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帽子知識 > 印第安人帽子簡介

印第安人帽子簡介

發布時間:2021-12-02 19:01:28

A. 印第安人的習俗

1、婚禮地點多選擇在印第安人聚居區公共建築物里舉行,一般是一幢較大的木頭房屋。舉行婚禮時,親朋好友,左鄰右舍,村中居民紛紛來到木房裡,眾人席地而坐,互致問候。男女老幼身穿民族服裝,款式新穎,色澤艷麗。

2、印第安人崇奉萬物有靈的圖騰信仰,各部落每年都要舉行各種圖騰崇拜的宗教儀式,一些儀式流傳演化下來就成為至今魅力猶存的非常獨特奇異的節日。印第安人的節慶多與宗教節日融合在一起,如墨西哥的亡靈節、秘魯印第安人的太陽祭等。

3、印第安人把羽毛作為勇敢的象徵,榮譽的標志,還經常插在帽子上,以向人炫耀。擁有鳥羽象徵著勇敢、美貌與財富。此外,根據顏色及佩戴方式,鳥羽也象徵不同的社會地位和情感狀態。

4、印第安人相信萬物有靈論,他們崇敬自然,對自然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石都報以敬畏態度。印第安人相當程度上已經被歐洲基督教信仰所同化,在今天的美國大部分印第安人信基督,但印第安的原始信仰仍然存在,它與基督教相混雜,成為一種奇怪的宗教信仰。

5、落基山脈以東到密西西比河西岸的廣大地區,是平原印第安人的居所,驍勇善戰的阿帕克騎兵,他們基本上以捕獵大動物為生。在這片平原上有成千上萬頭野牛,縱橫馳騁,勢不可擋,而生活在這里的印第安人就是靠英勇戰勝牛群而生存下來的。

(1)印第安人帽子簡介擴展閱讀

1941年,美對日宣戰後,許多印第安人蜂擁而至,要求參加美國軍隊。隨著美國捲入二戰,戰時經濟出現空前繁榮,在保留地以外創造了前所未有的工作機會。大量印第安人在戰時源源不斷地離開保留地,就使二戰成為印第安人融入美國社會的重大契機。

二戰之前,保留地居住著大約四十萬名印第安人,幾乎與美國其他群體隔絕。大戰打開了保留地的大門,成千上萬名印第安人自願或非自願地進入美國主流社會。到大戰結束之時,許多印第安人已經融入美國社會生活的進程,其經濟、社會與文化地位不可避免地發生了轉變。

戰爭中印第安人士兵與白人並肩作戰,享有同等的待遇,負擔共同的責任,逐漸接受了美國主流社會的物質文明和價值觀念,有些甚至接受了白人的生活方式。二戰成為印第安人同化並融入美國社會的重大契機。

B. 印第安人的服飾特點是什麼

印第安人的服飾特點是羽毛和頭飾鷹羽冠。

居住在大草原地區的印第安人制衣材料主要是野牛皮。婦女們把做衣服的野牛皮加工成熟皮,用圓石子將皮揉軟,再用骨頭錐子和野牛腱製成的線把鞣皮縫合起來。

男子的服裝最初是一個鞣皮小圍裙、一件直系腰間的長綁腿套和一件野牛皮斗篷或披肩,婦女們的服裝主要是披肩,裝飾和男子不同,飾有各種刺綉、小玻璃珠穿成的彩花。

不論男女都留長發,男子在頭頂留一束長發,其他均剃掉,那一束長發或披散著,或編上盤在頭頂結成一束,婦女們則將長發編成辮子。

頭飾鷹羽冠,是印第安人服飾的一大特色,印第安人把羽毛作為勇敢的象徵、榮譽的標志,還經常插在帽子上,以向人炫耀。

在一些莊重場面,一些顯要的人物都要戴上用鷹羽和貂皮製成的禮帽,婦女則用貝殼和骨頭做成的各種耳環和項圈。

(2)印第安人帽子簡介擴展閱讀:

印第安人原本是兩萬多年前從亞洲遷徙到美洲的一個古老民族,經過漫長的歲月,印第安人遍布於北美大陸,並在那裡繁衍生息。

各民族的衣食住行風俗習慣是在特定的自然環境中及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北美印第安人的衣食住行也不例外。

印第安人的住屋長30米,通稱長屋。許多其他印第安人的住屋是圓形木頭結構,屋頂用樹皮覆蓋。一些印第安人,像曼丹人,則居住在用泥被覆的棚屋裡。

錐形帳篷是印第安人的另一種住屋,黑足印第安人就居住在這種帳篷中。在西班牙人把馬群帶到美洲之前,印第安人靠步行四處游動。

在馬匹出現前,一些印第安人用狗拖曳支搭帳篷的桿子來攜帶東西。沿河湖而居的印第安人則用獨木舟作為交通工具。

C. 美國印第安人不同的頭飾及面部彩繪的具體含義!越細節越好!!!急求!

居住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的阿米休人的穿戴一直保留著古代的習俗。男子平日穿黑衣,戴黑帽,蓄長鬢。女子也穿黑衣,但戴白帽。分布在哥倫比亞南部的深山裡的布埃勃里託人不論男女都是上身披藍色斗篷,下身穿深色袍裙,腳蹬靴子,頭戴灰褐色禮帽。外界人一般很難分出當地人的性別來。居住在墨西哥山區的惠喬爾人,不論男女,均穿白色粗布衣褲。上衣袖子肩部隆起,邊上綉有多種動物和花草圖案,褲子僅長及小腿,腰間往往纏著一條色彩鮮艷的羊毛織帶,頭上戴著一種用仙人掌的纖維編織的帶有十字圖案的帽子,帽子周圍垂著許多墜子。墨西哥盛產一種小蜥蜴,形似鱷魚,又像一條小龍,外貌美觀,當地一些印第安婦女把它作為吉祥的標志,將這種性情溫順的小蜥蜴用金絲銀線捆起來,使它不能動,然後插在發髻中作為裝飾。

D. 印第安人的資料

這是有關印第安人的網站http://ke..com/view/10100.htm

印第安人(Indians)

亦作Amerindian或Amerind。

又稱美洲原住民,是除愛斯基摩人外的所有美洲土著居民的總稱。印第安人即美洲土著居民。此人種分布於南北美洲各國,屬蒙古人種美洲支系。使用印第安語,包括十幾個語族,至今沒有公認的語言分類。

印第安人是拉丁美洲的最早的居民。他們之所以被成為「印第安人」,主要是因為當年哥倫布等探險者,以為他們到達的「新陸地」是印度,稱當地居民為「印第安」人(「印度」一詞的英文發音。)

印第安人以前曾稱為紅種人,因為他們的皮膚經常是紅色的,後來才知道這些紅色是由於習慣在面部塗紅顏料所給人的錯誤認識。

研究者認為,印第安人的祖先可能是是在大約2萬年前從亞洲渡過白令海峽到達美洲的,或者是通過冰封的海峽陸橋過去的。他們與亞洲同時代的人有某些相同的文化特色,例如用火、馴犬及某些特殊儀式與醫療方法等。

印第安人經過兩萬多年的分化,產生了許多不同的民族和語言,在歷史上曾建立過四個帝國,最重要的是中美洲的阿滋特克帝國和南美洲的印加帝國,發明過瑪雅文字,對天文學研究的造詣也相當深,為世界提供了玉米、番薯、西紅柿、煙草、可可等作物。由於殖民者迫害、殺戮印地安人,毀滅印地安文化,致使現在殘存的古代文明材料已經不多,但目前的研究越來越引起考古界的關注,美洲國家也開始下大力發掘古代印地安文化。

