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張飛怒鞭督郵,古代基層官場的潛規則是怎樣的
“張翼德怒鞭督郵”是《三國演義》中的重要故事,集中描寫了張飛粗暴狂野、嫉惡如仇的性格特點,劉備忠厚愛民形象。今天,我想聊聊另外一個問題,那就是通過這個故事,能看出東漢末年基層官場的哪些潛規則?
咱們先來看看張飛怒鞭督郵這個故事的前因後果。
黃巾起義被鎮壓後,劉備因鎮壓有功,被授予定州中山府安喜縣尉一職,即日赴任。到任後,劉備本就不具備行政經驗和能力,所以除了“與民秋毫無犯”外,也沒有其他更多的事情,每天只是與關羽和張飛喝酒聊天,同吃同睡。這樣的悠閑日子並沒有持續太久,兩三個月後,就被一次考核給打破了。
規則4:
秋後一定要算賬。張飛把督郵捆起來一頓毒打,督郵看到劉備,急忙大喊:“玄德公救我性命!”劉備救下他之後,又饒了他性命。按理說,是督郵惹事在先,又是劉備解救了他,而且劉備已經扔下官印不幹了,他不應該再找劉備麻煩。可是,事情完全不是這樣。他到了領導面前,對劉備一頓狀告,劉備瞬間就成了通緝犯。秋後算賬,也是官場潛規則之一。
長翅帽是宋朝大小官員戴的帽子。一天,宰相寇準微服出行視察民情。他著青衣,戴小帽,打扮成書生模樣,在京都東京(河南開封市)私訪。當他和一個老頭子談話時,老頭子對寇準卑躬屈膝,跪拜迎送,表現出異乎異常的恭謙。寇準感到奇怪,故意發問:「老先生,鄙人乃一介書生,請你隨便些吧。」老頭子笑著說:「相公莫非隱瞞自己身份?你可是朝廷的命官啊!」寇準一聽更加疑惑,「我和你老素不相識,怎麼說我是朝廷命官呢?」老頭子說:「相公,剛才你通過狹巷時側身左顧右盼,生怕有東西碰著你的帽子。你要不是常戴長翅帽,哪會有這樣的習慣動作?」
長翅帽的發明人是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他坐上龍椅後很不放心當年一起闖天下的同僚。尤其討厭文武大臣在朝堂中交頭接耳,評論朝政。一天,趙匡胤上早朝,在聽取某個大臣奏章時,發現兩側有不少官員竊竊私語,很不禮貌。趙匡胤心裡有點惱火,但不露聲色。退朝後,他想出個辦法,傳旨屬官在襆頭紗帽後面分別加上長翅。長翅用鐵片、竹篾做骨架。一頂帽子兩邊鐵翅各穿出一尺多(以後越來越長)。這種帽子除了朝堂和官場正式活動時須戴上,一般場合是不戴的。因為戴上它,在街上行走極不方便。官員只能面對面交談,要並排坐著談就困難了。從此大臣上朝,也就很難排列在一起交頭接耳,影響朝堂嚴肅性了。
Ⅲ 清代官員的冠帽分為哪兩個部分
清代男子的冠帽可分為兩種,一種為禮冠,一種為便帽。禮冠又稱大帽子,其制有二:一為冬春所戴,叫暖帽;一為夏秋所戴,叫涼帽。按禮部規定,換季之日須統一,每年三月、始戴涼帽,八月換戴暖帽,屆時由禮部奏請。
暖帽一般多做成圓型,周圍有一圈朝上翻卷的檐邊。檐邊的材料多用皮製,也有用呢、絨為之者,視氣候變化而定。顏色以黑色為多。所用皮毛,也有分別。據清代葉夢殊《閱世編》記,最初以貂鼠為貴,次則海獺,再次則狐,其下者濫惡,無皮不用、由子海獺價格昂貴,故有以黃狼皮染黑而代之者,名曰騷鼠,時人爭相戴之。
康熙年間,江寧等地新制有一種剪絨暖帽,色黑質細,宛如騷鼠。由於價格更為低廉,一般學士都樂於戴用。在暖帽的頂部,裝有紅色帽緯,或以絲制,或以緞裁,帽緯之中則裝以頂珠。
