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少女金發藍色裙子拿著紅書的世界名畫叫啥
已經發藍色裙子,拿著紅書的世界名畫叫啥?這個我也不清楚,反正是個少女發少女金發藍色裙子,拿著個紅書世界名畫記敘字字字字字字叫什麼我也不知道
『貳』 欣賞一幅名畫作文
牆上掛著一幅名畫的照片——《義大利山村溪流》,據說這還是世界名畫呢!畫面景色迷人,充滿了春天勃勃的生機和鄉土氣息,真是令人陶醉。
你看,在蔚藍的天空下,一座座大山昂首挺胸,山上的樹顯得那麼蒼翠,那麼茂盛,一棵挨著一棵,密密麻麻,整個山野都成了樹的世界,好像一片綠海。在一片綠海的後面坐落著高大的雪山,山頂覆蓋著千年不化的積雪。
高山的前面是一片無邊無際的草地。草地上盛開著一叢叢野花,色彩鮮艷,美極了,望著它們我彷彿聞到了陣陣花香。
草地中央「站」立著一排排小木屋,在遼闊的草地上顯得那麼小。
近處,一條飛奔直下的小溪正在歡快地流著,溪水打在石頭上,飛濺起團團浪花。啊,我彷彿聽到了溪流在唱歌,聲音是那麼的清脆悅耳。你看,溪水多麼清,清可見底,小溪兩旁的野花在風中搖擺著,彷彿在歡快地起舞。
小溪旁邊,一條筆直的石鋪小路伸向遠方。在這綠的世界裡,連石頭也是奇形怪狀的,有的像雞蛋,有的像餅,有的像……
啊,這山,這水,這花,這樹,真是如詩如畫,彷彿把我也帶進了這美麗的世界。
『叄』 求視頻一份!世界名畫的惡搞視頻。
搖滾樂隊MV惡搞25幅世界名畫一夜成名
維米爾《戴珍珠耳環的少女》
倫勃朗畫中的「蒂爾普醫生的解剖課」中,手術台上的死屍突然伸手在旁邊的風琴上彈了幾個鍵;卡拉瓦喬畫中的莎樂美手捧銀盤,上面放著的聖施洗約翰的頭顱突然張開了眼睛,並且對著你唱起了快樂的歌兒……
這些有趣的畫面來自一個風靡全球的MV——《70million》。在這首僅僅有3分鍾的MV當中,獨立流行樂隊Hold your Horses(勒馬樂隊)的幾位成員,展示了25幅經典世界名畫的真人版。他們的「惡搞」讓小小的樂隊在全球一夜成名。
3分鍾MV成歐美藝術簡史
網友競賽識別名畫數量
Hold your horses的意思是「耐心點兒」,這支由幾個年輕的英法青年組成的獨立樂隊一直以來籍籍無名。今年年初,他們發行了一支名為《70 million》(《700萬》)的單曲,這首描寫「在浪漫的關系當中變幻莫測的感情」的歌曲卻幾乎在一夜之間在全球爆紅。在3分鍾的MV當中,樂隊的幾名成員用「真人秀」的方式重新演繹了許多世界經典名畫。這些從文藝復興一直到現當代,包括古典主義、浪漫主義、印象派、抽象派、表現主義以及波普風格無所不包的世界名畫,以大概「每幅」停留七秒左右的速度更替出現,讓這支MV幾乎成了一部簡短而又令人過目難忘的歐美藝術簡史。
MV以達·芬奇的油畫《最後的晚餐》作為開場:樂隊的成員扮成耶穌和他的12個門徒,伴隨著音樂的節拍用刀叉有節奏地敲擊著飯碗。緊隨其後,你會看到猛男版的《維納斯誕生》,看到霍爾拜因畫中的「亨利八世」正對著維米爾名畫中的「戴珍珠耳環的少女」邊彈邊唱;還會看到樂隊的一個成員邊唱邊吸著煙,演繹著奧托·迪克斯的《新聞記者西爾維亞·馮·哈爾登的畫像》;在MV的結尾,六名樂隊成員扮成梵高畫筆下的《向日葵》,做天真無邪狀迎風搖擺,然後他們因為控制不好平衡而倒作一團,MV在一片歡聲笑語中落下了帷幕。
