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國的友好國巴基斯坦風土人情手抄報
巴基斯坦伊斯蘭共和國的國旗縱向的四分之一為白色,四分之三為綠色。綠色中央有一彎白色月亮,彎月圍繞一個白色的五角星。國歌叫做《巴基斯坦伊斯蘭共和國國歌》。國花是茉莉花。國土面積近80萬平方公里(不包括巴控克什米爾)。人口約1.49億。英語為官方語言,烏爾都語為國語。首都是伊斯蘭堡。地理位置在南亞次大陸西北部,東部與印度接壤,西部與阿富汗和伊朗為鄰。
1.相見禮儀
巴基斯坦是屬於伊斯蘭教國家,人們見面後除相互問好、握手或擁抱之外,還要說一聲「真主保佑你」或「真主賜你平安」等祝福的話語。巴基斯坦人的搖頭和點頭是與我們的搖頭和點頭的含義正好相反,他們見面後要彬彬有禮地搖頭,是表示贊賞、肯定的意思。如果碰到點頭就是否定的意思。來客獻茶是他們經常的禮遇,客人一到,便是一杯奶茶,幾塊點心。當然,有的是屬於高檔次的,還有水果及其他民族風味食品。他們還有給客人送花環、往客人來臨的路上撒花瓣的風俗和禮節。
普什圖人非常熱情好客,見到客人後,用一隻手與客人握手,而另一隻手伸到客人胸部撫摩一會兒,表示友好。如果要在他們那裡借宿,他們會熱情接待,三天內不會詢問客人的身份與來意。
這里要特別提到的兩點是:一是男性間的擁抱禮要先把頭靠左邊擁抱一次,再靠右邊擁抱一次,最後又向左邊擁抱一次才算結束,不能馬虎。女性間擁抱禮是先擁抱,稍停後吻客人的兩頰和額頭,然後再擁抱再吻,如此三遍,不得馬虎。二是巴基斯坦人最愛用紅茶加糖來招待客人。
巴基斯坦人相互見面時的稱呼,不僅要表示出尊敬,而且還要表示出親切,甚至親昵,所以不直呼其名,而在稱謂後加「將」或「王其」。見到老年人時,就要更加表示出崇敬的樣子和稱謂來。巴基斯坦的婦女不允許家屬以外的男人見到她,一般情況下,社交場合里婦女不露面。如果女人額上或發際間有小紅點,多半是表示已經結婚。婦女不能與男子握手。
巴基斯坦有97%的人信仰伊斯蘭教,他們相互間表示友好時,就用「色倆目」互祝問候,要鄭重其事,不能在沐浴時和廁所里使用,也不能在誦經時和禮拜時使用。一般要求年少者先說於年長者,站立者先說於坐者,男子先說於女子……聽到有人祝福時,必須認真恭謹地作答。
巴基斯坦人相見後施行的拿手禮也是比較特別的,這是在男性穆斯林教徒間施行的禮儀,方法是雙方單腿成弓形狀,雙手相握,右手的拇指要交叉在裡面,左手要輔握在外面,兩人右肩緊靠在一起,同時口裡誦念經文或相互祝福。
2.儀態禮儀
巴基斯坦人幾乎全民都信仰伊斯蘭教,他們很講究衛生,很愛干凈,是一個很好的習慣。所以.儀容儀表要注意干凈、整齊、干練、灑脫,不要拖泥帶水。特別要注意與異性的交往,一般情況下,盡可能地躲避開與女性接觸。
3.服飾禮儀
巴基斯坦的男人在正式場合多為傳統西服,喜歡戴帽子。在非正式場合,男人多為休閑服。最特別的是婦女.傳統中要求婦女的臉不能露在外面,更不能讓男人看見,所以.他們必須戴上「蓋頭」和「面紗」。蓋頭其實就是一頂帽子,不過很大,能把頭發、耳朵、脖子包裹住。再戴上面紗,從頭頂到兩肩處全部遮住,兩隻眼睛只能從面紗孔中向外看東西。據說,雖然戴面紗,但她們看外界的東西並沒有什麼妨礙,而是別人看不見她們的真面目。外人絕對不能動婦女的蓋頭和面紗,否則,就是大大的失禮。
4.飲食禮儀
巴基斯坦人很注意干凈衛生,受到點滴污染的東西絕對不能入口。他們不吃驢、騾、馬、狗肉和虎、狼、豹、鷹、蛇等猛禽的肉食。他們對任何死動物的肉和血嚴禁食用,特別是不能吃豬肉。他們要求宰殺食用牛羊等動物時,要誦念安拉真主的名字數遍,否則,這些肉類也是不能食用的。他們視飲酒為失禮,喜歡喝茶,提倡以茶代酒。以紅茶為最多,先煮茶,再把茶葉撈出,放奶和糖,其實這就是奶糖茶了,全民喜飲。早餐也是一杯奶糖茶,若干點心。機關工廠的幹部、工人每天上午和下午各有一刻鍾的飲茶時間,這是法定的,任何人不能違背。很多機關或單位都設有茶房,有專人把奶糖茶煮好供職工飲用。冰水也是巴基斯坦人很喜歡飲用的,有不少家庭備冰水,供家人飲用,每頓吃飯時必有冰水,國宴也不例外,先要給每位賓客獻上一杯冰水。
巴基斯坦人喜歡吃的蔬菜有西紅柿、茄子、菜花、青椒、捲心菜、胡蘿卜等。烹飪時愛放香油、黃油、胡椒、咖喱、辣醬等,其方法有煎、炒、燴、涮、油泡等。他們最喜歡吃的煎牛扒、咖喱雞、炒羊肉絲、菊花魚、涮羊肉、辣子牛肉絲、燒羊肉、燴魚肚、香麻魚脯、油泡蝦丸等。
巴基斯坦人每年有一個月白天不吃不喝,等到天黑以後才能吃飯喝茶,這個月叫「齋月」。相傳是希吉拉歷的9月,安拉真主把《古蘭經》傳給穆罕默德,故此月為最神聖、最好的一個月,為了紀念而白天戒食,縮短工作時間。
5.婚喪喜慶禮儀
巴基斯坦人的婚姻是服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女雙方不許相見。公共場所一般都沒有男女成雙的,高等院校里也是男女分開的。他們提倡近親結婚,不僅有姑表兄妹間的婚姻,而且還有堂兄妹間的婚姻,有的地方甚至規定,有姑娘必須嫁給堂兄弟,據說是為了財產繼承問題。這種落後的觀念影響其人口素質。
舉行婚禮時男方用彩車把新娘接到自己家裡,准備兩個大廳或房子,一個是女賓客的,一個是男賓客的,新郎在男賓客廳里招待男客人,新娘在女賓客廳里招待女客人,有樂隊伴奏,直到深夜。一個男子可以娶4個妻子,婦女不工作,靠男人養活,有錢人家妻室居多,無錢人家一夫一妻足矣。
