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為中國摘掉貧油帽子的科學家是誰
為中國摘掉貧油帽子的科學家是李四光
李四光(1889.10.26-1971.4.29),地質學家、教育家、音樂家和社會活動家,是中國地質力學的創立者,中國現代地球科學和地質工作的主要領導人和奠基人之一,為中國的地質、石油勘探和建設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
『貳』 使中國脫去「貧油「帽子的人是誰
李四光先生。 他在世界上首先提出了大陸造油理論,提出了中國有大油田的設想
『叄』 中國人是怎樣甩掉貧油的帽子的
中國是發現和利用石油和天然氣最早的國家之一。然而,直到新中國誕生前,近代油氣地質勘探仍未真正起步,可謂既無統一計劃,又無資金和先進設備,僅由少數專家在一些局部地區(如陝北、甘肅、新疆、四川、台灣等地區)進行過不同程度的地面地質調查和少量鑽井。到1949年底總共發現了陝北延長、甘肅玉門和老君廟、新疆獨山子以及台灣出礦坑等5個油田以及7個小氣田。解放前年產原油僅為12萬噸。
中國油氣勘探歷程從20世紀50年代算起大體經歷了四個階段。
(1)勘探初期階段(20世紀50年代)。
根據第一個五年計劃的部署,石油勘探仍主要在西北地區展開。1955年10月克拉瑪依第一口井—克1井噴油。1956年起勘探集中在准噶爾盆地西北緣,當年就探明了克拉瑪依油田。這是新中國石油勘探的第一個突破。
1958年,在青海冷湖5號構造上打出日產500噸的高產井,相繼探明了冷湖5號、4號和3號油田。石油部在四川組織了川中會戰,發現了南充、桂花等7個油田。在玉門發現了鴨兒峽油田。
20世紀50年代末,全國已形成新疆、青海、玉門、四川四個石油天然氣基地。1959年全國石油產量達到373.3萬噸。(2)戰略東移,突破松遼盆地(20世紀50年代末—1963年)。
從1955年起,地質部和石油部先後在華北平原和松遼盆地展開了全面綜合地質調查。
1959年9月石油部在松遼盆地鑽探的第三口參數井—松基3井喜噴工業油流。1960年2月中央批示開展松遼石油大會戰。5月,數萬石油大軍雲集大慶長垣北部,在喇嘛甸、薩爾圖、杏樹崗、太平屯、高檯子、葡萄花、敖包塔等7個構造上先後獲得工業油流,揭示了大慶長垣構造帶整體含油的面貌。1963年5月上報石油儲量達22.63億噸,含油麵積865平方千米,這一重大突破一舉改變了我國石油分布的格局,開創了我國東部油氣勘探的全新局面。
從會戰的當年6月第一列火車外運原油起到1963年,全國年產原油達648萬噸。同年12月,周總理在第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上庄嚴宣告「中國需要的石油,現在已經可以基本自給,中國人民使用『洋油』的時代,即將一去不復返了」。
(3)進軍渤海灣,創建第二大石油基地(1964年至20世紀80年代中)。
乘大慶石油會戰勝利的東風,為繼續加強東部地區的勘探,經中央批准,1964年石油大軍南下入關,挺進渤海灣地區,開始了華北石油會戰。在北起天津北大港南至山東東營以北的廣大沿海地區,擺開了新的石油勘探戰場。
1965年,在山東東營地區發現勝—坨油田,坨9井、坨11井日產油上千噸,當年產原油83.9萬噸。在天津拿下大港油田,此後,石油人戰勝文革動亂造成的重重困難,勘探戰果不斷涌現。至1978年,相繼發現了一批大油氣田,如勝利油區的東辛、濱南、孤島、孤東、臨盤等億噸級油田,大港油區的北大港、棗園、五官屯油田等。這兩個油區原油產量分別達到2000萬噸和315萬噸,成為繼大慶之後我國的第二大石油生產基地。
1967年開始在遼河盆地進行石油勘探。國務院於1970年3月批准開展遼河石油會戰,相繼發現興隆台、曙光、歡喜嶺等大油田。遼河油田1978年原油產量達355萬噸。
1975年7月,華北冀中平原勘探又奏凱歌,任4井打出高產油流,開創我國古潛山油氣勘探的新時期,到1978年原油產量達1224萬噸。
