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人民解放軍女軍的帽子有船形的嗎
目前沒有
1955年10月1日,我軍實行軍銜制,開始配發55式軍銜服裝。55式軍服最顯著的特點就是按照軍銜等級區分,極大改善了我軍的軍人形象。當時我軍正在全面學習蘇聯,所以55式軍服的設計很大程度上受到蘇軍的影響,我軍陸軍和空軍的士兵佩戴船形帽,就是直接學習的蘇軍。
55式軍服採用船形帽作為士兵的制式軍帽。這種帽子與蘇聯的M44式士兵版土黃色pilotka式船形帽類似。解放軍在建國初期的建軍戰略是全面學習蘇軍,從裝備到服裝無一不如此。因此,早期的解放軍軍服帶有強烈的蘇聯風格。船形帽在我軍的出現,和學習蘇軍有很大關系。
船形帽,也稱為國際帽。是一種形似船隻的軟體制式軍帽,打起仗來很方便,利於在外面佩戴鋼盔,不易被勾掛,士兵既可當帽子戴,又能當毛巾擦汗洗塵。最早的船形帽是西方近代軍隊的軍官制式軍帽。由於設計簡潔、功能實用,長期以來都是世界上很多國家軍隊的標准軍帽。
後來分蘇式和美式兩種,蘇聯紅軍從1935年開始戴用船形帽,陸軍只在士兵、軍士、軍校學員和軍事建築人員中戴用,海軍除上述人員外,軍官亦可戴用。
圖片:許世友將軍下連隊時所佩戴的士兵船形帽。
55式軍服士兵所佩戴的船形帽,很可能由國內審美觀不同,遭到大多數官兵差評,不久又改回了解放帽。1955年改用蘇式新軍服以後,士兵的船形帽曾經遭到我軍基層戰士的極大反對,為此軍隊曾經專門組織過思想動員工作。
這種流行國際的軍帽在我軍水土不服,圍繞船形帽的佩戴問題,引發過一場涉及全軍的爭論。一是當年美國大兵和國民黨兵歪戴船形帽、窮凶極惡的丑態,在老百姓心中根深蒂固,大家都十分討厭。據說當時有戰士戴船形帽上街,被小孩子追著喊「美國兵」。氣得回到領導面前,把帽子一摔說;再也不戴這牛B帽了!
二是船形帽需要歪戴,即稍向右傾斜,這種戴法不符合中國正衣冠的傳統審美習慣,給人的感覺是吊兒郎當、滑稽可笑。
很多戰士表示船形帽不僅不適用,而且不好看。戴正了像和尚,歪著戴像流氓。有的戰士寧願光著頭,夏季戴冬帽或是戴過去的舊式軍帽,也不願戴新配發的船形帽。1958年7月22日,對軍服式樣再次進行修改,終於明確陸軍、空軍士兵取消船形帽,改為解放帽。
1959年春天,經國防部批准,陸、空軍士兵夏季改發解放帽,不發船形帽。改發解放帽後,陸、空軍士兵一律不再戴船形帽。至此塵埃落定,船形帽也成為我軍歷史上佩戴時間最短的制式軍帽。
58式軍服,硬肩章取消,改為軍銜領章,軍官大檐帽與士兵船型帽均改為解放帽,軍服布料改為廉價耐用的平紋布。
我軍取消船形帽以後,在個別部隊還有少量佩戴。例如80年代我軍藍軍部隊身穿的蘇聯軍服。對,你沒看錯,我軍配發過敵軍的軍服。1986年南京軍區為三界基地編配了解放軍第一支專業敵軍模擬部隊。多年來的嚴格保密措施使得人們對這支部隊的認識僅限於傳聞,只有寥寥無多的幾張照片證明這支部隊的建設情況。
首支藍軍部隊的官兵工作重中之重就是打造一支「形神兼備」的敵軍模擬部隊。他們的服裝都是專門定做的,當時的藍軍官兵總是身著蘇軍制服,以至於有老鄉經常報警說有外軍的入侵。一些官兵甚至以刀叉代替筷子用餐,飲食起居習慣也盡量模仿俄國人。
2015年年9月10日,中國空軍「追夢空天」航空開放活動在吉林長春空軍航空大學大房機場拉開帷幕。在開放活動上,空軍八一飛行表演隊的隊員們都佩戴著一頂類似美國空軍的船形帽,神采奕奕。這是我軍在飛行表演部隊配備的船形帽式樣的工作帽。
其實這種船形帽已經在空軍配發四年。 2011年9月在長春舉行的首屆空軍航空開放日上,空軍三支特技飛行表演隊首次集體亮相。兩支新建飛行表演隊隊員就身穿新式連體飛行服,佩戴新型船形帽正式公開亮相。
空軍和海軍屬於特殊作戰崗位,由於戰機和戰艦內部空間狹小,官兵佩戴的工作帽,應該輕巧無牽掛,平時與常服一起配發的普通大檐帽並不適合空軍和海軍等有特殊要求的部隊使用,為此中國軍隊單獨設計配發了工作帽。
