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羅馬軍手禮是什麼含義請教下歷史
軍禮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羅馬時代,當時在古羅馬帝國龐大的騎兵軍團里就已經有了軍禮的雛形。每當帝國的騎士們策馬相遇時,都會相互舉起頭上戴的面甲,據說這一方面是為向對方表示敬意,體現騎士精神,另一方面也是為了顯示出自己的臉部,以免被對方所誤傷。到了11世紀,歐洲各國的騎士們大都去掉了面甲,舉面甲的傳統也慢慢演變成脫下頭盔或帽子以示敬意。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以後,其代表人物克倫威爾領導的新式軍隊正式把脫帽致禮的傳統改為用手接觸帽檐敬禮。這時候的英國軍人相互敬禮時,右手掌緊貼帽檐,手心向外翻,用以向對方表示自己手中沒有武器,同時兩腿並攏呈立正姿勢,以顯示其軍人的氣魄 。這種軍禮形式,最先從英國陸軍開始,然後傳到了海軍和以後的空軍。法國大革命後,法國軍隊也先後實行了這一新式軍禮。不久,這種軍禮又傳到了美國,進而逐漸傳到了全世界。目前世界各國軍隊的軍禮雖然各不相同,但舉手接觸帽檐致敬的這一表現形式卻都是通行的。
2. 歐洲中世紀有些騎士的頭盔上插一撮毛,是什麼動物的毛有什麼意義嗎只是裝飾嗎那古羅馬軍官的頭盔上
不一定是動物的毛。有的是小雕像。具體是什麼大都與佩戴者的家族的紋章有關。比如紋章是鹿,頭盔上就是鹿角之類。所以在觀看比武的時候,人們通過辨別頭盔上的裝飾就可以知道佩戴者的家族。古羅馬軍官的頭盔上的大多是馬鬃。
3. 有沒有喜歡中世紀歐洲騎士盔甲的
有的,
一提到中世紀的騎士,人們會馬上想到高大的戰馬,光鮮亮麗的鎧甲,高尚的騎士精神,行俠仗義、救死扶傷的美德等等。在這其中,最令人感興趣的就是騎士的那身行頭了——騎士鎧甲。
我們是怎麼看到這些鎧甲的呢?在博物館,今天保留下來的這些傳世鎧甲讓我們看到了歐洲的鎧甲和東方的鎧甲的不同,這些鎧甲用鋼鐵把騎士從頭到腳都包裹住,只給眼睛留兩條縫,給鼻子留些小孔,走起路來哐哐作響,就像現在的機器人,於是,各種各樣的猜測和假設出現了,有人說歐洲騎士身穿重甲,關鍵部位重達一百公斤!穿鎧甲要人幫,跌倒了要人扶,上馬要用類似吊車一樣的杠桿吊上馬背!有人說,歐洲騎士的鎧甲是整塊鋼板製成,不是東方鎧甲的葉片甲,對長矛防禦力較好,對刀劍防禦力較差;甚至有人對歐洲騎士穿那麼重鎧甲的動機大加評論,說用這么重的鎧甲對付游牧輕騎純粹是腦袋被門板夾了或是小時候被傻子抱過,敵人都不用浪費箭射你,累都累死你,想跑都跑不掉等等。
還有人根據歐洲的騎士鎧甲對東西方在中世紀的交鋒——蒙古騎兵入侵歐洲時期雙方的戰術進行分析,認為歐洲騎士就是重騎兵,價格昂貴,數量少,歐洲人對其太過自信,單純使用重騎兵短途突擊,這樣蒙古騎兵用復合弓精確射殺,用撓鉤等武器把重騎兵弄下馬,重騎兵盔甲太厚,下了馬幾乎站不起來,很多都是下馬後被蒙古馬踩死的等等。諸如此類的評論是事實嗎?歐洲人有這么傻嗎?現在本人根據國外專家和歷史學家的研究和自己幾年來的探索,詳細的為你解讀歐洲騎士的鎧甲到底是如何被製造和使用的,以及歐洲騎士的戰術。
