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藏傳佛教戴紅色帽子和黃色帽子有何分別
人家想戴什麼帽子就帶什麼帽子,還可以帶綠帽子呢,有什麼意義呢?
② 藏傳佛教法王戴的帽子叫什麼名字
各個教派的名稱不一樣,特別是噶舉派,有黑帽法王噶瑪巴,紅帽法王夏瑪巴等
③ 為什麼喇嘛的帽子不一樣有的是尖帽子。有的是雞冠帽。
喇嘛的帽子不一樣是因為藏區的僧人因僧位高低或教派不同而在戴僧帽上呈現出的多樣性。尖帽子是班智達帽,它有一個高高的尖頂。俗稱的雞冠帽是卓孜瑪和卓魯,是藏區獨有的僧帽。
班智達帽的尖頂,象徵佛法至高無上的中道觀,兩塊延片則代表二義諦。班智達帽最早由阿底峽尊者傳人藏區,班智達帽是代表最高學位。各大寺院、各教派的赤巴、堪布、上師可戴這種帽子,有些寺院的活佛也戴此帽,其他僧人則不能戴班智達帽。
卓孜瑪和卓魯是藏區獨有的僧帽。蒙族地區的僧人也戴這兩類帽子,那是隨藏傳佛教傳入蒙族地區的。卓孜瑪和卓魯形似雞冠,二者的不同之處在於卓孜瑪的冠穗是攏在一起的,而卓魯是散的。三大寺中一般僧人戴卓魯,大小執事僧則戴卓孜瑪。扎什倫布寺內密宗僧人和有學位的僧人都戴卓孜瑪,其他僧人則一律戴卓魯。
布達拉宮的僧人和扎什倫布寺孜滾僧人所戴的卓孜瑪其頂端略彎一些,而且冠穗也略微散一些。噶瑪噶舉派平時的宗教活動都戴卓孜瑪或卓魯。在舉行重大儀式時必戴夏查帽。夏查帽形狀像孔雀開屏。其它教派則與三大寺一樣,在戴帽子上也講僧位高低。
寧瑪派各寺中,赤巴、堪布、活佛等戴班智達帽和烏堅班夏帽,其餘僧人則戴紅色卓孜瑪和卓魯。這一點除格魯派以外的其它教派都一樣。
此外,各教派的大活佛有一些獨特僧帽。其中有些是皇帝或國王所贈。比如,噶瑪噶舉派的活佛噶瑪巴所戴的黑帽是第二世噶瑪巴擔任元帝師時皇帝所賜。噶瑪噶舉紅帽派的紅帽也是元帝所賜。宗喀巴大師的弟子降欽曲傑·釋迎益西擔任明帝國師時,明帝賜給他一頂黑帽。
四世班禪所戴貢夏帽是一頂中央為黃色,四周為紅色的帽子,相傳這是一位寧瑪派活佛所獻。當時,四世班禪看到這頂帽子時很高興地說:「這頂帽子很吉利,象徵宗喀巴創立的教派永恆不滅。」
④ 藏傳佛教中的黃教,什麼背景
格魯派 中國藏傳佛教宗派。藏語格魯意即善律,該派強調嚴守戒律,故名。該派僧人戴黃色僧帽,故又稱黃教。創教人宗喀巴,原為噶當派僧人,故該派又被稱為新噶當派。
背景:
宗喀巴曾師從14世紀西藏各大教派如薩迦、噶舉等,他針對藏傳佛教中當時僧紀廢弛、寺院生活腐化,而倡導宗教改革,提出僧人嚴格持戒 、 不事農作 、獨身不娶 ,並加強僧院制度管理。關於修持,他主張顯密並重,先顯後密,強調教理和因明等都有助於解脫。其《菩提道次第廣論》、《修宗道次第廣論》與阿底峽《菩提道燈論》在旨趣上一脈相承。1409年,宗喀巴在帕竹地方政權支持下,在拉薩發起大祈願法會,顯示其權威地位。同年建甘丹寺為主寺,故該派亦稱甘丹派。以後該派又建哲蚌寺、色拉寺、扎什倫布寺等諸大寺,勢力日漸擴張。1542年,該派以鎖南嘉錯為二世達賴的轉世,活佛轉世制度在格魯派中自此確立。16世紀鎖南嘉錯受明廷冊封。
