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果你的孩子有自閉症,你會害怕別人知道嗎
作為孩子的父母,我相信他們對於孩子的愛都是真誠和無私的,就算自己的孩子有自閉症的話,他們也不會害怕讓別人知道的,因為他們的孩子在他們眼裡都是最棒的,他們的愛都給予在孩子的身上,在我看來,這大概就是親情的偉大之處。
B. 自閉症會主動拿東西給別人嗎
兒童自閉症屬於比較嚴重的疾病,一旦患病就很容易發展為嚴重的精神障礙。要是父母可以在早期就發現疾病,盡早採取科學的治療措施,就能夠極大的改善症狀,避免出現嚴重後果。那麼,自閉症的寶寶問他要東西他會給嗎?
如果找自閉症的寶寶要東西,一般是不會給你的。因為患了自閉症的孩子對人的反應非常冷淡,不過卻會對非生命物體以及小動物有比較特殊的興趣,而且還容易產生依戀,因此你找自閉症患兒要東西,他是不會給你的。
在孩子患了自閉症的時候,就會變得不愛說話,而且會出現語言障礙。孩子的語言發育遲緩,而且基本上不會主動說話,經常都會緘默不語。此外,有一些患兒還難以理解語言,無法和人交流。
自閉症的患兒會避開他人的目光,不會有眼對眼的注視,在臉部也沒什麼表情。患兒不會和別的小朋友一起玩耍,而且對於身邊的事物完全不關心,不管發生什麼事都不感興趣。很多自閉症的孩子都趨向於保持現狀,不原意改變環境、生活習慣,所以總是會吃同一種食物,玩同樣的游戲。
C. 自閉症的孩子你惹他,他會反擊嗎
自閉症的孩子不要去惹他應該盡快帶他去治療
青羊區五院胡亞美兒童醫學中心自閉症專科診療權威專家鄒定斌主任指出,兒童自閉症主要表現為交流障礙、語言障礙和刻板行為三大主要症狀。交流障礙是自閉症的核心症狀,自閉症會給孩子身心帶來極大影響,家長要引起足夠重視。
D. 為什麼孩子自閉症會自己打自己
你好。自閉症就是在很小的時候,開始出現症狀。孩子一般不和別人玩,也不和家長交流。常常自己一個人玩,對於自己喜歡的東西樂此不疲。活在自己的世界裡。這種孩子需要家長的關心,也需要老師的愛護,更需要社會對他們的理解。當孩子打自己頭的時候,他一定覺得很郁悶,他不能解決遇到的事情,只有用自虐的形式解決。老師或家長看見孩子打自己的頭,應該勸阻,防止造成傷害。
E. 小孩有點所謂的自閉行為,但是我打死都不相信是自閉症,誰說我都不信,只要干預得當,我相信會變好的!
孩子總當「獨行俠」是不是有自閉症?很多父母都是望文生義,對於喜歡活動的孩子就懷疑孩子有多動症,對於不喜歡交際的孩子又懷疑孩子有自閉症。
其實,不管是多動症還是自閉症,遠遠不像父母所想的那麼簡單。
一旦被判定為多動症或者自閉症,就不僅僅意味著孩子的行為出現異常,更意味著孩子的腦部發育或者精神出現異常,所以父母千萬不要給孩子貼上多動症或者自閉症的標簽。
否則,一旦讓孩子認定自己就是多動症或者自閉症,他們的行為表現只會變得更嚴重,而不會有絲毫好轉。
毋庸置疑,每一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活潑,善於與他人相處,也能處處受人歡迎。
然而,現實情況下,有很多孩子都喜歡當「獨行俠」,而不喜歡與同學們扎堆在一起,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雖然不愛交際的孩子未必是自閉症,但是他們的性格肯定是孤僻的。
對於這樣的孩子,父母要及時引導他們與小朋友相處,而不要任由他們繼續活在自己的世界裡。
其實,有很多孩子並非天生性格孤僻,而是在成長的過程中因為生活環境的限制,才變得越來越孤僻的。
眾所周知,自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推行計劃生育為基本國策開始,直到這幾年,才漸漸放開生育政策。
這意味著在長達30多年的時間里,大家一直堅持只生一個好,所以直接導致如今出現雙獨家庭繼續要一個孩子的現狀。在漫長的成長過程中,獨生子女得到父母、爺爺奶奶、姥姥姥爺的疼愛,真正集萬千寵愛於一身。
對於孩子的任何要求,家人也總是一味滿足,孩子漸漸就會形成唯我獨尊的心理,根本不把他人放在眼裡。也因為各種要求都被無限度滿足,他們已經不適應與其他小朋友分享,而是陶醉於父母和長輩的溺愛之中。
漸漸地,孩子們變得越來越孤僻。而等到最早一代的獨生子女長大,結婚成家,他們又理所當然地認為孩子應該只生一個。
可想而知,對於雙獨家庭的獨生子女,祖輩會給予他們無限的疼愛,簡直就是含在嘴裡怕化了,捧在手裡怕摔了。
除了家庭環境和成長環境的因素之外,孩子們在無微不至的照顧下,也會漸漸變得膽怯。
相信很多70後和80後還能回憶起自己的童年,那就是自由自在、無拘無束,和整個院子甚至半個村子的小朋友一起玩耍。
再看看現在的孩子,哪裡還有這樣的機會呢?直到進入幼兒園之前,孩子們幾乎都是在孤獨中長大的。
看到這里,也許有的父母會說:孩子一點兒都不孤獨啊,孩子身邊有那麼多長輩的陪伴,怎麼可能孤獨呢?
