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黑執事中的吹笛子的男人是一個什麼故事
老實說有點忘了TV中的情節了,只記得吹笛子那人會把年輕的小孩做成木偶,任人擺布。
這段話本來是來源於西方的一個故事,後來把他寫成了歌,而這歌又有好幾個版本,其中有一版是這樣的
Tom he was a piper's son,
He learnt to play when he was young;
But all the tunes that he could play
Was "Over the hills and far away."
Over the hills and a great way off,
The wind shall blow my top-knot* off.
Tom with his pipe made such a noise
That he pleased both the girls and boys,
And they stopped to hear him play,
"Over the hills and far away."
Over the hills and a great way off,
The wind shall blow my top-knot off.
所以應該是黑執事的情節借鑒了這個故事,才用這段話來說明的吧~
Ⅱ 吹笛子的男人是一個什麼樣的故事
談判專家周成燦(申河均飾)是警察危機談判小組的外部咨詢委員,每次談判都能夠冷靜地做好各種利弊衡量,快速抓住談判對象的心理,他從來不會表露出自己的真實情感,談判靠的更不是真心、同感之類的東西,而是與生俱來的能夠讓人信服的魔性聲音。
周成燦曾作為K集團的代表,與綁架員工的極端武裝恐怖集團談判,並成功救回四名人質,豈料卻使他的愛人身陷險境。成燦和首爾地方警察廳談判官汝明夏(趙允熙飾)偶然地合力進行談判,完全不同的談判理念引發了兩人之間的矛盾。
(2)世界名畫吹笛子的男孩的帽子擴展閱讀:
角色介紹
1、周成燦
過去曾是天才的企業談判專家,現在則是警察危機談判小組外部咨詢委員。談判時能夠快速抓住對方的心理,引導對話,從不會輕易表露出自己的真情感情。對他來說,不管是錢還是人命,信念還是愛情,一切都不過只是交易的砝碼而已。
2、汝明夏
首爾地方警察廳警員,警察危機談判小組所屬談判官。有十分嚴重的口吃,即使那樣也能從她的話里感受到她的真心。她很能夠理解別人,並且感同身受,如果說成燦是優秀的談判家,那麼她則是優秀的傾聽者。
3、尹熙成
TNN channel網站新聞的王牌主持人,他與成燦的聲音相比,又是另外一種給人以強烈信任色彩的聲音。他關心的只有收視率指標,對自己充滿信心,自我管理也很徹底。他有著很大的野心,盡管在電視台內部已經是連局長都無法碰觸的位置,熙成的最終目標則是進入政界。
Ⅲ 世界名畫有哪些
世界十大最昂貴名畫
畢加索的油畫《拿煙斗的男孩》以1億416萬美元的天價售出,一舉刷新繪畫作品拍賣的世界記錄,成為目前世界上最昂貴的畫。
文森特·凡·高1890年創作的《加謝醫生的肖像》,在1990年以8250萬美元的價格售出。
荷蘭畫家魯本斯的油畫
《毆打嬰兒》2002年易主,購買者竟不惜出資7350萬歐元。
《紅磨坊的舞會》雷若阿
1990
7810萬美元。
《沒鬍子的自畫像》
荷蘭
梵谷
1998年
7150萬美元。
十七世紀巴洛克風格天才藝術家魯賓斯一幅未見經傳的油畫《對無辜者的屠殺》曰前在倫敦的索斯比拍賣行以4950萬英鎊售出。
《雙臂抱胸的女人》畢加索
2000年
5560萬美元。
《鳶尾花》於1889年5月完成。鳶尾花是同向曰葵一樣,梵谷似乎也喜歡畫這種植物。
1892年,唐基(梵谷的朋友)以300法郎的價格將這幅畫賣給了評論家奧克塔夫·米爾博--梵谷最早的賞識者之一。這幅畫像許多其他的梵谷的畫一樣,在他死後不斷地買賣。
1988年在拍賣會上,有人叫出了5300萬美元的天價。
《夢》
西班牙
畢加索
1997年
4840萬美元。
《靜物》
保羅
塞尚
1999年
6050萬美元。
Ⅳ 《吹笛子的少年》這幅畫的介紹
馬奈(1832~1883),是19世紀下半葉對繪畫領域的革命起重要作用的繪畫大師,他雖與印象派畫家們有密切的聯系,但並未參加印象主義畫展,可是印象派的畫家們始終是以馬奈為中心,創造新的繪畫理論和作品。
馬奈1832年出生在一個富裕的法官家庭,因為熱愛藝術,他放棄了高官厚祿的前程,成為一位畫家。馬奈是最早打破傳統的棕褐色調,使畫面明亮、有外光新鮮感的畫家。他受過古典藝術的薰陶,作品中始終保持著宏大和莊重的氣魄,他的畫在造型上有很高的寫實技巧,但在色彩上還沒有發展到其後一些印象派畫家那樣去分解物體顏色的程度。他對色彩的處理比較完整,每一色塊都很協調柔和,又很鮮亮,給人透明和清新之感。《吹笛子的少年》是馬奈的一幅著名的作品,在總的暗調子中,突出幾塊明亮鮮艷的色彩,使之更加響亮耀眼。他的另一幅代表作品《奧林比亞》也同樣運用了這樣的表現手段。