印第安人分布

北美洲

西部、大平原和北美東部的古印第安人(Paleo-Indian),盡管環境不同,卻有類似的經濟活動。在現在美國西部──從俄勒岡州到墨西哥北部,從太平洋海岸區到落磯山東邊──散居著沙漠文化的印第安人,以狩獵及採集果實為生,但已有原始農業技術發展。

太古晚期在工具技術上有了進步的發展,諸如有溝槽的石斧及石錘等,而且在不同地理區域的部落間有貿易制度。西元前3000∼前2000年,氣候變得溫暖,於是有些印第安人跟在吃草的野牛之後,進入薩斯喀徹溫(Saskatchewan)河與亞伯達(Alberta)地區,亦有更北進入北極凍原。

前2000年前後,美國西南部原住民已開始種植玉米。西元200∼700年,是一個寒冷時期,阻礙了農業發展。700∼1200年,密西西比河谷中發展出以村落為基礎的文化,特色是進步的農耕方法與復雜的宗教儀式。此時期在西南部各處散居的原住民,如阿納薩齊(Anasazi)、莫戈隆(Mogollon)及霍霍坎(Hohokam)等均屬前普韋布洛(pre-Pueblo)社會。莫戈隆的農業技術是阿納薩齊加以改良的,利用雨水與引導河水來澆灌作物;亞利桑那南部的霍霍坎文化是以灌溉來維持其農業經濟。西元後第一個1,000年期間,普韋布洛文化發展出用石塊建造居室的技術,並在制陶方面有重大進展。1300∼1700年為退步的普韋布洛時期,由於居民向東、南方遷移,許多石屋因此荒廢。現代普韋布洛時期始自16世紀後期,西班牙人前來定居之時。普韋布洛文化與農耕方法的某些特色至今猶存。

在殖民時代,歐洲各國採取不同的政策來對待北美印第安人。西班牙人吸收原住民成為基督徒,並使其居於指定地區。法國人與印第安人建立貿易關系。英國在1763年宣告將阿帕拉契山以西地區撥給原住民,有效期至英國統治結束而終止,接著由美國予以採行。1848年在加州發現黃金後,眾多白人向西遷移,遂爆發歐洲白人與印第安人爭奪土地的長期戰爭,包括1876年蘇族(Sioux)、夏延族(Cheyenne)進行的卡斯特(Custer)大屠殺。1887年多數印第安人遷入保留地,是年《道斯土地分配法》(Dawes General Allotment Act)使印第安人喪失了近348,100平方公里(134,400平方哩)的土地。1934年的《印第安人重新組織法》(Indian Reorganization Act)施行改善原住民生活的措施。1950年代以來,由於新的政策以及社會上對民權的關心,印第安人成立了許多組織,並引起全國注意到他們的問題。

中美洲
萬余年前,印第安人進入尼加拉瓜與墨西哥北部地區之間的中美洲,耕種技術的發展可追溯至西元前4500年左右,由於農業技術的穩定進步導致前2000年前後建立農業社會,由於糧食供應漸趨穩定,使小的居民點演進為大市鎮,並刺激了陶器與其他藝術品之成長。西元後第一個1,000年稱為古典時期,有馬雅文明興起,當時人們由僧侶階級統治。他們最重要的神是豐收神特拉洛克(Tlaloc),其標志是美洲虎,是現存雕刻品中常見的主題。在後來的文化中,以傳統上更為好戰的鷹來代替美洲虎,同時,以人作犧牲也成一種常見的宗教行為。西元1000年前後,托爾特克(Toltec)與阿茲特克(Aztec)兩帝國取代了這些以宗教為基礎的社會型態,直到16世紀西班牙入侵為止。阿茲特克帝國在巔峰時期,幾乎控制了整個中美洲。

最早移民來的種族依居住地區可區分為幾個不同的文化分支。其中之一在現在墨西哥西北部的海岸、沙漠與多山地區謀生。另一支塔拉斯科人(Tarasco)定居在米卻肯(Michoacan)山區。馬雅人則占居瓜地馬拉、猶卡坦半島及墨西哥的恰帕斯(Chiapas)等地的一部分。阿茲特克人則集中在墨西哥中部的高原地和今日墨西哥城。第五個分支在墨西哥南部海岸和高地。中美洲印第安人的文化特色,是以小型社區方式定居,而以個別家庭為基本單位,男性與年長者居領導地位。社區活動以市場為中心,另一中心為政府機關,政府官員同時亦主持宗教儀式。雖以西班牙人引入的天主教為主要禮拜方式,但精靈崇拜、迷信及占卜依然存在。

歐洲工業的技術與工具隨天主教與西班牙人的征服傳入中美洲,後來礦藏、農場、牛群成為殖民社會的經濟中心。1821年的革命使墨西哥與瓜地馬拉當地出生的西班牙人與其他混血後裔,脫離歐洲人之控制而組成新的共和國政府。1910年墨西哥發生另一次革命,掃除了排他性的社會與經濟政策,開始認同印第安人在政治、文化與經濟方面的貢獻。20世紀後期,在墨西哥城市與農村社會中,對印第安人有更完整的無差別待遇出現。

南美洲

據考古紀錄,南美文明開始於西元前一萬年,第一批北美與中美移民到達時。他們定居於火地島、阿根廷、智利南部、大廈谷地區的中南部平原及中央安地斯山的部分。他們的群體以親屬關系為基礎,而以性別及年齡來定階級。這些游牧的群體後來被高度農業發展的社會所取代。農耕社會位於巴西和大安地列斯的阿拉瓦克(Arawak)海岸及內陸森林地區。由於他們的食物充裕,所以能夠維持較大且穩定的社會單位。其他在加勒比海沿岸和安地斯山北部定居的民族,以軍事及宗教儀式為基礎,在農業技術支持下,出現較復雜的社會組織型態。
南美洲的原住民文明大約在西元前2300年生根於安地斯山中部,其後進步迅速,數千年間在農耕、技術上皆有開展。約西元1000年前後,有奇穆(Chimu)、蒂瓦納庫(Tiwanaku)王國,及後來的印加帝國。印加的繁榮盛況直到16世紀西班牙人入侵才衰落下來。它的領域從秘魯延伸到智利北部,曾發展了有效的灌溉系統和復雜的控制糧食生產、儲存與分配的制度。人口最多時達350萬。其社會階級分為世襲的王室、貴族、工匠及農民。印加文明最顯著的革新,是以法律取代習俗來制定社會組織及高水準藝術產品的造詣。

16世紀歐洲人征服南美,使印加帝國的農業與政治習慣完全被西班牙人的方式取代,天主教亦取代印加宗教。印加的貴族與工匠階級納入殖民地階級制度中,而農民則淪為勞役者。在低度開發地區,印加人民仍保持他們某些文化傳統,並與現代工業中心維持經濟交易。其他南美印第安人如阿勞坎人(Araucanian)等一直成功地抗拒西班牙人統治,直到19世紀後期始遭壓制、同化或遣入保留地。

人種體質

印第安人,黃種人,美洲最古老的居民。據傳在15000—25000年前由亞洲經白令海峽陸續遷入,分布南北美洲。在北美有阿塔巴斯幹人、阿爾貢金人、易洛魁人、蘇人和馬斯科基人等;在中美有阿茲特克人、瑪雅人、加勒比人、奇布查人等;南美有印加人、瓜拉尼人和阿拉烏幹人等。語言屬印第安語族。最先種植玉米、馬鈴薯、向日葵、棉花、金雞納樹等作物,對人類作出貢獻。16世紀前,多半尚處於母系氏族階段,也有少數象瑪雅人、阿茲特克人和印加人等已形成早期奴隸制國家和有相當高的文化。16世紀起遭歐洲殖民者的摧殘和殺戮,發展中斷,人口下降。現有3200餘萬人。主要從事農業。北美約剩80餘萬人,大都被趕入保留地,生活艱苦。在中美和南美一般都受所在國統治者的歧視和同化。

