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帽子知識 > 講古代帽子的書

講古代帽子的書

發布時間:2021-09-18 03:18:18

Ⅰ 中國古代帽子

中國古代的帽,主要有冠、冕、弁、巾幘、襆頭、盔等品種。

Ⅱ 為什麼古代的書生必須要戴帽子

早在春秋時期開始,戴帽子就已經成為了中原文化區別於蠻夷文化的一種標志了,雖說經歷了戰國動亂的時期,但是行冠禮和對冠服的重視卻一直延續到秦漢時期,即使到了清初都還保留著這些文化,因為清朝開始剃發易服才導致逐漸丟失了這項傳統文化。

不過這些禮儀到了清朝時期,尤其是到了乾隆年間,大家都留著長長的辮子,看起來光頭的比較多文化不一樣,導致很多人開始沒有再佩戴冠、帽、巾,不過很多有身份地位的還是會佩戴的。

而這些所謂的冠、帽、巾也在不斷的演變。

Ⅲ 有教做帽子的書籍嗎

你好。
手工藝術類的書籍很少有具體的教材的了,一般都是圖示展覽類的書籍了就是成品展示。你想學習的話建議直接網路搜索視頻學習即可。或者你有這方面的才能,也可以出書這方面的教材,還是比較有前景的。

Ⅳ 有哪些值得推薦的關於帽子和包的歷史書類籍

據史書《玉篇》記載: 「巾,佩巾也。本以拭物,後人著之於頭。」由此可見,巾原是勞動時圍在頸部擦汗用的布。由於自然界中風沙、酷熱,寒流對人類的襲擊,人們將巾從頸部逐漸裹到了頭上。在保暖、防暑,擋風,避雨,護頭等實用功能的基礎上,逐漸演變成為帽子的形式。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帽子逐漸具有裝飾人體的美觀功能。在歷代服飾的演變中,衣冠配套構成了中國傳統衣著風尚的一大特點。我國自古以來就十分重視服飾配套。在歷代的禮制中就講究一個人的衣帽要整齊,要「衣冠楚楚」,也就是說,一個人身上穿的和頭上戴的都要搭配合體,特別是對頭上戴的「冠」非常重視,把「冠」放在服飾中的首位,認為「冠」可以顯示一個人的精神氣質。在千姿百態的服飾中,如果忽視帽子的配套,那麼,即使址精關絕倫的服裝,也會黯然失色。因此,在服飾結構上,衣冠一體,不可分割,已構成我國傳統的服飾風尚。

Ⅳ 「帽子」在古代的文言文里被稱做什麼

「帽子」在古代的文言文里被稱做:冠、冕、弁、幘

Ⅵ 古代書童帽製作

古代一般書生都有的跟班一般幫書生整理房間整理書籍筆墨等等也一起陪讀也是一個照顧書生生活起居的人在武俠里書生很多時候也是一個很厲害的角色當然書生的書童也一般很不錯的

Ⅶ 有什麼書是專門介紹古代帽子的

奴隸社會時期帽子一開始只是在官僚統治階層普遍使用,不是為了防熱御熱,而是它的裝飾和標識作用。象徵著統治權力和尊貴地位。這是的帽子應該叫「冠」和「冕」,只有帝王和文武大臣可以戴帽子,標示其地位和權力的大小,形成一種科層官僚秩序,就是所謂的中國古代冠冕制度,《釋名》曰「二十成人,士冠,庶人巾」,可見只有士以上的人才可以帶帽子,其他平民百姓都沒有戴帽子的權利。

眾所周知,中國源遠流長的歷史經歷了奴隸社會、封建社會才發展至今的,一開始發明的帽子,也是物以稀為貴的,並不是所有人都可以佩戴的,而且最開始的帽子也並不是為實用,帽子直到真正發揮它的實用價值是在清朝末年,西洋文化傳入中國,上至官僚商人,下至車夫乞丐,在影視劇中可以看到出席宴會頭戴高貴禮帽的紳士以及頭戴氈帽拉黃包車的車夫,甚至用帽子放錢的乞丐。

Ⅷ 古代讀書人戴的帽子叫什麼冠

現在一般電視上的都是綸巾。事實上在古代文士或文官可以戴一下幾種冠:

