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現在有一批外貿帽子需要處理有需要的嗎
借賣 網是做外貿貨源的平台,你可以跟他們溝通下,看他們去不需要這方面的貨源。
⑵ 淘寶或外貿店的原單、尾貨通常是怎麼流出的
所謂的原單尾貨實際上是撿缺陷。店銷售但有缺陷的產品不一定是不能用的,可能是兩處他縫了3針,抽不同品牌的嚴格標準是有缺陷的,采樣不同的,一般比較知名的品牌和奢侈品牌的缺陷產品的需求將在他的商店購買,很便宜,但是流通量不大。
外貿店的物品無非就是衣服、皮帶、皮帶等配件、鞋子、飾品和生活中的小物件。首先是服裝,我的服裝更看中他的風格和品質,對於品牌,我更喜歡買一些正面無LOGO的品牌風格,不同的人,不同的觀點。
大家不要買那些奢侈品牌,就質量而言,我認為至少應該不低於櫃台,這些快時尚品牌本身的質量是不好的。
⑶ 淘寶上賣的外貿尾單原單的帽子是在哪裡進的貨日韓的,一般這種外貿工廠在哪裡找提供點信息,謝謝
一班都是阿里巴巴上面的
⑷ 外貿原單尾貨是什麼意思啊
每個行業有它自己的特點和屬性,隔行如隔山,有的人深入其中,有的人略知一二。原單這個行業有太多假象,也有太多人跟風,真正懂的原單的少之又少。跟奢侈品代加工行業打了近十年交道的我想說兩句,純手碼,沒有一句網路,沒有俏皮的言論,但是我保證你們看完後會對原單有全新的認識。包括原單的現狀,未來發展,流出方式,比例,鑒定等。
做代加工行業近五年,因代工廠倒閉轉行銷售也有四五年的時間,關注這個問題很久,但始終沒有來回答,或許是懂的越多,越不能來回答這個問題。因為我知道原單這個行業水有多深,我不能不負責任的說沒有原單,因為那絕不是事實,也不能不負責任的洋洋灑灑幾千字就能概括完了龐大的原單市場,從服裝到箱包再到飾品等等,因為代工行業太過於復雜。所以我更傾向於在個別小的領域說一下自己比較了解的東西,而不願意宏觀的不精確的回答整個行業的問題,因為原單的含義太廣,我盡可能舉出最有代表性的例子,下文會有盡可能的干貨,永遠也網路不到的干貨。出於私心,還是盡量想盡可能把我知道的說出來,讓大家了解所謂原單的行情,希望喜歡原單的人可以淘的好貨,如有冒犯,請見諒。根據前幾年給一些淘寶供貨的經驗來看,做原單的店是有,但是整體比例少之又少,在假貨泛濫,文案如散文一般的淘寶,真正的原單很難生存,很多以前很不錯的店鋪轉型為文案店,我們也叫抹布店。有消費能力,有鑒別能力的客戶基本都轉向當地大的外貿實體,我們這些打貨人的產品也在慢慢轉移到類似實體。抹布店東西便宜(地攤貨品質),產品文案華麗,依舊能吸引到年輕客戶,但是真正的原單,這些店往往很難銷售,原單的口碑也是被這些抹布做壞的,所以在淘寶上淘原單在這個時代已經很難了。說一說我在代加工行業了解到的關於服裝和箱包的經驗,供大家參考,歡迎各位專家指導。原單的定義太過廣泛,工廠尾貨,qc貨,老鼠貨,貿易公司貨,代工廠倒閉流出的貨,代工廠搬遷,工廠也會處理積壓了幾年的貨來換資金。關於這些所謂渠道,我盡量在規避風險的情況下用我接觸過的東西去解釋,更加真實。很多人關注一個問題,怎麼找原單的工廠貨源。有三個重要的環節,1關系渠道2資金3銷路,任何一個環節出問題,生意就基本不可能。說一個從蘇州阿瑪尼的代工廠(小草,相城區那邊)拿貨的例子,通過一個朋友的朋友(上海貿易公司的qc)透露消息可以搞到xc廠的原單,送禮請客吃飯喝酒,才能進到工廠,要知道,拿尾貨是沒有挑的資格的,要麼全清,要麼不拿,當然價格低,但是庫房有壓了近3年的尾貨,瑕疵貨,剪標貨,巨人尺碼等等,真正能賣的少之又少,但是要打通渠道這是必要的條件,無奈,硬著頭皮拿,資金到位,但是虧是必須的,挑出來能賣的不足兩成,至今十著,沒有銷路,有了這個關系,後來慢慢拿出一些緊俏的款式,才算通過這個渠道盈利,後來該廠訂單驟減,到現在也很少拿貨,所以我才有機會放在檯面說這個事情。如果是現在合作的工廠,是絕對不會說這么細節的東西的。拿原單,總歸是類似的套路。