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帽子知識 > 日本平安烏帽子

日本平安烏帽子

發布時間:2021-06-05 20:21:38

『壹』 狩衣中的「立烏帽子」具體該怎麼做呢

雖然具體的做法不是特別清楚,但是,一般來說,如果墊硬襯的話就應該沒有問題了

『貳』 日本古代官員和貴族戴的帽子(不是烏帽子)叫什麼,就是那種頭頂像一張圓餅,腦袋後邊吊一個類似唐朝官帽

『叄』 古代日本男性什麼時候帶高帽 什麼時候帶扁帽呢

第一個是直烏帽子,第二個是折烏帽子,代表的地位不一樣。
烏帽子是平安時代至近代和服的一種黑色禮帽。
早期使用薄絹製作,後來變為紙制,黑漆塗在表面。庶民則使用麻織成。本來為男性使用,後來舞白拍子的女性(游女、藝妓)也戴著烏帽子。
烏帽子本來是上層公卿的服飾,平安時代以後普及到了民間。從鐮倉時代開始,烏帽子越高表示身份等級越高。
在日本中世,武士剛剛成年之時,就會邀請一定與家族有關的特定人物為其行元服禮並戴烏帽子。戴帽子者稱烏帽子親,被戴帽者稱烏帽子子。
有這么幾種:
立烏帽子:烏帽子中最高等級。為圓筒形,一般為公卿使用,現在為神官(宮內司)。
折烏帽子:廣義上為被折疊的立烏帽子。武士和庶民使用。
揉烏帽子等。

『肆』 為什麼日本古人戴的帽子會空出來一塊

帽子後端部分之所以突出於腦後應該是被發髻給撐起的效果。事實上,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畫作成畫時間日本畫家應該尚未學會透視法技巧。所以不知道畫帽子的時候帽子後端應該圓弧狀地畫到腦後。。。