Ⅳ 世界名畫排行是怎樣的
世界名畫排行為:《蒙娜麗莎》,《 最後的晚餐 》,《西斯廷聖母 》 ,《 創造亞當 》,《泉》,《 日出印象 》。
1、《蒙娜麗莎》
作者:達 · 芬奇
《蒙娜麗莎》描繪了一位端莊秀美的西方婦女肖像,她面龐秀麗,形象逼真,似乎是真人的存在。坦然自信的神態流露出不可捉摸的帶有神秘的微笑,呈現出一種高貴而不可侵犯的尊嚴,看的人彷彿也隨之自尊、自重起來,這是對人的一種贊頌。
《蒙娜麗莎》是文藝復興時期的作品,此前是中世紀宗教統治的時代,是對人類壓抑的時代,其作品都是以神為題材的。《蒙娜麗莎》一反傳統,畫的是活生生的人,以真人為表現內容,此可以領悟到其思想意義的內涵,這是代表新興資產階級打碎教會精神枷鎖的革命。《蒙娜麗莎》現收藏於法國盧浮宮博物館。
莫奈於是就給這幅畫起了個題目《日出 印象》。它作為一幅海景寫生畫, 整個畫面籠罩在稀薄的灰色調中, 筆觸畫得非常隨意、零亂, 展示了一種霧氣交融的景象。日出時, 海上霧氣迷朦, 水中反射著天空和太陽的顏色。岸上景色隱隱約約, 模模糊糊看不清, 給人一種瞬間的感受。
Ⅵ 求一張小男孩吹笛子的卡通圖片
http://image..com/i?ct=503316480&z=0&tn=imagedetail&word=%B4%B5%B5%D1%D7%D3&in=111&cl=2&cm=1&sc=0&lm=-1&pn=110&rn=1
http://image..com/i?ct=503316480&z=0&tn=imagedetail&word=%B4%B5%B5%D1%D7%D3&in=185&cl=2&cm=1&sc=0&lm=-1&pn=184&rn=1
http://image..com/i?ct=503316480&z=0&tn=imagedetail&word=%B4%B5%B5%D1%D7%D3&in=235&cl=2&cm=1&sc=0&lm=-1&pn=234&rn=1
http://image..com/i?ct=503316480&z=0&tn=imagedetail&word=%B4%B5%B5%D1%D7%D3&in=314&cl=2&cm=1&sc=0&lm=-1&pn=313&rn=1
跟你要求的圖不完全一致...但你也可以看看有沒有可以用的...你說的是不好找誒....
Ⅶ 世界名畫有哪些,怎樣賞析
列賓油畫《伏爾加河上的纖夫》賞析
眾所周知,美術的鑒賞是運用感知、記憶、經驗、知識,對美術作品進行感受、體驗、分析、判斷而獲得審美享受和美術知識的過程。本學期,我選擇了「世界美術賞析」這門藝術學科進行了選修。原因其實很簡單,我自小非常喜歡美術方面的東西,對這些看似神秘的藝術形態十分好奇,很想從這課程當中得到一些藝術的知識與熏陶。通過選修這門課程,我逐步了解了許多關於繪畫的知識。學下來收獲很大,我逐漸可以感受到了文藝復興義大利藝壇三傑之一的拉斐爾那作品散發出一種令人愉快的篤定,那種歸屬感;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偉大的繪畫家、雕塑家和建築師,文藝復興時期雕塑藝術最高峰的代表米開朗基羅.博那羅蒂在他的作品中的寓意;了解了被可視為法蘭德斯巴洛克風的具體象徵的魯本斯的作品;當然還有現在被我認為是世界上最美的油畫之一的倫勃朗的「泰特斯」等等這些經典的西方美術藝術。通過不斷的美術鑒賞活動,可以提高人的審美趣味、陶冶高尚情操,通過美術鑒賞,提高我的藝術品味,吸收前人優秀技法,在中國傳統美術教育中是一種重要的方法。而且在我看來從實際情況作為起點,由於經濟生活的變化,各種思潮的影響,社會活動空間的擴大,學生產生了一些需要重視和解決的問題。「高分低能」是一種表現。學生有較多的知識和專業文化,並不一定代表他具有其他方面的素質和修養。所以要呼籲素質教育。素質教育是一個系統,而藝術教育恰恰則是素質教育的一個有效手段和一個不可或缺的方面。藝術教育不是培養專業的藝術家,不是單純地訓練吹笛子、彈鋼琴、畫畫、書法和跳舞的技術,它是要通過這種技能、知識和修養,提高審美境界,從而促進德、智、體、美、勞、生的全面發展,成為心中具有崇高理想和大目標的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一代新人。所以要適當的培養自身的藝術修養。這也是我選擇這一課程的原因之一。在為時一學期的課程即將結束時,我經過查閱資料將結合俄國偉大現實主義畫家列賓的作品《伏爾加河上的纖夫》,按照一般鑒賞的程序對其進行簡單的藝術鑒賞:
作品:《伏爾加河上的纖夫》
作者:列賓
列賓(1844---1930)是十九世紀後期俄羅斯最偉大的藝術巨匠。這幅作品描繪的是伏爾加河上纖夫拉纖的情景。這幅作品創作於1873年,花了三年的功夫才完成。現收藏在彼得堡俄羅斯美術館內。