1 小冠(也稱束髻冠)

這是一種束在頭頂的小冠,小冠多為皮製,形如手狀,正束在發髻上,用簪貫其髻上,用緌
系在項上,武官壯士則多飾纓於頂上,稱為垂冠,初為宴居(在家便裝)時戴,後通用於朝
禮賓客,文官,學士常戴用。

2 進賢冠(也稱儒冠)

是在朝的文官所戴,冠上有梁為記,亦稱梁冠,以梁的多少來分等級爵位,並可再襯巾幘,
如無巾幘與梁數,則為儒者戴用。

3 梁冠

梁冠多為在朝文官所戴,一品七梁,二品六梁,三品五梁,四品四梁,五品三梁,六品,七
品二梁,八品,九品一梁,梁冠為歷代在朝文官所好戴。梁冠其形方,前低後高,後傾,有
圍片,前開後合,冠形按〈三才圖會〉復制。

Ⅸ 中國古代帽飾

帽子是古代「頭衣」的一種,並且是最古老的一種「頭衣」,古代「頭衣」包括帽子、巾、襆、頭、冠、冕、弁等。《說文解字》未收「帽」這個字,可見帽是出現於東漢以後的字。
古代的帽子也沒有什麼特別明確的定義,有時和其他「頭衣」外形相近,沒有一個特別嚴格的界限,但一般說來,帽子是圓頂形的,能覆蓋整個頭部,且易戴易脫,為人們日常所戴。
我國戴帽子的歷史很久了,早在春秋戰國以前,人們都是戴帽子的,並且是皮帽子。只是後來隨著封建制度的建立,,等級制度的出現,一般有地位有身份的人才轉而戴弁、冠、冕等,帽子轉而成了小孩的專用品。到晉代已經要求不是那樣很嚴格了,一般士人亦可戴帽子。實際上在三國時期,凡不做官的士人就可以戴帽子,有名的高士管寧就在家中戴黑布帽子,但在正式場合是不允許戴帽子的,而要按規定戴冠和幘等。
有趣的是,在漢族已不是很講究的時候,作為習慣於戴帽子的少數民族,一面推行漢化制度,一面卻嚴格要求不得戴帽子,還有人為此丟了官。北魏孝文帝一次南征回京,見城裡婦女仍有戴帽子穿小襖的,就責備留守的任城王元澄,問他為何不管,元澄辯解說,戴帽子穿小襖的只是少數。孝文帝很生氣,質問他:「你是否覺得全城人都應該戴帽子穿小襖呢?」結果將任城王及其他留守的官員全罷免了,演出了我國歷史上為帽子而丟官的一幕,可見戴不戴帽子在當時有著重要的政治意義。此事在《魏書》《北史》上都有記載。而據《宋書。禮志》記載,當時的南方,百姓已普遍戴帽子,且士大夫也逐漸以帽子為常服,這對推行漢化的北魏不啻是一個諷刺。由於帽子有其方便的一面,因而北魏以後,士大夫階級也逐漸戴起了帽子,成為日常生活中的一般打扮。到隋唐以後,由於民族的大融合,帽子成為人們日常普遍的一種服飾,並且和現代的帽子一樣,容易脫掉。古代人戴帽子也和現在一樣,喜歡趕時髦,後周時獨孤信打獵時帽子稍微斜了點,結果百姓戴帽子都要學他將帽子斜戴上,以為時髦。隋文帝楊堅未當皇帝以前,因脖子上長有一肉瘤,怕人看見,便戴帽子以遮掩,竟流行而為時尚。帽子的類很多,魏晉南北朝時期就有突孫帽、大帽子、白紗帽、烏紗帽、皂帽等;唐宋時代有席帽、渾脫帽、氈帽、壓耳帽、風帽、婦女戴的帷帽、胡帽等;明清有棕結草帽、遮陽大帽、圓帽、鵝帽、堂帽、巾管帽、瓦楞氈帽、小帽、卷檐氈帽、皮帽、狗頭帽、涼帽等等。它們因材質、形狀等的不同,而分別具有防風、遮陽、保暖、美飾等功用。這其中最負盛名的乃是烏紗帽。
烏紗帽,顧名思義就是用黑色的紗製作的帽子。它不是嚴格的一類帽子,而是將凡是用烏紗製作的帽子都可稱為烏紗帽。在隋以前,帝王戴白紗帽。宮官和官宦有戴烏紗帽的。隋唐時烏紗帽成為朝中官員的一般頂戴。到宋代,四腳襆頭興起,原來式樣的烏紗帽逐漸廢止,但由於襆頭亦多用烏紗製作,故仍將襆頭稱為烏紗帽。宋代烏紗帽多為展腳,即帽翅平展,據說這樣可以防止大臣們在朝上竊竊私語。在明代,官員戴的烏紗帽的定製是前低後高呈台階形,兩翅為牛舌形,寬寸余,長五寸,但亦有戴其他樣式者。由於明代只有官吏才能戴烏紗帽,故後世將烏紗帽作為官帽的代稱。後世在舞台上出現的官員所戴的烏紗帽就是明代的式樣。烏紗帽到清代即廢止了。

