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關於做劇院。有什麼要求還有需要些什麼設施。知道的兄台說下。謝謝
倫敦南岸原來是貧民聚集區,二戰後的英國提出全民福利、全民教育和全民藝術,於是在這個2.7公頃的土地上建起了倫敦南岸中心。在該中心藝術總監茱德· 凱麗看來,藝術機構不僅是文化的殿堂,還應該有責任為富有創意的人們提供表達夢想的平台,劇院應該像自由市場那樣,是老百姓習慣每天都去的地方,而不該是高高在上的廟宇殿堂。 在澳大利亞悉尼歌劇院的願景規劃中,藝術普及教育和公益性演出是不可或缺的環節。劇院CEO理查德·伊文思說,除了力推國際演藝高端製作和頂級音樂會外,悉尼歌劇院更著力於對普通人群尤其是少兒的藝術普及,廣泛尋求社會性的贊助合作。面對社會的各個階層而非高端,推出大量產品面對多元化受眾,使得場地能滿足各類藝術家及觀眾需求。 新加坡濱海中心CEO潘傳順認為,藝術中心在文化身份的塑造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我們需要發展本地藝術群體,有自己的音樂,發出自己的聲音。既有傳統的欣賞者,也有現代的受眾體、藝術家和表演團體,藝術中心和劇院所要做的就是為他們提供空間。」潘傳順說。 為此,他們組織本地觀眾參與劇院的表演,體驗藝術創作過程;把藝術作品帶到社區,並和日常的節日相結合;他們還為各種演出搭建區域性平台,加深國與國之間的文化理解。潘傳順倡導亞洲劇院除了上演西方經典作品,更有職責上演本地新作,並通過亞洲各國藝術家的互動合作,強化「亞洲的聲音」。 中國國家大劇院運營8個月以來也在不斷探索經營管理模式。國家大劇院院長陳平說,國家大劇院堅持品牌經營,體現主流定位;堅持專業運作,不斷提升運營的專業化、管理的精細化和服務的人性化;堅持低價策略,解決公益與逐利的矛盾,成立自主票務營銷系統、進行產業化經營;圍繞演出院團和觀眾,提供專業優質的服務;以演出為中心,注重關聯性,推出大師課、公開排練,讓高雅藝術走近公眾;在致力於打造國家級表演藝術殿堂的同時,國家大劇院還承擔著普及藝術教育的強大功能,從開始運營起就設計了多元化、全方位的藝術教育;國家大劇院還肩負推動原創藝術生產的使命,旨在成為文化創意產業的引領者。 站在上海大劇院建立10周年的交界點上,很容易讓該劇院院長方世忠思考劇院的未來。他十分認同餘秋雨的說法,上海大劇院不僅僅是城市的窗口,劇院的功能也不僅僅局限於展示一個被稱為「大劇院」的藝術機構,它是創造與參與的中心地帶,是文化創意的核心所在。明確了這一點,他們未來的發展思路與規劃更清晰。上海大劇院正是以「創新」為「新十年」的己任,以2010上海世博會為契機,發揮劇院品牌的優勢,集結優秀院團和人才,參與作品原創,為上海呈現一個更具活力與創造力的大劇院。 突破劇院「一次建成」的概念 理查德·伊文思認為,在實際的管理運營中,要突破一座劇院「一次建成」的概念,將劇院硬體設施和功能的拓展視作一個長期的動態過程。比如悉尼歌劇院至今還在通過不斷施工增加新劇場、開發新功能。只有滿足最廣大人群不斷增長的需求,一座劇院才能在城市的文化延續中世代輝煌下去。理查德·伊文思坦言,悉尼歌劇院也面臨巨大的挑戰,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核心運營項目的現金流。 作為日本唯一一座集歌劇、芭蕾、現代舞和戲劇表演於一身的國立劇場,東京新國立劇場2007-2008演出季推出33台節目,269場演出,買票進場觀眾人數達到18萬人。新國立劇場常務理事角田博說,該劇場的未來任務首先是建立穩健的財務基礎,因為政府投入每年以4%的比例逐步遞減,這就需要通過提升票務收入及社會捐款、降低成本等方式來實現財務穩定的目標;其次,製作出的節目開展全國巡演甚至海外巡演,與其他劇場合作;加強藝術家培訓項目,目前該劇場已擁有歌劇工作室、芭蕾學校和戲劇工作室,學員可以積累充分的實際演出經驗。 