1、作品畫面介紹:
《伏爾加河上的纖夫》是列賓的代表作也是他的成名作。在這幅畫的構圖上,列賓利用了沙灘的地形和河灣的轉折,使十一個纖夫猶如一組雕像,被塑造在一座黃色的、高起的底座上,使這幅畫具有宏偉深遠的張力,畫中的背景運用的顏色昏暗迷濛,空間空曠奇特,給人以惆悵、孤獨、無助之感,切實深入到纖夫的心靈深處,亦是畫家心境的真實寫照,這對畫旨的體現,情感的的烘托起了極大的作用。在畫面上畫家又對伏爾加河的景色進行了巧妙的布局,以狹長的橫幅展現這群纖夫的行列。伏爾加河畔陽光酷烈,沙灘荒蕪、近景只有埋在沙里的幾只破筐作點綴。景色十分凄寂。一隊穿著破爛的纖夫在拉著貨船,步於是那樣地沉重,似乎可以聽到壓抑低沉的「伏爾加船夫曲」的回聲。因此本畫的構圖、線條、筆力等繪畫技巧都是相當成功的。
被烈日炙烤的焦黃的河岸上,一隊蓬首垢面、衣衫襤褸的纖夫拖著沉重的腳步拉著貨船,在酷日下精疲力竭的向前掙扎。他們中有老有少,個個都衣著破爛、面容憔悴。領頭的是一位胡須斑白的老者,眼睛深陷,堅毅的面孔透出飽經風霜的智慧,但愁苦的表情仍然顯示了他對於艱苦生活的無奈。
走在最後的纖夫低著頭垂著手,麻木地隨著隊伍向前挪動,似乎已經習慣了這樣日日苦役般的生活。隊伍中還有一個較為突出的形象,是處在隊伍中部的一位少年,可以看出他才開始這樣的工作不久,皺著眉頭還不太習慣,他直起腰想用手鬆一松肩頭緊勒的纖繩,畢竟年輕,還不甘心忍受這樣的苦楚。其餘的纖夫都彎著腰低著頭,似乎已沒有多餘的力氣再來表現點什麼,在他們身上剩下的,惟有貧苦、艱難與無奈。在這幅反映纖夫苦難生活的畫里,與其說是人與自然在搏鬥,不如說是人在與殘酷無情的黑暗命運和社會搏鬥。
畫中的纖夫共有11個人,約略分成三組。每一個形象都被列賓仔細推敲過,畫過人物寫生。他們的年齡、經歷、性格、體力以及他們的精神氣質各不相同。畫家把這些性格作了高度的典型化,又都統一在主題之中。現據畫家本人的記述,分別來詳細介紹這里的每一個人物的情況:
最前一組共四人,領頭的名叫岡寧,他的表情溫順,然而性格堅韌,具有一種內在的意志力,此人約有四五十歲。他那雙深陷的眼睛使他的前額更加突出,顯出了他的智慧。列賓在他的頭上添畫上一塊包頭的破布,似乎要把他塑成古希臘哲學家的樣子。他原是個神父,後來被教會革職,一度充任過教堂唱詩隊的指揮。他身體結實,兩手下垂。胸前那一條纖索綳得很緊,而身上的麻布衫卻滿是補釘。這是一個俄羅斯農民長者或智者的典型,他忍受著肉體與精神的痛苦,是這些纖夫形象中的悲劇性主角。在他右邊的一個是身材魁梧的憨直的農民漢子,他赤著腳,頭發蓬亂,滿臉濃密的鬍子,似乎在低低地向岡寧絮叨著什麼。這個形象起著襯托岡寧的前傾的身子的作用。在他後面是一個細長的瘦子,年近40,身子大部分被擋住了。他頭戴麥稈帽,叼著一隻土煙斗,頭顯得尖小一些。他挺直著身子,這樣可使纖索鬆弛,好像是想省點力氣。這個瘦子的左側,則是一個躬背彎腰的纖夫,他原來是個水手,叫伊卡爾。他的兩手向下握攏,神色嚴厲,眼神凝注,直對著前方。顯然,他的脾氣一定很倔強,是個農村硬漢於。汗水已把他的上衣腐蝕得百孔干瘡,結實的肩膀正從破洞處顯露出來。
中間一組也是四個人:穿一身粉紅色破衫褲的少年名叫拉里卡。看來這個少年是初加入這支行列,他那還未曬黑的皮膚,緊蹙的眉頭告訴觀者,這種勞動對他來說是負荷過重了。他正用於在調節壓在自己肩頭那根據痛了皮膚的纖索。畫家在這個新的受壓迫者身上似乎要找到一種希望,那就是不甘心受剝削,要反抗。令人注目的是,在這個少年頸上還掛著一隻十字架,這是父母給孩子的信物,祈求上帝能保佑他路上平安。列賓為畫這個少年纖夫,曾從他熟悉的孩童形象中挑選了一個作模特兒。少年拉纖這種現象,也如資本家利用童工榨取勞力一樣殘酷,這是沙皇俄國的農奴制度的罪惡,也是畫家所要抨擊的主要目標。緊靠在拉里卡後面的,是一個受盡風霜之苦的禿頂老漢,他皮膚助黑,臉色陰沉,一邊斜倚在纖索上,一邊在打開自己的煙袋,想偷閑抽口煙來緩解一下自己的苦悶。他和前面的少年,在色彩上構成了強烈對比。兩代人,不同的命運,卻系在一根繩索上。少年右邊是個羸弱有病的纖夫,他步履艱難,全身虛弱,正在用袖口棕汗。頭發露在無檐帽的外邊,顴骨聳起,淚囊水腫,他未來的路程意味著更大的厄運,我們似乎可以聽到他那急促的喘息。在拉里卡與老漢之間,露出了另一個纖夫的腦袋頂,此人的臉龐發黑,鼻孔朝外,嘴唇很厚,看樣子是個韃靼人。
最後一組三人,走在前面的是個退役軍人,白色的襯衫外面加了一件坎肩,帽子壓得很低;背後一個皮膚黝黑,巡迴展覽畫派評論家斯塔索夫說他是個流浪的希臘人。最後一個人只見到了他的低垂的頭頂,此人似乎走得更加吃力,他正在往一個小坡上移動。全畫以淡綠、淡紫、暗棕等色調來描繪上半部的空白,使這條伏爾加河流顯得更為慘淡了。這是為了加強人物的悲劇性,烘托乾燥炎熱的天氣 (列賓在岡寧和伊卡爾兩個人物身上曾作過一些改動,尤以伊卡爾纏著白布的頭改動得最多)。
2、作品給讀者的感覺?