巴基斯坦的有些地方,一些年輕美貌的女子如果看上哪個意中人時,就把紗麗披卷到腰中,向男子暗示,自己沒有配偶,歡迎向她求愛。男人娶妻必須給女方很多禮品,這些禮品要在婚禮上逐一宣布和展示。女兒出嫁後的幾天內,女方家人要舉行喜筵,來宴請鄉親好友。
伊斯蘭教的男教徒可以娶猶太教、基督教的女子為妻,而其女性一般只能嫁給本教徒,嚴禁嫁給其他教徒。
巴基斯坦人葬禮很復雜,人死後先要洗凈身體,再用新的潔白布包裹,然後放在一個木頭做的形似棺榔的箱子里抬到清真寺,祭司祈禱後再抬到墓地。在墓地還有祭司祈禱,親友家人都在場,一齊祈禱。最後往死者身上撒土,面朝麥加然後埋葬。他們反對火葬,不準解剖屍體。他們把人死認為是生命的另一種形式,臨終時要口念安拉,還要說些信奉的話語,如安拉是唯一真主等。
6.旅遊禮儀
巴基斯坦的首都伊斯蘭堡是最年輕的都城之一,建成於1961年,所以能把現代文明與伊斯蘭的傳統結合,使整個城市整齊美麗。特別是費薩爾大清真寺,採用最先進的技術和最好的材料建成,遊人可以上到58米高度,內有電梯,禮拜大殿可容納萬人,四周的廣場可容納20多萬人,是旅遊觀光的好地方。再如拉合爾,是聞名世界的花園城市,是莫卧爾王朝燦爛文明的聚集地,所以,名勝古跡很多。位於印度河上游平原,著名的皇家古城堡、巴德夏希清真寺、夏利瑪公園都是遊客雲集之地。古城堡中的畫廊為稀世珍寶,建築也很奇特,尤以鏡宮是天下奇觀,神話世界是旅遊者必去的景點。還有白沙瓦是世界聞名的歷史古城,有古城遺址、佛教遺址、佛寺群建築。山泉是16世紀建造的清真寺,我國的晉朝高僧法顯、唐朝高僧玄奘、北魏使者宋雲都到過此地。此外,莫亨朱達羅考古遺址、塔西克拉考古遺址、塔塔、果德迪吉、濟亞拉特、莫恩焦德羅古城遺址、穆里山、齊拉斯石刻都是旅遊者眾多的地方。到巴基斯坦去旅遊時,除了遵守他們的有關法規之外,一定要尊重他們的習慣。
7.主要習俗
巴基斯坦的國教是伊斯蘭教,有嚴格的宗教法規,每天5次祈禱,第一次天亮之前,第二次在晌午時,第三次在午後約三四點鍾時,第四次在太陽落山時,第五次在夜裡睡覺前。祈禱時要面向麥加的方向。清真寺遍布城鄉,每到祈禱時,清真寺里播放《古蘭經》,到處可以看到穆斯林教徒跟著頌讀。有些會議和集體活動開始前要頌讀《古蘭經》。婦女的清規戒律更多,無重要事情不許出門。如果有重要事情必須出門,就要戴上面罩,一般情況下不允許撩開面罩,如果有特殊情況也要避開男人的視線。學校也實行男女分開,很少合校的,合校的要求女生把臉罩起來。
巴基斯坦97%的人信奉伊斯蘭教,要做到「六信仰,五功課」。宗教意識很強,處處都表現得十分明顯。要進入清真寺時,要求衣冠整潔,禁穿短褲、短裙,不準抽煙,更不準大聲喧鬧、唱歌跳舞,也禁止說污言穢語,以肅穆謹慎為好。
巴基斯坦的習俗中還有肉孜節,也稱開齋節,教徒會禮,宣講教義,互祝吉慶,有的還舉行結婚儀式。古爾邦節也很盛大,會禮、宰牲、慶祝形式多樣,一共三天。聖紀節是紀念穆罕默德誕辰和逝世日,相傳是同一天,所以,紀念活動很隆重。每個星期五中午為主麻禮,進行誦經、禮拜、講解教義等。
8.商務禮儀
巴基斯坦的商務活動都是較高層次的官員參與,所以,要講一口流利的英語,否則他們會認為你是沒有教養的人,可以輕視你。與他們進行商務活動不能用電話,只能親自拜訪,當面交談。參加商務活動要准時,一般不準女士出面,交談中不能涉及觸犯教義的言辭和事件。注意隨時記錄,重視文字證據,合同要用英文和當地文字寫成。要講信譽,達成的交易不可輕易廢除。
9.主要禁忌
在巴基斯坦嚴格禁止男女於公共場所親吻或施行擁抱禮,違者罰款或坐牢一周。女子在公共場所不許外人拍照,不許眼光亂轉。普什圖族女性不準隨意出門,在公共場所不許摘去「蒙頭巾」,也忌諱與丈夫交談,更不許與外人交談,還不許看電影、電視。
在巴基斯坦參觀寺廟時要脫鞋,不許抽煙和大聲說話。不喜歡黑色。忌諱給人送手帕。忌吃豬肉、死動物的肉和血,也不吃肉食動物。誰家裡死過小孩,其婦女被視為不吉利,不能見人。家裡生了小孩後7天里不讓外人上門。任何時候不許任何人拍打客人的後背。
B. 戴紅帽子的軍人是什麼軍人
你說的紅色蓓蕾帽子嗎?現在中國軍人已經沒有這種顏色的蓓蕾帽子了。過去有一段時間,武警女兵曾經戴過紅色蓓蕾帽,後來取消了。某年大閱兵期間,女民兵方陣戴過紅色蓓蕾帽子,那隻是臨時的表演服裝。舞台上也有一些為了舞台效果而給某些女兵舞蹈戴上了紅色蓓蕾帽,但在現實中目前中國軍人沒有紅色的帽子作為正式的軍裝。某些國家的軍隊有紅色的軍帽。
C. 140萬軍隊形同虛設,為何軍隊龐大的印度奈何不了巴基斯坦
曾經是一個整體的印度和巴基斯坦,現在已經成為水火不容的世仇。佔領了南亞次大陸的大部分地區,人口超過11億,武裝力量更是超過140萬,但是巴基斯坦,不管是國土面積,人口,還是軍事力量都遠不及印度,絲毫沒有退縮,不但與印度不相上下,而且在許多方面對印度形成了壓制。
與印度相比,這是「打鄰居」的好手,美國在精神上的支持多於行動,俄羅斯看中印度手裡的「盧比」,而他從來就沒有真正的「好朋友」,更多的是「酒肉兄弟」。那決定了即使有「消滅」巴基斯坦的心,它也不會挑戰世界的力量!因此,每一次印巴沖突的結果都是點到為止!
