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有沒有關於清朝各位鐵帽子王(入禮親王、肅親王等)在塞北設立牧場的資料。
清代北部邊疆官牧場,是清政府在傳統畜牧業活動的基礎上,集中牧養牲畜的場所,是其行政衙門和軍事衙門從事畜牧業生產和管理的一種普通形式,同時也是一種較成熟、較高級的畜牧業管理機構和組織。清朝官牧場主要劃分為太僕寺牧場、皇室牧場(上駟院牧場)、八旗牧場和綠營牧場4部分或4大類。由朝廷開辦的太僕寺牧場和由內務府開辦的上駟院牧場屬於中央牧場;八旗牧場和綠營牧場屬於地方開辦的軍牧場。順治初年,朝廷在張家口外設置種馬場,於陝西省設立苑馬寺,為軍隊牧養或提供馬匹,皆隸屬於兵部。後來到康熙四年(1665年)裁去苑馬寺,擴大種馬場。5年後,種馬場改屬於太僕寺,並分設察哈爾左右兩翼牧場。位於張家口外哈喇尼敦井的太僕寺左翼牧場,地土遼闊,方圓600里;位於齊齊爾罕河的右翼牧場,方圓400里。康熙時,這兩翼牧場共牧養著160群騾馬,約3.2萬匹,騸馬32群,每群59匹——305匹。清初在獨石口外設立的直屬於上駟院的御馬場,地處上都、達里岡愛、商都、達布遜諾爾等處,水草豐茂,地界綿延千餘里。最初,上駟院牧務分設3場,後來又增為5個場,分別為大凌河牧群馬營、養息木哈達牧群馬營、養息木邊外蘇魯克牧牛羊群及黑牛群牧營、養息木邊外牧群牛營1。上駟院所屬牧場,在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時,牧養著騾馬197群,騸馬46群,走馬2群,駝22群2,每群馬200匹——500匹,每群駝100峰——200峰。建於察哈爾的八旗牧場,也同樣是方圓廣闊,其佔地范圍,東至克什克騰旗界,西至歸化城土默特旗,南至晉北大同府、朔平府邊際,北到蘇尼特及四子部界,周邊達千里。順治時分別在這里建有:正黃旗牧場、鑲黃旗牧場、正白旗牧場、鑲白旗牧場、正紅旗牧場、鑲紅旗牧場、正蘭旗牧場、鑲蘭旗牧場。據康熙四十九年統計,「鑲黃旗、正黃旗、正白旗牧場各有牛95群,羊180群。牛以120頭為一群,共3萬余;羊以400隻為一群,共216000隻」3。到乾隆時,還在大青山後設立了綏遠八旗牧場,頗有成效。相比之下,綠營牧場設置較晚,正式成立於乾隆元年(1736年)。起初是因西北用兵,軍馬缺少,調解艱難,故而吏部尚書劉於義於雍正十二年(1734年)署理陝甘總督、辦理軍務時,奏請在西北設立牧場、蓄養軍馬,以裕邊防。胤禛帝批准了劉於義的要求,在4個軍事重鎮各設牧場1處4。兩年後,便在甘州大草灘、涼州黃羊川、西寧擺羊戎、肅州花海子湃帶湖建起了最早的綠營牧場。10年後,又於甘肅安西提督牧地建綠營牧場1個。乾隆二十五年、二十六年(1760年、1761年),又相繼在新疆烏魯木齊、巴里坤設立兩個牧場。幾年後,巴里坤牧場便分為東西兩場。另外,清政府還在新疆的濟木薩、古城、瑪納斯、塔爾巴哈台等處辦起綠營兵馬場。以上各類牧場,是清政府根據地理特點,合理利用自然資源的一種體現。
