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模仿《藏戲》寫一篇關於京劇的作文
京劇已經有兩百多年的歷史了,它博採眾長,是中國戲曲藝術中的瑰寶。它是在徽戲和漢戲的基礎上,吸收了崑曲、秦腔等一些戲曲劇種的優點和特長逐漸演變而形成的。京劇音樂屬於板腔體,主要唱腔有二黃、西皮兩個系統,所以京劇也稱「皮黃」。京劇常用唱腔還有南梆子、四平調、高拔子和吹腔。京劇較擅長於表現歷史題材的政治和軍事斗爭,故事大多取自歷史演義和小說話本。既有整本的大戲,也有大量的摺子戲,此外還有一些連台本戲。京劇角色的行當劃分比較嚴格,早期分為生、旦、凈、末、丑、武行、龍套七行,以後歸為生、旦、凈、丑四大行。
京劇的戲劇情節是安和的,在平和清楚的敘事過程中展現優美,它不用緊張、激烈、刺激的劇情吸引觀眾;京劇的音樂伴奏是安穩的,在悠悠京胡伴奏下,給人一種天衣無縫的安穩感覺;京劇的表演風格是安詳的,既不過分高亢激昂,也不刻意一唱三嘆,從不強調暴力和血腥。京劇在發展,在創新,在與時俱進,並沒有安於現狀,安常處順;京劇在推陳出新,並在不斷的推陳出新中,弘揚安和、安穩、安詳的風貌,才能安坐戲劇舞台「國粹」的王座安然不動!
1960年,周總理曾在北京新街口總政排演場觀看京劇《霸王別姬》。戲劇開始,劉邦發兵攻打項羽。群臣紛紛勸諫,項羽不聽。總理說:「一人言堂。」項羽回到皇宮,虞姬又規勸,項羽還是不聽。總理說:「一家之長。」當演到項羽孤軍陷入設好的埋伏時,總理道:「一籌莫展。」當虞姬備酒安慰項羽時,總理說:「一曲輓歌。」四面楚歌,漢兵將至,虞姬拔劍自刎,全場劇終時,總理又說:「一敗塗地。」總理僅用20個字就概括了項羽失敗的全過程,堪稱妙絕。
京劇是國粹,是我們民族優秀文化的精華,遺憾的是現在許多青少年對此知之甚少。很多人都喜歡聽流行音樂、搖滾音樂、看「超女」……他們並不喜歡聽戲劇,更不要說看我國的「國粹」——京劇了。很多人都認為京劇和無聊,很老土,不如現在的音樂那麼有趣,那麼流行。所以很多人都不喜歡聽戲劇,而拋棄了我們的「國粹」,這是非常可惜的!
所以我希望大家多看京劇,了解我們中華民族的「國粹」。
主要是盔、帽、冠、巾四種。如帥盔、霸王盔、夫子盔、蝴蝶盔,紗帽、氈帽、羅帽、風帽,鳳冠、如意冠、九龍冠,扎巾、軟夫子巾、文生巾、高方巾、員外巾。此外還有演員頭上所戴的網子、水紗、雉尾翎、狐尾、甩發、髻發、耳毛、發髻和各式各色的髯口,如黑、黲、白、紅、紫色的滿、三綹、扎、八字髯、一字髯等。
冠,為帝王所戴的平天冠,九龍冠,後妃所戴的鳳冠,皇子或少年中顯赫人物所戴的紫金冠;帽,有軟硬之分,也有貧賤之別。有帝王所戴的皇帽,也有窮苦人所戴的氈帽。有官僚所戴的紗帽(亦有忠紗、奸紗、圓紗、相紗之分),也有韃帽、侯帽、僧帽、皂隸帽、羅帽。羅帽為家院(傭人)和武戲中的武士所戴,又有軟羅帽和帶絨球的硬羅帽之分,太監所戴的稱太監帽,李逵和武丑中朱光祖等所戴的稱蛐蛐帽。
盔,有元帥所戴的帥盔,及趙雲所戴的夫子盔,馬超所戴的倒纓盔,項羽所戴的霸王盔,高寵所戴的扎巾盔,典韋所戴的虎頭盔,孫悟空所戴的鑽天盔,扈三娘所戴的蝴蝶盔,中軍專用的中軍盔,山大王所戴的草王盔等。
