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貓頭鷹的鉤爪對貓頭鷹有什麼用
更方便於捕食。使獵物難以逃脫。
② 貓頭鷹的外貌
貓頭鷹,其頭圓圓、眼睛大大,於夜間活動、覓食。
古希臘神話中有個智慧女神叫雅典娜,據說她的愛鳥就是貓頭鷹。因此,古希臘人對貓頭鷹非常崇拜,認為它是智慧的象徵。
那麼,貓頭鷹是怎樣捕鼠的呢?
鳥類學家們很早就研究貓頭鷹如何捕鼠的問題。貓頭鷹的眼球呈管狀,有人把貓頭鷹的眼睛形容成一架微形的望遠鏡。在貓頭鷹眼睛的視網膜上有極其豐富的柱狀細胞。柱狀細胞能感受外界的光信號,因此貓頭鷹的眼睛應該能夠察覺極微弱的光亮。如果把鳥眼比做照相機的話,那麼大多數適於白天活動的鳥的眼睛是小口徑的標准鏡頭,貓頭鷹的眼睛就是大口徑、長焦距的望遠鏡頭。因此在很長一段時間里,人們一直認為貓頭鷹是靠視覺在黑暗中飛行和捕食的。但是,如果用一般鳥類所具有的視覺感覺系統來衡量貓頭鷹的話,那麼要達到貓頭鷹這樣的視力,它的整個腦部就得都由視覺神經組成!
近代,先進的科學技術把對貓頭鷹行為的研究推向新的階段。一些鳥類學家把倉鴞(貓頭鷹的一種)放在全黑的房間里,用紅外攝影設備觀察倉鴞的捕鼠活動。實驗做得非常巧妙。室內除了地面上撒一些碎紙條外,沒有其他任何東西。實驗開始時,鳥類學家把一隻老鼠放人實驗室,開始錄像。從錄像上發現,只要老鼠一踏響地面的碎紙,倉鴞就能快速、准確地抓獲它。
近代,先進的科學技術把對貓頭鷹行為的研究推向新的階段。一些鳥類學家把倉鴞(貓頭鷹的一種)放在全黑的房間里,用紅外攝影設備觀察倉鴞的捕鼠活動。實驗做得非常巧妙。室內除了地面上撒一些碎紙條外,沒有其他任何東西。實驗開始時,鳥類學家把一隻老鼠放人實驗室,開始錄像。從錄像上發現,只要老鼠一踏響地面的碎紙,倉鴞就能快速、准確地抓獲它。
鳥類學家們從進一步研究發現,貓頭鷹的聽覺非常靈敏,在伸手不見五指的黑暗環境中,聽覺起主要的定位作用。貓頭鷹的左右耳是不對稱的,左耳道明顯比右耳道寬闊,而且左耳有很發達的耳鼓。大部分貓頭鷹還生有一簇耳羽,形成像人一樣的耳廓。貓頭鷹的聽覺神經很發達,一個體重只有300 克的倉鴞約有9.5 萬個聽覺神經細胞,而體重600 克左右的烏鴉卻只有2.7 萬個。另外,貓頭鷹臉部密集著生的硬羽組成面盤,而這個面盤是很好的聲波收集器。貓頭鷹碩大的頭使兩耳之間的距離較大,這可以增強對聲波的解析度。當一隻貓頭鷹在黑暗的環境中搜索獵物時,它對聲音的第一個反應是轉頭,如同我們在聽微小響動時側耳傾聽一樣。但是貓頭鷹並不是真正地側耳傾聽,它轉頭的作用是使聲波傳到左右耳的時間產生差異。當這種時間差增加到30微秒以上時,貓頭鷹即可准確分辨聲源的方位。貓頭鷹一旦判斷出獵物的方位,便迅速出擊。貓頭鷹的羽毛非常柔軟,翅膀羽毛上有天鵝絨般密生的羽絨,因而貓頭鷹飛行時產生的聲波頻率小於1 千赫,而一般哺乳動物的耳朵是感覺不到達么低的頻率的。這樣無聲的出擊使貓頭鷹的進攻更有「閃電戰」的效果。據研究,貓頭鷹在撲擊獵物時,它的聽覺仍起定位作用。它能根據獵物移動時產生的響動,不斷調整撲擊方向,最後出爪,一舉奏效。當然,貓頭鷹在捕食中視覺和聽黨的作用是相輔相成的,它正是在各方面適應夜行生活而成為一個高效的夜間捕獵能手。
全世界的貓頭鷹一共有133 種,前面說的倉鴞只是其中一種。在我國南方有一種貓頭鷹非常近似於倉鴞,它就是草鴞. 草鴞的臉型很像猴子,因而很多人叫它猴面鷹。草鴞經常出沒於墳場墓地,飛行時飄忽不定,鳴叫聲尖利刺耳,常令人聯想起墓地里游盪的野鬼孤魂。實際上,草鴞之所以在墳地出沒,是由於那裡有豐富的野鼠可供它們捕食。
