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日本和服來歷
「和服」在德川幕府以前稱作「著物」,用高級紡織品縫制的衣服則稱作「吳服「。固定使用和服的稱謂是德川幕府之後,與西洋文化接觸中興起的概念。
日本江戶時代的《裝束要領抄》指出:「和服沿唐衣服而其制大同小異益。本邦通中華也始於漢,盛於唐世時。朝廷命賢臣因循於徃古之衣冠而折衷於漢唐之制,其好者沿焉不好者草焉而為。本邦之文物千歲不易之定式也。」
(1)舞溪手工人家菊花帽子擴展閱讀;
日本和服是在世界上享有極高聲譽的民族服裝之一。度娘里是這樣定義和服的:和服(わふく,wafuku) 是日本的民族服飾。江戶時代以前指吳服,語出《古事記》、《日本書紀》、《松窗夢語》,源於三國時東吳通過商貿活動將紡織品和縫紉技藝傳入日本,可分為公家著物和武家著物。
20世紀初國族主義傳入日本,「日本民族」的概念興起,遂改稱和服,成為大和民族的傳統民族服飾。
由於和服具有莊重、寧靜、安穩、美觀等特點,日本人在出席諸如冠禮(成人式)、婚禮、葬禮、祭禮、劍道、弓道、棋道、茶道、花道、卒業式、宴會、雅樂、文藝演出、慶祝傳統節日等活動時都會穿上和服。
⑵ 日本古代服裝種類
和服的歷史
衣食住行,是老祖宗們最為重視的問題。其中「衣」更是人類與禽獸區別、防寒御害的重要工具,不過隨著文明的發展,它的美化功能被大大地強調起來,時至今日,一件做工精巧的旗袍,一套新發布的法國女裝,無不被人做為藝術品看待。然而,若論當今世界最精緻的民族服裝,則非和服莫屬。
十二單
提起和服,首先要說源流(歷史傳承)。
從神治時代起,日本的服裝文化始終帶著鮮明的「外來」印記。這一點不僅體現在服裝的形式,還體現在衣料的織造技術上。
從應神天皇的時代起,日本與韓國、中國交往密切,為文化的傳輸帶來有利條件。推古天皇甚至模仿隋的服裝,制定了冠服和朝服。到了奈良時代,模仿唐朝的服裝和穿戴方式成為時尚,然而,物極必反,隨著時間推移,更具個性和魅力的服裝時代來臨了。這就是平安時代。
平安時代也是日本的「國風時代」,她是在全盤消化唐的文化後,以大學畢業生之姿堂堂登上了歷史舞台。此時的服裝也漸漸擺脫外來的影響,發展出獨有的奢美與精緻的特色。舉個例子,熟悉日本史的人一定聽過「唐衣」和「十二單」。唐衣是盛裝(禮服)的一種,以紫、緋為貴,金碧輝煌,美麗異常。十二單實際是一種穿著方式,她並不是十二層單衣,而是在單衣上疊十二層被稱為圭的服裝,圭輕薄透明,多層圭疊起時仍然能隱約看見單衣或表著的顏色,倍添朦朧恍惚的美感。從這里也可略窺日本人的審美觀,既喜歡抽象化的美,又喜歡真實細致地反映自然世界的美感
由於過度腐化,窮奢極欲,公卿統治終於衰退。鐮倉和室町幕府時期,相對精幹、簡易的武家文化出現,這一時代特徵也反映在服裝上。直垂和侍烏帽子是時髦的男裝,普及很廣。女裝變的簡單。織田信長的安土、桃山時期,女子流行穿著小袖,雖然美麗,但比起唐衣之類,還是簡陋。這一時期,帶有鮮明民間性的「能樂」逐漸成型,綺麗豪華的「能」裝束出現。此時,公卿的服裝沒有大的改變,基本是平安時代宮廷服裝的延續,而公卿與武家的最終融合是在明治時期,那是後話
江戶幕府時期,男裝、女裝雖有變化,比如女裝的小袖形狀變得接近現代,而男裝流行羽織(以黑五紋為正裝,茶、黃次之),帶結開始流行。但是,基本格局已定,到了明治時代,現在意義上的和服就定型了,此後一直沒有太大變化
和服源流*
從應神天皇統治時代起,日本與韓國之間日益頻繁的交往,使大量的錦、綾、絹、羅等高級絲織品源源不斷的運進國內。絲織品傳入的同時也將絲織技術帶了進來,從此絲織技術在日本開始發展。
推古天皇十一年十二月,宮廷制定冠服和朝服制度,模仿中國隋代的服裝制度。服裝為立領、右衽、筒袖衣,下穿白褲、系帶並垂結於前。面料選用粗厚棉綢,以服色區別等第貴賤。即大·德位服紫、大·小德位服青、大·小禮服赤、大·小信服黃、大·小義服白、大·小智服黑,並以青象徵木、以赤象徵火、以黃象徵土、以白象徵金、以黑象徵水,再以木火土金水的五行之色結合五倫之說,五倫中以德為先。褲是用白色粗厚棉布,腰帶用倭文布。
天武天皇十年開始,日本人開始使用革帶。正式場合穿有欄服,系長帶,上衣的衣腋合縫,下擺開橫衩,前襟系帶從右邊垂下長長的結。非正式場合的簡便服裝為無欄短帶,開腋,下擺無橫衩,襟帶也頗短。
從持統天皇四年開始,高官冬穿綾綢夏穿羅,綾羅地上以團窠圖案作為裝飾。窠是鳥巢之意,形如渦狀。色彩也根據官位來選定,從粉紅、黑紫、紫紅、深綠、深藍到淺藍色,平民服裝為黃色,奴僕為黑色。
奈良時代(710-780年)日本受到中國唐朝文化的廣泛影響,服裝中出現了男著女裝和女著男裝的社會風習。
奈良時代的織物種類很多,有綾、錦、羅、紗、綢、絹、綺、布等。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鹿胎絞
平安時代(794-1192年)在日本史上又稱"國風時代",它是指在消化唐朝文化之後發展起來的獨具大和民族風格的新文化。這時期服裝工藝發達,裝飾趨向華麗,是日本服裝史上的"貴族時代"。平安時代的宮廷服裝成了後來廷喜式的基礎
平安時代的盛裝包括唐衣、表著、圭、細長、壺裝束、單衣、裳、褲等。唐衣是指衣長和袖長較短的直領衣,後來唐衣又稱作禁色,規定、緋色錦綾唐衣沒有得到特許不能隨便穿著。
表著是一種與今天的和服相類似的服裝。
圭,是多層衣,層數不限,根據《榮華物語》載,多則達18-20層。小圭是套在表著外面的一種輕薄透明的服裝,這種衣服選用的顏色與表著不同,而通過小、輕薄的質地約略能透出些表著的顏色,非常漂亮,這不失為近代日本和服的一種特色。
細長穿在小圭的上面,看起來細長的服裝,質地和紋樣沒有特別的規定。
壺裝束,指戴市女笠,著圭,是女子外出遠門時穿的服裝。
單衣,尤其是裝飾性很強的"十二單"也是這個時期中重要的服裝式樣,它是宮中女官穿著的服裝。十二單不是指十二層單衣,而是指單衣上面疊十二層圭的裝飾性服裝。
鐮倉幕府(1192-1333年)是日本史上第一個武士政權,這個時期的武士服裝具有鮮明的民族和時代特色。至明治時代,日本的和服基本定型。
和服源流
