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帽子知識 > 鐵道兵帽子

鐵道兵帽子

發布時間:2021-06-22 18:01:51

❶ 劉居英的軍工之光

主持人:鳳凰衛視陳曉楠
口述者:劉居英 (原 哈軍工 第二任院長)
訪問時間:2005年2月
陳曉楠: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在中國,有一所大學與當時的清華大學,北京大學齊名。因為坐落在哈爾濱,人們習慣地稱這所學校為「哈軍工」,而它的全稱是: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
這所學校,曾經凝聚了毛澤東時代所有關於中國軍事現代化的夢想,有一百五十多位將軍,三十九名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以及更多的時代精英都曾經在哈軍工度過難忘的時光。這樣一所學校,僅僅在成立了十三年之後,就湮沒在中國的政治風雲之中。
一九六六年,哈軍工被迫退出軍隊序列,隨後而來的肢解、搬遷,終於使這所高等學府不復存在,成為中國教育史上一個無法挽回的悲劇。而四十幾年後的今天,哈軍工這個名字也幾乎已經湮沒在人們的記憶中了。
如果歷史真如人們所說,是過去與未來的對話,那麼我們的講述人劉居英將軍的回憶可能有了更深刻的意義。曾經作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的院長,劉居英記憶中的哈軍工,更像是一個傳奇,烙印在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國曲折而艱辛的歷史中。
這所學校,由開國大將陳賡創立於一九五三年。那時,這所學校的創立是中國辦學史上的奇跡。怎樣在短短一年的時間內建成?對今天的人們來說,是哈軍工第一個難解的謎題。而這個謎題的答案,要從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的朝鮮戰場說起。
劉居英:我就講哈軍工,一九六六年四月一號以前是哈軍工,以後就不是哈軍工了。咱們那個同學到底爭氣不爭氣,所以我一看,我死能瞑目,我很高興。 陳曉楠:一九五○年,毛澤東用「唇亡齒寒」四個字就概括了出兵朝鮮的意義。從那時起,劉居英奮戰在朝鮮戰場上。他親眼見到,中國軍隊為了取得戰爭的勝利所付出的巨大的傷亡代價,這個代價也讓中國共產黨的軍隊成立二十幾年來,第一次認清了這樣一個事實。
劉居英:美國傷亡很大,我們傷亡也不小,確實不小,這都是我親眼看到的,我也參加了。我們這個隊伍是能打仗的,美國不如我們。但是,我們傷亡大,就是美國裝備現代化,各軍兵種聯合作戰,部隊的演習是現代化的。我們呢,基本上還是以步兵為主的隊伍,扛著步槍,機關槍進去的。當然也有炮,解放天津,淮海戰役也繳獲了不少炮,但是不配套;坦克有幾輛,也不太多;飛機那時候我們剛成立,剛訓練;海軍軍艦根本不能到海邊上去,一江山島那兒一打,打沉了好幾個。
所以,我們屬於以步兵為主的這么一個軍隊。打敗了蔣介石倒是真的,但是,他也不是合成軍隊。但是美國是個現代化的軍隊呀。有許多都是絕對優勢的,制空權基本在人家那兒啊,我們還用打蔣介石的辦法把他包圍起來了,人家坦克車開道,嗚嗚一開走了,比我們兩條腿跑得快得多。
那個仗還要繼續打,所以我們的部隊急需變成現代化的軍隊。這是解放軍哪,一個大的飛躍,非這么幹不成,不這么干我們國家政權鞏固不了,出事我們解決不了啊!犧牲的人太多。所以這就是兩個問題,一個裝備,我們自己那時候不能生產啊,飛機也不能生產;第二訓練,給你裝備之後,誰開呀,怎麼打呀,壞了誰修啊。現代化裝備可以花錢買,勒著肚皮花錢可以買,但是交給你,你能夠維護,能夠使用,能夠根據這個基礎再研究、設計、製造、創造,這一批還是軍事的技術幹部,高級的,沒有這個,現代化保證不了。
所以,黨中央開會決定使軍隊邁一大步,現代化的一大步,跨越式的。所以就決定成立這么一個學校,正規的學校,訓練高級軍事技術幹部,就是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緊急成立,緊急調幹部,指定陳賡,你干這個事。陳賡那時候是志願軍代司令員。
陳曉楠:毛澤東有一首詞:……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他記述的是一段湘江賞月的往事,陳賡就是其中的一位「同學少年」。
作為當年黃埔軍校第一期的學員,陳賡是當時著名的「黃埔三傑」之一。那一年黃埔軍東征失敗,陳賡救下了想要自殺的蔣介石,冒著生命危險把蔣介石從火線上背了下來。此後陳賡成了蔣介石的侍從參謀。然而,當他從蔣介石叛變的屠刀下救出黃埔的所有共產黨員後,他與這位前校長成了終生的敵人。
在劉居英的記憶里,他對陳賡更進一步的了解,卻是在五十年代的朝鮮戰場上。當時的陳賡,是中國人民志願軍代司令員,劉居英是志願軍鐵道兵司令。他們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都在這場戰爭中見識到世界上最為現代化的軍隊的力量。
一九五二年,朝鮮戰場上勝負難料,陳賡被一紙委任狀急召回國。毛澤東說,限你三年之內把學校辦起來。而此時,除了一些來自蘇聯的專家,陳賡一無所有。據說,他曾在某次會議上抱拳請所有人多多幫忙,然後就一路北上,將學校的地址,選在了哈爾濱。
劉居英:選位置選到哈爾濱,選到哈爾濱現得文廟街,南崗。南崗是什麼地方呢,是哈爾濱醫科大學的一個傳染病院,很簡單的一個傳染病院.旁邊是山東人得墳地。山東人進城打工的,死了沒地方埋,埋那兒了。
從五二年開始建,五三年九月一號就要開學,五二年建十萬平方米,五三年也計劃建十萬平方米,九月一號才建到六萬,學生剛進來,就這么樣開的學。那個地方天寒地凍啊,冬天說搬墳,搬了四千多個墳。
陳曉楠:一九五三年九月一日,陳賡成為哈軍工的第一任院長。這位行事果斷、迅速的將領,為了哈軍工的籌備建設,曾經為一紙批件將周恩來堵在廁所中。周恩來無奈地說,你真應該寫到自傳里。而陳賡過人的膽識更體現在全國調集教員的時候。劉居英說,那時哈軍工的教員,被人們戲稱為「八國聯軍」。
劉居英:真正搞軍事,飛機、大炮、軍艦,搞這個的,在中國學不著,但是在外國留學的可以學著,人家有這個學校啊。所以有些人就回國了。蔣介石那時候也收容一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人家回來了。但這些人哪,都說「八國聯軍」啊,都是從英國、美國、德國、義大利、日本這些地方回來的。要按那時候來講,這復雜得很了,誰也不敢用啊。但是我們軍工,陳賡那時候考慮,非用不成,沒有怎麼辦哪?都讓蘇聯人上課,上課誰懂啊?現學俄文,他不教怎麼辦啊?所以這個都來了。
陳曉楠:一九五三年九月一日,哈軍工正式成立了。此時的劉居英,還作為志願軍鐵道兵運輸司令,奮戰在朝鮮戰場上。那時的他並沒有想到,此後不久,他將和哈軍工這所著名的學府結下不解之緣。
對劉居英而言,一生中有兩個學校對他影響至深。一個是青年時代,他曾經以數學一百分的成績考取了當時的北京大學。在一九三五年的「一二.九運動」之後,他做出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個選擇,投筆從戎,走出學校參加革命,後來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成為一名軍事將領。
一九五四年,劉居英從朝鮮戰場上回國,這一次,他將要再回到學校中去。
劉居英:解放戰爭進入東北的時候,我是從山東過去的,大軍過江,我們是指揮所的,搞小船過渤海,十個師啊。後來到東北,我搞軍運,支援朝鮮搞運輸,也經過很多戰斗。大學生學得不怎麼樣,打仗還可以,我五四年四月份回來的,朝鮮打仗啊。陳賡當時是哈軍工的院長兼政委,所以他也想擱個人,他管大事,擱個人給他頂著日常工作。所以,在中央開會就提出來,說得找這么個人。還說,這個人難整啊,軍隊都是農民暴動起來,一個大字不識的很多人,去哪兒找這么個人?還幸虧有這么一個,我這個臭名遠揚,我進過大學,北京大學啊。陳賡說,這個人成,這個人腦袋成,他也能打仗。陳賡贊成,這樣給我委任了,中央定的。 陳曉楠:這是當年毛*澤*東親筆書寫的委任狀,從此,劉居英成為陳*賡的助手,哈軍工的副院長。一九五五年,劉居英成為中國幾個最年輕的開國少將之一。那時的哈軍工,已經開始聲名鵲起。在劉居英印象中,哈軍工的招生工作也開始有了一些不大不小的風波。
劉居英:開始的時候我們是招軍內的幹部,後來軍內不夠用了,所以到了一九六○年的時候,就決定從地方大學里優先保送錄取。正趕上那個時候是大躍進哪,大 躍 進各方面都要工程師,各軍兵種那更不用說了,這個說我得建一百艘軍艦,那個說我建一萬輛坦克,那工程師就多了。就有一所軍事工程學院啊!所以,一九六○在廣州開會的時候,羅*瑞*卿總長開會,說,你們需要多少人哪?一統計,需要三十七萬,三年之內需要三十七萬軍事工程師。軍事工程學院一年要產十三萬,我哪來那麼多?母雞下蛋也得喂呀!不成啊!後來逼得說,這兩年你奔一萬人干。其實開始的時候,工程學院的定額是四千學生。這么設計的,一年招八百人。所以,六一年招了二千九百人,先前又招了二千二百人,加一塊是五千一百五十人。這樣招人,等級下降了。
根據我們的教學計劃,技術課上的比清華還多,我們的數學課比北大數學系還多呢。我別的不懂,高等數學我都學過。我一看不成,數學系三年級學生的課程,那麼多,到這時候教學質量下降啊,學生學不下去,自己要回家跑。所以留級了七八百,處理了五六百,這叫「瀉大肚子」,所以,六二年的時候,我們就嚴格招生標准,不能低。所以,這一年招了好學生,都在地方學生中招的。北大、清華、哈軍工,全國最有名這三個學校,當然都要招好學生。六二年招生我還親自下手去上海選好學生。那時候就和清華有點小矛盾了。全國統考,第一、第二、第三、第四,你想要多少。我想要多少?其實我跟蔣南翔(當時的教育部長——編者)還很熟啊,我們「一.二九」一塊兒干起來的。爭學生,我們的招生老師,當時教育部長蔣南翔還挺好,說,你們倆吵什麼?後來我們就互相拉勾了,你要點,我要點,後來傳成佳聞了。我說,我們沒啥矛盾,就是都要點好的。
陳曉楠: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初,哈軍工已經與清華、北大齊名。那個時候的哈軍工在人們的心中,還帶有一點神秘的色彩。當時的開國元勛們,他們的子女或者親屬,很多在哈軍工就讀。十大元帥中有七位元帥的子女,十位大將中有六位大將的子女、親屬就讀「哈軍工」。有人說,哈軍工幾乎成為「將門相國之後」的專門學院。
