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建築牆壁上經常會嵌有鐵制的東西,並且裸露在外牆上的鐵制東西會製作成梭子,花形圖案,有什麼作用
這種東西實質上是一種釘子,將外面的磚牆(山牆面)和裡面的木樑架結構牢固得釘在一起,通常沿著柱子釘成一條豎線,很多選在樑柱的交接處。
做成梭形是為了增大受力面,至於做成其他圖案則是在增大受力面的基礎上獲得一定的裝飾效果。中國傳統建築在發展的早期幾乎所有構件都具有結構作用,很少純粹為裝飾而裝飾,但到後期一些構件失去結構作用變成純裝飾(如斗栱),或者附加了裝飾功能(如脊獸,其最早也是固定脊瓦的釘子,後來才做成獸形)。
另外說一下,這種釘子一般用在素牆面上,以江蘇為例,在江北的揚州、泰州素牆面上非常多,在使用白灰粉刷牆面的無錫、蘇州地區就很少見,但是如果再往北,到徐州的話,雖然還是素牆面,但也不用這種做法,所以我懷疑這可能只是一種流行於長江中下游的地區特色。
以下是我在泰州的蔣科宅第照的一張照片,作為一個例子。
2. 古建築牆體各部分名稱
各種形式的古建築牆體結構不同,各部分不同名稱也不同。-般牆體自然地坪以下叫牆基,往上直牆收台以下叫下鹼,也叫牆鹼,再往上有収分的部分叫牆身,或叫上身,最上收斜坡部分叫簽尖。
3. 古建外牆的種類主要有哪些
牆體在木構架類的建築中主要起圍護和分隔作用。在一座古建築中,各部分牆壁的名稱,多依柱子的地位而定。一般可分為山牆、檐牆、檻牆、廊牆、夾山牆和院牆等。
由於外形、藝術形式等不同又可分為:看面牆、花牆、雲牆、羅漢牆、八字牆、影壁牆等;由於功能不同可分為:攔土牆、迎水牆、護身牆、夾壁牆、女兒牆、月牆、城牆、金剛牆等。
4. 中國古建築中牆頭,牆端分別是指的哪個部位
設置在磚混結構房屋兩端山牆內,抵抗水平風荷載的鋼筋混凝土構造柱簡稱為抗風柱。將抗風柱在水平方向連接起來、起整體加固作用的鋼筋混凝土梁簡稱為抗風橫梁。一般用於高聳、內部大空間、橫牆少的磚混結構房屋,如工業廠房、大型倉庫等。
5. 中國古建築中圍牆的頂部學名叫什麼
這門叫垂花門。前院與內院用垂花門和院牆相隔。外院多用來接待客人,而內院則是自家人生活起居的地方,外人一般不得隨便出入,這條規定就連自家的男僕都必須執行。舊時人們常說的「大門不出,二門不邁」,「二門」即指此垂花門。垂花門用垂蓮柱加深出檐不佔地面很符合二門的功能需要。婦女們在此寒暄、行禮、殷殷話別需要一定的空間,如果兩根檐柱落了地,那門前活動地面就要受到很大的局限,用不落地的垂蓮柱,地面就寬敞多了,上邊有遮陽擋雨的屋頂,再加上華美的垂花門的襯托,環境、氣氛均極恰當。垂花門從外邊看,像一座極為華麗的磚木結構門樓。而從院內看垂花門,則似一座亭榭建築的方形小屋。四扇綠色的木屏門因為經常關著,恰似一面牆,增加了垂花門的立體感。垂花門的頂部多為卷棚式,門外部分的頂部為清水脊,而門內部分則是卷棚頂,兩頂勾聯搭在一起的交匯處形成了天溝,垂花門所承接的雨水有一半從天溝的兩側流出,大大減少了檐前的滴水,減少了雨水對垂花門階石的侵蝕。
6. 中國古建築的裝飾都有什麼
古建築門窗
