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清朝格格服的設計意義
滿族人的服飾文化
滿族先祖長期生活在山林之中,過著狩獵生活,因而大多善騎射。早期的滿族服飾的設計多為了適應著中生活方式。及至滿洲人入主中原,隨著各種典章制度的改革與完善,起服飾制度也經歷了不斷的改革與演變,並逐步推廣到全國。在「即取起文,不沿其式」的原則下,即吸收他民族服飾文化之長,並堅持本民族的特色,使滿足服飾成為中華民族服飾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旗裝。清代滿族人都以穿旗裝為貴為榮。入關前滿族男子一般都穿箭袖袍,「窄袖、盤領、縫腋,」「其長中及小腿,取便於騎也」。官員入朝,「俱用披肩領,平居只有袍」。披肩領,即在無領子的旗裝上加上披肩大領,以別臣庶。入關後,一般都穿無領、箭袖、左衽、四開衩、束腰、「馬蹄袖」旗袍。馬蹄袖平時挽起,出獵作戰時則放下,覆蓋手背,冬季又可禦寒。到清嘉慶、道光年間,一般旗人已不再穿箭袖袍,只有滿族官員人朝時才穿箭袖袍,平日則著寬襟大袖袍。
旗袍:
旗袍的基本款式特點是圓領口,窄袖,左衽,有口袢,系腰帶。俗名「箭衣」,去其上窄下寬,便於騎射之意。
旗袍又分男袍,女袍,官袍。
男袍,款式有長袍,行袍,圓領袍,披領袍之分。長服袍指一般長袍,下擺長達腳面。行服袍即「缺襟袍也」,也稱「短」,「行袍」,外出征戰,行圍時用,以便乘騎。披領袍屬於朝服。
女袍,與男袍有很大的區別。清代官場女服隨夫,多指補服,冠,帶。就常服說,無論後妃宮眷,一律「皆短袖長袍」,婦女旗袍無開契,無短袍,一般艘「長至蔽足」。女袍多裝飾,在衣襟,袖邊,領口等處鑲嵌各種彩花為尚,又以多層領子和多層袖頭為美。
官袍,是清代的補服之一,它是古代章服之制和滿洲民族服飾特點相結合的產物。皇帝穿龍袍,皇帝以下,皇子,親王,郡王,以尊卑不同,飾以不等數的龍爪。貝勒,貝子,鎮國公等皆以蟒為飾紋。一品文,武官分別飾以仙鶴,麒麟。二品飾以錦雞,獅子等。
辛亥後,寬衣大袍成普及,女袍變短,男袍逐漸廢棄。女袍也由寬腰直筒式,漸變成緊身合體的曲線形,流向型的款式,今天旗袍已經為世界所青睞,無疑是滿族對人類服飾文化的一大貢獻。
褂。史載「褂外衣也,禮服之加於袍外者,為之外褂」,外褂分常服褂和補褂,另者形制相同,只是補褂是官服。兩褂皆長過肘對襟飾扣。另一種叫行褂,是區別於外褂的短褂,也稱「馬褂」,「馬褂較外褂為短,僅及臍」。清時馬褂「服者漸眾」,「遊行街市」。馬褂,即對襟短袍,袖身皆短,配長衫。旗人婦女也服馬褂,與男式的肥袖方形不同,多為窄袖,有對襟,捻襟和琵琶襟等,但農村婦女則穿寬袖馬褂。
清代馬褂最引人注目的是黃馬褂,明黃色為皇帝服用,朝臣得賜為榮。御前大臣,內大臣,正黃旗都統等准服,服褂時有各種限制。
坎肩。是漢人「半臂」演化來的,亦稱「搭護」和「背心」。其種類有琵琶襟坎肩,帶大襟坎肩,人字襟坎肩等。目前,除「巴圖魯」坎肩絕跡外,其餘幾中已經流入到其他民族服飾中。
旗靴和旗鞋。清代旗人城居者多穿靴,鄉居者多穿鞋。
旗靴早年以尖為式,最著者是御用尖靴,緣皮在縫。親王,郡王准勇挑重擔,他人不得用。八旗官兵普遍穿尖靴,以便騎馬。文官皆用方靴,甲午之後,時風突變,文武各官用尖靴。旗靴,貧者用青布料,富者用絨料。小孩則穿「氈疙瘩」。後來,靴鞋底由厚變薄,靴筒由長變短,跟加輕便,取名「薄底快靴」、「爬山虎」,「卡薩」等稱。晚清還有一種牛皮軟底靴,近於靰鞡鞋,名叫「踏踏馬兒」。