Hold your horses樂隊的真人秀演繹在網上贏得了眾多好評。人們並不認為這種所謂的「惡搞」是對世界名畫的「大不敬」,反而認為其中充滿了智慧,令人印象深刻。網友們甚至忍不住開始比賽誰能在MV中識別出最多數量的名畫,某種程度上,這支詼諧的MV激發了許多本來對這些名畫並不了解的年輕人的興趣,拉近了年輕人同古典藝術的距離,並且掀起了一股研究歐美藝術史的小旋風。
兩百枕頭變米開朗基羅筆下雲彩
經典畫作「搖滾」起來
事實上,這個MV的絕佳創意並非是樂隊成員想出來的,而是由一個名叫L''Ogre的新晉導演團體一手打造。
L''Ogre共擁有四位成員,包括大衛·弗雷蒙、布魯諾·門德斯、奧利維爾·蒂克希爾和凱瑟琳·威爾米諾。以如此詼諧的方式重現25幅世界名畫的「活人版」——完成這一不可思議的工作,他們只用了兩周的時間,而付出的成本極其低廉,大概只有幾盤牛排薯條的價格。
他們是怎麼做到的呢?首先是在巴黎郊外的一個停車庫裡布景,用粉筆畫做背景,用煙霧劑造霧。他們還撕開200個枕頭,用其中的填料棉花重現了米開朗基羅在西斯廷教堂穹頂上畫的厚厚的雲彩。「我們的目的是為了讓這些經典的畫作變得年輕、有趣、並且呈現出它們『搖滾』的那一面。」MV的導演,大衛·弗雷蒙說:「我們不想變得太學術。」
這個顛覆了經典名畫的MV作品,也打破了搖滾樂隊慣有的那種不拘言笑的冷酷形象。為了演繹眾多文藝復興時期的畫作,樂隊的成員們經常需要赤裸上陣。當然,他們也不是全無遮擋,比如在波提切利的《維納斯的誕生》中,扮演維納斯的歌手就用吉他來遮住了自己的私處。
為了模仿畫中人的服飾,導演團隊也動了一番腦筋。他們用一塊頭巾和幾件漂亮的珠寶,將吉他手Charles van den Boogaerde變成了維米爾畫筆下的《戴珍珠耳環的女孩》;又用一頂圓禮帽把貝司手Robin Montmusson變成了馬格里特畫筆下的《男人之子》——同樣的帽子,加以羽毛裝飾,則出現在小霍爾拜因的《亨利八世》上。
為了變成梵高的向日葵,樂隊成員把他們的手臂塗上了綠色顏料;大提琴手Simon Tordjman把臉塗成了白、藍、紅、黃和黑去模仿蒙德里安的畫作,樂隊中的七個成員有六個參與到安迪·沃霍爾的《瑪麗蓮·夢露》的扮演中——他們都戴了相同的假發,噴了不同的顏色。
MV當中最有趣的部分是:你不僅可以從中看到許多世界名畫的真人版,並且這些「名畫」還會給你帶來一些出其不意的驚喜:比如16世紀一位佚名畫家的《浴中加布莉埃爾與她的一位姐妹》中,一個沒穿上衣的樂手邊跟隨音樂節拍搖著頭,邊用手捏著彈吉他的夥伴的胸脯…… 記者金葉實習生黃嘉玲
『肆』 19世紀歐洲油畫:從天堂神話到人間真情指的是什麼(四)
篩麥的女子法國庫爾貝
19世紀40年代的法國出現了現實主義畫派。他們主張藝術應以實際生活為基礎,以自然為範本,畫家應該走出畫室去表現普通人的生活。
篩麥的女子庫爾貝