美國大都會歌劇院已有125年歷史,以前該劇院不用宣傳就能滿座,但從2002年開始票房成績不斷下滑。2001年,該劇院觀眾的平均年齡是60歲,之後每年增長一歲,來劇院的年輕人越來越少。針對這一情況,該劇院總經理Peter上任後,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大都會歌劇院傳訊編輯與創意副總經理朴愛蓮說,在藝術方面,該劇院邀請了以前並不參加歌劇演出的指揮大師前來演出,並和知名歌唱家達成長遠的合作意向,吸引更多年輕受眾。同時,歌劇開放日等一系列公益活動也在逐步吸引年輕人,讓更多普通百姓接受歌劇,改變歌劇高高在上的形象。充分利用現代媒體,2006年新製作的歌劇《蝴蝶夫人》上演時,破天荒地在紐約時代廣場大屏幕上實況轉播,大批市民早早前來佔座觀看。 不僅如此,大都會歌劇院還通過全新設計打造全新品牌,給人更加現代化的感覺。比如,將使用多年的劇院標識撤換為流行的簡約風格設計,聘請服裝雜志攝影師拍攝宣傳品,並大量推出適合年輕人欣賞習慣的演出海報;在市中心各個點、網站上投放廣告,劇院宣傳廣告大膽使用顏色和設計,吸引年輕人,使公眾形象得到很大的改觀;對劇院景觀進行改造,更加開放,人們可隨意接近,感受藝術;和當代藝術相結合,開設畫廊,在大廳或其他地方陳列;組織內部記者隊伍,和媒體進行溝通,建立內部blog,向公眾展示劇院動態。 大都會歌劇院長期以來有廣播演出的傳統,每年20多場,越來越多地利用新媒體技術,建立衛星電視頻道。廣播每周4場現場演出,大量存檔節目通過廣播傳播。近年來,大都會歌劇院的高清傳播成為大眾欣賞歌劇的重要方式,剛開始嘗試時只涉及加拿大、美國、墨西哥、阿根廷等幾個國家,現在幾乎遍布整個歐洲,亞洲、南非、澳洲也有涉及,人們很喜歡這種在電影院看歌劇的方式。
『貳』 智力題:影劇院的帽子問題
答案:1/6。因為3個人隨機取三個帽子共有6種取法:ABC、ACB、BAC、BCA、CAB、CBA,所以他們每人取到自己帽子的概率是1/6呀。
看到了
『叄』 19世紀奧地利達官貴人在劇院看演出,女士坐前排,她們的頭發上插著羽毛,戴著帽子,中場休息,後排男
美麗的女士們不戴那惹人愛惹人恨的帽子更能得到紳士們目光
『肆』 劇院里 一名女士戴的帽子影響了後面的顧客,怎樣才能在不傷害她自尊的情況下 讓她摘下帽子
請女士們摘掉帽子,年齡大的可以不摘。
(沒有女人認為自己年齡大,就算老也會自欺欺人)
『伍』 四位先生把帽子寄放在劇院的衣帽間,但是服務生把他們的帽子搞混淆了,演出結束後,四位先生分別取走了一
首先,第一位從四頂里挑對的概率1/4
其次,第二位挑對的概率是1/3,
第三位則是1/2,第四位為1,
1/4*1/3*1/2*1=1/24
『陸』 巴黎女士喜歡戴帽子,到電影院劇院不願摘帽子,影響後面人觀看。怎麼做使女士將帽子摘下,不能傷害自尊心
這是一道考查思維定勢的題,可以張貼這樣一張通知:為照顧廣大中老年婦女,請允許她們在觀看電影時戴帽子。她們帶帽子是愛美,可要說他們是中老年婦女,當然是不願意的。^^就這樣
『柒』 楊麗萍為何10年不摘帽子背後的實情是什麼
說到娛樂業最令人印象深刻和最受歡迎的藝術家,你認為是誰?也許你認為這個范圍太廣了,所以如果你加上一個限定詞:舞蹈領域呢?
我相信很多人,像我一樣,會記住同一個名字,也就是楊麗萍,她的舞蹈足以載入舞蹈行業的手冊,讓後人敬佩!
楊麗萍的故事現在楊麗萍已經到了花甲之年,她也在培養下一代的接班人。我相信你們非常希望讓下一屆楊麗萍為我們帶來更好的作品。我也希望在那之後,楊小姐能做好每一件事,身體健康!
『捌』 在戲劇院里戴帽子合適
本劇院新規定,為了尊重起見,年老女士看戲時可以不脫帽。戴自己喜歡的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