圖為NHK《大河劇》源氏棟梁.源為義,官從五位下.左衛門佐.檢非違使。他戴的就是"風折烏帽子」。

『伍』 日本盔甲的介紹

日本現在考古發現的最早的成型鎧甲,誕生於三世紀後半開始的古墳時代。這一時代,正好是「騎馬民族征服」的時代,因此其甲式和大陸各騎馬民族沒有太大的不同。甲胄主要是用皮革或金屬的小片連綴而成,偶爾也使用來料較豐富的竹木。最主要的形制是掛甲(見右圖)。所謂掛甲,是指用繩索穿連並且層疊甲片,下一片總要覆蓋上一片的底端,從而形成下層寬於上層的綴甲樣式。中國古代的掛甲也很多,據專家考證並且復原的商周時代的車兵皮甲,就基本全都是掛甲。但是中國的掛甲逐漸減少,終於被棉襖甲所取代,而在日本,掛甲(廣義上的)卻一直占據著鎧式的主導地位。而且,原始形制的掛甲,直到近代,阿伊努人仍在使用。
掛甲的主體,也即防護身體的部分,是呈環狀覆蓋,然後在胸前系帶固定的。腰部連綴較松,便於活動。此外,用懸緒和受緒系在肩膀上二重固定。整體看起來,有點象是背心(笑)。
大概是向中國學習吧,八世紀前半開始的奈良朝,出現了兩當(裲襠)式的掛甲,肩上的緒不分懸、受,而是合為一體,套頭穿著,開叉和引合的緒在兩邊肋部。
奈良朝的武官標准朝服是:頭戴襆頭,身著兩當式掛甲,條帶束腰,草摺分成數塊,腳著烏皮靴。到了近世,這種原始形制的掛甲已經從戰場上消失了,只作為儀式、雅樂某些參與成員的服裝而存在。
從古墳到奈良時代,棉襖甲也同樣存在著。所謂棉襖甲,是指甲片直接縫合在襯里上,相互間拼合精密,但不一定相疊。中國歷史上,棉襖甲所佔比重逐漸增大,到了火器出現以後尤其如此。現在我們還可以看到的清代密綴鐵釘的甲式,就是棉襖甲的最終形態。左圖是掛甲和棉襖甲時代常見的兩種盔式。
最後,還有一種短甲(見右上),是將皮革連綴成整體,保護住胴體主要部分,和古代希臘、羅馬的甲式比較相似。這種甲式,在東亞是比較少見的,目前僅知道中國古代部分西南夷和台灣高山族人使用過這種甲式。 大鎧是日本所特有的盔甲形制,也是日本人引以為傲的非常具有民族特色和藝術價值的文化遺產。它大約誕生於平安中期,到鐮倉末和室町初達到大成。室町幕府後期,因為戰爭的頻繁化和平民化,火葯武器的引進等種種原因,大鎧的地位逐漸被胴丸、腹卷和具足等所代替。
右邊這幅圖並不是真正的大鎧,而是當代作為藝術品製作的十比一的大鎧模型。這件「緋色威之鎧」,究其形制,是屬於江戶以後的裝飾性甲胄,和真正大鎧繁盛時代、實用化時代的形制有很大的不同。不過也好,正好用它來對比,更方便說明真正大鎧的樣子。
首先是胄,日本人在大鎧誕生以後,習慣稱之為兜或缽。日本的兜獨具特色,是用長條狀的竹、皮、鐵等紮成,再環向固定,並上漆,通過這樣的步驟做成的。到了平安時代,出現了最日本化的「沖角付胄」(見中下圖)。而大鎧,乃至於後來具胴、具足時代,各種形形色色的頭盔樣式,都是從這種「沖角付胄」變化而來的。
請對照左下圖這具筋兜,這是當世具足的兜,但是除了天辺封死,和吹返縮小外,和大鎧的兜沒有太大區別。大鎧誕生之初,在「沖角付胄」的基礎上,其所鑲之鐵釘變大,產生了「嚴星之胄」,也就是後來星兜的雛形。而鋂(應寫作左革右每,中文和現代日文都無此字,故暫時用鋂字來代替)的覆頰部分翻轉,變為吹返,眉庇變大——這就是日本兜的基本形制了。
兜非完全的半圓形,腦後微凸,頂上有口,稱為「天辺」——古人在戴盔前是要先戴上烏帽子的,烏帽子上部扭折後,從天辺伸出,如一個上尖下圓的桃子狀(看圖片的時候,千萬別以為那是黑色的纓子)。盔的前端,有一到三條下端呈花瓣狀的條形加固帶,稱為「篠垂」。「眉庇」上飾以華彩,並裝有可拆卸式的前立。
也許因為盔頂要開口塞烏帽子,所以日式兜不能象其它各國的頭盔一樣,把裝飾品放置在頭頂,就只好獨辟蹊徑,插置於頭盔的各個位置:最多的是在前部,稱為「前立」,在左右的稱為「脅立」,在後的稱為「後立」。就算後來天辺沒有了,也只有一小部分頭盔在頂上加裝飾,稱為「頂立」。
大鎧時代,最常見的裝飾是前立,最常見的前立是「鍬形」。鍬形種類樣式很多,初期則多作狹長形,裝在雕鏤精美的「鍬形座」上面。後來鍬形座乾脆做成獸頭狀,稱為「獅嚙」。兜上的吹返非常大,並飾有花朵形的金色扣狀物,這種裝飾在整套大鎧的各個部位都可能出現,稱為「居文金物」。鋂分多層(一般為五層,稱為五枚綴),最上連接兜的,叫「缽付之板」,下面分別叫「二之板」、「三之板」、「四之板」……最底下為「菱縫之板」。武士們割據相爭的時代,是沒有統一鎧甲制服的,所以為了區別陣營,笠印和笠標就先後出現。大鎧的基本形制,是要在腦後結以笠印,因此即使沒有笠印,笠印付環和其上的「緒」(繩帶)結成總角,還是都要保留的。
