結草帽、遮陽大帽、圓帽、鵝帽、堂帽、巾管帽、瓦楞氈帽、小帽、卷檐氈帽、皮帽、狗頭帽、涼帽等等。它們因材質、形狀等的不同,而分別具有防風、遮陽、保暖、美飾等功用。這其中最負盛名的乃是烏紗帽。
H. 古代用竹子做的帽子叫什麼名字
笠: 用竹子做的帽子。 斗笠,又名笠帽、箬笠。 遮陽光和雨的帽子,有很寬的邊沿,用竹篾夾油紙或竹葉棕絲等編織而成。 在江南農村一帶,幾乎每家每戶家中都有斗笠。在外出中,他們不管天晴下雨,都戴在頭上。成了自己生產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必需品。 斗笠,這種古老的擋雨遮陽的器具,至今在山村水鄉仍隨處可見。更有一些旅遊勝地,將斗笠作為一種既實用又美觀的工藝品明碼標價,十分受人歡迎。許多家庭,往往在牆上掛上一斗笠作為裝飾,亦賞心悅目。 起源 斗笠起始於何時,已不可考,但《詩經》有「何蓑何笠」的句子,說明它很早就為人所用。《說文》中提到一個「簦」字,意為竹篾編的有蓋有柄的遮陽擋雨的器具,而有蓋無柄的則稱之為笠,又叫笠帽。俗語稱之為斗笠,因其平面如斗大小,故名。 希望對您有幫助,望採納,您的採納將是我們回答的動力
求採納
I. 古代男子為啥都喜歡戴帽子關於帽子的禮儀都有哪些
帽子對於現代人來說,雖然滿大街都是很常見,但主要功能就是裝飾品,可有可無,有時候的作用就是防曬、遮住沒洗頭而已,沒有什麼特殊的意義。但是在古代,帽子可不是每個人在日常生活中可有可無的穿搭,還儼然已經成為一種風潮,是人人必備的物件,是體現“禮的象徵”。
在早期的古羅馬,帽子甚至成為合法公民的象徵,可見頭部飾品的重要性。而在古時候的中國,帽子就有了更深一層的意義,它除了裝飾作用,又能遮風擋雨防曬之外,更多的時候都是為了輔佐其它意義而出現的。
春秋戰國時期,華夏子女在觀念上有了新一層的增進,雖然貴族階級社會還是很嚴重,但是對於當時的風氣而言,“禮”的重要性,最終成就了帽子在中國粉墨登場。都知道中國男子在二十歲的時候需要舉行冠禮,就要戴帽子,表示自己成年了,那帽子究竟對古人有多重要不言而喻。
一、 帽子的發展
“冠者禮之始也。”——《禮記》
帽子的重要性,從中國古代成語中也能體現,比如衣冠楚楚、華冠麗服、怒發沖冠。這其中的冠字就是帽子的意思,當然有時候也可以充當頭名的意思,但大多數時候,冠就是帽子的意思。
帽子的種類發展大致就如上,雖然每個時代流行的帽子款式不一樣,但是官員們、在乎禮的男子們,生活中幾乎都會佩戴帽子。帽子從周朝開始流行,一直璀璨到清朝,是社會風尚的標志物,不得不說影響力之遠。
最後,帽子作為一種服飾,一直以來都被我國各個朝代作為“禮”而推廣,在周朝之後,帽子的實質意義就不完全是一種裝飾品了,更多時候帽子充當的是社交、地位、意義。
除此之外,帽子的功能變化,是在宋朝以後,才有了各式各樣,防曬、抵禦寒冬、裝飾性足的帽子出現。在不斷地文化傳承中,帽子儼然成為中國古人們的裝束規范,禮儀標准,源遠流長至今。
從覆滿神秘色彩的陶盆到“冠禮”的推崇,帽子在歷史片段上就一直佔有著獨屬於自己的發展片段,更有著別樣的意義。
在後代的不斷改良中,那一塊披在肩膀上擦拭汗水的毛巾,最終形成頭頂上的四角、草帽等多種樣式,帽子也星光熠熠的在歷史上,成為歷史文化里獨特的一員。
J. 急求《詩經》中有關玉的句子
中國石文化源遠流長。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就有一些關於玉石的記載和描繪,值得石文化研究專家注意。
「有問斐君子,充耳琇瑩。」
琇瑩,美石也。天子玉璞,諸侯以石。
(《詩經·衛風·淇奧》)
「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瑤。」
瓊,玉之美者;瓊瑤,美玉。
(《詩經·衛風·木瓜》)
「尚之以瓊華乎而。又尚之以瓊瑩乎而。」
瓊華,美石似玉者,即所以為瓊也。瓊瑩、瓊英亦美石似玉者。孔氏認為:木謂之華,草謂之榮。榮而不實者謂之英。然則瓊華、瓊瑩、瓊英皆玉石光色。www.findart.com.cn
(《詩經·齊風·著》)
「何以贈之以瓊瑰玉佩。」
瓊瑰石而次玉。瓊者,玉之美名非玉名也。瑰是美石之名也。以佩玉之制,唯天子用范。諸侯以下則玉石雜用。此贈晉侯故知日美石次玉。
(《詩經·秦風·渭陽》)
「彼都人士,充耳琇寶。」
琇,美石也。
(《詩經·小雅·都人士》)
《詩經》中和玉有關的詩句