今天大家對歐洲中世紀(約公元476年-公元1453年)鎧甲的了解,大多來自博物館里的鎧甲實物以及根據這些實物創作的圖形和繪畫,並以此對歐洲騎士和騎士鎧甲進行推測和想像。其實出乎大多數人的意料,歐洲中世紀時期的鎧甲生產只集中在三個國家,它們是義大利、德國和法國,當時歐洲還未工業革命,鎧甲製造完全依賴手工完成,製作鎧甲的手工業者被稱為鐵匠(blacksmith),這些鐵匠大多數都集中在上述三國的大城市中,如義大利的米蘭,法國的馬賽,德國的奧格斯堡等,(英國在整個中世紀時期的鎧甲完全依賴進口,沒想到吧!)在這些鐵匠中,有的擅長製作頭盔,有的擅長製作胸甲,還有的全身各個部位的鎧甲都會做,也就是做出我們今天所說的套裝,並且還能在套裝的件與件之間的組合方面有獨到的改良,或者在套裝上用自己的風格進行藝術裝飾,如凹版花紋、凸版花紋、鍍金花紋等,並刻上自己的名字,後者被稱為鎧甲製作業的大師。
騎士們的鎧甲一般都是量身定做,在當時,金屬的價格並不便宜,請普通的鐵匠製作鎧甲散件都非常昂貴,別說請鎧甲大師來製作套裝,其價格更是驚人,因此,能夠請大師來製作鎧甲的人一般都是國王、領主和大貴族,這些人都是貴族階級的上層,而騎士是貴族階級的最下層,普通的騎士一般是請不起大師為自己做鎧甲的,只能請普通的鐵匠做些散件。另外,普通騎士的鎧甲還來自另一個方面——戰場繳獲,或者說拾取,歐洲諸國長年征戰,互相攻伐,戰場上倖存下來的騎士從陣亡騎士的身上搜羅包括鎧甲在內的各式武器裝備,適合自己身材的鎧甲經鐵匠修復後留作己用,自己用不了的就賣給鐵匠,鐵匠又把它賣給其他騎士,那些不產鎧甲的國家和城市裡的鐵匠都從事這種修復和轉手鎧甲的行當。
比較窮的騎士只能在身體的重要部位購買金屬鎧甲,其餘部位只能用皮甲,因此中世紀歐洲騎士們的總體裝備水平並不高,戰場上雙方騎士的裝備都是五花八門,參差不齊,必須用罩袍來區分敵我,罩袍上繪有各自騎士所屬領主的標志和顏色,其感覺就像網游「魔獸世界」里的戰場一樣,部落和聯盟都穿相同的套裝,練的好的可以穿高級套裝,就如同上文提到的大貴族,練的差的只能穿些散件,如同普通騎士一般。
而歐洲中世紀各個時期騎士鎧甲的樣式、風格又不盡相同,從公元5世紀到公元11世紀,騎士的鎧甲都效仿古羅馬時期的鎖子甲和魚鱗甲,並且大多隻是在身體重要部位進行防護,1066年黑斯廷戰役以後,騎士在戰場上的地位空前提高,成了戰場的主宰,鎧甲也發展成全身穿著鎖子甲、持盾、頭部帶一頂有護鼻的硬頭盔的式樣,此後的十字軍東征時期(包括蒙古騎兵入侵歐洲的時期),這種鎧甲式樣一直保持著,只是頭盔出現了把整個頭部罩住,只留兩條縫給眼睛的「大頭盔」。
鎖子甲真正登峰造極的境界出現在13世紀,也就是所謂的「編織甲」。這是一種將極細的金屬絲和亞麻絲編製成線,然後再以制衣方法製造的軟甲,看上去如同一件金屬色粗毛衣一樣,它對砍劈和穿刺的防禦力達到了驚人的程度,價格也一樣居高不下。
而即使是常規的鎖鏈甲這時也達到了「縫隙中穿不過貓的胡須,看上去如銀色的粗緞子」的程度。
相對應的,鎧甲的防護力也並不驚人,今天博物館中鎧甲的平均厚度大約和硬幣差不多,這個厚度的鋼板,力量大的弩機和弓箭是能夠射穿的 ,但是會大大降低弓箭的殺傷力,因此,大多數騎士的鎧甲實際上是起到降低傷害的作用,並不能抵禦傷害。
的確200磅的英國長弓配合熱處理後的穿甲箭頭可以穿透米蘭甲,但大多數弓箭對米蘭甲無效,更別提後來的超哥特甲,實際上,阿金庫爾戰役即使面對法國的早期板甲,普通的長弓也大多失效了。
4. 中世紀騎士的裝備有哪些