1985年,海軍為組織北海艦隊核潛艇支隊的403艇進行90晝夜長航試驗,特別試制了一批船形帽,配發給403艇和參加試驗的官兵,這種船形帽採用藍色呢子布料,相當高檔,僅試制了一批,現在已成文物。
據人民海軍報報道,從2011年10月份開始,海軍新一代的潛艇工作防護服系列已經選定由北艦某潛支的363艇艇員試穿。該系列服裝主要包含12個品種18種款式。工作帽主要有船型帽和棒球帽。
2013年,我國首艘航空母艦遼寧艦率先為艦上官兵配發棒球帽。海軍核潛艇部隊則繼續佩戴船形帽。空軍也少量配發船形帽,但官兵反映還是棒球帽最好看、最符合審美觀。
如果考慮工作崗位的特殊環境,如船艙等狹窄空間,可以採用短檐帽,如紅軍帽或者65式軍服的解放帽。以今天審美眼光,65式軍服依然是最有中國特色的軍服,缺點只是配飾太簡單。那頂極具我軍特色的解放帽,可加以改進,更新面料,使用現役軍服的仿毛嗶嘰面料,增加帽徽配飾,作為海空軍工作帽,在指定場合選戴。
② 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發展史
1927年8月1日,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周恩來、賀龍、葉挺、朱德、劉伯承等人率領革命軍在南昌起義。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1933年,中共中央確定南昌起義的日子作為中國工農紅軍成立紀念日,後來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日。
1928年4月,由朱德、陳毅率領部分南昌起義部隊和湘南起義農民武裝到達井岡山,同毛澤東領導的部隊勝利會師。兩軍會師後,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朱德任軍長,毛澤東任黨代表,全軍約一萬餘人。紅軍在井岡山開展武裝斗爭,井岡山的根據地不斷鞏固擴大。
1937年7月7日,瀘溝橋事變引發了全國性的抗日戰爭。根據抗日形勢的需要,同年8月19日,通過國共兩黨談判,在西北地區的中國工農紅軍主力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八路軍開赴山西抗日前線,參加會戰。朱德擔任八路軍總指揮,彭德懷擔任八路軍副總指揮,下設三個師,總兵力約四萬五千人。在湘、豫 、閩、浙等8個省邊界13個地區的紅軍游擊隊,集中改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簡稱「新四軍」),軍長葉挺,副軍長項英。1938年1月6日,新四軍軍部在南昌成立,下設四個支隊和一個特務營。1938年底,抗日根據地遍及華北、華中、華南的廣大地區,總面積約200多萬平方公里,人口600萬。八路軍、新四軍發展到近20萬人。
中國人民解放軍
③ 中國建軍以來共有幾種制式軍服分別是什麼
7種。
1,中山裝八角帽
1928年紅軍利用戰場繳獲的幾架縫紉機在江西寧岡挑寮村的一座破廟里建立起自己的第一所被裝廠,也就是說,這時起紅軍才開始有了自己的制式服裝。這一時期紅軍的服裝樣式是用粗布做成的灰色中山裝、八角帽,綴以布質的紅五星帽徽和紅領章。
2,五零式
按陸、海、空三軍幹部、戰士區分。陸海空三軍幹部夏服均用棉平布製作,以服裝顏色、大檐帽帽徽圖飾區分軍種。全軍幹部、戰士夏季均戴大檐帽。陸軍幹部夏服有兩個上挖袋,褲子為西式褲,設有後槍袋。海空軍幹部夏服有四個挖袋。海軍幹部設有上白下藍和全藍服兩種。
3,五五式
55式軍銜服裝分禮服和常服兩類,首次突破了中國人民解放軍單一制式軍服的歷史。禮服配發校以上軍官,在重大禮儀場合和出國訪問時著穿,同時還設有海軍艦艇尉官禮服和水兵禮服,以及軍樂團、儀仗隊、文工團、體工隊禮服。軍官禮了配白襯衣,系藏青色領帶。