至清代,該派的達賴與班禪兩轉世系統均由清廷扶持確認。格魯派成為西藏地方政權的執政教派,西藏政教合一的統治形式自此進一步發展。格魯派除藏區四大寺,尚有青海的塔爾寺、甘肅的拉卜楞寺及今蒙古的額爾德尼召等教派中心。該派奉龍樹《中論》,持緣起性空之見。謂諸法待緣而起,畢竟空無自性。修持主教行並重,不廢戒律,兼重止觀。教法包容顯密二宗,強調先顯後密,循序漸進,學不躐等 。其學經制度嚴密系統,考核升遷章法嚴密。顯宗學僧先通五大部(《 量釋論 》、《現觀庄嚴論》、《入中論》、《戒律本論》、《俱舍論》),在三大寺獲格西學位後方可進一步修密宗四大部瑜伽密法。該派亦有嚴格寺院管理制度,僧職人員各司其職,母子寺院從屬關系嚴格。歷史上該派在藏族、蒙古族居住區流傳甚廣,影響很大。
格魯派是藏傳佛教各大教派中最後興起的一個,在公元15世紀時才興起。它一興起就迅速取代了其它各教派的地位,成為後期藏傳佛教的唯一主角,在西藏社會發展史上,它具有任何教派都無法達到的重要地位。 學修並重、講修並重的學風使其成為藏傳佛教中影響最大的派別。由於最晚出現,它幾乎吸取了以前諸藏傳佛教的各個教派的各種教法,如有名的薩迦十三金法,噶舉的大手印,寧瑪的密修馬頭明王,噶當的十六明點(又稱「十六滴」),夏魯的時輪金剛,覺域的斷法教授等等。
四大活佛轉世體系
達賴喇嘛(前藏)、班禪額爾德尼(後藏)、章嘉呼圖克圖(內蒙古)、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外蒙古)
六大寺院
甘丹寺、哲蚌寺、色拉寺(這三座寺院位於拉薩附近,合稱拉薩三大寺),扎什倫布寺(位於後藏的日喀則),塔爾寺(位於青海省西寧市附近),拉卜楞寺(位於甘肅省夏河縣)
⑤ 為什藏傳佛教的上師都要戴帽子佛像也戴帽子為什麼南傳跟漢傳都光頭,沒戴帽子的
佛滅度後,佛教隨著佛弟子們的證量及不同角度對佛陀開示的解悟而逐漸分流成派,向不同的區域傳播佛法,故而分流傳承不一,進而加上佛法進入地方後很大程度結合了本土文化特色行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佛教文化,這些都是形式佛教,是為了更好融入社會化度眾生而發生的現象,不管形式如何,它的實質與本意都傳承著佛陀的妙法,這才是佛教雖然歷經九磨十難,其精神核心依舊傳承於世的重要原因了。
⑥ 請問「紅教、黃教、黒教」之間的主要實質性區別是什麼
寧瑪派,俗稱紅教,
寧瑪派將佛法分為九乘,尤其重視阿底瑜伽乘,即俗稱的大圓滿法,提倡一切現象原始清凈圓滿的見地。
在傳承方式上,比較重視伏藏傳承,即前弘期由蓮師所埋藏的密法經典。重要的傳承師包括三素爾、龍欽巴、德達林巴、蔣揚欽哲、局米旁等,主要寺院有藏區的敏珠林寺、多吉扎寺和康區的噶陀寺、白玉寺、佐欽寺。
格魯派,俗稱黃教,
14世紀青海高僧宗喀巴廣學流傳於藏區的一切教法,並進行系統嚴密的組織,尤其強調戒律,因此格魯派僧人都戴象徵戒律的黃帽。
此派在顯教方面,主張依次第遍學一切佛法,見地上依據中觀應成派,密法方面,比較推崇後弘期所傳的密集、勝樂、怖畏等密續以及秘密不共的溫薩耳傳。重要寺院有甘丹寺、哲蚌寺、色拉寺、扎什倫布寺、塔爾寺、拉卜楞寺等。