D. 巴基斯坦 特產
1. 巴基斯坦盛產海藍寶石、托帕石、紅寶石、祖母綠、碧璽、橄欖石等多種石頭,遺憾加工技術一般,而珠寶成品則多充滿南亞艷麗風情。
2. 皮革製品,最有趣的是涼鞋,鞋尖長而反翹,鑲金鏤銀,買回家當拖鞋穿。
3.巴基斯坦人注重衣著得體,到巴基斯坦朋友家作客要服飾整潔,男性要長衫、長褲,即使天氣再熱,也最好穿西服,系亡領帶,女性不要穿裙子。
這里有兩種傳統服裝最為流行:一種叫"卡帕斯蒂科",即一件長及小腿的圓式高領白色長衫,外穿一件有裝飾圖案的袖子寬松的緊身外套,頭頂一塊鑲著花邊的帕子;
另一種是黑色天鵝絨的長袖夾克,配一條絲綢或棉布長裙。男子大都愛"蘿卜"式黑褲,褲子塞進黑色長統靴里。在參加舞會和音樂晚會時,人們一般都要穿深色西服或晚禮服,有時也穿夾克衫。
4. 天然水晶岩鹽,可以製作成水晶鹽燈有凈化空氣緩解壓力助睡眠的效果。
5.黑核桃,這是巴基斯坦國特產,生長在巴基斯坦西部地區迪爾附近非常稀有,目前就剩下3–5棵樹能夠結出成熟的果樹,所以顯得更加珍貴。市面上根本見不到黑核桃手串或是念珠,其原因就是稀少和不可多得性,具有一定的收藏價值。
6.松子,和國內的松子比,巴基斯坦松子的特點就是粒大、皮薄,味道香甜,非常容易剝。只是和當地製作有關,相貌有點醜陋,有點容易臟手。不過近年也有拋光處理的,看上去要好看多了,如果經過那裡,不妨買點當地松子嘗嘗。
巴基斯坦伊斯蘭共和國(烏爾都語:اسلامی جمہوریہ پاکستان;英語:Islamic Republic of Pakistan)簡稱巴基斯坦,意為「聖潔的土地」、「清真之國」。95%以上的居民信奉伊斯蘭教,是一個多民族伊斯蘭國家。國語為烏爾都語。
巴基斯坦位於南亞次大陸西北部,南瀕阿拉伯海,東接印度,東北鄰中國,西北與阿富汗交界,西鄰伊朗。海岸線長980公里。南部屬熱帶氣候,其餘屬亞熱帶氣候。首都伊斯蘭堡,前首都卡拉奇是最大城市。
巴基斯坦原是英屬印度的一部分。1947年8月14日英國實行印巴分治,巴基斯坦成為英聯邦的一個自治省。1956年3月23日,巴基斯坦伊斯蘭共和國成立。
巴基斯坦是經濟快速增長的發展中國家,是世界貿易組織、伊斯蘭會議組織、77國集團、不結盟運動和英聯邦成員國。
網路-巴基斯坦特產
E. 各國見面禮節
美國
美國人在待人接物方面,具有下述四個主要特點:
第一、隨和友善,容易接近。
第二、熱情開朗,不拘小節。
第三、城府不深,喜歡幽默。
第四、自尊心強,好勝心重。
加拿大
加拿大的基本國情是地廣人稀。特殊的環境對加拿大人的待人接物有一定影響。一般而言,在交際應酬中,加拿大人最大的特點是既講究禮貌,又無拘無束。加拿大國民的主體是由英法兩國移民的後裔所構成的。一般而言,英裔加拿大人大多信奉基督教,講英語。性格上相對保守內向一些。而法裔加拿大人則大都信奉天主教,講法語,性格上顯得較為開朗奔放。與加拿大人打交道要了解對方情況,然後再有所區別的加以對待。
法國
與英國人和德國人相比,法國人在待人接物上表現是大不相同的。主要有以下特點:
第一,愛好社交,善於交際。對於法國人來說社交是人生的重要內容,沒有社交活動的生活是難以想像的。
第二,詼諧幽默天性浪漫。他們在人際交往中大都爽朗熱情。善於雄辯高談闊論,好開玩笑,討厭不愛講話的人,對愁眉苦臉者難以接受。受傳統文化的影響, 法國人不僅愛冒險,而且喜歡浪漫的經歷。 第三,渴求自由,紀律較差。在世界上法國人是最著名的「自由主義者」。「自由、 平等、博愛」不僅被法國憲法定為本國的國家箴言,而且在國徽上明文寫出。 他們雖然講究法制,但是一般紀律較差,不大喜歡集體行動,與法國人打交道,約會必須事先約定,並且准時赴約,但是也要對他們可能的姍姍來遲事先有所准備。
第四,自尊心強,偏愛「國貨」。法國的時裝、美食和藝術是世人有口皆碑的,在此影響之下,法國人擁有極強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在他們看來,世間的一切都是法國最棒。與法國人交談時,如能講幾句法語,一定會使對方熱情有加。
第五,騎士風度,尊重婦女。在人際交往中法國人所採取的禮節主要有握手禮、擁抱禮和吻面禮。
德國
德國人在待人接物所表現出來的獨特風格,往往會給人以深刻的印象。
第一,紀律嚴明,法制觀念極強。
第二,講究信譽,重視時間觀念。
第三,極端自尊,非常尊重傳統。
第四,待人熱情,十分注重感情。
必須指出的是,德國人在人際交往中對禮節非常重視。與德國人握手時,有必要特別注意下述兩點。一是握手時務必要坦然地注視對方,二是握手的時間宜稍長一些,晃動的次數宜稍多一些,握手時所用的力量宜稍大一些。重視稱呼,是德國人在人際交往中的一個鮮明特點。對德國人稱呼不當,通常會令對方大為不快。一般情況下,切勿直呼德國人的名字。稱其全稱,或僅稱其姓,則大都可行。與德國人交談時,切勿疏忽對「您」與「你」這兩種人稱代詞的使用。對於熟人、朋友、同齡者,方可以「你」相稱。在德國,稱「您」表示尊重,稱「你」則表示地位平等、關系密切。
波蘭