當我第一次面對俄羅斯畫家列賓的《伏爾加河上的纖夫》,首先感知的是藍藍的天、遼闊的伏爾加河,十幾個姿態各異的纖夫和他們艱難地拉著的船舶。但仔細體驗畫面中所產生的勞動者的力量卻在視覺上似乎受到一種猛烈的撞擊,產生一種說不清的瞬間直覺的審美愉悅。一般而言,感覺都是帶有一定的復雜性和微妙性,感覺的最好的接受方法是體驗,語言則往往難以傳達某種感覺。因此,人們即使產生了某種感覺,也往往難以用適當的語言表達出來,對智力成熟、語言豐富的成年人來說即為如此。但是,感覺不管再微妙,總還存在大的趨向性,那麼,具體聯繫到《伏爾加河上的纖夫》,它給人的感覺應該是壓抑、悲愴和深沉。
畫家列賓的這幅著名油畫,是他經過十多年的構思、繪制和修改才完成的。這幅油畫在反映列賓的思想感情方面很有代表性。通過仔細觀察畫面,我看出畫家的思想感情滲透在每一筆、每個人物身上,也滲透在畫面的色彩和景物的布局上。所以,只要我們細致觀察,從畫的整體上認真地體會,就會體會出畫家所要表現的思想感情,即對沙俄反動統治的不滿和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畫的是人物群像,從畫中人物的不同衣著、外貌、動作以及神態,我們可以深刻領會人物的內心情感。這幅油畫是列賓到伏爾加河旅行時,仔細觀察了纖夫的生活,經過反復的思索和修改才完成的。作者在描述這幅油畫時,他的觀察是從前到後依次進行的,描述時抓住了人物的衣著、外貌、神態的特點,並展開了適當的想像,把人物的外貌特點和他們的身份、地位、個性結合起來,使每個人物都有了鮮明的個性。11名纖夫,作者著重描寫了4個,從年齡上說,有老年、中年、青年和少年,從職業上說,有破產的農民,有從事拉纖的工人,有退伍的士兵,他們代表著社會的各個方面,都承受著沙俄時代反動統治者的統治和壓迫,都過著悲慘痛苦的生活。作者這樣描述,有力地揭露了當時社會的黑暗和罪惡。
3、作者如何使觀眾產生這樣的感覺?
這一過程主要探究作品產生某種氣氛和感動力的原因。其途徑一是社會角度,一是形式角度。從社會角度探尋,指的是將畫面中的形象與我們在社會生活中已有的認識與經驗聯系起來,以此解釋畫面形象之所以給我們造成某種感覺的原因。從形式角度探尋,則是注意研究作者通過對點、線、面、體、空間、光色、材質等造形元素的處理,以及對規格、比例、均衡、對稱、反復、節奏、對比、協調、虛實等組織方法的運用,如何營造出我們所感受到的氣氛和情緒。
我第一次看到它,就因震動而再也忘不了它。我也曾經在不同的河流上背過纖。學會在河水不是太急,因而纖繩還不是過於沉重的時候,將纖板稍稍上移略略高出肩頭,並將右胸盡量前挺以緊貼纖板,使纖繩不致於扣進肩頭的肉里。但當流水很急船又滿載時,就只有聽任纖繩深深勒進皮肉,磨出血來也顧不上地身體前傾,幾乎觸及地面,靠肩胛骨拽著纖繩前進了。肩膀的骨頭是否過硬,是一位纖夫合格與否的首要標准。對這一點,我深有體會。但我並不能算是真正的纖夫,因為我並不專以背纖為生,只是偶爾背背纖而已。也正是偶爾背過纖,讓我深知真正的纖夫有著怎樣的體魄,承受的是怎樣的艱辛,從而對真正的纖夫懷有一種含有敬意的復雜感情。這也是《伏爾加河上的纖夫》一下子就打動我的一個重要原因。
但曾經以為再也忘不了那幅油畫的我,在不知不覺中卻已將它遺忘多年!直到今夜的雨聲和我幻覺中江水上漲的轟鳴聲將它送回。自責之餘,又聯想起當初喜愛這幅畫和被那纖夫形象打動的,並不僅僅是我或少數人。今天忘卻這幅畫乃至忘卻纖夫的,哪裡又僅僅只是我?忘記一幅畫當然算不了什麼,然而忘卻纖夫呢?似乎並不僅僅是因為時代的進步,已使纖夫退出了現實生活。事實上,退不退出現實生活是無關緊要的,一曲《纖夫的愛》不是風行全國,讓兩位歌手唱紅了?今天人們欣賞不已的,是《纖夫的愛》在卡拉OK中的悠閑纏綿畫面,是「在纖繩上盪悠悠」的「纖夫」了。問題並不在於這支歌中纖夫形象的虛假,而在於人們欣賞虛假,欣賞缺鈣的「美」。因此,忘卻伏爾加河上的纖夫,實質是忘卻那種有著陽剛之氣的,能夠承受一切苦難與重負的纖夫精神。
Ⅷ 急求一副世界名畫!有許多在空中站立著的西裝革履的人
《喬宮達(Giaconda)》,比利時超現實主義畫家雷尼·馬格里特(1898~1967)於1953年創作的作品。
Ⅸ 哆啦A夢有一個劇場版是說哆啦A夢的帽子是可以住的..他的帽子是阿拉伯的. 請問是哪個劇場版
哆啦A夢之天方夜潭,到後面一點,好像是多啦A夢的口袋被偷了之後他就開始吹笛子,那個帽子可以變換形狀,可以住人,好像大熊在沙漠中缺水發燒,多啦A夢吧大熊放進裡面了。選我!!!