傳說中日本神治時代有位依邪那歧命神,他在舉行祓除(用齋戒沐浴等方法初災求福)之事時,常常脫去上衣、袴、帶,裸露身體。據後人考證,傳說中描述的神治時代相當於日本的原始社會時期,那個時代日本人生活的遺址現已發現數千處,其分布區域,北起北海道,南至九州,幾乎遍布全日本。原始社會的日本人以群體方式過著遷徙不定的生活,主要的生產活動是狩獵和採集(不要總是想到帝國時代去)。也許就是在那個時代,日本人開始了用動物的皮毛或者樹葉加工禦寒,走出了裸露的時代
繩文人像
在繩文式文化時代後期(日本新石器時代,相當於前800—前500年)和彌生式文化時代(日本使用彌生式陶器的時代,相當於前300—300年),日本出現了兩種基本的服裝式樣。一種是套頭式圓領衫,造型類似於今天的圓領針織套衫;另一種是對襟式,門襟採用左衽,領尖至腰間,等距兩初用細繩系結扣接,袖子為筒形袖,長度在膝以上。與上衣配套的還有袴、領巾、於須比。
袴原指穿在下身遮掩於上衣內的一種襠布,但是這里的袴是指有腿部連接的類似於褲子的下裝。男子有一種稱為裳的纏腰,纏腰繞系於上衣,由於系結出現褶襇,使服裝產生了一些變化。女子大都穿裳,與男子不同的是,女子裳長及地,形式與今天朝鮮婦女裙「其瑪」頗為相似
領巾一般作為裝飾搭掛在兩肩,搭掛的形式不限,通常是又個人的愛好決定的。在生產勞動中領巾還時常被用作挽系長袖的帶子,或者作替代包袱布之用。在別離的場合,人們揮動著領巾,以示依依不捨的心情,它與後來明治時代流行的以揮舞手帕表示告別的作用是一樣的。,
於須比是一種比領巾大且長的一種帶狀織物,蒙在頭晌垂繞至腰間。古代日本婦女忌諱被男子窺容,所以用於須比蒙面。
據《古事記》、《日本書紀》、《植輪圖集》、《古語拾遺》等文獻記載,日本繩文式文化時代後期和彌生式文化時代的服裝已經採用楮布、麻布、棉粗布、藤布、科布等植物纖維材料製作,帶子是選用倭文布。服裝材料的出現籠罩著神話的光暈,如天日鷲神裁楮織布、日長白羽神自創麻布以利民用。
染色在當時已經比較普遍,據《應神記》載景行天皇時,平民已經知道用茜草染紅、靛藍染青、藎草染黃、橡果染果黑、紫根染紫。染織品大多無紋,偶有一些印紋,一般都是直接利用樹葉花草擦印完成的。所用的植物有月草、燕子草、榛、山藍、忍冬等。
日本從奈良時代前期開始就從大唐不斷輸入文化,其中包括衣食住行的各方面資訊,當然日常生活中的「服裝」也受到唐代的深遠影響,而當時代由奈良時代踏入平安時代後,後將服裝再加以改良,所以行成了所謂的平安宮廷裝束
平安時代的裝束極具有古典以及藝術的價值,即時到了今日,皇室的重要活動中仍然穿著平安裝束,而其影響也不僅止於皇室,以至於民俗祭典,以及神道等等。
平安裝束的種類
E
男子裝束 女子裝束
束帶 細長
衣冠 衵
直衣 生絹
狩衣 小桂
水干 十二單(正式裝束)
和服的紋所
紋所又稱紋章,是和服上表示一個家族或家庭的標志。有時這一紋所所標志的范圍可擴大到一個神社、一所學校、一個地區、一家公司等,總之是一個團體的集體的標志。
紋所的外形以圓形為多,也有多邊形。圓紋中有太輪、中輪、細輪、絲輪、二重輪、朧輪、洲浜輪、窠輪、雪輪、竹輪、菊輪、藤輪等;多邊形也有多種,日本人稱其為角紋,有平角、隅立角、的角、垂角、太夫角等。紋章中紋樣最多的是植物紋,也有器物紋、動物紋、建築紋、自然紋、幾何紋等。
紋所的起源是平安時代,公家之間的區別在於牛車上的標記,而武家之間的標記是兩家對陣時的軍旗。戰國時代,根據武功下賜,少數人獲得了一個家族的姓或榮譽,於是就出現了家族的紋所,這種紋所是榮譽的象徵,可以繼承。到後來,它成為公務、社交中的必要標志,人們可以一看紋章就明白對方的身份。
紋所大多出現在禮服上。首先是在留袖上,即在總體無花紋、只是裾模樣的留袖上飾以紋所。無地裾模樣紋所作為女性的禮服出現在江戶時代享保前後,並逐漸成為現代女子的正式禮服。和服是原來振袖的總模樣,在江戶幕府時代的接見令中,總模樣只留下了裾模樣或里模樣,圖案位置很低,上部大部分空地無紋,十分單調,此時在此處加上精緻的紋所,則顯得設計非常高雅,而且有意義。這裾模樣加紋所就是今日的留袖。有紋所的留袖格調特別高雅,有一種歷史的美。此後紋所大量的產生了。
所有紋所中最為難忘的是鐮倉時代的「菊花御紋章」,當時的後鳥羽上皇特別喜歡菊花,不僅在衣服、車輿上,而且還在太刀上裝飾菊紋,名為「菊作的太刀」,後鳥羽上皇是日本有名的多才多藝的人物,寫有不少詩歌。名刀「菊一文字則宗」是上皇請當時的名刀工備前則宗所鑄,刀上鍛有菊紋,故名。上皇對菊的愛好被後世的天皇所沿襲,因此菊紋成為天皇家家紋。到明治二年布告天下,以十六重瓣的菊花作為皇室的紋章。在日本,人們自古就非常喜歡野菊,據說這是一千年前由中國經朝鮮傳入日本,但真正的觀賞菊是從江戶時代開始的。
到目前為止,紋章之數大約為四百種左右,而經分化以後,則達七千至八千餘種,如光是梅花的紋章就有九十多種,一個家族原先只有一個紋章,但當家族分支後,紋章就會進行適當的變化、在家族中被賜的紋章就可能與原來的有所不同,紋章的數量就大大擴充了。
江戶時代是紋服的流行時期,這在吉原游里的歌舞伎役者的服飾上可以看出。紋章的製作方法也有不少。一是織的,稱為紋付羽織,羽服是從道服和胴服中發展起來的,在江戶時期女性是禁止穿紋付羽織的,女羽織的流行是在明治以後,一般是黑色地上織白色的羽織,男紋付羽織一般是用黑地拔染,所以稱為拔染紋,一般又分成陰文和陽文。此外還有用刺綉和貼綉而成的縫紋和切付紋,以絞頡工藝完成的紋章成為鹿子紋。
紋服中所用紋章的個數一般為五紋、三紋,或一紋三種,五紋是最正式的禮服所用的,背部中央一個,兩袖後邊與前邊兩胸各一個,共五個,在黑留袖、振袖、黑羽織等和服上所用;三紋是背後一個,後袖兩個,一般不是黑色的男女和服都用三紋;一紋最少,是最為簡略的和服所用的。
紋章的大小從明治到二戰前一般男服為一寸一分,女服為七分到八分五厘,現在男服一般為九分到一寸(3.5—3.8厘米),女服為五分五厘到六分(2.6—2.8厘米)。
水干
水干與狩衣同源,最早是平民的日常著裝。
與狩衣的式樣不同,水干在前、後身的縫合、連接處,都以「菊綴」進行加固;另外,水干沒有狩衣的頸扣(とんぼ),而是以細帶接系領口。