有人說原單少,確實,除去假貨和瑕疵,能賣的原單比例很少,但是不代表沒有。原單絕對有,我只看貨,而不是針對任何所謂的沒有依據的傳言。說到原單服裝,所有真正的打貨人,賣家,包括淘寶賣家也好,都不會繞過一個品牌,就是拉夫勞倫。如果哪個賣家沒做過RL,哪怕他做的產品多大品牌,多牛的文案,也只是業餘人士。作為最早進入中國的世界性的服裝品牌之一,polo衫的代表,拉夫勞倫從興盛到低迷太有代表性。中國最大的成衣代工廠雅戈爾,浙江,湖南都有很多rl的訂單,同樣香港的聯泰,聯業制衣,廣東的溢達,這些頂級服裝廠都代工rl。(一個品牌會有很多產品,服裝,皮具,鞋履等,每個產品,每個系列都會找對應的,有資質的廠家代工)。
每個包的內襯顏色也是有規定的。相比之下,仿貨的質感大家動動腦子也能想像出來差距。也有的定位比較大眾的系列,一般產量比較大的款式,同樣的瑕疵率會流出的更多,當然如果原材料在國內采購的皮具,原單會流出的更多一些。當然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品牌商會在工廠下多少量的訂單。比如Coach,定位也不高,但原單就是少,就是因為coach絕大部分已經搬遷到東南亞國家,中國訂單極少,所以導致原單很少,價格偏貴。coach的原單要比Prada還要少,價格也僅比國外的奧萊低一點。還有一種情況就是代工廠搬遷或者倒閉之前,工廠高層也會授意下屬把工廠庫存出售。今年拿過兩次代工廠搬遷出售的貨,一次3月份衛士搬遷,托里伯奇很多包開始出貨,缺肩帶,價格極低。還有5月份一次hugo boss代工倒閉。當然這種情況一年遇不到幾次。還有一種是貿易公司貨,工廠通過貿易公司中轉,貿易公司可以搞到一部分,貿易公司的貨一般主嘜洗嘜,包裝吊牌等等都會配齊。價格也相對高一些,同理還有專櫃撤櫃的貨,也統稱為原單,多見於一些不在國內代工的物品上。
說了這么多,其實也只是講了很小的冰山一角,有興趣的朋友點贊採納,如果感興趣的朋友多我就講接下來的鞋子和眼鏡以及一些奢侈品的真偽鑒別。
順便打個廣告 ,郵箱:[email protected],可以通過扣扣號搜索衛星。
我就在青島,目前自己跑貨源,工作室負責對接批發零售業務,所有物品均保證原廠一手貨源,品質保證,在做到貨源純正的前提下,做到最低利潤,歡迎顧客和行家鑒定和購買,有拿貨意向的實體客戶和要求代發的代理可單獨詳談,只做好貨,不做那些所謂的市場垃圾原單貨,請各位擦亮雙眼。貴重物品均會拍出細節,這是做產品最基礎的前提,我也不是攝影家,靠照片的美感來忽悠客戶。因為是工廠渠道,自己倉庫,所以會給予客戶退換貨和售後維修服務,盡量讓顧客滿意,由於原單物品的特殊性,數量少,款雜,缺碼,出貨快等等,少量瑕疵,我會盡量做到完美,讓顧客滿意,介意個別瑕疵,如剪標,線頭的百分百要求的買家,不建議購買。
⑸ 外貿原單跟外貿庫存一樣嗎
外貿原單跟外貿庫存不一樣。
外貿原單,也叫余單、尾單。它是指:國外大品牌提供面料、版型,到國內尋找廠家生產。質量合格的,就是專賣店裡的「正品」。 「原單貨」就是生產廠家從計劃報廢物資中偷偷加工的成衣。 它和「真貨」的唯一區別就在於它不在原計劃內,數量較少。還有一種「原單貨」,是因為種種問題,被品牌商拒收的「外轉內銷」,有時數量頗多。最常見的是顏色差異,即與外商要求的不一致,但是質量仍然能夠保證。
外貿庫存主要是指本來是計劃出口的服裝在一些特殊原因下,沒有辦法出口了,只能在留在國內了,這些原因主要是因為質量問題, 存在一定瑕疵的貨物。
⑹ 做帽子加工出口的一些帽子廠家在哪裡找我想進一些外貿原單或尾單。
可找廣州市訊德思帽袋有限公司有外貿的帽子
⑺ 哪能拿到外貿原單的帽子
拿貨我就不知道了
但是有一間叫胖子老闆的原單,我覺得他的帽子還不錯
⑻ 做外貿的帽子生意卻被低價仿冒品擠兌,很難但是卻想堅持下去!!求高人指點
這個問題不好具體回答,給你一些指導性建議,希望對你有所啟發。
在經銷產品的選擇上,我們首先要避免常見的三個誤區:
1.品質越高越好嗎?