4,六五式
1965年,我軍取消軍銜制,隨即廢止55式軍銜服裝,全軍幹部、戰士一律戴解放帽,佩帶紅五星帽徽和全紅領章。
由於受"左"的思想的干擾,部隊在1965年6月1日取消了軍銜制。軍銜服裝隨即廢止,中國人民解放軍全體官兵一律戴解放帽,綴紅五星帽徽和紅領章。樣式與55式常服相同。
5,八五式
1984年1月,中央軍委批准了軍服改革方案,並於1985年裝備部隊,定名為85式軍服。85式軍服仍然沿用55式軍服樣式。僅解放帽改為大檐帽,佩帶圓形「八一」紅五星帽徽和軍種肩領章。
6,八七式
系列服裝分禮服、常服、作訓服三類。
禮服是軍官在重大慶典和重要外事活動時著穿的制式服裝。分夏禮服和冬禮服兩種。禮服為西服式。配白襯衣,系藏青色領帶,按不同顏色和褲中縫牙線的顏色區分軍種。
7,零七式
標志服飾主體圖案,以「八一」軍徽、長城、盾牌、鋼槍、飛翅、鐵錨為主,象徵人民軍隊是維護國家主權和安全的鋼鐵長城,體現全軍官兵獻身國防的堅強意志和勇往直前的戰斗精神。
(3)中國建軍帽子歷史擴展閱讀:
中國工農紅軍初期的服裝主要靠自製或從敵人手中繳獲而解決,沒有統一的樣式。紅軍製作軍服的材料來源:一是從城裡買來;二是把打土豪沒收來的衣服和布料加以改裝。
紅軍軍裝和小八角帽的設計者是山西省榆次市西赫村人趙品三,他是榆次最早的黨員之一。
第3次反「圍剿」後,趙品三調到中央紅軍學校任俱樂部主任,時任中革軍委總參謀長、瑞金衛戍區司令、紅軍學校校長兼政委的劉伯承,有感於紅校學員著裝的雜亂,把設計軍服的任務交給了他。趙品三開始時仿照蘇聯紅軍軍服樣式設計,上衣是緊口套頭的,很不適合南方的氣候。
後改為開襟敞口的,並綴上紅領章,軍帽用適合中國人臉型的「小八角」式列寧帽,帽中央綴一顆紅五角星。趙品三設計的軍服,得到了劉伯承的認可,並隨之普及開來。
抗戰全面爆發後,紅軍改編為八路軍、新四軍,服裝、標志基本與國民革命軍相同。理論上,除無軍銜、無「符號」胸章、包括朱德、彭德懷在內的絕大多數軍官均無大禮服和毛呢料制服(也有葉挺、林彪等例外)外,八路軍、新四軍軍服服裝與國軍中央軍和除東北軍外的其他部隊完全相同。
但實際上,八路軍軍裝色調極其混亂,骨幹部隊為繼承自中央紅軍的草木灰色,早期少部分得到國軍後勤供給的部隊為仿德國灰色,後來軍服均為根據地土法生產,山東、河北製成時通常為黃綠色,穿著後逐漸褪成黃灰或灰白色。
④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裝發展史
第一代軍裝:中山裝八角帽
我軍建軍始自1927年「八一」南昌起義,當時這支部隊穿的是國民革命軍的服裝,只是加系紅領巾予以區別;湘贛邊區的秋收起義部隊多著工農服裝,佩戴紅布袖章。
由於不斷有人加入紅軍部隊,而當時紅軍服裝主要依靠打土豪和戰場上繳獲而來,因此,新入伍的戰士,往往是遇上什麼穿什麼,顏色和式樣都很雜亂。
1928年紅軍利用戰場繳獲的幾架縫紉機在江西寧岡挑寮村的一座破廟里建立起自己的第一所被裝廠,也就是說,這時起紅軍才開始有了自己的制式服裝。
這一時期紅軍的服裝樣式是用粗布做成的灰色中山裝、八角帽,綴以布質的紅五星帽徽和紅領章。
當總司令朱德看到部隊官兵換上被裝廠生產的第一批統一制式軍服時十分高興,他意味深長地說:「它雖然沒有外國軍裝那麼漂亮,但對我們來說,可真是其好無比了。」
當時服裝廠的生產條件很艱苦,做衣服的白土布是用灰靛染色,有時連灰靛也沒有,只好用茶籽殼(稻草灰等土辦法來著色,縫衣線也是工人自製的萱麻線)。
現在中年以上的中國人都還會記得毛澤東那張頭戴八角帽的半身照片。那份英氣給多少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而八角帽和中山裝軍服又使多少人心中的紅軍形象更加清晰!
