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洋務運動與改革開放的區別
洋務運動的興起和改革開放的提出有著相似之處, 都是當時社會形勢發展的迫切需要, 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要求。所不同的是, 洋務運動是以維護清王朝的統治為出發點, 而改革開放則是黨的偉大覺醒和人民願望的結合, 兩者的實施手段以及指導思想、領導因素有著本質的區別, 其結果和意義也截然不同。 洋務運動和改革開放都是政府發起的自上而下的改革,但洋務運動成效不大,甲午戰爭宣告了洋務運動的徹底失敗,改革開放30多年成果顯著,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國家實力大大增強。都是政府主導發起的改革,結果卻大相徑庭,這是由於兩者有著本質的區別:
第一,洋務運動根本目的是要維護清王朝地主階級的封建統治,而改革開放的根本目的是發展社會主義生產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洋務運動要以先進的科學技術維護落後的社會制度,這是逆歷史潮流而動,必然會失敗;改革開放是通過對外開放,學習國外先進的科學、制度,通過改革來發展生產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發展社會主義,這是順應了歷史發展的潮流,符合社會、歷史發展規律,所以一定會成功。
第二,洋務運動是滿清政府被西方列強打敗後,被動地向西方學習,因而具有被動性的特點;改革開放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政府主動學習外國的先進東西,改革自己的制度,具有主動性的特點。
第三,洋務運動的改革領域只限於科學技術、軍事領域;改革開放不僅學習西方的先進科學技術,還包括西方先進的社會制度、人文科學,可以說洋務運動只是學習西方的「表」,改革開放不僅學習西方的「表」,而且根據自身特點批判地繼承和學習西方的「里」,即社會制度、人文科學。
第四,洋務運動只注重學習西方、模仿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不注重創新,而改革開放不但注意學習西方的先進經驗,還在學習西方的基礎上,不斷創新,形成自己的特色品牌,比如海爾集團就是個很好的例子。
第五,洋務運動只是封建統治階級中部分開明人士和一些當時中國的先進知識分子在搞,廣大人民群眾並沒有有效的參與進來;改革開放是整個中華民族都在參與的偉大事業,有了群眾的參與和支持,才有成功的基礎。 第六,洋務運動失敗的最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清王朝的腐敗,使得很多有益的改革無法真正實行或雖然實行但受到很大的阻礙。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幹部的主體是廉潔的、對人民負責的,這也是改革開放能成功的有利保障之一。
❷ 關於 改革開放 的說法,下類選項不正確的是
C不對,上海不是經濟特區
❸ 從改革開放到至今、相關的土地政策有哪些
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農村土地政策的發展,大致可以分為「創新變革—穩固調整—動態穩定—全面深化」4個階段。
一、第一階段 (1978—1992年) :創新變革——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確立
改革開放之前, 農村實行的以人民公社為載體的「三級所有, 隊為基礎」的集體所有制, 在一定程度上解放和發展了農村生產力, 為國家完成工業化原始積累做出了積極貢獻。
但隨著國家初步工業化目標的實現和原始工業積累的完成, 這種土地制度的弊端也逐漸顯現, 主要表現為「政社合一」體制下, 片面強調「一大二公」和「一平二調」, 逾越了當時的生產力水平, 挫傷了農民生產積極性。
為改善這種局面, 1978年中共第十一屆三中全會通過《人民公社工作條例 (試行) 》, 首次從法律制度層面對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做出了認定。
二、第二階段 (1993—2007年) :穩固調整——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探索
1992年鄧小平同志「南巡講話」後, 國家確立了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針, 農業與農村經濟發展掀起了新浪潮。
隨著市場化改革和城市化的推進, 部分農戶開始出現兼業化和非農化行為, 農村勞動力向城鎮的轉移加快, 農地利用率開始下降。同時, 另一部分農戶逐漸建立起規模經營意識, 專業戶、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逐漸涌現, 由此催生出了土地流轉需求。
為適應農地市場化經營需求並提升農村土地利用效率, 中共中央、國務院於1993年11月5日發布了《關於當前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 提倡在穩固承包經營權的基礎上, 實行「增人不增地, 減人不減地」, 允許土地使用權依法有償轉讓。
三、第三階段 (2008—2013年) :動態穩定——土地確權下的還權賦能