絕對不是。記住你的買家同樣也是商人,並不是最終消費者。商人關心的永遠是利潤。假如一個低品質的產品比它同類的高品質產品利潤空間大的話,國際批發商會更樂意選擇前者並努力去推銷它。畢竟質優價高是基本常例,高品質產品,利潤高、資金佔用量大可市場相對較窄、訂量小。大部分的國際商人會根據他當地市場的接收程度在品質和價格間尋求短暫的平衡點。市場的構成則通常是金字塔或橄欖形的,在實際的外貿中,中等或中下等品質反倒是主流。是初入行者,資金不多,行情不熟,中間及大路貨反倒是比較易於上手的選擇。等發展到站穩根基尋求突破的階段,從競爭與搶占市場的角度再考慮高端產品不遲。
2.價格越低越有競爭力嗎?
同樣不是。一分錢一分貨是商界永恆的道理,有經驗的國際買家不會忘記這一點。在與外國人談生意的時候,常常會聽到這樣的討價還價:某某工廠的價格比你的低許多----對這樣的表述不要太當真,更不要因此亂了陣腳而放血賤賣你的產品。假如價格越低就越有競爭力的話,客戶這時就該扭頭就走去與低價者簽約才是。除去技術革新的因素,同一時期同一產品的生產成本相差不會太大,不顧一切去壓縮成本的話,最容易的辦法就是偷工減料了。作為國際買家,很難知道生產商的成本底線,為防範風險,最常見的就是去掉一個最高分,去掉一個最低分,處於中間價位的競爭者往往更受買家重視。
3.這個產品屬於朝陽產業嗎?
很多新入行的外貿業務員會關心這個問題。而實際上,對新手而言,這個問題沒有多少意義。首先,隨著科技的進步,產業間的相互融合與轉化更為頻繁易行,一個傳統的產品,可能因為結構功效上的某些改進而脫胎換骨;一個新的產品,也會迅速為後來者取代。市場與消費口味永遠在變化之中,朝陽還是沒落只在一線間,界限越來越模糊了。此外,不管哪種產業,能叱吒風雲的永遠是少數行業大腕。即便是朝陽產業,因為前景好利潤高,競爭尤為激烈,外人難以插手分羹,更多是陪人玩游戲而已。而一些所謂的傳統產業,因為技術成熟,市場平穩,又需要革新進取,反倒比較易於吸納生力軍。新人入行,相對也有更多的機會去磨礪學習。
排除掉對高品質、超低價、新潮朝陽產業等的迷信,心態就平和了,對產品的選擇面也可以更廣了。那麼,如何選擇產品呢?
