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官戴的「鶡冠」和「將弁」
『貳』 古代文官和武官的官服中圍腰的是什麼
就是所謂的玉帶,通常是指用玉裝飾的皮革制的腰帶即革帶。
這種裝飾革帶用的玉製品,稱為「帶銙(kuǎ,音垮)」,俗稱玉帶板。早期的玉帶是一種蹀躞(diéxiè音碟謝)帶,即革帶上面綴玉的同時又綴有許多勾環之類,用以鉤掛小型器具或佩飾等物。蹀躞帶只有一根鞓(tīng,音廳),一付帶扣,不用鉈(tā,音它)尾。
玉銙造型紋飾及風格演變
從當前考古資料所知,最早的玉帶出土於陝西咸陽北周若干亡墓中,玉帶上共有玉銙9塊,其中8塊方銙下附有橢圓形玉環,發現時其中有二個玉環上掛著象牙圓棒形裝飾物。最重要的是有的墓中出土的玉帶,為我們研究早期玉帶的型制提供了珍貴的資料,從而對北周及隋唐玉帶制度有了比較明確的認識,同時也改變了以往玉帶始於唐的傳統說法。
唐代玉帶飾
在我國唐代,玉帶上銙的數量、質地、紋飾等規制嚴謹,以此來區別王臣貴族的品級高低,地位尊卑。唐代的玉帶及帶銙發現較多。陝西省博物館藏有一玉帶飾,是1970年在陝西西安市何家村出土的,那件玉帶飾製作精細,圖案精美,青玉質地,扁體,人物長眉大眼,勾形大鼻,肩披飄帶身著短衣,足穿尖靴,或跪或坐,神態逼真,背面平素,有與鞓結扎的穿孔。
故宮博物院藏的「白玉獻寶珠人」方形帶,玉質白潤,局部有沁斑,淺浮雕人物卷發深目高鼻,穿著窄袖長袍,單腿跪於地毯之上,雙手捧起寶珠盤,做進獻狀。形態逼真,披巾從肩側飄揚,做隱起處理,通身飾以密集的陰線,反映了唐代與波斯在經濟、文化上的密切聯系。
這時期出土和傳世的玉銙中,人物在藝術處理上取凹減隱起,注意把握大面的轉折,以較粗的陰刻線飾細部,突出了人物的神韻,有著鮮明的雕塑性格,用以表達人物綢緞服飾的衣褶紋,長短線條運用得非常得體。
五代玉帶飾
五代時的玉銙玉質白潤,碾琢隱起雲龍,工制極精,背面有穿孔,其帶飾板形式和雲龍造型均為晚唐五代玉器的標准作風。刀法雕琢鮮活,線條奔放流暢,不受拘束,較唐代紋澤稍弱。已經表現為漢人的形象,一改少數民族的服飾,為寬袍大袖,氈毯鋪地。採用唐代半浮雕琢刻的技法,但僅在人物周圍取地,而框板內框均不取地斜挖。
宋代玉帶飾
宋代玉帶飾制度雖有不同,仍是以帶銙的質料及數量劃分貴賤,人物雕刻與唐代帶板接近,但人物都為方領寬袖的漢人。人物雕像全作儒者打扮,頗似古代所謂之「高士」風度。碾工處理上也有變化,依然是減地隱起,但浮雕效果較唐代有了顯著的提高,細部刻飾,不再用陰線勾勒,而是順其自然,轉摺合理,不再施用那種裝飾性的線條,衣褶線條剛勁柔和,暗明折疊隨之而現,更加趨向寫實化。
遼金玉帶飾
遼代統治者契丹族在禮制用玉上均沿襲五代晉制,五品以上可見用玉之廣。金代女真族除了保全本民族固有的信仰,主要吸收了宋遼的典章制度,女真以玉為上,金次之,從契丹那裡承襲下來的春匯秋獵活動,不僅貫徹始終而且得到健全,並加以藝術化,成為女真族喜愛和慣用的圖案,在服裝束帶上固定下來。
宋、遼、金玉器在碾琢技術和藝術風格上基本沒有大的差異,只是遼金玉器在製作工藝上略顯粗糙。
元代玉帶飾
元代玉帶飾傳世品較多,但當前考古資料中出土的器物甚少。元代玉銙碾琢技法多採用透雕、深雕,並有多層透雕出現,層層有景,處處有物,立體感很強。作品風格粗獷剽悍,善用重刀,在動物的頸部、四肢等分界部分及衣服連接處,都用一重刀雕琢,帶銙邊框較寬,中間多有打凹。有的還採用連珠紋邊框、三角形邊框、亞字形及菱形邊框。