大鎧的主要質地是竹、革,間亦用到金屬。胴甲分連綴的胸板、主體的沖胴,以及後背的逆板等數部分,連綴成一個整體。除去用緒通過胸板在肩上打結外,還圍攏身體,在一側(一般是左側)用「脅楯」來固定。脅楯包括兩部分,上面的壺板,和下面的草摺——這草摺,和聯系胴甲的草摺是一樣的,結束以後,可以很完美地成為一個整體,另外它還單獨有一個名字,叫作「馬手」。
和此後的具足等鎧式不同,胸前所垂掛的兩條甲片——「栴檀板」與「鳩尾板」是大鎧最明顯的標志。而如此明顯地左右不對稱,在各國的古代盔甲樣式中都比較罕見,也正體現了日本獨特的審美意識吧。「栴檀板」防護右胸,較寬且長,一般明顯地體現出連綴的甲片;「鳩尾板」防護左胸,較短且狹,一般蒙以布帛,除鑲邊外呈色調素潔的一個整體。兩片甲板都只有頂端與胴甲主體相連,隨著人的活動,會左右變換位置。據說現代人做過實驗,當武士伸長左臂,側身拉弓放箭的時候,鳩尾板正好遮蓋住心口;而當在馬上用右手揮舞太刀的時候,栴檀板也可以防護最大的破綻——右胸或右肋。因此,這兩片甲板的出現,不僅僅因為裝飾和美觀的需要,也是非常具有實用價值的。
肩部連系前後胴甲的除了「緒」以外,還有一片「障子之板」,和肩甲(又叫「馬手袖」)頂部的「袖之冠板」,以緒相連。胴甲下面連綴草摺,分為前面的草摺、左右的弓手,和後部的引敷三個部分。
通過左圖,大家可以大致了解一下兜的分解,和甲的連綴形制。
請回過頭來,再看上面的那幅圖。首先,大鎧除去存在的最後階段,一般沒有很華麗的前立,既然已經有了鍬形,再加金色龍形前立,多少有點不倫不類。其次,喉倫(護頸)和脛當(護大腿),這都是具足的部件,在大鎧上是沒有的。大鎧以外的防護,只有籠手(防護小臂)、手甲(防護手背)、臑當(防護小腿)而已。穿大鎧的武士,一般著馬上沓,是以麻或草編織的鞋子,鞋面覆以毛皮。
大鎧從產生到在實戰中消亡,經歷了數百年的時間,他的形制也是在逐漸變化的,我們將在下講中詳細介紹其演變。但是,突然想到,央視的電視劇集《三國演義》中,竟然給曹操和周瑜的頭盔上加了鍬形,給他們套上陣羽織,或者胸前也垂兩塊板,真是怪異莫名。設計者也許認為這樣好看吧,但這些部件都是日本盔甲所專有的,照搬過來實在不妥啊! 胴丸出現於平安中期,來源於掛甲,初始時,是下級武士著用的鎧甲式樣。
初始胴丸是沒有袖甲和胸前那兩塊「栴檀板」、「鳩尾板」的變形的。它主要由系肩的押付和高紐、主體胸板和身甲,以及腰下草摺和菱縫板所組成的,引合在左肋,比大鎧要簡單很多。
以前,經常會把胴丸和腹卷尤其是上腹卷搞混,其實它們最主要的區別,就是胴丸在左側束扎,而腹卷是在背後結紐的。胴丸的甲片數量是有規定的,一般為前立舉二段、後立舉三段、長側四段、草摺八間四段。
在平安時代的繪畫中可以看到穿著胴丸的武士的形象:頭戴無前立的星兜或者烏帽子,身著胴丸,腕上是粗糙的片籠手,光腿無褲套脛巾,赤足。所有這種形象的,都是騎馬武士的郎從,也就是後來的足輕階級。
胴丸剛出現的時候,為竹、皮質地的輕武裝,裸足的下級武士專用,多為粗製濫造的產品。到了鐮倉時代,部分上級武士也為了追求輕便而使用胴丸,當然,他們的裝備是和普通卒子不同的:鍬形前立星兜,精緻的胴丸,有袖甲,皮籠手,著臑當和皮沓——最重要的是,他們騎馬。
南北朝時代,胴丸終於上升為重武裝,並且在上級武士中逐漸流行開來。因為新時代的戰斗模式,已經從舊的以騎射為主體,變成在復雜的地形中大規模集團接近戰為主體。因此,胴丸變成了騎乘和步戰兩用的重要甲式。
佩楯(最早是在褲子大腿處縫以皮片)出現了,太刀和剃刀被普遍使用。用來胸前結緒的非常藝術化的杏葉也出現了(見左下圖)。現在藏於春日大社中的,據傳是楠木正成使用過的黑韋縅胴丸,是日本的國寶。
腹當最早出現於鐮倉後期,作為用料儉省的下卒輕武裝,被廣泛運用。一直到室町中期,腹卷依然保持它最初的形態(它的改進型獨立分類變成了腹卷),無袖,背後沒有防護。足輕、射手廣泛使用,而上級武士只作為臨時輕武裝(比如防身、臨時巷道混戰),才偶爾使用。到了室町後期,大批鎖腹當出現。所謂鎖腹當,就是用大片的皮革連綴成甲,工藝更加簡化(參見左圖)。
江戶以後的很多當世具足,都受腹當相當大的影響,尤其是西洋鎧甲傳入以後,後開口的式樣日益增多(當然,當世具足背後也是有防護的)。比如桶側胴、佛胴、雪雪下胴、南蠻胴等。馬鎧札、魚鱗札等甲片連綴法,也直接來自於鎖札法。

