帽子的種類帽子的品種繁多, 按用途分:有風雪帽、雨帽、太陽帽、安全帽、防塵帽、睡帽、工作帽、旅遊帽、禮帽等;接使用對象和式樣分,有男帽、女帽、童帽、幼兒帽、少數民族帽、情侶帽、牛仔帽、水手帽、軍帽、警帽、職業帽等;
按製作材料分,有皮帽、氈帽、毛呢帽、長毛紱帽、絨絨帽、草帽、竹斗笠等;按款式特點分,有貝雷帽、鴨舌帽、鍾型帽、三角尖帽、前進帽、青年帽、披巾帽、無邊女帽、龍江帽、京式帽、山西帽、棉耳帽、八角帽、瓜皮帽、虎頭帽等等。
帽子的大小以「號」來表示。帽子的標號部位是帽下口內圈,用皮尺測量帽下口內圈周長,所得數據即為帽號。「號」是以頭圍尺寸為基礎制定的。
帽的取號方法是用皮尺圍量頭部(過前額和頭後部最突出部位)一周,皮尺稍能轉動,此時的頭部周長為頭圍尺寸。根據頭圍尺寸確定帽號。
(1)紅色羊帽子圖片擴展閱讀
帽子的由來:
原始人把獸皮、樹葉蓋在頭上以保護頭部,產生了帽子的雛形。《後漢書·輿服志》有「上古穴居而野處,衣毛而冒皮」的記載。中國古代的帽,主要有冠、冕、弁、巾幘、襆頭、盔等品種(見圖)。世界各國帽的歷史也很悠久。
歐洲古代男子多戴兜帽和無邊帽,女子多戴面紗和頭巾。古代歐洲和小亞細亞農村,習慣戴家庭製作的草帽或其他植物纖維編的帽。雅典和羅馬的傳統手工藝者常戴橢圓形帽頂的氈帽。
在羅馬,這種帽子是庶民的一種標記。海狸皮帽14世紀在弗蘭德斯流行,以後流傳到法國和英國等地。英國的圓頂硬禮帽,創始於1850年。
19世紀後半葉美國流行軟氈帽。在拉丁美洲和美國西部流行闊邊帽,它是一種帽邊在邊緣處向上捲起的高頂氈帽或草帽。
地中海東南岸一帶流行土耳其帽,其形制是平頂,無帽檐,圓錐形。阿拉伯人傳統頭飾是色彩鮮艷的穆斯林頭巾。日本有傳統的絲質塗黑漆的坎墨雷帽。在熱帶地區,人們戴軟木盔以免日曬。
❷ 回族人為什麼頭戴著白色帽子
回族人戴的白的帽子叫回回帽也稱「禮拜帽」。是回族人的一種服飾習俗。
回族男子戴的無檐小白帽,叫回回帽也稱「禮拜帽」。回族的民間傳統男帽。流行於全國各回族聚居區。是一種以白、黑色為主的無沿小圓帽。白色帽在春夏季戴用,用棉布或白線製作。黑色帽在秋冬季戴用,用呢絨或毛線製成。回族在禮拜磕頭時,前額和鼻尖必須著地,戴無沿帽行動更為方便,遂發展成為一種服飾習俗。
回回帽從顏色上看,通常有白、灰、藍、綠、紅、黑等顏色,有的是純色,也有很多帶伊斯蘭風格花邊或圖案、文字的,如星月圖案、阿拉伯文的「真主至大」、「清真言」等,可根據季節和場合的不同選擇戴那種合適。一般春夏秋季戴白色帽最多,冬季戴灰色或黑色。最尋常的還是以白色為尋常帽式,結婚的新郎多戴紅色帽子,以示喜慶。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簡稱,是中國人口較多的一個少數民族,總人口10586087人(2010年,不包括台灣省),當代回族通用漢語,不同地區持不同方言。關於回族分布總體上看,主要表現為「大分散,小聚居」的格局。因為信仰伊斯蘭教,回族每年主要過三個重大節日,即開齋節、古爾邦節和聖紀節,節日均以伊斯蘭教歷計算。
回族的族源可以追溯到唐代,學術界一般認為回族大致形成於明代,而元代是回族形成的准備時期,明代是回回民族最終形成的時期。回族人民具有反壓迫斗爭的光榮傳統,各地回族還以不同的形式參加反抗帝國主義侵略的斗爭,五四運動和中國共產黨成立,為回族人民的徹底解放指明了方向。
不論在政治、經濟、文化上,回回民族在歷史上都涌現過不少傑出的人物,對當時人民生活和生產建設都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❸ 帶著紅色帽子的兔子叫什麼
姓名 MELODY
出生 1月18日(1975年)
星座: 摩羯座
誕生地 美國馬里蘭州(Maryland)的一個森林裡
家中成員 祖母.爺爺.母親.父親.弟弟
個性 很好奇,但有時有一點急躁,坦率而明朗,為弟弟著想
興趣 最喜歡和媽媽一起烤餅干
最喜歡的食物 杏仁蛋糕
最珍愛的收藏 祖母為她手制的小紅帽
朋友 小老鼠(弗蘭多)、小松鼠、小麻雀、小象、小綿羊和森林裡所有的動物
❹ 回族戴的帽子的顏色有區別嗎
有區別,不同的季節、不同的人帶的帽子的顏色都不一樣。
1、女子:
回族婦女一般都頭戴白色圓撮口帽,搭蓋頭。戴蓋頭的習俗,源於阿拉伯國家,受伊斯蘭教的影響。在阿拉伯地區,原來風沙很大,水源缺乏,人們平時難以及時沐浴凈身。為了防風沙,講衛生,婦女們自己縫制了能遮面護發的頭巾。久而久之,逐步形成了回族婦女戴蓋頭的習俗。
蓋頭有少女、媳婦、老人之分。一般少女戴綠色的,嵌金邊,上綉素雅花草圖案;已婚婦女戴黑色的,只披到肩頭;上了年紀的老年婦女戴白色的,披到背心處。