貓頭鷹,又叫鴞,因為它們的眼睛又圓又大,很像貓的眼睛,所以被俗稱為貓頭鷹。貓頭鷹屬於鴞形目夜行性猛禽,共有180多種。分布在我國的貓頭鷹大約有26種,均屬於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獨特的羽毛設計使夜行貓頭鷹成為世界上最安靜的飛行鳥,對於它們的獵物來說有時甚至是無聲的。它的雙眼不像其他鳥類那樣生在頭部兩側,而是長在正前方。貓頭鷹的大眼睛只能超前看,要向兩邊看的時候,就必須轉動它的頭。貓頭鷹的脖子又長又柔軟,能轉動270度。由於是夜間出來捕食的種類,它們的聽力十分的敏銳,它的兩只耳朵不在同一個水平上,有利於根據地面獵物發出的聲音來確定獵物的正確位置。
貓頭鷹是現存鳥類種在全世界分布最廣的鳥類之一。除了北極地區以外、世界各地都可以見到貓頭鷹的蹤影。貓頭鷹完全依靠捕捉活的動物為食。獵物的大小視貓頭鷹的體型大小而定,小到昆蟲,大到兔子都有。眼的四周羽毛呈放射狀,形成所謂「面盤」。嘴和爪都彎曲呈鉤狀。周身羽毛大多為褐色,散綴細斑,稠密而松軟,飛行時無聲。夜間和黃昏活動,主食鼠類,有時也捕食小鳥或大型昆蟲
③ 魔力寶貝 貓頭鷹帽子必須二轉嗎
是的 貓頭鷹是8級首飾
7、8級的任何裝備都需要二轉並且達到等級才能穿戴
希望我的回答能對你有幫助
求採納 謝謝
④ 貓頭鷹的外貌和其他特點
貓頭鷹的外貌是眼周的羽毛呈輻射狀,細羽的排列形成臉盤,面形似貓。它的特點是夜行性動物,晝伏夜出,眼睛具有很多特殊的構造。
⑤ 孩子很喜歡貓頭鷹,有沒有帶貓頭鷹形象的兒童學習筷子啊
我們幼兒園里為了幫助小夥伴們學會用筷子,就為小夥伴們買了愛迪生筷子。愛迪生筷子在韓國也知名很多年了,深受韓國的小朋友和父母們的喜愛,安全性肯定是有保證的。
⑥ 貓頭鷹為什麼知道人死呢
鴞形目(Strigiformes)中的鳥被叫做貓頭鷹,總數超過130餘種。在除南極洲以外所有的大洲都有分布。大部分的種為夜行性肉食性動物,食物以鼠類為主, 也吃昆蟲、小鳥、蜥蜴、魚等動物。該目鳥類頭寬大,嘴短而粗壯前端成鉤狀,頭部正面的羽毛排列成面盤,部分種類具有耳狀羽毛。雙目的分布,面盤和耳羽使本目鳥類的頭部與貓極其相似,故俗稱貓頭鷹。別名神貓鷹。
⑦ 求一部90年代的動畫片 記得不太清楚了 就記得有一些小精靈 帶著尖尖的小帽子 住在蘑菇里 出入可以騎貓頭鷹
蜜兒,小星星
⑧ 貓頭鷹logo帽子牌子是什麼牌子
october's very own
⑨ 嘴是鉤狀,有爪子,顏色小時侯是白色,長大有點像貓頭鷹,是什麼求解
是隼,猛離的一種食肉的,以小鳥,老鼠,蛇,蛙等為食。
⑩ 這個貓頭鷹 是什麼種類的 叫什麼
中文名:長耳鴞 ,學名Asio otus,又名長耳木兔、有耳麥貓王、虎鵵、彪木兔、夜貓子、貓頭鷹、肖爾騰-伊巴拉格。
拉丁文名:Asiootus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鳥綱 Aves
目: 鴞形目 Strigiformes
科: 鴟鴞科 Strigidae
屬: 耳鴞屬 Asio
種: 長耳鴞 A. otus