在人際交往中,波蘭人的舉止優雅,語言文明,彬彬有禮,是世人有口皆碑的。同外人打交道時,波蘭人對稱呼極其重視。他們的習慣,是要盡可能地採用鄭重其事一些的稱呼。對於男士,波蘭人言必稱「潘」。對於婦女,他們則非要稱之為「帕那」或「帕妮」不可。在社交場合問候他人時,波蘭人肯定會對對方以「您」相稱。他們假如與對方以「你」相稱,則多半意味著雙方關系十分密切,彼此相交已非一日。按照波蘭人的習慣,自己在交際場合被介紹給他人之後,必須要主動同對方握手為禮,同時還要報上自己的姓名,不然即為失禮。在波蘭,最常用的見面禮節有握手禮和擁抱禮。在波蘭民間,吻手禮則十分通行。一般而言,吻手禮的行禮對象應為已婚婦女,行禮的最佳地點應為室內。在行禮時,男士宜雙手捧起女士的手在其指尖或手背上象徵性輕吻一下,假如吻出聲響或吻到手腕之上,都是不合規范的。
俄羅斯
在人際交往中,俄羅斯人素來以熱情、豪放、勇敢、耿直而著稱於世。在交際場合,俄羅斯人慣於和初次會面的人行握手禮。但對於熟悉的人,尤其是在久別重逢時,他們則大多要與對方熱情擁抱。在迎接貴賓之時,俄羅斯人通常會向對方獻上「麵包和鹽」。這是給予對方的一種極高的禮遇,來賓必須對其欣然笑納。在稱呼方面,在正式場合,他們也採用「先生」、「小姐」、「夫人」之類的稱呼。在俄羅斯,人們非常看重人的社會地位。因此對有職務、學銜、軍銜的人,最好以其職務、學銜、軍銜相稱。依照俄羅斯民俗,在用姓名稱呼俄羅斯人時,可按彼此之間的不同關系,具體採用不同的方法。只有與初次見面之人打交道時,或是在極為正規的場合,才有必要將俄羅斯人的姓名的三個部分連在一道稱呼
澳大利亞
澳大利亞人見面習慣於握手,不過有些女子之間不握手,女友相逢時常親吻對方的臉。澳大利亞人大都名在前,姓在後。稱呼別人先說姓,接上先生,小姐或太太之類。熟人之間可稱小名。
墨西哥
在墨西哥熟人見面時所採用的見面禮節,主要是擁抱禮與親吻禮。在上流社會中,男士們往往還會溫文而雅地向女士們行吻手禮。通常,他們最慣於使用的稱呼是在交往對象的姓氏之前,加上「先生」、「小姐」或「夫人」之類的尊稱。前去赴約時,墨西哥人一般都不習慣於准時到達約會地點。在通常情況下他們的露面總要比雙方事先約定的時間晚上一刻鍾到半個小時左右。在他們看來這是一種待人的禮貌。
阿根廷
阿根廷人在日常交往中所採用的禮儀與歐美其他國家大體上是一致的,並以受西班牙影響為最。阿根廷人大都信奉天主教,所以一些宗教禮儀也經常見諸阿根廷人的日常生活。在交際中,普遍採取握手禮。在與交往對象相見時,阿根廷人認為與對方握手的次數是多多易善。在交際場合,對阿根廷人一般均可以「先生」「小姐」或「夫人」 相稱。
巴西
從民族性格來講巴西人在待人接物上所表現出來的特點主要有二。一方面,巴西人喜歡直來直去,有什麼就說什麼。另一方面,巴西人在人際交往中大都活潑好動,幽默風趣,愛開玩笑。目前,巴西人在社交場合通常都以擁抱或者親吻作為見面禮節。只有十分正式的活動中,他們才相互握手為禮。除此之外,巴西人還有一些獨特的見面禮。其一,握拳禮。其二,貼面禮。其三,沐浴禮。
埃及
握手禮——禁忌是不要用左手
擁抱禮——力度適中
親吻禮——根據交往對象不同分為:
吻面禮,一般用於親友之間,尤其是女性之間。
吻手禮,向尊長表示謝意或是向恩人致謝時使用。
飛吻禮,多見於情侶之間。
南亞搖頭禮
在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尼泊爾、斯里蘭卡等國,人們相互交往時,往往彬彬有禮地搖頭。他們的表敬禮俗是:向左搖頭則表示贊同、尊重或認可;點頭則表示不同意。這恰恰與中國的"搖頭不算點頭算"相反.
阿富汗
阿富汗人嚴守伊斯蘭教規,十分注重禮節禮貌,見面禮為伊斯蘭傳統:用右手按住胸口,頻頻點頭,並說:「安技嘎利貢」(意為「願真主保佑您」),以示尊敬對方。
阿富汗人和其他伊斯蘭國家人民一樣,多認為白色是泛阿拉伯顏色,象徵自由與和平,綠色象徵大自然,白色黑色象徵伊斯蘭教。阿富汗國旗中央寫著「萬物非主,唯有安拉,穆罕默德就是安拉的使者。
阿富汗人對伊斯蘭教十分虔誠,在飲食習慣方面受伊斯蘭教影響極深。普通阿富汗人日常以烤餅和蔬菜為主,主食為麵食玉米面餅,口味較重,不怕油膩,食量較大,喜愛燜、煮、烤、炸烹制的菜餚。
阿富汗人好客,待客誠懇、熱情,不管是否伊斯蘭教徒,一視同仁。肉食品以牛、羊肉為主,忌食豬肉,不吃海味和魚蝦之類。全羊款待貴賓為甚高的禮儀。
阿富汗人進餐時用右手抓飯。當地用果汁製成的「雪耳碧」被視為最上等的飲料。
阿富汗人喜喝茶,當地最好的茶為「無籽葡萄茶」。喜愛水果。遵循《古蘭經》訓戒不喝酒。
巴基斯坦人見面通常要先說一句「真主保佑」,社交活動中所行的見面禮節主要是握手禮。巴基斯坦人與故舊久別重逢擁抱對方時,先將頭靠左邊擁抱一次,接著再向右邊擁抱一次,最後還要再向左邊擁抱一次。巴基斯坦婦女與親屬見面時,除行擁抱禮以外,還要互吻對方的面頰和額頭。巴基斯坦穆斯林還會向熟人或來客行「按胸禮」:向對方躬身點頭,口頌「真主保佑」並用右手按住左胸,以此表示祝福。
巴基斯坦人有用花環歡迎嘉賓的習俗。巴基斯坦的國花是茉莉花,原產於巴基斯坦,全國廣為種植,也是交往中的最佳禮品。
巴基斯坦
巴基斯坦人喜愛綠色、金色、銀色和其它艷色,喜愛穆斯林象徵吉祥幸運的新月和星星。新月和星是該國國旗圖案主體。
主食是麵食和大米,如粗面烙餅和抓飯。副食主要為牛肉、羊肉、雞肉和雞蛋,豆製品。烹調以煮、炸為主,有生食蔬菜之習。口味偏甜、辣,不喜過咸。