陳毅的兒子陳丹淮,也曾經是哈軍工的一名普通學員。在一次訪談中,他曾經提到過當年報考哈軍工的經歷。實際上,即使身為幹部子弟,一樣要有優異的成績才能通過哈軍工幾乎苛刻的招生考試。「硬碰硬」的過程,和普通學生絲毫沒有分別。
劉居英:開始的時候,高乾子女考得很好的也是很少數,過我們錄取線的人比較少。後來,六一年大躍進了,擴大招生了,錄取線下降了,那時候哈軍工也有名了,清華、北大、哈軍工,都有名,老百姓都知道了,所以幹部子女都願意考。這時候考試標准也下降了,在合格以上進來了。但是最後的時候,到六二年一整頓,不合格的該留級的,該退學的,這里幹部子女也不少。有的來人說,我們再學一期?不成,學不好,不成了。
那時候有反應啊。這些子女一退學,家長不願意呀,以為能望子成龍。所以就講,你這個軍工是不是也講階*級了?你們軍工是不是沒有階級觀念哪?我們這些子女,那紅的,紅家庭的子女,跟做企業的經理的子女一樣看待,所以成了階級路線如何如何。
陳曉楠:在許多不同的記述哈軍工歷史的書中,對哈軍工成立的意義幾乎有著同樣的觀點。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的成立,標志著中國歷史上第一所諸兵種,多學科,綜合性正規高等軍事技術院校的誕生。的確,雖然早在一八六六年,左宗棠在福州創建了船政學堂,由此開始了中國軍事技術學校的歷史,近百年間,只有哈軍工的成立和出現,實現了中國軍事面向現代化發展的跨越。
然而,具有開創意義的哈軍工,在它把肩負歷史命運視為己任的時候,政治風雲的變幻莫測卻成為它意想不到的束縛。有人說,在十三年裡,哈軍工一直是帶著鐐銬起舞。在劉居英的記憶里,當時教學中最大的困難,就是政治運動帶來的干擾。而這種教學與運動的斗爭,一直持續到哈軍工時代的最後一刻。 陳曉楠:劉居英說,哈軍工有兩個黃金時代和兩個倒霉時代。區別就在於政治運動的多少。因為哈軍工痴迷於教學,所以總是運動中不合格的那一個。第一個倒霉時代是五十年代末,哈軍工第一次被扣上了教條主義的帽子。從此,哈軍工就總要想一些 「鬼主意」,來對付運動對教學的沖擊。
劉居英:五七年反右派,五八年大 躍 進,五九年反右傾,所以就來個反教條主義,推翻我們這個教學組織。說,這是教條主義。北京開反教條主義會議,我們參加會議上,我覺得沒法說,我哪有教條啊?所以就沒遞上這個發言稿,就成了罪狀了。說,你全是用蘇聯辦法訓練的,你不教條怎麼著?這回來又讓我們自己反,就是整開了,讓我們取消這個,服從運動,來點什麼運動就停課。
這個時候我就跟陳*賡商量,我說咱不能幹,所以就沒干。沒干好就挨批呀。五七年反右派開始,劉有光在家,我出門到蘇聯去參觀去了,沒太干,大概挨批了,這個學院怎麼不反右派?我回來以後一著急,反了,一反還反錯了,所以受一次損失。
反完了之後,還得恢復,還要干。我把工作人員和教員、學員完全分開,學員、教員,上課的人別搞運動,上完課回來慢慢再運動。工作人員,除了值班管事的,大多數全天運動。我不是也搞運動嘛,你說我沒搞運動,天天運動,這是最主要的一個辦法。後來上邊來人了,說,你非停不成。不能再上課了,那隻有不上課了。不上課怎麼辦?運動只有兩個禮拜,兩個禮拜有辦法,一個是星期天,一個是假期我不開了,我補,這不又上來了。有時候學生必須參與運動,好,學生參加三天,你使勁給我運動,所謂要運動,貼大字報,一個人二十張,都貼完之後上課去,這不也挺熱鬧嘛?
陳曉楠:第一個倒霉時代還沒有結束多久,一九六○年,中蘇關系的破裂,使哈軍工又一次遭遇危機。蘇聯專家突然撤走,蓬勃發展的哈軍工因為支援分校建設,師資力量已經分散,而新的任務又如此艱巨。
劉居英:我們要搞兩彈一艇,原子彈、導彈、核潛艇,奔這個目標下來了。教學力量減少了,任務全是新的,有的根本都沒門兒,原子彈誰知道,誰也沒見過,哪本雜志、書上都不寫。蘇聯專家不告訴,走了,跑了。我們就通過各種關系搜集資料,一點一點的。那些老教授來研究,開會、討論,先學習,後編書,這么訓練。那個時候我曾有一句話,我說,哈軍工存亡在此一舉,整不好就要滅了,沒了。那個老教授直出汗,周祖同累得趴地下,他還原子彈原理,他哪見過原子彈啊!他搜集各種雜志,德國的,英國的什麼,搞一點,搞一點,還有居里的。還有很多教員都這樣干。
這時候,我們研究機關有任務了,中國要想在地球上站住了,第一個,人造衛星要上天,第二個,原子彈要打下,第三個,洲際導彈要出來。我們學生剛訓練哪,有的訓練兩年級,三年級,連窩端。別訓練了,就這幫人,挺好,都給我,那個導彈發射基地,就是馬蘭那個。我們一個班五十四個人,二年級就去建設那個基地。還有原子彈研究,生產原子彈的工廠,那叫基地,我不講多少號了,在渺無人煙那個地方,我們一個年級一百多個人全給他了。從一年級起到四年級,都給他了,等於這系一半兒都給他了。這幫人在那邊參加研製,奮斗,加上自己的知識,加上哈軍工精神,艱苦奮斗,有的搞了三十、四時年哪!
九○年的時候,我到四川看我們那幫人,都白頭發了,問他們二級部研究院,我說,怎麼樣這些人?他們說,全靠這幫人了,來的時候年輕,都五十多了,真奮斗終身哪!所以,哈軍工的畢業生,為什麼說有名呢,最後這看到結果了。說你工廠有名沒名,你看海爾,看你的冰箱啊,我把冰箱打開一看,不壞,海爾很好,名譽就上了。哈軍工也看產品,就是學生。
後來,哈軍工扒了軍裝,文化革命把我們打散了,整個學院給分散,消滅了,這個我不用講了。那麼學生到底怎麼樣,後來我也看到了,我們整了半天,出一身汗,咱們那個同學到底爭氣不爭氣?我一看,死能瞑目了,我很高興,確實不壞。我對你講,不是我吹,那一窩端去搞原子彈生產工廠,最後1964年10月10四號在那個發射島發射,從生產基地把原子彈押送到基地去,從基地掛到一百二十米的架子上,離開之後回指揮所按電鈕的,就是我們的學生。第一顆原子彈押送,掛起來,發射,是哈軍工的學生,姓韓。第一顆人造衛星,指揮,創造,發射,也是我們的學生。洲際導彈,我不講多少號了,打幾千公里那個,外國人很害怕那玩藝,我們自己設計,不是蘇聯的。
陳曉楠:一九五三年八月,毛澤東曾為即將成立的哈軍工題寫了一篇《訓詞》,《訓詞》中說,今天我們迫切需要的,就是要有大批能夠掌握和駕馭技術的人。然而,十三年後,哈軍工的仰仗劉居英卻發現,掌握和駕馭技術,也就是知識,成為哈軍工遭遇滅頂之災的重要原因。
一九六六年四月一日,對當時的哈軍工而言,是一個特殊的日子。在這一天,哈軍工所有的幹部、教員、學生,在校園里默默地摘下了代表著軍人身份的帽徽和領章。從這一天開始,原來意義上的哈軍工已經不存在了。
劉居英:哈軍工有名啊,不是哪一個人乾的,是我們黨乾的。最大的困難,最大的障礙,就在這正常的教育、訓練,這樣的嚴格要求的訓練和秩序,與政治運動的矛盾。那個時代呀,不斷地有政治運動。來一次運動,反正我們就是運動里那些不合格的。什麼教條主義,什麼右派,右傾啊。最後,哈軍工成了四比一,四個突出,突出毛澤東思想,林彪突出政治,我們不突出政治。黑樣板,頭一個就是哈軍工。所以,最後文化革命拿哈軍工開刀,先在這開,有道理的。 陳曉楠:1961年,陳*賡因心臟病,在五十八歲生日的前一天去世。四個月後,劉居英成為哈軍工的院長。在以往所有與政治運動的對抗中,哈軍工沒有輸掉過一節課。然而,到了1964年,劉居英才明白在那個時代,哈軍工已經不知不覺輸掉了自己的命運。
1964年10月的長沙會議,是哈軍工悲劇的起始點。一場軍隊院校大整風,哈軍工是不合格的頭一名。因為如此,後來林彪的一封電報,硬生生扒掉了哈軍工的軍裝。
劉居英:那是1964年的10月。我知道的,是國防科工委路揚拿著當時林彪的電報。電報很簡單,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退出軍隊系列。就這個,交地方,黑龍江省。就這個。什麼也沒說,怎麼繼承也不知道,沒別的,就這個。
事先我不知道,沒人告訴我。可能有人知道,因為有人要跑。我看長著腿都要走。別人都走,我走不了啊,所以最後的時候人都走了,就剩我了,哎,就剩我了。
文化革命那時候批的,什麼「兩老辦院」啊,,那時候可都是罪狀,都是我的罪狀,說好的,就不是我的了。那個時候我就是總後台呀,修正主義總後台,哈軍工,所有知識分子總保護傘就是我啊,所以不鬥你斗誰啊,那是應該的。
陳曉楠:叫什麼都行,就是別用軍事兩個字,是當年哈軍工推出軍隊序列得到的唯一答復。文革中,北京大學貼出的「全國第一張馬列主義大字報」打倒了劉居英的哥哥,當時的北大黨委書記陸平。第二天,劉居英就被當街揪斗。
中蘇邊境發生了珍寶島事件後,毛澤東說,要准備打仗。在林彪發布「一號命令」,要求緊急戰備,哈軍工就得到了一紙南遷的通知。原來的學院被打散,主體遷往長沙。文革中,劉居英在牛棚中受盡苦難。而此時的哈軍工,甚至有教學樓淪為馬棚。只是為什麼哈軍工會有這樣的遭遇呢?
劉居英:因為我們那地方是搞修正主義的,知識越多越反動。張*春*橋講的,知識越多越反動,知識分子都是「禁用詞語」。張*春*橋他們講的。我是這幫人是保護傘,走資派。
陳曉楠:葉劍英元帥在一九七〇年曾寫下這樣的詩句:廬山雲霧弄陰晴。那時,中共九屆二中全會在廬山拉開大幕,政治的雲霧陰晴未定。此時,遠在哈爾濱的哈軍工,已經在一紙南遷的命令之下,消失於歷史的記憶之中。
為什麼這所那麼有名的軍事工程學校,會突然被迫退出軍隊序列,繼而在文革間遭遇搬遷,肢解這樣不尋常的滅頂之災?從而不復存在。原因究竟是什麼?已經成為一個未解之謎。是六十年代左傾思潮下的悲劇,還是權利斗爭下的犧牲品?有沒有可能是一個歷史的陰差陽錯?當我們向劉居英將軍,這位曾經與哈軍工共命運的老校長追問事情的原因時,他回答我們的卻是沉默和憤怒。對他而言,這是他一生中最為痛心的事情。他只能選擇沉默來表達他的憤怒與惋惜。
所有不為人知的真相,依然鎖在回憶當中。今天的我們,也只能從字里行間去尋找,去思考。然而無論事實真相是怎樣,就像一位校友在文章中所說的那樣,哈軍工留給他們的,不僅僅是一種懷念。
陳曉楠:如今,八十八歲劉居英居住在北京。在他的客廳里,只有這樣一張照片掛在牆上。當他幾年前回到哈爾濱工程大學,也就是當年哈軍工的舊址,一群學生將他圍在了中央。攝影師在這一瞬間按下了快門。
如今,遷往長沙的哈軍工成為國防科技大學重新發展起來,劉居英依然每年都會回到哈軍工原來的舊址去看一看。
那個地點現在是哈爾濱工程大學,是一所地方大學,是由當年哈軍工的「海軍工程系」發展而來的,那個地方還是很好。那塊土地上,每一粒土都值得紀念的。

