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佛教中的袈裟有何含義
袈裟,梵語kas!a^ya,巴利語kasa^ya 或 kasa^va。意譯作壞色、不正色、赤色、染色。指纏縛於僧眾身上之法衣,以其色不正而稱名。又作蓮服、袈裟野、迦邏沙曳、迦沙、加沙、迦羅沙曳。意譯為壞色、不正色、赤色、染色等。為佛教僧眾所穿著的法衣,以其色不正,故有此名。
❷ 佛教法衣的簡介
按佛教戒律避免用青黃赤白黑等五正色和緋紅紫綠碧五間色, 只用若青(銅銹色)、若黑(淤泥色)、若木蘭(赤中帶黑色)等「三如法色」。從色取名,叫作袈裟。袈裟在中國,大多用近似黑色的布製作,因此名身著僧衣的僧人之緇衣,稱僧界為緇林。自唐代武則天開始,朝廷常賜高僧紫衣、緋衣以示寵貴,因而沿成大紅袈裟。僧人說法和舉行隆重儀式時,還多穿用金襕衣(金縷織成的袈裟,胸部綉「吉祥海雲相」卍字)。佛教對袈裟提出種種名稱。如由相衣,指布條縱橫交錯縫制出田字形;百衲衣,原指應取被人遺棄的破碎布片縫納而成;蓮花衣,象徵不為污泥所染。
❸ 法衣的佛教法衣
僧尼所穿著的衣服。如法衣、應法衣之意。原為三衣或袈裟的別名,但到後世,則泛指凡僧尼所穿,合乎各地教團規定的衣服。又稱僧衣。《心地觀經》卷五謂法衣有十殊勝處,並雲(大正3·314a)︰『當知以是因緣,三世諸佛、緣覺、聲聞、清凈出家身著袈裟,三聖同坐解脫寶床,執智慧劍破煩惱魔,共入一味諸涅盤界。』
在印度,袈裟有九條、七條、五條三種,稱之為三衣;比丘尼則另加僧祇支、裙之類。佛教北傳後,為抵禦寒氣,始穿用厚重的衣服,或穿內衣;佛教傳入中國,又有偏衫產生。偏衫與裙縫合即為直綴。據說偏衫乃北魏宮人見僧袒露一肘,覺得不雅,於是將僧祇支加上偏袖成為兩袖,或說是只支加上覆肩而成的。
關於法衣之顏色,本來是禁用五正色及五間色,不問新舊都應用壞色。即指染成青、黃、紫、緋等色的法衣,《文殊師利問經》卷上〈世間戒品〉雲(大正14·496c)︰『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菩薩有幾種色衣?(中略)佛告文殊師利︰不大赤色、不大黃、不大黑、不大白,清凈如法色,三法服及以余衣皆如是色。若自染若令他染,如法搗成。』
又依《舍利弗問經》載,曇無德部穿赤衣,摩訶僧祇部穿黃衣,彌沙塞部穿青衣,薩婆多部穿皂衣,迦葉部穿木蘭衣。或謂壞色是指青、黑、木蘭三種。上述五部的衣色也是壞色的一種,並不屬於正色或間色。《僧史略》卷上雲(大正54·237c )︰
『案漢魏之世,出家者多著赤布僧伽梨,蓋以西土無絲織物,又尚木蘭色拜乾陀色故,服布而染赤然也,則西方服色亦隨部類不同。(中略)著赤布者乃曇無德僧先到漢土耳。(中略)今江表多服黑色、赤色衣,時有青黃間色,號為黃褐,石蓮褐也。東京關輔尚褐色衣,拜部幽州則尚黑色。若服黑色,最為非法也,何耶?黑是上染大色五方正色也,問︰緇衣者色何狀貌?答︰紫而淺黑,非正色也。』
後世通行的法衣大略有三種,即(1)律衣,以木蘭色的麻或棉布作成,最符合戒律的規定;(2)黑衣,是用黑色的麻、棉布或絹布所作的直綴;(3)色衣,指一般僧尼在法會時所穿的華麗法衣。
[參考資料]《慧上菩薩問大善權經》卷下;《法苑珠林》卷三十五〈法服篇〉;《釋氏要覽》卷上;《佛像標幟義圖說》。
❹ 佛教中的袈裟,究竟有何含義
袈裟是佛陀親自製訂的出家人法衣。割截縫制,又稱福田衣,謂見袈裟如見佛,禮拜供養得種福田。袈裟分三種:五條衣,又稱安陀會,為勞動作務時穿著;七條衣,又稱郁多羅僧,上殿誦經時穿著;九~二十五條衣,叫大衣,又稱僧伽梨,是僧人禮服,會見重要賓客及舉行重大法會時穿著。
❺ 為什麼和尚要穿袈裟啊!