婚婦女戴黑色的,有了孫子的或上了年紀的老年婦女戴白色的。綠蓋頭清俊嬌麗;白蓋頭干凈持重;黑色蓋頭素雅端正。
大都選用絲、綢、喬其紗、的確良等高中檔細料製作。
老年人的蓋頭較長,要披到背心處;少女和媳婦的蓋頭比較短,前面遮住前頸即可。
2、男子:
回族的男人,一般頭戴回回帽,從顏色上看,有無沿小白帽、小黑帽,大多數喜歡戴白帽。
有的不戴帽子,用白毛巾或白布裹頭,俗有纏頭回回之稱。還有的因教派不同、地區不同而戴角回回帽的,如有五角帽、六角帽、八角帽等。
冬天,一些年老的回民,如阿訇不喜歡戴綿帽子,頭上仍戴一頂白帽子,耳朵上戴一對綉花的青耳套(棉製或皮製)。
頭飾是回族最典型、最富有特點的服飾。因伊斯蘭教尚白色,因此回族視白色為最潔凈、最喜悅的顏色。在衣、冠顏色上以白、綠、黑色為主。
回族男子戴的無檐小白帽,亦稱「回回帽」或「禮拜帽」。有白、灰、藍、綠、黑五色,分春、夏、秋、冬不同的季節來戴。
一般春夏秋季戴白色帽最多,冬季戴灰色或黑色。
回回帽一般用的確良、滌卡、棉布等布料製作,也有用白棉線鉤制的。黑色是用的多為平絨、棉粘毛氈、花達呢等材料,用毛線鉤織也可。此外還有用牛羊皮革製作的帽子也很受人歡迎。
帽子的樣式因教派和地區不同而有差異。如哲赫忍耶教派的回民愛戴六角尖頂帽,六瓣表示堅信六大信仰,帽圓表示萬教歸一。除了白帽外,清真寺里的阿訇、滿拉和篤信宗教的回族老人則喜愛戴纏頭。
回回帽從顏色上看,通常有白、灰、藍、綠、紅、黑等顏色,有的是純色,也有很多帶伊斯蘭風格花邊或圖案、文字的,如星月圖案、阿拉伯文的「真主至大」、「清真言」等,可根據季節和場合的不同選擇戴那種合適。
一般春夏秋季戴白色帽最多,冬季戴灰色或黑色。最尋常的還是以白色為尋常帽式,結婚的新郎多戴紅色帽子,以示喜慶。
❺ 有誰知道各少數民族的帽子,圖片和文字介紹,謝了
中國各少數民族日常生活以及節慶禮儀場合穿用的民族服裝。中國55個少數民族的著裝,由於地理環境、氣候、風俗習慣、經濟、文化等原因,經過長期的發展,從而形成不同風格,五彩繽紛,絢麗多姿,並具有鮮明的民族特徵。
看中國少數民族服裝圖片,這兩個網站不錯,數量多,清晰度也不錯.而且很有生活味兒.直接在畫面上點,就可以滾到下一張,方便閱覽,不錯不錯. http://www.6lu.cn/id06/a02/html/image1.html
http://list.china.alibaba.com/buyer/offerlist/1034227-p10.html
簡單解說我國少數民族服裝:
阿昌族 女子穿統裙,以青布包頭;未婚者穿長褲,盤辮簪花。男子著黑衣褲,背通帕(掛袋)、阿昌刀。阿昌刀屬長刀類,為滇緬邊境各民族所喜愛。
白族 女子穿白上衣、藍褲、黑紫絲絨背心,扎綉花圍腰,用花包頭、銀首飾,著百節鞋(翹頭綉花鞋)。男子為白衣褲、黑背心、白或藍布包頭,綉花掛包;高寒地區常穿羊皮披肩。
保安族 女穿高領大襟花短衣、鑲花邊長背心,罩蓋頭,穿雙梁鞋。蓋頭還是回、東鄉、撒拉等族的女子頭飾,通常披垂及腰,婚前用綠色、婚後黑色、老年白色。男子冬季穿斜襟皮襖、春夏為白襯衫,黑背心,白布便帽,掛保安刀。保安刀掛於腰左邊,刀把疊嵌「十樣景」圖案。
布朗族 女穿黑色或紅綠紋相間的統裙,扎大包頭。男穿無領上衣、黑色寬大長褲,黑或白布包頭。
布依族 女穿大襟上衣、長褲、綉花圍腰,或蠟染百褶長裙;黔南地區穿傳統欄干服。欄干服是衣褲套裝,衣襟、領口、衣袖、褲腳均鑲花邊。男子為對襟衣或大襟長衫,藍或白地藍方格頭巾。
朝鮮族 尚素白,有「白衣民族」之稱。女子穿傳統的襦裙套裝,上襦稱則高利,為小燈籠袖斜襟短衣,以花結襻帶系合;下裙稱契瑪,是高腰長裙,少女為統裙式,婚後纏裙式;配穿鞋頭尖翹的船形鞋。男子穿無紐扣上衣、深色背心、燈籠褲(稱佩吉),戴漆紗圍檐圓頂高帽。
達斡爾族 女穿藍袍、綉花鞋、白布襪,胸佩銀飾。男子穿高領袍、皮靴(稱奇卡米)、白布包頭。節日多穿各色綢袍。
傣族 西雙版納地區女子為窄袖對襟短衣、統裙、銀腰帶;德宏地區女子婚前穿大襟短衫、長褲、小圍腰,婚後是對襟短衫,黑統裙;新平、元江一帶,女上衣的腰際處和裙腰處常綉花、飾銀泡銀穗,故有「花腰傣」之稱。男子一般為小袖短衫、長褲,白或青布包頭,冷天習慣披毛毯。
德昂族 女子上為對襟短衣,下著飾橫條圖案的長統裙,並裝飾藤腰箍。男子穿圓領大襟衣和肥短褲,打裹腿,男女均用白或黑布包頭、男子還飾絨球。
東鄉族 女子穿大襟衣、綉花背心、長褲,罩蓋頭。男子穿長袍,束帶,佩小刀等;或穿對襟衣、黑背心;戴黑或白色平頂軟帽。