騎士穿盔甲,而且都是量身定做的,騎士使用的武器是佩劍,並且裝備有輕型盾牌,因為盾牌的裝備.使其更能有效對抗天敵弓箭手,增強了戰鬥力.騎士的傑出代表是十字軍,長矛也是騎士最重要的武器之一.騎士在戰場上與敵人交戰,最先使用的武器就是長矛,中世紀之前的歐洲,長矛在戰爭中的使用非常普遍,步兵用,騎兵也用.長矛由鐵質矛頭和木質矛桿組成,比較輕便。中世紀騎士長矛矛桿很長,在12世紀,矛桿長度不少於8英尺。14世紀末,有矛桿長達15英尺。矛桿以梣木最為普遍,也有用蘋果木、鋨耳櫪木、松木等質地比較堅硬且具一定韌性的木材為宜。盔甲是騎士的重要裝備。中世紀早期,法蘭克軍人的鎧甲很簡單,他們往往把圓形、菱形或小方形的金屬片縫在皮子或厚布上,護住從脖子到大腿的身體。當時最好的鎧甲是鎖子甲,這種鎧甲在公元前200年的斯堪的納維亞已出現。鎖子甲由數千個小鐵環相互穿套在一起,製成長至膝蓋,袖子到臂肘的鐵衣衫,其下擺前後開叉或前後左右開叉便於騎馬。中世紀早期,由於鎖子甲工藝精細,價格昂貴,只有大貴族和國王們才能置辦得起。查理大帝曾下令大力發展鎧甲生產,並嚴格禁止鎧甲出口外賣,使鎖子甲逐漸成為騎士普遍穿用的鎧甲,到12世紀,鎖子甲的生產工藝進一步發展,長袖鎖子甲普遍出現,而且大約在1200年左右,出現了與鎖子甲連為一體的鎖子甲手套,姆指與其餘四指分開,鐵手套的掌心部分用布或皮革製成。與鎖子甲分開的鐵手套隨後也出現。另外,許多鎖子甲帶有與之連為一體的鎖子甲護帽,把騎士的頭部,包括前額和下頰都護在裡面。有些騎士只戴這種護帽,外面不戴頭盔。頭盔是騎士裝備的重要組成部分。中世紀早期的頭盔比較簡單,大多為圓形和錐形,有的頭盔前沿處伸下一條鐵以保護鼻子。這類頭盔通常戴在鎖子甲護帽上,鎖子甲護帽內墊有柔軟的棉布或麻布。12世紀的圓頂頭盔,除前面雙眼處有條縫隙,整個頭部和臉部都被罩住,面板處被鑿出許多小孔,藉以呼吸。13世紀,出現平頂圓筒形和罐形頭盔,頭、臉和頸部都被護住,由於此類頭盔很重,有的重量超過20鎊。如此的重量,騎士不是用頭頂著,而是用雙肩支撐,在雙肩處用皮帶或鐵紐與鎧甲連接.隨鐵葉甲的出現,頭盔也相應發生變化,與鐵葉甲所用材料一致,頸部以上除眼睛外,都被罩住,面部的鼻、嘴處呈雞嘴狀或狼嘴狀凸出。後來,面部護甲被製成能轉到盔頂或旁邊樣式,需要時可轉過來護住面部。戰馬是騎士的戰斗夥伴,也是不可缺少的裝備,沒有戰馬也談不上騎士。騎士極為看重戰馬的載重能力和奔跑速度,能同時馱載四名全副武裝的騎士的戰馬被譽為「鐵背」。中世紀有關於兩名騎士同騎一匹戰馬作戰的傳說。中等速度的奔跑能力,不能被選為戰馬。戰馬還應具備騰越一定高度的障礙和跨越一定寬度溝渠的能力,優秀戰馬的跨越寬度,不應少於13英尺。戰馬的顏色也是決定騎士是否喜歡該馬的依據之一。在中世紀早期,純白色的馬聲譽最高。其次是白色與其它顏色相雜的戰馬,面門或四蹄為白色的戰馬也受到喜愛。而實際上,中世紀歷史上留下英名的戰馬大多為棗黃色、栗色、黑灰色、紅褐色等等。無論什麼顏色,其毛皮應亮澤、細膩。(我還是喜歡黑色的馬) 許多騎士願意選擇未經閹割的雄性馬,這類馬通常性情活躍,暴發力強,特別是在緊要關頭,往往會表現出超乎尋常的機智和力量。但也有騎士喜歡牝馬,這類馬少喧鬧和嘶鳴,宜於偷襲和夜間行動。戰馬的品種和家族,受到極高的重視。中世紀西歐聲譽最高的是西班牙種戰馬,其次是加斯科尼戰馬,隨後是匈牙利、敘利亞和羅斯馬。優秀的戰馬,性情不一定溫順,有的甚至很暴烈,除其主人和經常喂養它的扈從外,其他人很難靠近。
5. 手錶後邊Cæsar SWISS No.2461手錶標志是古羅馬騎士頭盔,誰知道這是什麼牌
凱撒大帝時裝表
6. 那些像西洋中世紀騎士的頭盔來自哪個兵種
