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帽子知識 > 厄魯特部落帽子特點

厄魯特部落帽子特點

發布時間:2021-12-19 02:51:09

㈠ 元代蒙古服飾和清代有什麼區別

清朝時代的蒙古民族服飾受清朝服飾制度,蒙古王公貴族的服飾按官銜品級戴頂子和翎羽,穿蟒袍和補服,以區別其身份地位。文武品官服飾有朝冠、吉服官、端罩、補服、朝服、蟒袍等。據《巴彥淖爾文史資料選輯》所載:旗扎薩克諾彥戴紅寶石頂子,花翎;旗協理戴珊瑚頂子暗花翎;管旗章京戴紫紅珊瑚頂子;梅林章京戴亮藍頂子暗花翎;扎蘭章京戴不透明藍頂子、暗花領翎等
清代品官冠服,只能說明蒙古民族上層任務服飾的部分變化,而不是意味著整個蒙古民族服飾滿族化了。其實清代廣大蒙古人民的服飾,不但保持著自己民族固有的特色,而且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自己獨特的款式風格和縫制工藝。
據文獻資料和出土文物記載,滿族服飾的不少款式如辮發、紅緯帽、暖帽、立領大襟袍、馬褂、套褲、長短坎肩、雲肩等,是在吸收元代蒙古民族服飾某些款式風格的基礎上逐漸發展形成的。不僅如此,元代蒙古民族的語言文字和服飾,對滿族也有很深的影響。不過,在元代滿族也不是照抄照搬蒙古民族的服飾,而是吸取可用之處和自己傳統款式融合在一起,創造了許多富有滿族特色的服飾。那麼清代蒙古民族服飾的有些款式,也不是照搬滿族服飾,而是和自己傳統款式有機地結合起來,創造了許多具有地區特色的服飾,豐富和發展了蒙古民族服飾。蒙古民族的服飾與其統一的語言文字一樣,依然保持其固有的特色,使它更加精美、更加豐富多彩。
從17世紀中葉至19世紀初,隨著商業和手工業的發展,蒙古地區原由的軍事手工業逐漸轉入製作各種生活用品的行業性手工業。17世紀末,漠南、漠北和漠西的廣大蒙古地區,出現了不少工業隊伍,那些能工巧匠們以金、銀、珍珠、珊瑚、瑪瑙、翡翠、琥珀、綠松石製作各種頭飾、衣飾和火鐮餐刀;以皮毛、布帛、錦緞縫制各種服飾;其式樣之多、製做之精美是前所未有的。穿戴起來,真可謂是風度翩翩、光彩奪目、美不勝收。這時,蒙古民族服飾,在繼承和發展傳統款式的基礎上,已經出現了富有部落特色和地方特色的服飾。
其中按部落和地區大致可分為:巴爾虎服飾、科爾沁服飾、巴林服飾、喀喇沁服飾、烏珠穆沁服飾、阿巴嘎服飾、蘇尼特服飾、察哈爾服飾、土默特服飾、杜爾伯特服飾、烏喇特服飾、鄂爾多斯服飾、土爾扈特服飾、阿拉善服飾、喀爾喀服飾、布利亞特服飾、厄魯特服飾、和碩特服飾等。
按服飾的基本款式大致可分為:尖頂護耳帽、圓頂護耳帽、尖頂立檐帽、圓頂立檐帽、風雪帽、勞布吉帽、陶爾其克帽、尤登帽、頭巾、大耳套、小耳套;寬下擺袍、窄下擺袍、開衩袍、無開衩袍、馬蹄袖袍、無馬蹄袖袍、答忽、呼爾木(馬褂)、長坎肩、短坎肩、大襟長坎肩、對襟長坎肩、大襟短坎肩、對襟短坎肩、巴圖魯坎肩、琵琶襟坎肩;便褲、套褲;大翹尖靴子、小翹尖靴子、圓頭靴子、尖頭靴子、薄底靴子、厚底靴子、氈靴子、套靴子;氈襪、皮襪、棉襪、布襪等。
按性別和年齡可分為:男子服飾、婦女服飾、老年男子服飾、中年男子服飾、青年男子服飾、少年服飾、兒童服飾、老年婦女服飾、中年婦女服飾、媳婦服飾、少女服飾等。
按用途可分為:冬季服飾、夏季服飾、春秋季服飾、宗教服飾、禮服、便服、生活服、勞動服、婚禮服、摔跤服、賽馬服、射箭服、睡衣、喪事服等。
男子裝飾又可分為:後垂式獨辮發、頂子、翎子、火鐮、餐刀、圖海、鼻煙壺、褡褳、銀碗、碗袋、煙袋、煙袋套、煙荷包、手鐲、戒指等。
女裝飾也可分為已婚婦女裝飾和未婚婦女裝飾。已婚婦女裝飾有發辮式頭飾、發髻式頭飾、針線荷包、孛勒、鼻煙壺、煙袋、煙荷包、牙簽、香草荷包、手鐲、戒指等。未婚婦女裝飾有獨辮封發、珊瑚額帶、耳環、針線包、手鐲、戒指等。