在艱難歲月里——自己動手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共產黨與國民黨再度合作,中國工農紅軍主力部隊和南方紅軍游擊隊分別改編為八路軍和新四軍,服裝與國民黨軍隊的服裝相同,僅以左臂佩戴「八路軍」、「新四軍」臂章以示區別。
1941年「皖南事變」後,八路軍和新四軍部隊取消了帽子上的青天白日徽。
國民黨對毛澤東領導的部隊所在地實行經濟封鎖,數萬部隊官兵衣食處於極度匱乏之中。在這種情況下,毛澤東號召「咱己動手,豐衣足食」,全軍掀起轟轟烈烈的大生產運動,戰士們自己紡線、織布、染布、做軍鞋。
根據地的廣大婦女也大張旗鼓地做衣、做鞋支援紅軍。前方、後方團結一致,依靠堅忍不拔的意志克服了種種困難,基本上保證了軍服的供給。
在整個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初期,軍服的變化不大。多在小的標識上做些改動。
40年代後期,我軍正式命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全軍統一把草綠色確定為軍服的顏色,帽子改為有一個小帽檐的解放帽,左胸佩戴「中國人民解放軍」胸章。
這是我軍歷史上的第一次統一服裝樣式和色彩。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我軍由原來的單一軍種發展為陸、海、空三大軍種。
從這時開始,中國軍隊的軍服發生了一系列重大變化,第一次出現了大檐帽、士兵套頭衫和女軍人連衣裙,以及「列寧裝」(胸前雙排扣)。海軍則採用世界通行的海魂衫和套頭軍服,無檐帽上綴有兩根辨風向的飄帶,等等。空軍、海軍、裝甲兵等技術兵種也都有了自己的專業特種服裝。
從這時起,中國軍服離開中山裝的單一模式,吸收了外國軍服的某些特點。
軍服中的極品——元帥服
1955年我軍實行軍銜制,服裝開始分出禮服、常服等等,首次突破了單一制式軍服的歷史。
這時期元帥服成為軍服中的極品。
解放軍十大元帥禮服雖然成為當時群眾心目中無比尊貴的形象,但毛澤東卻始終拒穿大元帥服。
軍銜制實行時,曾計劃設置中華人民共和國大元帥軍銜。
就這樣,製作大元帥服成為解放軍總後軍需裝備研究所一項重要任務。對於這項任務,領導高度重視,專門從上海抽調刺綉技工參加大元帥服、元帥服的試制工作。
製成的大元帥禮服採用海藍色純毛華達呢面料、西服式樣,上衣為大駁頭翻領,雙排六粒金黃色國徽圖案紐扣;下身為散腿褲;領邊、袖頭、褲中縫鑲正紅牙邊,領邊、 袖口綉金錢一道和松技葉,領頭和袖頭各綉一顆五角星;大元帥禮帽為大檐帽,帽瓦邊鑲紅色牙線、金屬絲帶,並配金黃色國徽圖案帽扣等。
後來,在彭德懷、羅榮桓向毛澤東匯報授銜、授勛工作時,毛澤東在表揚他們的工作成績後說:「我這個大元帥就不要了,讓我穿上大元帥制服,多不舒服啊。到群眾中去講話、活動多不方便。」
因此,為毛澤東精心製作的大元帥禮服從未穿過,一直珍藏在中國革命軍事博物館,如今已成為一件有歷史意義的文物。
風靡全國的「65式」
1965年,我軍取消軍銜,全軍官兵一律戴解放帽級紅五星帽徽和紅領章,服裝面料是純棉布。
值得一提的是這時期軍服與中國當時的政治發生了很多的關聯。
⑤ 求我國軍隊的建軍歷程
中國人民解放軍誕生於1927年8月1日 。土地革命戰中國人民解放軍帽徽爭時期稱中國工農紅軍,抗日戰爭時期稱國民革命軍八路軍和國民革命軍新四軍,從國共內戰時期起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它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為指導,緊密依靠基層民眾,進行了土地革命戰爭、參加了抗日戰爭和國共內戰,歷經艱難曲折,由小到大,由弱到強,戰勝了國內外的強大敵人,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立下不朽功勛,贏得了全國各族人民的愛戴與擁護。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人民解放軍抵禦外來侵略,參加抗美援朝戰爭,維護國家獨立與安全,參加和支援社會主義建設,同時,在加強自身革命化、現代化和正規化建設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成為鞏固國防、維護國家領土完整與安全的堅實基礎。 中國人民解放軍誕生於1927年8月1日的南昌起義。1927年秋至1928年春,中國共產黨先後發動了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廣州起義、湘南起義和湖北東部等地區的起義。這些地區起義後保留下來的部隊,當時叫中國工農革命軍,1928年5月以後,陸續改稱中國工農紅軍,簡稱「紅軍」。 