婚俗

酋長印第安人的婚禮帶有濃厚的民族色彩。婚禮地點多選擇在印第安人聚居區公共建築物里舉行,一般是一幢較大的木頭房屋。舉行婚禮時,親朋好友,左鄰右舍,村中居民紛紛來到木房裡,眾人席地而坐,互致問候。男女老幼身穿民族服裝,款式新穎,色澤艷麗。雖然印第安人性情開朗,但婚禮場合卻顯得非常安靜,即使說話也是輕言細語。

簡介印第安人(Indians)

亦作Amerindian或Amerind。

又稱美洲原住民,是除愛斯基摩人外的所有美洲土著居民的總稱。印第安人即美洲土著居民。此人種分布於南北美洲各國,屬蒙古人種美洲支系。使用印第安語,包括十幾個語族,至今沒有公認的語言分類。

印第安人是拉丁美洲的最早的居民。他們之所以被成為「印第安人」,主要是因為當年哥倫布等探險者,以為他們到達的「新陸地」是印度,稱當地居民為「印第安」人(「印度」一詞的英文發音。)

印第安人以前曾稱為紅種人,因為他們的皮膚經常是紅色的,後來才知道這些紅色是由於習慣在面部塗紅顏料所給人的錯誤認識。

研究者認為,印第安人的祖先可能是是在大約2萬年前從亞洲渡過白令海峽到達美洲的,或者是通過冰封的海峽陸橋過去的。他們與亞洲同時代的人有某些相同的文化特色,例如用火、馴犬及某些特殊儀式與醫療方法等。
印第安人經過兩萬多年的分化,產生了許多不同的民族和語言,在歷史上曾建立過四個帝國,最重要的是中美洲的阿滋特克帝國和南美洲的印加帝國,發明過瑪雅文字,對天文學研究的造詣也相當深,為世界提供了玉米、番薯、西紅柿、煙草、可可等作物。由於殖民者迫害、殺戮印地安人,毀滅印地安文化,致使現在殘存的古代文明材料已經不多,但目前的研究越來越引起考古界的關注,美洲國家也開始下大力發掘古代印地安文化

文化

印第安人相信「萬物有靈論」,他們崇敬自然,對自然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石都報以敬畏態度。印第安人相當程度上已經被歐洲基督教信仰所同化,在今天的美國大部分印第安人信基督,但印第安的原始信仰仍然存在,它與基督教相混雜,成為一種奇怪的宗教信仰。卡耶特說,宗教信仰在印第安人生活中占據很高地位,最重要的部落首領是宗教領袖,他在內部事務上的權力高於部落首長。在大多數部落,部落首長僅負責對外事務,主要是與聯邦或當地政府打交道,他對外代表部落,但他的任命權在宗教領袖,他在對內事務上更要聽宗教領袖的。

印第安人的語言是世界上最有趣、最難懂的語言之一。[據說,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二戰太平洋戰場?)時,在協約國(美國?)的軍隊中服役的印第安人,專門負責打電話,他們彼此用語言傳達部隊「命令」,然後翻譯成英文或其他文字]。這個方法是最可靠、最保密的,因為除了他們以外,誰也不懂其中的秘密。---------參見《風語者》

印第安人的語言

印第安人擁有奇怪的語言。翻譯成英文經常要連續使用同一個字母。例如美國馬薩諸塞州的州名叫Massachusetts,就是從印第安人里翻譯過來的。還有,印第安語說「我自己」大多說「doo」。其中,美國首都華盛頓有個印第安人博物館,內有關於許多印第安文化的講解。

生活

由於歷史原因,現在大多數印第安人都生活在偏僻的農村地區。和瑪雅人一樣,其他印第安民族也大都保留著自己傳統的生活習俗。印第安人做飯時,仍喜歡使用質地粗糙的陶罐、石碗、木勺。有人生病時,他們采來草葯,或將其點燃對病人進行煙熏,或煮湯為病人沐浴。他們至今喜穿富有本民族特色的傳統服裝。尤卡坦半島的瑪雅婦女不分老幼都身著寬松的白色綉花裙,頭戴色彩艷麗的鮮花;男人則身穿寬松的白色衣褲,頭戴草帽,腳穿草編涼鞋。中部高原上的印第安婦女愛穿綉花罩衫和豎條紋的寬大長裙,上身披一種叫「雷博索」的多用披巾。這種披巾既可遮陽,也可禦寒,還可背小孩、包東西。極富民族特色的服飾成為印第安人一個明顯標志。許多印第安人仍住在原始的房屋裡。在尤卡坦半島,瑪雅人在樹林中開出一塊平地,就地取材,把粗樹枝一根根固定在地上,圍成一個大圓圈,把棕櫚樹的大葉子搭在上面,房子就蓋好了。

其它:

1,印第安人的婚禮帶有濃厚的民族色彩。婚禮地點多選擇在印第安人聚居區公共建築物里舉行,一般是一幢較大的木頭房屋。舉行婚禮時,親朋好友,左鄰右舍,村中居民紛紛來到木房裡,眾人席地而坐,互致問候。男女老幼身穿民族服裝,款式新穎,色澤艷麗。雖然印第安人性情開朗,但婚禮場合卻顯得非常安靜,即使說話也是輕言細語。
2,印第安人相信「萬物有靈論」,他們崇敬自然,對自然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石都報以敬畏態度。印第安人相當程度上已經被歐洲基督教信仰所同化,在今天的美國大部分印第安人信基督,但印第安的原始信仰仍然存在,它與基督教相混雜,成為一種奇怪的宗教信仰。
3,印第安人做飯時,仍喜歡使用質地粗糙的陶罐、石碗、木勺。有人生病時,他們采來草葯,或將其點燃對病人進行煙熏,或煮湯為病人沐浴。他們至今喜穿富有本民族特色的傳統服裝。
4,宗教信仰在印第安人生活中占據很高地位,最重要的部落首領是宗教領袖,他在內部事務上的權力高於部落首長。在大多數部落,部落首長僅負責對外事務,主要是與聯邦或當地政府打交道,他對外代表部落,但他的任命權在宗教領袖,他在對內事務上更要聽宗教領袖的。