按面料色彩可分為:熏皮袍、白茬皮袍、吊麵皮袍、吊面羔皮袍、吊面長毛羔皮袍、吊面二茬皮袍、吊面狐狸皮袍、吊面貂皮袍、吊面銀鼠皮袍,錦緞袍、緞子袍、絲絨袍、布袍、水獺皮帽、狐狸皮帽、貉皮帽、羔皮帽、羊皮帽、絲絨帽、大絨帽、布頭巾、緞子頭巾、布腰帶、絲綢腰帶、皮腰帶、熏皮褲、白茬皮褲、吊麵皮褲、粉皮褲、棉褲、單褲、夾褲、皮套褲、布套褲、牛皮靴子、香牛皮靴子、羊皮靴子、布靴子、素大絨靴子、盤線大絨靴子、綉花靴子、貼花靴子、摳花靴子、盤花靴子、皮坎肩、棉坎肩、緞子坎肩、布坎肩等。
清代蒙古民族服飾不但在服飾種類、款式風格、面料色彩等方面有新的發展變化,而且在縫制工藝方面已有了獨立的裁剪工藝、縫紉工藝、刺綉工藝、鑲邊工藝、圖案工藝和扣襻兒工藝。
總之,到了清代,蒙古民族服飾的款式風格、服飾種類已基本定型。立領大襟袍和長短坎肩已取代了蒙古汗國和元明時期的交領式長袍和半袖長袍,甚至富有地區特色的長袍、長短坎肩和帽靴越來越豐富起來了。不過在冠飾、馬褂、答忽、套褲、翹尖靴子等方面,依然保留著以前的款式風格。
蒙古民族服飾是在一定的歷史條件和一定的自然環境條件下,不斷增添新的款式風格和色彩內容,從而不斷豐富、不斷完善的。蒙古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進程中,創造了許多獨具風採的衣冠服飾。這些服飾不僅有得以生存的實用價值,而且也充分反映著蒙古民族的心理素質和審美觀念。蒙古高原地處亞洲腹地,屬於大陸性氣候。這塊遼闊而富饒美麗的草原,因海拔高,地形復雜,所以氣候變化多端,寒暑溫差較大。自古以來,勤勞勇敢、富有創造力的蒙古民族人民所以能夠縱橫馳騁在這塊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逐水草而居,畜牧遷徒,其服飾起了重要作用。
在寒冷的風雪天,牧人躍馬揚鞭,賓士在茫茫的草原上,頂風冒雪,無所畏懼,是有賴於其結構嚴密、配套合理的服飾。他們在野外穿戴著風雪帽、肥大的皮袍、寬厚的腰帶、套有氈襪子的長筒靴子,能風雪無阻、行走自如。而他們團聚在蒙古包里歡慶時,則要身穿吊面羔皮袍,頭戴圓頂立檐帽,腳著布靴子。這是為了適應屋裡的溫度和抵擋在外邊暫時停留時的寒冷。他們所束的寬厚的腰帶,無論騎馬、步行,既穩當又防寒,且能保護內臟不受顛簸。在夏季,牧人騎馬放牧時往往用長長的頭巾裹住頭部,這既能防止日曬又能保護頭部。他們穿的長筒靴子是為了騎馬方便、走路安全。他們騎馬出門時往往佩帶弓箭和火鐮餐刀。它既是生產工具,又是自衛武器。有的地區至今還保留著這種習俗。逢年過節和喜慶節日,蒙古人則穿戴雍容華貴的服飾,其中男子的金銀佩帶、婦女的金銀珠寶頭飾以及他們所穿的華美的帽子、靴子、長袍馬褂、長短坎肩最引人注目。這些服飾的豪華的裝飾、美麗的圖案、鮮艷的色彩,為世人所贊嘆不已。而這些服飾的結構嚴密、配套合理的製作工藝,更使人驚嘆不已。
蒙古民族服飾的鮮艷的色彩和使色彩強烈對比的穿法,是有一定的科學道理的。蒙古人很早以前就發現了在廣闊無堰的草原上,鮮艷的色彩為人們提供視覺信息的重要性。所以他們把鮮艷的色彩不僅當作審美的對象,而更重要的是把它用在社會生產和生活上。他們最能懂得在遠距離聯系時,穿鮮艷色彩的服飾確是最通行和最方便的方式。在暴風雪中,鮮艷的色彩可能成為生死攸關的視覺信息。這與現代人把紅、綠、黃等鮮艷的色彩用在交通運輸、體育運動和軍事上的道理是一樣的。不過清代以後服飾的色彩主要為裝飾的需要服務。
清代蒙古民族服飾的色彩同樣含有社會象徵意義。比如白色標志純潔、吉祥、幸福和富庶等內容;紅色標志親熱、溫暖、高貴和蒸蒸日上等內容;藍色標志寥廓、雄俊、誠實和智慧等內容;綠色標志繁衍、生息、繁榮和昌盛等內容;黃色標志光芒、燦爛、崇高和永恆等內容;黑色標志黑暗、邪惡和不幸等內容。就摔跤服的藍、黃、紅色綢緞組成的綵帶而言,依次為天、地、日的象徵。