1937年7月7日爆發抗日戰爭,8月25日紅軍的主力部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簡稱八路軍,9月11日改稱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活動在江西、福建、廣東、湖南、湖北、河南、浙江、安徽八省十四個地區的紅軍游擊隊集中起來,10月2日改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簡稱新四軍。 1945年,同盟國中國戰區第二戰區司令長官兼八路軍總司令朱德批下七道抗日反攻命令,並在其中第四道命令中首次提出「人民解放軍」一詞。中國抗日戰爭勝利後,1945年中共領導下的關內各解放區部隊大批進入東北地區,10月31日和東北抗日聯軍等組成東北人民自治軍,1946年1月14日,東北人民自治軍改稱東北民主聯軍。 1946年中國爆發國共內戰,解放區各部隊由八路軍、新四軍、東北民主聯軍等陸續改稱人民解放軍。經過數年的國共內戰,推翻了國民政府的統治,後又進軍西藏,統一了中國大陸。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解放軍擔當保衛國防,參加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任務,同時開展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使之發展成由陸、海、空三軍組成的諸軍、兵種合成的軍隊。 1955年中國人民解放軍首次實行軍銜制。 從建國初至建國六十周年為止,中國人民解放軍曾在北京天安門廣場上進行過共14次閱兵式。
⑥ 解放戰爭時期的解放軍的帽徽是什麼
解放戰爭時期,解放軍沒有統一的著裝,也沒有帽徽。還保留抗日戰爭時期的國軍軍服。各個野戰部隊的軍服顏色各是不同,有黃的,灰的。1946年解放戰爭爆發以後,共產黨的部隊(八路軍,新四軍)更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摘取所有國民革命軍的標志(白日帽徽以及八路軍和新四軍臂章)。開始佩戴「中國人民解放軍」胸牌,沒有帽徽。直到三大戰役(遼沈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結束,1949年2月解放軍開始統一軍裝,及四九式軍裝,有胸牌沒有帽徽。同年六月份,渡江戰役結束。全國大勢已定,確立了國旗,國徽,國號(中華人民共和國),以及確定以南昌起義日期(1927.8.1),為解放軍建軍紀念日,固每年八月一日就成了解放軍建軍節。解放軍才有自己的軍徽,開始佩戴八一紅星帽徽。這種八一紅星帽徽一直延用到1955年。1958年徹底取消使用。65式軍裝為大紅帽徽,沒有八一。直到1985年,解放軍換裝,帽徽上才又恢復八一字樣。八十年代中期出現了新的現役兵種,公安武裝警察部隊,也就是武警部隊。武警部隊的帽徽跟其他警種一樣,帽徽上是國徽。所以區分解放軍和武警部隊可以看帽徽。解放軍帽徽上是八一五角星,武警部隊的是國徽。
⑦ 中國建軍史
中國國人民解放軍誕生於1927年8月1日。它經歷了中國工農革命軍、中國工農紅軍、八路軍和新四軍等階段,在1946年10月改稱為中國人民解放軍。
中國人民解放軍現役部隊由:陸軍、海軍、 空軍和第二炮兵組成。它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武裝力量的主體。
陸軍是人民解放軍的主要軍種,是陸地作戰的主力,是人民解放軍各軍兵種中歷史最久,在新中國建立前後的歷次作戰中發揮最出色的。
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誕生於1949年4月23日,是在人民解放軍陸軍的基礎上組建起來的。
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誕生於1949年11月11日,是在人民解放軍陸軍的基礎上組建起來的。
戰略導彈部隊誕生於1966年7月1日,是人民解放軍中以裝備戰略導彈武器系統為主體,擔負戰略核反擊任務的軍種,是核反擊的主要力量。
(7)中國建軍帽子歷史擴展閱讀:
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以來,歷經千難萬險,從小到大,由弱變強,發展為一支多兵種合成的軍隊,正在有中國特色的精兵之路上奮勇前進,成為中國捍衛和平與發展的鋼鐵長城。
在中國革命戰爭中,人民解放軍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為了祖國的利益,人民的利益,赴湯蹈火,前赴後繼,寫下了不朽的篇章,創造了輝煌的業績。
在和平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始終肩負著保家衛國的光榮使命,時刻捍衛著國家與人民的主權和尊嚴。 中國人民解放軍日夜守衛著祖國邊疆,保衛著祖國的安寧。
⑧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服共發展了幾個階段越詳盡越好,帶圖片!