『陸』 日本古代劇中公卿和武士帶的帽子有好多種分別叫什麼

風折烏帽子

『柒』 日本立烏帽子材料和做法

在平安時期是用羅(薄紗)縫製成袋狀、並塗以黑漆。

『捌』 日本歷史上,這種人是叫什麼

神官
這種叫直烏帽子,是平安時代至近代和服的一種黑色禮帽。
早期使用薄絹製作,後來變為紙制,黑漆塗在表面。庶民則使用麻織成。本來為男性使用,後來舞白拍子的女性(游女、藝妓)也戴著烏帽子。
烏帽子本來是上層公卿的服飾,平安時代以後普及到了民間。從鐮倉時代開始,烏帽子越高表示身份等級越高。
在日本中世,武士剛剛成年之時,就會邀請一定與家族有關的特定人物為其行元服禮並戴烏帽子。戴帽子者稱烏帽子親,被戴帽者稱烏帽子子。
有這么幾種:
立烏帽子:烏帽子中最高等級。為圓筒形,一般為公卿使用,現在為神官(宮內司)。

『玖』 日本帽子

在日本叫烏帽子,上身是圓領袍
中國有烏紗,「所謂『烏紗』,即黑色的麻紗所織的布,古代常作為頭巾或襆頭(一種冠名),『烏紗帽』之名,最早見於南朝劉宋時……《宋書》的作者沈約是將它列入『服妖 』即奇裝異服之內,予以抨擊的。在這以後,除了隋代初年曾因『高祖常著烏紗帽,自朝貴以下,至於冗吏,通著入朝』(《隋書·禮儀志七》),成為官帽之外,長期都不是官帽,而是平民所用的便帽……在白居易的《同諸客嘲雪中馬上妓》一詩中,妓女頭戴烏紗帽;在《水滸傳》第七十回中,梁山好漢之一的聖手書生肖讓也戴著烏紗帽。只是在明代,烏紗帽才成為官帽」

『拾』 日本平安時代的服飾花紋

元服
即男子的成人式。在儀式中將象徵男孩子的「角發」解開,改成大人的發型,生平第一次戴上「冠」。元服者被稱為「冠者」,為他戴冠的人被稱為「引入大臣(ひきぃれのぉとど)」,亦即「加冠役」,與女子裳著時的「腰結役」相同,都是成人式主角將來重要的靠山。

女性的正裝——裳唐衣(全圖)
在重迭的幾層「掛」(衣字旁的)上罩上「裳」和「唐衣」,這便是高貴的女性及服務於內里(即大內)的女官們所穿的正裝。
在「單」上套一層又一層的「掛」,就是後世所俗稱為「十二單」的穿法。而在平常穿的「小掛」上添「裳」和「唐衣」,這在平安時代的正式名稱就是「裳唐衣的裝束」,是貴族女性們極為隆重的裝束了。
裝束的構成,是依從上至下「唐衣」—「裳」—「表著」—「打衣」—「重ね掛(五つ衣)」—「單」—「緋絝(衣字旁的絝)」的順序。手中還須持一把檜扇。唐衣及掛等的顏色,是根據季節、用途、年齡等來選擇的。

男孩子的衣裝
貴族兒童的服裝就是大人衣裳的簡略形。
總角:將發中分,在耳際紮起,各自束成圓環狀,垂於耳下。這種發型是少年所特有的,做「童殿上」時(在宮中見習禮儀)也是梳這種發型,再穿上「闕腋袍」。
括絝:長至腳脖處的兒童用的絝。有時不用絝,而是穿「指貫」(即底部穿了繩子,在腳脖處紮起來的絝)
直衣:兒童用的尺寸縮小了的直衣,沒有顏色的限制,多用鮮艷濃重的色彩。

女孩子的衣裝 把成人女性穿的「掛」裙裾裁短,就是女童所穿的「ぁこめ」(衣字旁加個「日」字)。此外女童的衣裝還有「細長」、「汗衫」等。女孩子是從8歲開始留長發 。 ぁこめ:與「單」形狀相同,穿在上衣和下著(單)之間。 絝:已婚女性穿的是「緋」色,未婚女性穿「葡萄染」。 振分發:左右分開,垂至脖頸,長度在胸前左右的兒童發型。(男女通用)