元代蒙古族男女服飾 元代服裝,以長袍為主。樣式較遼代的稍大。男子的公服多從漢族習俗,「制以羅,大袖,盤領,右衽」。其職位級別,在服裝的顏色及紋樣上表示。公服之冠,皆用襆頭,制以漆紗,展其雙腳。平日燕服,多穿窄袖袍。地位低下的侍從僕役,常在常服之外,罩一件短袖衫子,婦女也有這種習俗。袍服的形制,除遼金通用者外,還有一種樣式,為圓領,緊袖,下擺寬大,折有密襇。另在腰部縫以辮線製成的寬闊圍腰,有的還釘有鈕扣,俗稱「辮線襖子」,或稱「腰線襖子」。

㈡ 求厄魯特部落網站的地址

http:www.qisan.home.sunbo.net 大概就是這個吧

㈢ 土爾扈特蒙古部族的歷史

早在唐朝時期我國的史籍上就有漠西蒙古族的記載,元朝又有了「西蒙古的記載,史稱斡亦剌惕」、「外剌」、「外剌歹」,明朝又稱「瓦剌」,清朝稱「厄魯特」、「額魯特」、「衛拉特」,外文書籍又稱為「卡爾梅克」、「克爾梅克」、「哥爾梅克」。 「斡亦剌惕」(Oira或oirai)是蒙古語,它最早的含義比較普遍的解 釋有兩種:一種含有蒙古語「衛拉」(Oir?a)即「近親」「鄰親」的意思,有「近親者」、「鄰近者」、「同盟者」的含義(《元朝秘史》卷十);一種含有「林中百姓」「林中人」「林中民」之意(《亞細亞歷史字典》卷二)。後一種說法比較可信,這不僅從語義上來解釋,語源「oi」作「森林」解釋。Ara作「民」解釋,合成語為「林中百姓」「林中人」「林中民」。更主要的是根據他們的生活方式和經濟類型來稱謂的。他們曾經過著林中採集漁獵的生活,草原上的牧民稱他們為「槐園亦兒堅」(《元末譯文證補》四)。也就是林中百姓的意思。隨著歷史的變遷,明代西蒙古出現了「大小四衛拉特聯盟」,衛拉特一詞更具有「親近者」「同盟者」「聯盟者」的實際意義和詞源意義,尤其是18、19世紀帕拉斯、施密特等外國史學家認為「聯盟說」更合理。從四衛拉特聯盟角度分析,前一種說法也有很大的參考價值。俄國的布里亞特蒙古學者多爾濟班扎羅夫則認為衛拉特是由「衛」(Oi)——「林木森林」——加「阿拉特」(ara)——「百姓」組成的,即「林中百姓」。人們普遍認為,多爾濟班扎羅夫的解釋更接近事實,理由較充分,頗具權威性。 土爾扈特部落是我國衛拉特蒙古中其中的一個部落。 編輯本段部落祖先歷史的記載中,土爾扈特部落的先祖是王罕,亦稱翁罕。據波斯歷史學家拉施特《史集》記載,王罕所率領的是克列特部((《史集》第297頁。第一卷,第一分冊,商務印書館1983年版。))。「克列特」一詞,蒙古語古老的形式是erle(客列亦惕)現在發音為ere。土爾扈特一詞與克列特有著密切的聯系,「克列特」有「包圍」、「警衛」的意思,因為王罕家族中的克列特人確曾充任過成吉思汗的護衛。而土爾扈特方言中「護衛軍」亦稱土爾扈特(ougu),因此,克列特便稱為土爾扈特。從古老的族源學考證,「克列特」原是土爾扈特部落的一個姓氏,王罕的姓就為「克列特」,以後發展成為一個氏族。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清政府設立的烏納恩素珠克圖舊土爾扈特南路盟,其中最大的一個旗就是「克列特」旗,也就是汗旗,各代汗王均屬此旗。其分布地域最廣,人數最多,文化素質最高,權力最大,歷史最悠久。 