鴞形目(Strigiformes)鴟鴞科(Strigidae)夜間活動的猛禽,學名為Asio otus。常見於北歐和美洲的森林區。有長耳羽。上體淡褐色,具斑點和條紋,下體白色具暗色條紋。體長約30公分(約1呎)。以小鼠、鳥、魚、蛙和昆蟲為食。 分布地域長耳鴞常見於全北界,分布於整個歐亞大陸的北部、庫頁島、日本列島、伊朗、土耳其、印度西北部;非洲北部、北美洲的加拿大和美國北部;中國全境可見。
長耳鴞廣泛分布於北半球北部的大陸上,在國外分布於歐洲、朝鮮、俄羅斯、日本、亞洲中部、印度西北部、非洲北部和西北部以及北美洲等地,生活在我國的長耳鴞除了在青海西寧、新疆喀什和天山等少數地區為留鳥外,在其他大部分地區均為候鳥,其中在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東部、河北東北部等地為夏候鳥,而從河北、北京往南,直到西藏、廣東,以及東南沿海各省等地均為冬候鳥。但是它們的遷徙行為不同於其他物候現象穩定的候鳥,而受食物因素的影響較大,例如在東北的沈陽也曾記錄到越冬的長耳鴞群體,而其他越冬地的長耳鴞棲居的時間和地點並不十分穩定。此外,食物還影響著長耳鴞的繁殖成功率和它們的種群數量。 長耳鴞是中等體形的鴞類,體長約35-40厘米。與其他大多數鴞類一樣,長耳鴞的顏色也是非常暗啞的褐色和黑色,上體以棕褐色為基色具黑色棕斑,下體色較淺,以黃褐色為基色,具較細弱的黑色縱斑;雙足被羽,直至足趾;長耳鴞的辨識特徵主要集中在面部,耳鴞屬鳥類的面盤大多非常明顯。所謂面盤是鴞類面部一圈特殊的羽毛,非常緊密地排布在一起成一個平面,形成貌似貓臉的結構。在頭部兩側的是長耳鴞非常大的耳孔,隱藏在耳羽之下。有趣的是,鴞類的兩個耳孔不僅形狀大小不同,連高度也各不相同,這對產生立體聽覺,並依靠這種聽力定位、捕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長耳鴞的面盤上,雙眼之間的羽毛白色,形成一個大大的白色「X」這是其他鴞類所不具有的;本物種頭頂有兩簇黑黃相間的耳狀羽,耳狀羽很長,高高的樹立在頭頂非常顯眼,但是必須指出的是這兩簇耳狀羽和耳朵沒有任何關系,只是因為他們高高地樹立在頭頂,看起來很像哺乳動物的耳朵人們才習慣稱它們為耳羽,而真正的耳羽是掩蓋耳孔的羽毛。虹膜為橙黃色;喙角質灰色;腳粉黃色。長耳鴞在棲止狀態時,身體樹立,基本與地面垂直,這是區別本物種與近似的短耳鴞的一個重要特徵,後者幾乎是以平行於地面的姿態扒在樹幹上的。
它的頭特別大,在棕黃色圓圓的像人臉一樣的面頰上,有一對極大而向前直視的眼睛,眼睛的虹膜有淺黃色或桔黃色的絢爛光彩。頭的上方,有兩束能活動的耳羽簇,豎直如耳,更增加了臉部輪廓的變化。其實這對耳羽簇並沒有聽覺的作用,而是一個傳遞信號的器官,可以向自己的同類起報警的作用。另外這對耳羽簇還是有偽裝作用的裝飾品,在林中如同樹葉一般,使其在林中棲息時不為其他動物所發現。它的尖銳而呈鉤狀的暗鉛色利嘴,深埋在面頰上的羽毛之中,而突出羽毛外的部分,則很像人臉上的鼻子。頸部有完整的皺翎,白色並綴有黑褐色。上體的羽毛為棕黃色,密雜以粗著的黑褐色羽干紋,頦部白色,下體都是棕白色並具有粗著的黑褐色羽干紋,腹部以下的羽干紋兩側還具有樹枝狀的橫枝。腿和腳上都密被有棕黃色的羽毛,一雙殺氣騰騰的暗鉛色利爪,藏於其中,尖端為黑色。外側的腳趾可以隨時轉到後方,使腳趾變成兩前兩後,便於抓牢樹干,稱為「轉趾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