他們歌頌勞動,贊美自然,將勞動者作為藝術創作的對象;他們不屑於那些古書堆里的老題材,不用那些神奇的幻想,不願被關在畫室里。他們將樸素之美作為創作的最高目標,掀起了美術史上繼新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之後的現實主義思潮。
庫爾貝是法國現實主義藝術思潮中的代表性人物。1855年,在世界博覽會期間,在官方的藝術沙龍之外,他舉行了一次富有挑戰意味的以現實主義為題的個人畫展。在這個畫展上,庫爾貝公開發表了美術史上有名的《現實主義宣言》。宣言主張要獨創,要成為活的藝術,要忠於客觀對象的表現,主張藝術家必須表現當代生活。這個宣言奠定了庫爾貝在現實主義藝術中的重要地位。
畫家在作品中展示了勞動婦女的形象,高超的寫實技巧使這一形象產生了令人嚮往的藝術魅力,給人以美的享受。畫家重點描繪了跪著篩麥的女子形象,從她圓潤的手臂、豐滿健壯的背影,可以想像這是一位健康美麗的農村姑娘。她那優美的姿態,給人以健美的感覺。她幾乎占據中心位置,成為畫面焦點。篩麥婦是一種朴實的靈感,以背影去描繪她,更顯得耐人尋味。
引人注目的是人物的表情不佔任何地位。3個人物中只有一個能看到臉部表情,而且她並不像在集中勞動,而是在夢幻之中。正在篩麥子的那個女孩從解剖學角度來看並不像在用力,而更是像在擺舞蹈造型。那個處在背景陰影下的男孩的作用只是讓整個畫面結構達成平衡。雖然畫的是個勞動場面,但整個畫面是處在靜態之中的。整幅畫中找不到任何錶達人物心情、生活的信息。畫家眼裡看到的不是勞動,而是姿態,藝術不是為了體現生活,而是來讓平凡的日常場景通過精神的力量獲得升華。這個精神的力量來源於藝術家的思維和心靈。
三等車廂法國杜米埃
杜米埃從來沒有接受過正式的美術教育,他是真正的由生活教導出來的學生。杜米埃的父親是馬塞的一個玻璃工人,雖然愛好文藝卻沒有機會實踐。少年時代是杜米埃充滿自豪的時光,他有著為家人稱道的詩人的才華和敏銳的表現力。但生活與愛好卻是兩回事,他幾乎沒有上學就在父親的工廠和市場上打工維持家用。曾在法官家裡當小雜役的經歷使他真正地從故事以外認識了這個荒唐而令人悲憤的世界。
三等車廂杜米埃
這些經歷鍛煉了他觀察生活的能力,加上驚人的記憶力,他通常是見到事物後立刻在心中打下特徵和輪廓的腹稿,回去後迅速地畫在紙上或用泥像表現出來。長期的刻苦練習使他鑄就了一雙敏捷的手和眼睛,能夠在瞬息間記住並用寥寥幾筆描繪人物的形象。
這幅畫好像既表現了短暫的旅途生活,又象徵著人生漫長的道路。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表情,他們在人生的道路上各自有著不同的遭遇。
當時火車剛剛運行,對人們來說乘火車還是十分新鮮稀奇的事。在這幅作品中,畫家對人面對新生事物的狀況作了極為生動的描述。藝術家從這些普通人身上觀察到了他們微妙各異的內心世界,同時,也揭示了一種非常特殊的時代特徵。這是一群受盡了人生坎坷的下層市民,他們來自不同的地域,但是他們都在追求著各自的謀生出路。在三等車廂的前排坐著的看來像是一個貧苦農民。一個扶著籃子的老婦似乎仍對飛速前行的列車有些不適,顯得有些局促。而左邊的少婦,懷抱睡覺的幼子,正沉浸在母愛之中。右側緊靠老婦熟睡的少年,上車時過度的興奮,顯然使他感到十分疲憊,此刻他正在列車的搖晃之中酣睡。從這幅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畫家無論在人物的表現能力,還是畫面的感覺上,都與同時代的畫家有著很大的不同。
