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子路作為孔子最寵愛的學生,最終為啥會被剁成肉醬
孔子最寵愛的弟子不是子路。子路是個性格孤標傲岸的人,這是不符合孔子的文質彬彬然後君子的要求的。子路是個質勝文則野的人。
但是以子路的性格是不會屈服的,所以只能拚死一戰。這個故事充分展現了子路的剛烈個性。子路死的時候63歲。
死前也要做一個端端正正的人
⑶ 子路的死因
【史記·仲尼弟子列傳第七】
相關翻譯
當初,衛靈公有寵愛的姬妾叫做南子。衛靈公的太子蕢聵得罪了南子,因為懼怕誅殺而出國逃奔宋國。等到衛靈公去世,夫人南子想立公子郢為國君。但公子郢不肯,說:「流亡人太子的兒子輒在此。」於是衛人擁立輒為國君,這就是衛出公。衛出公在位十二年,他的父親蕢聵居住外地,不能進入衛國都城。子路擔任衛國大夫孔悝的采邑之宰。蕢聵於是與孔悝發動叛亂,設法進入孔悝家中,接著和他的黨徒襲擊進攻衛出公。衛出公逃奔魯國,從而蕢聵進入國都即位,這就是衛庄公。當孔悝發動叛亂時,子路正在國外,聞訊後飛馳前往衛國。子路遇到子羔出衛都城門,子羔對子路說:「衛出公已經離去了,而城門也已關閉,你可以返回了,不要白白遭受那裡的禍害。」子路說:「我吃孔悝的飯就不能躲避孔悝的危難。」子羔結果離去。有使者進入衛都城中,城門打開,子路跟隨而進入。子路趕到蕢聵處,蕢聵和孔悝登上孔宅內的高台。子路說:「國君哪裡用得著孔悝?請求讓我得到孔悝而殺死他。」蕢聵不聽從。於是子路准備焚燒高台,蕢聵恐懼,就命令石乞、壺黶下台攻打子路,打斷了子路系帽的帶子。子路說:「君子死了但帽子不能脫掉。」於是結好帽帶而被殺死。
孔子聽說衛國內亂,說:「唉,仲由要死了。」不久果真接到子路的死訊。所以孔子說:「自從我得到仲由後,惡言惡語就不再進入耳朵。」這時子貢正為魯國出使在齊國。
http://bbs.yuwenonline.com/dispbbs.asp?boardid=44&Id=5060
⑷ 為什麼子路作為孔子最寵愛的學生,最後會被剁成肉醬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在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每個學派都發表了自己的議論和思想,爆發了很多思想文化之間的碰撞,最後孔子的儒家文化思想一直成為中華文化的主流。孔子是一個仁愛的人,他也有不少的弟子,其中子路算是他比較喜歡的弟子,然而他最後的下場卻十分悲慘。子路會有這樣的下場,主要是他的性格直爽,固執己見,雖然學習了禮樂制度,但是並沒有智慧,最後也因為堅守禮樂制度而遭到了別人的殺害。
子路在學習禮樂制度的時候,沒有融會貫通,太過於死板,也很固執己見,沒有聽取別人的想法,性格也沒有很大的改變,還是被禮樂制度葬送自己的生命。所以,一個人在學習的時候一定要懂得變通,不能認死理,也要懂得權變的思想。
⑸ 子路是孔子最寵愛的學生,為什麼會被剁成肉醬
子路之所以會落得如此悲慘的結局是因為他所效忠的衛國陷入內亂,子路在內亂爆發之後前往國都救援孔悝卻於混亂中被擊殺並被砍成肉醬。子路出身低微,少年時期經常幫人做工以添家用。待拜入孔子門下之後子路因敢於直抒己見以及知錯就改等品德深得孔子喜愛,成為跟隨孔子最久的一位弟子。
當時未在國都的子路聽聞這件事情之後急忙趕回國都,想要將孔悝救出。但是他入城之後遇到了蒯聵,而蒯聵根本不聽子路勸說,還命石乞將子路的冠纓給擊落。子路見狀急忙重新規整帽纓,並說道:“君子死,冠不免。”而就在他結纓過程中,蒯聵命人對他發起了進攻,無還手之力的子路最終被砍成肉泥。
⑹ 子路是孔子最寵愛的學生,為什麼會被剁成肉醬呢
春秋時期,儒學大家孔子有子弟三千,其中不乏有許多優秀的人才,子路便是孔子最為寵愛的一名學生。子路不但才華橫溢,而且忠義直率,經常向孔子提出自己的意見和想法,在《論語》中,我們也經常會看到子路與孔子之間許多著名的對話。那麼,為什麼如此優秀且深得孔子寵愛的子路,會遭到如此下場呢?原因竟然是由於了一場內戰。
君子一死,終為遺憾
