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含義不同
暖帽屬於清代服飾,多為圓型。
清代官員夏日所用官帽。涼帽的形制,無檐,形如圓錐,俗稱喇叭式。
2、特點不同
暖帽的形制,多為圓型,周圍有一道檐邊,材料多為皮製,也有用呢制、緞制及布制的,視其天氣變化而定。顏色為黑色為多。皮毛之類也有分別。最初,以貂鼠為貴,其次為海獺,再次為狐,其下則無皮不用。
涼帽材料多為藤、竹製成。外裹綾羅,多用白色,也有用湖色、黃色等。上綴紅纓頂珠。頂珠是區別官職的重要標志。
左為冷帽,右為暖帽。
(1)清朝大臣帽子後面的尾巴擴展閱讀:
暖帽中間還裝有紅色帽緯,或以絲制等。帽子的最高部分,裝有頂珠,材質多以紅、蘭、白、金等色寶石。頂珠是區別官職的重要標志。
按照清朝禮儀:一品官員頂珠用紅寶石,二品用珊瑚,三品用藍寶石,四品用青金石,五品用水晶,六品用硨磲,七品用素金,八品用陰文鏤花金,九品陽文鏤花金。頂無珠者,即無品級。
涼帽的形制,無檐,形如圓錐,俗稱喇叭式。材料多為藤、竹製成。外裹綾羅,多用白色,也有用湖色、黃色等。上綴紅纓頂珠。頂珠是區別官職的重要標志。
按照清朝禮儀:一品官員頂珠用紅寶石,二品用珊瑚,三品用藍寶石,四品用青金石,五品用水晶,六品用硨磲,七品用素金,八品用陰文鏤花金,九品陽文鏤花金。頂無珠者,即無品級。戴涼帽的官吏。
⑵ 清朝官員帽子後面的東西叫什麼
叫清翎枝,分為藍翎和花翎兩種。藍翎是低等地方官員和宮中的侍衛和太監們所帶,花翎是身份的象徵,不是一般人可帶的,一般是皇親國戚、朝廷重臣以及戰功赫赫的人。花翎又可分為幾個等級,相征不同的身份
⑶ 清朝官員的帽子有兩種樣式,有什麼區別
清朝的官帽和其他朝代不同。官帽分為暖帽和涼帽兩種,暖帽為冬春所戴,涼帽為夏秋所戴。暖帽為圓形,有一圈向上反折的檐邊,多用皮呢緞布製成,多黑色。中有紅帽緯,帽頂有頂珠。涼帽無檐,形如圓錐,用白、湖藍或黃色羅為表。紅紗綢為里,帽表也綴以紅色帽緯。
頂珠即頂戴,俗稱「頂子」,用不同材料辨識官級:一品紅寶石,二品珊瑚,三品藍寶石,四品青金石,五品為水晶,六品硨磲,七品素金,八品陰文鏤花金,九品為陽文鏤花金。無頂珠者無關品。
頂珠下有翎管,用以安插翎枝。翎枝分藍翎和花翎兩種。藍翎為鶡所所做,花翎為孔雀羽所做。花翎有單眼、雙眼和三眼之分,眼多者為貴。眼是指孔雀毛上的像眼睛似的鮮明者。一個就一眼。藍翎無眼,是六品以下、在宮里的侍衛官員戴。也可給低級軍官。貝子和固倫額附用三眼。皇室親貴和和碩額附戴兩眼。五品以上內大臣,軍中統領參領戴單眼。親王郡王貝勒不戴,後也有。道光年間捐官,花翎藍翎可由捐而得~~
⑷ 清代官員的冠帽分為哪兩個部分
清代男子的冠帽可分為兩種,一種為禮冠,一種為便帽。禮冠又稱大帽子,其制有二:一為冬春所戴,叫暖帽;一為夏秋所戴,叫涼帽。按禮部規定,換季之日須統一,每年三月、始戴涼帽,八月換戴暖帽,屆時由禮部奏請。
暖帽一般多做成圓型,周圍有一圈朝上翻卷的檐邊。檐邊的材料多用皮製,也有用呢、絨為之者,視氣候變化而定。顏色以黑色為多。所用皮毛,也有分別。據清代葉夢殊《閱世編》記,最初以貂鼠為貴,次則海獺,再次則狐,其下者濫惡,無皮不用、由子海獺價格昂貴,故有以黃狼皮染黑而代之者,名曰騷鼠,時人爭相戴之。
康熙年間,江寧等地新制有一種剪絨暖帽,色黑質細,宛如騷鼠。由於價格更為低廉,一般學士都樂於戴用。在暖帽的頂部,裝有紅色帽緯,或以絲制,或以緞裁,帽緯之中則裝以頂珠。