旗鞋,旗鞋最著名的是靰鞡,它源於長白山區農民穿的「綁」,後變為靰鞡。有鞋槽和鞋腰組成,鞋槽長尺余,前平,後圓,方口;前臉聚皮納褶,或飾雲頭。四周安人字形小耳六個,穿以麻繩或皮條;腰子高有尺余,以白,藍,黑三色為常見,飾各種花紋。內蓄霿鞡草,嚴冬可燃性保暖,即經濟又實惠。
旗鞋最為特點的是婦女的天足鞋,此鞋源於古人削木誒履,「其法於大底中部(足心)鑿其兩端,為馬蹄形」,故曰「馬蹄底」;又以其「狀若花籃」,譽為「花盆底」,還有平底。高可一,二寸,三,四寸,最高達七,八寸。鞋臉用綵線綉成方頭圖案,叫:「網雲子鞋」,還有高底綉花平金鞋和滿底雙臉鞋,但民間婦女為勞動方便則多穿稍矮的平底鞋。這種鞋如今只見於舞台,但它在解放漢族婦女纏足陋習方面,卻起了積極的歷史作用。
烏拉:滿族傳統的防寒靴鞋之一。以豬、牛、鹿等獸皮縫制而成。形狀為前尖後圓,鞋幫貫以六個鞋耳,鞋口近腳處墊以襯布,並用一細皮帶聯結靴耳。鞋較寬大,穿用時須在鞋中充墊「東北三寶」之一的烏拉草。由於烏拉質柔量輕,行動自如,既可防寒,又利於軍事征戰及狩獵生活,故得以沿用下來,至今在內蒙古呼倫貝爾盟的一些偏僻山村還可見到。
帽子。滿人的帽子可分為暖帽,涼帽,便帽,風帽,氈帽,坤帽,秋帽,禮帽等。
暖帽,是滿族秋,冬兩季所戴之帽,呈圓形,周邊飾卷檐,上翹,所以氈子,緞子,呢絨為面料,入冬時節,還可以額外掛上面,普通人多掛狗皮,兔皮,貓皮等。富貴者則掛水獺皮,貂皮等。
涼帽,也稱「醬斗帽」。此中帽式無檐,狀呈三角形,在春,秋時戴。最初是用長白山區的「得勒蘇」草編織而成,故又稱「草帽」。
便帽,亦稱「小帽」,瓜皮帽。小帽頭或「帽頭兒」。帽狀似饅頭,上稍尖下寬,底部鑲有一寸余寬的小檐,整個帽頂由六瓣縫合而成,亦稱「六塊瓦」。帽頂端綴有用絲絨結成的大疙瘩稱,「算盤結」在帽前檐下處釘有一個標記,俗稱「帽正」,帽正鑲有珍珠,瑪瑙,金石,燒藍玻璃等不同質料,代表不同的身份和社會地位。
風帽,也稱「風兜」,「兜兒帽」。面多用呢,絨,綢,緞,里多用棉和皮,帽扇子教長,可護頸項,近似現代流行的「棉皮帽子」。
氈帽,俗稱「帽兒頭」,用氈子做面料,多為老年男子所戴。氈帽的請後里有兩個相稱的小臉,,前臉大,後臉小,前起遮「天門蓋」,後起遮脖頸的作用。左右各有一個「扇子」護耳,冬天掛皮,速成「四扇」,在室內可以將四扇折起。常見的面料有深灰,淡黃,褐色,醬色等。
坤秋帽,為女性專門戴的一中禮帽。秋,冬兩季實用,故稱「坤帽」。
禮帽,也稱大帽,為成年男子參加各種禮儀活動時所戴的帽子彈,其形狀與現代流行的禮帽基本一致。
領子。貧富差異甚大。男性的領子稍肥大,按季換原料,夏季為禿領,冬季為皮或絨製成。女性領子多為二寸綢帶製成,掖於襟內,窄而高。
Ⅱ 滿族皇帝帽子怎麼做
清史稿里服飾規格里有介紹的。具體的你自己查一下吧
皇帝的帽子分很多種:涼帽 暖帽 朝冠等
Ⅲ 清朝皇帝戴的叫什麼帽子,為什麼要這么設計
清代皇帝在正式場合戴的有兩種,吉服冠和朝冠。估計你說的是朝冠,有冬朝冠和夏朝冠兩種。不同於電視劇,實際上清代皇帝戴朝冠的時候很少,朝冠和朝服一般用於大朝會、祭天、祭祖、登基等重大場合使用,平時的正式場合多用吉服冠。中國古時候沒有帽子一詞,中原地區稱「冠」,滿族人稱「頂子」,清代帽子樣式設計既保留了滿族服飾中的風俗,又沿襲了中國歷代皇帝「崇尚黃色、衣紋雲龍」的傳統。下圖為雍正像,左吉服,右為朝服。
Ⅳ 滿族頭上戴什麼帽子
禮帽、氈帽、暖帽、涼帽...