涼帽之式,如同斗笠,呈喇叭形。喇叭口初尚扁而大,後尚高而小。它的具體做法是用玉草(俗稱德勒蘇草)或白草編織成圓錐形帽胎,也有用藤、竹、蔑席或麥秸編織的,外裹白色、湖色或黃色的續羅,邊緣另用石青色織金邊鑲沿。
冠內綴有圓箍,圓箍的兩旁垂以緞帶,使用時縛於額下,以免滑墜。冠前另以金佛為飾,後面綴有舍林。在涼帽的頂部,也裝有頂珠及紅緯,制同暖帽。
禮冠之中,又有朝冠和吉服冠的分別。它們的區別主要在冠頂:朝冠的頂部一般制為三層,上為尖型寶石,中間有球型珠寶,下面是金屬底座。吉服冠頂比較簡單,僅有球型珠寶及金屬底座兩個部分:底座有用金的,也有用銅的,上面鏤刻花紋。在底座和頂珠的中心,都鑽有一個5毫米直徑的圓孔:從帽子的底部伸出一根銅管,然後將紅纓、翎管及頂珠串上,再用螺紋小帽旋緊。
頂珠又叫頂子,以顏色及材料的不同,來區別戴冠者的品級:
朝冠頂子,文武一品官用紅寶石,二品用珊瑚,文三品用珊瑚、武三品用藍寶石,四品用青金石,五品用水晶,六品用碑璨,七品用素金。八品用陰文鏤花金頂,九品用陽文鏤花金頂,未人流者,同文九品。
吉服冠頂子,文武一品官用珊瑚,二品用鏤花珊瑚,三品用藍寶石,四品用青金石,五品用水晶,六品用陣碟,以下官品的頂子質料與朝冠相同。官員若觸犯法律,在被罷免之時必須將帽子上的頂珠取下,表示已不帶官職。
在頂珠之下一般還裝有一根兩寸長的翎管、用以安插翎枝,質為白玉、翡翠或琺琅,也有用料器製成的。翎枝一物,源自明朝,當初多插在遮陽帽上,染天鵝翎為之,貴者三英(枝),次者二英,再次英。
清朝的翎枝,有花翎、藍翎兩種。花翎是用孔雀的翎毛製成的,俗稱孔雀翎。其制有單眼、雙眼、三眼之分。所謂「眼」,是指翎毛尾梢的一圈鮮艷的斑紋。按清朝禮儀,冠上所插翎枝,以翎眼多寡辨別等級。
孔雀翎中,以三眼最貴,惟宗室貝子可戴;鎮國公,輔國公,和碩額駙戴二眼;內大臣,一等、二等、三等侍衛,前鋒、護軍參領,諸王府長史,一等護衛戴一眼。藍翎則以鵲羽所制,其七無眼,貝勒府司儀長,王府、貝勒府二、三等護衛等戴藍翎。
明清兩朝的翎枝差別,主要在它的裝法:明朝是將翎枝插在帽頂中間,呈直豎狀,而清朝卻將翎枝拖垂於腦後。
在清朝初期,花翎極為貴重,很少有漢人和外任大臣插戴。隨著時間的推移,凡有軍功的人,幾乎都能得到賞戴花翎的待遇。道光以後,這種禮儀已不甚嚴格,與花錢捐官相適應,也可花錢捐買花翎、藍翎,甚至可以隨意選戴。
清代官吏外出遇雨,另有雨帽。這種雨帽多製成尖頂,形如覆鍋,以細竹為胎,外蒙油絹、油紙或具有防水性能的羽緞,也以顏色辨別等差。如乾隆朝規定:一至三品官用全紅色,四至六品官用紅色,加青邊,七品以下用青色加紅邊。皇帝身邊的侍衛、起居注官,及奏事處、批本處的行走人員,即使不夠下品品級,也可假借三品待遇,使用全紅色雨帽
Ⅳ 君臣斗裡面劉墉帽子為什麼要翎管沖外放
在最後一回中,劉墉把和紳與三位王爺困在家中自己到金殿面見乾隆。乾隆見他心生愛才之心,劉墉趁機耍二皮臉把官帽戴在頭上。乾隆大笑:「你怎麼倒著戴?」劉墉一聽把帽子一正,翎子朝後、官復原職。
尹文碩先生和寇庚儒先生都有全本的《官場斗》,他們都是劉寶瑞先生的弟子,可以聽聽看。
Ⅳ 宋代官員佩戴官帽,帽子兩邊為什麼會有長長的兩根翅膀