❷ 帽子有哪些材質

1、塑料

塑料安全帽就是用塑料做的,塑料安全帽顏色齊全,有紅、白、蘭、桔紅色等;帽箍分旋鈕式調節自鎖、指壓式調節自鎖和卡扣式三種,可用於電力、電信、機械製造、石化、鐵道、建築等行業。

2、不飽和特種聚脂樹脂和無鹼高強度玻璃纖維布為原料

玻璃鋼安全帽是以不飽和特種聚脂樹脂和無鹼高強度玻璃纖維布為原料,採用現代化的工藝方法和嚴格的檢測手段研製而成,具有強度高,絕緣性能好,耐高溫,耐水、酸、鹼、油及化學腐蝕等特點。適用於礦山、石油化工、冶煉、高溫等多種行業。

3、駱駝絨

風雪帽是用風雪帽製作成的,是具備良好保暖性的男式冬帽,帽牆成三翻式,把帽牆翻下,前面臉部只露出蛋形圓孔,耳朵、後腦、脖子等都可罩去。

4、布或者草

夏季遮陽的帽子,就是用布、草、塑料等製成。太陽帽具有陰天遮風,晴天遮陽的功能,屬於一種日常用品。

5、軟緞、織錦緞等緞料製成

例如狐皮帽,常見的狐皮帽,帽筒分圓頂筒形和尖頂袋形兩種。筒高約三十厘米,用軟緞、織錦緞等緞料縫制而成。

❸ 開創北大荒第一人是誰

開創北大荒第一人是王震將軍。

早在1954年,王震就派鐵道兵五師副師長余友清率部踏查密山、虎林、寶清、饒河一帶荒原,最後選點在虎林縣境內,1955年夏天,王震兩次來密山視察,向中央軍委提交了開發北大荒的報告。

1956年王震派7名軍官和戰士來到北大荒。他親自為密山農墾局選局址後,宣布鐵道兵農墾局成立。1956年7月2日,王震在大和鎮東開團北親手點燃了第一把荒火。1958年,王震將軍率十萬官兵挺進北大荒,在廣袤的黑土地上掀起墾區大規模開發建設的高潮。

(3)鐵道兵帽子擴展閱讀

王震同志是湘贛蘇區、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晉綏抗日根據地和雁北抗日根據地的創建者之一,為這些根據地的鞏固和發展浴血奮戰,做出了重要貢獻。

新疆和平解放後,他一手抓剿匪、土改和建黨、建政,一手抓經濟、社會、文化等事業的恢復與發展,率領部隊白手起家,進行大規模生產建設,為新疆的長期穩定和後來的全面發展創造了良好開端。

王震時刻惦記著北大荒,惦記著農場的發展和戰士的成長。他從1956年由鐵道兵司令員改任農墾部部長後,到1959年的四年間,曾八次到北大荒,每次少則半月,多時一兩個月,踏荒,選點,制定規劃,與墾荒戰士共同勞動,促膝談心,到處都留下他的足跡。

❹ 國家對回族的政策有哪些

新中國成立後,人民政府實行民族平等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積極倡導民族團結,實現各民族共同富裕。在對待伊斯蘭教、回族等民族飲食習俗方面制定了保護政策。

一、堅持實施民族平等團結政策;

二、堅持實施民族區域自治政策;

三、堅持實施培養和選拔少數民族幹部政策;

四、堅持實施發展少數民族經濟文化政策;

五、堅持實施尊重少數民族語言文字、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

198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頒布施行,對少數民族自治地方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權利和義務作了系統規定,回族等少數民族依法在祖國的大家庭里行使自治權力。

2004年11月30日,國務院頒布《宗教事務條例》。2006年5月12日,中國伊斯蘭教第八次全國代表會議審議通過《清真寺民主管理辦法》,2006年8月7日頒布實施。

(4)鐵道兵帽子擴展閱讀:

目前,國家民委正會同有關部門制定全國《清真食品管理條例》,待國務院批准後發布實施。

中國共產黨歷來尊重回族的風俗習慣,倡導民族區域自治,促進民族關系和宗教關系和諧。早在1936年5月,紅軍途經甘肅和寧夏的靜寧、平涼、西吉、同心等地時,深入調查了解回族的風俗習慣。

