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帽子知識 > 為我們講述帽子的來歷

為我們講述帽子的來歷

發布時間:2021-06-20 11:43:20

1. 你好 你回答的關於帽子的起源 是在哪裡找的資料 能告訴我文章的地址嗎

帽子的起源與發展

一.帽子的起源:
帽子是由巾演變而來的,據南朝梁陳之間的顧野王所撰《玉篇》載:「巾,佩巾也。本以拭物,後人著之於頭。」在古代,巾是用來裹頭的,女性用的稱之為「巾幗」,男性用的稱為「帕頭」,到了後周時期,出現了一種男女均可用的「襆頭」,原來是人們在勞動時圍在頸部用於擦汗的布,相當於現在的毛巾,人類在田地里勞作,由於大自然的風、沙、日光對人類的襲擊,於是人們便將巾從頸部向上發展而裹到頭上,用來防風沙、避嚴寒、免日曬,由此漸漸演變成各種帽子。
總體來看帽子的起源與發展都是基於人類認識自然、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過程。從某種意義上講,氣候、環境,宗教信仰、風土人情等自然、社會條件的影響,都在客觀上推動了帽子發展的過程。

二.帽子的發展:
●舊石器時代 「衣毛而冒(帽)皮」
中國目前所能見到的最早的帽飾樣式,常散見於一些陶器繪畫遺存中。《後漢書·輿服志》有雲:「上古衣毛而冒(帽)皮」,即用皮縫合制帽於頭上以避沙暴和風雪。在西安半坡、臨潼姜寨出土的人面紋彩陶盆上的圖案●夏、商、周 「惡衣服而致美冕」
夏、商、周史稱「三代」,是奴隸制社會從興起、發展並走向鼎盛的相對完整階段。夏、商用冠、冕來表現禮儀之制,到周朝日趨詳盡完善。
夏朝是我國第一個奴隸制國家,中心地域在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論語》中「子曰:禹吾無間矣,惡衣服而致美冕。」冕是古代的一種禮儀首服,這句話的意思是夏禹時不重視平日的衣著,而對祭祀天地、祖先和關於社稷大事的服裝卻設計華美而考究。
商朝是奴隸制社會鞏固和發展的階段。社會生產力和文化有了極大的發展。在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的一批雕刻玉石人像可以看到三四種不同的帽飾樣式:
周朝是奴隸社會在各方面走向鼎盛的時期,服裝紡織都有較大發展。人們在生活的探索中取得較多的經驗,麻布上已經出現塗漆的痕跡。塗薄漆,可製成防水避雨的漆布,可製作帽、鞋、蓬蓋或隔潮坐墊等用途。
華夏人十分注重冠的標識作用,許多正式服裝都是以所戴的冠名來做服裝的名稱,並世代延續著這種理念性的審美觀和價值觀。戴什麼款式的帽子穿什麼款式的服裝,且有冠與衣有同色的習尚。現代詞彙中的冠軍、領袖,都是古代服裝款式的主題中心和重點的裝飾部位。
弁服是僅次於冕服的常用禮服。天子、諸侯十二而冠,普通人滿二十加冠稱弁。
弁有爵弁、皮弁和冠弁之分。文官戴冠弁,一種黑紅相配的帽飾,武官戴皮弁。弁帽為奶白色翻毛麂皮製。晉制改成黑衣素裳,隋唐有烏色皮弁,後改烏紗,一直沿用至明代。

冠弁,一些學者認為很可能是一種帽箍形式,待有戰事時上加皮冠。據載,戴此帽者,上身緇黑色布衣,下則積襇素裳。古有不見皮冠不應招之說,解放前仍稱警衛為馬弁,可見除爵弁外,弁冠大多為兵將武官所戴。

春秋戰國「孚甲自御」
戰國時期的中國,隨著周朝歷代天子們威信的下降,為早日強盛的諸侯
相繼「變法」,除「獎勵耕織,發展桑麻」,還大力發展尖甲利兵以維護政權。為更有效地抵禦敵方武器的殺傷,人類首先學會的是「孚甲自御」,從而形成了早期葛藤編製成的背心式甲胄及藤帽。
由於戰爭的需要,各國紛紛改革變法。趙武靈王(前325年~前299年)於公元前307年為順應戰事,實行了一次著名的軍制改革:拋棄戰車,率先建立騎兵軍團。騎兵所向披靡,不僅使胡人忘而生畏,而且成為與秦爭霸的有力對手。這一改革被後人稱之為「胡服騎射」。在帽子形制上的具體要求如下:冠,採用北方貂皮冠,也可能在原有的皮弁基礎上加以貂皮暖額作為裝飾。此大冠到漢代稱之為武弁大冠。據載,其形制的沿革最初是在弁形上加以箕式形制的,後又加暖額,只是春秋之際已無實物可考。而後漢將貂尾插在冠上作冠飾,再加金附蟬,稱之為貂禪冠。