美人的條件
在那時,女性之美是由背影來決勝負的。
首先,頭發的量須多,且直,這是美人的先決條件。
按當時的規矩,貴族女子們即使對著丈夫也須以扇遮面,所以大家只能用背影來一爭高下。走動時用膝蓋,務求儀態娉婷,曰「膝行」。(果然非我族類。那種痛豈能忍受)

日常衣著
穿上單和絝之後,再套上幾枚掛,這就是貴族女性的常服。把十二單的裳和唐衣去掉後,在表著上穿「小掛」,便成了略裝。夏天以另一層單來代替掛,套在單上;冬天則在掛里絮上薄棉禦寒,以此來適應溫度的變化。
單:要考慮好和掛的顏色搭配再選擇。一般都是白色的,和五つ衣搭配有時會用紅色或藍色等。
掛:做的比身丈要長一些,質地是綾或其它織品,里子用平絹。夏裝用較薄的材料來製作。

武官的正裝——束帶、闕腋袍
武官們擔任宮城警備及行幸的護衛等工作,所以他們的裝束相對於文官來說更便於行動。和文官不同,武官袍的兩腋處是開放式的,而且裾更長,活動時折迭起來,以束帶別在腰間。左腰處懸著太刀,背負盛箭用的「平胡籙」。
卷纓冠:武官用的冠。將纓捲起,用細金屬圈將黑色的馬尾毛編成放射狀裝飾在左右

武官的弓與箭 箭:舉行儀式時使用平胡籙盛放被裝飾過的白色羽箭。為防衣服被羽箭刮傷,在平胡籙中塞一層叫做「間塞」的紙。 弓:日本的弓,從中間靠下的部分來握住,這是它的特徵。為了提高強度及美化外形,塗上了漆之類等。

貴族的日常衣著——直衣
直衣是天皇及公卿們的日常衣著,除了禁色及象徵位階的顏色之外可自由選擇顏色。平常是戴著烏帽子,手持摺扇,在比較鄭重的場合則是戴冠,直衣還要配「下覆」。直衣本是在私邸時穿的,但像源氏那樣的位高權重者以直衣的形象參內也是被允許的。
直衣:夏天以「羅」來裁製,通常年輕人穿「二藍」,壯年穿「縹」(淺藍)色。年齡及地位越高顏色越淡
帖紙:將和紙等對折揣入懷中,可以用來寫和歌的隨筆,也可以像今天的面巾紙一樣使用

烏帽子:成人的男性貴族所戴之物,沒有身份及文武的區別。11世紀前後分化為「立烏帽子」及「風折烏帽子」兩種
蝙蝠:是在竹骨上只貼一面紙的夏天用的扇因展開後形似蝙蝠而得名
指貫:是一種在末端結入「括緒」(細繩)的絝。質地用絹,做得相當寬松

文官的正裝——束帶
束帶是男性貴族參內(在內里出勤)時的職業裝。根據位階不同,束帶的顏色、紋樣、質地也不同。一位至四位是黑色,五位是緋色,六位是藍色。根據衣裝的顏色,地位的高低一目瞭然。
笏:笏是持在右手中的細長的板,原是作以正威嚴之用。舉行儀式等時候把相關的備忘錄寫在笏紙上,貼在笏的里側
笄:定冠的簪子
垂纓冠:文官用的冠。武官穿「衣冠」及「冠直衣」時也會戴它
縫腋袍:文官或武官的高位者所用之袍。腋下縫起,尾端帶著「襕」
襕:指衣服前身尾端處所連帶的橫裂部,是縫腋的束帶獨有的特徵。襕的左右突出部分叫做「蟻先」
淺沓:用塗過漆的桐木做成,內底墊著「沓敷」,配著白襪穿

太刀:裝飾有金銀、螺鈿等的刀,只有得到天皇的准許者才可以佩戴
平緒:穿「束帶」佩太刀時結這種帶。身分高的貴族平緒上嵌著精美的提花刺綉,是自唐渡來的絲織品,顏色有紺、紫等
裾:裾的長短根據地位的高低而定,愈上位者裾愈長。大臣為7尺(約2米),4位、5位則是4尺(約1.2米)

