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太極拳學誰的正宗呀
太極拳簡史
關於太極拳的起源,歷來有種種說法。其中傳播最廣的是陳王庭創拳說,認為是陳氏九世陳王庭創造了太極拳,然後世代相傳,到十四世陳長興時,由其在祖傳套路的基礎上由博歸約精煉歸納,發展成為現在的陳式太極拳一路、二路(又名炮捶)。教名弟子楊露蟬,再經過楊露蟬出外廣泛傳播,形成了楊、吳、武、孫各個流派。
近年來還有一種說法認為是張三豐創造了太極拳,然後經山西人王宗岳,其徒蔣發,傳入溫縣陳家溝,傳給陳氏十四世陳長興。此前陳家自己的家傳武術是由陳氏九世陳王庭所創之拳(炮錘),偏於剛猛。陳長興經過收集整理,將太極拳定型為陳氏老架一路和二路(炮錘),後來產生楊、吳、武、孫等其他流派。
在此,斑竹本人傾向於第一種說法,即太極拳由陳氏族人所創,並吸收和借鑒了前人的經驗,不斷發展變化而成。須知涓涓溪流匯入江河才能入海,正是陳氏族人世世代代的不斷努力,給太極拳的繼承和發展提供了生存土壤。起到了大江大河的幹流作用。
但不論何種說法,都有一個共識,那就是陳氏十四世陳長興師承了近代太極拳的先進理論和經驗。創造性地將前人(姑且不論是蔣發還是陳氏祖先)的太極拳法由博歸約、精簡歸納,整理定型為現在的陳式太極拳一路、二路。此後陳氏子孫世代傳習的太極拳法都是以此為基礎的。楊、吳、武、孫各式太極拳也都發源於此。
因此,我們可以初步得出以下觀點:
陳長興是近代太極拳的集大成者和發揚光大者。
陳長興的弟子楊露蟬對太極拳的傳播作出了巨大貢獻。
陳長興所傳的陳式太極拳老架是現代諸多太極流派的鼻祖。
清代山西人王宗岳的《太極拳論》極盡太極拳理論與實踐之真諦。
學習太極拳功夫應當從正宗陳式太極拳開始
關於太極拳的起源,目前傳播最廣的是顧留馨的陳王庭創拳說,即陳王庭是太極拳的創始人,比較有力的證據是當年陳王庭的一首長短句:"談當年,披堅執銳,.....到如今,只落得黃庭一卷隨身伴。悶來時造拳,閑來時耕田,趁余閑教些個好兒孫,成龍成虎任方便。"陳王庭"造拳"即出於此。在陳氏十四世時由陳長興時傳楊露蟬,楊到京城後開創出楊式,後傳全佑,發展成為吳式。後又派生出武式、孫式太極拳。陳氏族譜還稱陳氏十五世陳青蘋入贅趙堡鎮,把陳氏家傳太極拳加以改動形成趙堡架。
但近年來也有人傾向於張三豐創拳說:太極拳始自張三豐,後經王宗岳傳蔣發,蔣發傳陳長興(時陳家有自己的家傳武術,偏於剛猛),後蔣發又傳入趙堡鎮,形成趙堡架太極。近年來趙堡鎮出來的拳師也開始肯定這一說法。
雖然眾說紛紜,但有的脈絡是清晰且有據可考的。如陳長興在祖傳老架套路的基礎上將太極拳套路由博歸約精煉歸納,發展成為現在的陳式太極拳一路、二路(又名炮捶)。後人稱為太極拳老架(大架)。教名弟子楊祿禪,楊祿禪後創立楊式太極拳。楊氏太極源於陳氏,而吳氏又源於楊氏。孫氏源於楊氏和陳氏。
陳式太極拳簡要發展脈絡
陳王廷編的七套拳架,經五傳至陳長興、陳有本時,原來一百零八勢的長拳和太極拳(一名十三勢)第二路至第五路,在陳家溝已很少人練習,陳氏拳家已經由博返約,專精於太極拳第一路和炮捶(現稱陳式太極拳第二路)。大約道光咸豐年間(1821~1861)為了適應保健的需要和不同學習對象的練習需要,陳有本去掉老架中的某些難度動作,編成陳氏新架太極拳。這套拳架與陳氏老架沒有本質的區別,主要區別在於老架拳弧形繞轉的圈較大,新架拳圈較小。故也稱老架為大圈拳,稱新架為小圈拳。有本的弟子、族侄陳青萍,又在有本所傳拳架的基礎上創造了兩套架式。其中一套小巧緊湊,動作緩慢,練會後逐步提高技巧。另一套,注重技擊,常在周身一起轉圈的過程中突然發勁,勁快而猛烈,有似旱天炸雷。前者,青萍傳於陳家溝北鄰的趙堡鎮,人稱趙堡架;後者流傳於陳家溝東鄰的王圪當村,人稱"圪當顫架",或稱"忽雷架"。
陳長興