在歐洲的封建社會里,國王、貴族和騎士等大大小小的封建主構成了金字塔般的等級制度,但是他們的權力和義務都是有限的,「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這種復雜的等級關系使得歐洲封建國家長期處在割據狀態,和東方中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君主專制大不一樣。各國統治者仍不斷進行戰爭,相互搶掠吞並,許多國家一直沒有出現穩固的統一政權。封建地主憑借土地所有權和政權對農民進行剝削。在歐洲,基督教會已成為封建統治工具,他們和世俗封建主共同維護封建制度。農民和農奴的勞動被封建主以勞役、實物地租、名目繁多的捐稅和教會「什一稅」等形式侵吞。農民的反抗持續不斷,但是沒有像中國那樣發生過多次推翻了一個王朝的大規模農民戰爭。中世紀的戰爭,是由組織散漫的戰斗團,在需要運用策略和調動的戰場上互相對峙、沖突,然後再一步一步演進而來。演進中的一個部分,反應在不同的兵種和武器的發展上,以及如何去運用它們。黑暗時代的早期軍隊,是一群沒有組織的徒步士兵。當重騎兵興起後,最好的軍隊就是一群沒有組織的騎士。徒步士兵會對沿途的農田造成破壞,在攻城戰時則會造成更大的打擊。當兩軍對峙時,重騎兵往往會被布置在軍隊前列、輕騎兵在兩翼,步兵與弓兵在後(中世紀大陣)。在戰斗開始後重騎兵會率先對敵軍陣型發起沖鋒。重騎兵沖鋒的威力是巨大的,數次成功的沖鋒便可以徹底撕裂敵軍陣型。不過,在混戰的時候,騎士們會試圖與他們的敵人作一對一的交戰,而徒步士兵又會夾在敵我雙方的騎士之間。這種戰法其實非常危險,因為中古時代早期的徒步士兵,大部分都是在封建制度下被徵召的農民,並未受過作戰訓練。弓兵在攻城戰上十分適用,但在戰場上也一樣冒著被消滅的危險。到了14世紀後期,指揮官加強了騎士的紀律,使他們的軍隊更能發揮團隊的合作。但是在英國的軍隊里,盡管長弓兵在很多的戰場上證明了他們的價值,可是騎士並未給予這些射手太多的重視。紀律也讓越來越多的騎士為報酬作戰,罕有為忠誠和光榮作戰者。在義大利的雇傭兵以長期作戰但少有損傷而聞名。在這個時期,各階級的士兵都是軍隊的資產,不會被輕易遺棄。這使得過去追求光榮的封建軍隊,逐步成為只關心他們會收取多少報酬的專業軍隊。騎兵會被特別地劃分為三支隊伍或三個部分,然後一隊接一隊銜命作戰。第一波的攻擊會突破或沖散敵軍,接著第二或第三波的攻擊就能加以制服。敵軍一旦逃走,就可以予以殺戮或俘虜。事實上,騎士如果採取個人行動,對任何指揮官的計劃都是很大的傷害。騎士最關心的是忠誠、光榮和騎乘在一流隊伍的第一行列位置。為爭取個人光榮,在戰場上獲得全面的勝利反而淪為其次。在戰場上開始作戰之後,不用多久騎士就會攻擊他們所看到的敵人,如此一來便破壞了整體作戰計劃。指揮官在必要時把麾下騎士自馬上卸下,是控制他們的最佳手段。這是小型軍隊普遍採用的方式,因為這些騎士很少會期望在作戰中表現。卸陣下來的騎士可以適時加強戰鬥力量,並提振一般徒步軍隊的士氣。這些騎士和其餘徒步士兵,會被用在減緩敵騎沖鋒的標樁、或其他戰地工事的後方作戰。1346年的克里斯戰役,是騎士不遵守紀律行為的一個例子。當時法國的軍隊在數量上超過英國的軍隊(四萬對一萬),並且擁有非常多的騎士。英國人把長弓兵分成三個隊伍,在標樁的防護下投入戰場。在這三個隊伍之間的,是兩隊卸下馬的騎士,而第三隊卸下馬的騎士則被保留作預備軍。法國國王亦將麾下騎士組編為三個部分,並且指派熱那諾斯的僱傭弓兵去射擊英國的騎士,但因弓弩被弄濕而起不了作用。此外,法國騎士又忽視法王在組織上的努力,在開戰不久後,一見敵軍就立刻狂怒不已,張口一遍又一遍地喊著:「殺啊!殺啊!」由於法國國王忍受不了熱那諾斯人一再箭上失准,便命令騎士前進,並擊倒在他們前面的熱那諾斯弩兵。