歷史原因 由於歷史原因,現在大多數印第安人都生活在偏僻的農村地區。和瑪雅人一樣,其他印第安民族也大都保留著自己傳統的生活習俗。印第安人做飯時,仍喜歡使用質地粗糙的陶罐、石碗、木勺。有人生病時,他們采來草葯,或將其點燃對病人進行煙熏,或煮湯為病人沐浴。他們至今喜穿富有本民族特色的傳統服裝。尤卡坦半島的瑪雅婦女不分老幼都身著寬松的白色綉花裙,頭戴色彩艷麗的鮮花;男人則身穿寬松的白色衣褲,頭戴草帽,腳穿草編涼鞋。中部高原上的印第安婦女愛穿綉花罩衫和豎條紋的寬大長裙,上身披一種叫「雷博索」的多用披巾。這種披巾既可遮陽,也可禦寒,還可背小孩、包東西。極富民族特色的服飾成為印第安人一個明顯標志。許多印第安人仍住在原始的房屋裡。在尤卡坦半島,瑪雅人在樹林中開出一塊平地,就地取材,把粗樹枝一根根固定在地上,圍成一個大圓圈,把棕櫚樹的大葉子搭在上面,房子就蓋好了。 文化: 其實,瑪雅人就是印第安人大家庭的一員。墨西哥一共有56個印第安民族,總人口約佔全國人口的10%,大約有1000萬人。過去,印第安人一直是墨西哥這片土地上的主人。他們創造了舉世聞名的奧爾梅克、瑪雅、特奧蒂瓦坎、托爾特克、阿茲特克等古代印第安文化,墨西哥因此而成為印第安古文化的一個中心。只是1519年西班牙殖民者侵入墨西哥後,由於被屠殺和混血,印第安人才成了墨西哥的少數民族。 瑪雅文化是世界最著名的古代文化之一,有美洲印第安文化搖籃之稱。瑪雅文化發展的地域包括現今墨西哥東南部的尤卡坦半島、瓜地馬拉的提卡、宏都拉斯西部的科潘、瓦薩克通(已知最古老的瑪雅城市)、以及貝里斯和薩爾瓦多部分地區,共約32.5萬平方公里。 瑪雅文化的發展分三個時期:前古典時期(約公元前1500-公元317年),古典時期(公元317-889年)和後古典時期(889-1697年。1697年最後一批有組織的瑪雅人被西班牙人征服) 玉米農業是古代瑪雅人最主要的經濟活動。他們採用原始刀耕火種的耕作方式,最早培植了玉米和甘薯等農作物,並掌握了飼養火雞、狗和密蜂的技術,織布用龍舌蘭纖維和木棉,並能製作彩陶。在商業上,瑪雅人主要進行以物易物的貿易活動,有時以可可豆作為通用貨幣。 瑪雅人還在建築、雕刻、繪畫藝術、象形文 字、天文、歷法和數學等領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約在公元前1500年初,瑪雅人進入定居的農業生活時代。公元前後,逐步形成城邦。公元300-900年左右是瑪雅文明發展的鼎盛時期,先後出現了大小100多個城邦。這些城市人口眾多,組織完善,建築宏偉,文化豐富。宗教在瑪雅文化中佔有十分重要的位置,舉行盛大祭祀活動的廟宇建築在作為祭壇的金字塔上,蔚為壯觀。供奉犧牲品是瑪雅人祭拜的重要形式,包括食品、飾品乃至活人。 一一瑪雅人無論在半身雕塑還是在淺浮雕方面都取得了較高造詣。瑪雅繪畫一般採用壁畫形式,其中人物的刻畫富有表現力。此外,陶器和金屬盤上也有絢麗的畫面。 公元前後,瑪雅人獨立創造了象形圖畫文字,他們將樹皮條壓平並浸透樹膠,然後塗上一層熟石灰,在樹皮條上繪畫,書寫象形文字、數字、眾神和動物形象。古瑪雅文由800多種圖形和符號組成,文字與彩色圖畫並列在一起,圖文並茂。許多抄本中記載了瑪雅人的歷史、神話傳說和歷法等,但絕大多數被西班牙殖民者當作「魔鬼的 作品」付之一炬。迄今僅保存下來三本瑪雅文古抄本,均被收藏在歐洲的博物館中。除抄本外,古瑪雅文還保存在石柱、石碑和古建築的銘文之中。瑪雅人十分重視歷史,每隔20年並在一些城邦內樹立一個石柱,用瑪雅文記載重大事件。因此,瑪雅文化是美洲古代歷史上唯一有明確紀年可為依據的文化。瑪雅人立柱記史的傳統綿延1200多年,後因西班牙殖民者入侵而中斷。 瑪雅歷法產生於公元前,該歷法以13天為一周,20天為一月,18個月為一年,外加5天為禁忌日,一年365天,52年為一輪回。瑪雅歷法比古希臘歷法和羅馬歷法更精確。瑪雅人還建造了一些天文觀象台,可以推算出日蝕時間以及月亮和行星的運行周期。 一一瑪雅人在數學方面成就顯著,他們通過手指和腳指的共用來進行計算,採用二十位計演算法。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瑪雅人懂得應用零的概念比歐洲早七、八百年。 在瑪雅文化的後古典時期,由於颶風、瘟疫和戰亂等天災人禍,古瑪雅文明迅速衰落,所有大城市都被遺棄。當西班牙人入侵時,尤卡塔半島上的瑪雅城邦已是支離破碎、衰微破敗的景象。 一一如前所說,瑪雅文化是美洲最先進的古文化之一,它在物質和文化方面的成就十分可觀,至今仍對墨西哥和中美洲部分國家產生著重要影響。但與同時代的歐洲大陸先進文明相比,顯得原始而落伍。因此,16世紀西班牙入侵時,脆弱的瑪雅文化遭到嚴重的崔璨殘!!!!!
你可以在網路上搜,也可以看我的:1,印第安人的婚禮帶有濃厚的民族色彩。婚禮地點多選擇在印第安人聚居區公共建築物里舉行,一般是一幢較大的木頭房屋。舉行婚禮時,親朋好友,左鄰右舍,村中居民紛紛來到木房裡,眾人席地而坐,互致問候。男女老幼身穿民族服裝,款式新穎,色澤艷麗。雖然印第安人性情開朗,但婚禮場合卻顯得非常安靜,即使說話也是輕言細語。 2,印第安人相信「萬物有靈論」,他們崇敬自然,對自然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石都報以敬畏態度。印第安人相當程度上已經被歐洲基督教信仰所同化,在今天的美國大部分印第安人信基督,但印第安的原始信仰仍然存在,它與基督教相混雜,成為一種奇怪的宗教信仰。 3,印第安人做飯時,仍喜歡使用質地粗糙的陶罐、石碗、木勺。有人生病時,他們采來草葯,或將其點燃對病人進行煙熏,或煮湯為病人沐浴。他們至今喜穿富有本民族特色的傳統服裝。 4,宗教信仰在印第安人生活中占據很高地位,最重要的部落首領是宗教領袖,他在內部事務上的權力高於部落首長。在大多數部落,部落首長僅負責對外事務,主要是與聯邦或當地政府打交道,他對外代表部落,但他的任命權在宗教領袖,他在對內事務上更要聽宗教領袖的

E. 印第安人用什麼語言說話

印第安人所說的語言有上百種,一般統稱為印第安語或美洲原住民語言。印第安人的族群及其語言的劃分情況至今均沒有公認的分類。

「印第安人」這一稱呼本是歐洲人對美洲土著的統稱,後來通行於世界。印第安人(Native American),除對因紐特人(又稱愛斯基摩人)外的所有美洲土著的統稱,並非單指某一個民族或種族。印第安人分布於南美洲和北美洲各國。

(5)印第安人帽子簡介擴展閱讀

印第安人習俗

1、婚禮地點多選擇在印第安人聚居區公共建築物里舉行,一般是一幢較大的木頭房屋。

2、印第安人崇奉萬物有靈的圖騰信仰,各部落每年都要舉行各種圖騰崇拜的宗教儀式,一些儀式流傳演化下來就成為至今魅力猶存的非常獨特奇異的節日。

3、印第安人把羽毛作為勇敢的象徵,榮譽的標志,還經常插在帽子上,以向人炫耀。擁有鳥羽象徵著勇敢、美貌與財富。此外,根據顏色及佩戴方式,鳥羽也象徵不同的社會地位和情感狀態。

4、印第安人相信萬物有靈論,他們崇敬自然,對自然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石都報以敬畏態度。