隨著時代的推移,水干逐漸成為武家及一部分公家的日常服裝,並很快成為了禮服的一種。現在,女性神職人員有時也穿著沒有菊綴的水干。
水乾的穿著方法大致分為兩種。一種是像穿狩衣一樣,只系頸扣不系帶子;另外一種則是將領口內折成為V字型,把領口的長帶自右肩向後繞,經左脅拉到胸前與胸帶相結——這種情況下,要將後裾塞入裙袴(水乾的裙袴被稱為水干袴)中。不過,按照高倉流的穿法,後裾是不需要塞入袴中的;現在的女性神職人員所使用的穿著方法也是這樣。
冠帽方面,五品以上的官員配戴烏帽子,六位以下則用風折烏帽子。
此外,水干也是平安和鐮倉時代的平民服裝。在大部分繪卷中,平民穿著的水幹上,菊綴通常會被省略;而下級武士所著的水幹上,菊綴卻比較清晰。
後來,由於公家也開始穿著水干,因此便逐漸產生了一系列的服制規定。
對於攝家而言,必須使用V字垂領的穿著方法。而庶民則不能這樣著裝——特別是與上級人士見面時,穿著方法被視為一種身份和等級的象。
地位低於攝家的清華家也是不系菊綴和扎袖的——這同樣是為了強調與貧民之間的區別。反過來說,一般的平民在穿著水干時,都是要系菊綴和扎袖的。
不過,在鐮倉時代也有「衛府官人、檢非違使使用菊綴」的記錄,不過由於沒有確鑿的史料證據,這也只能算是一種臆測了。
公武的裝束
鐮倉幕府(1192——1333年)是日本史上第一個武士政權,這個時期的武士服裝具有鮮明的民族和時代特色。
武士服最初與水干相仿,但是很快被直垂取代了,並且流行戴侍烏帽子。這種裝束不久後為民間男子所效仿,並得到了普及。
直垂是一種上衣下裙式服裝,上衣交領,三角形廣袖,胸前系帶。袴的式樣分為前後兩個時期,前期穿括袴,後期穿切袴。直垂的材料和紋樣選用另有特殊的規定。
公卿的服裝大致延續上個時代的形制。女子的服裝由於武家提倡簡易的生活,已經廢除了原來繁縟的著裝制度。
從戰國時代開始到應仁之亂,公卿的服裝保持原來的形制。室町幕府(1338——1573年)武家的服裝除了繼續沿用直垂外,還增加了布衣、大紋。大紋是用家族紋章裝飾在胸前、兩臂,並在背袴上染以大花紋的服裝,式樣像直垂。此外還新出現了素襖,素襖是下等武士的服裝,它的形制是從大紋發展而來的,有胸帶、菊墜,但沒有像直垂和大紋那樣的筒狀織物帶,而是採用了革帶。並且素襖無襯里、無紋、少有裝飾,因此後世的人們常常將素襖與布衣混淆。
應仁之亂以後,服裝更趨簡化。女官使用圭被限定在五層以內,稱為五衣。並按表著、五衣、打衣、單衣的順序穿著,廢除了裳的小腰。將取名為懸帶的帶子掛在大腰,從肩開始折回前面打結。平常服裝為白色小袖和緋袴,或不穿裙,代之以細帶。此外還出現了被衣,用於婚禮和外出時穿著。
典型的武家服裝有十德,十德以四幅織物縫合,飾以菊墜,穿短裙,加上小袖作為內衣。這種裝束可發展成為後來的羽織。直垂、大紋和袴的尺寸變長,短袴不再出現在正式的禮儀場合。永正年間開始,肩衣成為主要的便禮服,這是在模仿中世紀武士用的手無、陣羽織的基礎上,產生的斷袖直垂式服裝。
束帶(朝服)
束帶在日本的服制中被稱為「朝服」,即官員的制服。隨著時代的變遷,束帶的式樣漸漸向寬大舒適的日本國風化方向轉變。不過褲狀的下袴和革制腰帶則還殘留著唐風的痕跡。
作為正式禮服,文官穿著的束帶叫做「縫腋(ほうえき)袍」,而武官的束帶則稱「闕腋(けってき)袍」——這種側袖與衣身不相縫合的束帶是為了便於活動特別設計的——不過三位以上的武官也穿著縫腋袍。在穿著正裝束帶時,武官和中務省的官人,以及得到敕許、位在參議以上的公卿,都需要佩帶刀劍。因此,腰間要繫上名為「平緒」的細長腰帶。
穿著束帶時,在內衣外面要披上單(ひとえ),下身穿上紅色的大口袴和表袴(うえのはかま),上身再穿上「衵(あこめ)」,下襲,之後套上長裾,最後穿上外袍。另外,腰間要以上飾玉石、名為「石帶」的皮帶加以固定——總地來說,穿著方法是非常復雜的。袍的色彩按位階的劃分有所不同,因此正式的袍服又被稱為「位袍」。武官的闕腋袍又叫做「襖」,所以也稱「位襖(いおう)」。而不辨官位、任意選色的直衣則叫做「雜袍」。
官員們在入朝時,懷中需放置檜扇和貼紙;手持象徵威儀的笏板;腰間掛著「魚袋(ぎょたい)」。在我國唐朝,魚袋是進入宮城的資格憑證;傳入日本後,金魚袋為公卿所佩,銀魚袋則被殿上人使用。
在單外、下襲內里,要穿著紅色小葵紋綾(里側為平絹)製成的衵。此外,「下襲」後面原本有很長的「裾」,但是由於穿著時極其復雜,所以漸漸演變為只有皇室使用;而其他官員所著的下襲則與「裾」分離,將「裾」的部分加上繩帶,另外系在腰間,這稱為「別裾」。由於「裾」象徵著權力和威嚴,因此隨著時代的變化多次加長。現在,通過對官員著「裾」長度的分辨,我們便可判斷出其所處的歷史時代。
才著是剛到腳跟的「短裾」。平成登基禮時,天皇和東宮以外的皇族都穿著才著的束帶。
夏天時,公卿和敕許著用禁色的官員使用的下襲為蘇芳色、菱紋樣(親王、攝關為豎菱,其他官員用橫菱),無織里;其餘官員則用二藍色、無文、無織里的下襲。
由於束帶本來是入宮參見時的禮服,是權力和威嚴的象徵,所以只有在盛大的禮儀場合才能著用。不過掌權者、得勢的藏人以及太政官的官員卻一直堅持著穿著束帶參內的習俗。純中國式的「禮服」(在即位禮時使用)於明治時代被廢止以後,束帶便成為登基典禮和皇室大婚時必著的正裝。因此,今天只能在「葵祭」、「石清水祭」等古老的祭典中才能見到束帶。
在公事以外的儀式、參拜神社、為皇輿開道和騎馬時穿著束帶,下身可只穿形如指貫的裙袴,稱為「布袴」。此時所佩的刀劍不用正裝時的「飾太刀」或其代用品「細太刀」;而用「無文丸鞆太刀」或「野太刀」。
官 服
文武天皇大寶元年的《大寶令》規定,官服分親王四等、諸王十四等、諸臣三十等。各等級又有詳細的劃分。
朝服,上衣之色親王黑紫;諸王的正、從一位黑紫,正、從二、三位赤紫,正、從四、五位也是赤紫;諸臣的正、從一位是黑紫,正、從二、三位是赤紫,正、從四位上下是深緋,正、從五位上下是淺緋,正、從六位上下是深綠,正、從七位上下是淺綠,正、從八位上下是深藍色;大、小新任官員上下是淺藍色;無品官員穿黃色衣。文官和武官的區別是文官有欄,武官無欄。