在渤海灣地區勘探會戰的同時,國務院於1969年6月批准組織江漢石油會戰。在中國腹地江漢平原上,用近3年時間,發現了一批中小油田,建成產能上百萬噸。
1970年,中央批准開展陝甘寧石油勘探會戰,發現了馬嶺、紅井子油田,建成產能100萬噸。
1977年5月,石油部組織河南石油會戰,發現了魏崗、雙河、下二門等油田,僅用1年時間建成產能200萬噸。
70年代開展的會戰先後發現川西北牛壩和川西南、川東南等19個氣田,1978年年產天然氣達60.8億平方米。
1978年,中國原油年產量首次突破1億噸,進入世界產油大國行列。
此後,到80年代中期,伴隨中國改革開放的新局面,石油勘探開發開始對外開放,在海上開始對外簽訂合作協議。1983年,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在渤海、鶯歌海突破性地發現了油氣田。加上陸上以松遼、渤海灣盆地為重點,發現一批新油田,使我國的石油儲量穩步增長。
1983年3月,國務院批准石油部組織中原油田生產建設技術攻關會戰。該油田從1975年9月濮參1井發現工業性井噴後,先後發現文留、濮城等大油田。1979年年產原油30萬噸。1985年原油產量達到550萬噸。
1984年9月,地質礦產部在塔里木盆地的塔北隆起發現高產油氣流(沙參2井)。年底在內蒙二連盆地有新發現。
(4)穩定東部,發展西部,油氣並舉,大力發展近海勘探,加強全國范圍內的區域勘探(20世紀80年代中期至今)。
以發展西部和東部「三新領域」勘探為重點,滾動勘探,不斷增加儲量。到1988年全國油氣勘探重點地區有新疆、吉林、大港、冀東、內蒙古、青海。在塔北隆起輪南構造的奧陶系,石油部鑽探的輪南1井噴油,日產油90.7立方米,發現了輪南油田。1989年石油部成立塔里木石油勘探開發指揮部,地礦部也加強了西部勘探。到目前,在西部勘探獲重要進展,在塔里木發現探明了輪南—塔河油田等一批大中油田,在准噶爾、吐哈、青海、陝甘寧等盆地都探明了一些油田。
近年來,在中國西部以塔里木盆地為重點,探明了克拉2大氣田(儲量2000多億立方米)以及鄂爾多斯以長慶和蘇里格為代表的大氣田;在四川和青海都發現大量天然氣儲量,近年來累計新增天然氣儲量達1.0萬億立方米,這為西氣東輸工程打下了可靠的基礎。
海上油氣勘探不論是自營區或是與國外協作區都獲得了新進展,北起渤海南到南海北部灣,已發現了一批大中型油氣田,如綏中36-1、蓬萊19-3、流花11-1等大油田和南海崖城13-1、東方11-1氣田。海上累計探明石油儲量(2001年底)14.3億噸,天然氣儲量2995億立方米,已成為「十五」及以後的油氣發展重要領域。
勤勞勇敢的中國人民和廣大科技工作者,就是以「革命加拚命」的精神,瞄準國際石油科技前沿,以50年的時間走完了西方國家100多年才走完的發展道路,使我國一躍成為世界第五大油氣生產國。
『肆』 是誰摘掉中國貧油帽
李四光經過科學調查,認為中國有大量石油,讓中國摘掉了「貧油國」的帽子,然後王進喜去打油井了。
『伍』 提出「陸相生油」理論打破了西方的「中國貧油論」,甩掉中國貧油帽子的地質學家是()
李四光啊。
我記得原來還有篇課文(也許是課外文選)
就是寫得他發現石油的。
『陸』 是誰脫去中國「貧油」的帽子
李四光 李四光的最大貢獻是創立了地質力學,並以力學的觀點研究地殼運動現象,探索地質運動與礦產分布規律,新華夏構造體系的特點,分析了中國的地質條件,說明中國的陸地一定有石油。從理論上推翻了中國貧油的結論,肯定中國具有良好的儲油條件。毛澤東、周恩來在認真聽取了匯報後,支持了他的觀點,並根據他的建議,在松遼平原、華北平原開始了大規模的石油普查。1956年,他親自主持石油普查勘探工作,在很短時間里,先後發現了大慶、勝利、大港、華北、江漢等油田,為中國石油工業建立了不朽的功勛。從50年代後期至60年代,勘探部門相繼找到了大慶油田、大港油田、勝利油田、華北油田等大油田,在國家建設急需能源的時候,使滾滾石油冒了出來。這樣,不僅摘掉了「中國貧油」的帽子,也使李四光獨創的地質力學理論得到了最有力的證明。