侗族 女子為無袖上衣、寬腳褲或百褶統裙,佩帶銀飾。男子為無領短衣、統褲、侗帕(大頭帕)。多用自紡自織自染的侗布,喜青、紫、白、藍色。
獨龍族 穿用披毯:將麻布毯披於衣外,由腋下抄向胸前結角(男左結、女右結)。此外,女子用頭巾,男子佩砍刀和箭包。
俄羅斯族 女子穿布拉吉(連衣裙)或褶裙,戴艷麗的頭巾。男子穿西裝和白色綉花邊的套頭衫。
鄂倫春族 穿皮袍:大襟,開二衩或四衩,領、袖、襟處鑲異色皮邊,衩處補綉團花圖案。此外,女子戴氈頂皮帽;男子為狍頭皮帽、皮褲、皮靴。
鄂溫克族 女穿大翻領連衣裙,或大襟連衣裙式長袍。男為深藍長袍、圓錐形帽、皮靴。冬季習慣穿獸皮衣。
高山族 女子一般為對襟長袖上衣或大襟窄袖上衣,各式裙,黑或紅布包頭。男子通常上穿對襟長袖衫和長短不一的背心,下著纏腰裙或前裙。高山族在節日里注重裝飾,並穿貝珠衣(以貝殼、珍珠編織的貝衣、珠裙)。
仡佬族 女子穿套頭式無袖袍,前短後長並綉花;穿三段式統裙,中段為紅色羊毛織物,上下段為青白相間條紋圖案的麻織物;纏包頭,同時纏3條長帕,後垂6穗,飾海貝;穿勾尖鞋。男子為無領琵琶襟衣、長褲,青布包頭。
哈尼族 女子穿無領上衣、銀胸飾,著長褲或裙,系圍腰(以不同顏色標識未婚已婚),戴小帽,飾銀泡;節日穿綉花尖鞋。男子用黑或白布纏頭(節日插羽毛),系綉花腰帶。尚黑色,多用自織自染的棉、麻布。
哈薩克族 女子穿連衣裙、綉花背心、綉花套褲,戴吐麻克或白布蓋頭,並加大披巾。吐麻克是一種小圓帽,飾有貓頭鷹毛。男子穿不掛布面的翻領皮大衣,扎鑲花皮腰帶,佩小刀,戴三葉帽(夏天為三角布頭巾);春夏穿袷袢。袷袢是無領對襟袍,無紐扣而系腰纏(腰帶),維吾爾、柯爾克孜、塔吉克等民族也穿用。
赫哲族 習慣以魚、獸皮製衣,冬季穿套褲,傳統穿袍。女袍類似旗袍,採用鑲緄工藝,並綴貝、幣或銅鈴;男袍為右大襟、前開衩。此外,女子穿綉花鞋或皮靴,男子穿靰鞡。靰鞡為布靿、皮幫底的納褶防寒靴,內絮烏拉草。
回族 女子穿大襟短衣,戴蓋頭。男子穿白色對襟衫、黑背心,戴白或黑小圓帽。散居各地的回族穿漢族服裝。
基諾族 女子穿無領無扣短褂、鑲七色紋飾,佩綉花兜胸,著黑白相間的短裙,戴白底彩條尖頂風兜帽。男子為棉布上衣(無領、對襟、無扣、背後綉太陽花)、白棉布大褲,裹腿,藍布包頭。男女均戴耳環。
京族 女子為無領對襟短上衣、菱形遮胸布、黑色大褲、旗袍式白色長外衣,戴斗笠。男子為及膝窄袖袒胸衣、大褲,束帶。
景頗族 女子穿黑色短上衣、棗紅色自織羊毛花圍裙,使用腰箍、護腿及各種銀飾物。男子為黑色衣褲或白衣黑褲,白布包頭上綉花並綴絨球,佩長腰刀,背掛包。
柯爾克孜族 女子穿連衣裙、黑背心,戴頭巾;青年戴紅絲絨圓頂小帽或大紅色水獺皮帽,綴羽毛或纓穗。男子穿袷袢、綉花圓領襯衫、燈芯絨大褲,束皮帶、左佩小刀,戴高頂卷檐氈帽或護耳式帽。
拉祜族 女子為高開衩長衣(鑲嵌彩色幾何紋布塊),黑布頭巾(長3m以上,中端垂及腰際)。男子為無領大襟衫、寬腳長褲、黑頭巾或分瓣小帽(綴彩布條)。
黎族 女子穿青色開襟上衣、及膝織綉花統裙,盛裝時佩帶大耳環等首飾。男子穿無領對襟衣,纏包頭、插雉尾,有的戴耳環。多用自紡自織自染的棉、麻布。
僳僳族 女子穿短衫、黑背心、多褶長裙,戴花包頭或歐勒(珠珠帽,以紅、白色珠或貝殼串成);青年女子佩拉白里底(佩帶於胸前的瑪瑙、海貝或銀幣串)。男子為長衫、及膝褲、黑包頭,佩砍刀、弓弩。
珞巴族 女子穿短上衣、毛呢及膝統裙,腰懸綴成球狀的白色貝殼(以數量標識財富);盛裝時披紅披肩,佩多串項珠。男子穿氆氌長袍、羊毛氈套頭背心,披野牛皮,戴藤條圓盔,套熊皮圈。
滿族 女子穿旗袍、高底花鞋(稱花盆底)。男子穿箭袖開衩袍褂,束腰帶。
毛南族 女子穿大襟上衣、緄邊褲,戴頂卡花。頂卡花是一種斗笠,以竹篾編織精緻圖案。男子穿藍、青色對襟衣、衣褲。
門巴族 傳統穿紅氆氌袍,佩砍刀。此外,女子穿白氆氌統裙,披犢皮,頸飾彩色串珠。男子扎赭色腰帶,戴拔耳甲。拔耳甲為山字形小帽,褐頂、橘黃邊,前檐留缺口。
蒙古族 男女老幼皆穿用蒙古袍,有紅、黃、紫、深藍等色,傳統式樣為身寬袖長、下擺不開衩、襟和擺採用鑲緄裝飾,束彩腰帶。此外,女子纏紅、藍頭巾,穿皮靴,盛裝時戴冠、綴銀飾;男子纏紅、黃頭巾或戴藍、黑、褐色帽,穿高靿皮靴。
苗族 女子穿大領對襟短衣、長短不同的百褶裙,打裹腿,或為大襟短衣、寬腳褲、圍腰,採用多姿多採的頭飾;節日盛裝,常採用刺綉、蠟染等工藝裝飾服裝,以及多種傳統銀飾,如項圈、手釧、銀衣(銀飾釘於衣上)。男子為短衣長褲,或穿對襟麻布長衫、披羊毛氈(上有幾何圖案)。
仫佬族 女子穿大襟上衣、長褲或統裙,束圍腰(上有幾何圖案)。男子穿無領琵琶襟衣或唐裝(類似漢族的衫、襖、褲)。尚青色。