宋朝的官員之所以佩戴官帽有翅膀,是因為這個翅膀可以防止大臣們竊竊私語,讓他們之間不串通,從而不會禍亂朝政。
我們在電視劇中經常會看到,在一些大臣還有皇帝上朝的時候,他們都會佩戴管帽,管帽又被稱為烏紗帽,是通體黑色的,然後兩邊有翅膀的一個帽子。這樣的帽子在古代可以說是自己官位的一個象徵,如果有了這樣的帽子,就可以說明這一個人是在朝廷有官職的。
當時的宋太祖是有比較大的權利慾望,他看到大臣不顧他在下面竊竊私語,當然是覺得面子掛不住,所以才有了這樣的帽子。官員們戴上了這樣的帽子,既可以保證了宋太祖的顏面,又保證了朝廷的紀律。
Ⅵ 劉寶瑞官場斗里,劉墉因為參皇上被貶,劉墉下殿的時候把帽子的翎子朝外是為什麼呀
因為他早已斷定乾隆不會真的罷他的官。翎子朝外,等到他再戴帽子的時候,乾隆隨口說一句:「翎子朝里,才是官復原職。」順勢謝恩,官復原職。
Ⅶ 官場里,酒桌上有哪些規矩
1、座位怎麼排?哪是主位?八仙桌和圓桌的主客位有什麼不同?
一般來說,主位都位於正對著房門的位置;若是多個飯桌的大型包間,沒有正對著門的位置,那麼就是正對著電視的為主位。
八仙桌很明確地規定了四個方向,正對著房門的為主位。如果是吃飯,則主位右面為主客位,左面為副客位,下面坐小輩;如果是坐主席台,則是主位作面為主客位,右面為副客位,下面坐小輩。
圓桌,一般為十人桌,依然是正對著房門/電視的為主位,然後主位右面為主客位,主位左面為相對副客位,然後兩邊依次向下排開而坐。舉個簡單的例子,中央部委下到地方某省會城市檢查工作,中央領導坐主位,副市長坐主位右面,市人事局長(必須是人事局一把手)坐主位左面,然後兩邊依次向下排開而坐。
有些較上檔次的酒店,沒有明確主位的位置,但圓桌上每把椅子的椅套顏色(或者桌上餐巾的折疊方式)不一樣,有一把椅子背後會被疊得高高的像一頂帽子一樣,那即是主位了。
2、什麼時候點菜?是人來齊了點,還是事先點好?誰來點菜?人均幾個菜?
首先是點菜時間。一般來說被請的人面子最大,所以大領導一般都會遲到10-15分鍾(但領導的辦公室主任或秘書長一定要早到!)。領導來之前是第一次點菜時間,並且一定要在領導到達之時冷盤都已上好。絕對不能讓桌子空著!這是禁忌。領導到達之後是第二次點菜時間,但一般不由領導親自點菜,多由二級或三級位次之人來點菜。
其次是點菜哲學。一般來說,應酬宴請都是十人圓桌,基本規格是「八涼八熱」和「四葷四素」,且其中必須要有一條魚,意為「年年有餘」;有時宴請的局面比較大,為二十人一桌,那麼就是「十六涼十六熱」和「八葷八素」。
最後,根據被請客的大領導的級別不同,飯局上的「硬菜」數量也不同,一道「硬菜」為最低規格,四道「硬菜」為最高規格。「硬菜」不一定是價格最貴的菜,但一定要上檔次,最好還能帶一點你所要請客辦事的內容及暗含涵義,至少是一端上來,大家就能看得出來這是「硬菜」。如果被請領導確實級別夠高(副省級以上),可能會需要單點海鮮,比如每人一份魚之類。
3、倒酒的時候,白酒怎麼倒?紅酒呢?用什麼器皿?倒多少合適?
白酒倒小杯,可以一次喝完;
紅酒在倒之前還要先打開,然後放在一個很大的分酒器上來「醒酒」,作用是讓紅酒和空氣接觸,再次發酵,整瓶醒酒之後倒給每人,每人在喝之前還要輕微搖晃酒杯,為「二次醒酒」,絕不可以一次喝完!。
4、什麼時候敬酒?從誰敬起?碰杯喝多少?不碰喝多少?