5、落基山脈以東到密西西比河西岸的廣大地區,是平原印第安人的居所,驍勇善戰的阿帕克騎兵,他們基本上以捕獵大動物為生。在這片平原上有成千上萬頭野牛,縱橫馳騁,勢不可擋,而生活在這里的印第安人就是靠英勇戰勝牛群而生存下來的。

F. 印第安人資料

太多了,自己看吧

G. 印第安人頭上的羽毛是什麼意思

這是真的,印第安人有一種獨特的頭飾——鷹羽冠。直到今日,印第安人在重要場合還是戴著這種鷹羽冠。鷹羽冠上的每根羽毛都是用鳥類中最兇猛的鷹、雕尾部長羽做成的。這種羽毛具有很高價值,原始時期,工具落後,得到這種羽毛很不容易,後來工具發展了,但這些鳥類也越來越少,羽毛也隨之珍貴,要做成一頂完美的鷹羽冠往往要很多年的時間。 戰士們戴鷹羽冠是它代表著某些戰功,沒有戰功的人沒有資格戴這種鷹羽冠。冠上的每根羽毛都與自己的確定的戰績相一致,所以冠上的羽毛越多,他的功勞就越大,越受人尊敬。當然,這種冠上的羽毛也不可能全是用鷹羽作的,有時找不到鷹羽,印第安人也用鴦和火雞的長尾羽代替,但它所代表的意義是不變的。印第安人把羽毛作為勇敢的象徵,榮譽的標志,還經常插在帽子上,以向人炫耀。 擁有鳥羽象徵著勇敢、美貌與財富。此外,根據顏色及佩戴方式,鳥羽也象徵不同的社會地位和情感狀態。比如在卡希納華部落,男子會在他所鍾情的婦女面前佩戴鳥羽裝飾品以表達熱切的情感,有效地防止了對方的敵意。神鷹的黑羽使人聯想到權貴和死亡,而南美大鸚鵡的紅羽則表達了善意、能力和富饒。如果當地居民都有資格佩戴紅羽,那麼黑羽將凸顯其尊貴。

H. 古代的印第安人的服飾有什麼特點

古代的北美印第安人,大致還處在氏族公社的狀態,紡織業還沒有產生,沒有布匹,大多是以獵獲的獸皮遮身。在歐洲人沒有進入美洲以前,易洛魁人基本上沒有縫制過衣服,大都是以加工過的淺色鹿皮遮身。夏季里,他們的上身,都把一整塊地鞣皮披在肩上,披成一種斗篷狀。也有的時候,他們把斗篷的一端,落在一個肩頭的下邊,再用結把它和另一端,扣在另一隻肩膀上。男人身上披著一塊長到股骨的鞣皮帶,在腰間再用一條窄帶子束起,鞣皮帶的前後兩邊,就成了兩塊正方形的圍裙垂搭到下面。這種鞣皮,寬約40厘米到50厘米。女人則是用一塊長方形的鞣皮圍在下身,成為一件皮裙。冬季里,易洛魁人的服飾便豐富起來,他們用熊皮、狐皮、水獺皮、海狸皮和灰鼠皮做成斗篷,把茸茸的毛面暖著身體。腳上都穿著鞣皮靴和綁腿套,男人的綁腿套很長,一直長到腰帶處,在膝蓋下用帶子束緊,下端扣在鞣皮靴上。長綁腿套主要是為了打獵,防在森林裡頭,被灌木叢或樹枝等物劃傷。女人因為不進行打獵,身上的綁腿套便短一些,只垂到膝蓋,將下端扣到鞣皮靴子上,在膝蓋下用結系緊。

在比較隆重的場合,易洛魁人都帶有頭飾。男人要剃去頭發,只留下中間的一溜長發(或披散著,或盤在頭頂結成一束),頭上戴上一頂圓皮小帽(多用貂皮製成),帽子上面飾有很多的小羽毛,其中有一、二根直立的老鷹羽毛(其式樣和位置代表著他的軍功)。頭上還要帶上頭箍,頭箍上插有一圈的豎羽毛;女人的頭發要編成兩條辮子,只戴一個頭箍,還有用貝殼或骨頭做成的耳環和項圈。

大草原上的印第安人,已經開始縫制衣服。男人們去森林裡獵回來的野牛,肉食用後,牛皮便剝下來做衣料。女人先把野牛皮進行加工,製成熟牛皮,再拾些圓滑的石子,將皮子揉軟,用野牛腱製成線,拿骨頭做的錐子穿針引線,把鞣皮縫合起來。最初給男人縫制的衣裳,是野牛皮斗篷、披肩、鞣皮小圍裙和直系腰間的長綁腿套。最主要的服裝是斗篷,上面有用豪豬鬃綉的花紋,還有用小塊皮和繪畫的裝飾。縫制的料子,必須是一整塊帶著尾巴的野牛皮(尾巴一定要能碰著右手);為婦女縫制的衣服主要是披肩(其裝飾和男子的披肩不同),還有拿兩張麋皮縫製成的短外衣(沒有袖子),外衣的下緣綴有瓔絡。女人的綁腿,要比男人的短,到膝部系緊。她們的衣服上,都裝飾有各種刺綉、瓔絡,或小玻璃珠穿成的彩花。到後來,做衣服的材料越來越多,牡鹿皮、貂皮、野牛皮等,裝飾和點綴更加新穎別致,式樣也愈舒適得體。

I. 關於印第安人的資料

這是有關印第安人的網站http://ke..com/view/10100.htm

印第安人(Indians)

亦作Amerindian或Amerind。

又稱美洲原住民,是除愛斯基摩人外的所有美洲土著居民的總稱。印第安人即美洲土著居民。此人種分布於南北美洲各國,屬蒙古人種美洲支系。使用印第安語,包括十幾個語族,至今沒有公認的語言分類。

印第安人是拉丁美洲的最早的居民。他們之所以被成為「印第安人」,主要是因為當年哥倫布等探險者,以為他們到達的「新陸地」是印度,稱當地居民為「印第安」人(「印度」一詞的英文發音。)

印第安人以前曾稱為紅種人,因為他們的皮膚經常是紅色的,後來才知道這些紅色是由於習慣在面部塗紅顏料所給人的錯誤認識。

研究者認為,印第安人的祖先可能是是在大約2萬年前從亞洲渡過白令海峽到達美洲的,或者是通過冰封的海峽陸橋過去的。他們與亞洲同時代的人有某些相同的文化特色,例如用火、馴犬及某些特殊儀式與醫療方法等。

印第安人經過兩萬多年的分化,產生了許多不同的民族和語言,在歷史上曾建立過四個帝國,最重要的是中美洲的阿滋特克帝國和南美洲的印加帝國,發明過瑪雅文字,對天文學研究的造詣也相當深,為世界提供了玉米、番薯、西紅柿、煙草、可可等作物。由於殖民者迫害、殺戮印地安人,毀滅印地安文化,致使現在殘存的古代文明材料已經不多,但目前的研究越來越引起考古界的關注,美洲國家也開始下大力發掘古代印地安文化。

印第安人分布

北美洲

西部、大平原和北美東部的古印第安人(Paleo-Indian),盡管環境不同,卻有類似的經濟活動。在現在美國西部──從俄勒岡州到墨西哥北部,從太平洋海岸區到落磯山東邊──散居著沙漠文化的印第安人,以狩獵及採集果實為生,但已有原始農業技術發展。

太古晚期在工具技術上有了進步的發展,諸如有溝槽的石斧及石錘等,而且在不同地理區域的部落間有貿易制度。西元前3000∼前2000年,氣候變得溫暖,於是有些印第安人跟在吃草的野牛之後,進入薩斯喀徹溫(Saskatchewan)河與亞伯達(Alberta)地區,亦有更北進入北極凍原。