子路死後,前太子如願以償的登上了衛國的皇位,歷史上成為衛庄公。然而,心狠手辣的衛庄公不但把南子處死,而且將子路剁成肉醬之後送給了孔子。作為孔子七十二賢人之一的愛徒子路,竟然落得了如此不堪的下場,也給老師孔子帶來的巨大的創傷,孔子的內心悲憤萬千,不久之後就抑鬱而終。
⑺ 《孔子》中子路死在哪個國家 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
電影裡面:
子路在孔子自衛返魯時,跟著夫子回到了魯國,並曾在季孫氏那裡做事。三年後,他又受邀回到了衛國,做了大夫孔文子私邑蒲地的長官,即蒲大夫。不久,孔文子病死,其子孔悝繼承父職為執政。孔悝之母孔姬是蒯聵的姐姐、衛出公的姑姑,蒯聵在孔姬等人的幫助下,回到都城,強迫孔悝與之結盟,並劫持著孔悝登上高台,進攻衛出公。孔悝的家宰欒寧見政局有變,派人通知了駐守在孔悝采邑平陽(今河南滑縣東南)的子路。子路急忙趕往國都帝丘救難。
趕到帝丘時,子路正好遇到另一位孔門弟子、為衛大夫的高柴(字子羔)由城內逃出,因衛國大亂而准備歸魯。子路沒有聽從高柴的勸阻,說:「接受人家的俸祿,就要救人於災難!」
子路沖入城中,攻到孔悝被圍困的台下,與蒯聵手下兩位猛士戰在一起。結果,子路寡不敵眾,交戰中被戈擊斷了帽帶。子路看情勢已無脫身的可能,從容地撿起帽子,說:「君子死,冠不免。」在系帽帶時,子路被對手殺死,隨即被一擁而上的蒯聵黨徒剁為肉醬。
這是發生在魯哀公十五年(公元前480年)冬天的一件悲壯的犧牲。當時,子路已是一位63歲的老者。
當聽說衛國發生政變時,對弟子十分了解的孔子憂郁地說:「高柴一定會逃回來,而子路一定會遭死難的。」果然,幾天後,高柴回來了,同時也傳來了子路被殺的凶信。這次,孔子悲慟萬分,哭於中庭,口中喊著:「啊呀,這是上天要斷了我的命啊!」他聽使者說到子路被剁成了肉醬,立刻叫人把家中准備食用的肉醬倒掉。
與孔子最親密的學生兼朋友就這樣在亂戰中倒下。
⑻ 3.為什麼子路臨死前要整理好帽子
古時男子,士者戴冠,冠是一個男子身份的象徵,摘冠跟掉腦袋一樣,士可死卻不能摘冠的。「子路正冠而死」或「子路正纓而死」。子路的最後一個動作,維護了社會的道德准則,體現了他的貴族風度,我們僅為子路面對死亡時而表現出的從容不迫、勇敢無畏贊嘆並喝彩!
⑼ 子路真的是孔子最寵愛的學生嗎為何會被剁成肉醬
子路的確是孔子最寵愛的學生,子路的死可以說簡直是讓人痛心疾首,在戰爭中因為帽子掉了撿帽子的時候被敵人殺死。但是這並不是他最悲慘的地方,最後他還被敵人剁成肉醬送還給了孔子。自此孔子再也不吃肉醬。
孔子寵愛的子路子路的慘死對孔子的觸動也是非常大,從此之後孔子再也不吃肉醬,而且孔子也深深的思考了子路之死的原因,其實還是和自己的教導有關系。正是因為如此,所以子路在戰場中也沒有忘記禮儀,但是卻不知道禮儀也是分場合,更是分人的。雖然有人認為子路這樣的行為很是迂腐,但是這是子路自身的選擇。如果讓子路再次的選擇,他可能照樣會這樣做,因為直男子路是一個認准了就會勇往直前堅決不回頭的人。
⑽ 傳說孔子在途中發現一塊破馬蹄鐵,叫子路撿起來 ,子路假裝沒聽見懶得撿,孔子便彎腰撿起來,並用馬蹄鐵換
故事發生在古時候,那個時候有一位大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孔子,孔子手下有一位弟子叫子路,子路聰明好學,非常有學問。一天孔子和子路要出城了,孔子在路上發現了一塊破舊的馬蹄鐵,就叫子路把它撿起來。子路心裡很不高興,想我一介學子,怎麼撿起破爛來了?就裝作沒聽見老師的話走了過去。孔子就自己彎下腰撿起了這塊馬蹄鐵,並用這塊破馬蹄鐵換了3文錢,又用這3文錢買了十七、八顆櫻桃,裝在袖筒里。
孔子和子路出了城,城外是一片曠野,前不著村後不著店的,那天天氣很熱,子路在路上口渴得要命,又找不到水喝。接下去,孔子的袖子里時不時掉出一顆櫻桃,子路見了就撿來吃了。就這樣,孔子在前面掉,子路在後面撿,十七、八顆櫻桃就讓子路撿了十七、八次。孔子就對子路說:「你剛才在城裡不願彎一次腰撿馬蹄鐵,現在你就得彎十七、八次的腰去撿櫻桃了。」子路的臉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