納西族 女子穿黑、藍、白色大褂,背心,長褲,多褶圍裙,披七星羊皮披肩(上綉日月、下綴七星圖案,俗稱「披星戴月」,象徵勤勞),戴圓的紗頭帕或藍頭巾;寧蒗等地為短衫、百褶長裙,束腰帶,藍、黑布包頭。男子穿大襟長衫,圍羊皮兜腰,披羊皮披肩,打裹腿。
怒族 女子穿背心、多褶長裙,習慣以竹管穿耳,珊瑚、貝殼飾胸,藤環纏頭、腰、踝;貢山地區以麻布片為前後裙。男子穿長衣短褲,纏包頭,腰左佩砍刀、右肩背弓箭。
普米族 女子穿大襟衣、百褶長裙,束寬大的彩腰帶,披羊皮,纏大包頭,飾銀環耳墜。男子穿麻布短衣、大褲、白羊皮背心,打裹腿,佩腰刀。
羌族 傳統穿用皮褂褂,即罩於麻布長衫外的羊皮背心。此外,女子用綉花圍腰、頭帕及耳環、手鐲、銀牌等飾物,穿勾尖綉花鞋。男子纏包頭,束腰帶,裹腿。
撒拉族 女子穿對襟衣或大襟袍、花背心、綉花布鞋、布襪,罩蓋頭,飾長耳墜。男子為白色對襟衣、黑背心、白或黑色平頂圓帽;冬季穿皮襖或褐子(羊毛織成的衣服)。
畲族 女子穿大襟緄邊上衣、短褲,打裹腿,以紅絨線束頂髻,戴細篾斗笠;結婚時戴鳳冠銀簪。男子為對襟上衣(老年大襟)、長褲。習慣用青、藍色自織麻布。
水族 女子穿無領大襟半長衫、綉花圍兜,纏包頭(少女戴纏繞紅線的頭圈),佩銀首飾。男子為無領大襟寬袖長衫(青年對襟長衫)、青布包頭。尚青藍兩色。
塔吉克族 女子穿無領長袖衣和曳地長裙,或穿連衣裙,戴圓頂綉花帽(綴後簾)、加白黃紅色頭巾。男子穿袷袢,戴黑絨圓高帽。男女皆習慣穿野羊皮高靿靴和氈襪。
塔塔爾族 女子穿連衣裙、深色背心,戴鑲珠小花帽,披紗巾,著花靴(上綉動物圖案)。男子為綉花白襯衫、黑色背心或對襟長衫、黑褲,戴綉花或黑色小帽,著長靴。
土族 女子穿鑲花邊的大襟袍(配五色布拼成的袖套),鑲花邊的背心,束綉花寬腰帶,佩掛手帕、錢袋、荷包、小鈴。男子為小領大襟長袍、大襠褲、黑或紅色背心,上黑下白的裹腿,雲紋布鞋;冬季穿大領白板皮襖。男女都戴翻檐氈帽或禮帽。
土家族 女子傳統的服裝為左開襟大袖緄邊短衣、八幅羅裙,現一般為右開襟上衣、鑲邊統褲,青布包頭,綉花鞋,銀飾品。男子為對襟或琵琶襟短衫、長褲,青布包頭。多用溪布、峒布,即自織自紡青、藍色土布或麻布。
佤族 女子穿黑色無領短衣、黑紅條紋相間的統裙,頭、頸、腰、臂、脛用箍飾物。男子為無領對襟短衣,紅、黑、白布包頭,以黑、紅線穗作耳飾。
維吾爾族 女子穿艾得麗斯綢連衣裙、襯裙,深色綉花背心,系鮮艷的頭巾(老年白紗巾或大幅白蓋頭)。男子穿袷袢(以方巾束腰),套頭大襯衫。男女老少喜戴尕巴(四棱綉花小帽),著高靿靴(女子內著長統襪)、加套鞋。
烏孜別克族 女子穿魁納克(寬大多褶的連衣裙),戴各式小花帽,著綉花靴。男子穿托恩(對襟袍,類似袷袢,以方巾束腰),綉圖案的襯衫,戴小花帽,著皮靴、淺幫套鞋。
錫伯族 女子穿袍(青年的袍腰部打褶象連衣裙)、背心、肥褲(扎褲腳)。男子穿箭袖前開衩長袍,或短襖、長褲。東北地區錫伯族著當地漢族服裝。
瑤族 女子服裝注重綉花、蠟染,通常穿琵琶襟或大襟上衣、長褲、短百褶裙,打裹腿,採用多種樣式的頭巾、帽及銀飾。男子穿對襟無領短衫、長褲或過膝短褲;廣西南丹一帶沿用白色褲,褲腳綉花;廣西連南一帶纏紅布包頭,插雉尾。多用青、藍土布。
彝族 大小涼山男女老幼四季披用白、灰、青三色羊毛線織成的擦爾瓦(即披風),上織有花紋,有的下端密集長流蘇。擦爾瓦始用於漢、晉;白天御風雪,夜可作被。此外,女子穿大襟上衣(綉花或緄邊)、多節多色的曳地百褶裙或長褲、圍腰,著瓦式方頭帕或青布包頭;雲南少女戴雞冠帽、綴銀泡,在賽裝會、插花節上穿刺綉服裝。男子為大襟或對襟衣、多褶褲(褲腳寬窄不一,寬者1m),青或藍布帕包頭(右前方突出細長錐形「英雄結」),左耳戴大耳珠、綴絲穗;老年穿長袍,戴瓜皮帽。
裕固族 女子穿高領長袍,束紅、紫、綠色腰帶,戴喇叭形紅纓帽(未婚加一圈綠珠穗),掛頭面,戴胸飾「寄命鎖」,穿長靴。頭面是標識婦女已婚的帶形飾物,佩在發辮上,共3條,一條垂胸前、兩條垂背後,上鑲銀牌、珊瑚、瑪瑙、珠貝等。男子為高領左大襟箭袖袍,束紅、藍色腰帶,掛腰刀和煙袋,圓平頂翻檐白氈帽或禮帽,左耳飾大耳環,穿皮靴。
藏族 傳統穿用藏袍,是敞領口、右大襟、系腰帶的大袍,用氆氌、毛皮及其他面料製作;牧區羊皮袍不掛袍面,以腰帶系結底襟可作被袋用;農區婦女夏秋為無袖袍;男子穿袍時習慣褪右袖以便活動;女袍的內衣襟短袖長,前系邦單(又稱邦墊,為飾有橫彩條的氆氌圍裙);配穿靴,男子戴禮帽或皮帽。此外,西藏山南一帶女子穿背夏,是一種對襟無扣長背心,多用黑氆氌製作。
壯族 女子傳統裝束為大襟或斜襟上衣、褶裙或寬腳褲、綉花圍腰。男子著唐裝,包頭。三月三節,著節日盛裝。
❻ 戴這種帽子的是中國哪個少數民族的呀,說根據,高分懸賞!