中國古代建築門窗隔扇的雕刻,都是精美絕倫的,其花紋各具特色。即便在一個院落中,花紋圖樣也不雷同。木雕花窗的窗欞保留著木頭原有的色澤,在紋飾的選擇上,這些圖案都是古代居民所認可的寓意吉祥的。比如花瓶代表著平平安安,如意雲紋表示喜慶祥和、萬事如意,體現了當時人們對幸福美好的追求,在居住的場所中便可以看出他們對生活的熱愛。
中國建築在裝飾建築的風格上可以恰當吸收中國建築的特色,運用一些中國建築的紋飾、布局,在居民區可以將中國元素的東西融入到建築設計之中。
7. 中國古代圍牆分幾種哪裡可以找到中國古建築的效果圖
在古代,城市叫做城池,是城牆和護城河(城壕)圍合的生命活體。古人運用仿生學原理,遵循「相土嘗水、法人象地」原則,建造了一座座獨具特色、形靈兼備的城池。
烏龜型城———蘇州、杞縣、睢縣城。春秋吳都(今蘇州市),位於水網密布的長江三角洲、太湖平原,水道縱橫交錯,水網間有一個個高出水面的土墩。水網與其間土墩的交錯就像龜背上的紋路。伍子胥築城時仿照龜的形態,街坊布局猶如龜背紋路,城池外形模仿龜背外緣,並在龜頭、龜尾和四足位置分別設置平、齊(龜頭)、盤、蛇(龜尾),閭、婁、闔、葑(四足)門,此城3000餘年長壽未衰,傳承著吳越文化。
鯉魚城———泉州。福建泉州是歷史上重要的港口城市,城市有水、有魚才興旺發達,古人因天時地利,將城池營造為鯉魚形狀。城外環之以河,就像魚嘴唇上的游線。若要從陸上進入泉州,就要經過三個水口,都在路與河流的交匯處,水口設塔,以增其勢。
卧牛城———汴京(今開封)。北宋時的東京,外城狀如卧牛,保利門為其首,宣化門(南城牆中最東的一門)為牛頸。卧牛能鎮水,使之不泛濫成災,故取此形。
葫蘆城———崇左。廣西崇左,三面被左江環繞,為一個右岸的牛軛狀河堤。元明以來,人們依山形就水勢從中營造了一個葫蘆城。它取寶葫蘆的靈氣,只有一條大路從葫蘆口進城,四座城門臨江而開。葫蘆城之內人群聚居,財富聚集,經濟繁榮。
龍盤虎踞城———秣陵(今南京)。萬里長江穿過平緩的江漢平原,來到金山、鍾山便一個大轉彎,受山形夾峙形成南龍在此結穴的形勢。南京北瀕長江,號稱天塹。東依鍾山為天然屏障,南接秦淮河使城有通海達江之路。北臨玄武湖,使城區湖光山色相映。聚寶山、覆舟山、雞籠山等小山點綴其間。這樣,在平坦寬廣的長江下游,江河、湖泊、山岡、丘陵、平原錯落有致,大江回抱,諸山夾峙,如龍盤虎踞,成為七朝古都。
方形抹角城———泰州、台州。泰州城全城方型,城西北角抹去90度角,成為方形抹角式。浙江台州府城基本為方形,城西北角抹去90度角,抹角線呈彎曲式。
圓形曲折線———金華城。浙江金華南面、東面臨江,全城圓而不圓、方又不方,其圓形曲折式城牆,依據地形地勢而建。
圓角梯形城———定海城。浙江定海三條水流進入護城河,西北靠山,全城依地勢做成圓角梯形。
四角做圓城———歸德府。歸德城本為方形,但城的四角的90度做為圓弧狀態。
半圓曲折城———廣州。廣東廣州早期舊城,全城城牆為一座半圓曲折式,周圍都有大河之水作為護城河,11個城門,全都選在河道之間。
橢圓形城———恆春城。台灣台北的恆春城,全城為橢圓形,東南西北四面設有城門。
尖角形城———赤嵌城、餘姚縣城。台灣台北赤嵌城,內城出現三個尖角,一個圓弧,外城在內城的西北角,做出兩個尖角。浙江餘姚縣城,兩個城角為90度,西南有一座山,建城時將山包在城內,故將城角向外伸出45度角,四面有河水包圍。