秦、漢時期從巾帕到帽冠
秦兵馬俑不僅以整齊軍甲為世人感嘆,其繁多的結巾發式也令今天的盤發
專家所望塵莫及。
因多年的戰亂與秦的暴斂,漢初的社會經濟幾乎全面崩潰。後經「文景之治」,至武帝時,一個全方位強大的漢帝國才開始崛起在神州。現遺存的大量畫像石、磚及彩色壁畫上,單騎、儀仗車馬隊伍大量出現。
冕冠是古代帝王臣僚參加祭祀典禮時所戴禮冠。冕冠的頂部有一塊前圓後
方的長方形冕板,冕板前後垂有「冕旒」。
漢代長冠,
秦統一各國後,對各國的冠飾也有了統一的安排。如秦滅楚後,以其君之冠賜御史服之。秦把趙國君冠(趙惠文冠)賜近臣,漢沿用與武官戴之,稱武弁大冠。再如通天冠(鐵梁,外裱細絹),帝王戴時,常以12梁為標識,臣屬則以321…..等為順序。
古代男子在18~20歲時加冠或巾幘,曾有冠巾束發而不裹頭的記載。如商代玉人和秦俑的發式,至西漢才發展成帽箍式的幘,平頂的巾幘稱「平幘巾」;上有人字形隆起的,因形似尖角屋頂,稱「介幘」。官員燕居及因身份低微而不能戴冠的平民執事皆用巾幘。身份顯貴的官宦也是先戴巾幘,然後才加冠飾,並有「文者長耳,武者短耳」的說法,漢朝巾幘運用十分廣泛。冠下的巾幘,一般戴進賢冠的文官需襯介幘,戴大弁冠的武官只能用平上幘。

魏晉南北朝「厭弁冠冕以幅巾為雅」
魏晉時期的冠帽很有特色。漢代的巾幘依然流行,但與漢代略有不同的
是幘後加高,體積逐漸縮小至頂,時稱「平上幘」或叫「小冠」。小冠上下兼用,南北通行,如在這種冠幘上加以籠巾,即成「籠冠」。籠冠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主要冠飾,男女皆用。因以黑漆細紗製成,又稱「漆紗籠冠」。
在東漢末年,王公名仕「以幅巾為雅」,頗有一種厭棄冠冕公服的風氣。晉魏時幅巾束發盛行主要是由於它適於各層次人物,並簡便易行,易與衣裳配色,在追求高雅脫俗思想的時代,也有一種對禮教制度反叛的味道。由於當朝者的提倡,此時的幅巾樣式種類繁多,並加以種種不同的名目,如折角巾、綸角巾以及綸巾、葛巾等幾十種。
晉南北朝各代對於後妃命婦的帽飾記載,祥略不一。
隋唐五代主要的首服「襆頭」
襆頭是一種包頭用的巾帛。早在東漢就已流行這種裝束,魏晉以後巾裹更
加普及成為男子的主要首服。隋代襆頭較簡便,初唐襆頭巾子較低,頂部多呈平形,即為「平頭小樣」巾子。以後巾子漸漸增高,陸續出現「英王踣樣」巾子、「官樣」巾子、「開元內樣」巾子等。襆頭有軟腳襆頭和硬腳襆頭。除襆頭外,還有紗帽等。
襆頭,是唐宋漢族男子的主要首服。據載,北周武帝時,將漢魏時幅巾做了修改加工,使四角皆加帶。襆頭和幅巾的區別,這幾條帶子是重要因素,系戴時前兩條帶子系於腦後垂下,折帶令曲折附頂反系於腦後垂下,故稱「折上巾」。而腦後系垂的,便看似兩條飄帶,到中唐時,下垂兩帶逐漸縮短,出現了兩角向上,插如腦後結系之勢,到了晚唐已形成兩腳略呈圓形的硬翅
據載,隋代天子只用袞冕,隋文帝聽朝穿的是赭黃文綾袍,頭上戴烏紗帽,折上巾。圖(21)是唐代郞余令繪制的《古帝王圖》,隋煬帝楊堅與侍從們的服飾,同前朝之制基本相同,這是我們所能見到的最早的,也是最完整的皇帝冕服形制。
唐朝天子的冠飾除爵弁之外,還有通天冠和翼善冠;平民的冠飾則有武弁,皮弁;黑介幘、平巾幘和烏紗帽。
隋唐服飾是中國服飾歷史中最為燦爛的一頁。其婦女的發髻飾物與服裝的搭配之繁雜,也是中國封建社會中少見的。
唐代的帷帽,新疆笠帽都是婦女出行時,為了遮蔽面容,不讓路人窺視而設計的帽子。這種帽子多用藤席或氈笠做成帽子骨架,糊裱繒帛,有的為了防雨再刷以桐油,然後用皂紗全幅綴於帽檐上,使之下垂以障蔽面部或全身。
帷帽的樣式在當時非常流行。它的作用,僅限於遮擋風塵,與原來用以「避人窺視」已完全不同。戴帷帽的風俗始於隋,婦女出門,必用紗罩頭及全身。由於淺露芳姿,初時曾受朝廷干預,被認為「過為輕率,深失禮容」。從圖(24)這個唐三彩或陶俑的形象上看,軟兜和硬笠帷帽的形制漸具時裝化。
宋、遼、金、元時期簡朴為美
宋代的官員以冠,平民以巾
宋朝的通天冠服,是天子的重要禮服,通天冠也叫卷雲冠,有二十四梁,
外用青色,裡面用朱紅色,冠前加金帛山及用金或玳瑁成蟬形為飾。戴此冠時穿織成雲龍紋的絳色紗袍。
百官穿朝服所戴的冠有三種:一是進賢冠,塗金銀花額,犀、玳瑁做的簪導橫貫於冠中,在冠上簪白筆。以冠上樑數區別等級,有五梁、四梁、三梁、二梁等;二是貂禪帽也叫籠巾,前有銀花,上綴以黃金附蟬,南宋後改為玳瑁附蟬,左右各有三小蟬,並在左旁插貂尾,王公、親王等戴用;三是改良的進賢冠。
襆頭是宋朝人廣泛應用的首服,此時已經發展成硬腳,並且有許多樣式,初朝兩腳平直的較短,中期以後的兩腳伸展加長,仆從、公差或身份低下的樂人,多用交腳或曲腳。宋代襆頭已完全脫離了巾帕的形式,純粹成了一種帽子。隋唐時代的襆頭都用黑色紗羅製成,而宋代卻不僅用鮮艷的色彩,還可以在襆頭上簪以金飾、羅絹之花。
宋朝婦女的頭飾有兩種,一種是頭上戴的冠子;一種是把發髻梳成不同的形式,然後插上各種金玉、珠翠的首飾。冠,有白角冠、珠冠、花冠、高冠、團冠等。
白角冠:大到三尺,有的達到肩,梳長一尺,後又規定冠廣不得過一尺,高不過四寸。在宋代貴族婦女中用珠冠較為流行,珠冠是用珍珠裝綴於冠上或者綴之於簪、釵、花鈿間。當時婦女還崇尚戴高冠和插戴花冠的習俗。花冠由羅絹或金玉玳瑁製成,可飾桃、杏、菊、梅等裝在冠上,也有將這些花朵合在一起,裝在一個冠上。不僅婦女喜歡戴,男子也有戴的。另外婦女在出門騎馬時多戴帷帽。是用紗全幅連綴於席帽而下垂,來遮掩面部。還有一種與帷帽作用相同的蓋頭,常以方幅五尺紫羅障蔽上半身,擋住風塵。蓋頭的另外一個作用,就是婦女成婚之日以此蒙頭,舉行儀式後由男家派人揭開。
遼代冠巾的制度很嚴格
遼代冠巾的制度很嚴格,中小官員和平民百姓只能科頭露頂,即使在冬天
也這樣。男子發式多為髡發,一般是將頭頂部分的頭發剃光,只在兩鬢或前額部分留少量余發作為裝飾;有的在額前蓄留一排短發;有的在耳邊披散鬢發;也有將左右兩頭發修剪整理成各種形狀,然後下垂至肩。