一般來說由請客的人先開始敬酒,在敬的過程察言觀色判斷大領導的「情況」,一共敬所有人三次,是為「酒過三巡」。酒過三巡之後便可開始敬酒,先從主位敬起,然後主客位次之,副客位最後。
碰杯就一定要喝完,不碰隨意。有些地方還有一種辦法叫做「端酒」,就是端著酒杯敬一圈但並不喝,對人表示尊敬。
5、什麼時候該給領導代酒?怎麼代不失體面?
這個沒有固定的時刻,完全depends on領導的意志;領導讓你代酒你就要代酒,領導不讓你代酒千萬不能代,否則就是不給領導面子。
一般情況下,每次飯局,事先都會在隨行的人中安排好一個代酒次序:秘書是第一代,辦公廳主任是第二代。然後還會事先安排一個人假稱其不能喝酒,等到最後萬一所有全不行了再讓這個人上,相當於「預備役」。在各級領導下地市檢查的過程中有時還會出現極端個例,就是全體人都被灌倒了= =這個時候就只好司機上場了(事後司機不開車),因為無論如何領導最不能倒下,所有隨行人員是服務於領導的。
一般來說,領導不會安排女下屬為其代酒,這是沒面子的體現,所以各位體制內的女生可以放心了。(同時女同志在敬酒時也無需喝光)女同志一般不先敬酒,由男同志先發起敬酒。
6、敬酒時說什麼?敬領導,男領導說什麼?女領導說什麼?領導故意為難你,逗你玩,不跟你喝,你該說什麼?
敬酒的時候看情況而定,看對方喝不喝啊~喝多少啊~對方的級別啊~當時的主題啊~等等。最通俗最普遍又適用於一年四季的說法可以有 祝對方身體健康,或是「為友誼乾杯」等等。向女領導敬酒可適當贊美對方。
7、什麼時候陪著敬酒?什麼時候千萬不能陪?
這個也是看情況,大體相同於5,depends on領導的意志和暗示。
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是:處級以上一般擁有不去代酒、陪敬酒的自由和權力,處級以下就沒你發言權了,一切以領導的幸福指數為准= =。
8、什麼時候添酒?如果都喝多了,酒還有剩怎麼辦?如果喝多了,領導還鬧著要酒怎麼辦?
一般來說飯局上喝酒是為了讓大家都「喝好」,氣氛要好,所以做下屬的要非常會察言觀色、把握時機,在適當的時候採取行動。如果感覺大家都喝得差不多了,大部分人都喝高了,這時候可以適當做一些假動作,比如拿起酒瓶搖一搖,跟大家說酒都喝得差不多了喝完了,然後往邊上一放,這種時候在座的一般也就懂了,就不再喝了。
鬧著要酒這種情況,依據對象不同分為兩種:
第一種是領導鬧著要酒。這種時候不能硬「堵」,作為聰明稱職的屬下要學會「疏通」。最主要的辦法是提出"換地方",常見的有:去足浴、去茶館、去KTV等等。
第二種是對面有個很討厭的人還一定要繼續喝。對付這種就不能手軟了,就要我們這一邊全體人員(除了領導)齊上陣,大家全都針對著他喝酒,最後把他灌倒= =哈哈。
9、給領導端茶怎麼端?添茶怎麼添?說什麼?同級呢?
關於端茶,怎麼端,怎麼說,這個講究就太多了。因為首先南北方的端法不一樣;其次,不同的茶:紅茶,烏龍茶,綠茶,泡的程序,敬的程序,添水的程序,全部都不一樣。比如說像烏龍茶里的鐵觀音分為兩種,清茶和熟茶,一般我們泡得功夫茶多是用清茶泡的,一共為13道程序,第一遍為漱口茶。因為本問題主要針對於官場酒桌文化,所以這一條就不贅述了。真的要講起來非常復雜,可以另開一個問題了。
10、怎麼判斷這頓飯用不用己方結賬?結賬的話,什麼時候去結,發票什麼時候開?遇見別人搶著結怎麼辦?