中央牧場(太僕寺牧場和上駟院牧場)和地方牧場(八旗牧場與綠茵牧場)只是因主辦者不同而有差異,沒有隸屬關系。各類官牧場皆為清朝的軍務、政務服務。所以,中央牧場曾向地方牧場解送馬匹,以奠定其創立之基和支持其維持之需5。如乾隆時在新疆烏魯木齊、伊犁設立綠營牧場,開始的一部分馬匹、牛羊就是從察哈爾一帶的太僕寺牧場解送來的。當然,最初較多的牧畜來源是通過「茶馬互市」獲取於「番地」的。那時官牧場的牲畜品種很多,就馬匹而言,有朝鮮馬、蒙古馬、俄國哥薩克馬和東北建州馬、西北西寧馬、寧夏馬、洮州馬、甘州馬等。有些牲畜作為貢品被送入官牧場,包括中央牧場;有些牲畜是清政府通過「茶馬互市」的形式,向官牧場提供的。史稱:「歸化城兩旗蒙古歲貢馬;喀爾喀哲卜尊丹巴胡圖克圖歲貢駝馬;陝西岷州衛二十四寺番僧歲貢馬。均由理藩院咨送(上駟院)各廄……至哈薩克貿易之馬尤伙,每年無定額,於烏魯木齊及伊犁廣設牧群以為新疆駐守各兵之用」6。由此可知,進貢與貿易是馬種的主要來源。
官牧場的管理形式與經濟性質
清代官牧場是一種正規的國營畜牧業組織,是一種典型的經濟實體,但它同時又是一個行政部門,是當時官僚機構的一部分,充分表現出官辦實業的特點。在這里,統治者不是以純粹的經濟手段去管理牧場,而是把牧養牲畜這種經營形式納入衙門的事務中,封建主義的色彩相當濃厚。
從組織機構上講,中央牧場和地方牧場都要接受兩類機構的監督和控制,即服從其內外兩方面的領導。各個官牧場上面都同時具有主管部門和主辦部門兩種單位。主管部門和主辦部門又各自分為幾個不同的等級,層層節制,共同對牧場產生作用。
太僕寺牧務的主管者或統轄部門分為5個層次:1.總管兩翼牧場大臣(兼副都統銜),總領察哈爾兩翼「馬政」。2.太僕寺寺卿和少卿,掌管兩翼牧場的建設與發展事項,從而採取賞罰措施。3.左右司員外郎及滿、蒙主事,掌管馱載幔城、網城的駝隊,以備巡察;並負責查驗牧場牲畜的增減,定時烙印、登記。4.主薄,負責奏章之類的文件呈轉等處理工作。5.筆帖式,搞文秘工作,主要負責滿、蒙人員有關牧務的文語翻譯。其主辦部門分別為統轄兩翼牧場總管和兩翼牧場總管與副管、防禦、翼領、驍騎校、護軍校、協領、牧長與牧副8個層次。各級機構各自分管一處牧務,或協管場務,包括管理牧地、棚槽、草料以及使用獸醫等工作。直接從事牧養活動者乃是牧丁,每群馬設置牧丁8名——14名。
上駟院牧務的主管部門也分為5級機構:總管院事大臣(副都統銜)、院卿、左右司郎中及員外郎、主事、筆帖式與侍衛及司鞍等,所具許可權和所掌管事務與上述太僕寺牧務的主管部門大體相似。其主辦機構分為4個層次:牧場總管與副管、翼領、筆帖式、牧長與牧副,依次負責管理收地、牧群、馬槽、帳篷、草料以及牧醫、牧丁等。
八旗牧場的建制也與中央牧場基本相同,主管機關有副都統、佐領、領催等各部門;主辦機關有牧場總管、侍衛、牧長等各單位各級負責者。直接收養場內牲畜者為八旗官兵。所不同的是:八旗牧務並不是一個整體,每個旗都有自己獨立的牧場,皆有互不統屬的完整的一套管理機構,從畜牧政策上講,它們是可以並列存在、平行發展的。
邊地綠營牧務的主管機關是:總督衙門、提督衙門和總鎮衙門(總兵府),它們逐級負責督導牧養,考核放牧成績,執行賞罰,查核經費與設備,制定牧場建設規劃等事宜。其主辦單位是游擊府以下的各軍事衙門,即依乾隆元年(1736年)所定製度,「每場牝牡馬千二百匹,以游擊一人為總統,每場分為五群,每群牝馬二百匹,牡馬四十匹,以千總、把總一人為牧長,外委千總、把總為牧副,兵十名為牧人」7。基本上是將軍隊官員編制轉為牧場的領導結構,由軍事衙門移為畜牧衙門,官場風氣很濃。