金代通常戴小帽或頭裹皂羅巾
金代的服制是:一品著七梁冠加貂禪籠巾,二品七梁,三品六梁,四品五
梁,五品四梁,六、七品三梁。常服則通常戴小帽或頭裹皂羅巾。

元朝的帽飾混雜蒙漢文化
皇帝帽飾服分冬、夏兩種:冬戴暖帽,夏戴寶頂金鳳鈸笠;還有一種則是珠子卷雲冠。
儀衛、侍從、僕役們多戴襆頭,有鳳翅、交角、花角、控鶴等種類。還戴唐巾、學士帽、錦帽、平幘、抹額等。
元代女子服飾以袍服為主,用料多以貂鼠皮為主,戴暖帽。一般身份較高的婦女,都戴固姑冠。普通婦女則戴皮帽。
明代力圖恢復漢族服飾文化
1.明代男子的冠巾帽飾
明朝從蒙古貴族手中奪取政權後,對整頓和恢復禮儀非常重視。廢棄了元
朝的服制,並根據漢族人的習俗,重新制定了服飾制度。
皇帝在祭祀天地、宗廟、登基、冊立、正旦、冬至等大的典禮活動中,通常穿袞冕服,戴冕冠;洪武元年規定穿通天冠服,戴通天冠;洪武二十六年規定皮弁服,戴皮弁帽(用烏紗蒙之,前後各十二縫);皇帝親征或遣將時穿武弁服,戴絳紗做的弁(上銳,十二縫用五彩玉裝飾);皇帝常服戴翼善冠。
皇帝燕居時穿用的是弁服,戴皮弁,也是用烏紗,分十二辮,各壓以金線,弁後有四山。
明代官史朝服與公服不分文武,戴的是貂禪籠巾與戴梁冠。朝服按品級戴冠,以冠上樑數辨別等級。其制有一品七梁冠,二品六梁冠,三品五梁冠,四品四梁冠,五品三梁冠,六七品二梁冠,八九品一梁冠。狀元戴二梁冠。公、侯、伯及駙馬梁冠,另加貂蟬籠巾,籠巾呈四方形,前後附金蟬或玳瑁蟬。公爵冠上還插有雉尾(野雞毛)。凡一品以下官員,朝服只戴梁冠,不用貂禪籠巾,在梁冠的頂部,一般還插有一支彎曲的竹木筆桿,上端聯有絲絨做成的筆毫,名為「立筆」,實際上是仿照漢朝的「簪筆」制度。
進士在謝恩日穿深藍羅袍,戴巾,形制如烏紗帽,展角,闊寸余,長五寸許,系以垂帶,皂紗為之。穿用常服時要配戴烏紗帽。