Ⅹ 最貴的世界名畫叫什麼名字
《蒙娜·麗莎》——達·芬奇
這幅肖像花了達.芬奇四年的時間,當他完成這幅肖像之後,不願把它交給佐貢多(富商,蒙娜.麗莎的丈夫)或其他任何人。當他受到法國國王的邀請時,便帶著這幅肖像離開義大利去了法國。達.芬奇是在法國去世的,這就是為什麼《蒙娜.麗莎》這幅畫在法國的緣故。
多少世紀來,人們一直在談論她那神秘的微笑,她的微笑的確神秘:它似乎在變化。不同的觀者或在不同的時間去看,感受似乎都不同。有時覺得她笑得舒暢溫柔,有時又顯得嚴肅,有時象是略含哀傷,有時甚至顯出譏嘲和揶揄。
在一幅畫中,光線的變化不能象在雕塑中產生那樣大的差別。但在蒙娜.麗莎的臉上,微暗的陰影時陷時現,為她的雙眼與唇部披上了一層面紗。而人的笑容主要表現在眼角和嘴角上,達.芬奇卻偏把這些部位畫得若隱若現,沒有明確的界線,因此才會有這令人捉摸不定的」神秘的微笑」。
關於這幅畫有一個故事。達.芬奇在為蒙娜.麗莎繪畫時,請了位樂師在她旁邊彈奏,以便她能象個模特兒那樣耐心平靜地坐著。她眼中的神情告訴我們她正在傾聽。而現在,如果我們看她那雙美麗的手,並把它們與她的臉聯在一起考慮,我們會覺得那神情更誠摯。她的右手輕輕地放在左手上,中指根本沒有任何依託,我們感到它正和著音樂的節奏輕輕地打著拍子。
當我們看著這幅如此逼真的肖像畫背後的景色,我們會為那不真實的背景吃驚。山峰、道路、小橋、流水都在一種夢幻般、飄拂不定的氣氛里出現,彷彿以此證明蒙娜.麗莎的思緒沉浸在一個夢的世界裡。
《最後的晚餐》——達·芬奇
在慶祝逾越節的前夜,耶穌和他的十二門徒坐在餐桌旁,共進慶祝逾越節的一頓晚餐。
餐桌旁共十三人,這是他們在一起吃的最後一頓晚餐。
在餐桌上,耶穌突然感到煩惱,他告訴他的門徒,他們其中的一個將出賣他;但耶穌並沒說他就是猶大,眾門徒也不知道誰將會出賣耶穌。
義大利偉大的藝術家列奧納多.達.芬奇的《最後的晚餐》,是所有以這個題材創作的作品中最著名的一幅。這幅畫,是他直接畫在米蘭一座修道院的餐牆上的?
沿著餐桌坐著十二個門徒,形成四組,耶穌坐在餐桌的中央。他在一種悲傷的姿勢中攤開了雙手,示意門徒中有人出賣了他。
大多數門徒在激動中一躍而起,而耶穌的形象卻是那麼的平靜。我們可以看到他明晰的輪廓襯托在背景牆的窗子里,通過窗子,我們看見恬靜的景色,湛藍的天空猶如一隻光輪環繞在耶穌的頭上。
在耶穌右邊的一組中,我們看到一個黑暗的面容,他朝後倚著,彷彿從耶穌前往後退縮似的。他的肘部擱在餐桌上,手裡抓著一隻錢袋。我們知道他就是那個叛徒,猶大.伊斯卡里奧特。
猶大手中的錢袋是他的象徵,它使我們想起,他就是為耶穌和其他門徒保管錢財的人,錢袋裡裝著出賣耶穌得來的三十塊銀幣的賞錢。
即使他沒有拿著那隻錢袋,我們也能通過達.芬奇的繪畫方式,辨別出這個罪惡的敵人猶大。
猶大的側面陰影旁是聖.彼得,我們也可以看見他一頭銀絲與一副白晰的手,他向年輕的聖.約翰靠去。彼得垂在臀部的右手握著一把刀,彷彿在偶然中,刀尖對著猶大的背後。
聖.約翰的頭朝彼得垂著。在所有門徒中,他是耶穌最喜愛的一個。約翰象耶穌那樣平靜,他已經領悟了他主人的話。
耶穌左邊是小雅各,他力圖去理解他所聽到的可怕的話,他兩手攤得大大的驚叫了起來。
從小雅各的肩上望去,我們看到了聖托馬斯,疑惑不解的托馬斯,他懷疑的神色通過他豎起的手指表現出來。
小雅各的另一邊,聖.菲利普往耶穌靠去,雙手放在胸前似乎在說:」你知道我的心,你知道我是永遠不會出賣你的。」他的臉由於愛和忠誠而顯出苦惱的神情。
圍著耶穌的這六個門徒,處於故事的發生的中心。
巴塞洛繆與老雅各的身體向他們傾著,而他們身旁的老安德魯並沒有站起來,但他想聽聽,於是便舉起手似乎要求安靜。
右邊還剩下最後三個門徒,他們正在討論有關耶穌說的那句話,他們的手指也指向餐桌的中央。
他們所看到的這一切,均發生在這幅偉大的作品之中,但每次當我們欣賞它時,都會從門徒的感情與性格中獲得新的含義。
向日葵》——梵高
梵高的藝術是偉大的,然而在他生前並未得到社會的承認。他作品中所包含著深刻的悲劇意識,其強烈的個性和在形式上的獨特追求,遠遠走在代的前面,的確難以被當時的人們所接受。他以環境來抓住對象,他重新改變現實,以達到實實在在的真實,促成了表現主義的誕生。在人們對他的誤解最深的時候,正是他對自己的創作最有信心的時候。因此才留下了永遠的藝術著作。他直接影響了法國的野獸主義,德國的表現主義,以至於20世紀初出現的抒情抽象肖像。《向日葵》就是在陽光明媚燦爛的法國南部所作的。