在管理措施上,清政府對官牧場特別是邊塞官牧場實行了責任制,訂立了嚴明的獎懲辦法,用以保證和促進國營畜牧業的發展。朝廷一再強調將嚴格的數目指標和嚴明的獎懲條例對應起來,用量化尺度來衡量其負責者的工作優劣,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以後,這一制度逐漸形成。按規定,張家口外察哈爾各牧群,包括朝廷牧群和八旗牧群,每隔3年,原額的牛、馬、羊與新的孳生數要達到3:1。8駝群,每隔6年,原額數與孳生數之間不能小於5:2這個對應值。通常是「每三年一次考校,蕃息者有賞,虛耗者有罰」9。在具體執行程序上,既有階段性,又有連接性。一般是先布置,後檢查;先檢查,後評定;先評定,後處理。頗有章法,條理分明,環環相扣。如太僕牧務的督查和考核:每年春天派本寺堂官(滿人)1名,出口外察哈爾牧地,「將馬駒驗騸,秋季往口外分撥騸過三歲之駒入群,三年均齊一次,屆期列名,奏請欽點,前往員外郎歲春季往口外稽察孳生、倒斃各數並訓練馬駒,逐一烙印。秋季往口外驗視肥瘠並訓練馬駒,有未烙印及烙印模糊者補烙印。牝馬群計三年之內每三馬應孳生一駒,於孳生額數外,多至一百六十匹者為上等,八十匹以上者次之,八十匹以下者又次之。其於孳生數額內少至一百匹或五十匹以上及五十匹以下者亦分三等,牧長、牧副、(牧)丁以是各定其賞罰。牡馬群以在場見牧之數區為十分,視其訓練及斃損之多寡以定其賞罰,至該管協領以上各官,統計所管馬群,得賞受罰之等次,核計有差」10。上駟院牧務和八旗牧務的督理措施也與此大同小異,其中,上都、達布遜諾爾牧場和大凌河牧場馬群,每3年奏派堂官巡察1次,駝群,每6年巡查1次。馬群每百匹倒斃之數不超過8匹者賞,9匹至12匹者免議,13匹以上者罰。各總管、副管、翼領、牧長、牧副皆照例領受賞罰。所賞之物為馬匹,所罰之物也是馬匹。對直接放牧的牧丁,凡已超額完成任務指標者,即於額外多出1牛犢、兩羊羔者,每人各獎賞毛青布1匹。完不成規定任務者,要接受鞭撻的處罰。從上到下,從官到民,採取和執行了貫穿性或一致性的督飭辦法,講求人人有崗,人人有責。
綠營牧場的督飭和管理制度更為嚴格,不僅對有關官員、兵卒進行經濟上的賞罰,而且還對之進行行政上的鼓勵與制裁。按乾隆元年(1736年)原定之條例,每3年舉行1次全面而統一的考評活動,稱為「均齊」。屆時由總督派官員逐場巡察檢查,劃分等級,題明原委,並詳造各牧場官兵花名冊,報明兵部備案。照規定,邊地牧馬(包括內地綠營牧場馬),也同樣要求在3年內,每3匹馬須孳生1匹。在此定額之外,多增加1匹以上80匹以下的給3等獎;牧長加官1級,牧副紀錄2次,每兵賞銀1兩。多孳生80匹——160匹者為2等獎,牧長加官2級,牧副加官1級,每官各賞銀2兩。多孳生160匹以上者為1等獎,牧長、牧副皆按所加級別補授實職,每名牧兵賞銀3兩。11若不足定額,少孳生20匹以下者,罰牧長5匹馬,責打牧副40杖。少孳生21匹——40匹者,罰牧長馬7匹,杖責牧副50。少孳生41匹——80匹者,罰牧長馬9匹,杖責牧副60。12「如於原牧數內缺少的,千總、把總(牧長)革職,罰馬十八匹,外委(牧副)革去頂戴,仍各責八十,兵責八十。所罰的馬歸入馬群核算。其提、鎮、游擊統計五群以為賞罰:五群得賞的游擊加二級,提、鎮加一級。