涼帽之式,如同斗笠,呈喇叭形。喇叭口初尚扁而大,後尚高而小。它的具體做法是用玉草(俗稱德勒蘇草)或白草編織成圓錐形帽胎,也有用藤、竹、蔑席或麥秸編織的,外裹白色、湖色或黃色的續羅,邊緣另用石青色織金邊鑲沿。
冠內綴有圓箍,圓箍的兩旁垂以緞帶,使用時縛於額下,以免滑墜。冠前另以金佛為飾,後面綴有舍林。在涼帽的頂部,也裝有頂珠及紅緯,制同暖帽。
禮冠之中,又有朝冠和吉服冠的分別。它們的區別主要在冠頂:朝冠的頂部一般制為三層,上為尖型寶石,中間有球型珠寶,下面是金屬底座。吉服冠頂比較簡單,僅有球型珠寶及金屬底座兩個部分:底座有用金的,也有用銅的,上面鏤刻花紋。在底座和頂珠的中心,都鑽有一個5毫米直徑的圓孔:從帽子的底部伸出一根銅管,然後將紅纓、翎管及頂珠串上,再用螺紋小帽旋緊。
頂珠又叫頂子,以顏色及材料的不同,來區別戴冠者的品級:
朝冠頂子,文武一品官用紅寶石,二品用珊瑚,文三品用珊瑚、武三品用藍寶石,四品用青金石,五品用水晶,六品用碑璨,七品用素金。八品用陰文鏤花金頂,九品用陽文鏤花金頂,未人流者,同文九品。
吉服冠頂子,文武一品官用珊瑚,二品用鏤花珊瑚,三品用藍寶石,四品用青金石,五品用水晶,六品用陣碟,以下官品的頂子質料與朝冠相同。官員若觸犯法律,在被罷免之時必須將帽子上的頂珠取下,表示已不帶官職。
在頂珠之下一般還裝有一根兩寸長的翎管、用以安插翎枝,質為白玉、翡翠或琺琅,也有用料器製成的。翎枝一物,源自明朝,當初多插在遮陽帽上,染天鵝翎為之,貴者三英(枝),次者二英,再次英。
清朝的翎枝,有花翎、藍翎兩種。花翎是用孔雀的翎毛製成的,俗稱孔雀翎。其制有單眼、雙眼、三眼之分。所謂「眼」,是指翎毛尾梢的一圈鮮艷的斑紋。按清朝禮儀,冠上所插翎枝,以翎眼多寡辨別等級。
孔雀翎中,以三眼最貴,惟宗室貝子可戴;鎮國公,輔國公,和碩額駙戴二眼;內大臣,一等、二等、三等侍衛,前鋒、護軍參領,諸王府長史,一等護衛戴一眼。藍翎則以鵲羽所制,其七無眼,貝勒府司儀長,王府、貝勒府二、三等護衛等戴藍翎。
明清兩朝的翎枝差別,主要在它的裝法:明朝是將翎枝插在帽頂中間,呈直豎狀,而清朝卻將翎枝拖垂於腦後。
在清朝初期,花翎極為貴重,很少有漢人和外任大臣插戴。隨著時間的推移,凡有軍功的人,幾乎都能得到賞戴花翎的待遇。道光以後,這種禮儀已不甚嚴格,與花錢捐官相適應,也可花錢捐買花翎、藍翎,甚至可以隨意選戴。
清代官吏外出遇雨,另有雨帽。這種雨帽多製成尖頂,形如覆鍋,以細竹為胎,外蒙油絹、油紙或具有防水性能的羽緞,也以顏色辨別等差。如乾隆朝規定:一至三品官用全紅色,四至六品官用紅色,加青邊,七品以下用青色加紅邊。皇帝身邊的侍衛、起居注官,及奏事處、批本處的行走人員,即使不夠下品品級,也可假借三品待遇,使用全紅色雨帽
⑸ 以前的官帽後面為什麼有個尾巴
中國清朝的官品分多少等級
一、品級(級別)
1、正一品
1)文京內官:太師、太傅、太保、殿閣大學士(相當於政治局CW)
文京外官:無
2)武京內官:領侍衛內大臣、掌鑾儀衛事大臣。
武京外官:無
2、從一品
1)文京內官: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少師、少傅、少保、各部院尚書(部長)、都察院左右都御使(最高檢查院長)、協辦大學士(政治局W員)。
文京外官:加銜總督