編輯本段土爾扈特的含義在西蒙古專門使用的一種蒙古文字托忒文中,「土爾扈特」一詞的詞根中還有「強大、強盛」的意思,在蒙古族普遍使用的胡都木文中,客列亦惕一詞的詞根中也有「強大」、「強盛」之意。土爾扈特一詞從客列亦惕一詞演變而來,土爾扈特無論從哪一種蒙古文字中,都能找到「強大」、「強盛」之意的詞根。還有的史學家認為,土爾扈特人善於騎馬作戰,繳獲俘虜較多,並融合於自己的部落,逐步形成了一個強大的部落,部落實屬強大,因而有了「強大、強盛」的名稱((巴德利著《俄國、蒙古、中國》上卷,第一冊,第97頁,商務印書館1981年版。))。漢文原來翻譯「土爾扈特」一詞還有「剩人」、「餘人」或「剩下的部落」、「餘下的部落」的意思,意為剩餘在俄國的最後一批人、一個部落。對「土爾扈特」一詞還有一些其他的解釋,但第一種說法學術界認為,有一定的理由,更接近事實。 編輯本段稱呼外文書籍中稱「土爾扈特部落」或總稱1628年西遷至俄國土爾扈特部落為首的衛拉特各部為「卡爾梅克」、「克爾梅克」、「哥爾梅克」、「禹爾梅克」,這些都是漢語的音譯。「卡爾梅克」這一名稱,是巴什基爾人看到伏爾加河沿岸來了一群游牧民,驚呼為卡爾梅克,按巴什基爾語(alm.almn),其意為「遷移者」、「遷涉者」、「流浪者」、「西遷者」。這一詞意,均被漢、俄、蒙文史學者直譯。據帕拉斯的說法,是「留下」「留下來的人」之意,是根據民族詞源學(動詞)卡爾馬克(ma)即留下之意,它似乎表示那些留下的信仰佛教的土爾扈特人,以區別於那些皈依東正教的土爾扈特人((東方文獻編輯部主編《巴托爾德文集》第五卷,第538頁,莫斯科科學出版社1968年版。))。 編輯本段另一層含義還有一層意思是:1628年後和鄂爾勒克領導土爾扈特部落西遷至伏爾加河沿岸定居,一些人思鄉心重,暫時回了准噶爾盆地。「留下」、「留下的人」就是指當時定居的土爾扈特部落,而沒有回准噶爾的部落人。據伯希和《卡爾梅克歷史評注》第一節《給卡爾梅克人起的各種名稱》一文中費舍爾的看法,卡爾梅克是「高帽子」的意思;文森認為,之所以如此稱呼卡爾梅克人,是因為他的頭上的帽子高高隆起,有高帽子的意思。 編輯本段「卡爾梅克」一詞的使用范圍對於「卡爾梅克」一詞的使用范圍,科特維奇在他寫的《有關17—18世紀對土爾扈特人關系的俄國檔案資料》中提出:在俄國和外國的檔案材料中,常使用三個術語來表示俄國的衛拉特人:「土爾扈特」出自蒙文史料;「卡爾梅克」出自俄文史料;「客列亦惕衛拉特」出自中國漢文史料。據布萊特耐德爾的說法:「卡爾梅克」一詞,在1398年已為人知曉,「留下」、「留下的人」的詞意,似乎是表示那些異教徒衛拉特人,以區別於皈依伊斯蘭教的東幹人。而「卡爾梅克」這個詞以後表示那批住在伏爾加河、頓河、烏拉爾河一帶的衛拉特人,已習慣於「卡爾梅克」這個名稱,而遺忘了古名——衛拉特、客列亦惕、土爾扈特(伊·亞·茲特拉金著《准噶爾汗國史》第5頁,莫斯科科學出版社1964年版。) 編輯本段不同的看法土爾扈特一詞的語源、含義,蒙古史的學者存在著不同的看法,都在努力發掘充足的歷史涵義和語言依據,因此,「土爾扈特」一詞的確切含義有待於深入研究。 現存人數狀況 現存的土爾扈特人在國內(主要分布在我國新疆北疆一帶)約有10萬人(截止2000年時),國外也有一些在瑞典、卡爾梅克共和國、法國、英國、俄羅斯等十幾個國家,約有8萬人(截止2000年時)。