畫家像閃爍著熊熊的火焰,滿懷熾熱的激情令運動感的和彷彿旋轉不停的筆觸是那樣粗厚有力,色彩的對比也是單純強烈的。然而,在這種粗厚和單純中卻又充滿了智慧和靈氣。觀者在觀看此畫時,無不為那激動人心的畫面效果而感應,心靈為之震顫,激情也噴薄而出,無不躍躍欲試,共同融入到梵谷豐富的主觀感情中去。總之,梵谷筆下的向日葵不僅僅是植物,而是帶有原始沖動和熱情的生命體。
《第一步》——梵高
這作品是梵高臨摹自米勒的同名作品。畫面是一個農村的耕地,背面是農民的房屋。畫的右方一位農婦扶著小女兒幫助她學步。左方女嬰的農民父親蹲在地上張開雙手鼓勵她向前走。
這雖然是梵高臨摹米勒的作品,但是整幅畫都顯露出梵高個人的風格。畫面用色鮮明,多用藍,黃和綠色。這些高明度及屬於自然界的顏色,讓人感受到活躍的生命力。他讓畫中的人和物框上厚實的黑色線條,這明顯是受到日本藝術的影響,亦讓畫面增加實在的感覺。
另外,他亦以彎曲旋轉的筆觸繪畫樹、灌木和農作物。這是他成熟畫作中常用的手法,也令這畫增加生氣勃然的氣息。整幅農村景象讓人感到農民的實在生命,平凡但躍動又充滿親情。
創造亞當》——米開朗基羅
米開朗基羅的代表壁畫中的重要部分。因為他在佛羅倫薩的盛名,當時的羅馬教皇尤里烏斯二世邀他參加製作教皇陵墓,後又中斷。1508年他被迫接受了西斯廷禮拜堂屋頂壁畫的任務,他當時的心情是悲憤的,不料此壁畫後來成為他生平最大傑作。西斯廷屋頂壁畫面積達500平方米左右,是美術史上最大的壁畫之一。米開朗基羅在大廳的中央部分按建築框邊畫了連續9幅大小不一的宗教畫,均取材於《聖經》中有關開天闢地直到洪水方舟的故事,分別名為《神分光暗》,《創造日,月,草木》,《神水分陸》,《創造亞當》,《創造夏娃》,《誘惑與逐出樂園》,《挪亞獻祭》,《洪水》,《挪亞醉酒》。
這幅巨型壁畫歷時4年多才完成,由於長期仰面艱苦作畫,他頸項僵直,書信都要置頭頂仰視.其中以《創造亞當》最為出色,畫中亞當的形象體態健壯,氣魄宏偉,具有強烈的意志與力量,顯示了藝術家在寫實的基礎上非同尋常的理想加工,予同時代人深刻的啟示。
《夢》——畢加索
1927年,47歲的畢加索與長著一頭金發,體態豐美的17歲少女初次相遇,從此,這位少女便一直成為畢加索繪畫和雕刻的模特兒。又過17年,64歲的畢加索給她的生日賀信中說:"對我來說,今天是你17歲生日,雖然你已度過了兩倍的歲月。在這個世界上,與你相遇才是我生命的開始。"<<夢>>這幅畫作於1932年,可以說是畢加索對精神與肉體的愛的最完美的體現。
《大宮女》——安格爾
安格爾在等待去羅馬留學的這段時間,曾接受過今屬比利時的列日城的一幅訂件,為那裡畫一幅《第一執政波拿巴肖像》,此時正值1803年,即路易十六被處死之後,拿破崙又發動旨在推翻督GOVERMENT的霧月十八日政變的重要時期。這位第一執政官要實行全國的軍事獨裁統治,人民無不切齒痛恨。安格爾卻應允去完成這樣一幅肖像畫。1806年,他又畫了《拿破崙一世在皇座上》,這後一件作品已是赤裸裸地為慶賀這個軍事獨裁者稱帝而創作的歌頌性作品。安格爾不問政治,卻在這兩幅畫上宣告了自己的立場。當作品於同年在巴黎沙龍展出時,受到了輿論界的冷嘲熱諷。在羅馬的安格爾獲知這幅畫的反應後,心情非常沉重,曾憤慨地表示:人們總以為,沙龍是鼓勵繪畫的地方,其實不,它給繪畫提供的是一條可悲的道路。」1813年,他與瑪德萊娜·夏佩爾小姐結婚,總算使他得到一些慰藉。他說道:「夏佩爾是自我犧牲精神的典範,她成為我生活中的安慰。」這時,他除了畫神話題材之外,還畫了幾幅裸體題材的大畫,准備送往巴黎再度露面。這一幅《大宮女》(這時法國的貴族上層對具有強烈的東方情調的土耳其內宮生活極感興趣,一些畫家為滿足貴族這種視覺需要刻意去描繪土耳其閨房的淫艷生活。安格爾先後畫過好幾幅土耳其宮女的形象。《大宮女》這一畫題是為區別他的另一幅油畫《宮女》)就是這時期他描繪裸女題材的代表作之一。
這幅畫在巴黎展出時,引起了觀眾更大的抨擊。人們說,作為達維特的學生,安格爾走得太遠了。他們諷刺說:「安格爾先生畫活人,就象幾何學家畫固體一樣。為使其預算好的線條賦予素描以立體感,他什麼事都做了!他把人體的各個局部忽而放大,忽而縮小,就象普洛克魯斯特床上的俘虜(Procrustes; 傳說中的古希臘強盜,縛其俘虜於鐵床上,如身長過榻則斷其足,如不及則強伸之使與榻等)一樣隨意伸縮。有時他感到沮喪,便不再去加強這種可詛咒的立體感,開始使輪廓完善。這就叫舍本求末,用刀鞘代替寶劍來決斗。」