明代玉帶飾
明代用玉沿襲傳統,在雕琢工藝上,玉銙較元代器型略小,細部省略,邊框稍窄,連珠形邊框的圓珠縮小。主題紋飾多不高出邊框,多層透雕較為盛行。這時候人們的祈福願望上升到首位,出現了許多寓意美好的吉祥圖案。紋飾密布器身,精細華麗,耐人尋味。明代琢工有的奔放潑辣大刀闊斧,但也有呆板拘泥,器表不平,凹凸出現,雕琢鑽孔不加修飾者。
到了清代,統治者沿用自己本民族的習俗和服飾,玉帶不再使用了。古代人看重的玉帶及玉帶飾,與古代冠帽一樣,既有禮儀之飾,又有區別等級差異的作用,因此,這條自古賴以系縛衣服的腰帶,經過發展和政治上的需要,最終也變成了統治階級用以表示職位高低尊卑的禮儀用具了。
『叄』 中國古代帽子及官位等級劃分
1、在清代時,官帽珠子各種顏色代表不同的級別:正、從一品官的官服,文官前後均綉鶴,武官前後均綉麒麟。麒麟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一種動物,其形狀如鹿,頭上長有獨角,全身遍生鱗甲,尾似牛,古人拿它象徵祥瑞。帽頂,唐宋明的官帽上對稱的兩支就叫翅。舉例清朝: 1.一品:180兩 紅寶石帽頂 綉仙鶴 2.從一品:正俸81兩 加支524兩 紅寶石頂 綉麒麟 如: 將軍 提督 2.二品
2、最早的紗帽並非全是黑色,晉朝時的高筒紗帽,貴族們是用白紗製作,品職低下的官員才用烏紗帽黑紗。到了明朝,朝廷官員才全部都戴烏紗帽。據史載,洪武三年(1370年),明政府規定:凡文武官員入朝,都要戴烏紗帽,穿圓領衫。今天舞台上的傳統戲劇,尤其是京戲,演員們穿的多是明裝,通過看戲我們可以見到明朝官員們戴烏紗帽的樣子。
烏紗帽起初是用藤編織,以草莖為里,紗為表,再塗上漆。後來官員用烏紗帽時,由於紗經過塗漆後堅固而又輕便,於是去掉藤里不用,又在紗帽上"平施兩腳,以鐵為之",也就是帽子兩側伸出兩只帽翅,這兩只帽翅從宋初開始逐漸加上,目的是防止官員們上朝站班時互相交頭接耳。如果交頭接耳,兩只帽翅相觸,很可能會把帽子碰掉,皇帝就很容易發現。
3、帽子,人稱"烏紗帽"。到了南北朝宋明帝時,這種帽子又在民間流傳開來。於是,"烏紗帽"便成為民間百姓常戴的一種便帽。
明代開國皇帝朱洪武定都南京後,於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作出決定:凡文武百官上朝辦公時,一律要戴烏紗帽、穿圓領衫、束腰帶。另外,取得功名而未授官職的狀元、進士等,也可戴烏紗帽。從此,"烏紗帽"遂成為官員的一種特有標志。由此看來,"烏紗帽"作為官帽,距今也僅有600多年的歷史。
可是到了清代,"烏紗帽"又被換成"紅纓帽",烏紗帽便不再作為官員的標志。但時至今日,人們仍舊習慣地將"烏紗帽"作為官員的標志。如"丟官",依然被說成"丟掉烏紗帽"。
東晉成帝咸和九年時,成帝讓在宮廷中做事的官員戴一種黑紗製成的帽子,叫"烏紗帽"。
後來,南朝宋明帝時,有一位叫王休仁的,創制了一種用黑紗抽邊扎邊的帽子,亦稱做"烏紗帽"。這種帽子很快在民間流行起來。無論是官員還是百姓,無論貧富,都戴這種式樣的帽子,只不過顏色不同而已。當時,帽子的形狀也不固定,有的捲成荷葉形,有的像高高的屋宇,有的還伸出兩個黑紗"耳朵"。據《中華古今注》記載,唐武德九年(626年),唐太宗李世民下詔書說:"自古以來,天子服烏紗帽,百官士庶皆同服之。"這說明唐朝時候,烏紗帽仍然是作為"常服"的帽子。