2)武京內官:九門提督(衛戍司令)、內大臣。
武京外官:將軍、都統、提督。
****以下以a表示文京內官,b表示文京外官,c表示武京內官,d表示武京外官****
3、正二品
a: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內務府總管、鑾儀使、大理院正卿。
b:各省總督、漕運總督、河運總督。
c:八旗護軍統領、(左、右)翼前鋒統領。
d:副都統、總兵。
4、從二品
a:內閣學士、散秩大臣、翰林院掌院學士、各部院左右侍郎。
b:巡撫、布政使司布政使。
c:無
d:副將。
5、正三品
a:都察院左右副都御使、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上駟院卿、大理院少卿、太常寺卿。
b:順天府尹、奉天府尹、按察使、步軍翼尉、各省提學使。
c:一等侍衛、火器營翼長、健銳營翼長、前鋒參領、護軍參領、驍騎參領、武備院卿、參領。
d:城守尉、參將、指揮使。
6、從三品
a:太僕寺卿、光祿寺卿。
b:都轉鹽運使司鹽運使、參政道。
c:包衣護軍參領、包衣驍騎參領、王府一等侍衛。
d:游擊、下五旗參領、協領、指揮同知、宣慰使、土游擊。
7、正四品
a:通政使司副使、鴻臚寺卿、大理寺少卿、太常寺少卿、太僕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都察院六科給事中。b:順天府丞、奉天府丞、各省守巡道員、鹽法道、副使道。
d:防守尉、佐領、都司、指揮僉事、宣慰使司同知、土都司、兵備道、代本。
8、從四品
a:內閣侍讀學士、翰林院侍讀學士、翰林院侍講學士、光祿寺少卿、國子監祭酒。
b:知府、土知府、都轉鹽運使司運同、參議道。
c:城門領、包衣護軍副參領、包衣驍騎副參領、包衣佐領、四品典儀。
d:宣撫使、宣慰使司副使。
9、正五品
a:各部院郎中、太醫院院使、左右庶子、僉事道、欽天監監正。
b:直隸州知州、同知、土同知、順天府治中、奉天府治中、監掣同知。
c:步軍副尉、步軍校。
d:關口守御、防禦、守備、宣撫使司同知、千戶、宣慰使司僉事。
10、從五品
a:鴻臚寺少卿、各部院部外郎、翰林院侍講、翰林院侍讀、詹事府洗馬。
b:各州知州、都轉鹽運使司副使、土知州。
c:委署護軍參領、委署驍騎參領、下五旗包衣參領。
d:副千戶、宣撫使司副使、招討使、安撫使、長官司長官使、河營協辦守備、守御所千總。
11、正六品
a:太醫院左右院判、內閣侍讀、左右中允、主事、都察院都事。
b:京府通判、土通判、京縣知縣、通判。
c:藍翎侍衛、整儀尉、親軍校、護軍校、前鋒校、鳥槍步軍校、驍騎校、委署步軍校。
d:千總、宣撫使司僉事、安撫使司同知、招討使司副使、長官司副長官、百戶、土千總、門千總、營千總。
12、從六品
a:左右贊善、翰林院修撰。
b:土州同、州同、運判、理同。
c:內務府蘭翎長、六品典儀。
d:盛京游牧副尉。
13、正七品
a:內閣典籍、主簿、評事、通政使、太常寺典簿司知事、太常寺博士、御醫。
b:知縣、京縣縣丞、順天府滿州教授、訓導、土知縣、縣視學。
c:城門吏、太僕寺馬廠協領。
d:把總、土把總、安撫使司副使。
14、從七品
a:五官靈台郎、光祿寺典簿、布政使司都事、翰林院檢討、國子監博士。
b:土州判、州判。
c:七品典儀。
d:衛千總、安撫使司僉事。