前2000年前後,美國西南部原住民已開始種植玉米。西元200∼700年,是一個寒冷時期,阻礙了農業發展。700∼1200年,密西西比河谷中發展出以村落為基礎的文化,特色是進步的農耕方法與復雜的宗教儀式。此時期在西南部各處散居的原住民,如阿納薩齊(Anasazi)、莫戈隆(Mogollon)及霍霍坎(Hohokam)等均屬前普韋布洛(pre-Pueblo)社會。莫戈隆的農業技術是阿納薩齊加以改良的,利用雨水與引導河水來澆灌作物;亞利桑那南部的霍霍坎文化是以灌溉來維持其農業經濟。西元後第一個1,000年期間,普韋布洛文化發展出用石塊建造居室的技術,並在制陶方面有重大進展。1300∼1700年為退步的普韋布洛時期,由於居民向東、南方遷移,許多石屋因此荒廢。現代普韋布洛時期始自16世紀後期,西班牙人前來定居之時。普韋布洛文化與農耕方法的某些特色至今猶存。

在殖民時代,歐洲各國採取不同的政策來對待北美印第安人。西班牙人吸收原住民成為基督徒,並使其居於指定地區。法國人與印第安人建立貿易關系。英國在1763年宣告將阿帕拉契山以西地區撥給原住民,有效期至英國統治結束而終止,接著由美國予以採行。1848年在加州發現黃金後,眾多白人向西遷移,遂爆發歐洲白人與印第安人爭奪土地的長期戰爭,包括1876年蘇族(Sioux)、夏延族(Cheyenne)進行的卡斯特(Custer)大屠殺。1887年多數印第安人遷入保留地,是年《道斯土地分配法》(Dawes General Allotment Act)使印第安人喪失了近348,100平方公里(134,400平方哩)的土地。1934年的《印第安人重新組織法》(Indian Reorganization Act)施行改善原住民生活的措施。1950年代以來,由於新的政策以及社會上對民權的關心,印第安人成立了許多組織,並引起全國注意到他們的問題。

中美洲
萬余年前,印第安人進入尼加拉瓜與墨西哥北部地區之間的中美洲,耕種技術的發展可追溯至西元前4500年左右,由於農業技術的穩定進步導致前2000年前後建立農業社會,由於糧食供應漸趨穩定,使小的居民點演進為大市鎮,並刺激了陶器與其他藝術品之成長。西元後第一個1,000年稱為古典時期,有馬雅文明興起,當時人們由僧侶階級統治。他們最重要的神是豐收神特拉洛克(Tlaloc),其標志是美洲虎,是現存雕刻品中常見的主題。在後來的文化中,以傳統上更為好戰的鷹來代替美洲虎,同時,以人作犧牲也成一種常見的宗教行為。西元1000年前後,托爾特克(Toltec)與阿茲特克(Aztec)兩帝國取代了這些以宗教為基礎的社會型態,直到16世紀西班牙入侵為止。阿茲特克帝國在巔峰時期,幾乎控制了整個中美洲。

最早移民來的種族依居住地區可區分為幾個不同的文化分支。其中之一在現在墨西哥西北部的海岸、沙漠與多山地區謀生。另一支塔拉斯科人(Tarasco)定居在米卻肯(Michoacan)山區。馬雅人則占居瓜地馬拉、猶卡坦半島及墨西哥的恰帕斯(Chiapas)等地的一部分。阿茲特克人則集中在墨西哥中部的高原地和今日墨西哥城。第五個分支在墨西哥南部海岸和高地。中美洲印第安人的文化特色,是以小型社區方式定居,而以個別家庭為基本單位,男性與年長者居領導地位。社區活動以市場為中心,另一中心為政府機關,政府官員同時亦主持宗教儀式。雖以西班牙人引入的天主教為主要禮拜方式,但精靈崇拜、迷信及占卜依然存在。

歐洲工業的技術與工具隨天主教與西班牙人的征服傳入中美洲,後來礦藏、農場、牛群成為殖民社會的經濟中心。1821年的革命使墨西哥與瓜地馬拉當地出生的西班牙人與其他混血後裔,脫離歐洲人之控制而組成新的共和國政府。1910年墨西哥發生另一次革命,掃除了排他性的社會與經濟政策,開始認同印第安人在政治、文化與經濟方面的貢獻。20世紀後期,在墨西哥城市與農村社會中,對印第安人有更完整的無差別待遇出現。

南美洲

據考古紀錄,南美文明開始於西元前一萬年,第一批北美與中美移民到達時。他們定居於火地島、阿根廷、智利南部、大廈谷地區的中南部平原及中央安地斯山的部分。他們的群體以親屬關系為基礎,而以性別及年齡來定階級。這些游牧的群體後來被高度農業發展的社會所取代。農耕社會位於巴西和大安地列斯的阿拉瓦克(Arawak)海岸及內陸森林地區。由於他們的食物充裕,所以能夠維持較大且穩定的社會單位。其他在加勒比海沿岸和安地斯山北部定居的民族,以軍事及宗教儀式為基礎,在農業技術支持下,出現較復雜的社會組織型態。
南美洲的原住民文明大約在西元前2300年生根於安地斯山中部,其後進步迅速,數千年間在農耕、技術上皆有開展。約西元1000年前後,有奇穆(Chimu)、蒂瓦納庫(Tiwanaku)王國,及後來的印加帝國。印加的繁榮盛況直到16世紀西班牙人入侵才衰落下來。它的領域從秘魯延伸到智利北部,曾發展了有效的灌溉系統和復雜的控制糧食生產、儲存與分配的制度。人口最多時達350萬。其社會階級分為世襲的王室、貴族、工匠及農民。印加文明最顯著的革新,是以法律取代習俗來制定社會組織及高水準藝術產品的造詣。

16世紀歐洲人征服南美,使印加帝國的農業與政治習慣完全被西班牙人的方式取代,天主教亦取代印加宗教。印加的貴族與工匠階級納入殖民地階級制度中,而農民則淪為勞役者。在低度開發地區,印加人民仍保持他們某些文化傳統,並與現代工業中心維持經濟交易。其他南美印第安人如阿勞坎人(Araucanian)等一直成功地抗拒西班牙人統治,直到19世紀後期始遭壓制、同化或遣入保留地。

人種體質

印第安人,黃種人,美洲最古老的居民。據傳在15000—25000年前由亞洲經白令海峽陸續遷入,分布南北美洲。在北美有阿塔巴斯幹人、阿爾貢金人、易洛魁人、蘇人和馬斯科基人等;在中美有阿茲特克人、瑪雅人、加勒比人、奇布查人等;南美有印加人、瓜拉尼人和阿拉烏幹人等。語言屬印第安語族。最先種植玉米、馬鈴薯、向日葵、棉花、金雞納樹等作物,對人類作出貢獻。16世紀前,多半尚處於母系氏族階段,也有少數象瑪雅人、阿茲特克人和印加人等已形成早期奴隸制國家和有相當高的文化。16世紀起遭歐洲殖民者的摧殘和殺戮,發展中斷,人口下降。現有3200餘萬人。主要從事農業。北美約剩80餘萬人,大都被趕入保留地,生活艱苦。在中美和南美一般都受所在國統治者的歧視和同化。