本身就是生產廠家的,自己已有的行業產品當然是首選。因為你了解工藝生產,有條件自己去調整產品控製成本,這是一個很大的競爭優勢。不過,把現有的產品直接出口多半不行,因為內銷和出口在品質、外觀、功用等方面常常會有差異,國內暢銷的商品,不一定符合國外消費者的習慣與喜好。因此,剛開始的時候不妨模仿。向同行業中有出口業務工廠學習,刺探軍情,分析他們的產品,以了解其中差異。特別留意那些出口量大,客戶多次訂購的產品。一旦有機會,甚至不妨爭取與同行工廠合作,不掙錢也替他們分包一些生產任務,以求實際操作經驗。跟在別人後面模仿,通常不會有什麼利潤,但卻是穩妥的第一步。
如果你是受雇於一家外貿公司的新手業務員,那麼一般是受命推銷本公司的產品。這些產品要麼是公司下屬或兄弟工廠生產,要麼是公司穩定的合作廠家生產。這種情況下就沒什麼選擇餘地了,初始階段也沒有特意去改變的必要,因為公司既然有成熟的業務,就說明產品有市場,努力學習產品知識,積極推銷就是。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普通的貿易公司希望發展國外市場。這類情況比較復雜,有些已經有比較看好的產品和供應廠家,有些則完全是一張白紙:無產品、無客戶、無穩定供應商。這種情況下,就要認真考慮,尋找自身優勢,比如行業知識,所在地區的特產或優勢產品,人際關系等。一般的原則是以貨源為考慮重心---畢竟你的角色是賣方。
有一種特例,就是個人從事外貿的。常見的情況,一是有比較可靠的貨源關系而希望做出口,這一類自然不存在產品選擇的問題;二是有海外關系或聯繫上的優勢的,如移民、留學生等。這一類人的特點是既不了解產品,也不了解外貿,更無現成的供貨方、客戶關系。那麼選擇面就很廣了,情況更加復雜。考慮到個人做生意的特點和局限,一般的選擇原則是傾向於日常消費品,體積小,耐儲藏,價格彈性大,品質標准比較模糊,不涉及進出口商品檢驗檢疫的類,比如工藝品、以年輕消費者為目標的流行飾品、時裝箱包等,避免食品、農副產品、大宗紡織品、電器這類較專業,各國限制較多的類別。
經驗漫談
外貿產品的品質不是一成不變的。即使同一類產品,銷往不同國家,品質大不相同。外貿業務員要學會通過調整品質來調整成本,適應不同國家市場,從而取得價格上的競爭優勢。
不同的市場,對同類產品有各自的偏好。外貿業務員選擇經銷產品的時候應有的放矢。因此,了解一點世界地理知識、風俗習慣和歷史沿革,就能投其所好,少走彎路。
從消費習慣來看,可大致分為美加(美國與加拿大)市場、歐洲市場、日韓市場、東歐市場、中東市場、非洲市場這幾類。具體到每個客戶固然各有所好風格不同,但一般說來日韓市場特別是日本市場,偏愛精緻優質的產品,高、精、尖、小巧美觀,喜好中國傳統文化,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產品常能得到理解與歡迎,也能接受高價格,但數量不會太大;美加與西、北、南歐等英語國家市場一般對品質要求適中,喜歡簡潔流暢、新奇多變的產品風格,價格適中,量比較大,是中國出口商喜愛的客戶。中東市場對品質要求不高,對產品的審美方面較為朴實甚至俗氣,價格也低,數量也比較大;非洲市場彈性最大,本土文化與前英語殖民地文化、前法語殖民地文化交織,口味復雜,奢侈品和品質極差的產品都能接受。
正因為外貿產品在品質、功效和外觀上的多變性,因此,選擇什麼樣的經銷產品,更多的考慮應從業務員對產品變化的把握度出發。選擇那些比較熟悉工藝,有能力根據客戶和市場要求去做調整,能夠有效控製成本的產品。本身是工廠最好,否則至少也要有若干工廠願誠意配合。單純被動地去推銷現成產品是很難有發展前景的,不斷求變才是成功外貿的關鍵。從這個需求出發,找一家好的配合工廠,比選擇一個產品要重要得多。