四群得賞,一群得罰的游擊加一級,提、鎮紀錄二次。三群得賞,二群得罰的游擊、提、鎮無庸議賞議罰。三群得罰,二群得賞的游擊降一級留任,提、鎮罰俸六月。四群得罰,一群得賞的游擊,降一級調用,提、鎮罰俸一年。五群全罰的游擊革職,提、鎮降一級調用。……若在原牧數內缺少的,除將千總、把總罰出馬數補入外,余著落游擊、提、鎮各半分賠」13。顯然,綠營牧務的負責面兒較大、賞罰范圍極廣,既考核主辦單位游擊府、千總把總衙門;又考核主管單位——提督府、總兵(總鎮)府;既查問直接責任,又追究間接責任和連帶責任,它是崗位責任制和管理責任制的結合。那時就是通過如此上下一貫制的獎懲手段來實施和執行上面頗具實用性的雙管齊下的責任制的。這樣,可使主辦部門和主管部門之間產生一致的利害關系,促進二者共同努力,抓好牧務,從而加強對官牧場的督導和控制,有效地調動官兵的積極性。不過,這是一種封建主義的管理體制,是一個官督官辦或官督軍辦的經營形式,有相當的專制性。它與中央牧場一樣,是與民間畜牧業相互沖突的,因為最好的水草、牧地為其所擴占,對民間畜牧業有所妨礙。
清代北部邊疆官牧場是供官衙和軍隊使用馬、牛、駝、羊等牲畜,採取牧養與撥用相結合的方式,是一種自給性經濟。牧場物品或產品,基本上不進行交換,沒有走進市場經濟的圈子。北部邊地官牧場並不是一個普通的經濟組織,它具有某種政治屬性,是一個指令性的專業服務實體。
邊地官牧場除了經營上的承包性質之外,還含有某些差徭性質的封建主義經濟因素。各牧場的牧丁要像一般封建戶政下的編民一樣,承擔提供朝廷所需貢物的義務。每年定例將一些畜產品解送到朝廷,交給內務府御膳房,供皇帝和各宮室食用。如在張家口外為鑲黃、正黃、正白3旗牧放牛群、羊群的1620名牧丁,每年必須向皇族進貢乳酥油1.0122萬斤,乳油4927斤,大小乳餅1158斤。14這是一種以實物形式出現的由牧丁承受的徭役負擔,是封建統治者以強力驅使牧丁或役使百姓之變相的反映。
❷ 他是清朝鐵帽子王之一,大清滅亡之後他賣了整個王府還拉黃包車,這個人是誰呢
是清朝第17位克勒郡王,也是清朝的最後一位王爺,晏森。
為了維持生計,沒辦法的他只好去拉起了黃包車,所幸這個人還有點能說會道,吃苦耐勞的勁兒,不至於餓死街頭。再後來,這位鐵帽子王拉黃包車的事跡被一位記者發現了並大肆報道,再也無人敢坐他的車。我們說幸福是要靠自己的雙手創造而來,這話絲毫不假。假若不努力,即便是有金山銀山也會坐吃山空,而我們在勞動的過程中得到的,不僅僅是生活的保障,更體現的是生命的價值。
❸ 清朝的八大鐵帽子王世襲到康熙朝時是哪八位是否握有軍權
我跟你講你不要跟他講因為他叫我不要跟你講現在我跟你講你不要跟他講我有講如他問你我有沒講你跟他講我沒講新春快樂
❹ 看雍正王朝時有個疑問,八旗旗主和鐵帽子王為什麼仍在奉天,而不選擇入關呢
他們是奉命鎮守的,東北是清朝的老窩,自然得信得過的自己人鎮守
❺ 晚清鐵帽子王淪落為車夫,溥儀給他什麼東西後,此人就了無音訊了
在清朝鐵帽子王屬於親王的一種,是可以世襲的,也就是這個官職可以繼續傳給下一代,從這里可以看出鐵帽子王在清朝的特殊地位。清朝覆滅後皇親國戚都開始了謀生的日子,其中就有一位鐵帽子王因為迷戀上賭博,賣了房子還揮霍了自己全部的繼續,在身無分文後開始以拉黃包車為生,溥儀知道後給了他一箱子金銀想讓能夠維持生活,他就起身離開,去別處生活了。