巴基斯坦人平日愛喝奶茶、牛奶和酸奶。在進餐往往以冰水佐餐。巴基斯坦人用餐時喜歡用右手抓取食物。正規宴請則使用刀叉。
巴基斯坦人飲食禁忌為不吃豬肉、自死亡物、動物的血和非按教規宰殺之物,不吃母雞、甲魚、螃蟹、海狗、禾花雀,不吃魚肚和海參。不飲用酒和含有酒精的一切飲料。
巴基斯坦人認為黑色象徵著消極。「13」和「420」代表災難與厄運。巴基斯坦人往往星期五不辦公。不歡迎的禮品有酒、豬皮或豬鬃製品、帶有女性圖片的書刊和雕塑,等
不丹族和尼泊爾族均屬於喜瑪拉亞山地民族,具有謙和溫順的民族性格,其風俗和禮儀與我國藏族相近,主要禮儀有:獻哈達,磕頭,饋贈,鞠躬以及敬酒敬茶。
不丹
不丹農村民間不少地方女子的地位高於男子。按照不丹民俗,婚後男方必須入贅女方家,由女兒照顧父母,因此,女兒繼承大部分財產。不丹有些村落,只要經丈夫同意,妻子甚至有同時再嫁他人的自由。
不丹人以大米、玉米、蕎麥為主食,喜吃酥油、糌粑、辣椒。不丹烹調異常辛辣,以辣椒為蔬菜,而非調料,任何菜餚均都加入大量干辣椒,喜歡生辣椒涼拌做沙拉。
不丹人也吃餃子。
不丹農村還保有淳樸好客傳統:客人來訪則全家人攜酒到村口為客人洗塵,備米飯、燉肉款待。宴請客人時,主婦要站立一旁,為客人斟酒,客人離別時主家要執酒送到村外。
不丹不論男女或各階層僧俗,幾乎人人吃檳榔。
朝鮮
朝鮮人在公共場合非常注重禮儀。與外人相見行鞠躬禮,並且同時問候對方「您好!」在行禮時,通常不準頭戴帽子,手提物品。在一般情況下,主人要先向客人施禮,晚輩、下屬要先向長輩、上級施禮。對方也必須鞠躬還禮。
朝鮮人有著尊老、敬老的良好傳統。在朝鮮民間,晚輩在拜見長輩時,有時要行跪拜禮。
在日常交往中,朝鮮人習慣稱乎職務、職稱。 「金」、「李」、「朴」、「崔」、「鄭」合稱「朝鮮五大姓」。
朝鮮人日常活動一般都穿西裝。在節日和喜慶之時,他們則有穿著本民族服裝的習慣。婦女通常都穿短襖、長裙。男子的民族服裝有襖、褲、坎肩、長袍,等等。歷史上朝鮮人所穿的民族服裝一向以白色為主。故有「白衣民族」之稱。朝鮮也因此被人稱作「白衣之國」。
朝鮮主食是米面,其中米飯、打糕、冷麵、餃子湯最受歡迎,是待客時的上佳之選。朝鮮菜餚大多偏辣、偏酸。烹調忌油膩,不放糖、花椒等佐料,名聲最大的朝鮮菜有泡菜、烤牛肉、人參雞,等等。朝鮮人大都愛吃狗肉。
朝鮮人一般都愛喝酒,日常飲料則為涼白開水或清茶。朝鮮人主要的飲食禁忌是,不吃鴨子、羊肉或肥豬肉。朝鮮人的餐具講究冬用銅碗,夏用瓷碗。用餐的時候,講究尊老的朝鮮人,一定要先給長輩盛飯,長輩先動筷子。
朝鮮人對金達萊花(即杜鵑花)有著特殊的感情,認為是其民族的化身,並且象徵著繁榮昌盛,幸福永存,因此將她作為國花。對於木槿花,朝鮮人也極為昵愛,認為她象徵著堅毅不屈。因此,也有人說朝鮮的國花是木槿花。朝鮮人最欣賞的動物,是熊和虎。前者,被視為其民族的祖先。後者,在民間則被當作山神。過去,朝鮮人普遍崇拜太陽神,認為白色代表陽光,所以他們對白色厚愛。
朝鮮人很不喜歡「4」這個數字,因為它的發音與「死」類似,被視為只會預示著厄運。
朝鮮人遞接東西以用雙手為佳。在他人面前,不得吐痰、擤鼻涕、掏耳朵
菲律賓
菲律賓人天性和藹大方,善於交際。會面禮節是握手。對長輩是極其尊重,晚輩對長輩要恭恭敬敬地欠身鞠躬,有的則會上前輕吻對方的手背,以示敬重之意。年輕姑娘見到長輩時,往往會上前輕吻對方的兩頰為禮。由於天氣炎熱,菲律賓的穆斯林有時在室外不戴帽子,相互見面往往會行「摸手禮」。但不戴帽子的穆斯林致意時,必須先用左手捂住自己的頭部,以示敬重。
受西方文化的影響,在菲律賓的上流社會中,「女士優先」十分流行。在鄉村婦女的地位依舊很低
菲律賓人非常好客。歡迎嘉賓通常會敬獻茉莉花編成的花環。
由於在歷史上有相當長的一段時期菲律賓曾是西班牙的殖民地,故菲律賓人的姓名大都是西班牙式的。
菲律賓人主食以米飯為主,副食為肉、蛋、禽、海鮮、蔬菜等等,菲律賓烹調趨向於清淡。但用餐時,絕大多數卻慣於在菜餚里多放調味品,尤其是那些香辣的調味品。
在日常生活之中,菲律賓人不分男女老幼,都十分愛喝啤酒。不少愛嚼甘蔗、檳榔,伊戈羅人平時還喜歡咀嚼煙葉。
許多菲律賓人習慣用叉和匙並用進食,上流社會流行刀叉進餐。廣大鄉村依舊習慣右手抓食食物。
在宴請活動中邀請方務必要多次進行邀請,以示誠意;在主人第一次敬酒或為客人上菜時,客人務必表示謙讓,客人不要在主人落座前就座。
韓國
在正式交際場合,韓國人一般都採用握手作為見面禮節。韓國婦女一般不與男子握手,而往往代之以鞠躬或者點頭致意。韓國人在不少場合有時也同時採用先鞠躬、後握手的方式;同他人告別時,若對方是有地位、身份的人,韓國人往往要多次行禮達三五次之多。個別的韓國人甚至講一句話道別,行一次禮。
在一般情況下,韓國人在稱呼他人時愛用尊稱和敬語,稱呼對方頭銜。
韓國人非常講究預先約定,遵守時間,並且十分重視名片的使用。國飲食以辣、酸為主要特點。主食主要是米飯、冷麵。他們愛吃的菜餚,則主要有泡菜、烤牛肉、燒狗肉、人參雞等等。韓國菜的品種並不太多,而且其中的絕大多數都比較清淡。
韓國飲料較多。韓國的男子通常酒量都不錯,對燒酒、清酒、啤酒往往來者不拒。韓國婦女則多不飲酒。韓國人通常不喝稀粥清湯,認定只有窮人才會如此。韓國人一般都不吃過膩、過油、過甜的東西,並且不吃鴨子、羊肉和肥豬肉。