巾,多為便帽,如陳伯愚所戴的員外巾,趙高所戴的相巾,梁山伯和祝英台所戴的文生巾,諸葛亮所戴的道巾和陳宮所戴的高方巾,以及許仙專用的許仙巾,林沖所戴的將巾,唯有關羽所戴的夫子巾,黃忠、竇爾敦、史文恭所打的扎巾可在官場中使用。
除以上四種外,還有觀音菩薩所戴的觀音兜,諸葛亮(借風)所戴的九龍箍,魯智深所戴的月牙箍,岳雲所戴的叫垛子頭,喬玄所戴的相貂,楊繼業所戴的金大蹬,銚期所戴的金貂,楊洪所戴的沙鍋淺,丑婆所戴的彩旦箍,虞姬所戴的漁婆罩等,也屬冠帽盔巾四類,只是叫法不同而已。此外,在冠帽盔巾之中還可以隨人物和劇情的需要加配一些配件,如異族人可加雉翎狐尾,有的可加飄帶,綢條,面牌,茨菰葉,鏟頭等。
早年間,多為各戲班自製,所用這些盔頭都是設計製作者和演員為突出人物及表演而進行的創作,多以硬紙板為胎,外罩漆,再以掐絲、點翠等技法裝飾。
說到盔頭的製作,不得不提一下張連城老先生。
張連城(1919--1989)北京南苑人,他十四歲進北京「錦華號」盔頭鋪,跟隨和蓬春(1875--1956)老先生做學徒。和老先生去世後,張連城先後去沈陽、天津、上海等地學習盔頭製作技藝。他的作品融南北為一體,集諸家之大成,是上世紀四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中期北京盔頭製作業的領軍人物。他不僅為當時的名角製作一些常用的盔頭,還為梅蘭芳、金少山、馬連良、譚富英、李少春等名角創編的新戲角色做過新型盔頭。
張月蘭,1943年生於北京。她高中畢業後到「北京盔頭戲具生產合作社」工作,在其父張連城指導下學藝,後調到技術科室任技術員,除研製新型盔頭外,還參與百種盔頭效果圖繪制工作,為戲曲盔頭製作留下珍貴的資料。後來,她研製京劇臉譜的小盔頭,其中有:大額子、夫子盔、王帽、賊盔、倒纓盔,文陽、大羅帽、扎巾等,她把盔頭做成半立體式,使此項技術更貼近人們日常生活,成為便於攜帶的旅遊品,把盔頭製作技藝又向前推進了一步。
北京戲曲盔頭製作借鑒吸收了我國傳統繪畫、雕塑、書法、刺綉等藝術,使作品色彩艷麗、鮮明生動,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隨著戲曲的緩慢發展,盔頭道具的需求量也隨之減少,由於它的做工復雜,生產周期長,製作成本較高,常常入不敷出。因此,保護這項面臨瀕危狀態的技藝,迫在眉睫。
Ⅲ 小學作文一堂有趣的手工製作帽子課
例
我會做許多東西,比如:汽車、風車、帽子、跳舞的小人……你們會做什麼?
我先教大家做跳舞的小人。材料:糖紙(不要太大)、剪刀。首先把糖紙打個結(隨便打個結)再用剪刀在結上面剪兩下,再把旁邊兩張紙捲起來,再把中間的紙捲起來,再在中間的那張紙上畫上頭發、眼睛、嘴巴、鼻子。跳舞的小人就做成了。
帽子的材料是:硬卡紙一張,a4紙一張、剪刀、雙面膠、彩色紙(紅黃藍……)首先把a4紙剪成一個梯形的紙,再用雙面膠巾在梯形的旁邊,把梯形做成圓筒,再用三角形的彩色紙剪成各種各樣的花,貼在帽子上,還要剪一些圓形、彎曲的紙,貼在上面,還可以剪各種各樣你喜歡的圖形貼在上面。然後用一張硬卡紙剪成一個圓形,隨便多大,再在中間剪上一個和帽子同樣大小的洞,把帽子貼在圓洞上就做成了。
做小製作既可以鍛煉動手能力,又可以讓許多垃圾變廢為寶,保護環境,希望你們多做小製作!