******為節約篇幅,七品以下簡略,見諒!******
二、清朝補服圖案
1、封爵位
親王補服圖案:身前身後五爪正龍各一團,兩肩五爪行龍各一團
郡王補服圖案:身前身後兩肩五爪行龍各一團
貝勒補服圖案:身前身後四爪正蟒各一團
貝子補服圖案:身前身後四爪行蟒各一團
鎮國公、輔國公補服圖案:身前身後四爪正蟒各一方
公爵、侯爵、伯爵補服圖案:身前身後綉九蟒
子爵補服圖案:身前身後綉麒麟
男爵補服圖案:身前身後綉獅
2、文官
一品綉鶴
二品綉錦雞
三品綉孔雀
四品綉雁
五品綉鷳
六品綉鷺鷥
七品綉雞敕
八品綉鵪鶉
九品綉練雀
3、武官
一品、鎮國將軍:綉麒麟
二品、輔國將軍:綉獅
三品、奉國將軍、一等侍衛:綉豹
四品、奉恩將軍、二等侍衛:綉虎
五品、三等侍衛:綉熊
六品、藍翎侍衛:綉彪
七品綉犀
八品綉犀
九品綉海馬
三、頂戴(頂珠和花翎)
文武官員的朝冠式樣大致相同,品級的區別,一是在於冬朝冠上所用毛皮的質料不同,而更主要的區別是在冠頂鏤花金座上的頂珠,以及頂珠下的翎枝不同。這就是清代官員顯示身份地位的"頂戴花翎"。頂珠的質料、顏色依官員品級而不同。一品用紅寶石,二品用珊瑚,三品用藍寶石,四品用青金石,五品用水晶石,六品用硨磲〔chēq_車渠,一種南海產的大貝,古稱七寶之一〕,七品用素金,八品鏤花陰紋,金頂無飾,九品鏤花陽紋,金頂。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更定官員冠頂制度,以顏色相同的玻璃代替了寶石。至乾隆以後,這些冠頂的頂珠,基本上都用透明或不透明的玻璃,稱作亮頂、涅頂的來代替了。如,稱一品為亮紅頂,二品為涅紅頂,三品為亮藍頂,四品為涅藍頂,五品為亮白頂,六品為涅白頂。至於七品的素金頂,也被黃銅所頂替。頂珠之下,有一枝兩寸長短的翎管,用玉、翠或琺琅、花瓷製成,用以安插翎枝。翎有藍翎、花翎之別。藍翎是鶡羽製成,藍色,羽長而無眼,較花翎等級為低。花翎是帶有"目暈"的孔雀翎。"目暈"俗稱為"眼",在翎的尾端,有單眼、雙眼、三眼之分,以翎眼多者為貴。順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曾對花翎作出規定,即親王、郡王、貝勒以及宗室等一律不許戴花翎,貝子以下可以戴。以後制定:貝子戴三眼花翎;國公、和碩額駙戴雙眼花翎;內大臣,一、二、三、四等侍衛、前鋒、護軍各統領等均戴一眼花翎。
⑹ 大家知道為什麼清朝做官的人帽子後面會有條長長的"馬尾巴"嗎
那時滿族人的風俗習慣,不是做官的人才有的,是當時每個人都有的,那是他們的頭發編成的辮子。不是你說的帽子後面的馬尾巴哦。
⑺ 宋朝官帽兩邊的長翅,清朝官員帽子後的一根羽毛,分別有啥用途
不同的朝代都有不同的服飾裝扮,尤其是官員的官服就有更多的講究。譬如現在每個學校的校服也是多有不同的,更何況是不同的時代。不同的社會發展情況決定了不同的禮儀官制,那麼宋朝官帽兩邊突出的長翅,還有清朝官員帽子後面的一根羽毛,都有啥不同的用途呢?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 吧。
清朝官帽後的一根羽毛
說完了宋朝我們就來看看清朝官帽後拖著的一根羽毛到底是幹啥用的?其實對於清朝的服飾來說,要想區別不同的職位以及尊卑地位來說,在官服的圖案以及官帽頂珠的不同材質上都是有所體現的,那麼這多餘的一根羽毛又是用來幹啥的呢?
