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慈禧的六十大壽的有關細節
用了大概150萬兩白銀吧!
1895年4月17日,腐敗的清政府與日本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
舊歷甲午年,正值清朝的最高統治者慈禧太後的60歲大壽。清政府打算撥出3千萬兩銀子的專款,為慈禧太後舉辦盛大的慶壽典禮;北京城裡的大小官員像發了瘋似的,想盡法子去撈錢,以便給慈禧太後送上一份厚禮,博取這位女皇的歡心。
在北京西四十字路口的西北角和東北角,各有一座曲尺形的兩層轉角樓,西樓是新華書店,東樓是工商銀行。此二樓始建於1894年,是慈禧太後為慶賀60歲大壽而興建的慶壽工程。
慈禧的60歲生日,是1894年陰歷甲午年十月初十。為了舉辦隆重的慶典,一年前就已著手籌備。慈禧晚年的行事作派,處處刻意模仿乾隆。乾隆晚年營建了寧壽宮,以備將皇位傳給兒子嘉慶之後,做太上皇時養老居住。慈禧也於1889年55歲時,宣布撤簾歸政給已經大婚親政的光緒皇帝之後,搬入寧壽宮居住。乾隆過生日時,要去圓明園慶賀,並在沿途大擺排場,慈禧也計劃去頤和園風光一回。
慈禧的具體計劃是,到了60歲生日那天,早上先在皇宮接受王公大臣的朝賀,然後大排鑾駕,浩浩盪盪,出皇宮西華門,走北長街,折向西安門大街,經西四路口,往北沿西四北大街,經新街口,出西直門,直奔頤和園。然後在頤和園內聽大戲,開大宴。為此,慈禧命軍機大臣、禮親王世鐸擔任慶典總辦,按照當年乾隆的氣派,除將皇宮、頤和園妥為籌辦外,還要在西華門至頤和園的幾十里大道旁,沿途點綴景觀,搭建經壇、戲台、彩殿、牌樓,組織僧道念經,戲班演戲,夾道歡迎,供她途中觀覽,這就是慶壽「點景」工程。西四路口的兩座轉角樓,就是在這次「點景」工程中營建的。建此樓作用,一是可以遮掩後面不夠美觀的民居,二是增添喜慶氣氛,三是可以在樓上制高點設置警戒。
不料,正當慶典籌備緊鑼密鼓進行之中,1894年7月,日本艦隊在黃海挑起甲午戰爭。8月1日,中日互下宣戰書。眾所周知,慈禧的頤和園,是挪用了海軍經費建成的,所以後來有人作詩諷刺說,北洋水師的鐵艦全軍覆沒,倒是頤和園的石頭船永不會沉。
戰爭攪亂了慈禧的慶壽計劃。沒有心情,也沒有臉面再大事鋪張的慈禧,不得不在9月25日下旨,取消在頤和園的慶典及沿途的「點景」工程。史載,1894年11月7日(即陰歷十月初十),慈禧的60歲生日,只是在寧壽宮中黯然度過的。
現在西四路口東北角的那座轉角樓,雖然大體保持著原貌,但已是由工商銀行重建的新樓,不再是原物了。只有西北角的轉角樓,自解放後一直是新華書店西四書店,還是當年舊物。此樓是磚木結構,東、南兩翼各面闊五間,成曲尺狀連接,屋頂為灰瓦起脊,檐柱為朱紅油飾,樑柱檁柁用材壯碩,有別於一般民居,雖已歷經整整110年風雨,仍能顯出不凡的氣勢。
Ⅱ 古代慈禧太後,過壽,和珅送什麼
你好,
慈禧太後和和珅不是同一個時代,不存在送禮
Ⅲ 慈禧太後帽子上那個字讀什麼
卍,又作萬字、卍字、卐字(讀音wan,四聲)。
慈禧(1835年11月29日—1908年11月15日)即孝欽顯皇後,葉赫那拉氏,咸豐帝的妃嬪,同治帝的生母。
1852年入宮,賜號蘭貴人(清史稿記載懿貴人),次年晉封懿嬪;1856年生皇長子愛新覺羅·載淳(同治帝),晉封懿妃,次年晉封懿貴妃;1861年咸豐帝駕崩後,與孝貞顯皇後兩宮並尊,稱聖母皇太後,上徽號慈禧;後聯合慈安太後(即孝貞)、恭親王奕欣發動辛酉政變,誅顧命八大臣,奪取政權,形成「二宮垂簾,親王議政」的格局。清政府暫時進入平靜時期,史稱同治中興。1873年兩宮太後卷簾歸政。