㈣ 呼倫貝爾市境內主要三個蒙古部落是什麼

巴爾虎 厄魯特 布里亞特 布里亞特南屯多 厄魯特伊敏多 我姥姥就是厄魯特 其實這還有挺多烏蘭浩特來的南生蒙古

㈤ 厄魯特蒙古在哪兒蒙古還後什麼部落

在今天的內蒙古西部和新疆交界的一代.

蒙古的其他部還包括:
清政府在內蒙古地區實行盟旗制度過程中,除將察哈爾部編為直屬於清政府的八旗外,於24部中,共建立49旗,6個盟,其名稱為:科爾沁部6旗,札責特部1旗,杜爾伯特1旗,郭爾羅斯2旗,屬哲里木盟;敖漢旗,奈曼旗,巴林部2旗,札魯特部2旗,阿魯科爾沁部1旗,翁牛特2旗,克什克騰部1旗,喀爾喀左翼旗,屬昭烏達盟;喀喇沁部3旗,土默特部2旗,屬卓索圖盟;烏珠穆沁部2旗,浩齊特部2旗,蘇尼特部2旗,阿巴噶部2旗,阿巴哈勒爾部2旗,茂明安部1旗,烏拉特部3旗,喀爾喀右翼部1旗,屬烏蘭察布盟;鄂爾多斯部7旗。屬伊克昭盟。

㈥ 准噶爾厄魯特是成吉思汗哪個部落的

准噶爾部是漠西蒙古的一支,源於明朝的瓦剌。

㈦ 中國傳統服飾的特點有哪些

傳統服裝漢服有兩種基本形制,即上衣下裳制和衣裳連屬制。

上衣下裳的服制,據《釋名·釋衣服》載:「凡服上曰衣。衣,依也,人所依以避寒暑也。下曰裳。裳,障也,所以自障蔽也。」上衣的形狀多為交領右衽,下裳類似圍裙的形狀,腰系帶,下系芾。這種服制對後世影響很大。

(7)厄魯特部落帽子特點擴展閱讀

蒙古族服裝服飾藝術節。

依託內蒙古全區花季旅遊活動,在興安盟、錫林郭勒盟、巴彥淖爾市、烏海市舉辦了分站預賽,呼和浩特、呼倫貝爾、赤峰、烏蘭察布等盟市結合本地旅遊活動組織了預賽。

共有內蒙古全區12各盟市的152支代表隊參賽,甘肅、青海、新疆、雲南等省區也派出4支代表隊參賽。活動還邀請了蒙古國和俄羅斯布里亞特、圖瓦、卡爾梅克4支國際表演隊參賽,參賽和表演人員達1500多人。