其實不用想也知道,溥儀肯定是給他一箱金銀,讓他不需要為日後的生活奔波,雖然大清朝已經滅亡了,但是溥儀不允許自己的親戚過著這樣艱辛的生活,他覺得非常沒有面子,所以給他錢讓他去別的城市重新開始。
❻ 清初的八大"鐵帽子王"王府指的是哪些王府
清初八大"鐵帽子王"是指戰功顯赫的六家親王和兩家郡王。所謂"鐵帽子王"就是"世襲罔替"則是指無論是親王或是郡王,其後代總有一人襲爵位。就是襲爵人犯了罪其爵位仍可以由家族其他人員襲封。"鐵帽子王"擁有至高無上的榮譽,其王府也比一般王府莊重氣派。
禮親王府
位於西四南大醬坊胡同,第一代主人是努爾哈赤的二子代善。王府規模雄偉,佔地面積廣,重門疊戶,院落深邃。該王府與其他王府總體布局大體一致,唯一不同之處在於其後面有一個後罩樓。
20世紀20年代已荒蕪。蔡元培於1927年在此開辦華北大學。
50年代初民政部在此辦公。現為國家經委的一部分及國務院宿舍所在地。
睿親王府
位於東單外交部街路北。睿親王多爾袞為清初攝政王,死後被議罪革爵,王府被廢。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恢復爵位,在這里重建了府邸。
1929年後為私立大同中學校址。現在是北京市124中學校址。除神殿改為禮堂,似乎還遺留有舊跡,其餘已難覓蹤跡。舊府在南池子北,舊稱"瑪哈噶喇廟",後改為普渡寺。
鄭親王府
位於西單大木倉胡同。第一代和碩鄭親王努爾哈赤之侄濟爾哈朗。王府清代進關之初建造,因濟爾哈朗建府逾越了當時的建制規定,在清順治四年(1647年)被罷官,並罰款。
鄭王府坐北朝南,建築雄偉,佔地面積大,被譽為京師王邸花園中最佳者就是鄭王府的後花園"惠園"。
庚子事變中大部分建築和花園被毀。辛亥後押給西什庫教堂,1925年後為中國大學校址,操場即是原來花園。
現在是國家教委所在地。府門、銀安殿、東西配殿保存較為完好,重新修膳後,已煥然一新。
豫親王府
位於東單三條。第一代主人是多爾袞的同胞弟弟多鐸。20年代協和醫院購得,改建大部分房屋,原貌已失。現在是協和醫院所在地。
肅親王府
位於東城區正義路東側。第一代肅親王是皇太極的長子豪格。王府於順治年間創建,歷代親王都以此為府邸。
義和團運動時,肅親王府成為洋人抗拒義和團的重要據點之一。
光緒二十七年(1901)《辛丑條約》簽訂,根據條約東交民巷使館區擴大了范圍,肅親王府被迫淪為日本使館。日本人大肆拆除,改建了王府,王府的原貌已很難辨認。現在這里是北京市人民政府,西式樓房還保留在院內。
克勤郡王府
位於西城區新文化街西口路北。第一代主人是努爾哈赤的二子代善的長子岳託。這座王府是岳託的子孫在順治年間創建的。原府佔地面積不大,平面布局與王府規制相符,但規模較其他王府小。
今府路南影壁和府前部東翼樓尚存外,其他已全部拆除。
宣統元年(1909年)襲封晏森是最後一代克勤王,民國後王府賣給了以興辦慈善事業著稱的熊希齡氏作為住宅。
現為新文化街第一小學。儀門、三進庭院和兩組殿堂建築尚存。
順承郡王府
位於西城區趙登禹路。第一代順承郡王是代善的孫子勒克德渾。清代最後一個襲王爵的是光緒七年(1881年)襲封的鈉勒赫,民國六年(1917年)逝世。
府邸布局自外垣以內分為三路,與其他王府形制相同。