有關於襲(整套衣裝)的配色
將四季的繽紛色彩體現在五つ衣上,這是平安時期流行的黃金定律。貴族女子們把草花的顏色移至自身的重重衣裝,盡可能地表現出季節感。先不管適不適合自己,搭配著季節選顏色才是重點。「にぉぃ」是指同一色系從下至上越來越濃重的配色方法;而「薄樣」的配色法,最下面的兩件是穿白色的。
(1)紅之薄樣(四季共通)
這種配色最適合紫之上。五つ衣從上至下分別為紅——淡紅——更淡的紅——白——白,單也是白色的。

高貴的紫是藤壺皇後的代表色。這種配色適宜晚春至初夏著用。五つ衣從上至下分別為淡紫——淡紫——更淡的紫——白——白,單是白色或紅色的。

高傲凜然的朧月夜給人以若葉(新綠)色的印象,她的五つ衣是按萌黃色系搭配,從上至下分別為:最淡的萌黃——淡萌黃——萌黃——萌黃——濃萌黃,單為紅色

(4)四季的配色
春:以梅和櫻的印象為主,也使用堇、藤的淡紫色。
櫻——表:白,里:赤
紅梅——表:紅,里:蘇芳
夏:大多用新綠之青(現在的綠色)與萌黃的組合,花色則有菖蒲、橘、撫子(瞿麥)等。
菖蒲——表:青,里:濃紅梅
杜若——表:二藍,里:萌黃
秋:有紅葉、朽葉等,主流是接近美麗的紅葉的顏色,此外還有荻、桔梗、菊等。
紅葉襲——表:赤,里:濃赤
紫苑——表:薄色,里:青
冬:除了椿以外都是不顯眼的顏色,大多以冰雪的印象為主,採用和白色的搭配。
椿——表:蘇芳,里:紅
枯野——表:香,里:青
通年:不分季節,全年都可使用。除示例外還有松重、指燭色、葛等等。
今樣色——表:紅梅,里:濃紅梅
玉蟲色——表:青,里:紫

所謂「禁色」
前面提到男性的束帶的顏色是根據地位而定,而女性服裝除禁色不能用之外是自由的。禁色,是指無天皇敕許則不可著用的顏色。根據時代變遷禁色也在變化,基本上是赤、青、濃紫、濃緋、濃蘇芳等。升晉為公卿,或是從天皇那裡降下「禁色的宣旨」(此為特例)的話,就可以著用禁色了。
此外,絕對不可以使用的顏色,有象徵天皇的「黃櫨染」和皇太子的「黃丹色」。
天皇專用之色——黃櫨染
是在櫨里加入蘇芳染制而成。原是中國皇帝的御用之色,後日本天皇也用此色。

平安時代的女性服飾,基本上有三種:禮裝、正式服裝、褻服。顧名思義,禮裝當然是公式儀式時所穿的盛裝,正式服裝則為後宮女官平素穿的服裝,褻服是家居服。

正式服裝俗稱十二單衣,在宮廷或貴族宅子服侍的女官、女侍,因必須接待來客,平日都穿十二單衣。十二單衣上加裙帶、領巾,頭上再戴寶冠、發釵,便是禮裝。褻服是家居服的一種,後宮眾後妃及皇女,平素只穿褻服,而女官只在夜晚回自己廂房睡覺,或生病請假回娘家時,才有機會換穿褻服。無論十二單衣或褻服,下半身最里層均是褲裙,而非長裙。

顏色有紅、青、蘇方、蔥綠、櫻、紫、藍、葡萄染、白等等。其中,紅、青、黃、深紫等七色是「禁色」,除非皇上允許,女官不能穿「禁色」服。但若逢皇子誕生或皇上行幸時,女官可以破例。

旅遊時,穿的是「壺裝束」,腰上系帶子,以免下擺拖地;袖子捲起來,頭上戴「市女笠」。「市女笠」是饅頭形笠子,本為市場叫賣女人所戴的草笠,不知何時開始,竟在貴族間流行起來。另有一種山野用笠子,四周圍上透明紗。
當時的服裝既寬松又重重迭迭,女性無法顯現身材線條,只得盡力在袖口、下擺、顏色下功夫。另外以刺綉、螺鈿等裝飾,呈現自己的風格及才氣。女性美集中在牛車垂簾外或寢殿垂簾外的袖口、下擺重迭顏色。另一種是「襲色」,大概因養蠶及紡織技術問題,古代絲綢比現代絲綢薄,透明度約百分之十,外層配內層的顏色,正是「襲色」。種類二百多,名稱均取自四季花草,例如「躑躅」是表紅梅、里青,「女郎花」是表黃、里青,「柳」是表白、里青。還有一種是上濃下淡的顏色,上面染成濃色,往下逐漸染成淡色,最後成為白色。