金冠,重
一斤六兩,冠後豎立兩翅,當時稱「山」
2.明代女子的頭飾與冠飾
明代皇後的鳳冠是一種以金屬絲網為胎,上綴點翠鳳凰,並掛有珠寶流蘇的禮冠。明代鳳冠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後妃所戴,冠上除綴有鳳凰外,還有龍等裝飾。另一種是普通命婦所戴的彩冠,上面不綴龍鳳,僅綴珠翟、花釵,但習慣上也稱為鳳冠。
圖(31)是定陵出土的嵌珠寶金龍翠鳳禮冠。龍用金絲堆累工藝焊接,呈鏤空狀,富有立體感;鳳用翠鳥毛粘帖,色彩經久艷麗。冠上還飾有數量不等的珍珠寶石。
洪武四年皇後常服定穿真紅大袖,織金龍鳳紋加綉衣,特髻六龍九鳳冠.圖(32)是明孝靖皇後所戴的。皇妃、嬪妃的禮服,穿青衣質翟衣,戴九翚四鳳冠,大小花插各九枝,兩博鬢,九鈿。

3.軍戎盔帽
盔是武將在戰爭時用來防護頭部的帽子。一般是硬胎,帽子上綴有絨球、珠子等裝飾物,帥盔上還有櫻子。盔的種類有:夫子盔,是一般大將戴的頭盔,還有霸王盔、帥盔等。
盔有三種樣式,一種是便帽式而下連長網的小盔;二是缽形,用棉織物護頸,盔體比較高但是沒有眉庇,並且在軸上插有羽翎;三是尖塔高缽式,無眉庇。盔分頭盔、鎖子護頸頭盔、抹金鳳翅盔、四或六瓣明鐵盔、八瓣黃銅明鐵盔等等,也都是根據盔的製作、形式、材料及色澤的不同而命名的。總之,明朝實戰用的盔甲齊全詳備而且比較精緻。
明末兵勇們用五色布扎巾,軍將士卒及祭社祭時執事人戴紅笠軍帽,並在紅笠上綴以靛染天鵝羽翎。尊貴者綴三翎,次者二翎。在朝賀時侍衛官都戴鳳翅盔、鎖子甲、錦衣衛將軍戴金盔甲,將軍戴紅盔穿青甲、戴金盔甲、紅皮盔甲及描銀甲。

清朝時期 「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
關於滿清的服飾制度,清初曾有「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的強制措施.

名目繁多的禮冠
朝冠
冬天的暖帽用薰貂、黑狐製作。暖帽為圓形,帽頂穹起,帽檐反折向上,
帽上綴紅色帽緯,頂有三層,用四條金龍相承,飾有東珠、珍珠等。夏天的涼帽為玉草或藤竹絲編制而成,外裹黃色或白色綾羅,形如斗笠,帽前綴金佛,帽後綴舍林,也綴有紅色帽緯,飾有東珠,帽頂與暖帽相同。朝冠頂子共有三層,上為尖頂寶石,中為球形寶珠,下為金屬底座。如
吉服冠
吉服冠頂子比較簡單,只有球形寶珠及金屬底座兩部分,底座用金的,
也有用銅的,上面鏤刻花紋。頂子是區別清朝官員級別的重要標志。頂珠的顏色及材料有多種,反映不同官員的品級,按照清朝禮儀,朝官頂子分為三層:上為尖形寶石,中為球形寶珠,下為金屬底座。文職一品頂用紅寶石,二品頂用珊瑚,三品頂用藍寶石,四品頂用青金石,五品頂用水晶,六品頂用硨磲殼,七品頂用素金,八品頂用陰文鏤花金頂,九品頂用陽文鏤花金頂,頂無珠者,即無品級。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更定官員冠頂制度,以顏色相同的玻璃代替了寶石。至乾隆以後,這些冠頂的頂珠,都用透明或不透明的玻璃,稱為亮頂、涅頂的來代替了。如,稱一品為亮紅頂,二品為涅紅頂,三品為亮藍頂,四品為涅藍頂,五品為亮白頂,六品為涅白頂。至於七品的素金頂,也被黃銅所代替。武職與文職頂子相同。吉服冠頂較簡單,只有球形寶珠及金屬底座兩個部分。如果清朝官員犯法,在革去官職的同時,必須將帽上的頂珠取下,表示已不帶官職。

常服冠
用紅絨結於圓頂,俗稱算盤結。冬用獸皮翻檐,兩邊垂帶,夏天是尖頂的
敞檐,行冠
夏天用織玉草或藤竹絲做材料,紅紗里緣,上綴朱氂。帽頂及梁都是黃色
,前面綴有一顆珍珠。冬天用黑狐或黑羊皮、青絨等為材料,樣式像常服冠。