兩派主要區別在於密法修行的方便,以及空性的見地。
黑教是西藏的本土宗教。正式名稱苯教或者「苯巴教」。在佛教傳入前,藏族幾乎人人都信奉苯教。寧瑪派(紅教)的很多儀式就是借鑒苯教的。佛教成為主流宗教後,苯教勢力越來越萎縮,但在西藏北部仍有信奉者。
花教即藏傳佛教的薩迦派。薩迦派比較注重「道果法」的修行。道果法就是加深自己對因果報應的理解,以獲得解脫的一種修行方法。
⑦ 藏傳佛教僧人著裝各有什麼特色
在藏傳佛教中,比較大的宗派有:寧瑪派(俗稱紅教)、 薩迦派(俗稱花教)、噶當派、噶舉派(俗稱白教)、格魯派 (俗稱黃教)。
寧瑪派是藏族地區早期出現的藏傳佛教教派,該派僧人 穿紅色袈裟、僧裙,戴紅色僧帽,所以俗稱「紅教」。薩迦 派僧人戴紅色、蓮花狀僧冠,穿著紅色袈裟。噶舉派僧人一 般穿白色僧裙和上衣,所以俗稱「白教」。格魯派是在噶當 派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原來屬於噶當派的寺院,在15世紀 時都逐漸成了格魯派的寺院,現噶當派已不單獨存在於藏族 地區。格魯派的僧人戴黃色桃形僧帽,俗稱黃帽派或黃教。
⑧ 西藏喇嘛多是紅教還是黃教
黃教是指這些喇嘛的帽子是黃色的,但只有中文中使用這樣的名稱.
黃教(出家教徒戴黃色冠帽)=藏傳佛教格魯派
紅教(戴紅帽)=藏傳佛教寧瑪派
黑教(也許有歧視偏見成分,黑在佛教中代表邪)=苯教雍仲派(苯教其他派系都大已失傳,羌族和納西族等地至今流傳)
白教(原因不清,可能是因為教徒在閉觀修行時會披白色袈裟)=藏傳佛教噶舉派
花教(寺廟的牆面刷成紅灰白三色)=薩迦派
黃教宗師+宗卡帕+da l ai+ banchen
紅教祖師 =蓮花生大仕
白教 =米拉日帕
花教=薩迦班智達+八思巴
黑教=東巴辛饒米沃
特點
黃教=清規戒律+佛學學位制的開創+班級制度
紅教=密宗=最早的=法力展現
黑教=本土的+萬物有靈?+逆時針轉經(佛教順時針)+巫術
白教=嚴格的閉關+活佛認證的開始
花教=政教合一的開始+蒙古帝王的帝師
代表寺廟
黃教=色拉、哲蚌、嘎登、拉卜愣、塔爾寺
紅教=桑耶寺
白教=楚布寺
花教=薩迦寺
可在網路收索到的有關信息
黃教=14da l'ai +倉央加措 +倉央加措情歌
紅教=法王晉美彭措+索達吉
黑教=蘭卡諾布
花教=八思巴+薩迦格言+薩迦法王
白教=米拉日巴+嘎瑪巴
⑨ 藏傳佛教中紅教,白教,花教,黃教有什麼區別
藏傳佛教紅教、白教、黃教、紅教分別是指寧瑪派、噶舉派、格魯派、薩迦派。四種教派區別如下:
1、寧瑪派(紅教)是藏傳佛教四大傳承之一,相對於以後的其他三大傳承(白教-噶舉派, 花教-薩迦派,黃教-格魯派),它是舊派。由於該派的僧人都戴紅色僧帽,所以也被稱為紅教。寧瑪派是藏傳佛教的重要宗派之一,寧瑪一詞的意思為「古」或「舊」,寧瑪派即古派或舊宗派,是藏傳佛教各教派中歷史最悠久的一個教派。
網路紅教
網路黃教
網路花教
網路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