Ⅳ 寫一篇關於製作帽子的感想
在這次國慶活動「漂亮的帽子」活動環節中,老師給每個孩子提供了做帽子的寬紙條;帽子的裝飾物:各種顏色的紙樹,紙蝴蝶,紙葉子等;裝飾物的背面都貼有雙面膠。通過觀察孩子的製作過程,孩子的水平可以分成以下三種:
不知所措型:行為茫然,手不動,東張西望,對各項材料不知如何擺弄,結束的時候帽子上只有1,2個粘貼物
努力嘗試型:看別人怎麼做,有希望通過看別人做來使自己也會做的行為,但因為自身能力的缺失,使得製作過程很不順當,手指不能或是比較困難才能把雙面膠播下來,粘貼到帽子上時,有的會發生多個粘貼在一起的現象
熟練操作型:此類的孩子,操作時的手指動作比較靈巧,成品上的粘貼物比較多,也沒有重疊的現象,是完成作品的比較好的孩子
老師的話:「努力嘗試型」的孩子占班裡人數的大半,這對家長和老師來說是個好現象,因為只要有努力的行為,那麼孩子的動手能力就能逐步的提高
對於表現比較好的孩子,應該表揚他們的家長,動手能力是一個長期積累培養的過程,他們入園只有一個月,能有這樣的動手能力,家長功不可沒。
對那些「不知所措型」的孩子,爸爸媽媽有什麼好辦法嗎?
1、給孩子「自己來」的機會
什麼事情都要去嘗試,是孩子天生的慾望,爸爸媽媽要做的是幫助孩子剔除那些不安全的,超出他能力范圍的事情,如果一個孩子事事退後,尋求幫助,那麼爸爸媽媽就要反省自己是不是有時候「管多了」哦,一個孩子的處事態度,應對行為,折射出的是家長平時的教導行為或就是家長本身的行為
2、給孩子「堅持」的鼓勵
「堅持」什麼,「堅持」每天自己穿衣服,「堅持」玩具玩好放回家,「堅持」自己來洗手,「堅持」的東西有很多,根據孩子的情況,從一件事開始「堅持」直到「堅持」很多事,「堅持」除了鼓勵還需要時間哦
如果爸爸媽媽也有關於孩子動手能力培養的心得的話,歡迎你們的跟帖,讓我們為孩子的發展共同努力
Ⅳ 寫一篇關於《帽子》的作文,600字左右!
就算我在網上找個適合的範文給你,那就是抄襲。你寫了你老師肯定會發現懲罰你。
所以不如提供你思路。
第一段。開頭你可以來一段語言優美的排比。世界上的帽子形式各樣,精緻動人。有.....的帽子:有.....的帽子:有......的帽子。而我最愛的是.....的帽子。(建議寫爸爸常戴的舊帽子)
第二段。爸爸的舊帽子,........(優美的語言描述它,表達你對它的愛)
第三段。通過帽子引出你和爸爸的往事(自己合理編)
第四段。點評,每當看到這頂帽子,我總忍不住想起(關於爸爸和過去時光的感概)
第五段,總結。再來個排比最好
按照我的思路去寫。肯定能寫個好作文。加油。
Ⅵ 創意帽子大賽的作文
星期六,媽媽早早就出去買菜了,說半小時左右就回來煮早飯,我還在睡覺,突然一個想法在我腦子里冒出來,於是骨碌一下從床上爬了起來,我何不做點早餐給媽媽一個驚喜呢!