西征第六天,紅一方面軍總政治部就向全軍發出了《關於回民工作的指示》,並為部隊制定了對回民之「三大禁條,四項注意」,即禁止駐扎清真寺、禁止吃大葷、禁止毀壞迴文經典,講究清潔、尊重回民的風俗習慣、不準亂用回民的器具、注意回漢團結。據此還制定了《回民工作守則》。

❺ 史元厚的人物生平

1937年七七事變後,日軍大舉南侵,佔領濟南後,又在史家莊北面的崮頭修建了據點。1938年,八路軍聯絡員到史家莊。不久,史家莊和潘庄成立了農民協會、自衛隊、兒童團等組織。史元厚和村上幾個孩子參加了兒童團。兒童團員積極地參加了站崗放哨,檢查來往行人,幫助縣武工隊和縣大隊偵察敵情、送信、送飯等。
一天,史元厚到龍鳳庄送信,在回來的路上,聽人們說,敵人要搶收麥子,便急忙跑回村裡,向自衛隊長朱興誠作了匯報。在得到朱隊長的同意後,第二天史元厚帶領潘庄的兒童團員們,緊急集合起來,避開敵人,抄小路,迅速來到了龍鳳庄支援麥收。
1945年8月,日本投降了。當時,已經是17歲的史元厚,為了養家糊口,來到濟南拉人力車。國民黨統治下的濟南,窮人的日子同樣不好過,史元厚風里來,雨里去,吃力地在街頭巷尾奔跑著,經常受人打罵,遭到侮辱。
1947年,史元厚的家鄉獲得解放。史元厚回到家鄉,看到解放後家鄉到處都是一片新氣象,從心裡覺得特別高興。
為了粉碎國民黨反動派的重點進攻,解放區廣大青年積極報名參軍。1947年6月的一天,潘庄村裡鞭炮齊鳴,紅旗招展,牆上貼滿了紅紅綠綠的標語,滿村的男女老少敲鑼打鼓,歡送史元厚等五名青年參軍。鄉親們千叮嚀萬囑咐,史元厚都牢牢記在心間,並表示一定要以殺敵立功的實際行動來保衛解放區,保衛勝利果實。
參軍後,史元厚被編入魯南軍區獨立團。同年秋,該團奉命開往肥城附近地區,經常在長清、平陰、東平、寧陽、泰安一帶游動作戰。鋤惡霸、鬥地主,殲滅還鄉團,史元厚幹得非常帶勁。
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勝利之後,魯中軍區獨立團奉命南下。部隊開赴徐州,經過整編,於1949年5月26日正式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團。史元厚被分配到警衛連當戰士。接著他們又奉命打過長江,直奔上海,接管了上海鐵路局。
在上海,史元厚所在部隊又改編為鐵路人民警察部隊,他變成了一名保衛鐵路的警察。他忠於職守,手握鋼槍,為保衛鐵路、人民安全而努力工作著。進城後,生活條件變了,但史元厚的思想沒有變,處處保持和發揚人民軍隊的光榮傳統,克勤克儉,艱苦奮斗,自己從不亂花一分錢。他蓋的那床舊棉被還是剛參軍時發的,別人都勸他領床新的,他說:「我們國家還窮,自己少領一床,國家和人民就可以減少一點負擔。」衣褲鞋襪破了,他總是縫縫補補再穿,捨不得丟掉。
在革命大家庭里,史元厚尊敬首長,熱愛階級兄弟。有一段時間,部隊駐地離食堂較遠,來回要走很遠的路。有人說:「吃飽了,走完這段路就又餓啦。」看到這種情況,他就主動要求承擔起去食堂為同志們打飯的任務。不管刮風下雨,從未耽誤過。史元厚還經常找新入伍的同志談心,發現他們有什麼實際困難,盡量幫他們解決。班裡的戰友病了,他主動到床前問寒問暖,端茶送飯,熬湯煎葯。同志們被這顆火熱的心所感動,都說:「史元厚就像我們班裡的勤務員一樣。」
1951年6月,史元厚光榮地參加了青年團。不久,部隊開始學習文化,史元厚第一個報了名。在舊社會像史元厚這樣的窮孩子被剝奪了受教育的權利,如今組織上讓他讀書,就像枯苗逢甘雨,真是高興極了。
每天,東方剛剛發白,史元厚就起床認真讀書學習。上課時,他總是專心聽講,認真地記。教員布置的作業,他都是當天完成。由於他學習刻苦,勤奮好學,史元厚終以優良的成績完成了學業,摘掉了文盲帽子。
1950年6月25日,美帝國主義發動了侵略朝鮮的戰爭,並把戰火燒到鴨綠江邊。毛澤東主席發出了「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偉大號召,全國人民積極響應,熱血青年紛紛報名參加中國人民志願軍。史元厚懷著參戰的急切心情,寫下了決心書,他又跑到鐵路公安處找到中隊長說:「批准我上前線吧,我要到抗美援朝最前線去打擊侵略者,保家衛國,為革命事業貢獻力量!」
但是,根據當時的形勢和任務。組織上沒有同意史元厚赴朝參戰。史元厚回到宿舍,躺在床上卻翻來復去睡不著,想起了在舊社會經受的重重苦難;又想到了新中國成立後的變化;想到了美帝國主義對兄弟鄰邦朝鮮人民的蹂躪和屠殺;他再也躺不住了,先後七次向組織遞交了赴朝申請書。
1953年2月,史元厚的申請終於獲得批准,他被編入中國人民志願軍鐵道兵某部警衛連。在上海鐵路局召開的歡送大會上,胸戴紅花的史元厚按捺不住內心的激動,站起來恭恭敬敬地向毛澤東主席像敬了個禮,然後鄭重地說:「同志們,我決不辜負領導和同志們的期望,堅決完成上級交給的一切任務,爭取為人民立新功。我要在火線上創造條件爭取入黨,為朝鮮人民,為祖國人民爭光。當革命需要的時候,我願意貢獻自己的一切……」
赴朝後,史元厚所在的鐵道兵部隊,主要任務是負責鐵路運輸,保衛鐵路安全。剛剛安營紮寨不久,就獲悉敵人妄圖從志願軍後方登陸的消息。部隊立即組織連隊搶挖工事,做好反登陸作戰的准備。史元厚和戰友們冒著零下30度的嚴寒,掄錘打釺構築工事。史元厚手上磨起了血泡,肩膀壓破了皮,還是幹得很帶勁。
修好工事和打完坑道,部隊又接受了幫助朝鮮人民修建住房的任務。朝鮮人民的家園被美國侵略者炸成了一片廢墟,群眾流離失所,無家可歸。戰士的責任感和對朝鮮人民的悲慘遭遇的同情感激勵著史元厚,使他產生了一股無窮的力量。他和戰友們一起鏟荊棘、劈亂石、刨大樹整地基、鋸木板,樣樣活他都干在頭里,什麼活重就干什麼活。他們經過57天的苦戰,在廢墟上修起了一幢幢住房,使無家可歸的朝鮮群眾搬進了新居。
抗美援朝期間,部隊廣泛開展宣傳和學習黃繼光、邱少雲、羅盛教等英雄人物的活動。史元厚被英雄人物的高大形象鼓舞、激勵著。他暗暗下決心,用實際行動向邱少雲、黃繼光等英雄人物學習。
有一次,一列滿載著棉花、汽油等軍用物資的列車在山洞裡起了火,濃煙滾滾,火勢漫延。史元厚一邊高喊著「同志們,快去救火」,一邊迅速鑽進山洞,沖向火場。煙熏得他喘不過氣來,兩眼直流淚,什麼也看不見。他的臉和手被燙傷了,衣服被火燒著了,仍在奮勇救火。同志們看到他這般情形,硬是把他拉了出來。只見他在地上一滾,然後提起一桶水澆在身上,又沖了進去。烈火終於撲滅了,滿載軍用物資的車廂保住了,史元厚受到部隊領導的表揚。
1953年12月1日,中國人民第三屆赴朝慰問團第八分團來到史元厚所在的部隊。慰問團住的宿營車停在安州火車站附近,史元厚和幾個戰友被派去擔任警戒。
安州火車站後面有座龍潭嶺,山腳下有個龍潭池,當史元厚和戰友們路過這里時,有幾個朝鮮兒童蹲在爬犁上滑冰,突然間,從龍潭池傳來了驚叫聲,原來一位朝鮮兒童陷入了冰窟,他兩只手扒在冰上,掙扎著向人們呼救。
聽到呼救聲,史元厚飛快地向龍潭池跑去。他脫掉棉衣,跳到冰上伸手拉那個落水兒童。「忽雞」一聲,他和兒童一起落入冰水中。史元厚毫不猶豫地鑽入水底,來回遊動尋摸落水兒童。他好不容易摸到落水兒童,雙手吃力地將其托出水平,又推到冰面上。「嘩啦」一聲,隨著塌陷的冰塊,兒童又跌進水裡。這時,史元厚竭盡全力把頭伸出水面,換了口氣,又潛入水底。摸了好幾圈,再次找到了落水兒童,用足力氣把他再次推出水面。但因冰薄,兒童再次墜入水裡。
在冰水中,已被凍成半昏迷狀態的史元厚竭盡全力第三次潛到水底把兒童托出水平面,用盡力氣一推,把兒童推到了冰上。
落水兒童得救了,但史元厚卻再也游不上來了。史元厚用自己的生命,換取了朝鮮兒童的新生,以自己的英雄行動譜寫了一曲偉大的國際主義頌歌,在中朝友誼的史冊上增添了光輝的一頁。