烏紗帽成為官員專用的帽子並作為官員的代稱,則是在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太祖朱元璋規定:"凡常朝視事,以烏紗帽、團領衫、束帶為公服。"從此,烏紗帽成為只有當官的才能戴的帽子,平民百姓就不能問津了。
『肆』 古代文官帽子和武官帽子有什麼區別
兩旁插著方翅的,是生角扮演的忠正文官象徵,如《群英會》中的魯肅;如果在帽子兩旁插著尖翅,一般為凈角扮演的姦邪者,如《四進士》中的顧讀;而在帽子兩旁插著圓翅的,那是由丑角扮演的文官的標志。
清初順治入關,由於收留了許多明代降臣,而且為了籠絡人心,允許不少地方官員仍穿明代朝服,戴明代烏紗帽。但等到清室統治鞏固,就下令將官員戴的烏紗帽改變為紅纓帽即頂戴花翎。但人們仍習慣使用「烏紗帽」一詞,久而久之,「烏紗帽」便成為官位的代稱了。時至今日,仍將罷官現象稱為「丟了烏紗帽」。
『伍』 文官和武官 官服的區別 就是武官的帽子上多
這是說不準的,歷史上有很多專權的官,有文有武~~~~
相對而言:文官有文官的權,武官的權,簡單一點:就是文主內,武主外,有人說文官權勢大,其實不然,歷來相對高級武官往往握有重兵,這是文官所不具有的,當然文官素來與皇帝比較親近,往往容易得到皇帝的信賴,武官往往鎮守關隘,這樣文重武輕了。而歷來皇帝設立文武官制,就是為了分散權勢,以免造成「叛變」,這是相互制衡的~~~~~~
所以不存在孰輕孰重~~~~~~~~`
『陸』 中國古代文官和武官的官銜有什麼區別
1、正一品
文職京官:太師、太傅、太保、殿閣大學士。
武職京官:領侍衛內大臣、掌鑾儀衛事大臣。
2、正二品
文職京官: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部院左右侍郎、內務府總管。
文職外官:各省總督。
武職京官:左右翼前鋒營統領、八旗護軍統領、鑾儀使。
武職外官:副都統、總兵。
3、正三品
文職京官:督察院左右副督御史、宗人府丞、通政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
文職外官:順天府府尹、奉天府府尹、按察使司按察使。
武職京官:一等侍衛、火器營翼長、健銳營翼長、前鋒參領、護軍參領、驍騎參領、王府長史。
武職外官:城守尉、參將、指揮使。
4、正四品
文職京官:通政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太僕寺少卿、鴻臚寺卿、督察院六科掌院給事中。
文職外官:順天府丞、奉天府丞、各省守巡道員。
武職京官:二等侍衛、雲麾使、副護軍參領、副前鋒參領、副驍騎參領、太僕寺馬廠駝廠總管、貝勒府司儀長、侍衛領班。
武職外官:防守尉、佐領、都司、指揮僉事、宣慰使司同知。
5、正五品
文職京官:左右春坊庶子、通政司參議、光祿寺少卿、給事中、宗人府理事官、各部郎中、太醫院院使。
文職外官:同知、土同知、直隸州知州。
武職京官:三等侍衛、治儀正、步軍副尉、步軍校、監守信礮官、分管佐領。
武職外官:關口守御、防禦、守備、宣慰使司僉事、宣撫使司同知、千戶。
6、正六品