但問題出來了,媽媽半小時左右就會回來呀!算一下做好早飯至少也要35分鍾左右呀,這可怎麼辦?正當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時候,突然想到老師昨天不是剛剛教了數學廣角里怎樣合理運用時間嗎,嘿嘿,我還可以利用統計圖清楚地把每一項工作的時間明明白白呈現出來。我邊畫邊想:標題定什麼、橫軸縱軸各代表什麼……一會兒就畫好了,如下圖:
早餐用時統計圖
我獲得許多信息:我
知道了蒸饅頭需要花3分
鍾,攪雞蛋和洗煮鍋都要花
1分鍾。知道可以利用煮綠
豆的時間去蒸饅頭、煎雞
蛋、攪雞蛋,這樣更省時間。
於是我又動筆畫起了順序:
洗綠豆2分鍾→洗煮鍋3分鍾→煮綠豆20分鍾(這時可以攪雞蛋1分鍾→煎雞蛋5分鍾→蒸饅頭3分鍾),我按紙上寫的順序做了一遍,2+3+20=25分鍾。這樣只用了25分鍾,我的早餐就好了,媽媽剛好回來了。媽媽摁了摁鼻子怪聲怪氣地說:「今天太陽從西邊出來了,起床了還煮了早餐,並且還這么快!」我故作神秘地說:「其實,都是數學幫的忙。」媽媽朝我微笑,說:「你懂得數學的重要性了吧,數學只要你合理地運用,他會幫你很大的忙。」
生活永遠離不開數學。
Ⅶ 怎樣描寫京劇頭飾
我不會寫,你參考一下《這才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http://ke..com/view/45273.html#3
這段唱出來挺好聽的,不過你寫作文還得加詞兒
Ⅷ 急!急!急!急!關於京劇作文
京劇教學之我見
教育部推廣「京劇進課堂」在收到很多贊美的同時,也引起了一些波瀾。一些家長反映這會不會加重學生的負擔?還有一些人反映,現在所選入教材的京劇以樣板戲居多,不正宗。一些老師反映,自己就不懂京劇,不知道怎麼教學生;
筆者認為,加大學生負擔的提法有失偏頗。現在的課外輔導班屢禁不止,老師、學生、家長都很熱衷,京劇課也不是比考科目,和音體美差不多,根本談不上負擔。相反,如果京劇能像小提琴等樂器考級能加分,肯定就不會有家長說是負擔了。真想推動京劇的發展,京劇特長生加分也不失為一種辦法。
關於所選劇目,的確,在所選劇目中,「樣板戲」佔得比例比較大。八個樣板戲在出爐的時候,確實也匯集了當時全國的精英來創作,藝術水準也很高,但是她還是特定時期的產物,不能完全表現出傳統京劇的精髓。雖然說,讓孩子在課堂上學京劇只是起個拋磚引玉的作用,但哪個老師會因為學生理解能力差,就告訴他乘法口訣只有六六三十六,沒有九九八十一呢?調整曲目內容是應該考慮的。
說到老師不會,這我們也相信。大多數老師也是在文化斷層的年代以後出生的。但這是可以請專業劇團的演員來幫助解決的。老師學生一起學,一起欣賞。能夠有人喜歡,傳承文化不正是我們京劇進課堂的目的嗎。
Ⅸ 模仿藏戲寫京劇作文
確實早四百年.京劇的名稱民國時才出現的.最早也就是乾隆年間徽班進京.而藏劇在15世紀就成為一種載歌載舞的形式來表演民間或佛教故事的戲劇藝術.
藏 劇
藏劇,在我國少數民族劇種中,它是產生最早,歷史悠久,流傳甚劇種之一。除西藏外,四川的巴塘、理塘、甘孜、甘肅的夏河,青海的玉樹,雲南的中甸等地都有藏劇的流傳。
藏劇的藏名叫拉姆(意為「仙女」)。根據傳說藏劇最早是由七姊妹組成。劇目又多是佛經中的神話故事,故而得名為拉姆。藏劇另有一名叫朗達(意為摯
Ⅹ 手工製作帽子大全作文
例
我會做許多東西,比如:汽車、風車、帽子、跳舞的小人……你們會做什麼?
我先教大家做跳舞的小人。材料:糖紙(不要太大)、剪刀。首先把糖紙打個結(隨便打個結)再用剪刀在結上面剪兩下,再把旁邊兩張紙捲起來,再把中間的紙捲起來,再在中間的那張紙上畫上頭發、眼睛、嘴巴、鼻子。跳舞的小人就做成了。
帽子的材料是:硬卡紙一張,a4紙一張、剪刀、雙面膠、彩色紙(紅黃藍……)首先把a4紙剪成一個梯形的紙,再用雙面膠巾在梯形的旁邊,把梯形做成圓筒,再用三角形的彩色紙剪成各種各樣的花,貼在帽子上,還要剪一些圓形、彎曲的紙,貼在上面,還可以剪各種各樣你喜歡的圖形貼在上面。然後用一張硬卡紙剪成一個圓形,隨便多大,再在中間剪上一個和帽子同樣大小的洞,把帽子貼在圓洞上就做成了。
做小製作既可以鍛煉動手能力,又可以讓許多垃圾變廢為寶,保護環境,希望你們多做小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