哈薩克
哈薩克人極其重視文明禮貌。待人接物的信條是:「對長者要尊敬,對幼小要扶持,對友人要忠誠。」常用的見面禮節主要有:其一,握手禮。其二,親吻禮。它一般使用於親朋好友之間。其三,是注目禮。它是夫妻之間在大庭廣眾之前所採用的見面禮節。其四,是屈膝禮。哈薩克婦女面對對方,欠身屈膝。其五,是撫胸禮。遇到尊長或接待來賓時,哈薩克人的傳統禮節,是右手按胸,躬身約30度左右施禮。
哈薩克人有兩個獨特禮節:第一,哈薩克人在與別人見面或者交談時,大都忌諱脫去帽子。被有人戲稱為「戴帽禮」;第二,哈薩克人在問候別人之時,一般都是首先問候對方「牲畜平安」,接下來才會問候對方「全家平安」。
哈薩克人以肉食為主,麵食為輔,主要是羊肉,兼以牛肉。也吃馬肉、駝肉及各種乳製品,「饢」,喜食抓飯與面條。蔬菜品種不多,其中主要有黃瓜、西紅柿、蔥頭、捲心菜,等等。在製作菜餚時,他們口味較重,偏好甜、辣、酸,愛用胡椒和番茄醬。
哈薩克、烏茲別克族作為穆斯林,忌食豬肉、自死之物、動物的血以及未誦安拉之名宰殺之物。一般都禁飲酒。
俄羅斯族通常不吃海參、海蟄、烏賊和木耳,有的不吃蝦和雞蛋。不禁酒,也不禁食豬肉。平日以麵包為主。
哈薩克人設宴一般都講究上羊肉,用羊頭招待客人。牛奶等奶製品為上佳飲料用於待客。客人赴宴,要先從自己的盤子里取一些羊肉,請女主人品嘗,以示對主人的敬重和感謝。哈薩克人用右手直接抓取食物,只有在很正規的社交宴請之中才使用刀叉
馬來西亞
馬來西亞不同民族採用不同的見面禮節。馬來人的常規作法是向對方輕輕點頭,以示尊重。馬來人傳統的見面禮節,是所謂「摸手禮」。它的具體作法為:與他人相見時,一方將雙手首先伸向對方,另一方則伸出自己的雙手,輕輕摸一下對方伸過來的雙手,隨後將自己的雙手收回胸前,稍舉一下,同時身體前彎呈鞠躬狀。
馬來西亞的華人與印度人同外人見面時,則大多以握手作為見面禮節。
馬來人通常只有自己的名字,而沒有固定的姓氏,兒子以父名為姓,父親則又姓祖父的名字。
馬來西亞的國花為扶桑花,在馬來西亞叫作「班加拉亞」。
馬來西亞以伊斯蘭教為國教,飲食習俗禁酒,喜歡飲用椰子水、紅茶、咖啡,等等。馬來西亞的穆斯林不吃豬肉,不吃自死之物和血液。不使用一切豬製品。通常吃米飯,喜食牛肉,極愛吃咖喱牛肉飯,並且愛吃具有其民族風味的「沙爹」烤肉串。
馬來西亞的印度人不吃牛肉,但是可以吃羊肉、豬肉和家禽肉。
馬來人一般十分好客,他們認為:客人在主人家裡若不吃不喝,等於不尊敬主人。平常用餐時只用右手抓食食物,左手被視為「不潔之手」,禁用其取食食物或飲料。只有在十分正規的宴請中,馬來西亞人才以刀叉進餐
蒙古
蒙古人極為熱情好客,有時也與別人握手為禮。不過更愛採用民族見面禮:其一,是請安禮。男子單曲右膝,右臂自然下垂;女子則須雙膝彎曲。其二,是躬身禮。先將雙手高舉過頭,隨後將右手捂在胸前,同時躬身,以示敬意。其三,是擁吻禮。即與行禮對象擁抱並親吻。
蒙古人歡迎佳賓通常舉行迎賓儀式:儀式之一,是獻哈達;儀式之二,是敬奶茶;儀式之三,是吸鼻煙。
在蒙古民間,與他人相見時所用的問候語,往往先詢問對方 「牲畜是否平安」。
蒙古人主食主要是肉類和乳製品。忌吃魚,禁吃蝦、蟹、海味,以及所謂「三鳥」內臟。
通常蒙古人食量較大。 傳統佳餚有「手抓肉」、「烤全羊」、「石烤肉」、「羊背子」等等。在吃肉時,蒙古人一般用手撕而食之,或以刀子割食。吃著名的「手抓飯」時,則須以手直接進行抓食。
蒙古人主要飲料,有馬奶酒和奶茶。蒙古人多能飲酒。向貴賓敬酒時,他們往往同時載歌載舞。
日本
日本人通常以鞠躬作為見面禮節。在鞠躬的度數、時的長短、次數等方面還有其特別的講究。行鞠躬禮時手中不得拿東西,頭上不得戴帽子。日本有時還一面握手一面鞠躬致敬。一般日本婦女,尤其是日本的鄉村婦女,只是鞠躬。
在日本鄉村民間,送別親友往往還會向對方行跪禮或搖屐禮。婦女所行的為跪禮,即屈膝下跪,男子所行的搖屐禮,手持木屐在空中搖動。
日本人與他人初次見面時,通常都要互換名片,否則即被理解為是不願與對方交往。
在交際場合,日本人的信條是「不給別人添麻煩」。因此,忌諱高聲談笑。但是在外人面前則大都要滿臉笑容。日本人認為這是禮貌。
日本飲食一般稱之為和食或日本料理,可歸納為「五味」、「五色」與「五法」。「五味」為:春苦、夏酸、秋滋、冬甜,澀味。 「五色」是:綠春,朱夏,白秋,玄冬,再就是黃色的廣泛運用。所謂「五法」指烹飪方法:蒸、燒、煮、炸、生吃五種。
日本人的飲食禁忌為:不吃肥豬肉和豬的內臟,也有一些人不喜歡吃羊肉和鴨肉。日本人非常愛喝酒,人們普遍愛好飲茶。
日本人在用餐時,有「忌八筷」之說:其一,是忌舔筷;其二,是忌迷筷,即不準拿著筷子在飯菜上晃來晃去;其三,是忌移筷,即不準夾了一種菜又夾另一種菜,;其四,是忌扭筷,即不準將筷子頭反過去,吞在口裡;其五,是忌插筷,即不準將筷子插在飯菜里,或是把它當作叉子,叉起飯菜吃;其六,是忌掏筷,即不準用筷子在飯菜里扒來扒去;其七,是忌跨筷,即不準把筷子跨放在碗、盤之上;其八,是忌別筷,即不準用筷子當牙簽用。
斯里蘭卡
斯里蘭卡人喜歡社交,樂予助入,友善謙卑。大多數人信仰佛教,相見或告別時,一般雙手合十,表示敬意、歡迎或歡送。接待客人時常為客人戴上花環。