除了服裝可以呈現女性美,傢具及日用器具也是很重要的一環。寢殿出入口最外面一層是竹製垂簾,絲綢鑲邊。緊貼垂簾的是絲綢布簾,外側通常有花鳥圖樣,里側白色。幔帳及屏風可移動,用來隔廂房。而對女性來說,扇子最重要,不僅可避免直接露出五官,躲躲藏藏也可增加女性魅力。

主要照明是燈台、燈籠、脂蠋、篝火。燈台是竹竿頂有個小盤子,盤子上有三腳鐵環,鐵環上擱油器,倒油,置燈芯,點燃。燈籠有四角、六角、八角形三種,材料是石、竹、木、鐵等等,四周用紗布或紙圍住,吊在半空。脂蠋是圓形松木,長一尺五寸,直徑三分,尖端用炭火熏黑,再塗上菜油,烘乾,手持部分卷紙,室內專用。室外則用火把。篝火是鐵籠內放鬆木,點燃,庭院專用。

交通工具是牛車。種類很多,但各種牛車均有貴賤之別,無法隨意挑選。乘坐牛車時,後方上車,前方下車。單獨一人乘坐時,靠左側、面向右側;兩人以上乘坐時,前方右側及後方左側是上座。因背對左右兩側相對而坐,若男女同乘一輛牛車,男子應坐右側,女子則坐左側。

此外,平安時代與現代一樣,無論朝廷或民間,都有固定「更衣日」,朝廷是四月一日及十月一日。這天,不僅裝束,所有傢具與室內裝飾都要更換。

1 平安朝貴族的戀愛與結婚
一: [垣間見] 二:[後朝之歌] 三: [結婚喜宴] 四:[女房之戀] 一: [垣間見],意為從縫隙偷看。貴族小姐身份越是高貴,越是「養在深閨人未識」,兄弟們與她相見時也要隔著一道幾帳,只有少數幾名貼身侍女能與她親近。當時說的男女相見已不是單純的見面,而是結婚或是有肉體關系的意思。貴族小姐的乳母都是有相當身份的貴族婦女,不但要餵奶,還要負責小姐的教育,直到長大成人,給她張羅婚事,侍奉小姐一生。乳母們具有廣泛的橫向聯系。誰家的小姐才貌如何,誰家的公子人品前程如何,是她們見面時的主要話題。乳母們為了促成某樁婚事,便會有意識的在合適的貴公子耳邊吹噓自家的小姐如何美貌賢淑。男方為之動心後會主動給小姐贈戀歌求愛,但一連寫上好幾首戀歌往往也得不到迴音。好容易盼來了[返歌],也不過是小姐侍女的代筆而已,而且語氣又是那幺冷冰冰的,讓人更加要害單相思。這時,貴公子會通過拉攏小姐的乳母和侍女,前去偷看小姐的芳顏。晚上,貴公子被悄悄放進小姐的庭院,從紙拉門的縫隙望里窺視。可惜不但有帷幕的遮掩,而且蠟燭光線微弱而搖曳,很難看清小姐的的「廬山真面目」。有時只能隔著竹簾一睹朦朧的倩影,或是帷幕後移動的裙裾。運氣好時也許還能聽見小姐的談笑與琴音。那幺貴公子便會滿意而歸了。至此小姐還被蒙在鼓裡。這出偷看嬌娘的戲劇完全是由她的乳母一手導演的。 當貴族小姐到了十幾歲,該是談婚論嫁的時候了。小姐的父母會安排一個有心計的乳母或女房在她身邊。她們的任務就是給小姐找一門好親事,不但能使小姐幸福,也關繫到她們自己後半生的幸福。因為小姐婚後,乳母,女房,侍女仍然要留在她身邊,而且都生活在原來的地方,不象中國那樣要嫁過門去。當時的貴族們都是一夫多妻制,輪流到幾個妻子家過夜。 如何在恰當的時候讓貴族公子來偷看小姐,什幺火候該安排他們幽會,這些戀愛的技巧與心計都出自乳母。而對那些「心急要吃熱豆腐」的貴公子,要不失身份,不傷大雅的把他支回去,也是要費一番心思的。