評論家德·凱拉特里說得較為中肯些,他曾對安格爾的學生說:「他的這位宮女的背部至少多了三節脊椎骨。」然而安格爾的學生、曾為其老師作傳記的阿莫里·杜瓦爾說得就更中肯:「他可能是對的,可是這又怎麼樣呢?也許正因為這段秀長的腰部才使她如此柔和,能一下子懾服住觀眾。假如她的身體比例絕對地准確,那就很可能不這樣誘人了。」 這幅《大宮女》就嚴格的古典風格去要求,確實存在很多「越軌」之處,首先,色彩的「音域」受到嚴重破壞,背景上很強的藍色和裸體肌膚的黃色,以及人體的明暗和粉紅色調極不諧調,其次是前面所說的誇張了的形體,這個女裸體幾乎成了變形美的一種試驗,它完全背叛了老師的庭訓。安格爾的學生杜瓦爾為此曾竭力為他作辯解,他說:「我並不想說,安格爾先生是個浪漫主義者。但我也要肯定,他從來不是當時所理解的那種意義的『古典主義者』。」
安格爾似乎在這幅畫上顯示了自己在自然面前的獨立性,但由於安格爾的美學信念的堅定性,這里的表現反而給人們造成對他的見解的模稜兩可性,攻擊與批評是在所難免的。從歷史的角度去認識,我們覺得安格爾具有他的探索勇氣,盡管他所畫的這個人物是有著很大的虛構性。此畫約於1814年完成,為91×162厘米。現藏巴黎盧浮宮。
《聖母子》——拉斐爾
畫中,我們看到聖母子坐在凳子上,背後是一片溫柔和景色。這天,風和日麗,我們可以看到遠處的山巒融進淺藍色的天空。
右邊的幾簇矮樹叢,把我們的目光引向了山上的那座小教堂。這使我們想到年輕的母親與她的嬰兒屬於宗教的世界。母親與孩子頭上環繞的兩道光環,是他們聖潔的標志。拉斐爾無需用這種標志來展現他所要表達的東西。他把年輕的母親繪得那樣甜蜜,夢幻般的臉畫得如此溫柔,當我們看著她時,我們想到的只能是聖母。
她那雙大大的眼睛根本沒看任何東西,因為它們追隨著她的思緒。她正在沉思,似乎沒有注意到嬰兒耶穌把他的小腳放在她那隻擱在膝蓋的手上。她的另一隻手抱著嬰兒。
當我們把她的雙手與臉放在一起理解的時候,我們感到她似乎已經忘記了嬰兒的存在,她在想著耶穌與他的未來前程。
與他的母親相比,小耶穌畫得比他那個年齡的男孩大是自然的。拉斐爾創作這個孩子的肖像的方式,確立了耶穌在畫中的重要位置。
看聖母子的臉,我們可以發現,那柔和的輪廓、大大的眼睛、挺拔的鼻子和小嘴,與希臘傑出的雕塑家普拉克西特利斯創作的維納斯頭像有著驚人的相似,這是因為,拉斐爾是文藝復興時期的一位藝術家,他一直在對古代藝術進行研究。但也有不同,拉斐爾把聖母的臉畫得更加溫柔,他把古代女神的神態畫得更精緻、更柔和,賦予了一件古代異教徒的藝術作品以新的基督教的含義。
拉斐爾賦予了古代美以新的生命。在他的畫中,古代藝術獲得了再生,並發展成一種新的不同的完美形式,拉斐爾的成就,代表了文藝復興時期繪畫的最高水平。
《吹笛少年》——馬奈
馬奈早年受過學院派的六年教育,後又研究許多歷代大師的作品,他的畫既有傳統繪畫堅實的造型,又有印象主義畫派明亮、鮮艷、充滿光感的色彩,可以說他是一個承上啟下的重要畫家.他的作品(尤其是肖像畫)很自然地反映出了人物的性格和心理。《吹笛少年》用幾乎沒有影子的平面人物畫法,表現人物的實在,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到馬奈的才氣和自負感。此畫明顯帶有日本浮世繪版畫的影響。
註:馬奈這一名字出典於拉丁文題銘 Manet et manebit,意思是:「他活著並將活下去。」
《打陽傘的女人》——莫奈
這件作品是莫內早期的印象技法畫作。畫面正中偏右站著一位撐陽傘的女仕,而畫面偏左較遠處的就是她的兒子。這是一個晴天的早上,兩母子在草地上漫步。
整幅畫只用了簡單的藍、綠、棕等自然的色彩,給人一種寧靜舒適的感覺。畫中的女仕佔了畫面大部份的空間,成為畫的趣味中心。但左側的小兒子與陽傘和女仕也構成一個三角形,得到一個平衡的作用。
雖然此畫是莫內早期的作品,但也可見他已很好地捕捉光影和畫中的瞬間印象感覺。畫中女仕面部和上半身都用上較暗的色彩,表明是處於陽傘的陰影之下。而整個陽傘、面部、衣裙和草地上的陰影區,與女仕衣裙上向光一面的光影形成對比(小兒子方面也一樣),就如現實中看到的一樣。另外,女仕擺動的頭巾和長裙上的縐褶也加強了畫面的動感。
《維納斯與戰神》——波提切利
波提切利與喬托、馬薩喬和多納泰羅的作品使佛羅倫薩藝術到達了一個嶄新的年代,人們非常喜愛寫實主義藝術,而波提切利正是那個時代的佼佼者。他的曲線優美、優雅精緻、獨樹一幟的作品,使他成為那個時期佛羅倫薩最偉大的天才畫家。
畫中的戰神是愛神維納斯的情人之一。戰神正在沉睡,沒有佩帶鎧甲,而維納斯正清醒著,其含義是愛能征服戰爭,即愛能征服一切。
作品在當時可能是卧室傢具上的裝飾品,也可能是在床頭上、壁板上、靠背板上或箱子上。
《黛安娜的休息 》——弗朗索瓦·布歇
黛安娜是希臘神話中的阿耳忒彌斯,她是月神和狩獵女神,是宙斯與勒托的女兒,阿波羅的孿生姐妹。畫面中的兩個裸女形象,右邊的即是黛安娜,額前綴有月亮飾物,她以美艷與殘忍著稱;畫家的目的並不在於神話本身,而是喻指路易十五時期宮中美麗的女性裸體。據說,畫家畫的是畫室中的專用模特--繆菲姐妹,畫家經過了理想化加工。就造型和色彩表現來看,實屬上乘之作,但是,畫得過於嬌艷和刺激。