主要款式發展50式軍服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人民解放軍很快由單一軍種發展為陸、海、空三大軍種。根據部 隊正規化建設的要求,總後勤部組織專門人員設計出新的軍服和帽徽,1950年1月4日,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批
准1950年軍服裝備部隊,50式軍服按陸、海、空軍幹部、戰士和女軍人區分,並有夏服和冬服之分,陸、海、空三軍佩戴統一制式的帽徽和胸章。新中國成立
後我軍第一次有了統一制式、統一標準的軍服。其中,女軍人的夏服和冬服——連衣裙、立翻領、套頭式、長袖、中腰有布制腰帶、裙子下擺長及膝蓋以下、雙排十
粒扣、緊袖口、西式褲,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成為了我國女性最流行的服裝樣式。55式軍服走向正規化八路軍軍服1953年1月9日,中央軍委發出《關於實施軍銜制度准備工作的指示》,總後勤部擔負研製軍銜服裝的任務。軍銜服裝參照了蘇聯和東歐國家軍服樣式,結合我國服裝特點進行了設計。55式軍服首次突破了單一制式軍服,分禮服和常服兩類,禮服配發校官以上軍官。以後經過10年不斷改進,55式軍服日臻完善,邁出了我軍軍服向體系化、系列化發展的第一步。
1958年和1964年,先後對55式軍服用料、領章樣式、冬服結構等作了一些變動和改進。主
要有:1958年將士兵的船形帽改為解放帽,軍官平時戴解放帽,佩帶新式領章;各級軍官的夏常服和尉官的冬常服用料,均改用棉平布。1964年,為部隊配
發了由罩衣、緊身棉衣、絨衣等構成的多層次冬服,取代了以往的「老棉襖」。65式軍服史上最知名1965年5月22日,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九次會議通過了《關於取消中國人
民解放軍軍銜制度的決定》。24日,國務院公布了關於我軍新的帽徽、領章和部分軍裝樣式的決定。全軍官兵一律佩戴紅五角星帽徽和全紅領章,稱之為「一顆紅
星頭上戴,革命紅旗掛兩邊」。取消大檐帽和女軍人無檐帽,全軍男女軍人均戴解放帽。海軍軍服樣式改為與陸、空軍相同,顏色為深灰色。當時,全軍幹部和戰
士,男、女軍人軍服衣料、式樣基本相同,人們只能從上衣口袋區分幹部和戰士,以領子區分男服女服。這是我軍軍服發展史上的一個倒退。
但65式軍服可以說是迄今為止我軍影響最大的一代服裝。一是裝備的時間最長。從1965年至
1985年,65式軍服包括改良型71式、74式和78式軍服,整整實行了20年。二是發行量大。這20年間是我軍兵員最多的時期,累計應該有數千萬名解
放軍官兵穿過65式軍服,而民間各種仿製的更數以億計。解放帽和軍用挎包成了年輕人的時尚,綠軍裝形成了全球史上最大規模最長時間的服裝流行。我軍65式
軍服代表了一個時代,許多國家的軍服都曾借鑒了65式軍服的優點。毋庸置疑,在世界軍服發展史上,中國的65式軍服佔有重要的一席之地。74式軍服引領衣流行
1971年,我軍自行研製了滌綸、錦綸、棉花三元混紡府綢夏季單衣面料(滌綸佔50%,錦綸佔17%,棉花佔33%),總後勤部1971年6月4日批准
採用這種合成纖維紡織品製作的軍服定型和批量生產,定名為71式軍服,軍服顏色也由深棕綠改為草綠色。這期間,海軍的灰色軍服由於沒批准,而恢復了