❻ 河北涿州中鐵十八局一處的公司簡介

我是從里邊出來的,我原來是在青島乾的地鐵。我的工作是在地鐵隧道里開挖掘機,把爆破以後的操作面清理干凈,什麼安全措施沒有,就直接讓我們開著挖掘機就幹活,也不怕上邊掉塊大石頭。口罩發的是白色棉口罩,根本沒用。爆破完了以後,領導就會直接叫我們下井去清理工作面,那個灰塵連落地都沒

只會坑職工,職工不是人啊。這個點的包工隊把我打了,我忍了,幹完這個點他們就調走了,我就安心在這個點幹活了。我就艹了,過完了年一來,又把我調到包工隊那個點去了,你們有完沒完,知道我和他們不對付誠心惡心我是吧。最後找到項目部和項目經理說,要調站點,還不給調,還這個地方需要我,你們就這么需要我的,惡心我吧。最後受不了,我不幹了行不,我當不起一處的職工,一處職工在青島地鐵都是後娘養的。我辭職還不行么?還要我回涿州辦離職,辦你妹。新站點的領導還威脅我說,如果我走了就一分錢都不發給我,你們哪來的那麼大威風。當天我就直接收拾回家了。回家去機關,找人力資源部說明情況,被打了,和打我的包工隊處不來,要求領導換站點不換就回來了,然後叫我回家等消息。然後我就出去打工了····呵呵!快2年了,要真等你給安排,我他媽早餓死了·····

❼ 將軍的軍禮包含著對戰士們的什麼

篇一:閱讀軍禮

答司令員向哨兵敬禮的意思是哨兵辛苦了,哨兵為了國家為了人民站崗放哨~

篇二:《將軍和士兵》閱讀訓練題及答案

將軍的到來。 ?將軍打量了一下哨兵,以幾十年馬生涯鑄就的威嚴口發問:「想不想家呀,」 ?「??,??,不想家~」 ?「假話~」將軍劍眉一豎,大聲斥責。 ?哨兵的腿發抖了。他知道,眼前這位威嚴的將軍是戰爭年代被稱為「常勝將軍」的蘭州軍區司令員皮定鈞。 ?「革命就不要家了,沒有家哪來的國,連家都不想咋保國,大話、空話、套話、假話~」 ?人們被震住了。在那突出政治的年代,誰敢說這樣的話, ?「不想家的兵不是好兵。」將軍看出了哨兵的緊張,走上前去,拍了拍還稚嫩的肩,「記著,要想著家裡的父老,才能對得起肩上的鋼槍。」 (11)將軍走了。 (12)士兵的眼睛濕潤了。不由悄悄將手伸進褲兜里去摸那封已看了無數次的家信。1(給加點的字注音或按拼音寫漢字。打量( )稚嫩( )(rong)_____馬生涯 口____(wen)2(文章第?段戰士答話中所空缺的前兩句話寫在下面。 3(戰士一句話,為什麼竟引得將軍發怒,4(聽了斥責,哨兵究竟為什麼腿發抖了,5(文中畫線句是什麼描寫,刪去這句會對作品產生哪些影響, 6(最後一段文字對全文的表達有什麼作用,7(如果你就是當時的那個小戰士,當你聽到第?、?自然段中將軍的發問、訓斥和安慰,都是怎麼想的,現在你已經早就復員回到了故鄉,每當回憶起當時的情形,你又有什麼想法或感慨,8、文章的標題設計有什麼特點,請另就文章的構思立意、人物塑造、語言運用等等任何一方面對這篇文章再作一點評價。答案1(打量(liáng)稚嫩(nèn)(róng)戎馬生涯口(wěn)吻2(報告首長,為了革命,3(主要原因是當時人們說假話、說大話的世風和這中世風對戰士思想的污染。4(因為戰士被發現自己在說假話。5(畫線句是社會環境描寫。刪去這句,就抽去了大的時代背景,這會使將軍的形象和作品的思想意義大失其色。6(強化了人物形象,具體說就是將軍說出了戰士心中的實話。7((第一問答案)打從穿上軍裝,進了連隊,連長就發了話:„革命就不能想家,想家是孬種~‟可俺心裡頭就沒有一天不想娘啊,娘等著俺的立功喜報呢。猛聽得將軍的問話,俺連想都沒想,嘴裡就蹦出了早就背熟了的話,眼前是將軍哪,說想家還不扒了俺的軍裝,那俺還咋立軍功呢,啊,假話~將軍咋就知道俺想家呢,??連長早說了革命就不能想家,俺想家就是假革命,假革命就是不革命,不革命革啥呢??不革命不就是反革命嗎,將軍,繞了俺吧,俺立不了功,當不了兵,俺咋回去見俺娘呢~??咦,將軍,你咋說到俺心裡去了呢,俺是真說了假話呀,俺哪能不想家呢,俺記住將軍的話了,扛好鋼槍,當個好兵~娘啊,俺真想這就回去給娘敬個軍禮,把將軍的話說給娘聽聽。可俺不能回去,回去還咋立軍功哩,??8(「將軍和士兵」這個標題不僅表明了作品的人物,更寓含著「將軍和士兵都是人民的子弟兵,將軍和士兵心貼心」的深意。(第二問答案舉例)?以小見大,立意深刻。?用人物語言直接展示人物風貌,手法簡煉。?全用白描勾勒,形象鮮明,人物語言描寫個性化,使人物形象躍於紙面,真實可感。??

❽ 中國1955年授銜的少將以上詳細資料

1、大將——粟裕(1907-1984)湖南省會同縣人粟裕,他的軍事造詣和戰績在全軍首屈一指,許多方面甚至超過了林彪。 而他長期是以陳毅的副手身份指揮作戰,建國後任過短時間的總參謀長一職,授銜時卻不在這一重要位置上,而且他的資歷只能夠和羅榮桓相比。陳毅代表新四軍和三野的元帥地位已定,粟裕只能委屈了。至於粟裕爭當元帥的傳說是站不住的,那是人們根據他的戰績和位列大將首席而產生的臆測。四八年中央軍委曾計劃將粟裕指揮的華野外線兵團 即蘇北兵團擴編為華中野戰軍渡江作戰,而將華野的內線兵團即山東兵團升級為華東野戰軍。這一計劃本以明令發表,許世友、譚震林、劉少卿 指揮的山東兵團已使用華東野戰軍的名義達三個月之久。而正是由於粟裕本人的反對,這一計劃才撤銷。同時,粟裕還堅決主張已到中原的陳毅繼續兼職華野司令。可見,粟裕放棄了成為方面大軍主官的機會,很難認為到授銜時他會再爭執一番。

2、大將——徐海東(1900-1970)湖北省黃陂縣人徐海東,陝北方面的代表,他的大將軍銜完全是派系平衡的典型。 紅軍長征時除了三個方面軍外,還有一隻獨立長征的部隊最先到達陝北, 即紅二十五軍,徐海東是這只部隊倖存的指揮者, 與陝北紅軍合編為紅十五軍團之後,徐海東任軍團長。所寫《西行漫記》中曾提到,蔣介石稱徐海東為「文明的一大害」。 由於在戰爭中肺部負過重傷,他在抗戰開始不久後就已不能工作,一直處於療養狀態,直至七零年去世。 陝北方面的代表人物劉志丹陣亡,高崗自殺,徐海東是這一派系中的最高人物了,而且他為人一向正直和善,與世無爭,授他大將不會引起不平衡。

3、大將——黃克誠(1902-1986) 湖南省永興縣人黃克誠,第四野戰軍的代表。他的戰績、資歷與別人相比有值得商榷之處,但是他當時的職務是總參謀長兼軍委秘書長,這一點是他獲大將軍銜的重要因素。

4、大將——陳賡(1903-1961)湖南省湘鄉縣人陳賡,第二野戰軍的代表。二野參謀長李達是三一年寧都起義才參加紅軍的,盡管軍事造詣很高,但資歷不足以為二野的代表人物。陳賡的軍事造詣和戰績均是中流,而他的名氣甚大,是黃埔軍校一期畢業生中的佼佼者。著名的「黃埔三傑」中,蔣先雲戰死,賀衷寒去了台灣,陳賡是碩果僅存了。

5、大將——譚政(1902-1988)湖南省湘鄉縣人譚政,當時任總政治部主任,與元帥中羅榮桓的情況一致,是大將中政工方面的代表,同樣意味著中國軍隊的特色,與派系平衡無關。

6、大將——蕭勁光(1903-1989)湖南省長沙人蕭勁光,第四野戰軍的又一代表。海軍司令的職務是他獲大將軍銜的重要因素,在所有元帥和大將中只有他在蘇聯進修過海軍業務。在資歷方面,只提一點就夠了。當年江西蘇區黨內斗爭中有一頂帽子以他的名字命名,叫做「蕭勁光式的右傾機會主義」。