2008年10月9日, 中共十七屆三中全會召開, 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 提出要「穩定土地承包關系『長久不變』, 賦予農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經營權」, 由此拉開了新一輪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序幕。
一直到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要求5年內完成全國農村土地確權登記頒證工作, 這一階段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重點均放在土地確權上。
「土地確權」是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實施以來, 為適應農村土地市場資源要素的規范化流動需求, 由國家層面開展的以農地產權清晰化處置為主要目的實質性措施, 成為當時解決農村人地矛盾和發展問題的重要手段。
四、第四階段 (2013年至今) :全面深化——「新土改」
2013年, 中國經濟發展步入新常態, 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全面深化農村改革」的任務, 強調「產權是所有制的核心」, 並以此為邏輯起點將農村土地制度改革重點放在「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利」上。
隨後, 2014年中央一號文件《關於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的若干意見》專門以「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為題闡述了土地制度改革的具體內容, 包括完善農村土地承包政策、引導和規范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完善農村宅基地管理制度和加快推進征地制度改革。
同年11月,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引導農村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意見》提出將實施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的「三權分置」。
2015年, 中央進一步提出開展農村土地徵收、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 即農村土地制度「三項改革」 (多被統稱為「三塊地」改革) 。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又專門對宅基地制度改革做出了新的部署, 開始探索宅基地所有權、資格權、使用權「三權分置」。
可以發現, 以農地「三權分置」、農村土地制度「三項改革」、宅基地「三權分置」等為核心內容的新一輪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序幕已經悄然拉開, 同時也標志著中國農村土地制度改革進入了一個「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嶄新時期。
(3)地主摘帽子與改革開放有關嗎擴展閱讀:
改革開放以來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啟示:
一、從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還權於農」到「新土改」的「三權分置」, 從土地流轉到建立農村土地市場的探索, 農地產權結構逐漸由兩權分化到三權, 土地要素配置的市場化程度不斷提高, 土地的功能得以充分拓展和詮釋, 一方面提高了土地要素的流通效率,
另一方面也通過這種流通創造了更多的溢出價值, 對農業農村以及社會經濟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比如,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推廣不僅解決了廣大農民的溫飽問題, 更充分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 解放了農村生產力, 對農村社會經濟的發展起了重要的推進作用。
又如, 農村土地流轉制度全面而深入地實施, 為農村土地的多元化經營創造了很好的條件, 極大地滿足了中國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
二、從中國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歷史經驗來看, 無論是土地要素與勞動力要素的優化配置, 還是土地功能與價值的顯化, 最終都是為了解決農業農村發展的現實矛盾。
可以認為, 通過土地制度改革實現土地要素與勞動力要素的優化配置, 充分發揮並顯化土地功能與價值, 是解決農業農村發展的現實矛盾的兩條基本途徑。
因此, 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應以解決農業農村發展的現實矛盾為目標導向, 以農村人地配置關系調整和土地功能發揮為依據, 充分釋放土地權益與效能, 最大限度實現「還權於民、還權於農」。
此外, 未來農村土地制度的改革應當立足中國「三農問題」長期性的基本國情, 堅持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基礎地位, 在此基礎之上加以創新。