《雅各與天使搏鬥》——高更
這幅看起來象是宗教題材的作品,實際上是以象徵主義為特點,描繪布列塔尼半島上農婦在教區牧師講解教義時,眼前所產生的幻象。畫的是人們腦海里的幻覺,畫上以現實主義手法展現,因此畫的人物不是基督徒形象。布列塔尼農婦頭上戴著的古怪帽子,加強了畫面的裝飾效果,而宗教傳說中「搏鬥」場面,卻被處理在不太明顯的地方,以象徵這些虔誠的布列塔尼農婦頭腦里所映現的幻象。
這個主題使他的繪畫顯得神秘化了,這里的紅蘭黑和白色組成的畫,是一幅圖案,彎曲起伏的線條,類似拜占庭鑲嵌畫。由於內容和形式的復雜性,也使高更的藝術風格復雜化,故史家稱它是一種「綜合主義」高更的這種風格後來還影響了法國納比派和野獸主義。
西斯廷聖母》——拉斐爾
畫面上,帷幔向兩邊緩緩拉開,聖母馬麗亞懷抱嬰兒基督從雲中冉冉降落。她的腳邊,跪著年老的教皇西斯廷二世和年輕美麗的聖徒瓦爾瓦拉,前者穿著沉重的法衣,用手指著聖母應該去的大地,後者目光下垂,虔敬里略帶羞怯,似在為母子倆祈禱。聖母面容秀麗而沉靜,眉宇之間似有隱憂,為了拯救全人類,她將不得不犧牲自己的愛子。小基督依偎在母親懷里,他睜著大眼睛望著我們,目光里有一種不尋常的嚴肅感,似乎他已明白這里所發生的一切。
《傘》——雷諾阿
雷諾瓦擅長畫人生、可愛的女人和兒童。他從這時起已擺脫了印象派手法,將重點放在素描上。這幅作品上的華麗色彩已然盡失,代之以新的嘗試,亦即准確的素描。據說畫面上左手提籃子的女人是以雷諾瓦之妻阿林為模特兒的。
《自縊者之家》——塞尚
1872年末,塞尚離開了蓬圖瓦茲對岸的旅館,到了奧維爾村。通過在蓬圖瓦茲與畢沙羅、基約曼一起人事創作,塞尚在作畫中,充分地運用了學到的印象派手法,在色彩方面比以前明亮了,畫面富有生氣,筆觸較為細膩。不過,仍然保留著結實、粗獷這些原有的特徵。
在這幅作品中,右側高大的屋脊與左側房屋之間,是急劇下降的道路。在中景方面,只能看到村中房子的屋脊。這景是奧維爾村明亮的旱田與天空。前景中的屋脊與建築物、道路,顯現得堅固有力,給以厚重的感覺。在這里看不到在印象派作品中常有的那些平坦的原野。前景中巨大的物體阻礙了向遠處的眺望,在平和、穩定的風景中,猶如打進了一個大楔子。用這樣的構圖、以及選擇《自縊者之家》這樣的主題,不能不使人聯想到塞尚本人的內心活動與其精神狀態。
《泉》——安格爾
年輕的裸女拿著壺罐讓水倒出來,其肌肉因安格爾美麗柔緩的曲線而更具魅力。色彩運用非常柔和而富於變化。表現清高絕俗和庄嚴肅穆的美。這幅《泉》早在安格爾在佛羅倫薩期間就開始醞釀,事閣三十多年以後才最終完成。
《日出·印象》——莫奈
《日出·印象》描繪的是勒阿弗爾港一個多霧的早晨,晨曦籠罩下的海水呈現出橙黃色或淡紫色,天空被各種色塊渲染,再現強烈的大氣反光中形成的表面的色彩。這種對繪畫語言本身的探索為後世許多畫家所接受,從而形成了以印象派為起源的大潮流,藝術踏上了邁入現代的旅程。
《伏爾加河上纖夫》——列賓
列賓(1844-1930),是俄國19世紀後期的俄國批判現實主義繪畫主要的代表之一,《伏爾加河上纖夫》是他的成名之作。還在學生時代,彼得堡涅瓦河上纖夫的沉重勞動引起了列賓的同情,從那時候開始,他就想描繪一幅表現纖夫的作品,以提示下層勞動人民的痛苦生活和社會的不平。1870年夏季,列賓與同班同學華西里耶夫(他後來也畫過有關纖夫的畫)去伏爾加河旅行寫生,典型的俄羅斯風光和纖夫的生活給他留下了難忘的印象。
畫中列賓畫了十一個飽經風霜的勞動者,他們在炎熱的河畔沙灘上艱難的拉著纖繩。纖夫們有著不同的經歷和個性,他們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但這是一支在苦難中練成堅韌不拔,互相依存的隊伍。背景運用的顏色昏暗迷濛,空間空曠奇特,給人以惆悵、孤苦、無助之感,切實深入到纖夫的心靈深處,亦是畫家心境的真實寫照,這對畫旨的體現,情感的的烘托起了極大的作用。因此本畫的構圖、線條、筆力等繪畫技巧都是相當成功的。
《亞威農少女》——畢加索
過去的畫家都是從一個角度去看待人或事物,所畫的只是立體的一面。立體主義則是以全新的方式展現事物,他們從幾個角度去觀察,把正面不可能看到的幾個角度去觀察,把正面不可能看到的幾個側面都用並列或重疊的方式表現出來。在《亞威農少女》中,五個裸女的色調以藍色背景來映襯,背景也作了任意分割,沒有遠近的感覺,人物是由幾何形體組合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