禮服,大寶二年開始,在一些特別重大的儀式上又制定出了相應的禮服,這些禮服的形制後來一直被後世所沿用。禮服包括玉冠、長袖衣、袴、褶、帶、綬、玉佩、沓、持笏,這里的褶類似於裙圍,沓類似於鞋,袴類似於裙子,但下半截裁至膝。衣、褶的色彩按照等級,親王、諸王一品衣深紫,褶為深綠色;二品至五品穿淺紫色袍,其他同前;諸臣的禮服一品深紫,二、三品淺紫,四品深緋、五品淺緋,褶所有的都是用深藍色紗,六品以下無禮服。武官的禮服,五品戴冠、纓,淺紅色袍,白袴,金銀飾腰帶;衛士穿衫,白布袴,白布帶,綁腿,佩刀。聖德天皇四年又出現了御禮服。
女官服,根據「養老令」規定,內親王一品至四品可以穿禮服。女王一品穿深紫大袖上衣,淺綠褶,長裙為深紅色、深紫色、淺紫色、綠色豎條紋纈類織物製成,帶為深紅色和深紫色的印花條紋帶;女王二品至五品,衣淺紫,其他同前。內命婦一品穿深紫色衣,淺藍色褶;二、三品衣深紅、深綠、淺紫色帶鑲邊;五品衣淺紅,帶是在淺色上加淺綠。朝服由筒袖衣、褶、帶組成,內親王和女王一品衣深紫,袴為深紅色、淺紫色、豎條紋纈類植物製成,帶為深紅色、深紫色兩種;女王二至五品衣淺紫,其他相同。女官二、三品袴為深紅色、淺紫色、淺綠色。其他的女王二品以下的袴與此相同。女官四品衣身紅,帶為淺紫、深綠色;五品衣淺緋,帶為淺紫,裙子同二品、三品;六品衣深綠;七品衣淺綠;八品衣身藍。新官為淺藍色衣,帶淺綠,袴藍色。
平民奉公辦事時,男著黃衣、白袴、白帶,女著藍綠色衣,若要其他服色替代時,須配以紅色袴。
狩衣
狩衣在歷史上最先是以野外狩獵時所用的運動裝——這樣的形象登場的。由於穿著方便,又便於活動,因此一般公家平日里也喜歡穿用。後來便漸漸發展成為院參時的禮服。與此同時,狩衣的顏色也開始多樣化起來。
古時的狩衣是用麻布製作的,也稱作「布衣」。隨著使用階級的擴大,開始出現供公卿穿著的綾織材料,也出現了「有紋狩衣「、」無紋布衣「的稱呼。狩衣與布衣不同的地方在於,狩衣有襯里(裏地)。漸漸地,襯里也隨狩衣一同發展出多種多樣的美麗顏色來。
狩衣在衣袖的下方飾有「袖露」。根據年齡的不同分為薄平形(34、35歲以下的年輕人使用)、厚細形、左右捻形、籠括形和嵶形。袖露的式樣是以公卿位階等級來區分的。
狩衣的穿著和搭配的褲裙都是特定的。指貫(或差袴。另外,自平安到室町時代,也用「狩袴」來稱呼細身六幅指貫的袴)就是狩衣較為固定的下著搭配。進行禮祭儀式時,狩衣里還要穿著單衣(也可以用衵衣代替),但平時是可以不穿的。狩衣的色彩和紋樣除了禁色(天皇的專用顏色)以外,通常可以自由選擇,因此在近世便可以看到各種設計和色彩的狩衣。
本來是日常穿著的狩衣,隨著時代的變化,也漸漸地公服、禮服化。江戶時代狩衣作為武士禮服的出現,標志著「直垂階級」的誕生;當時的公家也普遍穿著狩衣。而今天,狩衣則成為神社神職人員的通用服裝(在這種情況下,所用的袴是差袴)。
小直衣
小直衣是中和了狩衣的簡便和束帶的威儀這兩方面因素的產物。
這種從鐮倉時代開始使用的簡便袍服又叫做「有襴狩衣」。如圖所示,它在通常狩衣的基礎上於裙裾處田添加了襴和蟻先。
原本,為了方便脖頸轉動,狩衣被設計成前、後身分離的式樣;而小直衣則將前、後襴部分縫合起來,胸以上的部分則以最初計算好的形狀縫制而成。
小直衣本來只有上皇、親王、大臣和大將品階以上的人才能穿著,其餘人等不得使用。但到了江戶時代,天皇也穿著小直衣,此時,它已經失去原有的象徵意義了。
現在,天皇、神宮祭主(限男子),延及皇族都可以穿著小直衣。天皇在6月和12月的「節折」、宮中神宮、神社舉行御奉納和御靈代御覽時使用小直衣;皇族則在修習神道時穿用。另外,出雲大社的神職人員也使用小直衣。
如上所述,小直衣是上級貴族所穿著的特殊裝束,所以扎袖也有特別規定的式樣。扎袖的規定基本上與狩衣相同,即按照年齡大小使用相應的式樣。但在現實中,使用薄平形扎袖的情況很少,一般只使用厚細形的扎袖。這大概是因為如果已位至大臣、大將,仍使用薄平形扎袖便顯得不大莊重的緣故吧。因此,實際上使用薄平形扎袖的人只有年幼的親王。
錦帶
日本婦女穿和服時,背部都要纏上一個看來既象小背包,又象中國南方婦女背小孩用的襁褓似的東西。其實,那既不是小背包,也不是襁褓,日本人把它叫做「帶」。用帶系身可以不讓和服送展,顯出形體的美,同時也是為了裝飾,使艷麗的和服更加多彩。
據考證,古代日本「紐」與「帶」系法和代表的意義各有不同,紐的語源是「聖裳」,「聖」代表神聖,裳本是橫幅的布,即今日的裙。系紐,不僅將紐與人的心結合在一起,同時也將人與神結合在一起。如果說古時,帶側重於裝飾,而紐側重於信仰的話,那末,至奈良時代,中國的女子禮服唐衣傳入日本,女性亦開始著上下分開的裙裝後,紐開始系在衣內,起帶的作用,而帶則更不為重用了。待到鐮倉時代以後,類似於現代和服的狹袖便服(小袖)流行,紐由衣內改為系在衣外,恢復了帶的作用,發展成為今日美麗的腰帶。
日本的腰帶在背後打有不同的花結,象徵不同的意義,表達著本人的信仰和祈願。據統計,日本帶的普通結法就有289種。帶,一般長3~4米,需在腰上纏三四圈。值得特殊介紹的是一種供日常系用的「名古屋帶」。這種帶寬30厘米,長3.6米。據說,桃山時代,日本女性曾用細帶束腰,但因形象不美而未被推廣。豐臣秀吉進攻朝鮮時,駐並名古屋。當時,雲集在名古屋的藝妓頭扎大發髻,身穿小袖衣,腰纏由中國工匠織的青紅兩種顏色的筒狀錦帶,很是艷麗。這種時髦的打扮,立即不脛而走,這種帶亦被稱作「名古屋帶」。
⑶ 民風民俗作文
回答即可得2分經驗值,春節
農歷正月初一至初三日,古稱履端、元旦,今謂春節,福州人叫「做年」,是一年中最隆重、假期最長的民間節日。黎明時分,各家敞開大門,焚香鳴炮,喜迎新年。這個節俗傳統禁忌甚多,說第一句話,做第一件事,都講究好彩頭,以冀一年之平安。新年伊始,逢人第一句都要說「恭喜」、「發財」、「平安」等吉利話,對方也報以相應的好話。當日不掃地、不打水、不挑擔、不劈柴、不洗衣、不洗澡、不理發、不說不吉利的話。全家起床後,便穿新衣服,或穿質地最好的衣著。早餐,有的吃太平面(線面、雞肉、鴨蛋),以祝太平、長壽;有的吃年糕(紅糖粿),以祝年年高升;有的老人吃素,祈求合家子孫一年平安。初一,小輩要向長輩拜年,長輩則給以壓歲錢或糖果、桔子。