二 [後朝之歌]
作和歌是平安貴族必備的修養。結婚前男女之間的情書都是用和各寫成的。貴公子將戀歌系在和於四季時令的花枝上,派人送到小姐處,交給侍女。起初小姐是要拿架子的,連看也不看。然後乳母會告訴她,這位小姐與貴公子如何門當戶對,有才有德,千萬不可怠慢。這樣,小姐與貴公子之間開始頻繁的交換戀歌了。當然,起初是由侍女代寫[返歌]。一旦由小姐親筆做歌相答,那幺就意味著愛情已有了一個飛躍,允許這位貴公子夜裡來幽會了。當他們見面後當場贈答詩歌時,就無法由人代筆,全憑兩人真實的詩才了。
夜幕來臨,貴公子驅車來到小姐府邸,第二天黎明之前必須悄悄的離去。一夜恩愛之後,貴公子依依不捨的回到自己家中,應該立刻詠出一首[後朝之歌],對女方的接待表示感謝,並訴說自己矢志不渝的真情。這在當時被看作起碼的禮貌。貴公子要是情真意切的話,會在朝露消散之前派人將[後朝之歌]系在時令的花枝上,送到小姐身邊。例如:《小倉百人一首》第52首[藤原道信](972--994)所作的[後朝之歌]是這樣的:
破曉須分手,別君切切悲。明知夕又見,猶子恨朝暉。
明知道晚上還能幽會,卻還是怨恨白晝無情的來到了人間。這位詩才橫溢的貴公子只活了二十三歲。
如果沒有[後朝之歌]送到小姐身邊,那就是說兩人的緣分到此為止。公子對小姐不甚滿意,這場戀愛也到此收場了。
當小姐收到[後朝之歌]時,當然會感到無限欣慰。她也必須馬上回一首和歌。內容都是老一套的,歌中要表示對男方真心的「懷疑」。《小倉百人一首》中第80首,[待賢門院崛河](鳥羽天皇的皇後待賢門院[璋子]身邊的女官,後隨璋子一同出家為尼)這位女官曾作過這樣的歌:
但願情長久,妾心君不知,朝來黑發亂,萬緒動憂思。
歌中表達了女方不安的心情。昨夜的海誓山盟是否可靠呢?繚亂的黑發就像我心中千頭萬緒的憂思。
這種戀歌的贈答會使兩人的情意變的更加甜美,富於藝術氣質。貴族男女學習文學與音樂,其主要目的都是為戀愛服務的。另外,當時的文學作品中對女性美的描述往往偏重於衣著方面。很少描寫自然容貌的美。這也是當時貴族階級的戀愛情趣之一。
《源氏物語》的[明石]卷中,光源氏獲准重返京城,同一起生活了一年的妻子明石姬告別時,才首次發現明石姬的容貌是何等動人。可見當時的妻子對男人來說,只是一種昏暗燈光下的存在。她們那華美的裝束比容貌本身更加引人注目。

出處http://beiyuyanyan.bokee.com/viewdiary.20232809.html

與日本平安烏帽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穿松糕鞋配什麼褲子好看 瀏覽:305
連帽戴帽子衛衣男士運動外套 瀏覽:343
黑羽絨服配藍色的衣好看圖片 瀏覽:647
女童裝圖片新款外套 瀏覽:642
襯衫產品目錄怎麼做 瀏覽:718
室內旗袍用什麼鏡頭 瀏覽:8
漂亮的李慧珍白色褲子搭配 瀏覽:195
森馬雙面穿都市外套 瀏覽:139
濟微校服 瀏覽:68
寶寶開身針織衫如何留扣眼教程 瀏覽:55
大個子適合穿什麼裙子 瀏覽:341
男裝皮衣配什麼褲子好看 瀏覽:459
品牌女裝批發價格 瀏覽:866
男襯衫後背設計 瀏覽:214
西裝外套修改 瀏覽:972
卡地亞舊款二手女裝電子表 瀏覽:328
手工西裝馬甲手工 瀏覽:308
牛油果褲子多少錢 瀏覽:416
杭州火車站怎麼去童裝批發市場 瀏覽:380
文藝男穿衣風格褲子 瀏覽: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