文職京官:內閣侍讀、左右春坊中允、國子監司業、堂主事、主事、都察院都事、經歷、大理寺左右寺丞、宗人府經歷、 太常寺滿漢寺丞、欽天監監判、欽天監漢春夏中秋冬五官正、 神樂署署正、僧錄司左右善事、道錄司左右正一。
文職外官:京府通判、京縣知縣、通判、土通判。
武職京官:蘭翎侍衛、整儀尉、親軍校、前鋒校、護軍校、鳥槍護軍校、驍騎校、委署步軍校。
武職外官:門千總、營千總、宣撫使司僉事、安撫使司同知、副招討使、長官使、長官、百戶。
7、正七品
文職京官:翰林院編修、大理寺左右評事、太常寺博士、國子監監丞、內閣典籍、通政司經歷、知事、太常寺典籍、太僕寺主薄、部寺司庫、兵馬司副指揮、太常寺滿洲讀祝官、贊禮郎、鴻臚寺滿洲鳴贊。
文職外官:京縣縣丞、順天府滿洲教授、訓導、知縣、按察司經歷、教授。
武職京官:城門史、太僕寺馬廠協領。
武職外官:把總、安撫使司僉事、長官司副長官。
8、正八品
文職京官:司務、五經博士、國子監學正、學錄、欽天監主薄、太醫院御醫、太常寺協律郎、僧錄司左右講經、道錄寺左右至靈。
文職外官:布政司庫大使、鹽運司庫大使、鹽道庫大使、鹽課司大使、鹽引批驗所大使、按察司知事、府經歷、縣丞、士縣丞、四氏學錄、州學正、教諭。
武職京官:無。
武職外官:外委千總。
9、正九品
文職京官:禮部四譯會同館大使、欽天監監侯、司書、太常寺漢贊禮郎。
文職外官:按察司照磨、府知事、同知知事、通判知事、縣主薄。
武職京官:各營蘭翎長。
武職外官:外委把總。
(6)古代雕刻中文官與武官帽子區別擴展閱讀:
一、武官的職責:
1、以本國武裝力量代表的身份與駐在國軍方保持外交聯系,辦理兩國軍隊間的交往和交涉事宜;
2、開展與駐在國軍政官員、社會人士以及外交使團(主要是外國武官)的外交和社交活動;
3、根據兩國協議和上級指示,承辦或者是協辦軍事援助、軍事訓練、軍品貿易、軍工合作和軍事技術轉讓等事宜;
4、以一切合法的手段調查與軍事有關的情況,直接或者間接通過使館將情況報告給派遣國一些相關的軍事部門。
二、中國傳統文官制度的特點
1、至高無上的王權是傳統文官制度存在和運行的基礎
君主集權專制是中國古代政治統治的基本形式。君主握有包括官吏在內的一切臣民的生殺予奪大權,各級政府、大小官員都只是王權的組成部分。
而且文官隊伍層層節制,上級官員主宰著下級官員的升降任免,自上而下的授權與控權體系使權力指向單一、人身依附嚴重,導致官員形成了亦主亦奴的雙重人格,對上曲意逢迎、對下作威作福,由此滋生出種種弊端。
2、腐敗現象嚴重
產生腐敗的根本原因是在於公共權力制約機制的缺失。在中國古代君主集權專制體制之下,盡管有諸多法令和專職監督機關,但由於監督機構的權利與政府其他部門的權利同出一源,且監察體制單一,其作用和效力極其有限,所以官員腐敗的現象比較嚴重。
3、缺乏行政管理的知識和技能
在中國古代分散的小農經濟狀態下,政府官員的職責十分簡單。各級官員最基本的職能為興教化、倡禮儀、維持治安和催糧征稅。
關於行政技術的問題則更多地倚重於幕僚和胥吏,且中國古代基層社會由地方鄉紳自治,極少需要國家行政權力干預,因而官員不可能也不需要具備整合、調控、管理社會的行政知識和技能。
4、官本位
官本位是古代官制文化的核心。官員不僅擁有權力,還擁有財富、聲譽和各種特權;做官首先是一種身份等級,其次才是一種職業。
『柒』 我古代文武官員服飾有何區別
1、補子不同
區分清代官員的品級,最主要是看官服前胸後背所綉的圖案,這塊方形或者是圓形的圖案稱為「補子」。貝子以上的皇親用圓形補子,官員一律用方形補子。一般是文官胸前綉鳥,武官胸前綉獸。