7、大將——張雲逸(1892-1974)海南省文昌縣人張雲逸,除粟裕外第三野戰軍的又一代表,幾乎可認為他的大將軍銜完全是因他的資歷而來的。大將中他的年事最高,是唯一參加過護國討袁的。廣西百色起義時他任紅七軍軍長,在鄧小平離隊後他率紅七軍艱苦轉戰進入中央蘇區,任紅軍副總參謀長。抗戰和解放戰爭時他在華東方面的軍職一直高於粟裕。葉挺任新四軍軍長,他任參謀長兼第二支隊司令;陳毅任軍長,他任副軍長;華野成立,他又先後任過副司令兼參謀長。這些職務大將中無他人可比。

8、大將——羅瑞卿(1906-1978)四川省南充縣人羅瑞卿,華北野戰軍的代表。他的軍事業績和指揮能力都很一般, 資歷也不出眾,是有爭議的人物。而他當時的職務為公安軍司令兼公安部部長,工作性質特殊與最高層直接相關,毛澤東對他頗為賞識,是黨內軍內正在上升的人物,廬山會議後也正是他接任了黃克誠總參謀長和軍委秘書長的重要職務。

9、大將——王樹聲(1905-1974)湖北省麻城縣人王樹聲,紅四方面軍的代表。與元帥中徐向前的情況一致,盡管王樹聲戰爭中沒有驕人戰績,甚至在解放戰爭中的職務低於多數大將,但他擔任過紅四方面軍副總指揮,僅此一項足以保證他的大將軍銜。授銜時他的職務與陳賡相同,都是國防部副部長。

10、大將——許光達(1908-1969)湖南省長沙市人許光達,做為紅二方面軍在大將中的代表人物列名最後,也是十大將中爭議最大的人。他的職務、資歷、戰績明顯低於其他的人,而且在紅軍中僅擔任師長,對紅二方面軍的代表性都嫌不足。由於紅二方面軍產生的高級將領本來就少,參謀長李達因資歷有限而排除在大將之外。而曾擔任紅二方面軍副總指揮的蕭克,本是最有資格的人選,但他在長征時支持過張國燾的路線,又與此時主持軍委的彭德懷水火不容,加上他當時訓練總監察部副部長兼陸軍訓練部部長的職務較低,故而沒得到大將的位置。授予許光達大將軍銜的重要因素在於,中國當時在藉助蘇聯建立自己的裝甲兵,為了對等談判,中國的裝甲兵司令應與蘇軍的軍銜相同。作為裝甲兵司令的許光達也就順理成章地獲得了大將軍銜,在各兵種的主官當中成了特例。

1955年9月在中南海懷仁堂向眾多的將帥授銜之際,全軍上下,共授元帥10名、大將10名、上將55名、中將175名、少將798名。之後,又補授上將2名、中將2名,補授、晉升少將562名,到1965年以前共授少將以上將帥1614名。

1989年3月29日,隨著86歲的肖勁光海軍大將的辭世,十位大將都相繼去世。
1992年5月14日,93歲高齡的聶榮臻作為最後一位元帥,也去世了,十位元帥也都走了。

在上個世紀——
60年代逝世的上將有8名,他們分別是:賀炳炎(1960.7.1)、李克農(1962.2.9)、甘泗淇(1964.2.5)、劉亞樓(1965.5.7)、賴傳珠(1965.12.24)、趙爾陸(1967.2.2)、楊至成(1967.2.3)、閻紅彥(1967.8.1)

70年代逝世的上將有9名,他們分別是:郭天民(1970.5.26)、李天佑(1970.9.27)、李濤(1970.12.20)、謝富治(1972.3.26)、陳伯鈞(1974.2.6)、陳明仁(1974.5.21)、彭紹輝(1978.4.25)、蘇振華(1979.2.7)、周士第(1979.6.30);

在80年代逝世的上將有19名,他們分別是:鄧華(1980.7.3)、王建安(1980.7.25)、陳奇涵(1981.6.19)、傅秋濤(1981.8.25)、楊勇(1983.1.6)、黃永勝(1983.4.26)、王新亭(1984.12.11)、周純全(1985.7.28)、肖華(1985.8.12)、許世友(1985.10.22)、韓先楚(1986.10.3)、唐亮(1986.11.20)、李志民(1987.11.16)、烏蘭夫(1988.12.8)、陶峙岳(1988.12.26)、朱良才(1989.2.22)、董其武(1989.3.3)、韋國清(1989.6.15)、傅鍾(1989.7.28);

在90年代逝世的上將有15名,他們分別是:鍾期光(1991.5.22)、宋時輪(1991.9.17)、劉震(1992.8.20)、王震(1993.3.12)、陳再道(1993.4.6)、李達(1993.7.12)、王宏坤(1993.8.20)、周桓(1993.10.27)、楊得志(1994.10.25)、李聚奎(1995.6.25)、陳士榘(1995.7.22)、王平(1998.2.8)、張宗遜(1998.9.14)、葉飛(1999.4.18)、陳錫聯(1999.6.10)。進入新世紀逝世的上將有4名,他們就是:張愛萍(2003.7.5)、楊成武(2004.2.14)、宋任窮(2005 1月8日) 、洪學智(2006 11月20日)、蕭克(2008年10月24日)

蕭克 ,2008年10月24享年101歲。湖南省嘉禾縣人。1926年參加國民革命軍。次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參加北伐戰爭、南昌起義、湘南起義。歷任紅六軍團軍團長、紅二方面軍副總指揮、第4野戰軍參謀長、國防部副部長、訓練總監部副部長、軍事學院院長、第一政委等職。1955年9月27日被授予上將軍銜,蕭克將軍不僅是一員儒將,還是一位著名的作家,自長篇小說《浴血羅霄》出版,獲第三屆「茅盾文學獎」後,又出版了《朱毛紅軍側記》一書。早在烽火歲月,蕭克將軍於運籌帷幄、指揮鏖戰間隙,便醞釀文藝創作。為此,他曾讀過大量中外名著,他像研究作戰一樣,研究巴爾扎克、福樓拜、托爾斯泰,研究魯迅、郭沫若、沈從文,即便轉戰沙場,仍手不釋卷。難能可貴的是,大文學家曹雪芹含辛茹苦10載,寫就不朽之作《紅樓夢》,而我們的老將軍,從1937年開始創作,則用了整整50年,終於使這部長篇小說《浴血羅霄》與讀者見面,並且榮獲茅盾文學獎。

最後去世的上將是呂正操。 呂正操(1905-2009),遼寧省海城縣人。享年104歲。1922年參加東北軍,1925年畢業於東北講武堂。1937年5月秘密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八路軍第3縱隊司令員、冀中軍區司令員、總參謀部軍事交通部部長(黑體字表示授銜時的任職,下同)、國家鐵道部部長、鐵道兵政委等職。1955年9月27日被授予上將軍銜。呂正操是惟一一位來自東北軍的開國上將。

