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今世直道不行,逢人送頂高帽子,斯可矣 的意思
走後門的意思吧,說這個不喜走正道,愛拍人馬屁。
Ⅱ 文言文翻譯!急啊!急!!!!!!!!!!我有懸賞的!
嘉靖年間,京城有個某姓的裁縫,名噪一時,所制(衣服)的長短寬窄,沒有不合身的。曾經有個御史官員,現在要裁製一身官服(我覺得「員領」倆字,貌似官服的意思)。裁縫就跪著請御史寫上入行年資(當官的資歷)。御史說「制個衣服知道這個幹嘛??」裁縫說「要看官兒爺您(如果)新官上任,意氣正盛,身體(總愛)微微仰著」衣服應當後短前長;在職久了,意氣平和了,衣當前後如一;到了任職久了該遷官了,體態頹唐了(「沖挹」倆字猜著應該是一把鼻涕一口痰之類的意思,因為挹是「把液體盛出來」的意思)身體面容微微下俯,衣當前短後長……不知道年資,不合身啊~
才疏學淺,根據語感,胡亂翻譯,有不妥處,還望包含 ……敢問 這是什麼文章啊??
補充:知道了
寓意我想是 做事要如裁縫 量體裁衣 (對症下葯)做事要有針對性,用兵家的話說就是「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到底用那句 ~~~自己「因地制宜」去吧 呵呵
Ⅲ 求古文啟示(已翻譯)
既然是武生 還讓人用糞潑了 顯然功夫不到家
Ⅳ 高帽子原文及翻譯
《高帽子》譯文:
世人把奉承人稱為戴高帽子。曾經有兩個學生,初次被任命去外省做官,一同去向老師拜別。老師說:「現在這個世道,忠直之道行不通,見人就給他戴頂高帽子,這樣就可以了。」
其中一人說:「老師說得不錯,現在的社會上像老師這樣不喜歡戴高帽子的有幾人呢?」老師很高興。等到出了門,他看了一眼同來的同學,說:「高帽子已經送出一頂咯!」
《高帽子》原文:
世俗謂媚人為頂高帽子。嘗有門生兩人,初放外任,同謁老師者,老師謂:「今世直道不行,逢人送頂高帽子,斯可矣。」其一人曰:「老師之言不謬,今之世不喜高帽如老師者有幾人哉!」老師大喜。即出,顧同謁者曰:「高帽已送去一頂矣。」
《高帽子》出自清,獨逸窩退士撰《笑笑錄》
(4)笑笑錄高帽子翻譯擴展閱讀:
《高帽子》所表現的現實形象
喜歡聽好話,聽奉承話,聽吹捧的話,是人性的弱點。正是因為人性有這種弱點,溜須拍馬、阿諛奉承、給人戴高帽者才有了用武之地,有了廣闊的市場。看一看古今中外那些得志於一時的小人,有幾個不是靠溜須拍馬起家的?有幾人不是靠給人戴高帽而青雲直上的?有幾人沒有一套阿諛奉承的看家本事?
有人喜歡吹捧,喜歡奉承,自然就有人投其所好。俗話說,蒼蠅不叮無縫的雞蛋。問題都要從兩個方面來看。溜須拍馬固然可惡,喜愛別人戴高帽者同樣可惡。一些文學作品常常把溜須拍馬者作為諷刺對象,將那些奴顏媚骨者的形象刻畫得入木三分,但對喜歡阿諛奉承的人卻筆下留情,似乎所有的過錯都是溜須拍馬者造成的。
其實,喜歡阿諛奉承的人對世風日下,對社會上出現的腐敗現象,同樣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這篇《高帽》,通過某京官和老師的一段對話,細致入微地描摹出送高帽者和喜戴高帽者的心態,在舉重若輕之中塑造了這樣兩類人物形象。
尤其是京官的老師——作為喜戴高帽者的形象,先是怒斥弟子溜須拍馬,表示要正正派派地做人,接著卻又「頷其首」笑納了弟子送給他的高帽,完全是一副偽君子的形象。文章針砭世俗時弊,鞭辟入裡,力透紙背,是一篇富有喜劇效果的小品。
Ⅳ 文言文高帽子諷刺了怎樣的現象
」戴高帽「典故出自清代獨逸窩退士《笑笑錄》:
世人稱巴結、獻媚人為「戴高帽」。有一次,兩位門生(舊時科舉考試及第者對主考官員自稱為「門生」)初次調任外省,臨行前,二人一塊兒去拜望其老師(明清時期,生員或舉子稱主考官為「老師」)。老師交待他們說:「如今世風不古,真理難行,好人難做。我沒有什麽可送給你們的,僅送給你們一句話:逢人送頂高帽子,就一切都好辦了。」一位門生說:「老師您這話太高明了。當今社會,像老師您這樣不喜高帽子的正派官員,又有幾人呢?」老師聽了,喜得美滋滋的。等到二人出來,這位門生笑著對同伴說:「咱們已經送給老師一頂高帽子了。」
顯然諷刺的就是那些巴結、獻媚者與假清高而自以為是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