1955年的服裝樣式。與棉布相比較,這種俗稱「的確良」的三元混紡布新式面料,挺括、不縮水、洗後易干、顏色鮮艷、不易褪色,深受廣大指戰員的喜愛,這是我軍軍服面料一個質的飛躍。71式軍服提高了軍服牢度,改善了外觀,減輕了重量,使我軍軍容得到了較大的改善。1974年又為女軍人夏季配發了裙子,1975年女軍人著夏服時開始戴無檐帽。
74式軍服的影響除了西沙群島海戰以外,恐怕最大的影響就是對中國婦女服
裝的影響。受65式軍服男女不分的影響,文化大革命爆發後一個較長的時期里,中國婦女的服裝也不可避免地帶有男性化的特點,無論冬夏,女同志都一律穿長
褲。即使天氣再熱也都如此。女兵軍服出現了裙子,自然引起了地方婦女的心動和眼紅,此後,女同志的裙子開始部分恢復。軍服的變化牽動了整個國家人民服裝的
變化。78式軍服材料新革命78式軍服改
革開放後,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提高,改革我軍體制單一、樣式呆板、面料落後的服裝勢在必行。1978年我軍服裝在71式軍服的基礎上,以減輕重量為主要目
的,進一步擴大化纖材料的使用,經過研究選樣品,部隊試穿,徵求意見,於1977年12月上報軍服改革方案,名為78式軍服,並投入生產。78式軍服是我
軍軍服使用材料上的一次革命。它不僅為國家節省大量棉花,而且由於化學纖維機械性能優良、抗皺、抗霉蛀,使軍服牢度好、挺括保型、易於儲存,使冬夏服重量
有一定程度的減輕,儲存安全性等有很大的改善。78式服裝裝備全軍後,使單兵行軍負荷得到較大幅度減少,寒區減輕15.6%、溫區減輕12.6%、熱區減
輕19.2%;夏季行軍負荷減輕了19.5%。85式軍服改革舊樣式從1981年開始,我軍著手新一輪軍服改革工作。1984年1月,中央軍委批准了改革方案,1985年新式服裝裝備部隊,簡稱85式軍服。
85式軍服仍然沿用55式軍服樣式,幹部、戰士增發制式襯衣,增發大檐帽,解放帽作為工作帽予以保留;圓形「八一」徽和軍種肩章、領章取代了全紅五角星帽
徽和全紅領章。師、團職幹部配發了混紡毛料夏服、冬服和大衣,軍職以上則為純毛料。營職以下幹部和戰士服裝仍有滌棉織品。85式軍服用料、服飾方面雖有一
定的改善,但它仍是單一的軍服體系,只有常服,沒有禮服和作訓服,不能滿足部隊作戰、訓練等不同需要,與世界先進國家的軍服相比有很大的差距。87式軍服現開放意識1984年1月,中央軍委在批准85式軍服定型生產的同時,確定我軍服裝應逐步實行禮服、常服、作訓服系列化。1987年8月,87式軍服定型投產。1988年4月,七屆人大二次會議審議通過《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官軍銜條例》。
為配合軍銜制的實行,同年8月起,全軍陸續裝備新軍服。87式軍服是在認真分析我軍服裝的歷史和現狀,總結歷次服裝改革的經驗和教訓,借鑒外軍有益經驗的
基礎上,對國家資源、技術水平、設備條件、材料性能等方面進行了總體論證之後形成的。它根據經濟、適用、輕便、耐用、美觀、配套、創新的原則,建立了比較
完善的常服、禮服、作訓服系列,可以滿足軍人在平時、戰時、禮儀等不同環境、不同場合的需要。
87式軍服除了三大類服裝,還包括大衣、風雨衣、
雨衣以及同上述服裝所配套的針織衫、針織襯衣、襯褲、絨衣褲、棉衣褲、棉背心和各種特種服裝等。它建立完善了我軍軍服系列,實現了軍服裝備配套化、品種和
號型系列化。該系列軍服改變了我軍服裝長期以來體制單一的落後狀況,對我軍現代化、正規化建設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但由於受到國家經濟等因素的制約,87式軍服系列只向部隊下發了常服和作訓服,而禮服未能裝備部隊,使我軍成為世界上少有的只裝備兩類軍服的軍隊。但87