Ⅹ 古代書生戴的帽子叫什麼

書生的帽子:冠。
基本字義

1. 帽子:衣~。~戴。~蓋(古代官吏的帽子和車蓋,借指官吏)。衣~楚楚。
2. 形狀像帽子或在頂上的東西:~子。雞~。樹~。~狀動脈。

詳細字義
〈名〉

1. (會意。從「冖」( mì),用布帛蒙覆。從「元」(人頭),從「寸」(手)。意思是:手拿布帛之類的製品加在人的頭上,即「冠」。本義:帽子)
2. 同本義 [hat]
冠,弁冕之總名也。——《說文》
冠至尊也。——《禮記·問喪》
緇布冠。——《儀禮·士冠禮》。注:「今小吏冠。」
凡甸冠弁服。——《周禮·司服》
怒發上沖冠。——《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新沐者必彈冠。——《楚辭·漁父》
冠蓋相望,乘堅策肥。——漢· 晁錯《論貴粟疏》
小民罷市,喪出江上,白衣冠送者夾岸。——《明史·海瑞傳》
峨大冠,拖長紳者,昂昂乎廟堂之器也,果能建伊皋之業耶?—— 明· 劉基《賣柑者言》
3. 又如:衣冠整齊;怒發沖冠;二十而冠;冠禮;冠巾;冠玉(帽子上裝飾的美玉。後多用來指代美男子);冠佩(帽子與佩玉。亦指官吏士紳);冠綬(禮帽與印綬)
4. 頂端 [cap] 。如:群芳之冠;冠石(以三石為足而聳立於地的大石)
5. 指突起像帽子的東西 [cap-like object]。如:樹冠;花冠;冠珥(太陽邊緣外面的發光氣團);冠銹病
6. 公雞頭上的肉瘤或高出的羽毛 [comb]
旋見雞伸頸擺撲,臨視,則蟲集冠上,加丁不釋。——《聊齋志異·促織》
求採納為滿意回答。

與講古代帽子的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換發電機皮帶和漲緊輪多少錢 瀏覽:419
國內婚紗禮服批發市場 瀏覽:294
四到五歲的孩子衣應該織多長 瀏覽:148
皮帶電子秤怎麼清零 瀏覽:85
連體顯身材襯衫 瀏覽:234
女孩穿著合體的風衣 瀏覽:408
小孩圍巾多少厘米寬 瀏覽:407
白色衣和黑褲子 瀏覽:185
如何編織衣針開衫外套 瀏覽:639
奶茶妹妹雅女裝 瀏覽:11
重慶江北區高中校服 瀏覽:172
襠部全拉鏈的褲子 瀏覽:28
嘻哈格子襯衫搭配什麼外套 瀏覽:19
制服絲襪s 瀏覽:787
女裝褲子哪個淘寶店好 瀏覽:291
皮衣口袋怎麼做 瀏覽:822
古奇皮帶一般多少錢呢 瀏覽:241
黑色襯衫改成短裙 瀏覽:470
歐尼邇衣 瀏覽:175
型男冬季牛仔外套搭配圖片 瀏覽: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