一般來說官場上的宴請飯局,大家心裡都清楚是誰買單,因為誰請客求人辦事誰買單。搶著買單的一般都是朋友之間(包括官場上的朋友之間,只要沒有「求人辦事」的因素在裡面),往往搶的最積極、喊的聲音越大、動作越誇張的人越不是真的要買單的那個。所以不需要糾結「遇見別人搶著結怎麼辦」。
買單的哲學是:以「我出去接個電話」「我去上個廁所」等介面佯裝出包間,悄悄到前台結賬,結賬後先把發票留在前台;等到走的時候,大家問說誰買單了,再低調的承認。離開酒店的時候悄悄到前台把發票一拿就走。
以上10條均通用於國內大部分官場的酒桌文化,以下是針對一些省級政府宴請外國友好州政府、姐妹城市時需要注意的與國內不同的地方:
1、主位不坐貴賓,坐主人。即:省級政府最大的領導(一般接待友好州/省都是副省長)坐主位,友好州/省政府貴賓坐主位右面,主位對面坐省級對外辦公室主任(或省委秘書長)。In other words, 誰請客誰做主位。
2、敬酒時無需喝完,根據不同國家/地區習俗,以客人為主。
Ⅷ 宋的官員為什麼帽子上有兩根長翅
烏紗帽是中國古代官員佩戴的一種標志性官帽,而宋代的這種官帽又有自己的特殊標志——帽後配掛一根又平又長的翅,晃動起來忽忽悠悠的樣子挺搞笑,這種怪模怪樣的帽子學名叫展角(平角)襆頭,俗稱長翅帽,傳說發明者是大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
中國歷史上的皇帝中,軍人出身的趙匡胤思維模式和處事方法都很有趙氏特色,這位粗中有細的武夫皇帝辦事往往不按常規出牌,喜歡玩弄「小聰明」。
趙匡胤剛上台就遇上了一件頭疼事,朝中大臣對他還沒從過去的同志加兄弟的角色中徹底轉換過來,表現在行動上,就是對他這個新皇帝不夠尊敬,有時甚至兒戲一般不當回事。要擱過去,這也沒什麼大不了的,可現在不同了,因為雙方的角色都變了,再這么沒大沒小沒尊沒卑,新加冕的趙皇帝受不了。展角襆頭就是在這種背景下被趙匡胤發明出來的。
一天上早朝,趙匡胤一臉莊重努力擺著君王的譜端坐於龍椅上,全神貫注聽一位大臣的奏報。他想通過自己的表率作用,給朝堂營造一個庄嚴、肅穆、神聖的氛圍。不料沒一會兒,讓他擔心的一幕還是發生了:幾個大臣很隨意地在下面交頭接耳,全然不顧朝堂上應遵守的起碼規矩。趙匡胤很是不爽,不過惱歸惱,並沒有當場發作對幾名不守紀律的官員點名批評。
做事講實效且不過於直白,是趙匡胤行事的一貫風格。當初就是依著這一風格設計出「釜底抽薪」的偷撤座椅戲法,成功在范質和王溥身上實現廢止宰相的「坐論之禮」。而今,趙匡胤打算重施故技,不過,這回是「以毒攻毒」,你們不是喜歡交頭接耳竊竊私語嗎?我叫你們說不成!不久,根據趙匡胤旨意開發製作出一種新型官帽,與原來不同的是,烏紗帽的後面加了一根又硬又平的長翅,一邊伸出去差不多半米(如圖)。這個怪物在外人看來似乎有些「畫蛇添足」,同時也不好看,但這些趙匡胤統統不管,他要的是實際效果。還別說,經過試驗,效果出奇的好,官員們戴上它,別說交頭接耳,就是想挨近點都大大困難。從此,朝堂上再也沒有不守規矩的現象出現。
Ⅸ 各個朝代的官帽
1、秦朝的官帽高度較低,但很講究簪的花紋,顯示了身份地位。
(9)官場規則帽子擴展閱讀:
帽子是古代「頭衣」的一種,並且是最古老的一種「頭衣」,官帽是官吏的制帽,與「便帽」相對。各朝代的官帽形象均有所不同,但均是一個官僚體制的外化。
東晉官帽
東晉成帝咸和九年時,成帝讓在宮廷中做事的官員戴一種黑紗製成的帽子,叫「烏紗帽」。 後來,南朝宋明帝時,有一位叫劉休仁的,創制了一種用黑紗抽邊扎邊的帽子,亦稱做「烏紗帽」。當時,帽子的形狀也不固定,有的捲成荷葉形,有的像高高的屋宇,有的還伸出兩個黑紗「耳朵」。