回族的
❼ 怎樣織美羊羊帽子
材料:
自己的兔毛共計:2兩(含小圍巾重量)還沒拍哦
工具:3.5MM 2.5MM鉤針 細針用來鉤耳朵和蝴蝶結的 縫針
針法:長針蘿卜絲 中長針蘿卜絲 和短針蘿卜絲
說明:毛茸茸的是反面來的,後面做了松緊帶子。。
蘿卜絲鉤法圖片
❽ 求圖片:一個金色頭發的女孩,雙羊角辮,好象很強勢,還戴著黃色`紅色的帽子,裙子是紅黃綠的顏色(動漫)
我推測是薔薇少女的真紅,如圖: sorry,圖發不來,不過你可以上網搜,
❾ 藏族的幾種藏帽
藏族帽子種類繁多,主要有氈帽、皮帽、金絲花帽等。氈帽是藏族最古老的二種帽子。藏族學者根敦瓊培所著《白史》,就有古代安多瑪賈綳若頭戴氈帽的記載。至今甘、青有些地區仍有戴這種帽子的。它以白毛氈為原料,帽頂尖高,相檐很小;製作簡單。現代安多地區的紅纓氈帽、工布地區的男式夏氈帽,基本形狀仍是古老氈,帽沿傳下來的,只是用紅纓、金花緞等加以裝飾罷了。內地出產的氈帽、禮帽也為廣大農牧區及城鎮人民所喜愛。牧區喜歡戴的皮帽,是用上等的整張狐皮做的,有些講究的則用緞子做帽面,帽檐用狐皮,年輕人戴上顯得瀟灑、魁梧。金花帽是男女老幼都喜歡戴的民族帽,不過男女戴的式樣有所區別。金花帽是用金花緞、金絲帶做裝飾,以毛氈和皮毛作面料,這樣做出的帽子,在陽光照耀下閃閃發光,格外精神。格桑絲尤藏族婦女夏天戴的帽子中有一種叫「格桑絲尤」或「絲熱」的箕形帽,它是用四根竹條、柳枝或筷子作骨架,面料以黑布鑲花緞或全綢緞縫制。帽檐伸出額頭用以遮陽。氈帽它是用白氈製成,外罩一層白布,帽沿以黑布壓邊,加上尖頂的帽筒象是戴著一朵喇叭花。這種帽子有雙重功能,一來白布在外可以反射陽光,二來白氈在內可以遮擋雨水和保暖。狐皮帽這是應於高原牧區的需要而產生的冬帽,前遮眉毛後接領,兩邊掩蓋耳朵,可以根據需要伸拉到肩頸部位。平時捲起露出蓬鬆的帽沿,帽後有開口,兩邊各綴一條綵帶。一般狐皮帽的帽筒分為兩種:尖頂和圓頂。筒高三十厘米,用錦緞縫制。圓頂帽筒的頂,多用數片大小不等的圓形綢緞疊壓。很象一朵艷麗綻放的花瓣。玉樹民歌雲:「狐皮帽子毛兒黃,清風吹動似波浪……」武士帽這種帽子流行於康巴地區的玉樹一帶,一般只是在跳鍋瓦舞蹈的時候才戴.它和很多藏區的紅頂穗帽比較相近.因為這種帽子在五十年前的玉樹十分流行,有很多不了解玉樹地域劃分標準的人將玉樹稱為:紅帽國羔皮帽這種帽內都是白色的羊羔皮,帽外皆緞面,盤形,中間有窄小的帽筒用來將帽子固定在頭頂。這種帽子只具備防曬的功能,適應夏季高原的需要。羔皮帽這是流行於安多藏區農區的一種帽子,帽內是羊羔皮,外部由紅色的布料縫制,具有保暖的作用,一般在冬天才戴.藏式帽子有著如同藏族服飾的華麗富貴與用料考究的,作工精細,經久耐用等特點外,更能引人注目的是這一小寵物竟能表現出不同的審美情趣、地域特色、職業、以及更加細致的社會地位、富裕程度、宗教流派等,真可謂藏族帽子是藏族文化的一個濃縮點。藏帽,一般有東毛冬帽和冬帽之分,按其特性,又可歸納為「普通帽」、「官帽」、「僧人帽」、「藝人帽」和「軍人帽」等五大類。還有不同樣式的「羔皮帽」、「金花帽」、「草帽」等人們日常生活中朝夕相伴的普通帽,這都是農牧民自己的手工製品,形態各異,美觀大方。藏族民歌中唱道:「狐皮帽子毛兒黃,輕風吹動象波浪」。在藏式各種帽子中,狐皮帽是最漂亮的一種,也是他們冬春季節戴的最多的一種。常見的狐皮帽,帽筒分圓頂筒形和尖頂袋形兩種。用軟緞、織錦緞等緞料縫制而成。圓頂帽筒的圓頂,多用數片色彩各異的綢緞疊壓而成,看去象一朵綻放的鮮花,異常美觀。一般狐皮帽高約二十厘米,圍帽筒上卷一周,後有一開口,兩邊各綴一綵帶。帽沿是狐皮帽的門面,多鑲棕紅、輕軟、蓬鬆的藏狐皮。藏狐皮與赤狐皮一樣,是一種十分珍貴的皮毛,一張上等藏狐皮,售價高達二、三百元,一張藏狐皮可制兩頂狐皮帽,也有整張皮製一頂帽子,故連同帽面和帽里用料,縫制一頂狐皮帽,往往要花去幾百元,在帽類的價格中,也算夠昂貴了。牧人戴上狐皮帽,蓬鬆的狐毛,前遮雙眉,後接皮領,兩邊掩蓋雙耳,不但暖和,而且十分威武。平時,牧人常把高高的帽筒垂於腦後。若通熱天,則將帽沿卷高,多餘的帽筒盡可戴在頭上。如遇寒天,則把帽沿的耳後部分往下一拉,耳、頸、肩全都沒於皮毛之中,甚至將大半個臉也遮蓋起來,很適應高原牧區的特點。在冰天雪地中,狐皮帽格外耀眼奪目。