婚俗

酋長印第安人的婚禮帶有濃厚的民族色彩。婚禮地點多選擇在印第安人聚居區公共建築物里舉行,一般是一幢較大的木頭房屋。舉行婚禮時,親朋好友,左鄰右舍,村中居民紛紛來到木房裡,眾人席地而坐,互致問候。男女老幼身穿民族服裝,款式新穎,色澤艷麗。雖然印第安人性情開朗,但婚禮場合卻顯得非常安靜,即使說話也是輕言細語。

簡介印第安人(Indians)

亦作Amerindian或Amerind。

又稱美洲原住民,是除愛斯基摩人外的所有美洲土著居民的總稱。印第安人即美洲土著居民。此人種分布於南北美洲各國,屬蒙古人種美洲支系。使用印第安語,包括十幾個語族,至今沒有公認的語言分類。

印第安人是拉丁美洲的最早的居民。他們之所以被成為「印第安人」,主要是因為當年哥倫布等探險者,以為他們到達的「新陸地」是印度,稱當地居民為「印第安」人(「印度」一詞的英文發音。)

印第安人以前曾稱為紅種人,因為他們的皮膚經常是紅色的,後來才知道這些紅色是由於習慣在面部塗紅顏料所給人的錯誤認識。

研究者認為,印第安人的祖先可能是是在大約2萬年前從亞洲渡過白令海峽到達美洲的,或者是通過冰封的海峽陸橋過去的。他們與亞洲同時代的人有某些相同的文化特色,例如用火、馴犬及某些特殊儀式與醫療方法等。
印第安人經過兩萬多年的分化,產生了許多不同的民族和語言,在歷史上曾建立過四個帝國,最重要的是中美洲的阿滋特克帝國和南美洲的印加帝國,發明過瑪雅文字,對天文學研究的造詣也相當深,為世界提供了玉米、番薯、西紅柿、煙草、可可等作物。由於殖民者迫害、殺戮印地安人,毀滅印地安文化,致使現在殘存的古代文明材料已經不多,但目前的研究越來越引起考古界的關注,美洲國家也開始下大力發掘古代印地安文化

文化

印第安人相信「萬物有靈論」,他們崇敬自然,對自然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石都報以敬畏態度。印第安人相當程度上已經被歐洲基督教信仰所同化,在今天的美國大部分印第安人信基督,但印第安的原始信仰仍然存在,它與基督教相混雜,成為一種奇怪的宗教信仰。卡耶特說,宗教信仰在印第安人生活中占據很高地位,最重要的部落首領是宗教領袖,他在內部事務上的權力高於部落首長。在大多數部落,部落首長僅負責對外事務,主要是與聯邦或當地政府打交道,他對外代表部落,但他的任命權在宗教領袖,他在對內事務上更要聽宗教領袖的。

印第安人的語言是世界上最有趣、最難懂的語言之一。[據說,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二戰太平洋戰場?)時,在協約國(美國?)的軍隊中服役的印第安人,專門負責打電話,他們彼此用語言傳達部隊「命令」,然後翻譯成英文或其他文字]。這個方法是最可靠、最保密的,因為除了他們以外,誰也不懂其中的秘密。---------參見《風語者》

印第安人的語言

印第安人擁有奇怪的語言。翻譯成英文經常要連續使用同一個字母。例如美國馬薩諸塞州的州名叫Massachusetts,就是從印第安人里翻譯過來的。還有,印第安語說「我自己」大多說「doo」。其中,美國首都華盛頓有個印第安人博物館,內有關於許多印第安文化的講解。

生活

由於歷史原因,現在大多數印第安人都生活在偏僻的農村地區。和瑪雅人一樣,其他印第安民族也大都保留著自己傳統的生活習俗。印第安人做飯時,仍喜歡使用質地粗糙的陶罐、石碗、木勺。有人生病時,他們采來草葯,或將其點燃對病人進行煙熏,或煮湯為病人沐浴。他們至今喜穿富有本民族特色的傳統服裝。尤卡坦半島的瑪雅婦女不分老幼都身著寬松的白色綉花裙,頭戴色彩艷麗的鮮花;男人則身穿寬松的白色衣褲,頭戴草帽,腳穿草編涼鞋。中部高原上的印第安婦女愛穿綉花罩衫和豎條紋的寬大長裙,上身披一種叫「雷博索」的多用披巾。這種披巾既可遮陽,也可禦寒,還可背小孩、包東西。極富民族特色的服飾成為印第安人一個明顯標志。許多印第安人仍住在原始的房屋裡。在尤卡坦半島,瑪雅人在樹林中開出一塊平地,就地取材,把粗樹枝一根根固定在地上,圍成一個大圓圈,把棕櫚樹的大葉子搭在上面,房子就蓋好了。

其它:

1,印第安人的婚禮帶有濃厚的民族色彩。婚禮地點多選擇在印第安人聚居區公共建築物里舉行,一般是一幢較大的木頭房屋。舉行婚禮時,親朋好友,左鄰右舍,村中居民紛紛來到木房裡,眾人席地而坐,互致問候。男女老幼身穿民族服裝,款式新穎,色澤艷麗。雖然印第安人性情開朗,但婚禮場合卻顯得非常安靜,即使說話也是輕言細語。
2,印第安人相信「萬物有靈論」,他們崇敬自然,對自然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石都報以敬畏態度。印第安人相當程度上已經被歐洲基督教信仰所同化,在今天的美國大部分印第安人信基督,但印第安的原始信仰仍然存在,它與基督教相混雜,成為一種奇怪的宗教信仰。
3,印第安人做飯時,仍喜歡使用質地粗糙的陶罐、石碗、木勺。有人生病時,他們采來草葯,或將其點燃對病人進行煙熏,或煮湯為病人沐浴。他們至今喜穿富有本民族特色的傳統服裝。
4,宗教信仰在印第安人生活中占據很高地位,最重要的部落首領是宗教領袖,他在內部事務上的權力高於部落首長。在大多數部落,部落首長僅負責對外事務,主要是與聯邦或當地政府打交道,他對外代表部落,但他的任命權在宗教領袖,他在對內事務上更要聽宗教領袖的。