多場分站預賽不僅讓內蒙古各地優秀蒙古族傳統服飾獲得高頻次的曝光,也為大賽評審方向、標准上提供了更多參考。

「昨晚評審組連夜審閱各參賽隊服飾樣片,覺得今年參賽隊伍水準很高,准確把握住了蒙古族服飾的『根』和『魂』,」擔任總決賽評委主任的蘭英說,蒙古族服飾大賽最重要的是了解一個民族傳統文化的歷史傳承,否則創新就失去了文脈。

只有準確把握時下流行元素,才能讓蒙古族服飾變成穿在身上的「流行文化」,真正起到傳承、保護蒙古族傳統文化的作用。

蒙古族服裝服飾藝術節已在內蒙古成功舉辦了14屆。該活動也吸引了各地的參賽隊伍不遠千里參與其中,成為國內外蒙古族服裝服飾文化展示宣傳、學習交流的重要舞台。

「呼倫貝爾市今年共有18支參賽隊和達斡爾、鄂溫克、鄂倫春三支表演隊共計275人,320套服裝服裝參加,是歷屆以來參加人數最多的一次。」

呼倫貝爾市旅發委促進科包艷梅介紹道,呼倫貝爾市聚居的蒙古族部落主要以巴爾虎部落和布里亞特部落、厄魯特部落為主。隨著地方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呼倫貝爾蒙古民族服裝服飾的傳承方式和新的研發,也隨著蒙古族生產水平的提高在不斷提升。

㈧ 厄魯特蒙古的簡介

1414年,明成祖統兵北征西部蒙古,與瓦剌戰於忽蘭忽失溫(今蒙古國烏蘭巴托東),馬哈木敗。東部蒙古阿魯台又發兵往擊。馬哈木又敗,積憂憤死。馬哈木的兒子脫歡繼襲,明廷仍封之為順寧王。
1423年,東部蒙古阿魯台與明廷關系惡化,被明軍擊敗,脫歡乘隙於飲馬河(今克魯倫河)破其眾,俘其大量馬駝牛羊和部眾。飲馬河之捷,使脫歡政治、經濟和軍事實力得到大大加強,統一瓦剌各部。
1434年,又出兵擊阿魯台於母納山(今內蒙古烏拉山)、殺阿魯台及其子失捏干,盡收其部眾,東西蒙古一時俱為所有。脫歡本欲自立為汗,但因他不是成吉思汗「黃金家族」遺裔,受到部下的強烈反對。於是擁立元裔脫脫不花為汗,並讓其管轄阿魯台舊有部眾,居住於呼倫貝爾草原一帶;又將己女嫁與脫脫不花為妻,自為太師,居住漠北,直接掌握蒙古的政治、經濟實權。
1439年,脫歡病死,子也先(蒙文稱額森)繼位,瓦剌在其統治時期,勢力達到全盛。
瓦剌控制東部蒙古各部,一面又利用軍事征討、封官設治、聯姻結盟等手段,把乞兒吉思、哈密、沙州、罕東、赤斤、兀良哈三衛等,分別置於自己統治之下。又結好女真各部,使之為其效力。極盛時勢力東抵朝鮮,西達楚河、塔拉斯河,北括南西伯利亞,南臨長城。 在也先統治初期,瓦剌與明廷關系一直是比較密切的。可是,1449年夏,也先借口出兵進攻大同、宣府、遼東、甘肅。明英宗在宦官王振慫恿下率兵親征,也先誘明軍至大同,破其前鋒。接著,又聚軍於土木堡,殲滅明軍主力,俘明英宗以去,史稱為「土木之變」。同年十月,也先進圍北京,企圖迫明廷訂城下之盟。但因北京軍民英勇奮戰,也先計劃未能實現。由於傷亡慘重,加上兵士厭戰,內部矛盾重重。1450年也先被迫將明英宗送還,雙方重新恢復正常通貢互市關系。
也先與脫脫不花向不相睦。脫脫不花名義上雖然是汗,但實際權力卻操在也先手裡。也先自恃勢強,垂涎汗位,欲立己姊子「為太子」,脫脫不花拒之,雙方發生激烈戰爭。脫脫不花初與弟阿噶多爾濟聯兵,彼此實力大致相當,難分勝負。後因兄弟內訌,阿噶多爾濟叛投也先。脫脫不花勢孤被敗,遁入兀良哈(唐努烏梁海)。
脫脫不花死後,也先自稱「天聖大可汗」,建號「添元」,以次子阿失帖木兒為太師。也先死後 ,瓦剌部落分散,逐漸衰落。 瓦剌分為四大部:綽羅斯(准噶爾)、和碩特、杜爾伯特、土爾扈特。另有輝特等小部。