1875年同治帝崩逝,擇其侄子愛新覺羅·載湉繼咸豐大統,年號光緒,兩宮再度垂簾聽政;1881年慈安太後去世,又因1884年慈禧發動「甲申易樞」罷免恭親王,開始獨掌大權;1889年歸政於光緒,退隱頤和園;1898年,戊戌變法中帝黨密謀圍園殺後,慈禧發動戊戌政變,囚光緒帝,斬戊戌六君子,再度訓政;1900年庚子國變後,實行清末新政,對兵商學官法進行改革。
1908年,光緒帝駕崩,慈禧選擇三歲的溥儀做為新帝,即日尊為太皇太後,次日17點(未正三刻)在儀鸞殿去世,葬於菩陀峪定東陵。
Ⅳ 清朝的慈禧太後辦一次壽宴究竟有多奢靡
以上就是慈禧辦一次六十大壽所有花錢的地方,單單只看見一處的數字就已經令人驚心怵目了,而所有費用疊加在一起總共不下於白銀、黃金一千多萬兩,由此不難想見,慈禧的生活是如何的奢靡無度了。
Ⅳ 哪位道員給慈禧太後過壽時,獻上了「頂級」壽禮
慈禧太後是清朝最高權力的持有者,她在執政時期,清朝官員個個畏之如虎,不敢違拗老佛爺的任何一句話。不過慈禧表面上看起來威風,卻也有個弱點,那就是「貪」,這讓不少官員鑽了空子,甚至有的官員還利用這個弱點達到了自己的目的。
果然不出所料,當留聲機與西洋犬被當做:集聲音,科技、寵物與一體的組合壽禮,獻給慈禧太後時,老佛爺高興的不得了,直誇這四隻小狗可愛,並大贊趙道員有孝心,是個聽話的好奴才。至於彈劾趙道員的奏摺,早就在留聲機的音樂和小狗的伴舞中,被撇到了一邊去,趙道員此次算是逃過了一劫,肩膀上的腦袋也保住了。慈禧就是在這種聲色犬馬中,度過了自己奢靡享樂的一生。如果慈禧能將享受的心思,全都花在處理朝政上,想必大清國也不會在她死後就馬上土崩瓦解了。
Ⅵ 慈禧太後的六十大壽一共用了多少錢
舊歷甲午年,正值清朝的最高統治者慈禧太後的60歲大壽。清政府打算撥出3千萬兩銀子的專款,為慈禧太後舉辦盛大的慶壽典禮;北京城裡的大小官員像發了瘋似的,想盡法子去撈錢,以便給慈禧太後送上一份厚禮,博取這位女皇的歡心。在北京西四十字路口的西北角和東北角,各有一座曲尺形的兩層轉角樓,西樓是新華書店,東樓是工商銀行。此二樓始建於1894年,是慈禧太後為慶賀60歲大壽而興建的慶壽工程。
Ⅶ 慈禧太後40,50,60歲生日時各發生了什麼事
慈禧40、50、60歲生日時各發生了:垂簾聽政、清軍收復新疆之戰、簽定了《中法新約》、簽訂了《馬關條約》。
一、慈禧(1835年11月29日—1908年11月15日)。
二、慈禧40歲時,是1875年。
1875年1月,同治帝病逝。慈禧立她的侄子(丈夫的侄子)兼外甥4歲的愛新覺羅·載湉為帝,改年號為「光緒」,兩宮太後再次垂簾聽政。
1865年—1870年,中亞浩罕汗國侵略者阿古柏侵入並且竊據了新疆大部分地區;1871年,沙俄出兵佔領伊犁地區。1875年,慈禧採納陝甘總督左宗棠的建議,出兵新疆,清軍於1878年1月收復新疆。
三、慈禧50歲時,是1885年。
1883年—1885年,中法戰爭爆發,雙方在軍事上互有勝負,但以慈禧為首的清政府卻主張「乘勝即收」,與法國簽定了《中法新約》。1885年6月9日,李鴻章代表清政府與法國公使巴德諾在天津正式簽訂了《中法新約》。11月28日,此條約在北京交換批准。
主要內容有:
1、清政府承認法國對越南的保護權,並在條約簽字後六個月內,中法兩國派員到中越邊界「會同勘定界限」。
2、法軍退出台灣、澎湖。
3、中越陸路交界開放貿易,中國邊界內開辟兩個通商口岸,一在保勝以上,一在諒山以北,允許法國商人在此居住並設領事。
4、降低中國雲南、廣西同越南邊界的進出口稅率。
5、以後中國如修築鐵路,「自向法國業此之人商辦」。
四、慈禧60歲時,是1895年。