初一不出遠門,初二、初三人們可以訪親拜友,互賀新年。正如清人吳繼筠在《福州歲時竹枝詞》中說的:「族新衣服趨人前,禮數謙謙喜連連;路上相逢共作揖,發財恭喜賀新年。」這便是古時福州新正的景觀。有出嫁女兒的人家,要辦春酒,邀女兒、女婿及外孫回娘家飲宴團聚。水上船家(
⑷ 權志龍帶帽子嘴上好像刁了個菊花的圖片 跪求
看看是不是這個系列(不過沒有帽子):
⑸ 武媚娘傳奇第17 到30 集劇情介紹
第17集 皇上賜武如意新名字武媚娘 武如意主動站出來回答這個問題,她隨便摘了一朵就說這是菊花海里最美的一朵。木圖王子等人問她為何就說這朵是最美的,這時武如意身後的手下把菊花海用火燒了個精光,武如意表示現在菊園沒有別的菊花,這朵便是最美。在座的人都被武如意的回答驚到,武如意為破壞菊花海向皇上道歉,皇上不僅沒怪罪她還誇贊她的回答很好。木圖王子要求與皇上比試箭術,心情很好的皇上讓他先展示一下自己的箭術,木圖王子摘下帽子扔到天上並用箭把帽子射到了木樁上。武如意騎著馬把摘到的那朵菊花用嘴咬住,皇上用箭射掉了那朵菊花,木圖王子看到皇上精湛的箭術甘願認輸。木圖王子誇贊大唐人才濟濟,連一個才人都這么厲害,他問武如意的名字,武如意要回答時,皇上賜給武如意一個新名字媚娘,從此武如意改叫武媚娘,皇上還讓她入御書房伺候筆墨。里鄭大人把長孫無忌的行車路線給了張公公,當初張公公答應告訴鄭大人害死鄭婉言的兇手是誰,現在張公公卻不肯說,鄭大人拿出刀抵在張公公的脖子上質問他,晨夕宮的羽林衛出現攔住鄭大人,張公公告訴他是德妃殺了鄭婉言,之後張公公拿刀刺死了鄭大人。晚宴上皇上為了今天的出色表現要重重地賞賜武媚娘,武媚娘的請求是解了德妃的禁足,皇上問她為何要這樣做,武媚娘覺得德妃的懲罰已經夠了,而且德妃為大朝會也付出了很多,皇上同意她的要求,解了德妃禁足,晨夕宮一切如舊。皇上讓武媚娘陪他一起看煙火,武媚娘表示她能生在大唐盛世真的很榮幸。德妃警告張公公不要暗地裡搞小動作,張公公提醒德妃不要忘本,殷家是前朝的大家,家裡的數口人都死在了李淵父子的手裡,德妃卻不想報仇。
第18集 殷家叛變以往每次大朝會結束皇上都會與文德皇後在宮中散步,這次則是由武媚娘陪著他。德妃讓張公公回去告訴殷大人不要做出叛變的舉動現在立即遣散黨羽,否則她會把此事告訴羽林衛,絕不姑息他們,張公公告訴她現在已經晚了,殷大人已經帶著齊王出發來長安了。子在東宮里喝酒,稱心勸他別再喝了,皇上交待過今晚政事由太子代理,如果喝多了會誤事,太子表示今夜註定無事。手下突然向太子上報北漠軍在邊境集結部隊,太子意識到此舉異常。皇上與武媚娘在承慶殿聊天,這時一名假扮羽林衛的刺客沖了進來,他拿著刀刺向皇上時,武媚娘用手一把抓住刺客的刀,皇上從背後勒住刺客的脖子了結了他。武媚娘這才發現自己手上都是血,皇上拿手絹為她包紮,有大批的刺客拿著刀走向二人,武媚娘讓皇上趕緊跑,皇上表示現在已經來不及了,他說了一句一個也不留,在外面的羽林衛跳窗而入把刺客都解決了。晨夕宮的郝公公去拜見太子,他把殷家要叛變的事情說了出來,如果太子能幫殷家一把,等皇上一死,太子就是天子。太子知道郝公公想勸他弒父,他並沒有被郝公公的話迷惑。郝公公要行刺太子被稱心拿下,太子勸郝公公省點力氣趁早把同夥交代出來。長孫無忌進入宮中匯報殷大人的事情,一年前皇上就料到殷大人會叛變,便一直派人暗中監視他。長孫無忌懷疑德妃也參與了叛變,皇上則相信德妃與此事無關,二人打賭,如果德妃今夜來了甘露殿,她就是參與了叛變,如果沒有,她便與此事無關,可以繼續在晨夕宮生活。張公公告訴德妃派出去的刺客都死了,德妃斥責他們愚蠢狂妄,張公公表示現在一切都來不及了,德妃卻說只要在天亮前殺了皇上也許還來得及。韋貴妃與魏王見面,韋貴妃覺得他們應該趁此機會把武媚娘處死,魏王卻表示武媚娘不能構成大威脅,他們還是以扳倒太子為先。
第19集 德妃謀逆失敗投湖自盡德妃事先在自己做的甘露羹里下了毒,之後她帶著點心來看武媚娘,德妃一直問現在皇上的狀況,武媚娘知道德妃很關心皇上。武媚娘看到了德妃做的甘露羹,她意識到德妃實際上是為了皇上做的,德妃表示自己不敢親自把甘露羹獻給皇上,武媚娘認為今晚是個好時機,可以讓皇上嘗嘗德妃的手藝。武媚娘來到甘露殿為皇上獻上甘露羹,皇上則表示甘露羹對女人的身體也很好,他讓武媚娘先吃,武媚娘要吃的時候皇上問她這是誰做的,武媚娘才說出來是德妃,皇上揮袖把甘露羹打翻在地。武媚娘認為皇上辜負了德妃的真情,德妃為皇上做美味佳餚,他卻不領情。一旁的公公拿銀針試毒才發現甘露羹有劇毒,皇上諷刺道一片真情差點經過武媚娘的手得逞。皇上下令搜查晨夕宮,可德妃並不在裡面。武媚娘在凈出池邊找到了德妃,她問德妃為何要下毒,德妃表示為了齊王。德妃告訴武媚娘她會為了自己所做的負責,但請求皇上饒齊王一命,孩子是無辜的,說完德妃便投湖自盡。長孫無忌派人將平安火點起,齊王與殷大人看到了長安點起的平安火,以為皇上被他們派出的刺客殺死,他們按照原計劃帶兵趕往長安。皇上知道了當晚郝公公進入東宮一事,魏大人勸皇上不要多想,太子是忠於皇上的,皇上表示魏大人不愧是太子的老師。楊淑妃拜見皇上為德妃求情,沒過一會兒韋貴妃也來替德妃求情,長孫無忌本想與皇上商討德妃一事,但他看嬪妃們都在御書房就打算擇時再來,皇上表示既然他們都是為德妃的事情來的,就進來一起商討。長孫無忌認為德妃有謀逆之罪不該安葬在皇家陵園,韋貴妃卻表示齊王自幼不在德妃身邊,德妃叛變也是一個心碎的母親誤入歧途,這些年來德妃對皇上是一片真情,她應該得到善終,皇上告訴長孫無忌,德妃叛亂一事不表於天下,讓德妃有一個體面的安葬。