清代的暖、涼官帽
清代男子的官帽,有禮帽、便帽之別。禮帽俗稱「大帽子」,其制有二式:
一為冬天所戴,名為暖帽;一為夏天所戴,名為涼帽。
暖帽為冬季戴用,其款式為圓形,周圍有一道檐邊。材料多為皮製,也有
用呢制、緞制及布制的,視天氣變化而定。顏色以黑色為多。皮毛之類也有分別。最初以貂鼠為貴,其次為海獺,再次為狐,其下則無皮不用。由於海獺價格昂貴,後用黃狼皮染黑代替,名為騷鼠,時人爭相效仿。康熙年間,一些地方出現一種剪絨暖帽,色黑質細,宛如騷鼠。由於價格低廉,一般學士都樂於戴用。暖帽中間還裝有紅色帽緯,帽子的最高處裝有頂珠,材質多以紅、藍、白、金等色寶石。
涼帽的形制無檐,形如圓錐,狀如斗笠,俗稱喇叭式。材料多為藤竹、篾席或麥秸製作而成。外裹綾羅,顏色多用白色、湖色、黃色等。上綴紅纓頂珠。頂珠是區別官職的重要標志,頂子級別如同暖帽。

花翎
即是孔雀翎。在禮帽頂珠的下面,有一根兩寸長短,用玉或琺琅或料器做
翎管,花翎就是插在這翎管內,並在冠後垂拖著,其尾端有像眼睛似的極為燦爛鮮明的圈飾,稱做眼,有單眼、雙眼、三眼花翎之別,沒有眼的叫藍翎。清代根據眼的多少來區別官的等級,以三眼為最貴。
翎有藍翎、花翎之別。藍翎是鶡羽製成,藍色,羽長而無眼,較花翎等級為低。花翎是帶有「目暈」的孔雀翎。「日暈」俗稱為「眼」,在翎的尾端,有單眼、雙眼、三眼之分,以翎眼多者為貴。順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曾對花翎作出規定,即親王、郡王、貝勒以及宗室等一律不許戴花翎,貝子以下可以戴。以後規定:貝子戴三眼花翎;國公戴雙眼花翎;內大臣、一、二、三、四等侍衛、前鋒、護軍各統領等均戴一眼花翎。

清代風帽
也叫做「風兜」,後來又稱「觀音兜」,大概與觀音大士所戴的相似而名之。
材料有夾布、皮等,多為年老者蔽風寒所用。以紫、深藍色、深青色為多,紅色是高官所用。

便帽
也稱「小帽子」,以六瓣合縫,俗稱瓜皮帽。創自明太祖洪武年間,取其六
合一統之意。這種小帽形式很多,有平頂、尖頂、硬胎、軟胎之別。平頂大多為硬胎,內襯棉花;尖頂大多為軟胎,取其便利。

小帽
即便帽。它是沿襲明代的六合一統帽,俗稱「西瓜皮帽」。軟胎小帽多為尖
頂,即可以疊放在衣袋中,稱為「軍機六折」。清末時帽頂結子用藍色,變得像黃豆那麼大小。小帽常為士大夫燕居時所戴。

氈帽
樣式比較多,有大半圓形、半圓形,四角有檐,可以反折向上或向下式,
後檐向上反折而前檐作遮陽式和頂作錐狀等。清朝氈帽為農民及市販勞動者所戴。由於北方寒冷,內蒙等地有的在氈帽裡面加有皮毛。

女子的冠帽
皇後朝冠
冬用熏貂,夏用青絨,上綴有紅色帽緯。頂部分三層,疊三層金鳳,金鳳
之間各貫東珠一隻。帽緯上有金鳳和寶珠,冠後飾金翟一隻,翟尾垂五行珍珠,共三百二十顆,每行另飾青金石、東珠等寶石,末端還綴有珊瑚。
吉服冠
以薰貂為之,上綴朱緯,頂用東珠。貴婦們的冠和皇後大體相似,只是質
地、顏色、圖案與之不同。冠上的珠寶如東珠、珍珠、貓眼石、珊瑚等有多少分別,都是按照品級大小佩帶或穿著的。
在《舊京瑣記》中記載:「旗人女裝,梳發為平髻曰一字頭,又曰兩把頭,大妝則珠翠為飾,名曰鈿子。」當時旗人婦女多梳這種「一字頭」,也叫「兩把頭」、「把兒頭」。
太平天國「紗帽雉翎一概不用」
1851年,中國歷史上爆發了最大的一次農民起義,即太平天國運動。太平
天國鄙視清朝衣冠,剪去辮子,留滿額發。他們對服裝的選擇非常慎重,並嚴明紀律,如紗帽雉翎一概不用。太平天國將領的冠帽有角帽、風帽、涼帽及帽額等制。
中華民國 「文明從頭開始」
1911年的辛亥革命不愧為一次偉大的革命,它不僅結束了清王朝的統治,
而且也使中國人從頭到腳面目全新。1912年民國政府規定的新禮服標準是:男子大禮服為西服,有晝夜之分,戴高而平頂的有檐帽子。常禮服可以著西服,戴較低有檐的圓頂帽,冬天用黑色毛呢,夏天用白色絲葛。
此一時期在我國城鎮流行的帽飾有:紅纓帽、軟緞圓形棗頂硬身禮帽,軟緞尖形棗頂軟身禮帽、布造孩童的獅頭帽。此外還有氈帽、絨或布鴨舌帽,水松木通帽、草帽、遮太陽白紗涼帽、竹帽等。清末的農民戴氈帽、皮棉帽、尖草帽。商儒戴瓜皮帽、涼帽。士紳多戴黑緞瓜皮小帽,俗稱「帽塔」,平民戴紗織或布制圓頂小帽。婦女裹頭巾,俗稱「青帕」。小孩戴綉花「頭箍」或獅頭帽(有的地方戴虎頭帽)。民國時期,禮帽在士紳和知識分子中流行,俗稱「高帽」夏季富有者戴椰子形呂宋帽。學生則戴有檐學生帽、童子軍帽。 http://..com/question/284928638.html