其實這官帽後面的羽毛並不是所有的官員都有的,是需要皇帝賞賜才可以佩戴。而且這根羽毛也不是都一樣的,上面的孔雀翎眼的數量也有所不同。三眼的最為尊貴,還有官階比較低的用的是沒有眼的藍色鶡鳥毛。
所以說到底這個頂戴花翎還是身份地位的象徵,就比如這個三眼花翎,在清朝時期能夠得到的官員就屈指可數。其中比較出名的幾位就是傅恆、福康安、李鴻章等,相信大家對於這幾位的大名都是如雷貫耳的。而大貪官和珅雖然也是得到乾隆的極度寵幸,但也沒有獲得過三眼花翎。
所以要想得到三眼花翎還是需要綜合考量家世背景、個人業績等各個方面的,能得到皇帝賞賜的也是貴中之貴。所以大家以後可千萬不要小看了這個頂戴花翎了,估計在古代看到帶著三眼花翎的人,大家都是誠惶誠恐,恭敬有加的,你們說是吧?
不知道通過野雲的簡單介紹,各位讀者對於宋朝官帽的長翅和清朝官帽的羽毛,它們的用途有沒有更多的了解了呢?如有不同見解,歡迎在下方留言探討哦。
⑻ 人的官帽為什麼後面有兩個「尾巴」,對比宋朝官帽
宋太祖趙匡胤是陳橋兵變當上皇帝的,手下的將領都是兄弟,平時也沒大沒小的。而五代十國時的將領基本上都是文化水平比較低,規矩也少。而一旦商朝議政,皇帝上面坐著,下面的大臣也象以前在軍營一般,常常交頭接耳,竊竊私語,而趙匡胤雖然心裡不舒服,但也不能說什麼,畢竟都是為他加身黃袍的兄弟功臣。於是他就設計了這樣的官帽,兩邊的鐵翅各伸出一尺多長,這樣一來,當下面那些大臣要交頭接耳的時候,頭也湊不近,老是不是碰到這里就時觸到那裡。頭湊不近當然就不能竊竊私語,當然也就不能大聲說話。後面的人再把皇帝搞長尾巴帽子的意思傳出去,朝堂上的大臣們也就識相了。 可以說趙匡胤是個很心計的皇帝。以後的杯酒釋兵權更是如此。
⑼ 清代官員帽子上的那個「頂珠」,究竟是什麼
頂戴花翎,帽子最高處的「頂珠」,是清代官員身份的象徵。
1.八品、九品——鏤金
清代八品、九品官員都用鏤花金頂。不同的是,八品用陰紋鏤花金,而九品為陽紋鏤花金。
2.七品——素金
七品官員,使用的也是金頂。不同的是,七品頂珠為素金。
3.六品——硨磲
4.五品——水晶
五品官員頂珠為水晶。水晶是無色透明的二氧化硅結晶,屬貴重礦石。
5.四品——青金石
四品官員的頂珠為青金石,在中國古代稱為「繆琳」、「金精」、「青黛」等。
6.三品——藍寶石
三品官員使用的是藍寶石,相比一品官員的紅寶石,藍寶石的產量和種類要多一些。
7.二品——珊瑚
8.一品——紅寶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