2、名稱不同
清代文官綴綉的補子分別為:一品仙鶴、二品錦雞、三品孔雀、四品雲雁、五品白鷳、六品鷺鷥、七品鸂鶒、八品鵪鶉、九品練鵲。像內鄉縣衙的知縣是正五品官,所以胸前所綉的補子就是白鷳。
清代武官綴綉的補子分別為:一品麒麟、二品獅子、三品豹、四品虎、五品熊、六品彪、七品和八品都是犀牛、九品海馬。
(7)古代雕刻中文官與武官帽子區別擴展閱讀:
古代服飾類別:
1、冕服:禮服中最專貴的一種,冕服均在祭典中穿著,是主要的祭服。其服式主要由冠、衣、裳、蔽膝等要件所組成。冕服的主體是玄衣、衣裳上面繪綉有章紋,而在最隆重的典禮時,穿九章紋冕服。
衣裳之下,襯以白紗中單,即白色的襯衣,古代襯衣通常是白色。下身前有蔽膝,天子的蔽膝為硃色,諸侯為黃硃色。鞋是雙底的,以皮革和木做底,鞋底較高,周代天子,在隆重典禮時穿赤色的。
2、弁服:其隆重性僅次於冕服,衣裳的形式與冕服相似,最大不同是不加章。弁服可分為爵弁,韋弁、冠弁等幾種,它們主要的區別在於所戴的冠和衣裳的顏色。
3、玄端:為天子的常服,諸侯及其臣的朝服。
4、深衣:古代凡是服禮都是上衣下裳不相連,惟此種衣裳是上下相連,分開裁但是上下縫合,因為被體深邃,所以稱為深衣。
5、禕衣:為王後從王祭先王的俸祭服。
6、褕翟:為王後從王祭先公和侯伯夫人助君祭服。是青色衣,畫褕翟紋十二章紋,褕翟羽色亦為五采。
7、闕翟:為王後助天子祭群小神和子男夫人從君祭宗廟祭服。是赤色衣,刻赤色繒的翟紋。
8、鞠衣:為王後率領命婦祭蠶神告桑的禮服,亦為諸侯之妻從夫助君祭宗廟的祭服。
『捌』 古代文官和武官的衣服有什麼區別
官服分顏色從唐朝開始:三品以上紫袍,佩金魚袋;五品以上緋袍,佩銀魚袋;六品以下綠袍,無魚袋。官吏有職務高而品級低的,仍按照原品服色。如任宰相而不到三品的,其官銜中必帶「賜紫金魚袋」的字樣;州的長官刺吏,亦不拘品級,都穿排袍。這種服色制度,到清代才完全廢除,只在帽頂及補服上分別品級。清代官服原則上都是藍色,只在慶典時可用絳色;外褂在平時都是紅青色,素服時:改用黑色。
隋統一全國,一方面推行漢族已經形成的的服飾制度,另一方面也難以擺脫北族服飾形制的影響。隋煬帝制定了隋代官服制度,帝王將相各服其服。下令不準百姓服黃色衣裳,從此黃色也了皇帝專用的服色。唐代衣冠服飾承上啟下,博採眾長,是中國古代服飾發展史上的重要時期。由於當時絲織業的發達,審美觀念的獨特,所以當時官服質地款式更加講究,襆頭形制富於變化,品色衣形成制度,胡服頗為流行,女服色彩艷麗。五代十國享祚日淺,服飾大體沿用唐代制度,但在首服上也略作變化。
宋代崇尚文治,冠服制度漸趨繁縟,也曾經多次修改。但與唐代相比,款式缺乏創新,色調趨於單一,有向質朴、潔凈、自然方向傾斜的趨勢。男子上身以圓領長袍為主,以季節不同而服涼衫、紫衫、毛衫、葛衫、鶴氅等。宋代婦女的日常服飾,大多上身穿襖、襦、衫、背子、半臂,下身束裙子、褲。其面料為羅、紗、錦、縷、毅、絹。尤其是裙子頗具風格,其質地多見羅紗,顏色中以石榴花的紅色最注目。褶襇裙也是當時裙子中有特點的一種,有六幅、八幅、十二幅不等,貴族婦女著裙的褶襇更多。南宋時期,「服飾亂常」,也尚北服。