①他山之石,可以為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詩經.小雅.鶴鳴》)
這是《詩經》「鶴鳴」中的詩句。這里「錯」,作鋒利的琢玉石頭解釋;「攻」作打磨、琢磨解釋。
②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有匪君子,充耳秀瑩,會弁如星。有匪君子,如金如錫,如圭如璧。(《詩經.衛風.淇奧》)
這是《詩經》的名篇「淇奧」的詩句,「匪」在這里作「斐」解釋,即有文才的人。詩句解釋為:那文采煥發的君子,如切磋、琢磨後的玉器一般俊美;那文采煥發的君子,耳垂上懸著晶瑩的玉墜,鹿皮帽子上的綴玉如同星光閃爍;那文采煥發的君子,精神如同金錫,品格如同圭璧。
③淇水在右,泉源在左,巧笑之磋,佩玉之儺(《詩經.衛風.竹竿》)。
這是《詩經》「竹竿」中的詩句,儺,舉止優雅,行有節度。詩句解釋為:淇水在右邊奔流,泉源在左邊流淌,美人巧笑時露出潔白如玉的牙齒,身上掛著配玉顯得是那樣的婀娜多姿。
④君子至止,黻衣綉裳,佩玉將將,壽考不忘。(《詩經.衛風.終南》)。
這是《詩經》「終南」中的詩句,黻(音福)衣:古代黑青相間的禮服。詩句解釋為:來到這里的那位君子,黑青綉衣瀟灑寬敞,配玉鏗鏘悅耳動聽,祝你永遠長壽安康。
⑤有女同行,顏如舜英,將翱將翔,佩玉將將。彼美孟姜,洵美且都。有女同行,顏如舜英,將翱將翔,佩玉將將。彼美孟姜,德音不忘。(《詩經.鄭風.有女同車》)。
這是《詩經》「有女同車」中的詩句,我們似乎感受到,佩玉的鏗鏘增強了青春的活力,像芙蓉花一樣美麗的姑娘,在這美妙的鏗鏘聲中翩翩起舞。詩句解釋為:與我同車的那位姑娘,美得如同芙蓉花一樣。身體輕盈得像要翱翔,佩戴的美玉閃爍發光。美麗姑娘復姓孟姜,真是可愛嫻雅不能忘。與我同車的那位姑娘,美得如同芙蓉花一樣。身體輕盈得像要翱翔,佩戴的美玉閃爍發光。美麗姑娘復姓孟姜,她的德行永不能忘。
⑥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縱我不來,子寧不來?挑兮達兮,在城闕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詩經.鄭風.子衿》)
這是《詩經》「子衿.」中的詩句,女子等待愛人時的焦急心情,躍然紙上。詩句解釋為:你贈給我的青青佩玉,牽動著我的悠悠情思,縱然我不能到你那裡去,為什麼你就不能快點來?來來往往一趟接著一趟,我獨自在城樓上眺望。一日見不到你的身影啊,就像過了三個月那樣漫長。
⑦我送舅氏,悠悠我思。何以贈之?瓊瑰玉佩。(《詩經.秦風.渭陽》)
這是《詩經》「渭陽」中的詩句,表現的是外甥送別舅父時的情景。詩句解釋為:我為舅舅送行,常常思念我的娘親,拿什麼贈送他呢?只有美玉才能表達我的心意。
⑧丘中有李,彼留之子。彼留之子,貽我佩玖。(《詩經.王風.丘中有麻》)
這是《詩經》「丘中有麻」中的詩句,表達了女子對情人的思念。這里講留氏之子送的佩玉,成為了女子思念的寄託。詩句解釋為:山丘中長滿了李樹,李樹留住了我的愛人。李樹留住了我的愛人。他贈我美麗的玉佩表達愛情。
⑨知子之來之,雜佩以贈之;知子之順之,雜佩以問之;知子之好之,雜佩以報之。(《詩經.鄭風.女曰雞鳴》)
這是《詩經》「女曰雞鳴」中的詩句,反映了夫妻以玉相贈,互相愛悅的情景。「雜佩」,是當時常用的一種玉佩,用多種玉石串成。詩句解釋為:知道你對我好,送你玉佩作為紀念;知道你對我很體貼,送你玉佩表達心意;知道你對我恩愛深,送你玉佩以為報。
⑩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匪報也,永以為好也。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匪報也,永以為好也。投我以木李,報之以瓊玖,匪報也,永以為好也。
這是《詩經》「木瓜」中的詩句,反映了男女相愛,以禮物互相贈答時的心理活動。詩中的「瓊」為赤色玉,泛指美玉,「琚」是佩玉;「瑤」也是美玉,一說似玉的美石;「玖」,指淺黑色的玉石。詩句解釋為:你送我以木瓜,我回送你美玉,美玉哪能算報答,但願我們永遠相好!你送我以紅桃,我回送你瓊瑤,瓊瑤哪能算報答,但願我們永遠相好啊!你送我以酥李,我回送你瓊玖,瓊玖哪能算報答,只求我們永遠永遠地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