歷史原因 由於歷史原因,現在大多數印第安人都生活在偏僻的農村地區。和瑪雅人一樣,其他印第安民族也大都保留著自己傳統的生活習俗。印第安人做飯時,仍喜歡使用質地粗糙的陶罐、石碗、木勺。有人生病時,他們采來草葯,或將其點燃對病人進行煙熏,或煮湯為病人沐浴。他們至今喜穿富有本民族特色的傳統服裝。尤卡坦半島的瑪雅婦女不分老幼都身著寬松的白色綉花裙,頭戴色彩艷麗的鮮花;男人則身穿寬松的白色衣褲,頭戴草帽,腳穿草編涼鞋。中部高原上的印第安婦女愛穿綉花罩衫和豎條紋的寬大長裙,上身披一種叫「雷博索」的多用披巾。這種披巾既可遮陽,也可禦寒,還可背小孩、包東西。極富民族特色的服飾成為印第安人一個明顯標志。許多印第安人仍住在原始的房屋裡。在尤卡坦半島,瑪雅人在樹林中開出一塊平地,就地取材,把粗樹枝一根根固定在地上,圍成一個大圓圈,把棕櫚樹的大葉子搭在上面,房子就蓋好了。 文化: 其實,瑪雅人就是印第安人大家庭的一員。墨西哥一共有56個印第安民族,總人口約佔全國人口的10%,大約有1000萬人。過去,印第安人一直是墨西哥這片土地上的主人。他們創造了舉世聞名的奧爾梅克、瑪雅、特奧蒂瓦坎、托爾特克、阿茲特克等古代印第安文化,墨西哥因此而成為印第安古文化的一個中心。只是1519年西班牙殖民者侵入墨西哥後,由於被屠殺和混血,印第安人才成了墨西哥的少數民族。 瑪雅文化是世界最著名的古代文化之一,有美洲印第安文化搖籃之稱。瑪雅文化發展的地域包括現今墨西哥東南部的尤卡坦半島、瓜地馬拉的提卡、宏都拉斯西部的科潘、瓦薩克通(已知最古老的瑪雅城市)、以及貝里斯和薩爾瓦多部分地區,共約32.5萬平方公里。 瑪雅文化的發展分三個時期:前古典時期(約公元前1500-公元317年),古典時期(公元317-889年)和後古典時期(889-1697年。1697年最後一批有組織的瑪雅人被西班牙人征服) 玉米農業是古代瑪雅人最主要的經濟活動。他們採用原始刀耕火種的耕作方式,最早培植了玉米和甘薯等農作物,並掌握了飼養火雞、狗和密蜂的技術,織布用龍舌蘭纖維和木棉,並能製作彩陶。在商業上,瑪雅人主要進行以物易物的貿易活動,有時以可可豆作為通用貨幣。 瑪雅人還在建築、雕刻、繪畫藝術、象形文 字、天文、歷法和數學等領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約在公元前1500年初,瑪雅人進入定居的農業生活時代。公元前後,逐步形成城邦。公元300-900年左右是瑪雅文明發展的鼎盛時期,先後出現了大小100多個城邦。這些城市人口眾多,組織完善,建築宏偉,文化豐富。宗教在瑪雅文化中佔有十分重要的位置,舉行盛大祭祀活動的廟宇建築在作為祭壇的金字塔上,蔚為壯觀。供奉犧牲品是瑪雅人祭拜的重要形式,包括食品、飾品乃至活人。 一一瑪雅人無論在半身雕塑還是在淺浮雕方面都取得了較高造詣。瑪雅繪畫一般採用壁畫形式,其中人物的刻畫富有表現力。此外,陶器和金屬盤上也有絢麗的畫面。 公元前後,瑪雅人獨立創造了象形圖畫文字,他們將樹皮條壓平並浸透樹膠,然後塗上一層熟石灰,在樹皮條上繪畫,書寫象形文字、數字、眾神和動物形象。古瑪雅文由800多種圖形和符號組成,文字與彩色圖畫並列在一起,圖文並茂。許多抄本中記載了瑪雅人的歷史、神話傳說和歷法等,但絕大多數被西班牙殖民者當作「魔鬼的 作品」付之一炬。迄今僅保存下來三本瑪雅文古抄本,均被收藏在歐洲的博物館中。除抄本外,古瑪雅文還保存在石柱、石碑和古建築的銘文之中。瑪雅人十分重視歷史,每隔20年並在一些城邦內樹立一個石柱,用瑪雅文記載重大事件。因此,瑪雅文化是美洲古代歷史上唯一有明確紀年可為依據的文化。瑪雅人立柱記史的傳統綿延1200多年,後因西班牙殖民者入侵而中斷。 瑪雅歷法產生於公元前,該歷法以13天為一周,20天為一月,18個月為一年,外加5天為禁忌日,一年365天,52年為一輪回。瑪雅歷法比古希臘歷法和羅馬歷法更精確。瑪雅人還建造了一些天文觀象台,可以推算出日蝕時間以及月亮和行星的運行周期。 一一瑪雅人在數學方面成就顯著,他們通過手指和腳指的共用來進行計算,採用二十位計演算法。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瑪雅人懂得應用零的概念比歐洲早七、八百年。 在瑪雅文化的後古典時期,由於颶風、瘟疫和戰亂等天災人禍,古瑪雅文明迅速衰落,所有大城市都被遺棄。當西班牙人入侵時,尤卡塔半島上的瑪雅城邦已是支離破碎、衰微破敗的景象。 一一如前所說,瑪雅文化是美洲最先進的古文化之一,它在物質和文化方面的成就十分可觀,至今仍對墨西哥和中美洲部分國家產生著重要影響。但與同時代的歐洲大陸先進文明相比,顯得原始而落伍。因此,16世紀西班牙入侵時,脆弱的瑪雅文化遭到嚴重的崔璨殘!!!!!
你可以在網路上搜,也可以看我的:1,印第安人的婚禮帶有濃厚的民族色彩。婚禮地點多選擇在印第安人聚居區公共建築物里舉行,一般是一幢較大的木頭房屋。舉行婚禮時,親朋好友,左鄰右舍,村中居民紛紛來到木房裡,眾人席地而坐,互致問候。男女老幼身穿民族服裝,款式新穎,色澤艷麗。雖然印第安人性情開朗,但婚禮場合卻顯得非常安靜,即使說話也是輕言細語。 2,印第安人相信「萬物有靈論」,他們崇敬自然,對自然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石都報以敬畏態度。印第安人相當程度上已經被歐洲基督教信仰所同化,在今天的美國大部分印第安人信基督,但印第安的原始信仰仍然存在,它與基督教相混雜,成為一種奇怪的宗教信仰。 3,印第安人做飯時,仍喜歡使用質地粗糙的陶罐、石碗、木勺。有人生病時,他們采來草葯,或將其點燃對病人進行煙熏,或煮湯為病人沐浴。他們至今喜穿富有本民族特色的傳統服裝。 4,宗教信仰在印第安人生活中占據很高地位,最重要的部落首領是宗教領袖,他在內部事務上的權力高於部落首長。在大多數部落,部落首長僅負責對外事務,主要是與聯邦或當地政府打交道,他對外代表部落,但他的任命權在宗教領袖,他在對內事務上更要聽宗教領袖的。

J. 印第安人的簡介100字到200字

印第安人是對除因紐特人外的所有美洲土著的統稱,並非一個民族或種族。印第安人分布於當今美洲各國。印第安人所說的諸語言一般統稱為印第安語或美洲原住民語言。印第安人的族群及其語言的劃分情況均至今沒有公認的分類。
公元1492年,義大利人哥倫布航行至美洲時,誤以為此處為印度,因此將此地的土著稱作「印度人」(西班牙語:「indios」)。後人發現了哥倫布的錯誤,但礙於此稱呼已經普及,所以英語等歐洲語言稱印地安人為「西印度人」,稱真正的印度人為「東印度人」,以作區別。
漢語直接將「西印度人」這個單詞翻譯成「印第安人」或「印地安人」,免去了混淆的麻煩。

與印第安人帽子簡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冰絲帽子的鉤法視頻 瀏覽:961
圓領衣服搭配什麼褲子 瀏覽:808
女士穿的旗袍 瀏覽:318
春天孕婦褲子 瀏覽:929
最新款白色長款針織衫搭配圖片 瀏覽:593
灰色褲子什麼鞋子好看 瀏覽:884
女式加厚睡衣中年 瀏覽:908
用什麼能洗出校服原樣 瀏覽:719
黑色高幫匡威搭配什麼褲子 瀏覽:114
女裝摩托胎壓多少合適 瀏覽:111
穿腰緊褲子小肚子疼 瀏覽:387
那條圍巾用英語怎麼寫 瀏覽:929
風衣如何配裙子 瀏覽:683
紫色長裙衣圖片大全 瀏覽:111
羽絨服700d什麼意思 瀏覽:339
長款皮粉羽絨服怎麼搭配圖片大全 瀏覽:385
女生運動夾克搭配什麼褲子 瀏覽:243
潮牌甲油膠怎麼樣 瀏覽:337
為什麼在淘寶上買的褲子有味道 瀏覽:692
ein短外套品牌及商品 瀏覽: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