斯里蘭卡受英國文化影響,保留不少英國習慣,如講禮貌,會談或會議之前有向客人獻茶的習慣。
在農村,等級觀念依然很強,
斯里蘭卡人非常喜歡鮮花,特別是蘭花等五彩繽紛的鮮花。斯里蘭卡人喜歡大紅色、白色、咖啡色、黃色、天藍色、草綠色和黑色,而且還喜歡帶有宗教和古代神話色彩的顏色和圖案。烏鴉在斯里蘭卡彼視為神鳥和吉祥物,因而受到人們的敬仰和崇拜。
斯里蘭卡人一日三餐,相隔時間較長,早餐在6點半左左,午餐在1點鍾以後,晚餐在9點鍾以後。大米是斯里蘭卡人的主食,愛吃帶有辣味的萊餚。
斯里蘭卡許多生活習慣類似印度,喜食雞肉,菜多放咖哩、辣椒、椰子油,味道辛辣且濃烈,喜歡用麵包果、芭蕉花、茄瓜等材料煮成小碟的咖哩拌飯。
民間一般習慣用手抓食進餐,米飯一般盛在盤子里或芭蕉葉上,加上各種小菜,再澆上一種豆汁或椰肉湯,用手捏合拌勻送入口中。飯桌上一般為每人准備一碗清水和一杯冷開水(在農村中往往是生水)。清水用來飯前、飯後洗手,冷開水一邊吃飯一邊飲用。
但上層和外交場合使用刀叉。
斯里蘭卡是當今世界上的第三大茶葉生產國也是最有名的紅茶加工國。斯里蘭卡沒有英國人在茶中加奶的習慣。
泰國
泰國人交際應酬所用最多的見面禮節,是帶有濃厚佛門色彩的合十禮,並且同時問候對方「您好!」在一般情況下,行合十禮之後,即不必握手。行合十禮時,晚輩要先向長輩行禮;身份、地位低的人要先向身份、地位高的人行禮。對方隨後亦應還之以合十禮,否則即為失禮。
泰國人習慣以「小姐」、「先生」等國際上流行的稱呼彼此相稱。在稱呼對方時,為了表示友善和親近,直接稱呼其名。跟外人打交道時,泰國人頗有涵養,一貫講究「溫、良、恭、儉、讓」,並且總是喜歡面含微笑,細聲低語。
泰國人不喝熱茶喜好凍茶。喝果汁時在其中加入少許鹽末。
泰國人口味不愛過咸過甜或紅燒,喜辛辣、鮮嫩。愛往菜餚中加入辣醬、魚露或味精。用餐時多慣於圍繞著低矮的圓桌跪膝而坐,以右手抓取食物享用。
新加坡
新加坡人在社交場合與他人所行的見面禮節多為握手禮。由於文化多元化,新加坡的禮儀與習俗也呈現多樣化:華人習慣於拱手作揖或鞠躬;而馬來人採用 「摸手禮」。新加坡人特別強調笑臉迎客,彬彬有禮。
新加坡政府強調「不學禮,無以立」,而且專門編定了《禮貌手冊》。
新加坡飲食習慣往往受廣東、福建、海南和上海影響。口味喜清淡,偏甜;而馬來人忌食豬肉、狗肉、自死之物和動物的血,不吃貝殼類動物,不飲酒;印度人則絕對不吃牛肉。在用餐時,不論馬來人還是印度人都不用刀叉、筷子,而慣於用右手直接抓取食物,忌用左手取食。
新加坡華人大都喜歡飲茶。
印度
印度交際應酬禮節繁多:合十禮、擁抱禮、貼面禮、摸腳禮、舉手禮等。也流行握手禮。印度人迎接嘉賓往往要向對方敬獻用鮮花編織而成的花環。印度人以往對等級、地位、身份極其關注。印度所特有的種姓制度分為四個等級:其一,「婆羅門」,即僧侶;其二,是「剎帝利」,即名門、貴族;其三,是「吠舍」,即平民;其四,是「首陀羅」,即賤民。此外,還有 「不可接觸的賤民」,叫作「哈里真」。傳統的種姓制度廣遭非議,但影響猶在。
印度人主食有大米及麵食,烹調方式有炒、煮、燴三種,喜加入各種香料,尤其是辛辣類香料。印度食素者特別多,而且社會地位越高的人越忌葷食。根據教規,印度教教徒和錫克教教徒不吃牛肉,伊斯蘭教徒不吃豬肉,耆那教徒則既忌殺生,又忌肉食。
印度人用餐習慣右手抓食。
F. 巴基斯坦總統宣布辭職的電視講話里後面照片中戴帽子的人是誰
你問的那位是巴基斯坦的國父---穆罕默德·阿里·真納(Muhammad Ali Jinnah)。
我以前也覺得挺納悶的,來到巴基斯坦後看到很多他的照片,問了巴基斯坦朋友好幾次才記住名字。中國人大多隻知道甘地。穆罕默德·阿里·真納帶領巴基斯坦獨立,擔任巴基斯坦的第一任總統,非常受尊敬。
在網路上搜下就有很多他的信息了。
1876年12月25日,真納誕生在卡拉奇市一個商人的家庭。不滿十八歲就在英國取得了律師資格。兩年後,他回到印度,不久便成了孟買地區頗負聲望的律師。一八九六年,他開始從事政治活動,參加了印國大黨。一九一三年加入全印度穆斯林聯盟。一九二一年因政見分歧與國大黨決裂。三十年代後期到四十年代初,印度民族解放運動有了新的高漲。與此同時,由於歷史、宗教、語言和文化等方面的差異,九千萬穆斯林民族要求建立獨立國家的呼聲也日益強烈。真納積極投入這一斗爭。在他的組織領導下,全印穆斯林聯盟成為印度穆斯林中影響最大的政治組織。一九四○年三月二十二日至二十四日,全印穆斯林聯盟在真納的主持下,在拉合爾舉行會議,通過了歷史性的《巴基斯坦決議》。同年三月二十三日,真納在來自印度各地的十萬穆斯林集會上宣布,「在印度的西北部和東部(現為孟加拉國)這兩個穆斯林民族佔多數的地區應當成立擁有獨立、主權的國家」。後來,這一天就成了巴基斯坦的國慶日。
為了建立巴基斯坦,以真納為首的全印穆斯林聯盟一方面要和企圖繼續維持其統治的殖民主義者斗爭,另一方面還要排解印度和穆斯林兩大民族之間的某些紛爭,消除穆斯林族內部的一些意見分歧。任務是非常復雜而艱巨的。這時,真納不顧年邁體衰,走遍印度各地,把穆斯林群眾發動和組織起來。正如真納所說的:「世界上沒有什麼力量能阻止巴基斯坦的建立。 」在印度和穆斯林民族解放運動的打擊下,英國的殖民統治終於崩潰了。一九四七年八月十四日,巴基斯坦宣告獨立,真納擔任巴基斯坦的第一任總統。一九四八年九月十一日,真納因為積勞成疾而逝世。