Ⅳ 清朝皇帝戴的叫什麼帽子,為什麼要這么設計
清朝皇帝戴的叫夏朝冠。因為滿族人前身是女真族,源自金人在帽上裝飾頂珠習慣,再由元人的鈸笠冠演革而成的。
皇帝夏朝冠:冠形作圓錐形,下檐外敞呈雙層喇叭狀。是由一種滿洲人稱為「得勒蘇」的草桿編成,此草產在清人興起的東北地方,清廷特稱其為「玉草」;帽上面鋪飾朱緯,頂平覆錦,植冠頂,冠額綴金佛,後飾舍林;冠形斗笠狀,有短冠檐平敞。
以紅紗或紅織金為里,外層綴朱緯,內層安帽圈,圈上綴帶。冠前綴金累絲鏤空金佛,金佛周圍飾東珠十五顆,冠後綴金累絲鏤空舍林,有東珠七顆。冠頂部再加金累絲鏤空雲龍,嵌大東珠寶頂。
清代凡由內務府發交江南江寧蘇州二府、浙江杭州府及兩淮織造司、局織造的御用冠服、妃嬪暨皇子、公主朝冠朝服,均依禮部定式或皇上命題由內務府或如意館畫師繪制重彩工筆小樣和墨線勾勒局部加彩的衣服裁剪大樣,交總管太監呈皇帝御覽。
或經內務府大臣直接審閱後連同批准件送發織造,織成匹料後再送到裁作、綉作、衣作分別在衣料上綉花、裁剪、縫制。
完成之後,凡上用者陸路運送進京,宮用者水運進京,於限期內送交內務府廣儲司的緞庫驗收,這些小樣都附有白紙或黃紙墨跡題簽,有些並署有畫畫者的真實姓名,如「臣沈振麟恭畫」、「臣謝醇恭畫」、「臣沈世俊恭畫」等。
Ⅵ 滿族女子帽飾
在滿族上層婦女的發髻上,往往要戴一頂形似「扇形」的冠,以作裝飾,俗稱之為「旗頭」。你說的那個垂下的流蘇一樣的長繐,壓根就沒有這回事,是編劇自己想的。清史稿中亦無任何記載。
Ⅶ 感覺清朝的官帽設計得挺難看的,為什麼這么設計
是啊,騎馬當兵的帽子,改的有點顏色,就成了文官的官帽了,看起來當然不會舒服,總是抹不去的粗魯感覺。
Ⅷ 滿族女人的旗帽有和講究
旗帽? 你是指女性帶的帽子嗎?
Ⅸ 都有不同的寓意,清朝格格的各種帽子分別代表什麼意思
清朝女子帶的是旗頭,帶旗頭並沒有什麼特殊的含義,也沒有品級之分。主要是滿族婦女的發式。滿族已婚婦女的發式多是綰髻。旗頭是由"兩把頭"發展而來的,由於是進關以後才流行起來的,所以,人們也把它叫"大京樣"。
常見的是扇面狀的中空硬殼,高度一尺左右,下方是頭圍大小的圓箍。以鐵絲做架,布袼褙(漿糊粘合起來的多層布)做胎,表麵包裹黑色緞子或絨布。大拉翅的表面可以插絹花、簪、釵等眾多裝飾,有時候側面還懸掛有流蘇。使用的時候用扁簪固定在頭上,不用的時可取下。
滿族婦女傳統發式是辮發盤髻,盤髻又分單髻與雙髻。雙髻通常為未婚女性梳用,即在頭頂左右兩端節成長辮然後盤轉成為髻,漢族則稱這種發飾為丫頭。單髻多用於已婚女性,即將頭發集於頭頂,編成一條長辮,盤轉而為髻,這種發式簡潔、利落,便於騎射遠行,在野外宿營又可枕辮而眠。
當時無論身份高低,貧富貴賤,發式皆如此。區別貴族與平民處只是髻上所插簪飾,貴族女子髻上裝飾頗多而平民女子僅插木簪。
(9)設計滿族帽子擴展閱讀:
旗頭的發展:
入關後由於在滿漢文化逐漸融合的基礎上,滿族女子發式被漢族女子所模仿;漢族女子發式也在不同程度上被滿族女子所模仿,由此而形成滿、漢族女子發式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多變風格,極大的豐富了滿族婦女的頭飾藝術。
其中主要的幾種發式有「軟翅頭」、「兩把頭」「一字頭」、「架子頭」、「大拉翅 」、「燕尾」、「高粱頭」等等,形式稍異。如「兩把頭」和「架子頭」等。有的是在其他發式的基礎上演變而成,即保留了原來發式的基本形狀,又在某些地方有所創新。
還有的在其他民族習俗影響下,即保持自己民族發式。發式特徵,又融進了其他民族的風格,形成了新的發式,如漢族的「如意縷」與滿族的「如意頭」。
至於滿族中老年普通婦女在平常梳的「高粱頭」,則有著上千年的歷史,至今在滿族聚居地仍可看到。滿族婦女的發式和漢族婦女的發式相比,顯得高大和誇張,具有艷麗奪目的效果,使發飾在滿族婦女的服飾中佔有較為突出的位置,並形成了滿族婦女風韻獨特的發式——旗頭。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旗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