❾ 鐵道部長的帽子、肩章是什麼「軍銜」最好有圖片。

樓主你看錯了,那不是鐵路職工服裝而是海關服裝,盛光祖在調任鐵道部長之前是海關總署署長,照片是他穿海關服裝穿的,小弟現在就是在某某海關做關務員。

❿ 一張紙上寫個天的答案成語是什麼

白紙黑字:成語解釋《白紙黑字》,廣州白紙黑字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出品的雜志書。用「留得下來的文字」講述轉型時代的個體命運。這本雜志書以「私人寫作」為起點,用「慢一拍,深一度」的文本,關注現實世界、家族變遷、個體記憶和文化跌盪的綜合類智識讀本,倡導快節奏網路時代下的優質、雅緻閱讀。在選題上,《白紙黑字》打撈最內心的私人記憶,推演大時代小事件、大社會小人物的深層邏輯趨勢。以細節、表情、聲音、神韻留存形象。 成語典故《白紙黑字》由《南方周末》知名媒體人發起,國內外知名撰稿人以及個性草根作者聯合呈現,由廣州白紙黑字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出品。內容涵蓋非虛構特稿、訪談、文化隨筆、先鋒影像、個人記憶與家族史寫作等,選題上與過度喧囂的熱點保持距離,對靜態和趨勢性的事物情有獨鍾,文章字數多為5000-20000字,介於網路和圖書之間。《白紙黑字》將安靜、從容、舒緩有致地描述這個時代的個體命運,打撈最內心的私人記憶。《白紙黑字》常設欄目有穿越、特稿、在場、光影、溫故、心靈等。讀者定位:20-45歲的年輕人,熱愛閱讀與思考,拒絕隨波逐流,對美麗的文字心存敬畏,對時代的繽紛記憶、過往的美好與丑惡保持管窺之心,在互聯網的快瀏覽沖擊下仍然保持精英閱讀習慣。尺寸:大度32開頁碼:260P定價:29元周期:雙月刊 詞語辨析深閱讀/以嚴謹、有趣的寫作對抗繁雜、虛無的信息流,5000-20000字,介乎網路與圖書之間的篇幅。私人寫作/打撈私人記憶,整合個體感官,以細節、表情、聲音、神韻留存形象,推演大時代小事件,大社會小人物,大變局小記憶。尊重視覺/先鋒影像、實驗畫派,當代藝術、前沿設計,全面呈現。靜態/慢一拍,深一度,理性書寫,拒絕參與喧囂,對靜態和趨勢性的事物情有獨鍾。涉筆成趣/個性、力度的文本,舒緩有致的描述,值得私藏的標桿文字。非虛構/觀察、記錄、探索昨天與今天,獨立而清醒地窺視大眾媒體之外的世界。新青年/這是一本青年智識讀物,獻給愛閱讀,愛思考,愛公共討論,對美麗的文字心存敬畏,對時代意欲管窺的理想青年。獨特/方形開本,趣味性版式,精挑字體,輕型紙張。第1期片段「我革命的時候,現在那些「左憤」還沒生出來,或者還穿開襠褲。他們挺革命?那就唱唱「革命的青年有遠大的理想,革命的青年志在四方」,也上山下鄉去吧,別盡在網上唱高調了!」——《白紙黑字》創刊號重磅稿件易中天《那時我們唱紅歌》。「第一次采訪劉德華,我認真地擠在前面,認真地拍照,無休止地閃光,然後,砰的一聲,國產的銀燕閃光燈爆了。正想跟別人說聲對不起,沒想到劉天王指著我的相機開玩笑,你慘了,拍不成啦。」——《白紙黑字》創刊號重磅稿件 闕道華《廣州從此沒了歌壇》。「農村的祖母依例和父親同住,也要跟著跌宕起伏,吃著別人未曾嘗過的苦頭,以憤怒、悲哀、不解、忍受的心情,陪著兒子,在轉型的惡浪中浮沉,並以母親的堅忍,承載一切」。——《白紙黑字》重磅稿件:原台灣《中國時報》副總主筆楊渡《祖母的年代》1937年8月,傅作義部隊參謀長陳炳謙帶領父親來到大同雲岡的一個中學校舍,在這里父親見到了傅作義將軍。傅將軍問我的父親:「戰爭時期,別人都向後方安全地帶轉移,你這個洋學生為什麼反而跑到前方來找工作?」——白紙黑字》重磅稿件:杜玫《父親的戰爭》,回憶父親杜敬之(傅作義私人保健醫生)的八年抗戰親歷。「媽媽的兩條腿『浮腫』得錚明瓦亮,一按一個坑,我餓得像冬天的小兔子,在荒野里到處亂轉,找東西填肚子:被蟲子吃了一半干癟的酸棗、枯樹枝上的野果子、野草根根、被人扒過幾遍的凍土裡剩下的蘿卜頭……」——《白紙黑字》重磅稿件:東歐問題研究專家金雁《我的1960》。「請問,張志新是誰殺的?人們痛心、憤怒、追查!是誰?是四人幫?不錯,是他們,但決不只是他們!還有我,還有大家!請問,如果當時張志新在你面前遊街示眾,你能保證自己不說:『反革命,該殺!』」——《白紙黑字》重磅:王康《來路與去向》岳父和老親娘在「南下幹部」里是另類,他們甘願一步步遠離權力中心,政治上自我邊緣化。以致1982年夏天我北師大畢業分配,他想幫點忙也幫不上。難為他開口求人,找他在市電視大學做領導的前同事問要不要老師,那人居然對他說我的學歷不夠!——鄢烈山回憶《我的四個老媽媽》「2011年2月26日,我參加了天涯社區的年會,一個叫小玉的山村支教女老師告訴我,在她支教的學校,學生們都沒有午餐吃。每每到中午時,她內心就非常糾結:孩子們飢餓的眼神讓她窘迫,她每次都不得不快步把飯盒帶到自己的宿舍,躲著吃飯。」——《白紙黑字》重磅稿件:鄧飛《從女廁攻防戰到免費午餐》。「在夜晚,海已成為記憶,山已成為夢境,手藝人都在歇息,青石板閃著微弱的磷光,他們依次向漿池中走去。這是無人看見的場景,這是無人知曉的故事。他們走得很高興,像走向土地,走向故鄉,走向永恆的國度。從此再次說明,紙,裡面有魂靈。」——《白紙黑字》重磅:顏長江攝影《紙人·山海經》第2期內容放送2011年12月底,《白紙黑字》第二期將正式出刊。主編鄢烈山先生在《白紙黑字》第2期中再次揮毫,在卷首語中重申了我們的志趣和理想:「不必諱言,我們在創辦這套叢書時,是懷著一種庄嚴的歷史使命感的。不論是『溫故』昨天,還是書寫『在場』,我們不但力求還原歷史真相,更希望這種民間紀錄有利於當下的中國實現和平的社會轉型。不是說,『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嗎?准此,我們豈敢有絲毫的『游戲』精神,輕薄地對待任何一篇文章、一個細節?在整個編輯過程中,我們可謂『戒懼惕厲』,反復討論選題,推敲字詞,安妥每句話才能安妥我們的心。」現將《白紙黑字》第二期中的稿件進行全方位預告:特稿傅劍鋒 《「砍手黨」大佬自述》20000字主編點評:「砍手黨」的發生,有絕對貧困產生的鋌而走險,也有相對貧困即走出大山在繁華都市打工而產生的心理不平衡,也有社會道德價值觀的惡變。無論如何,勞動者收入極低、權利貧困導致的缺少尊嚴感,貧富過於懸殊等等,是不爭的社會現實。只有讓每個勞動者及其家庭,都能過上有基本保障有人格尊嚴的生活,最基本的社會安全才有起碼的保證,建設和諧社會才有可能。對於富人和窮人,對於政府與民間,這都是一個簡單明了的互動關系。實際上,現代資本主義社會就是在勞動者的抗爭中,進行良性互動,大幅提高勞動者的權利和福利,才免於制度性崩潰。在場閭丘露薇《這些年輕的大學生們》曾騫《地下室的北京夢》簡介:意識流小說般酣暢的語言,17000字的篇幅,記敘作者在北京寄居地下室經歷的種種光怪陸離的社會現實,這是一個蟻族的悲壯寫真。谷正中《螺獅殼里做道場——我在康城的公民社會實踐》主編點評:記者谷正中及他的同道們,在中海康城新社區維權及創建業委會,進行公民社會建設的實踐,在長達四年時間里,他們堅持通過合作與對話理性地抗爭,終於取得了成功。雖然作者自嘲是「螺螄殼里做道場」,但他們與物業公司、居委會和政府有關部門又摩擦有沖突,又互相尊重、換位思考,在民主自治的實踐中成長,這種秉持包容妥協態度、重視民主實踐細節的公民精神,是一種寶貴的社會經驗。中國的社會建設方興未艾,廣東本土將大幅放寬民間組織的創辦條件,他們的公民社會建設實踐不正是官民良性互動的典範嗎?蔣明《小歌手》簡介:《南都娛樂周刊》副總編,出有《再見北方》專輯的民謠歌手蔣明,回憶自己八十年代的跳舞、流浪演出生涯。與賈樟柯的電影《站台》人物相似,內容卻豐富得多。龍燦《鄧玉嬌案:一起被社會情緒改變的命案》主編點評:名記龍燦反省轟動一時的湖北巴東鄧玉嬌案,說該案已超越事實本身,變成了情緒和法律的博弈,民間對官方不信任的情緒無限釋放,實事求是的報道可能引起網上激烈的謾罵,而官方的全面封口,律師和記者煽情的炒作,使事情變得更復雜。回頭剖析這個案例,可以從官民關系、司法公信力與傳播的關系、媒體與市場的關系多個角度總結,都有不少可資借鑒的經驗教訓。如果官民互為假想敵,官方的傲慢與偏見,與民間的猜疑與偏激互為因果,就只有同輸而沒有共贏。盧樺 《青春》簡介:一個80後的混沌成長史,留守兒童、家道中落、逃學、出走、東莞工廠、暫住證、打架、混亂愛情……灰色的關鍵詞見證非典型青年的野蠻生長。光影嚴明《大國志》作者手記:國之大者,在於民。我的主題定名為《大國志》,不是為要國人造像,也不是給自己的行蹤路線預設一個極大的區域。我希望對傳統中國精神文化在民間的消逝與留存作一種個人觀察,也是以人文視角對現時中國的一種呈現。於建嶸 《喊冤的母親》主編點評:2006年底,於建嶸為調查和評估新信訪條例實施後上訪人的狀況,於教授以上訪者的身份和裝束同兩名上訪者一起住進北京東莊上訪村的出租棚里,遇到一位湖北來的上訪老婦人,為她拍了照片。