目前很多民營中小型工廠都希望自己做外貿,因此無論條件成熟與否都紛紛招聘了新人來開辟國外市場。相對來說,工廠的生活條件和工作條件比不上大城市裡的外貿公司,但是對新人而言,實在是個好的學習機會。在工廠的時候學習掌握具體的生產工藝和成本核算,就能為獨立做外貿打下扎實的基礎。有沒有下過車間生產線,對於產品品質與價格的掌控能力是完全不同的,這一點在激烈的外貿競爭與談判中常常凸現出來。
外行要學習作外貿,並不困難,畢竟外貿也就是做生意,只不過多了一些手續罷了,關於外貿的教材也很多,耐心看看,幾天工夫就能大致上手操作。而要了解一種產品,則是冰凍三尺非一日寒了,很多專業的知識和技能,非深入一線生產不可得知。
所以說,選擇工廠比選擇產品要重要的多,也是外貿的成功關鍵之一,選擇什麼樣的經銷產品,應以工廠配合程度而定。
⑼ 我是做帽子的 想接一些訂單或者外貿訂單 該怎麼開始做
回復僅供參考,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
現在外貿的情況,並不樂觀,不像以前零幾年那種時候,再加上最近的特殊情況。
給你介紹幾種普遍貿易方式。
第一種是利用現有手上的資源或者認識貿易公司。讓貿易公司幫忙合作推廣,但是這種概率非常小。
第二種是參加國內的交易博覽會比如廣交會上交會有機會認識國內外課上這種成交比較直接,也比較高效。
第三種是利用國際網路平台,比如阿里機械製造等網站推廣自己的產品,入駐網上店鋪。
最後一種是如果你們企業有資源和實力足夠強大,可以駐外外派辦事機構人員在國外開拓海外市場。
⑽ 外貿服裝庫存或者原單需要在哪裡可以找到
先來看看國內歐美外貿原單生產的現狀,小商家有必要了解一點,才能知道能批發的量會有多大.亞洲的日本韓國訂單在品牌商考察過廠家,合同一經敲定,就會有銀行提供信用證
,小樣成品經過檢驗後就會有30%-50%左右的資金從銀行劃撥到廠家的賬戶。這樣廠家的風險就會相比小很多。所以,中國的服裝小廠大部分只敢接日本,韓國,新加坡或者國內品牌的訂單。最主要的是,日本韓國的牌子說的不好聽一點:其實也就如同國內市場上的威鵬和班尼路,絕大部分是連國際N線服裝品牌的檔次都輪不到。這樣低級別的所謂原單弄些出來,有什麼難的?去打悶包批發,不挑好的次的。最低的衣服低至三、五元一件。
所以現今的外貿服裝市場以這樣的中低檔次的日韓青年款服裝居多,仿冒的也最濫,都趕上地攤貨的價格了。這塊日韓的外貿服裝市場已經陷於低層次競爭的泥沼,濫的不能再濫了。(有些供貨商日韓仿單銷不好了,乾脆還把它們改貼歐美大牌。簡直是壞了一鍋粥的老鼠屎,又想禍害另一鍋粥。)
好的歐美品牌商都要求搞到出口配額的外貿公司找工藝和設備比較先進的有實力的廠來生產自己品牌的服裝。並且歐美公司的訂單是沒有預付款(訂金)的,一旦因為出口配額或者產品少許的差次,就很有可能造成無法出口,合作的加工廠老闆就會血本無歸。做歐美單子,可以說工藝要求高,風險大,資金還自己墊付.如果不是下單的外貿公司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默許這些合作加工廠再做些跟單,或者任其差不多的款式立刻搖身一變為:源自於哪國的某個自有品牌來賺錢,加工廠都是不太願意接單的了。
現實就是:歐美原單接單量就相對日韓的少,一批訂單的數量和加工服裝數差異絕不大,而且流出控制很嚴。不封廠的,也禁止訪客進入廠區,最後還是監督裝船的公司代表來掛吊牌。我深圳一個長期合作的工廠的外單尾貨封倉一律是五年!五年後品牌商允許處理,否則,再也別接單了。一個廠一年只做一個牌子生意的多的是。何苦為了幾票尾貨,去害了一年的生意呢?即便原單能拿的出來,歐碼和美國碼,尺寸太大,我們也是不拿的,就拿專供亞洲市場的貨品,接近中國人的尺碼。只有零售商批發走了,也能銷得出去的尺碼,我們才做批發。還有些款式看著很時尚,中國女人敢穿的出去的有幾個呢?歐美原單剩下就很少,尺碼又多不符合中國人的,款式還要琢磨是否走得了量。你說剩餘能批發的會有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