㈨ 厄魯特蒙古的遷徙之路

後來東部蒙古達延汗再興,瓦剌部則移師西北地區,勢力一度擴張至伊犁河流域一帶。為了保證貿易的順利進行,阿失帖木兒還不時遣使向明朝通貢。
明末清初,瓦剌各部最後歸並為准噶爾、杜爾伯特、和碩特、土爾扈特四大部,及附牧於杜爾伯特的輝特部。其牧地,西北不斷向額爾齊斯河中游、鄂畢河以及哈薩克草原移動,西南向伊犁河流域推進,東南向青海遷徙。准噶爾部初游牧於額爾齊斯河中上游至霍博克河、薩里山一帶,後以伊犁河流域為中心。杜爾伯特部游牧於額爾齊斯河沿岸。土爾扈特部原游牧於塔爾巴哈台及其以北,西徙後,輝特部居之。和碩特部游牧於額敏河兩岸至烏魯木齊地區。諸部分牧而居,互不相屬。
另設一鬆散的議事機構——丘爾干(蒙古語會盟之意),即定期的領主代表會議,作為協調各部關系,加強封建統治,以及抵禦外侮的臨時組織。17世紀20年代後,准噶爾部取代和碩特部,成為實際上的盟主。

准格爾政權與土爾扈特部的遷徙與東歸
明崇禎元年(1628),土爾扈特首領和鄂爾勒克率其部,聯合和碩特、杜爾伯特的一部分,徙牧額濟勒河(今俄羅斯伏爾加河)下游。
1638年左右,和碩特顧實汗等也率所部遷移到青海一帶。
當時准噶爾、杜爾伯特、輝特部,以及一部分和碩特、土爾扈特屬眾仍留居天山南北,逐漸形成以准噶爾部為核心、聯合厄魯特各部及其他一些蒙古突厥部落的強大政權。故清代史籍往往把厄魯特也統稱為准噶爾。准噶爾部地方政權與中原地區政治、經濟聯系甚為密切。17世紀70年代,噶爾丹稱汗後,伊犁成為准噶爾政治中心和各部會宗地。除統治天山南北外,其勢力曾遠及塔什干、費爾干納、撒馬爾罕等地。
18世紀前半葉,策妄阿拉布坦和噶爾丹策零統治時期,畜牧業、農業、手工業均有所發展。1745年,噶爾丹策零病故,准噶爾統治集團汗位之爭激烈。二十年至二十二年清廷出兵平定達瓦齊和阿睦爾撒納割據勢力,統一西北。
1771年,土爾扈特渥巴錫率眾從伏爾加河萬里返歸祖國。清廷在厄魯特蒙古族聚居區先後實行盟旗制度,編置佐領,以札薩克領之。

與厄魯特部落帽子特點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聊天室馬甲小圖標 瀏覽:80
牛仔褲搭配西裝外套女 瀏覽:37
灰色短袖配啥顏色褲子 瀏覽:914
廣東省高新技術技工學校的校服 瀏覽:689
行李箱的外套怎麼疊 瀏覽:596
牛仔褲裡面套褲子叫什麼 瀏覽:205
小熊家外套怎麼搭配 瀏覽:327
蕾絲包臀裙子品牌及商品 瀏覽:693
女生穿褲子小便視頻 瀏覽:283
二大爺的豬戴上了警察帽子 瀏覽:501
長疥瘡可以換睡衣 瀏覽:84
今年流行的光面羽絨服 瀏覽:388
寶寶粉色衣服配什麼帽子好看嗎 瀏覽:129
一隻腳被鐵鏈鎖著怎麼穿褲子 瀏覽:755
衣羊含量多少不起球 瀏覽:681
偽娘旗袍學走路 瀏覽:964
怎麼辨別羽絨服保不保暖 瀏覽:400
黑色衣服搭配什麼色的帽子 瀏覽:776
羊褲子大腿起 瀏覽:449
洗腳房女人幫男生穿女裝視頻 瀏覽: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