剛拍完照,老人就被兩個沖進來的壯漢拉進警車,絕塵而去。教授從此牽掛著這位喊冤老人的命運,於是有了《喊冤的母親》這幅油畫……這畫是名副其實的「寫照」,寫出了、照見了這個權力畸變時代一部分弱者的悲痛。王遠凌《十八梯》作者手記:我希望我能為一些人留存一張相片,這也許是他們一生中為數不多的幾張個人照片。在創造這些影像時,我同時試圖以最為傳統的形式與下層人取得某種生活關聯,某種信任關系,以及某種情感共鳴,以他們的庄嚴姿態回報我個人的故園情懷。溫故冉雲飛《奔向書海的道路——我的淘書及閱讀生涯》主編點評:書蟲雲飛(流沙河先生欣然稱之為當今難得的一粒「讀書種子」),這個生於偏遠山區的「蠻子」,在《奔向書海的道路》之一里,回顧自己童年經歷的「雙重飢餓」,勾起我童年的記憶,真是感同身受。張鳴 《五七中學記事》主編點評:在同樣嚴酷的社會環境中,每個人仍然可以有自己的選擇:今日以博學善辯聞名的名校教授,與在「知識無用論」年代嗜讀如命的小小少年,是同一個人,命運的脈絡豈可割斷?王康《來路與去向(下)》陳大超 《一個鐵道兵的「天路」前傳》主編點評:寫自己在那個極左的年代受到的不公正對待,非常有認知價值。它告訴我們,不論何時何地何種組織,只要權力不受相應的有效規制,就會被濫用,用來馴服不肯盲從的人,用來尋租。重要的是,我們應記取這一政治學定律,而不必問那個連隊的幹部姓甚名誰。黃金明 《荷村分田單干記》主編點評:生動再現了農民和農村基層幹部沖破「人民公社」制度束縛的過程,求生的本能與民間的智慧是改革的原動力。陳念萱 《結緣蔣夫人「華興育幼院」》宋群 《我與二哥的正反合》孫傳華 《被抄家的少年》主編點評:寫一個家庭「出身不好」的十三四歲的孩子,因為干過「偽警長」的父親受審查而被抄家之前惴惴不安的心理,尤其是為如何處理那張因居住條件差而有些污損的領袖像陷入焦慮的精神狀態,叫我好生憐惜;雖然我家庭成份好,沒有受過這種罪,但那種動輒「抄家」的日子,誰能免於各色莫名的恐懼?年輪王宗力 《那些被自家人審來審去的日子》主編點評:敘述一個高級別的地下共產黨員在解放後特別是文革中的屈辱命運,讀來令人唏噓不已。但是事涉中上層黨政軍和文化界要人,情形頗為復雜,殊難將政治責任落實到具體的人。心靈周實《公劉先生的信》張佳瑋《六味》簡介:80後作家張佳瑋的美食隨筆,真正吃出了境界。圖書信息作者簡介余年峰(1964- )。筆名福星高照。江西詩人。出身在江西省景德鎮市,祖籍在江西省婺源縣沱川,畢業於遼寧刊授黨校。現居江西省景德鎮市。作品發表並收入多種選本,已經在網路出版和發布《余年峰詩選》等10本詩集。簡介電影《白紙黑字》(Schwarz auf Weiss)由海納爾·戈貝爾(Heiner Goebbels)和曼弗雷德·瓦夫納(Manfred Waffener)共同執導。該片改編自海納爾·戈貝爾導演、現代劇團出演的同名音樂劇。直到十九世紀末期,舞台表演的風格還帶有明顯的傳統規范烙印。但就在二十世紀初,一種全新的音樂劇理念出現了。但它決不像戲劇中那樣聲稱「導演擁有作者的權力」,並造成極端的結果。不過同時它也利用到了戲劇作品中的藝術自主理論。導演九十年代初期起,海納爾·戈貝爾以音樂劇作曲家和導演的身份出現在世人面前,以此,戈貝爾發現了一種自己的戲劇形式,將話劇和音樂劇結合在一起。「通常我不是從最初的作曲思考中發展音樂的形式,而是讓音樂沖動發自結構,也就是文本內部的建築結構」,戈貝爾如此解釋自己的音樂劇《白紙黑字》的創作流程。在改編電影《白紙黑字》時,戈貝爾用特殊的方法呈現出作家莫里斯·布朗肖(Maurice Blanchot)、埃德加·愛倫·坡(Edgar Allan Poe)、約翰·韋伯斯特(John Webster)以及艾略特(T.S. Elliot)奮筆疾書的感覺。究竟寫作這一動作有什麼吸引戈貝爾的呢?讓人們聽見文章中的標點,聽見筆和紙的沙沙聲。當獨立式舞台門廊重重地摔到地上時,整出劇就戛然而止了。結束了。電影版本的《白上黑》以一種極具沖擊力的方式展現了一個音樂劇故事,為音樂劇開創了新的視角。戈貝爾創造出了一種獨一無二的實驗性空間,這一空間在視覺和聽覺層面上為藝術接受開啟了新的時代。活動此次上海之行,戈貝爾將在文化教育處放映他的電影「白紙黑字」,並在電影結束後和觀眾作面對面的交流。此外他還將在上海戲劇學院作一場題為「所有元素的平衡」的音樂劇專題報告。詩集作者:喬長浩80後作家,電影策劃人、製片人,《白紙黑字》是一本以愛情詩為主題的詩集,2012年底出版。書書名:白紙黑字書號:ISBN978-7-5495-0987-4著者:陳文譯者:無開本:32出版社: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時間:2011年12月定價:32.00作者簡介1960年出生於廣東雷州半島。18歲當兵離開故鄉,曾在河北、山西、陝西、北京、海南等地工作與生活。80年代末離開體制,閑雲野鶴,行走江湖,以寫作謀生。著有《吃飯長大》《老兵照片》《誰隱居在茂德公草堂》《最丑的那個人》等私人傳記叢書。堅持生活在民間,保持著觀察者冷靜的狀態;主張慢慢體驗生活,細細品味生命不同階段的感受。內容簡介一個城市流浪漢,花6年時間隱居家中的斗室,整理自己20年的記事本,寫成這本書,留給百年後的中國人閱讀。作者用智慧、禪意、冷靜、精闢、陌生的故鄉母語,真實地記錄中國社會的生存狀態與個人生命感受。這是一本智慧的書,靜如《瓦爾登湖》。適合泡一壺好茶,聽著音樂,靜靜閱讀,慢慢品味。簡要目錄前面的話1.天地,萬物皆生月亮之美3黃帝陵的軒轅柏5人一點一點地死7萬物眼中9借水嘗葉11靜聽自己的心跳13陽光抹不了15手17樹和景19每個人都可以嘰嘰喳喳21睡覺是死亡練習23水和土25百鳥歸巢27住在山水間29還有多少時間要度過312.靈慧,天外飛物慧37佛一樣生活39恆產41天天向下43沒有大樹的土地不會安寧45記憶源於恐懼47五官49個人智慧不會超出自己的需求51中國的字和詞53看煙花55佔領土地57生活和生命59聲音61一個人的時候63夜的聖潔65釣魚和打魚67天地造愛69距離71絕頂73閉關後看到了什麼75放開773.時間,落花流水人在時間中行走83生命不過是段時間85給冰一點時間87去玩吧,孩子89留半輩子給自己花91尋找時間簡史93千年女干屍95無法回頭97尋找那頂花帽子99三生三立101通向未來的路有多長1034.城市,住在天上城市上空的村莊109床不好睡111一個人的城市113精神分裂115長在城市的樹117誰家的狗119女人的哲學121用耳朵購買謊言123搖樓125挖地球127塑料花129讀書不讀書都很正常131住在天上133想聽天外的聲音1355.動物,自由死亡找揍的貓141飛過喜馬拉雅山的鳥143牛繩145猴子的記憶147老鼠149長尾松151大閘蟹153蜜蜂155鳥兒沒飛行證157玻璃缸里的魚159公雞之死161鳥、雞、鴨考163人在籠子外1656.人生,心智萌動內心的品德171變臉173控制欲175看不明白177他們離開了179爭當錢奴181您好183獨立思考185用身體表達快樂187風雨淋不濕心189腳印191忘掉它193唱歌解愁195記憶和歷史197天變一時,人變一世199四方盒幾個面201摘龍眼203長達一生的青春2057.社會,萬象叢生磚頭有味211賣豬仔213水鴨太多215一張白紙217搶瘋子219兩坨人221語言變得不可信223愛爸媽,也愛天安門225瘋子的行囊227謊言不可能精確地重復229黑夜掩護了人的尊嚴231世俗的力量2338.親情,相約今生告別239葉子落下241愛父亭243外婆睡著了245血不是水247老花了249溫暖251我沒有女兒253編後257希望可以幫到你!

與鐵道兵帽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冬天穿酒紅色衣好看嘛 瀏覽:449
低領蕾絲搭配什麼外套 瀏覽:48
藕粉色怎麼搭配外套 瀏覽:352
成都哪兒有賣改良版旗袍 瀏覽:246
上海羽絨服做內襯多少錢 瀏覽:626
明代帽子種類 瀏覽:289
淺藍色短袖應該配什麼褲子 瀏覽:981
實驗二小通州分校校服 瀏覽:792
帽子上的標識大全 瀏覽:28
突然想在淘寶買一件校服 瀏覽:839
黑色裙子穿什麼鞋子好看圖片 瀏覽:85
屁股大扁應該穿什麼褲子 瀏覽:859
女士紫紅色寒版風衣配啥褲子好看 瀏覽:888
秦嵐生日旗袍霍思燕 瀏覽:7
廣東白雲學院要穿校服 瀏覽:652
南師附中行知分校的校服 瀏覽:682
我看校服改樣 瀏覽:227
摩卡色內衣配黑色外套好看嗎 瀏覽:750
時尚佳人女裝什麼意思 瀏覽:529
補課班校服 瀏覽: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