2. 帽子是怎樣起源和發展的

據《後漢書•輿服志》載:「上古衣毛而冒 皮」,《釋名》雲:「冒,帽也。」《尚書大傳》載: 「成王問周公曰:『舜之冠何如焉?』周公曰: 『古之人有冒皮而勾領者。』」帽即「頭衣」、 「首服」。在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遺址中,出 土的有陶笄、骨笄、骨簪等,說明這個時期已 有束發甚至戴冠的冠帽了。冠帽的產生源於防暑禦寒的需要,人們 把一大片樹葉蓋在頭頂遮日或防雨,把一塊 皮毛包在頭上防凍,就是最初的「帽子」。成 語「衣冠楚楚」、「冠冕堂皇」中的「冠」、「冕」 指的就是帽子。但是古時的冠帽不同於現在 的帽子,它只有狹窄的冠梁遮住頭頂的一部 分,不像現在的帽子蓋住頭的全部。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出現了階級和 等級的差別,這種差別隨之在冠帽上明顯地 反映出來。於是,冠帽之間有了貴賤等級之 分,貧賤無身份的人不準戴冠帽。周代後期封建制度初興時,冠帽上的等 級區分走向系統化,冕服制中已有六冕,弁 服中已分三弁。《禮記》、《周記》、《儀禮》等書 中,關於冠帽制度的記敘更多由簡到繁,不 同等級在不同場合要戴不同的冠帽。如帝王專用的「冕」,它前低後高,表示 恭敬,前面用絲線遮面,目的是目不斜視, 兩旁用絲線擋住耳朵,表示不聽讒言,成語 「視而不見」和「充耳不聞」便由此而來。皇 子繼承皇位,才能加「冕」。而平民百姓只能 戴頭巾。據記載,用來當帽子用的頭巾本來 是平民百姓勞動時擦汗用的,後來才被當 做帽子褒在頭上。冠帽除了反映階級和等級的差別外,還 同世俗禮儀有密切的關系。比如,在古代,貴 族子弟20歲時要舉行隆重的冠禮,表示已 成年,因此後世用冠作為達官貴人的代稱。 又如,在漢朝,冠有十幾種之多,分別供不同 身份的人在不同的場合下使用。再如,現代 人們用脫帽禮表示禮貌,但在我國古代,脫 帽是無禮的行為。杜甫在《飲中八仙歌》中 說,張旭酒醉後當著王公的面,竟脫帽露頂, 這在當時是有失體統的不雅行為。我國各民族的帽子更是五彩繽紛、種類 繁多,極具民族特色。很多獨具特色的帽子 已成為識別民族的重要標志。如維吾爾族的 小花帽、蒙古族的狐皮帽、土家族的織錦氈 帽、裕固族的喇叭形紅纓帽、阿昌族的扁筒 式包頭、瑤族的雉尾包頭等等。另外,遼金人 多戴皮帽,元人多戴盔式禮帽。而現在的帽子,其劃分階級和等級的功 能已經弱化,也不與世俗禮儀有著太大的聯 系,其主要的作用是防寒保暖和裝飾打扮。

3. 關於帽子戲法的來歷

帽子戲法現引申為連續進球。

帽子戲法是英文Hat-trick的意譯,起源於板球比賽。隊員使用的球拍是一塊木板,打的是紅皮小球。自有板球以來,凡進板球場觀賽的球迷都嚴格遵守著一條規矩:一邁進球場大門便須脫帽,這意味著對球場上所有球員、裁判和觀眾的尊重。在這里,帽子就代表了尊重。 一般說來,板球投手能用連續3個球得分,是件相當牛的事。早在19世紀,板球俱樂部碰到這樣牛的事,便授予那個投手一頂帽子,作為一種至上的榮譽象徵,而且觀看比賽的觀眾也會脫下帽子向選手致意。這叫叫作」帽子戲法」,簡言之,帽子戲法的本意就是板球手連續用3個球得分而獲得一頂帽子鼓勵的游戲啦!
由板球比賽到橄欖球比賽,足球比賽,以及其它一些比較類似的球類比賽,帽子戲法就這樣用開啦!
現在,在體育競賽場合,如果有獨中三元的表現,就叫做「帽子戲法」。

4. 帽子是怎麼由來的

帽子的發明來自於中國古代社會人們對權力和地位的重要認識。奴隸社會時期,帽子一開始只是在官僚統治階層普遍使用,它的裝飾和標識作用,象徵著統治權力和尊貴地位。這時的帽子應該叫「冠」和「冕」,只有帝王和文武大臣可以佩戴,不同樣式的帽子標示其地位和權力的大小。清朝末年,西洋文化的傳入,西洋的帽子文化傳入才使「帽子」在社會上普遍流行起來。在現代社會「帽子」可以說在向歷史的「反方向」發展,它不再是地位和權力的象徵,成為一種裝飾品和防熱禦寒的工具。