他的油畫仍如諷刺畫一樣,造型不求形似,只重視色塊與形體的神肖。他往往以棕色和粉紅為基調,從文學名著和生活中選擇表現題材,以批判的藝術眼光審視自己所創造的形象,他說過「要做一個自己時代的人」。杜米埃的藝術生涯始終與法國的現實主義相聯系,他運用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的藝術語言,塑造自己獨特的藝術形象。為了真理和正義,他一生坎坷,遭到過監禁、罰款,作品曾被銷毀,一度難以謀生。
伏爾加纖夫俄國列賓
畫面以狹長的橫幅展現了這群纖夫的生活。伏爾加河畔陽光酷烈,沙灘荒蕪,近景只有埋在沙里的幾只破筐作點綴,景色十分凄寂。一隊穿著破爛的纖夫拉著貨船,步子是那樣地沉重,似乎可以聽到壓抑低沉的《伏爾加船夫曲》的回聲。
纖夫共有11個人,約略分成3組。每一個形象都被列賓仔細推敲過,畫過人物寫生。他們的年齡、經歷、性格、體力以及他們的精神氣質各不相同。畫家把這些性格作了高度的典型化,又都統一在主題之中。現據畫家本人的記述,分別來介紹這里的每一個人物的情況。
最前一組共4人,領頭的名叫岡寧,他的表情溫順,然而性格堅韌,具有一種內在的意志力,此人約有四五十歲。他那雙深陷的眼睛使他的前額更加突出,顯出了他的智慧。列賓在他的頭上添畫上一塊包頭的破布,似乎要把他塑造成古希臘哲學家的樣子。他原是個神父,後來被教會革職,一度充任過教堂唱詩隊的指揮。他身體結實,兩手下垂。胸前那一條纖索綳得很緊,而身上的麻布衫卻滿是補釘。這是一個俄羅斯農民長者或智者的典型。他忍受著肉體與精神的痛苦,他是這些纖夫形象中的悲劇性主角。在他右邊的一個是身材魁梧的憨直的農民漢子,他赤著腳,頭發蓬亂,滿臉濃密的鬍子,似乎在低低地向岡寧絮叨著什麼。這個形象起著襯托岡寧前傾的身子的作用。在他後面是一個細長的瘦子,年近40,身子大部分被擋住了。他頭戴麥稈帽,叼著一隻土煙斗,頭顯得尖小一些。他挺直著身子,這樣可使纖索鬆弛,好像是想省點力氣。這個瘦子的左側,則是一個躬背彎腰的纖夫,他原來是個水手,叫伊卡爾。他的兩手向下握攏,神色嚴厲,眼神凝注,直對著前方。顯然,他的脾氣一定很倔強,是個農村硬漢子。汗水已把他的上衣腐蝕得百孔千瘡,結實的肩膀正從破洞處顯露出來。
中間一組也是4個人,穿一身粉紅色破衫褲的少年名叫拉里卡。看來這個少年是初加入這支行列,他那還未曬黑的皮膚,緊蹙的眉頭告訴觀者,這種勞動對他來說負荷過重了。他正用手在調節壓在自己肩頭那根勒痛了皮膚的纖索。
畫家在這個新的受壓迫者身上似乎要找到一種希望,那就是不甘心受剝削,要反抗。令人注目的是,在這個少年頸上還掛著一隻十字架,這是父母給孩子的信物,祈求上帝能保佑他路上平安。列賓為了畫這個少年纖夫,曾從他熟悉的孩童形象中挑選了一個做模特兒。少年拉纖這種現象,也如資本家利用童工榨取勞力一樣殘酷,這是沙皇俄國的農奴制度的罪惡,也是畫家所要抨擊的主要對象。