G. 巴基斯坦風俗習慣
巴基斯坦屬保守的伊斯蘭國家。外國人要遵守穆斯林國家的風俗。女士上街不要穿過透過露的服裝,不要穿短裙,最好有男士陪同。盡量不接觸女性身體,對蒙面女士不要盯著看。男士不得進入女性卧室,不與女士握手,女士如先出手欲與男士握手,可握手。
清真寺內不要大聲說笑。伊斯蘭國家禁酒,在公共場合絕對不能飲酒。禁忌與豬有關的圖畫和食品,如逢穆斯林齋月,白天進水進食、抽煙盡量避開人群。
穆斯林的主要宗教活動有每年的朝覲、每天五次祈禱、每年的《古蘭經》朗誦比賽等。
巴基斯坦人喜歡吃香辣的食品,他們用胡椒、姜黃等做的咖哩食品聞名世界。巴基斯坦菜,無論是肉、魚、豆類,還是蔬菜,絕大多數是辣的,泡菜也是辣的。沒有炒菜的習慣,無論是牛肉、羊肉、魚或是各種豆類、蔬菜,均燉得爛熟。
吃飯時不要用左手給他們遞東西,他們認為左手是臟的,只用右手。
對巴基斯坦人要稱呼姓,並加上對方的頭銜。通用烏爾都語。
(7)巴基斯坦傳統帽子擴展閱讀:
巴基斯坦入出境須知:
須持有效護照及簽證從巴開放口岸入境,護照有效期應在半年以上。入境時應填好入境卡,持有效護照和簽證,經邊檢、海關檢驗後方可入境。
入境後若需延長停留時間,可在巴內政部護照簽證處辦理簽證延期手續。
巴基斯坦在5、6、7、8、9月天氣炎熱,來巴中國公民應注意防暑降溫,可攜帶一些清涼油、風油精等葯品。在夏天,建議攜帶醫治腸胃疾病的葯品,預防因飲食不潔引發的腸胃疾病。
巴基斯坦城市都有國立醫院和私人診所,能夠保證一般常見病的治療。但在農村、邊遠山區基本上無醫無葯,衛生條件較差。巴是肝炎疾病的高發區,其他傳染疾病主要有霍亂和瘧疾。
H. 為什麼殘奧會上巴基斯坦代表團舉著一面黑色的國旗
挺奇怪啊 ,巴基斯坦國旗不是綠色的么 。咱們兄弟怎麼了,心情不好啊?
I. 巴基斯坦的習俗
真納帽和面罩巴基斯坦男人除穿白色長褲和各式上衣外,冬天很多人戴一種稱為「真納帽」的皮帽。婦女按伊斯蘭教要求進行裝扮,用長袍、長褲和罩衫遮住全部身體。
大多數的巴基斯坦婦女在戴頭巾這一點上與阿拉伯婦女有所不同,她們並不是用頭巾把耳朵和頭發包嚴實,而只是用一種薄紗巾鬆鬆地搭在頭上、將垂下來的部分再搭在肩上或胸前即可。
而只有一部分來自山區等落後和非常保守家庭的婦女出行時會戴上那種只在眼睛處留下幾個小孔或者像針織的「網眼」的「面罩」。
巴基斯坦人喜歡吃香辣的食品,他們用胡椒、姜黃等做的咖哩食品聞名世界。巴基斯坦菜,無論是肉、魚、豆類,還是蔬菜,絕大多數是辣的,泡菜也是辣的。他們沒有炒菜的習慣,無論是牛肉、羊肉、魚或是各種豆類、蔬菜,均燉得爛熟。
巴基斯坦人的主食為麵粉和大米,一種名叫「恰巴提」的粗面餅最受歡迎,還有油餅、油炸土豆餡「三角」。人們也普遍食用西式點心和麵包。大米常常加上各種作料做成黃油抓飯和肉抓飯。
巴基斯坦的國教為伊斯蘭教,伊斯蘭教徒佔全國人口總數的95%。少數信奉基督教、印度教和錫克教等。
(9)巴基斯坦傳統帽子擴展閱讀:
巴基斯坦憲法規定烏爾都語為國語。主要民族語言有旁遮普語、信德語、普什圖語和俾路支語等。長久以來巴基斯坦都將英語作為自己的官方語言,這讓在民間普及率非常高的本土語言烏爾都語陷入尷尬。
不過,這種局面很快將被打破。巴基斯坦最高法院頒布命令:政府部門將烏爾都語定為國家官方語言,全面取代英語的地位。,巴基斯坦國內語系繁雜,地方土語和方言多達幾十種。該國主要用語共6種,其中包括旁遮普語、信德語和烏爾都語。
J. 巴基斯坦禮儀基本有哪些
巴基斯坦主要禮儀、習俗及禁忌
1.相見禮儀
人們見面後除相互問好、握手或擁抱之外,還要說一聲「阿斯蘭姆阿萊古姆」,意即「真主保佑你」或「真主賜你平安」等祝福的話語。巴基斯坦人的搖頭和點頭是與我們的搖頭和點頭的含義正好相反,他們見面後要彬彬有禮地搖頭,是表示贊賞、肯定的意思。如果碰到點頭就是否定的意思。
巴基斯坦人相見後施行的拿手禮也是比較特別的,這是在男性穆斯林教徒間施行的禮儀,方法是雙方單腿成弓形狀,雙手相握,右手的拇指要交叉在裡面,左手要輔握在外面,兩人右肩緊靠在一起,同時口裡誦念經文或相互祝福。
2.服飾禮儀
巴基斯坦的男人在正式場合多為傳統西服,喜歡戴帽子。在非正式場合,男人多為休閑服。最特別的是婦女.傳統中要求婦女的臉不能露在外面,更不能讓男人看見,所以.她們必須戴上「蓋頭」和「面紗」。蓋頭其實就是一頂帽子,不過很大,能把頭發、耳朵、脖子包裹住。再戴上面紗,從頭頂到兩肩處全部遮住,兩隻眼睛只能從面紗孔中向外看東西。據說,雖然戴面紗,但她們看外界的東西並沒有什麼妨礙,而是別人看不見她們的真面目。外人絕對不能動婦女的蓋頭和面紗,否則,就是大大的失禮。不喜歡黑色,翡翠綠最盛行,巴基斯坦人還喜愛金色、銀色和其它艷色,喜愛穆斯林象徵吉祥幸運的新月和星星。新月和星是該國國旗圖案主體。
3.主要禁忌
巴屬保守的伊斯蘭國家,女士上街不要穿過透過露的服裝,不要穿短裙,最好有男士陪同。
要遵守穆斯林國家的風俗,盡量不接觸女性身體,對蒙面女士不要盯著看。男士不得進入女性卧室,不予女士握手,女士如先出手欲與男士握手,可握手。如欲與巴人,特別是女士合影拍照,要徵得對方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