袈裟一詞是梵文Kasdya的譯音,也可寫作"迦裟",意譯即"壞的顏色"。這是一種佛教僧尼的法衣,因僧衣避免使用青、黃、赤、白、黑等"正色",而用似黑似青、似蘭等不正之色故此得名,又稱緇衣。據南朝梁慧皎《高僧傳》卷四"竺僧度答楊苔華書"記載:"且披袈裟,振錫杖,飲清流,詠波若,雖公王之服,八珍之膳,鏗鏘之聲,曄嘩之色,不與易也。"可見袈裟是以多塊零碎布片縫綴而成,直領敞袖,穿著時覆住左膊,掩於右掖;另外在右肩下拖一圓環,用以扣搭
❻ 袈裟到底是什麼衣服是法衣嗎 是什麼來歷誰發明的
「袈裟」是梵語,到了晉朝葛洪撰寫字苑,才把它改成「袈裟」了。「袈裟」又叫做「袈裟野」、或「迦羅沙曳」,義譯是「濁、壞色、不正色、赤色」或「染色」之義。
「袈裟」是僧尼們的「法衣」,它是從衣的「色」而立名的;所以也可以把它叫做「壞色衣」或「染污衣」。又因為「袈裟」的縫制方法,必須先把布料剪成一些碎塊,然後縫合起來;所以又可以把它叫做「雜碎衣」或「割截衣」。又據四分律第四十和四分律刪補隨機羯磨疏說:「袈裟」是由阿難尊者奉佛指點,模擬水田的阡陌形狀縫制而成。世田種糧,以養形命。法衣之田,長養法身慧命,堪為世間福田;所以又叫做「田相衣」、「福田衣」。
「袈裟」的種類,主要的凡有三種,它們是「五衣、七衣、大衣」,合稱為「三衣」。把它們分別介紹於下:
一、「五衣」:「五衣」梵語「安陀會」,義譯為「中著衣」。此衣是用五條布料,每條一長一短做成,共計十隔。
二、「七衣」:「七衣」梵語「郁多羅僧」,義譯為「上衣」。此衣是用七條布料,每條兩長一短做成,共計二十一隔。
三、「大衣」:「大衣」梵語「僧伽黎」,義譯為「眾聚時衣」或「大衣」。此衣共分九品。——「下下品」九條、「下中品」十一條、「下上品」十三條。這三品衣全是每條兩長一短。「中下品」十五條、「中中品」十七條、「中上品」十九條。這三品衣全是每條三長一短。「上下品」二十一條、「上中品」二十三條、「上上品」二十五條。這三品衣全是每條四長一短。這九品大衣:「下下品」九條,每條三隔,共計二十七隔。乃至「上上品」二十五條,每條四長一短,共計一百二十五隔。
「三衣」的用處:——「五衣」是平常起卧時用的。也有說是工作時用的,所以它也叫做「作務衣」。不過在我國來說,僧尼們在工作時,都穿著國式的褲襖,並未著用「五衣」。「七衣」是聽經聞法、誦經禮懺、或是大眾集會時用的,所以它也叫做「入眾衣」。「大衣」是說法、論辯、羯磨,或是面見國王重臣時用的。
❼ 佛教僧人的衣服是怎樣的
一般寺廟和尚穿的衣服叫百衲衣,騷糞衣,根據佛教的制度,比丘衣服有大中小三件:一是用五條布縫成的小衣,我國俗稱為五衣,是打掃勞作時穿的;一是七條布縫成的中衣,我國俗稱七衣,是平時穿的。
一是九條乃至二十五條布縫成的大衣,我國俗稱祖衣,是禮服,出門或見尊長時穿的。三衣總稱為袈裟。袈裟本是一種顏色的名稱,因為佛制僧人必須穿染衣,避用青黃赤白黑五正色,而用一種雜色,即袈裟色。
居士服,就是指居士穿的海青。其實,居士服是指居士可以穿戴的服飾,一般稱為俗服。而海青是我國僧團中主要的服裝之一。佛教尊重古制,出家人生活比較保守。為了整肅儀容、庄嚴道風,海青雖然不是法衣,但是到今天都還能夠遵守穿用著。晉以後,四眾弟子都可以穿海青。百丈以後,要求更加嚴格。
不論出家在家,所穿的海青是一樣的。海青雖然是脫胎於漢服,但是它究竟還有一些特異之處。海青的衣領,是用三層布片覆疊縫制而成的;這樣子叫做「三寶領」。在衣領的前面中段,還有五十三行藍色線條;這叫做「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實際上,無非是為了加強衣領的耐用而已。另外,俗袍的袖口是敞開的,而海青的袖口,卻是縫合起來的。
海青的顏色,一向是以青黑色為主。在家居士只能穿青黑色,只有少數名位崇高的出家長老——如方丈、首座、法師,才能穿黃褐色的海青。在我國的僧團中,除了袈裟,海青算是最尊勝的僧服了。穿著海青,大都是在禮誦、聽經、會賓、議事、以及晉見長老等重要的場合