5. 帽子的由來或者歷史

一、帽子
據史書《玉篇》記載: 「巾,佩巾也。本以拭物,後人著之於頭。」由此可見,巾原是勞動時圍在頸部擦汗用的布。由於自然界中風沙、酷熱,寒流對人類的襲擊,人們將巾從頸部逐漸裹到了頭上。在保暖、防暑,擋風,避雨,護頭等實用功能的基礎上,逐漸演變成為帽子的形式。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帽子逐漸具有裝飾人體的美觀功能。在歷代服飾的演變中,衣冠配套構成了中國傳統衣著風尚的一大特點。
二、歷史:堂皇的冠、冕
在形容衣著端莊體面的成語中,如「冠冕堂皇」和矗衣冠楚楚」等都強調了「冠」在服飾中的首要地位和重要作用。
所謂的「冠冕」是指我國古代帝王,官吏們戴的禮帽。古代的冠並不象今天的帽子,將頭頂全郎蓋住,它只有狹窄的冠梁,遮住頭頂的一部分,兩旁用絲線系在領下,並打結固定住。古代的男子,從二十歲起就開始戴冠,戴冠時,要首先舉行矗冠禮」,以表示成年的開始。
「冕」的出現要早於「冠」。 「冕」的頂部,有一塊長形冕板,前低後高,稱作「冕」,表示恭敬。冕的前沿,一般用綵線穿成若干串珠玉,名叫「冕旒」。串珠垂面,使目不斜視。冕旒的數量以及所用的材料,是區別貴賤尊卑的標志。冕冠的兩旁,各有一孔,用以穿插玉笄等物,以便於發髻相系。另在兩耳之處,各垂一顆珠寶遮耳,稱為「充耳」。表示不聽信讒言。冕冠是古代帝王臣僚們參加重大祭祀典禮時所用的冠帽。除此之外,在皇子繼位時,也要進行加冕(見圖l—1)。
現在人們的衣著習慣,以脫帽表示禮貌。而在我國古代,脫帽則是無禮冒犯的舉動。 「脫帽露頂王公前」,這在當時是很失體統的。
我國自古以來就十分重視服飾配套。在歷代的禮制中就講究一個人的衣帽要整齊,要「衣冠楚楚」,也就是說,一個人身上穿的和頭上戴的都要搭配合體,特別是對頭上戴的「冠」非常重視,把「冠」放在服飾中的首位,認為「冠」可以顯示一個人的精神氣質。在千姿百態的服飾中,如果忽視帽子的配套,那麼,即使址精關絕倫的服裝,也會黯然失色。因此,在服飾結構上,衣冠一體,不可分割,已構成我國傳統的服飾風尚。

6. 帽子的來源是什麼

很久以前,帽子對於法國女人幾乎沒有什麼意義。它很難被納入日常生活,因為只有在遇到雨雪等壞天氣的時候,人們才會使用它,而處於足不出戶時代的法國女人更沒有使用它的機會了。 後來,帽子作為一種充滿想像力的作品,逐漸有了適用的場合:在婚禮上,在洗禮上,以及在聖餐中,母親、姑媽、姨媽、表姐妹們,都戴著她們的遮陽軟帽,為這份美麗競相媲美、暗暗較勁。 到了18世紀,法國人甚至把女人戴帽子這種行為稱為艷後瑪麗·安托萬的生活方式,因為她的帽子不計其數,她將其稱為「表達感情的小東西」。沒錯,帽子確實可以顯示出戴帽人的品味及心態。 法國有這樣一個傳統:每年的11月25日,在聖·卡特林娜廣場,所有超過25歲的並且還沒有結婚的女子,都有權利展示她們最荒誕和最放肆的帽子。為此,法國時尚界專門設立了「月神黛安娜獎」和「凱旋門獎」,那些獲得榮譽的女士極具魅力,她們的帽子也極為奇特。 如今的時裝展上,帽子被運用到了極致,觀賞性極強。設計師們不僅採用平常的羽毛,雪紡或絹花等材料,更會採用一些高科技的新材料,使帽子變得愈加令人回味。

7. 帽子的由來

帽子的由來

冬天,人們往往要戴上帽子防寒保暖。但是,人們開始使用帽子時,並不是為了保暖,而是作為一種裝飾品來使用的。帽子在我國很早就發明了,成語「冠冕堂皇」的「冠」、「冕」,指的就是帽子。「冠」,並不像今天的帽子把頭頂全部蓋住,它狹窄的冠梁,遮住頭頂的一部分,兩旁用絲帶在頜下打結固定。古代的男子20 歲開始戴冠。戴冠時,要舉行「冠禮」,表示成年的開始。在漢朝,冠分10 多種,供不同身份的人在不同的場合下使用。
「冕」出現得比「冠」更早。這種「冕」前低後高,表示恭敬,前面用絲線垂面,使目不斜視,兩旁用絲線遮耳,表示不聽讒言。這種「冕」是帝王專用的。皇子繼承皇位,才能加「冕」。古代勞動人民則戴頭巾。後來,帽子才逐漸成為人們所喜愛的必需品。