第20集 李淳風勸皇上殺光朝中武氏武媚娘拜見皇上為齊王求情,盡管齊王犯了逆反之罪,但他畢竟是皇上的親生骨肉,而且德妃臨死前的囑托武媚娘的事還歷歷在目,皇上告訴她齊王在來長安之前就被殷大人殺死了。 齊州軍在潼關被剿,皇上派出去的侍衛告訴齊王只要他放下手中的刀,皇上便饒他死罪,齊王不信,侍衛把赦令拿給他,齊王看到赦令後很開心,殷大人則一刀刺死了齊王。殷大人表示他沒能殺成皇上,就殺了皇上的親生骨肉,之後殷大人自刎而死。齊王自幼被皇上送到齊州,皇上甚至對他的音容笑貌都不怎麼了解,當時齊王出生就是個意外,皇上以為把他送走會遠離是非,沒想到還是落得如此下場。近日來太白星總在白天出現,朝中上下人心惶惶,星象與江山社稷有著聯系,皇上讓手下去找李淳風算卦。深夜裡皇上正在批奏摺,醒著的武媚娘在一旁偷偷觀察皇上,此時公公向皇上稟報李淳風有要事上報,李淳風甚至著急地連鞋都沒穿就跑了過來,皇上趕緊接見了他。李淳風告訴皇上近來的星象的確與社稷有關,他算到唐三代而亡,女主武氏代之。李淳風勸皇上殺光朝中的所有武氏,以免留有禍患。武媚娘正好偷聽到他們的對話,嚇得她險些驚叫出聲趕緊捂住了自己的嘴。韋貴妃讓春盈去打探李淳風算的卦,李淳風的徒弟把師父算出來卦寫在紙條上拿給春盈,春盈帶回去上交給韋貴妃,韋貴妃看完後趕忙讓春盈飛鴿傳書給魏王。侯君集戰勝歸來,正趕上高昌最近鬧事,皇上讓重臣們出謀獻策找一個人去平定高昌,太子表示應該派侯君集去,長孫無忌也附和道派侯君集。韋貴妃與魏王見面,韋貴妃覺得他們應該趁此機會把武媚娘處死,魏王卻表示武媚娘不能構成大威脅,他們還是以扳倒太子為先。第21集 韋妃陷害武媚娘失敗
武媚娘綁住李淳風拿出匕首架在李淳風的脖子上,李淳風不久之前勸說李世民殺掉宮中武姓之人,武媚娘意識到有人指使李淳風與她為敵。李淳風不肯向武媚娘招供,武媚娘只得割斷了李淳風身上的繩索,李淳風驚魂未定還沒好好喘口氣,門外忽然響起一陣敲門聲敲門的人正是李世民,李淳風沒有料到李世民忽然駕臨李府,武媚娘亦是嚇得手足無措不知如何是好。李淳風開門將李世民迎進屋中,李世民進屋跟李淳風談起天降異象武氏必定禍亂唐氏王族的事情,雖然李世民不願意殺掉武媚娘,但他潛意識中依然擔心唐家王朝被武氏禍害。李淳風見李世民開始擔心武媚娘就是禍害李氏王朝的女人,只得隨口說了幾句話支走了李世民,李世民離去之後武媚娘從藏身之處走了出來,李淳風沒有 向李世民透露武媚娘也在屋中,武媚娘一臉感激向李淳內道謝,李淳風雖然也對武媚娘有了一絲好感,但依然本著公正的立場聲稱以後會繼續占卜武媚娘是否是妖 星。如果武媚娘真的是禍害大唐江山的妖星,李淳風一定不會輕易放過武媚娘。李泰與韋妃合謀奪取唐氏江山,韋妃行事過急殺掉李淳風,李泰得知韋妃不顧大局殺掉李淳風,怒氣沖天在一個手下人的面前痛罵韋妃做事太沖動。李世民與幾個官員一起測字,紙上的文字顯然武媚娘就是禍害唐朝的妖星。楊淑妃帶著宮女來到武媚娘居住的地方,幾名宮女在房中四處尋找物品,其中 一名宮女從一張床鋪上搜出了一張紙條,紙條上寫著李世民的生辰八字,武媚娘在住處私藏李世民的生辰八字別有用心,楊淑妃接過紙條沒有吭聲。武媚娘心知自己 是被人陷害,嚇得趕緊跪在地上向楊淑妃喊冤,楊淑妃面色平靜提醒武媚娘不要害怕,不等武媚娘好好跟楊淑妃談話,韋妃派出的女僕春盈來到武媚娘居住的後宮借 口尋找小貓,楊淑妃知道春盈想找李世民的生辰紙條趁機陷害武媚娘,武媚娘跟著楊淑妃離開後宮讓春盈留下來尋找小貓,春盈來到之前楊淑妃手下搜出紙條的地方 一看,裡面空盪盪的紙條已經不翼而飛,本來春盈打算按照武妃的吩咐找到紙條趁機陷害武媚娘,結果楊淑妃破壞了韋妃的計劃。武媚娘跟隨楊淑妃在宮外散步,楊淑妃將寫著李世民生辰八字的紙條扔入湖中,武媚娘一臉感謝向楊淑妃道謝,楊淑妃領著武媚娘來到一處涼亭坐下,武媚娘一臉恭敬聽楊淑妃講述一些往事。
第22集 武媚娘懸崖殺馬救王子
李世民將武媚娘喚到馬場,武媚娘來到馬場一臉狐疑看著李世民,李世民之前見過武媚娘喜歡騎馬,因此專門准備了一匹好馬給武媚娘。武媚娘獲贈小白馬異常開心,在李世民的注視下來到馬兒身邊撫摸馬兒的毛發。李世民贈送白馬給武媚娘的消息傳遍宮中,春盈與韋妃談起武媚娘獲贈馬兒的事情,韋妃得知武媚娘受寵非但沒有生氣,反而露出笑容意識到是加害武媚娘的機會。入夜,李世民帶著武媚娘觀看宮中飛升的天燈,許多天燈飛到天空形成漂亮的紅光煞是壯觀,武媚娘看完天燈與李世民回宮做天燈,在做天燈的過程中武媚娘向李世民提出幾個要求,李世民非常疼愛武媚娘,對武媚娘提出的要求有求必應。天氣明朗,武媚娘跟隨李世民來到馬場上騎馬,雉奴對武媚娘騎坐的白馬產生了興趣,武媚娘讓雉奴騎到白馬上面玩耍,白馬已被韋妃的手下做了手腳,雉奴騎到馬背上驚得白馬撒起蹄子向前狂奔。突如其來的情況嚇了武媚娘一大跳,雉奴坐在馬背上身不由已向前狂奔,武媚娘顧不上多想騎上另一匹馬向雉奴追了出去,李世民緊隨其後跟在武媚娘身後。雉奴騎著白馬眼看就要撞到一棵樹上,武媚娘趕了過來奮不顧身爬到雉奴身後駕著白馬向前狂奔,白馬來到距離懸崖不遠的地方,武媚娘在最後關鍵時刻抽刀殺害白馬,白馬倒在地上沒有再向前狂奔,雉奴與武嫵媚從馬上掉下來差點從懸崖上摔下去。雉奴驚魂未定撲進武媚娘的懷中,武媚娘摟住雉奴不停地安慰,李世民趕了過來見雉奴平安無事,臉上升起欣慰誇贊武媚娘救了雉奴的性命。武媚娘雖然救了雉奴的性命,一些官員趁機拿武媚娘殺害白馬的事情大做文章,認定武媚娘是個兇殘無情的女人,李世民見官員們又想找機會加害武媚娘,臉上升起不悅與官員們發生爭執。官員們極力勸說李世民殺掉武媚娘,包括長孫大人也極力贊成官員們的主意,李世民事後與長孫大人獨自談話,朝中官員都希望李世民除掉武媚娘,李世民經過堅難的思想掙扎只得順應官員們的要求。徐慧因為武媚娘成為眾矢之的獲得李世民寵愛,李世民在書房寫字的時候傳喚徐慧,武媚娘本來以為李世民會傳喚她,得知徐慧受李世民傳喚到書房陪寫字,武媚娘心情急轉直下跌入低谷。韋妃一直在暗處挖空心思加害武媚娘,武媚娘被李世民冷落的消息傳到韋妃耳中,韋妃喜出望外心情大好。
第23集 武媚娘被李世民冷落
李世民駕臨韋妃後宮,韋妃喜出望外迎接李世民,武媚娘拿著天燈來到湖邊等待李世民到來,李世民曾經許諾陪武媚娘在湖邊點天燈,武媚娘牢記李世民說過的話來到湖邊等待李世民。韋妃幫助親戚蕭薔接近李世民,李世民喝了一些酒醉倒在床上,蕭薔在韋妃的幫助下來到房中上床與李世民共寢。武媚娘在湖邊等了大半天至到夜色降臨,李世民還是沒有出現,武媚娘心中非常失落依然不肯離去,一個太監走了過來好奇武媚娘一直站在湖邊等人,武媚娘心情失落與太監交談。李世民睡到半夜蘇醒過來發現蕭薔躺在旁邊,蕭薔睡得很香沒有一絲反應,李世民從床上下來悄然離去,韋妃端了利於生子的補湯給蕭薔,蕭薔不太願意喝補湯,韋妃提醒蕭薔喝了補湯才更容易懷上李世民的孩子。為了讓蕭薔懷上李世民的孩子,韋妃決定每天按時送補湯給蕭薔喝。王子青雀來到李世民身邊邀功,李世民建立了文學社修編一些古書,青雀廢寢忘食修編完了一本古書,李世民非常高興青雀用心學習修編古書。