遠遠看去,象一團燃燒的火球,又象一朵盛開的鮮花。當地民歌中曾有這樣的頌詞:「戴上狐皮帽子上山頂,輕風吹著好象一朵花兒紅。」四川藏區的男子戴「高筒狐皮帽」,筒高約一尺,粗獷的男子漢戴這種帽子更能顯示其威武與氣度。甘南一帶的藏族女士戴「全翻狐皮帽」,即帽筒上直接縫制狐皮。羔皮帽皆鑲白羔皮。其形狀與狐皮帽相似,只是帽筒較低,帽沿有卷上去的也有平展的,且帽筒用料也不十分講究。羔皮帽的保暖性雖不如狐皮帽,但造價便宜,四季均可戴。在西部高寒地區,即使有狐皮帽的牧人,也大都備有這樣一頂羔皮帽。過去牧人戴的狐皮帽和羔皮帽,多飾紅色綢緞或布料。相傳阿尼瑪卿山神身軀魁梧、濃眉黑發、騎著白色駿馬、昂首挺胸,用銳利的目光巡視,一旦發怒,猶如高山上的萬丈瀑布、火山般震撼大地,顯得威力無比。有時裝扮成一個身著普通藏袍、頭戴高頂喇叭形氈帽,騎一匹白駿馬,揮動牧鞭在白雲上面放牧的牧民,他有無窮的智慧、慈善的心腸、震懾人間群魔,保護著千萬黎民百姓、永保四方安寧。這種氈帽四季都可以戴。它的獨特之處在於高高的帽筒。帽體用白擀白氈製成,外罩一層白布,帽沿則以黑布壓邊,形似倒扣著的長喇叭,設計是頗具匠心的。寬大的帽沿,既可遮陽,又能擋雨,即使冰雹打下來,也不用害怕。由於高原氣候變化無常,氈帽又可以適應各種不同的氣候條件。太陽出來時,外面的一層白布可以起到反光作用;若遇陰雨天氣,裡面的毛氈既可防雨,又能保暖。昂貴耐用的「金花帽」是一種用金絲緞,金絲帶和銀絲鐲做裝飾,用當地產的氆氌和皮毛作科,故稱金花帽,『也叫「圓盔尕帽」,男用帽筒比女用帽筒高,而女式的「金花帽」比男式的更華麗,為藏族男女老幼四季所喜愛。「金花帽」,藏語叫「才仁金嘎」。這種帽子,據說是當年文成公主進藏後,在布達拉宮一次歌舞宴會上,看到西山飄繞的彩雲,有所啟發而連夜秉燭設計製作的,是地道的藏帽。工布婦女戴「燕尾式反向帽」、即帽沿的兩尾朝後,兩尾中飾的錦緞也朝後,初看好象帽戴反了。那曲牧民寒冷時戴口袋帽。雲南和四川平武藏族婦女帽上插有白羽毛。這都各有各的講究,也有相關傳說。藏族攝影師華貢傑在研究帽飾及其色調時說:象「金花帽」上的金絲織錦的應用;工布帽上的金、銀鑲邊,這種金、銀線和復色在運用對比色的同時相間出現,使整個帽子色彩取得和諧統一的效果,又賦予帽子以富麗燦爛的民族特色。禮帽也是藏家男女夏季常戴的一種帽子。平時除用於遮陽、防雨、禦寒外,通常在節日或出門作客時戴。既作為裝飾,也表示禮貌,與漢地戴禮帽的習俗相似。藏胞戴的禮帽,是廠家專為他們製作的藏式禮帽。與漢式禮帽的區別是,帽沿上有一按扣,可隨時卷上扣住。藏式禮帽有米、駝、灰、草綠、藏藍、絳紫等色。藏式帽實用性較強,也講究美觀,但其中的達官貴人的帽子有較嚴的規格,能顯示不同等級。「房徐帽」就是地位與權勢的象徵,也是正教合一的產物。到第三十二代藏王松贊干布建立蕃王朝後,藏族服飾進一步改進和美化,貴族服飾步入制度化。就從冠可以窺豹一斑。當時藏王戴一幅紅綢在頭上纏成寶塔形狀的「朝霞帽」。元明時期,西藏王公貴族曾風行黃袍「紅纓帽」。五世達賴時,專門組織專家參考古代藏儀和明代藏儀,就各個等級的著裝,帽式及佩飾大小都作了詳細規定。西藏地方政府時代,四品以上官員戴「鐵環帽」,藏語稱「江達」,官品大小具體看帽頂飾品。五品以下官員戴一種黃色圓帽--「夏傅帽」;白帽是僧官在夏季典禮時所戴白色禮帽。這種森嚴的等級服制在貴族官僚中一直倡引到1959年。從屬於官帽的夫人小帽子雖沒有具體的規定,但約定俗成為大貴族夫人戴「木第巴珠」(珠珠冠);而一般貴族夫人只戴「曲魯巴珠」(珊瑚冠)。「巴珠冠」的樣式有「羊角型」、「三角型」、「半月型」等較多。做法是藤條扭成的帽架上飾滿珍珠、珊瑚、玉、松石等珠寶。手工精美,堪稱一絕。公主和小姐戴「瑪蹈冠」。據說:在公元七世紀初吐蕃傑出的贊普松贊干布統一了整個青藏高原,建立起吐蕃王朝,為促進藏族文化和經濟的發展,建立廣泛關系,先後從尼婆羅和大唐迎娶了赤尊公主和文成公主。當時墀尊公主就戴有「瑪瑙冠」,所以「瑪瑙冠」價值昂貴,一般由貴族少婦和公主、小姐戴用。故此,藏族帽子也有受外來文化影響的一面。服飾本來就是物質與精神生活的表現形式,藏族同胞由於對佛教的祟拜進而對佛教領袖人物的崇敬真可算是五體投地。在教規允許的情況下,他們樂於仿效活佛,學者等知名人士的衣飾,「格桑斯熱」即「遮陽帽」在民間的流行便是一例。