雖然隨著農村社會經濟的發展,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有一定弊端顯現, 但中國人多地少的基本國情短期內不會改變, 因此在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內, 以家庭經營為主的生產經營方式仍將延續。
我們既要堅持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確保農戶的權益不受損失, 又要對這一制度進行創新, 進一步激活並釋放土地權能, 發揮好土地效能, 提升農村發展動能。
❹ 「地主」成分是哪一年取消的
地主」成分是1979年開始著手取消,1950年6月30日中央人民政府公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有社會地位較低、沒有政治特權的庶民地主。他們主要是中小地主。他們既受豪強地主欺凌,自己又得勤於勞作,忙時也要僱人。
由於土地可以買賣,地主階級的成份常有變動。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取得地主身份所需土地的最低必要量降低,庶民地主在人數上的優勢增大。在商品經濟有了較大發展後,工商業者購買土地,出現工商業地主。
地主制經濟以中國封建社會最為典型。中國的封建地主對自有土地採取多種經營形式:有的是由自己經營,採取剝削僮奴或剝削僱工的形式;而主要的是將土地分與他人經營,採取以地租剝削依附農或佃農的形式。
依附農在歷代有私屬徒、部曲、佃仆等類型;佃農在歷代有佃客、庄戶、田客、佃戶等別稱。唐宋以後,分租給佃農的形式逐漸排斥和代替依附農形式,成為地主制經營中的典型形式。
❺ 真的摘掉地主帽子通知書值錢嗎
那個時代的產物
❻ 經濟特區與改革開放有什麼關系
經濟特區在我國改革開放30年發展歷程中發揮出的示範和帶頭作用,可以歸結為三點。
一是在我國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的歷史進程中,發揮了經濟體制改革「實驗場」的作用。經濟特區勇於突破計劃經濟體制束縛,大力推進以市場為取向的改革,率先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框架,為全國經濟體制改革探索了道路、提供了經驗。
二是在我國經濟融入世界經濟的歷史進程中,發揮了對外開放的「窗口」作用,成為內地許多省份走向國際經濟舞台的「橋頭堡」,也成為國際資本、技術、信息走向內地的橋梁。
三是在我國梯度推進、共同發展的歷史進程中,發揮了對內地示範、輻射作用,直接帶動了內地經濟的發展,輸出技術、資金、人才和管理經驗。
❼ 為什麼以前鬥地主要戴高帽子
鬥地主時要讓大家圍觀,能站在前面的不多,
帶上高帽子取其醒目,可以讓更多人看到,另外在上面可以寫上一些侮辱性的語句
當然,後來有些地方花樣翻新,弄出幾十斤的高帽子,就帶有肉刑的意思了
❽ 改革開放是在什麼歷史背景下提出的
主要有兩方面的背景:
一方面,從我國自身的情況看,「文化大革命」十年內亂,使黨、國家和人民遭到嚴重挫折和損失。
另一方面,從外部環境看,20世紀70年代世界范圍內蓬勃興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動世界經濟以更快的速度向前發展,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明顯拉大,面臨著巨大的國際競爭壓力。我們必須通過改革開放,帶領人民追趕時代前進潮流。
(8)地主摘帽子與改革開放有關嗎擴展閱讀
改革開放是中國共產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的兩個基本點之一。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方針、總政策,是強國之路,是黨和國家發展進步的活力源泉。
改革,即對內改革,就是在堅持社會主義制度的前提下,自覺地調整和改革生產關系同生產力、上層建築同經濟基礎之間不相適應的方面和環節,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和各項事業的全面進步,更好地實現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開放,即對外開放,是加快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必然選擇,符合當今時代的特徵和世界發展的大勢,是必須長期堅持的一項基本國策。
❾ 歷史問題摘帽子和平凡是怎麼回事
一、摘帽是一個政治用語,又名「恢復公民權」。就是摘掉被剝奪公民權的五類分子的「帽子」。五類分子是地主分子,富農分子,反革命分子,壞分子,右派分子。
摘帽是指被戴上五類分子帽子人改造好了,認識錯誤了。(注意:不是平反,是赦免。)與平反不同的是,摘帽表示被摘帽者摘帽之前是五類分子,並不恢復被摘帽者的名譽,只是說明其今後不再是人民的敵人,也沒有道歉的含義。
摘帽後,有了選舉權和另外公民權利,但是歷史上還是不幹凈的。
二、平反是一個政治用語,指涉及政權的人物、組織或政府在經歷了一個不名譽階段之後恢復名譽,也有沉冤昭雪之意。主要用來指一些專制權力階層因為政治角力或對個人進行譴責、批判、勞改甚至監禁後;由於其後個人立場變化、政權領導人或路線變化等原因對此人持同情立場,自我推翻以前的結論。平反本身不包括道歉或賠償,但可能是道歉或賠償的先兆。
平反,是對過去的冤假錯案以及不準確的認識評價做出正確的修改,以還歷史一個真實的面目,還當事人一個公正的評價。
平反是針對文化革命中被錯誤戴帽的人,平反包括恢復黨籍,恢復原位原工資,補償工資等。但不作另外經濟賠賞。把一切罪名推在四人幫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