『柒』 李四光為脫離下「中國貧油」的帽子做出的努力是什麼
1950年4月,地質學家李四光沖破重重阻撓,取道香港回到北京。回國不久,李四光就被任命為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協助郭沫若主持科學院的日常工作。
李四光出任地質工作指導委員會主任。
1952年8月10日,中央人民政府第十七次會議決定成立地質部,任命李四光為部長。從此,李四光走上了領導全國地質工作的重要崗位。
還在1928年,李四光根據自己的研究,用地質力學分析了我國東部地區地質構造特點,從而認為,新華夏構造體系的三個沉降帶具有廣闊的找油遠景。李四光第一個對「中國貧油」的定論提出了挑戰。
1935年,李四光再次提出中國可能找到石油。
1953年底,毛澤東、周恩來等中央領導人把李四光請到了中南海。
李四光根據數十年來對地質力學的研究,從他建立的構造體系、特別是新華夏構造體系的特點,分析了我國的地質條件,說明中國的陸地一定有石油。
1956年3月,他出任全國石油地質委員會主任。在他的指導下,全國石油普查工作開始了。
1960年4月19日12時,由鐵人王進喜率領的鑽井隊噴出了烏黑發亮的原油。大慶油田會戰取得了重大勝利。
1964年12月20日,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在北京開幕。作為人民代表,李四光參加了這次盛會。
周恩來在做政府工作報告時指出:「第一個五年計劃建設起來的大慶油田,是根據我國地質專家獨創的石油地質理論進行勘探而發現的。」
『捌』 李四光是怎樣為中國甩掉「貧油」帽子的急!!!!!
李四光
地質學家。1919年和1927年分別獲英國伯明翰大學碩士和博士學位。地質部部長、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席、研究員。中國地質學會創始人之一。早年對蜓科化石及其地層意義有精湛的研究。提出了中國東部第四紀冰川的存在。用力學觀點研究地殼運動及其與礦產分布的規律,建立了新的邊緣學科「地質力學」和「構造體系」概念。提出新華夏構造體系三個沉降帶有廣闊找油遠景的認識並為大慶、勝利等油田的發現所證實。開創了活動構造研究與地應力觀測相結合的預報地震途徑。晚年發表的「天文、地質、古生物資料」對我國學科大交叉的倡導產生深刻影響。對中國地質教育、地質科學和地質事業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玖』 李四光為中國甩掉「貧油」帽子的故事
李四光的最大貢獻是創立了地質力學,並以力學的觀點研究地殼運動現象,探索地質運動與礦產分布規律,新華夏構造體系的特點,分析了我國的地質條件,說明中國的陸地一定有石油。從理論上推翻了中國貧油的結論,肯定中國具有良好的儲油條件。後來並根據他的建議,在松遼平原、華北平原開始了大規模的石油普查。1956年,他親自主持石油普查勘探工作,在很短時間里,先後發現了大慶、勝利、大港、華北、江漢等油田,為中國石油工業建立了不朽的功勛。從50年代後期至60年代,勘探部門相繼找到了大慶油田、大港油田、勝利油田、華北油田等大油田,在國家建設急需能源的時候,使滾滾石油冒了出來。這樣,不僅摘掉了「中國貧油」的帽子,也使李四光獨創的地質力學理論得到了最有力的證明.地質力學是李四光(1889—1971)創立,是地質學的一門分支學科。1926年和1928年李四光發表的《地球表面形象變遷之主因》及《晚古生代以後海水進退規程》等,從理論上探討自水圈運動到岩石圈變形,自大陸運動到構造形跡等問題,1929年提出構造體系這一重要概念,建立了一系列構造體系類型。李四光把地球自動調節
『拾』 甩掉中國貧油的帽子的人是誰
王進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