李世民數日以來一直冷落武媚娘,武媚娘非常希望能得到李世民召見,李世民一反常態沒有再召見武媚娘,而是時常召見徐慧,徐慧受召來到李世民身邊,武媚娘坐在後宮向太監打探李世民的情況,得知李世民召見的是別的妃子,武媚娘心情失落來到楊淑妃身邊述苦。徐慧在侍奉李世民的過程中為武媚娘說話,武媚娘無原無故被李世民冷落,徐慧憤憤不平勸說李世民應該召見武媚娘,李世民沒有接受徐慧的建議,依然堅持以後繼續召見徐慧。夜色已深,武媚娘還在等侯李世民宣召,一個太監走了過來一臉同情看著武媚娘,勸說武媚娘不要再等侯李世民,武媚娘雖然已經知道李世民已經不想理 她,但還是寫了一封書信通過太監之手轉到李世民手中,信中飽含武媚娘對李世民的思念之情,當初李世民正是觀賞了武媚娘跳的一段舞才喜歡上了武媚娘,武媚娘 希望能有機會再跳一段當初的舞給李世民觀賞。李世民看完信件臉上升起不悅,提醒貼身太監以後收到武媚娘的信件放在屋中的桌上便可。夜色已深,武媚娘堅持坐在屋中等待李世民,一個太監走了過來勸說武媚娘不要再等李世民,李世民已經完全不想理睬武媚娘,武媚娘沒有必要再苦苦久等下去,雖然太監一再勸說武媚娘,武媚娘依然滿懷希望認為李世民不久之後一定會來寵幸她。
第24集 武媚娘失寵淋雨生病
深夜,武媚娘還在等侯李世民,太監瑞安是武媚娘的貼身隨從,武媚娘苦等李世民不肯睡覺,瑞安一臉關懷勸說武媚娘不要再痴情地等待李世民。武媚娘感概萬分與瑞安談起許多妃女被李世民冷落,聯想到自己目前的處境,武媚娘深刻體會到被李世民冷落的妃子們的心情。瑞安見武媚娘已經有了深刻體會,趁機提起之前被李世民先寵後棄的一些妃子,李世民只要下定決心不寵幸某個妃子,以後就不可能再跟失寵的妃子見面,武媚娘無疑已是一名失寵妃子,瑞安勸說武媚娘不要再等侯李世民。李世民不想見武媚娘是因為官員們一致認定武媚娘是禍害唐朝的妖星,為了堵住官員們的嘴,李世民只得忍痛不再跟武媚娘相見。徐慧順其自然成為李世民的新寵,李世民讓徐慧戴上蘭陵王面罩跳舞,武媚娘走進屋中尋找李世民,李世民對待武媚娘冷漠無情,武媚娘心情失落離開王宮在宮外淋了一場雨。冰冷的雨水導致武媚娘患了一場大病,楊淑妃命人細心照顧武媚娘,韋妃得知武媚娘患病依然未死,心中升起憤怒決定指使魏王除掉武媚娘。李世民忽然患上疾病,武媚娘得知李世民患病,不顧自己生病親自上門探視李世民,李世民雖然知道武媚娘站在床邊,但依然閉著眼睛佯裝昏迷不醒,直到武媚娘轉身離去,李世民才睜開眼睛若有所思看著武媚娘離去的方向。魏王派出三個家丁拿著請貼拜見太子,太子不願意參加魏王舉辦的宴席,貼身隨從稱心喝令三個魏府家丁滾蛋走人。魏王與太子是親生兄弟,太子一直捉摸不透魏王的心思,不久之前太子從馬上墜落下來受了重傷,稱心暗中觀察魏王對太子受傷的反應,魏王因為太子受傷哭了一天一夜,民間都在盛傳魏王重心重義。魏王忽然舉辦宴席邀請太子參加,太子經過一番思慮決定晚上到魏府赴宴,稱心見太子改變主意想去魏府赴宴,只得決定跟隨太子一起赴宴。李世民深夜做了一個夢,夢中夢到在宮外遇到武媚娘,武媚娘牽著白馬勸說李世民跟她一起私奔,李世民遲疑不決聽到身後傳來太監們的呼喊聲,幾個太 監打著燈籠向李世民走了過來,李世民轉身一看武媚娘已經消失不見。幾個太監打著燈籠向李世民走了過來,李世民睜開眼睛從夢中蘇醒過來。站在旁邊的太監見李世民蘇醒,畢恭畢敬走了過來向李世民套近乎,李世民沒有跟太監說話,而是面色凝重回想之前夢到跟武媚娘相見的情景。
第25集 驪山狩獵武媚娘被箭射傷
有三名魏王的手下闖入了東宮把魏王府設宴一事告訴太子,太子想起來魏徵曾說過魏王才是他真正的對手一事,太子決定去看看。等太子出發後,魏王讓手下去請皇上來魏王府。太子到了魏王府後,魏王立刻假裝恭敬地向他敬酒,太子腳踩在括地誌上,拿酒敬自己的瘸腿,皇上此時趕到魏王府恰好看到這一幕,他呵斥太子胡鬧,隨後皇上為支持魏王擴建文學館賞賜了他白銀三千兩。驪山狩獵皇上卻讓太子好好修身養性,不必去驪山。楊淑妃覺得驪山之行一定會發生點事情,她讓吳王騎射時要保護好武媚娘驪山狩獵的前夜,皇上找來侍衛李魈,告訴他自己會在逐射之戲時甩掉武媚娘,讓他去接應武媚娘離開長安,讓武媚娘不要再回宮中,在外面好好生活。太子到府上找魏徵,魏徵問太子怎麼看他,太子回答是忠言進諫的良臣。魏徵曾輔佐上一任太子,可卻沒成功,現如今的形式與當時一樣,他希望這次能輔佐太子成為皇上。太子對自己缺乏信心,魏徵表示太子有能力且宅心仁厚,魏王卻愛背地裡玩弄詭計,吳王則是隋煬帝的外孫,於情於理都是太子成為皇帝最合適,最後魏徵表示太子雖然現在被禁足,但明天還是得去狩獵,而且要去救武媚娘。驪山狩獵的逐射之戲開始,皇上表示哪位皇子射到那名身手高超的士兵,就把寶劍賜給他,後來居上的雉奴追到了士兵卻不忍心下手,其他皇子甘願認輸,皇上便把寶劍賜給了雉奴。皇上等人騎馬到另一個地方去,此時他們甩下了武媚娘,武媚娘騎馬直追卻依然沒追上,李魈過來告訴她自己奉命來接應她。武媚娘表示自己剛剛沒見過他,李魈突然拿起手中的刀刺向武媚娘,武媚娘趕緊下馬跑進竹林,李魈又拿箭射她,被射中的武媚娘倒在地上,太子及時趕到並用馬替武媚娘擋下了一箭,皇上調頭回來看到這一幕,他質問李魈是誰指使他,李魈不肯說並當場自殺而亡。
第26集 太子被彈劾
受傷的武媚娘被帶回宮,夜裡她醒了過來出去透透氣,結果在清寧宮外的城牆上看到皇上站在那裡。皇上站到城牆上告訴她自己從小就在這里練習集中注意力,鍛煉無所畏懼的意志,武媚娘也一同站到了城牆上。皇上告訴武媚娘自己現在最牽掛的就是江山社稷,武媚娘直言道皇上還是信了關於女主武氏的傳言,如果她阻礙了大唐的江山社稷,皇上可以直接告訴她,不用特意派刺客殺她。皇上解釋自己本意不是殺她,不想為難皇上的武媚娘欲跳下城牆自盡,被皇上攔了下來。隔天一早王公公便向皇上道喜,一是侯君集成功率軍突破死亡沙海直奔高昌而去,鞠文泰驚駭而死,二是蕭薔懷上了龍種,皇上立刻前往乾祥宮看蕭薔的情況。韋貴妃與蕭薔故意在受孕四個月後告訴皇上,皇上讓蕭薔好好養胎並封她為婕妤。徐慧帶著酒菜來到清寧宮與武媚娘一聚,武媚娘告訴她自己小時候曾經深愛過一個人,若不是他捲入李孝常反叛一案,也許他倆已經成了親。徐慧問她那人叫什麼,武媚娘說他名叫李牧。太子救下武媚娘後不僅沒因擅自去驪山受責罰,反而立了一功,這讓魏王很是生氣,他意識到自己不能坐以待斃。手下告訴魏王可以重新把大家的注意力引導到太子失德身上來,他讓韋源承私下找一個無足輕重的小官在早朝時上奏此事。魏徵讓太子寫一份自諫書,明日上朝時呈給皇上。隔天早朝時朝議員張元濟率先上奏表示太子平庸無奇且昏聵無能,所以才會出現唐三代而亡的預言,如果想擺脫女主武氏代之的命運,需要易儲而改國運。張元濟的話嚇到了在場的人,皇上則立刻下令把他打入死牢。魏徵站出來說張元濟無緣無故玷污太子,應該即刻誅殺。