元代是蒙古族入關統治中原的時代。其服飾既襲漢制,如皇帝及高官的服飾仿照先秦時代的古制而成;又推行其本族制度,如一般百姓服飾則仍是披發椎髻,夏戴笠,冬服帽。元朝初建,也曾令在京士庶須剃發為蒙古族裝束。蒙古族的衣冠,以頭戴帽笠為主,男子多戴耳環。然至元大德年間以後。蒙、漢間的士人之服也就各認其便了。
朱元璋推翻元朝,建立大明帝國後,先是禁胡服,繼而又以明太祖的名義下詔:衣冠悉如唐代形制。明朝的皇帝冠服、文武百官服飾、內臣服飾,有祭服、朝服、公服、常服等名目,其樣制、等級、穿著禮儀真可謂繁縟。一般男子服飾,以袍衫為主,形制多樣,儒生文士則以襕衫、直裰為常衣。婦女服飾主要有袍衫、襖、霞披、褙子、比甲、裙子等。
清代官服以頂戴花翎顯示其不同的身份和地位。官服中的禮冠名目繁多,有朝冠、吉服冠、常服冠、行冠、雨冠等。男子的服飾以長袍馬褂最為流行。婦女服飾在清代可謂滿、漢服飾並存。滿族婦女以長袍為主,漢族婦女則仍以上衣下裙為時尚。清代中期始,滿漢各有仿效,至後期,滿族效仿漢族的風氣頗盛,甚至史書有「大半旗裝改漢裝,宮袍截作短衣裳」之記載。
『玖』 古代官員的帽子為什麼稱為「烏紗帽」
據說來自南朝劉宋王休仁的點子。王休仁創制烏紗帽,並沒有什麼了不得的原因,純粹是趕時髦,想做頂和別人不一樣的帽子來戴戴。他將一塊黑色的紗布,四邊抽紮起,中國第一頂烏紗帽於焉誕生。
王休仁戴著自製的小帽在街上走的時候,果引起人們的興趣與討論。由於材料便宜,製作簡單,式樣大方,所以後來有不少人仿製著戴。隋朝的楊堅,也是這種烏紗小帽的愛用者。不過因為楊堅是個皇帝,戴起來意義不同,上行下效的結果,朝廷、民間頓時「黑成一片」,萬頭鑽動,有如黑海。
明朝時候,烏紗帽的命運有了關鍵性突破。由於官員們特別愛戴烏紗帽,朝廷遂正式將它列為王公百官上朝及處理公務的必要配備。並對規范其製作的樣子為:以藤絲或麻編成帽胎,塗上漆後,外裹黑紗。呈前高後低式,兩側各插一翅。
烏紗帽成為官帽之後,老百姓自然不能再戴了。
烏紗帽是古代帽的一種。早期中國,並沒有「帽」這樣的稱呼,《儀禮》稱「帽」為「頭衣」或「元服」。(元,首也)至於「烏紗帽」一稱,則在隋唐時出現,《通典》有雲:「隋文帝(楊堅)開皇初,嘗著烏紗帽,自朝貴以下至於冗吏,通著入朝。」(楊堅酷愛烏紗帽,由此得證)
王休仁,究竟是不是烏紗帽的原創者呢?好長一段時間,他的確獨領風騷。但上世紀七○年代馬王堆漢墓開挖後,他便退居老二了!原因是考古人員居然在馬王堆三號墓,找到一頂狀似泳帽的烏紗帽
烏紗帽始於南京
烏紗帽原來只是民間常戴的一種便帽,定為「官帽」則始於明朝洪武年間。
早在東晉成帝時,凡在都城建康(南京)宮中做事的人,都戴一種用黑紗做的帽子,人稱「烏紗帽」。到了南北朝宋明帝時,這種帽子又在民間流傳開來。於是,「烏紗帽」便成為民間百姓常戴的一種便帽。
明代開國皇帝朱洪武定都南京後,於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作出決定:凡文武百官上朝辦公時,一律要戴烏紗帽、穿圓領衫、束腰帶。另外,取得功名而未授官職的狀元、進士等,也可戴烏紗帽。從此,「烏紗帽」遂成為官員的一種特有標志。由此看來,「烏紗帽」作為官帽,距今也僅有600多年的歷史。
可是到了清代,「烏紗帽」又被換成「紅纓帽」,烏紗帽便不再作為官員的標志。但時至今日,人們仍舊習慣地將「烏紗帽」作為官員的標志。如「丟官」,依然被說成「丟掉烏紗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