緊靠在拉里卡後面的,是一個受盡風霜之苦的禿頂老漢,他皮膚黝黑,臉色陰沉,一邊斜倚在纖索上,一邊在打開自己的煙袋,想偷閑抽口煙來緩解一下自己的苦悶。他和前面的少年,在色彩上構成了強烈對比。兩代人,不同的命運,卻系在一根繩索上。
少年右邊是個羸弱有病的纖夫,他步履艱難,全身虛弱,正在用袖口擦汗。頭發露在無檐帽的外邊,顴骨聳起,淚囊水腫,他未來的路程意味著更大的厄運,我們似乎可以聽到他那急促的喘息。在拉里卡與老漢之間,露出了另一個纖夫的腦袋頂,此人的臉龐發黑,鼻孔朝外,嘴唇很厚,看樣子是個撻靼人。
最後一組3人,走在前面的是個退役軍人,白色的襯衫外面加了一件坎肩,帽子壓得很低。背後一個人皮膚黝黑,巡迴畫派評論家斯塔索夫說他是個流浪的希臘人。最後一個人只見到了他的低垂的頭頂,此人似乎走得更加吃力,他正在往一個小坡上移動。全畫以淡綠、淡紫、暗棕等色調來描繪上半部的空白,使這條伏爾加河流顯得更為慘淡。這是為了加強人物的悲劇性,烘托乾燥炎熱的天氣(列賓在岡寧和伊卡爾兩個人物身上曾作過一些改動,尤以伊卡爾纏著白布的頭改動得最多)。
1873年,評論家斯塔索夫在一份雜志上對這幅畫及其作者是這樣評價的:「列賓是同果戈理一樣的現實主義者,而且也同他一樣具有深刻的民族性。他以勇敢、以我們無可比擬的勇敢……一頭扎進人民的生活,人民的利益,人民的傷心的現實的最深處……就畫的布局和表現而論,列賓是出色的、強有力的藝術家和思想家。」的確,這幅油畫無論從思想性還是從技巧上都可稱得上是70年代批判現實主義藝術的高峰。此畫創作時間約在1870—1873年間,現藏於蘇聯列寧格勒俄羅斯博物館。
印象·日出法國莫奈
《印象·日出》表現的是畫家對所看到的日出水面這一轉瞬即逝景象的感受和印象。畫中表現的是在天水一色的朦朧晨霧中,一輪紅日冉冉升起,水中的船和岸上的景物用藍綠色彩輕松地勾畫出來,整個畫面的一切物體都融成一片。莫奈是印象派的領袖人物。1874年由他發起組織了首屆印象派畫展,他的油畫《印象·日出》在展覽中引起反響,從而使「印象派」這一名稱正式出現。
莫奈的作品都非常注重色彩領域的探索,忽視對物象形體的寫實。他側重於用光線和色彩來表現瞬間的印象,追求繪畫上色彩關系的獨立美。他是第一個真正強調外光寫生的畫家。他所有的作品,幾乎都是戶外寫生完成的,而且態度非常認真。為了保持印象的真實性,常常是早晨畫的畫,如果沒完成,就等到第二天的同一時間繼續畫,直到畫完。他還常常對著一個景物,分別畫出對象在不同時間、不同光線下的色彩變化。如油畫《草垛》、《里昂大教堂》等就是畫家進行這種色彩試驗常被人們提及的作品。他的這些經過了深思熟慮、追求瞬間光色細微變化效果的作品,在以前是從未有過的。這種藝術追求在莫奈晚年創作的油畫《睡蓮》中表現得尤為突出。莫奈在印象派畫家中是最長壽的,他到晚年時人們已經認識到了印象派繪畫的價值,這也使得他的晚年生活過得幸福。
『伍』 頭上戴著花朵的女人是哪個世界名畫
我覺得頭上戴著花朵的一般是歐美的女生,歐美農村這些女生就喜歡帶著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