這場戰斗持續了一整天,最後由英國的騎士和長弓兵(他們保持了其弓弦的乾燥)打敗了那些騎著馬匹但作戰時毫無紀律、亂成一團的法國騎士。到了中古時代末期,重騎兵在戰場上的價值不如以往,幾與投射部隊和徒步軍隊無異。在這個時期,人們已經了解何以審慎部署的攻擊仍然失效的原因以及訓練步兵的重要。作戰的規則改變了,標樁、馬匹陷阱和壕溝都常常被軍隊用作防護工具,以抵抗騎兵的攻擊。如果騎兵對大批各個等級的長槍兵和弓兵(或槍炮手)作出攻擊的話,只會產生一大堆受創的馬匹和騎兵。騎士會被迫徒步作戰,或等待適當的攻擊時機。只有敵軍在移動、混亂、或從臨時的戰地防禦工事中走出來的情況下,毀滅性的攻擊才能奏效。
7. 中世紀騎士的著裝
緊身短上衣。
主要是因為鎖子甲會反射陽光,也為了防止甲衣上的鐵片被日曬雨淋而生銹,另外也便於人們在衣服上繪制標志,如十字架,家徽,以辨明敵我。
8. 為什麼騎士的頭盔是T字型
這就涉及到歷史了。15世紀(中間段以前)時義大利人盛行古希臘風,因而出現了一種「巴布塔頭盔」,其外形非常像古希臘的科斯林頭盔(斯巴達勇士戴的頭盔)而在義大利火起來。巴布塔盔也有沒有鼻樑的版本,這就是t型盔的原型。
但是僅僅盛行古希臘風的義大利的騎士喜歡這種頭盔,其他國家的騎士根本不稀罕。因為科斯林頭盔臉部防禦力差,而且其他國家的人並不喜歡什麼「古希臘風」,因此科斯林頭盔逐漸埋葬在歷史長河中。
9. 古代西方騎士的裝備有哪些詳細的給好評
作戰裝束
騎士的作戰裝束
中世紀,騎士作戰時用於保護身體的鐵甲叫甲胄(body armor),整套的鐵甲稱為全身甲胄(a suit of armor)。
甲和胄一套稱為全副盔甲(panoply),還有鏈甲(chain armor)和板金甲(plate armor)。
一套盔甲由護蓋身體(protective clothing)和護蓋頭部(headgear)的器物所組成,它們通常用鐵片和厚的鞣皮製造。
14世紀以前,一般使用由鏈和鐵板所組成的護甲,有鏈甲式的護甲和簡單鐵制的胄組成。15世紀以後,所用的甲胄大多由薄的金屬板製成,精緻的甚至看不到接合處,且常有裝飾性的鑲嵌(decorative inlay)。這種甲胄由於相當重,所以一般是騎士在戰馬上作戰時才使用。
騎士勛章
為了區別在戰場上的騎士,一個名為勛章的標志制度得以發展。每一個貴族都會設計出一個獨特的標志,製作在他的盾牌、外衣、旗幟和印章上。飾以騎士標志的外衣成為他的戰袍,讓人從標志上即可加以辨別。宗譜紋章院是一個獨立的組織,專門設計特有的標志,並可保證每一個都是獨一無二。其官員會把標志記錄在特別的簿冊上,由他們保管。
戰袍會代代相傳,並在結婚時作修改。在不同的國家裡,某些設計會保留給王族。到了中古後期,城鎮、基爾特甚至那些重要但非貴族的市民也會授予戰袍。
在戰場上,戰士會以戰袍來區分敵我,並在混戰中挑選出與之匹配的敵手。司宗譜紋章官會製作一個有關騎士的標志清單,他的地位中立,可作為兩軍之間的仲裁者。藉此方式,他們可以在城堡或城鎮的防衛者與攻城者之間通信。在戰後,又可以從死者的戰袍來辨別出他們的身份。
騎士是一支快速而且強悍的部隊。他們是第一支穿戴護甲的部隊,同時精於進攻和防守。騎士在戰況不利時也能迅速撤退,脫離戰場(除非和他們交戰的也是支移動力極高的快速部隊)。
城市的戰略資源貯存區中,必須要有鐵和馬群才能生產騎士。
騎士是重裝的騎兵部隊,最早是出現在中古時代的歐洲。如同上古時代的日本武士一樣,騎士也奉行著一套嚴謹的法典,徹底規范著他們在戰場上與日常生活中的行為准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