相傳,七世達賴為了遮陽,製做了這種蓬式帽,之後在日喀則、拉薩等地流行起來。它的製作通常先用兩根竹條或柳枝扎一船形框架,然後在上面綳一層紗布即可,長約三十至四十厘米,是一種名副其實的土產品,通常是七、八月份戴。對防止高原強烈的太陽紫外線照射,的確起到了不小的作用。即使在太陽帽、折疊傘隨處可買的今天,他們還是喜戴這種涼帽。在「軍人帽」中武士所戴的「盔」屬典型的騎士頭盔帽。在藏族第八代藏王直貢贊普和第九代藏王布德貢吉贊普時期西藏地區的銅冶煉和製作工藝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出現了盔甲等軍民用品,這類頭盔大同小異,珍藏在藏區的許多寺院里,傳說有的是格薩爾王及其將領的頭盔。在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的一次文物展覽中有幸觀賞到了現存古代將領的戰帽,即「貝母夏」,它具有盔甲的堅硬和藏式四朵帽的造型,很有文物價值。現存拉薩羅布林卡的傳為吐蕃贊普(藏王)松贊干布戴用過的金冠就是精緻的盔,光芒四射,無可比擬。由盔演變而來的黃盔,金色盤帽,是黃色漆皮製成形狀如盔的帽飾也在民間流行。另外,還有屬刑具的「石帽」。藏族說唱體長篇英雄史詩格薩爾王傳是藏族社會的網路全書,它勾勒出了一個豐富多彩的藏族古代社會生活畫面,其中我們不難找出民族風情最直觀表現的帽飾的蹤影。從格薩爾王到三十員大將,以及對敵將領的軍帽,同樣能看出體現早期藏民族的文化精神和雄渾、尚武、豪壯、清新等一定時期審美的基本特徵。生活是藝術的源泉。藝術作品的每一個組成部分都能在現實生活中找到其相應的蹤影。帽飾也如此,盡管「藝人帽」有這樣或那樣的藝術誇張,但無論從造型、意義,以及所戴的角色等方面均未脫離生活,所以藏戲藝人或宗教舞蹈里戴的帽飾,隨著內容不同而變化無窮。但歸結起來無非是一個生話「冠」的演變與藝術之再現。「藝人帽」的代表作「仲夏」是格薩爾說唱藝人的特殊標志,一帽有多種戴法,並且說法不一,意義廣泛。藏族著名英雄史詩《格薩爾王傳》之《霍嶺大戰》下部中有大段關於人物帽飾的唱段,不僅詞句優美,而且唱出了「仲夏」的奇特與冠中之冠的原型、用料、製作過程、戴法及其意義等。故此,「藝人帽」是一種不同藏戲或宗教舞蹈等內容需要而創制的,具有一定的變異性,為藏式冠中之花。在藏傳佛教藝術的群體中,帽子隨著佛、僧的安祥笑容,顯示出恬靜、高雅、祥和美來到了人世間。盡管僧人帽款式繁多,甚至有些還帶著神奇的傳說、美好的祝願,以及深奧的意義。但作為不同教派、儀式、佛僧職責等特殊標志,更能體現其雙重價值。僧人帽多種多樣,精通「五明」(藏族所有文化的概稱)的高憎戴「班霞帽」,即心瓣型的通人冠,表示心誠、善道;密宗高僧在誦經時戴「仁昂帽」即「五佛冠」,表五種佛共存;高級僧官在參加「雪頓節」一類的活動時,要戴白色的「夏嘎爾」和圓盤高頂的「徐唐」禮帽;一般僧人在誦經時戴披穗雞冠狀的「卓魯瑪」和「孜霞」帽;寺廟跳神舞「羌姆」時戴黑色「霞納」帽和妖帽「贊霞」。另外,有的帽既是本教派至尊信物,又是教主標志,平時密不示人,只有重大活動時才戴。就「黃帽派」而言,舊時,持律高僧均戴黃帽,後來此制逐漸被廢棄及宗喀巴重振律教,以黃帽為冠,故格魯派亦稱黃帽派。薩迦派也叫「花教」,主要是以冠而得此名,據說:「薩迦貢瑪教主均戴「通人冠」即「三藏帽」以示精通三藏。後因薩迎·貢嘎寧布上師圓寂,繼承人薩迦·索南澤牟為悼念大師而割掉了冠之上部。著名學者薩班·貢嘎堅贊也戴這種無頂「三藏帽」。根據「僧人帽,能分辨教派。象原拉薩三大寺堪布侍者所戴的「高筒禮帽」和時輪金剛大法會時灌頂佛戴的「五佛大寶冠」等可以知曉話佛之大小、僧侶的職位和作用等。藏式帽子有著特定的審美觀和生活情趣,無論哪一類型的帽子都遵循了一種從實用到審美的規律,同時,帽子為全身之頂冠更注重它的高貴,並以特殊標志,深受廣大藏族人民的喜愛。藏胞普遍喜歡穿藏袍,但各地藏胞穿靴的習慣各有所異。生活在玉樹高原上的藏族牧民,無論男女老少,皆愛穿頭帶尖角的藏靴。這個尖角,高約二厘米,略向內彎,因形似氂牛鼻子,故漢人習慣地稱其「牛鼻子藏靴」。別看這個小小的「牛鼻子」,它不僅是江源藏胞與其它許多藏區的藏胞在穿靴習俗上的「分水嶺」,而且起著保護靴頭和靴臉夾縫的作用,同時也給藏靴增添了威風。