和尚穿的衣服根據場合和材料製作的不同,其叫法也不同:
一、袈裟:和尚在正式做法事時所穿的衣服叫「袈裟」,是最重要的一種法衣。「袈裟」是梵語音譯,漢語的意思是壞色、不正色、染色、穢色等,因其顏色不正,故名「袈裟」。袈裟如果是用九條及九條以上的布拼接而成,就叫「九條衣」。另外還有七條、五條,共有三種,稱之為「三衣」。
二、納衣:這是古時對出家人所穿衣服的一種統稱,是文言文,意思是僧衣,納衣有五種:一有施主衣;二無施主衣;三往還衣;四死人衣;五糞掃衣。糞掃衣即拾取人家棄之不用與糞掃一樣的賤物來縫納而成的法衣,為十二頭陀行之一。
三、海青:海青的款式是腰寬袖闊,圓領方襟,比較其他衣裳肥大很多。出家人大都是在禮誦、聽經、會賓、議事以及晉見長老等重要場合所穿,其顏色一般為明黃色或暗黃色。在家佛弟子在做法事時也可以穿海青,但是只能穿咖啡色、黑色等暗色調的,而不能穿黃色的,以示和在家人的區別。
百衲衣是一種俗稱,從梵語翻譯過來的意思就是袈裟,袈裟並不是所有的佛教弟子都能夠有能力穿著的,雖然佛教服飾分著幾個種類,但是大多也是相像的。
❽ 在我國漢傳佛教中,僧人的著裝有什麼規定
頂禮樓上 阿彌陀佛
❾ 宗教服的佛教法衣
佛教出家人的服裝。俗稱僧衣。法衣意即符合佛法之衣,包括制衣和聽衣。制衣傳為釋迦牟尼所規定,由受過具足戒(大戒)的比丘(男僧)和比丘尼(女僧)穿用;聽衣傳為佛陀聽許弟子穿用的一切服裝。按佛教戒律避免用青黃赤白黑等五正色和緋紅紫綠碧五間色,只用若青(銅銹色)、若黑(淤泥色)、若木蘭(赤中帶黑色)等「三如法色」。從色取名,叫作袈裟。袈裟在中國,大多用近似黑色的布製作,因此名身著僧衣的僧人之緇衣,稱僧界為緇林。自唐代武則天開始,朝廷常賜高僧紫衣、緋衣以示寵貴,因而沿成大紅袈裟。僧人說法和舉行隆重儀式時,還多穿用金襕衣(金縷織成的袈裟,胸部綉「吉祥海雲相」卍字)。佛教對袈裟提出種種名稱。如由相衣,指布條縱橫交錯縫制出田字形;百衲衣,原指應取被人遺棄的破碎布片縫納而成;蓮花衣,象徵不為污泥所染。
❿ 苦行僧的衣著或者帽子有什麼特別地說法么
【三衣】
梵語tri^n!i ci^vara^n!i,巴利語 ti^n!i ci^vara^n!i。乃指印度僧團所准許個人擁有之三種衣服,即:(一) 僧伽梨(梵Sam!gha^ti ,巴同),即大衣、重衣、雜碎衣、高勝衣。為正裝衣,上街托缽時,或奉召入王宮時所穿之衣,由九至二十五條布片縫制而成。又稱九條衣。(二)郁多羅僧(梵uttara^san%ga ,巴同),即上衣、中價衣,又稱入眾衣。為禮拜、聽講、布薩時所穿用,由七條布片縫制而成,故又稱七條衣。(三)安陀會(梵antarva^sa ,巴antarava^saka ),即中衣、中宿衣、內衣、五條衣。為日常工作時或就寢時所穿著之貼身衣。
以上皆規定以壞色(梵kas!a^ya )製成,故又稱為袈裟。中日二國,三衣日趨形式化,而有各種袈裟之製作,惟有七條、五條袈裟等仍是依照印度法衣之規定製成。比丘尼在此三衣之外,尚有穿在三衣裡面之左肩與兩腋之僧只支(梵sam!kaks!ika^ ,巴san%kacchika ,覆肩衣),以及覆於腰部之厥修羅(梵kusu^la ,下裙),合
稱為比丘尼五衣。後逐漸亦准許比丘如此穿著。
三衣之製法,規定頗詳細。即將一整塊布,切割成長短不一之小布片,縱的縫合之後,再以規定之條數作橫的縫合。由此種裁剪樣式觀之,亦稱為田相。此一製法,因部派不同,細節上亦有差異。我國與日本之製法趨向華美化,僅在裁割方法上沿襲舊規。由於其製作特殊,故不為其他地方所採用。穿著此種衣服,可令人舍棄慾望,且不虞被盜。另有不按規定裁製者,稱為縵衣。他人丟棄之穢布洗凈後所縫制之衣,稱為糞掃衣(梵pa^m!su -ku^la ,衲衣)。此外,尚有以棄置於墳墓、包裹屍體,及被老鼠咬過之舊衣布料所製成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