式軍服的夏常服改成了西服領,穿襯衣系領帶,封閉了數十年的領口終於打開,它的背後是國家和軍隊全新的開放意識。97式軍服革新試金石97式軍服1993
年起,我軍開始研製面向21世紀的與國際先進軍服接軌的新一代軍服。1997年5月1日起,97式軍服裝首先在駐港部隊試穿,採用了國際流行軍服的分類,
按功能主要分為禮服、春秋常服、夏常服、毛(絨)衣、大衣、作訓服、體能訓練服及其配套的軍帽、服飾和鞋(靴)等9部分。97式軍服在結構、用料、顏色、
服飾及配套方面均有較大改善。尤其是樣式、顏色更加美觀大方,形成了陸軍以棕綠色為主色調、海軍以白色和藏青色為主色調、空軍以蔚藍色為主色調的三軍軍服
顏色系列。新一代軍服在服飾的整體設計上仍採用了「八一」、五角星、天安門、麥穗、松樹葉、長城等圖案,標志著中國人民解放軍是在中國共產常領導下,經
「八一」南昌起義成長壯大起來的人民軍隊,是捍衛社會主義祖國的鋼鐵長城。97式軍服是對87式軍服進行改革的試金石,而07式軍服就是以此為基礎進行改
進設計的。
2004年底,全軍士官、士兵更換仿毛料冬服。新式士兵常服採用全里、全襯的毛料服裝製作工藝,
襯料採用最新耐水洗粘合襯和增強造型的組合胸襯,這次換裝同時為戰士換發了採用新技術材料的仿牛皮皮鞋。我軍原來的常服設計思想是強調常、作結合(在85
式軍服之前甚至是常、作一體),即常服也可在訓練、執勤、勞動時穿著,因此不得不設計得寬大些,所帶來的通病就是「肥腰、吊襠、粗腿」。而此次換裝的一個
重要原則就是提高新裝的適體性,改善板型。新式男兵常服,與以前的同型號軍服相比,胸圍縮減了2厘米,腰圍縮減了6厘米,臀圍縮減了6厘米,上衣肩寬增加
了2厘米,突出T字造型,更能凸顯男兵的陽剛之氣。新式女兵常服,與以前的同型號軍服相比,胸圍縮減了2厘米,腰圍縮減了4厘米,臀圍縮減了6厘米,突出
X字造型,更能體現女兵的倩麗身姿。正是這些以厘米為單位的微小變化,使新式士兵常服一改以往拖沓、肥大的舊樣式,顯得威武精幹、生氣勃勃。
2005年11月10日起,人民空軍常服顏色由上棕綠、下藏青統一改為藍灰色,其樣式、用料不
變,這次空軍換裝的服裝被稱為05常服。為適應未來聯合作戰和大聯勤的需要,統一空軍常服顏色,十分有利於三軍各自特點的展示和識別,有利於聯合作戰行動
的實施,也有利於部隊訓練和管理。07式陸海空男軍官禮服
⑨ 為什麼中國革命軍在前期(比如南昌起義)時軍隊都戴著大檐帽,井岡山會師後就改帶普通的八路軍帽子了
你認真看過資料?!井岡山會師時我軍戴的是八角帽!戴八路軍帽那是抵達延安之後的事情了好吧……
南昌時我軍還沒有也不可能有統一的軍服,所以穿的
還是當時舊軍隊的服裝,後來統一為八角帽,戴紅五星、紅領章
⑩ 中國人民解放軍早期建軍史上兩個重要里程碑事件是什麼
一個是1927年的八一南昌起義,這標志著解放軍建軍,建立了獨立的武裝力量
還有一個就是1930年的古田會議,古田會議確立的思想建黨、政治建軍的基本原則,提出並體現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是這次會議精神的精髓所在,對我黨我軍的建設發展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指導意義。
希望可以幫到您~~望採納~~感謝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