唐代官帽
據《中華古今注》記載,唐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唐太宗李世民下詔書說:「自古以來,天子服烏紗帽,百官士庶皆同服之。」這說明唐朝時候,烏紗帽仍然是作為「常服」的帽子。
明代官帽
烏紗帽成為官員專用的帽子並作為官員的代稱,則是在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太祖朱元璋規定:「凡常朝視事,以烏紗帽、團領衫、束帶為公服。」從此,烏紗帽成為只有當官的才能戴的帽子,平民百姓就不能問津了。烏紗帽的產生時間有幾種說法,有人說是唐朝,有人說是宋朝。
烏紗帽起初是用藤編織,以草莖為里,紗為表,再塗上漆。後來官員用烏紗帽時,由於紗經過塗漆後堅固而又輕便,於是去掉藤里不用,又在紗帽上「平施兩腳,以鐵為之」,也就是帽子兩側伸出兩只帽翅,這兩只帽翅從宋太祖時開始加上,目的是防止官員們上朝站班時互相交頭接耳。如果交頭接耳,兩只帽翅相觸,很可能會把帽子碰掉,皇帝就很容易發現。
清代官帽
到了清朝,烏紗帽雖然不再用,可是「烏紗帽」仍成了人們口頭上稱呼官員的代名詞了。
清朝官帽又可以分為朝冠和吉服冠:朝冠,顧名思義是上朝時戴的,頂子分為三層,上為尖型寶石,中為球型寶珠,下為金屬底座,用所飾的珍珠(東珠)的數目來加區別。
親王冠頂裝飾有10顆東珠,親王的世子冠頂裝飾有9顆東珠,郡王的冠頂裝飾有8顆東珠,貝勒冠頂裝飾有7顆東珠,貝子的冠頂裝飾有6顆東珠,鎮國公冠頂裝飾有5顆東珠,輔國公,不入八分公以及民公冠頂均裝飾有4顆東珠。侯爵的冠頂裝飾有東珠3顆,伯爵的冠頂裝飾有東珠2顆,一品官冠頂裝飾有東珠1顆。一品以下不能鑲嵌東珠,改為其他小寶石。
參考資料:網路-古代官帽
Ⅹ 宋朝官員帽子兩邊的東西叫什麼
這種帽子叫做長翅帽,長翅用鐵片、竹篾做骨架。一頂帽子兩邊鐵翅各穿出一尺多(以後越來越長)。這種帽子除了朝堂和官場正式活動時須戴上,一般場合是不戴的。
長翅帽的發明人是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他坐上龍椅後很不放心當年一起闖天下的同僚。尤其討厭文武大臣在朝堂中交頭接耳,評論朝政。一天,趙匡胤上早朝,在聽取某個大臣奏章時,發現兩側有不少官員竊竊私語,很不禮貌。趙匡胤心裡有點惱火,但不露聲色。
退朝後,他想出個辦法,傳旨屬官在襆頭紗帽後面分別加上長翅。長翅用鐵片、竹篾做骨架。一頂帽子兩邊鐵翅各穿出一尺多(以後越來越長)。
(10)官場規則帽子擴展閱讀:
管帽的起源是在晉朝,當時發明出來的管帽,並不只是官員才能配戴,平民百姓皆可佩戴。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管帽就成了朝廷官員才能帶的帽子。
到了宋朝時烏紗帽的形狀有了改變。宋太祖趙匡胤登基後,為防止大臣們在朝廷上交頭接耳,就下詔書修改烏紗帽的樣式,在烏紗帽的兩邊各加一個翅,有一尺多長,並裝飾不同的花紋用以區別官階高低。
明朝時烏紗帽則成為官員的象徵。在《明史.輿服志》上載:「洪武三年定,凡上朝視事,以烏紗帽,團領衫,束帶為公服。」從此,烏紗帽便正式成了當官的代稱。
而自明世宗開始,烏紗帽的雙翅也做了一些變動,翅的長度縮短,其寬窄也改變了,官階越高,雙翅就越窄,官階越低,雙翅則越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