1894年(光緒二十年)7月25日豐島海戰爆發,甲午戰爭開始。這場戰爭以中國戰敗、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告終。中國清朝政府迫於日本軍國主義的軍事壓力,1895年4月17日簽訂了《馬關條約》。
中國放棄對朝鮮宗主國地位,賠款2億兩白銀,割讓遼東半島(在俄,德,法等西方列強干涉下,後以白銀3000萬兩贖回)、台灣、澎湖列島,開放4個通商口岸,允許日本在通商口岸開礦設廠。
(7)慈禧太後過壽帶的帽子擴展閱讀:
從中國國家主權的角度出發,慈禧當政的結果亦受到不少負面評價,包括1885年在對法戰爭中贏得鎮南關大捷,並成功阻止法軍登陸台灣的優勢局面下,卻以主動求和、簽訂令清帝國喪失安南宗主權的中法天津條約來結束戰爭。
此外,令中國喪失重大利權的1895年中日馬關條約、1901年辛丑和約等之締結,肇因於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之戰敗,以及1900年庚子拳亂之大禍。慈禧的執政及決策,於此二事件之發生,均有不可推卸之責任。
慈禧雖然政治上非常干練,但其最高目的仍然是維系滿清的對中國的統治。以上列舉的數次喪權辱國的戰爭結果,並非一定如此,其中鎮南關大捷後的乙酉清法戰爭以及中日甲午戰爭都是繼續戰爭比接受議和的恥辱條件要更加有利。
但繼續戰爭的結果雖然會擊敗當時國內一片混亂的法國,或在甲午時拖垮當時國力即將窮盡的日本,使中華民族有個更好的結果,卻很可能會讓滿清中央政府因為持久戰亂而失去權威垮台。
慈禧作為最高權力責任者,拒絕取消維持了300人之短見議和與接受恥辱,這在體現其政治之干練的同時,也多次惡化了近代中國的前途。庚子事變後中國面臨辛丑和約的巨額賠款時,其奢靡之風仍未見明顯收斂,使晚清已捉襟見肘的財政問題更加惡化,民生凋敝。
Ⅷ 慈禧太後六十大壽的壽袍是不是龍袍
清朝末年,滿清政府無能,黎民百姓窮困潦倒,不僅如此,還要經常受到西方列強與日本侵擾,讓本就風雨飄搖的清朝,更加雪上加霜。雖說如此,作為清朝太後的慈禧,可是一點不為此擔心,依舊過著驕奢淫靡的生活,上行不正,下樑即歪,朝中風氣不正,腐敗不堪。
當他正想退出門去,慈禧又叫住了他,冷不丁的問了一句:「李中堂,你瞧我這壽袍怎麼樣啊,是否合身「,李鴻章聽過後心中100個暗罵,這龍袍本就不是你慈禧能穿的,現在問我這個問題,那不是把我往坑裡推么。但是既然太後問了,他又不能不回答,於是就機智的回答了三個字「有點大」,這三個看似簡單,卻幫他躲過了一劫。「有點大」這三個字可不單單是指衣服有點大,含沙射影的意思想必慈禧也能聽得明白,盡管慈禧心中不悅,也沒有說什麼,李鴻章也長長的舒了一口氣。
Ⅸ 慈禧六十大壽時真的想拿龍袍當壽袍嗎後來有沒有如願
慈禧太後有在過壽前試穿過龍袍,但是她並沒有將龍袍當作壽袍。慈禧太後是清朝比較特殊的統治者,她與咸豐帝、同治帝、光緒帝這3位皇帝有著很親密的關系。慈禧太後從後宮一步步走向了前朝,成為了晚清把控朝政的女人。
她擁有掌控朝堂的實權,自然也會有野心。慈禧太後在六十大壽前,曾偷偷在宮中穿龍袍,有人認為她想要將龍袍當壽袍,可她最終並沒有這么做,這是為什麼呢?
大家想一想,如果慈禧太後在大臣們為她祝壽這一天穿著龍袍出現,那會是怎樣的情景?估計很多人都會被慈禧太後嚇壞了。而有些唯恐天下不亂的人則會開始站隊,鼓動有野心的慈禧太後除去光緒帝,自己當皇帝。這樣平靜的朝堂只會被攪得更亂。
總的來說,慈禧太後很可能是顧及到自己的名聲,也顧及到朝堂的局勢,才不敢光明正大地穿龍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