1921年,皖系軍閥徐樹錚租住。軍閥張作霖入據北京時,占為私有,作為自己的大元帥府。
現在是全國政協所在地,府內主要建築保存較為完整,全國政協的禮堂在原來的宮門位置澤裕親王碩塞的府邸。
庄親王府
位於西四平安里太平巷。原來是清太宗第五子原為承澤裕親王碩塞的府邸,其子博果鐸襲爵後改號稱庄親王府。庚子事件中被毀。
20世紀20年代,北洋軍閥李純購為私宅,並拆除了王府建築材料用於修建天津的李氏祠堂。
現在原府的東北角是北京軍區戰友文工團住址。
❼ 關外真有鐵帽子王爺嗎
清朝入關之後八位鐵帽子王全部跟隨入關,關外並無此稱號。
所謂「鐵帽子王」是指在大清的開國史上,有八位赫赫有名的王爺,他們不僅是皇帝的嫡系子孫,而且都曾對清朝開基創業或統一全國立有大功,所以並非像其他封為王爵的皇子皇孫那樣,後代每繼承一次,爵位就要降一個等級,而是無論承襲多少代,爵位永遠不降,封建社會時稱為「世襲罔替」,民間則俗稱為「鐵帽子王」,意思是他們的王冠永遠不會被換掉。
清朝初期,一共冊封了8位鐵帽子王,但是清朝入關時這八位鐵帽子王都跟著皇帝進了北京,所以關外就再也沒有鐵帽子王了。
皇帝按「功封」詔定清朝初年的八位鐵帽子王:
六位和碩親王,即,
和碩禮親王:代善,努爾哈赤次子
和碩睿親王:多爾袞,努爾哈赤十四子
和碩豫親王:多鐸,努爾哈赤十五子
和碩鄭親王:濟爾哈朗,努爾哈赤弟舒爾哈齊六子
和碩肅親王:豪格,皇太極長子
和碩承澤親王(後改為庄親王):碩塞,皇太極五子
兩位多羅郡王,即,
多羅克勤郡王:岳托,努爾哈赤次子代善長子
多羅順承郡王:勒克德渾,努爾哈赤次子代善三子薩哈璘次子
中後期所恩封的四位鐵帽子王(全是和碩親王):
和碩怡親王:胤祥,康熙帝十三子
和碩恭親王:奕,道光帝六子
和碩醇親王:奕譞,道光帝七子
和碩慶親王:奕劻,乾隆帝十七子永璘六子綿性長子。
❽ 王八戴帽子,打一東北地名
齊齊哈爾
❾ 安陽帽子王在哪裡在線等
第一家店:
安陽市北大街與大院街交叉口西北角(東北角是亨達利眼鏡店);
第二家店:
唐子巷(丹尼斯店往北一點路西)
❿ 聽過鐵帽子王淪為車夫,溥儀送了他啥東西後此人消失
曾經的鐵帽子王,結果淪落為車夫,溥儀給了他一件東西後此人消失
我相信只要是看過有關於清朝的電視劇的人都會在劇里經常聽到一個詞,那就是:鐵帽子王。
我相信很多人也對這個職位覺得很好奇吧,鐵帽子王究竟是一個怎樣的職位呢?在清朝的時候,鐵帽子王其實也是屬於親王的一種,但是要比起雙方的待遇來說,還是鐵帽子王更勝一籌,而且就算是到了自己的下一代的時候,他也可以擁有跟自己相同的地位,在這一方面上,鐵帽子王可以說是非常厲害了,所以在清朝的時候,鐵帽子王是非常少的,如果太多的話,皇帝也不會同意養這么多不做事的閑人。
因此溥儀看到了這種情況,就專門找到了晏森,讓晏森來東北找自己;晏森知道是溥儀找自己,所以自然對這件事是不敢有所懈怠的。於是在見到溥儀時,只見溥儀拿出來一個大箱子,並將這只大箱子給了晏森,而晏森拿著這只大箱子離開之後,再也沒有出現過,就從此消失了!
不過仔細想了想,溥儀給晏森的也莫過於是一些金銀珠寶,可以讓他過得稍微好一點,不要在過上給人拉車的日子,這也就算是為大清做的左後一件事了吧,不過想來這也是一件挺可悲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