曲折形城———閿鄉縣城。河南閿鄉縣城的東半部將城牆建於山中,包入城中一座山,使城池的四面城牆彎彎曲曲。
一面曲折城———澠池縣城。河南澠池縣城池基本為方形。但因城池部分建在南北兩山間的平地上,南端城牆故呈曲折狀。
條形城———多倫諾爾城。內蒙古多倫諾爾全城建在東河與西河之間,南北五條比較直的大街,東西二城門,由東西兩河河橋上出入城池。
此外,古代城池還有做成牛眼形、金雞抱卵形、雁陣形、八卦形等等,不一而足。
不難看出,在古代傳統地理觀念里,城市是由城牆與護城河圍就的生命活體。城市有各自的體形氣質、靈魂個性,有神經中樞系統和血液循環系統,進行著日夜川流不息的新陳代謝活動,形成了富有靈魂個性的活體,把城市所處的地理位置、自然環境、人文歷史和城市的生產力、生產技術條件等城市構成要素,融會貫通、捏合揚棄得淋漓盡致,酣暢諧調,高度實現了自然環境與歷史文化天時地利人和的完美統一———人類與環境可持續發展,集中展示了城市的靈魂個性,不能不令人自嘆弗如。
參考資料:《人民日報海外版》 (2000年05月09日第三版)
8. 為什麼中國的古建築房檐上都要放龍頭一樣的東西啊
吻獸是中國古代建築的一種脊獸,通常指正吻,又稱大吻、吞脊獸,位於房屋正脊兩端,也可用於牆脊上。卷棚頂建築由於沒有正脊,因此沒有吻獸。另外,吻獸還包括合角吻,位於圍脊四角,由兩個正吻組成,直角相接、單面向外。
正吻通常為龍型,獸頭朝內張口銜脊,背部有釘子和屋脊相連。正吻位於正脊兩端和垂脊的交匯點,正是防水的最薄弱環節,因此其作用是加固正脊,防止滲漏。正吻高度一般為檐柱柱高的十分之一,有八種尺寸規格,即二至九樣,規格較大的正吻由數件吻件組合而成。
正吻主要用於高等級殿堂,如宮殿、壇廟等。等級較低的房屋正脊兩端則用望獸,並不向內銜脊,而是向外張望,常用於城牆上的城樓、鋪房。
這種建築樣式也傳到日本、朝鮮、越南、琉球
9. 古建築山牆的構造特徵
1、建築外形上的特徵:
具有屋頂,屋身和台基三部分。
2、建築結構的特徵:
木構架結構(木構架:屋頂和屋身部分的骨架)。
基本做法:以立柱和橫梁組成構架,四根柱子組成一間,一棟房子有幾個間組成。
3、建築群體布局的特徵:
組合原則:以院子為中心,四面布置建築物,每個建築物的正面都面向院子,並在這一面設門窗。規模較大的建築由若干個院子組成。有顯著的中軸線,線上布置主要的建築物,兩側的次要建築多作對稱的布置。
4、建築裝飾及色彩的特徵:
裝飾細部:梁枋,斗拱,檁椽等結構構建經藝術加工發揮裝飾作用。
色彩:古代建築中最顯著特徵之一。宮殿廟宇中黃色琉璃瓦頂,朱紅色屋身,檐下陰影里用藍綠色略加點金,在襯以白色石台基,輪廓鮮明富麗堂皇。一般住宅中用青灰色的磚牆瓦頂,或用粉牆瓦檐,木柱,梁枋門窗等多用黑色,褐色或本色木面。
彩畫:建築裝飾中的重要部分。做在檐下及室市內的梁,枋,斗拱,天花及柱頭上。構圖密切結合構件本身的形式,色彩豐富。明清時期常用的有和璽彩畫,旋子彩畫和蘇式彩畫。
藻井:中國傳統建築中天花板上的一種裝飾。名為「藻井」,含有五行以水克火,預防火災之義。一般都在寺廟佛座上或宮殿的寶座上方。是平頂的凹進部分,有方格形、六角形、八角形或圓形,上有雕刻或彩繪,常見的有「雙龍戲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