別說是祖輩的照顧了,就算父母全心全意地陪伴孩子,也不能代替同齡人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所以明智的父母會經常帶著孩子與其他小朋友玩耍,任由他們嬉戲打鬧,而不會總是把孩子關在家裡,讓他們的心靈越來越閉塞。
孩子是有交往需求的,父母要尊重孩子的交往需求,不要因為任何原因就限制孩子與同齡人更多的接觸和交往。
其實,每個孩子天生都絕不孤僻,他們之所以隨著成長漸漸變得孤僻,大多是因為後天導致的。
生存的環境,父母的引導,對於孩子的成長都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然而,大多數父母也知道,現代社會中,人際交往能力的作用越來越重要,當孩子長大成人,走入職場,如果他們依然不合群,那麼等待著他們的就是接踵而至的失敗和挫折。
玩轉職場,其實就是要經營好人際關系。從這個角度而言,父母很有必要在孩子小時候就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也幫助孩子打開心扉,變得積極開朗。
具體而言,父母可以抓住每一個機會讓孩子與更多的人接觸。
例如,帶著孩子去親戚朋友家做客,或者邀請其他人來自己家裡做客,讓孩子扮演積極熱情的小主人;再如,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創造各種各樣的機會引導孩子表達自己,與人交流;或者是向靜靜的媽媽一樣,帶著孩子去學跳舞,在音樂的刺激下漸漸放開自己,熏陶嘻哈文化逐漸學會表達自己。
相信只要父母多多用心,找到孩子感興趣也願意參與的話題,孩子還是樂於表達自己的。
很多父母總覺得只要照顧好孩子的吃喝拉撒睡,滿足孩子的基本生理需求,就是合格的父母。殊不知,父母肩負的責任不僅僅在於此,真正合格的父母,還要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例如,有些家庭延續了很好的習慣,那就是每天晚上入睡前,父母與孩子溝通一天的所得和收獲,也幫助孩子解決遇到的難題和困惑。正所謂今日事今日畢,當孩子養成好習慣,樂於向父母傾訴,他們也就不會那麼孤僻了。
孩子總當「獨行俠」是不是有自閉症?總而言之,孩子性格孤僻只是一種表面現象,在這種表面現象之後,父母要付出足夠的耐心和愛心,幫助孩子挖掘深層次的心理原因,才能有的放矢地幫助孩子戰勝內心的恐懼和羞怯,從而改變孩子孤僻的言行習慣,讓孩子變得越來越從容自信。
F. 孩子出現哪幾種表現,可能是被自閉症找上了門
去一個朋友家,發現朋友的孩子已經三四歲了,但是給人感覺很內向,甚至有一些奇怪的跡象,例如不喜歡跟人打招呼,不能用一連串語言順利的表達自己,不喜歡微笑,總是經常一個人看著地底下,不喜歡看人等等,我問朋友孩子怎麼了,那麼內向,朋友說孩子有一點自閉症,在快三歲了才發現的,現在在進行治療,相比之前已經好很多了,聽了朋友的話,我心裡很不是滋味,回到家裡便打開電腦查找一些關於孩子自閉症的資料。
這個世界那麼大,存在著很多不同的群體,其中就有一個特殊的群體,我們稱他們是來自「星星的孩子」,他們相比起群體活動更加喜歡一個人靜靜地、孤寂地獨自以自己的方式取悅著自己,他們不懂得如何很好的融入到群體中去,他們也叫做「自閉症患者」。
上述家庭,且家長們發現孩子的行為比較古怪,建議在孩子出生後18~24個月之內,盡早進行常規的自閉症篩查,以免錯過最佳治療時間。
G. 自閉症的孩子離開父母會找嗎
小部分可能會有那麼一點點粘著父母的行為,但不一定會互動,除非經過訓練。
H. 孩子自閉症,有分離焦慮現象,我到哪它就跟到哪一步
閉症行為特徵: 語言和溝通的障礙: 他們可能是沒有語言或遲滯,特殊的語言用法,例如重復問話者的部 分或全部問話內容;背誦出曾聽過的廣告詞、話、歌曲等;「你」、 「我」、「他」分不清楚。即使隨著年齡增長語言溝通有些進步,其 對話也呈現機械式地將所背的回答出來。自閉症相對於其它能力有較 佳的記憶性,但理解、抽象、推理能力有缺陷。 人際互動的障礙: 無法與他人建立人際關系,某些自閉症在襁褓時即被發現玩自己的手 腳、發呆、對人沒反應也不喜歡人抱。眼晴不看人,甚至躲避視線的 接觸,不理人,視而不見,聽而不聞,不怕生人,沒有明顯分離焦慮 ,即使遇到挫折也不會主動尋求慰藉,外出時,自己走自己的,甚至 不會回頭找父母,不和別人一起玩,頂多隻是跑跑跳跳而己。 玩耍與活動的特徵: 出現重復性行為或有固定特殊的玩法,無法玩有規則的游戲。另外也 會出現咬,舔,撕,丟,聞東西,或是觸摸某些物品,斜眼看物,凝 視反光,霓紅燈或旋轉物。除玩法固定外,也會有固定化、儀式化的現象。
I. 有成功讓自閉症孩子摘帽的家庭嗎是怎麼做到的
目前臨床沒有明確可以治癒自閉症的葯物或者治療方式,干預是現在最有效的方式了,當然有一些家庭通過機構和家庭結合的干預方式讓孩子摘帽,但是家庭干預也不能停止,需要持續下去。這些家庭的家長們都是通過自學學習到了很多的家庭干預方法技巧,再結合機構干預,不斷堅持最終才有了很好的結果。推薦你去北大醫療腦健康的官網,上面有很多成功干預的經驗,去學習一下別的家長到底是怎麼做的,再看看自己是否真的做了,是否能和他們一樣全身心的陪伴孩子、干預孩子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