它會使你聯想到深山老道的高鼻樑道靴,更會使你聯想到古代武士的戰靴。「牛鼻子藏靴」,除了那個高高的「牛鼻子」外,在靴筒用料及裝飾上,也有許多獨特之處。如西藏昌都藏人喜用燈芯絨作靴筒面料,青海東部藏胞多用各色普通彩布飾面等。在色彩裝飾上,則用紅色與黑色,或紅色與白色、深紅與淡紅色分成彩飾。而人們常見的「牛鼻子藏靴」,靴筒則多以自織的羊毛褐子和大紅呢子飾面。而且用深紅、淡紅、赤色三種面料交叉彩飾,並拼湊出各種幾何圖案。再加上靴頭和靴臉的彩飾,一雙靴子往往裝飾得異常華麗,看起來十分漂亮。藏靴,當地藏語叫「算巴」。其實,「算巴」只是牧人對藏靴的概稱。在當地的「算巴」中,凡以羊毛褐子而飾面者,則稱為「楚郎」,意即「用羊毛褐子飾面的靴子」。而用大紅呢子飾面的靴子,又稱「果子巷」。五十年代以前,凡比較講究的藏靴,靴筒自踝子骨以上,至小腿下半部,以及靴臉部位,多用印度進口的大紅呢子鑲飾。據說,這種呢子質量特別好,用其縫制的衣服直放於地上而不歪倒。當地藏家稱這種呢子為「果子」,用其飾面的藏靴則稱「果子巷」。後來,這種呢子買不到了,就多選用國產紅呢飾面。而凡用紅呢飾面的藏靴,他們仍習慣地稱日「果子巷」。「果子巷」也因而成了高擋藏靴的代名詞。「楚郎」是當地牧人平時穿得最多的一種藏靴。其製作工藝也比較簡單。通常選兩塊較厚的牛皮,用楦頭將其壓製成船形。為了使其成型,楦頭壓制後,有的還往裡面填沙子或羊毛。待「船形」製成後,再將周圍翻卷上去的部分,經加工修飾,與羊毛褐子靴筒縫制在一起,一雙「楚郎」就算製成了。「楚郎」雖其貌不揚,但原料來源容易,造價便宜,而且穿起來也十分輕便。同時,靴底磨爛後,可另換新底。一雙靴筒有的可換兩三次靴底,倒是省事多了。「果子巷」的製作工藝則比較復雜。靴底薄的三至四層,厚的五至七層,皆用自鞣牛皮製成。靴底以上至踝子骨以下部位,多選用黑油牛皮鑲飾。靴頭翹勾至靴臉部位,通常用上等黑油牛皮或結實耐磨的驢股子皮夾三道夾縫,縫隙深零點五厘米,並以彩緞鑲飾,端端正正的三道梁股子,及其華麗的彩緞鑲飾,無疑成了「果子巷」的門面。一雙做工精細的「果子巷」,往往需要數十道工序。這種精美的「果子巷」,江源各地時有出售,每雙售價高達六十元以上。「牛鼻子藏靴」一般不分左右腳。而且靴筒較高,一直套到膝蓋處,即使不穿褲子,也能起半條褲子的作用。若將褲腿套於靴筒內,不但防潮保暖,也可免受蚊蟲叮咬之苦。同時,每隻靴筒後面,都有一道二十厘米長短的開口,不但穿起來方便,天熱時亦可將靴筒挽下。玉樹藏靴有單靴和棉靴之分。單靴多加一層布里。棉靴則多用羊毛氈做里,穿起來既暖和又舒適。玉樹牧民大多會縫制「牛鼻子藏靴」,但做工的粗細相差甚遠,不過多為自做自穿,好壞自不嫌棄。當地民間也有專門縫制藏靴的靴匠,其選料考究,做工精細,且頗多裝飾。這種「牛鼻子藏靴」,除當地牧人自製外,四川雅安也有生產,商店裡時有出售,頗受牧民歡迎。牧民穿長筒「牛鼻子藏靴」,每人都備有兩條綁靴筒的綵帶。每條寬約五厘米,長一米左右。靴帶有緞帶、綢帶、毛線帶之分。除緞帶和綢帶多購自商店外,毛線帶皆出自當地藏家男女之手。他們將羊毛和牛絨捻成線後,再進行編織、染色。有的則直接用牛絨線和羊毛線兩種不同的色線進行編織。不但均勻整齊,而且還編有各種圖案。如蓮花、牡丹、「萬」字紋、吉祥結等,不失為一種精美的民間工藝品。按照當地藏俗,黃色和白色屬活佛、阿卡靴帶的專用色,除此以外,俗民百姓則無任何忌諱。盡管靴帶終年隱沒於長袍之內,但對於酷愛裝飾的藏家牧人來說,仍然將其作為一件不可忽視的裝飾品。由此可見,他們對自己的衣著裝飾,的確是一絲不苟的。當地牧民男子除普遍穿用「牛鼻子藏靴」外,還特別喜穿馬靴。富裕一些的人家,男子大都有一雙馬靴。他們所穿的馬靴,有不少是從商店裡購買的黑油牛皮馬靴,筒長及膝,美觀大方。內蒙古產的馬靴尤其受歡迎,無論價格多貴,凡是有條件的,都要千方百計地買一雙。另有當地靴匠縫制的馬靴,靴料均用自鞣的牛皮,雖染為黑色,但缺乏光澤。而這種馬靴售價低,易購買,且不易乾裂,不用上油。牧人吃完手抓肉,雙手靴面上一抹,又可起到潤滑皮子的作用,穿起來十分方便,故牧人也很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