8. 「孟嘉帽」一詞的來歷

孟嘉落帽

孟嘉,東晉大將桓溫麾下的參軍,《晉書》有傳。陶淵明《晉故征西大將軍長史孟府君傳》載:孟嘉為征西大將軍譙國桓溫參軍。「君色和而正,溫甚重之。九月九日,溫游龍山,參佐畢集,四弟二甥咸在坐。時佐吏並著戎裝。有風吹君帽墮落,溫目左右及賓客勿言,以觀其舉止。君初不自覺,良久如廁,溫命取以還之。廷尉太原孫盛,為咨議參軍,時在坐,溫命筆令嘲之。文成示溫,溫以著坐處。君歸,見嘲笑而請筆作答,了不容思,文辭超卓,四座嘆之。」

東晉初年,中書令庾亮出鎮江州(今九江),聞當地才子孟嘉之名氣,召他為從事,佐理軍務。有一次庾亮的朋友太傅褚裒過訪江州,庾亮設盛世宴招待,遍請江州大小官員及名人賢士作陪。褚裒也久聞孟嘉才名,只是未曾謀面。便問道:「久仰江州才子孟嘉,不知今日是否出席?」斯時,因按官爵排座次,孟嘉的座位離主位和客位都比較遠,在一個不起的角落裡。庾亮有心試試老朋友的眼力,便笑道:「他今天在座,你看看能否認出他?」褚裒掃視全場,拈髭略一沉吟,指著遠處的孟嘉道:「若非在下老眼昏花,這位氣度不凡、與眾不同的後生,大概是孟才子吧!」庾亮見老朋友能在袞袞諸公中一眼認出孟嘉,十分高興,從此更加器重孟嘉了。

庾亮死後,征西大將軍桓溫繼任江州刺史,他見孟嘉待人謙遜而正直,很是看重他,便任命他為參軍。那年的九月初九重陽節,桓溫帶著屬下的文武官員游覽龍山,登高賞菊,並在山上設宴歡飲,桓溫的四個弟弟和兩位外甥都列席。當時大小官員都身著戎裝。山上金風送爽,花香沁人心脾。突然一陣無頭風撲面吹來,竟把孟嘉的帽子吹落在地,但他一點也沒有察覺,仍舉杯痛飲。桓溫見了,暗暗稱奇,以目示意,叫大家不要聲張,看孟嘉有什麼舉動。但見孟嘉依然談笑風生,渾然不覺。又過了很久,孟嘉起身離座去上廁所。桓溫趁機讓人把孟嘉的帽子撿起來,放在他的席位上。又命人取來紙筆,讓咨議參軍太原人孫盛寫了一張字條,嘲弄孟嘉落帽卻不自知,有失體面。寫好後讓桓溫過目,桓溫覺得很有趣,想乘酒興調侃奚他一番。便把紙條壓在帽子下。孟嘉回到座位時,才發覺自己落帽失禮。但卻不動聲色地順手拿起帽子戴正。又拿起字條看了一遍,即請左右取來紙筆,不假思索,奮筆疾書,一氣呵成一篇詼諧而文采四溢的答詞,為自己的落帽失禮辯護。桓溫和滿座賓朋爭相傳閱,無不擊節嘆服。

後遂用「龍山落帽、孟嘉落帽、孟嘉帽、參軍帽、落帽參軍、風落帽」等稱揚人的氣度寬宏、風流倜儻、瀟灑儒雅或借指具有這種氣度的人。李白《九日龍山飲》詩:「醉看風落帽,舞愛月留人。」辛棄疾《玉樓春》詞:「思量落帽人風度,休說當年功紀柱。」康與之《重九詞》:「落帽孟嘉尋箬笠,漉巾陶令買蓑衣。」辛棄疾《念奴嬌·重九席上》詞:「誰與老兵共一笑,落帽參軍華發。」

與為我們講述帽子的來歷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魔術褲子授權經銷商是上海 瀏覽:51
寶藍色裙子搭配枚紅外套 瀏覽:214
旗袍秀的走姿和學 瀏覽:802
黑色的褲子配什麼樣的衣服 瀏覽:462
石家莊四十三中中校服 瀏覽:722
穿白色鞋子配什麼衣服褲子 瀏覽:678
穿在身上的外套被雨淋了臟嗎 瀏覽:212
巴寶莉女裝外套正品 瀏覽:375
黑色褲子膝蓋泛紅怎麼辦 瀏覽:486
女裝大品牌展台陳列 瀏覽:40
制服美女翹臀 瀏覽:66
棒球帽子後面怎麼系 瀏覽:138
冰飛羽絨服是品牌嗎 瀏覽:345
媽媽裝外套時尚 瀏覽:140
重慶市勞保棉衣批發市場 瀏覽:122
胖的人穿什麼衣服褲子好看圖片 瀏覽:534
軍訓制服的領結 瀏覽:836
中國帥氣高中生校服 瀏覽:747
初中學生春秋校服 瀏覽:580
交通部購買制服的文件 瀏覽: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