第27集 彭婆婆含恨離世
皇上沒有理會魏徵,只是把張元濟關入了死牢。自諫書也沒能呈上,還被無名小官彈劾,生氣的太子回到東宮就要擬奏疏讓皇上盡快殺了武媚娘,魏徵及時趕到攔下了他。魏徵告訴太子此時萬萬不可沖動,雪中送炭的朋友尤為珍貴,現在正是他們與武媚娘結盟的好時機,而他們的身份都不適合接近武媚娘,太子妃主動提出去見武媚娘。武媚娘每日去探望彭婆婆,喂她喝葯與她聊天,可彭婆婆的身體卻一日不如一日。太子妃來到彭婆婆的住所找武媚娘,她把來意如實地告訴武媚娘,希望武媚娘能與東宮一條心。武媚娘告訴她既然現在因李淳風的卜算流言四起,他們替李淳風卜算出結果便可。太子妃回到東宮把原話告訴魏徵與太子,魏徵明白武媚娘是想炮製一個女主武氏出來,他誇贊武媚娘的確聰穎,只要解決女主武氏,既是皇上希望的結果,武媚娘與太子也能不被流言困擾。武媚娘與彭婆婆聊天,皇上也來看她,痴傻的彭婆婆突然意識到眼前的是殺兄軾弟的李世民,她大喊道自己即使到了黃泉路上她也不要再見他一眼。眼看彭婆婆受了刺激,武媚娘趕緊讓皇上離開。隨後彭婆婆拿出一個箱子來,她交代武媚娘等她死後把箱子和身體都火化,並把骨灰撒到城牆外面。彭婆婆說她今生與來世會不惜一切代價詛咒皇上,這是她的遺願,並讓武媚娘一字不差地轉述給皇上。彭婆婆讓武媚娘發毒誓,如果武媚娘篡改一個字就讓她此生得不到自己愛的男人,孤苦一生,就算兒子也怕她恨她不會愛她,彭婆婆字字緊逼武媚娘只好發誓。武媚娘出去請太醫來,回來卻發現彭婆婆坐在鞦韆上沒了呼吸。皇上批改奏疏時筆突然斷了,瑞安向他稟報彭婆婆離世的消息。彭婆婆的屍體在掖庭火化,武媚娘把木箱裡面那隻彭婆婆做的手工木馬拿了出來,隨後把木箱也一並火化了。武媚娘在城牆向外面撒著彭婆婆的骨灰,皇上正好過來,武媚娘謊稱彭婆婆留下的遺言是如果有來生彭婆婆會不計前嫌親口叫皇上一聲惠兒,皇上很是感動。
⑹ 求這張圖的右邊,就是權志龍叼菊花戴帽子和墨鏡的圖片
⑺ 雲南麗江有什麼特產拜託了各位 謝謝
【布農鈴】 一種極富特色的、形狀同馬幫的馬鈴的掛件。這種馬幫文化商品,系店主人自己設計的,純手工製作。精緻小巧的青銅鈴鐺下系有一塊圓形木塊,手繪著各種各樣的畫。麗江大石橋東邊的「布農鈴」店有售,大約30元/個。 【土布】 過去因交通不便,納西人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他們所織的土布色彩豐富、質朴、富於變化。麗江古城裡有很多專門出售土布的商店,有的還代客加工成所希望的款式,比如上衣、裙子、帽子等。麗江四方街市場有售,大約30元/件。 【窨酒】 據說,伊麗莎白女王出訪中國時,在國宴上點的就是麗江的窨酒。窨酒屬黃酒類低度酒,早在明代就已形成了獨特的釀造工藝。麗江百貨大樓有售。大約15元/瓶。 【雪茶】 一種空心草芽狀的地衣類茶科植物,生長在海拔4000米以上,因潔白如雪而得名。雪茶性涼,味甘苦,具有生津止渴、清熱解毒、平肝降火、滋陰潤肺、降脂降壓等葯用價值,可單獨用開水泡飲,也可與茶葉、菊花、甘草等同泡。麗江百貨大樓有售。大約45元/500克。 【蘇理瑪酒】這是一種度數低、味道清香酸甜的飲料,寧蒗摩梭人和普米族稱其為「蘇理瑪酒」。色淺黃,內含氨基酸、碳水化合物、維他命等多種營養物質。麗江百貨大樓有售。大約25元/瓶。 【納西壁畫】 喜歡收藏壁畫的朋友,建議購買當地的納西壁畫,非常值得珍藏,擱置在桌面做擺設,效果真的不錯。麗江四方街市場有售,價格在15~30元不等。 【螺旋藻】 麗江程海是世界上三大生長螺旋藻的湖泊之一,而且生長的鈍頂螺旋藻是最為優良的品種,螺旋藻所含的成分使其具有保健和醫療雙重功效。在麗江街頭會看到很多加入螺旋藻後加工而成的食品,比如面條、餅乾等。麗江百貨大樓有售。螺旋藻面條5元/袋。 【東巴扎染】 到麗江一定要買的就是東巴扎染,它借鑒了白族扎染和苗族臘染工藝,加入東巴文化的元素,東巴文的象形和民間工藝結合在一起,使得東巴扎染具有了獨特的審美價值和裝飾性。買一塊東巴扎染做成的布掛,美觀和實用兼具。麗江四方街市場有售,大約50元/件。 【豬膘肉】 寧蒗瀘沽湖周圍摩梭人和普米族獨特的腌肉製品,因其形如琵琶,又名琵琶肉。豬膘久存而不腐,存放時間越長,其肉味越清香,是瀘沽湖畔各族人民送禮和待客的佳品。麗江百貨大樓有售。大約40元/袋。 【小涼山蘋果】 有「小涼山」之譽的寧蒗縣,境內氣候溫暖,陽光充足,非常適宜蘋果生長。小涼山蘋果色鮮、個大、味甘、多汁,享譽省內外。其中尤以「金帥」、「紅冠」、「紅元帥」等幾個品種為上品。麗江水果市場有售。大約8元/斤。 【東巴掛毯】系麗江毛紡廠的工藝產品,它採用當地優質的細羊毛,精編細織而成,圖案為黑色羊毛繪制,以納西古老的東巴字畫和富有吉祥美好寓意的圖案構成。麗江百貨大樓有售。大約150元/張。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8effcd0100dvus.html 呵呵在麗江住宿悠然小棧比較舒適價格也很實惠哦~~旅途愉快!!!
⑻ 民間藝術品都有哪些
中國的民間藝術有以下這些:
1.剪紙
剪紙是中國民間傳統的手工藝術,在我國流傳已經有一千五百多年的歷史。剪紙是一種非常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是我國的藝術瑰寶,至今任然綻放著絢麗的光芒。
中國在西漢以及東漢時期就發明了造紙術,從那以後就有了剪紙藝術。剪紙是我國最普及、最具有群眾基礎的民間藝術,具有濃厚的民族、民間藝術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