陳長興(1771~1853),字雲亭,著有《太極拳十大要論》、《太極拳武要言》、《太極拳戰斗篇》。他在祖傳老架套路的基礎上將太極拳套路由博歸約精煉歸納,創造性地發展成為現在的陳式太極拳一路、二路(又名炮捶)。後人稱為太極拳老架(大架)。陳長興保鏢為業,走鏢山東,在武術界享有盛名。他在戲台前看戲,無論眾人如何推、擠,腳有絲毫不動,時人稱為"牌位大王"。教名弟子楊祿禪,楊祿禪後創立楊式太極拳。
在太極拳漫長的發展道路上,他可以說是又樹立了一個里程碑。他不但繼承先祖創編的太極拳精髓,而且又有發展和革新,並且敢於打破門戶之見,將陳家的"獨得之秘"太極拳傳於外姓,這在他當時生活的時代,都是難能可貴的。特別是他的太極拳著述,對後人啟迪很大。
陳有本
陳有本(1780~1858),字道生,36歲入庠。自幼與兄有恆(字紹基)從父習武,太極拳術頗精,為一時瑜亮,壯年之後,他閉門練拳,於太極拳術更加精研,並且大膽革新,在太極拳原有套路的基礎上,逐漸舍棄了某些高難度和發勁動作,架式與同輩份陳長興所編老架(大架)太極拳一樣寬大和舒展大方,但更柔和自然,儒雅瀟灑,收蓄兼並,發勁剛勁,同樣分為一、二路。後人稱為"新架"(也稱小架,後為與其徒陳清萍所改小架區別,又簡稱"略")。這些成就使他成為太極拳發展史上一代名師。當時精於太極拳者多出其門。其弟子陳清萍、陳有綸、陳奏章、陳三德、陳運棟等,均為太極拳名家。眾徒中,又以陳清萍最為著名。
陳清萍
陳清萍(1795~1868),自幼師承陳有本習太極拳小架,多有心得體會,青年時已在為名手,深得陳長興、陳有本的嘉許。後移居趙堡,因學武人多,於鎮中開武館授徒。他結合自己心得,在其師改進原來套路的基礎上,再行改進,形成一套小巧緊湊、逐步加圈、由簡到繁的拳術套路。經他改進的太極拳,雖然也稱小架,但又不同於乃師所傳,後人為區別,稱之為"圈"。後經其與弟子共同努力,逐漸衍變出幾種太極拳流派和不同套路。如由其弟子武禹襄所編的武式太極拳、和兆元所編的和式太極拳(也稱趙堡太極拳)、李景延(李盾)所編的太極忽雷架等等。這些流派和套路,在國內外均有廣大的愛好者。他為太極拳的發展、傳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不愧為太極拳的大家。
太極拳的源流、發展及演變 陳正雷
要知太極拳之來由,必先知太極之含意。太極即太虛。「太」者,有極其至大的意思。「虛」者,空虛無物之意。太虛為空空之境,真氣所充,神明之官府。真氣之精微無運不至,故主生化之本始,運氣之真元。太極乘氣動而生陽,靜而生陰。這就是太極生陰陽之理。
「陰陽」是古代哲學理論的代名詞,用來說明一切事物內部不同屬性的相互對立統一與轉化。陰陽觀念中具有對立統一,相互依存、相互協調、相互轉化的特點,太極拳就是在符合陰陽對立統一的基礎上,創造出的一套剛柔相濟,內外相合,上下相通,快慢相兼,形意結合,順逆纏絲等陰陽相合的動作套路,陰陽相合而為太極,所以將這套拳稱之為太極拳。
如按太極拳姿勢要求去練習,持之以恆,日久就可以練到五陰五陽的功夫。進入「妙手一運一太極,太極一運化烏有」的境界。達到這種程度時,太極理氣活躍,氣機相通,真氣充盛,陰陽平衡,周身上下內外形氣一體,如太極之象,混然一圓。
太極拳發源於河南省溫縣陳家溝。
陳家溝位於溫縣城東的青風嶺上,600年前叫常楊村。據溫縣縣志記載「明洪武初年,因元鐵木耳守懷慶(懷慶府管轄八縣,溫縣在內),明兵久攻不下,急於統一天下。太袓遷怒於民,大加屠戮,時溫民死者甚多……。「相傳有三洗懷慶之言。人煙幾銫,乃遷民填補,屯田墾荒。十有八九由山西洪桐遷來,當地至今尚有「問我袓先何處來,山西洪桐大槐樹」的說法。
陳氏始袓陳卜,原籍山西澤州郡(今晉城),後來由澤州搬居山西洪桐縣。明洪武7 年(1374年),遷居河南懷慶府(今沁陽)。因始袓陳卜為人忠厚,精通拳械,深為近鄰鄉民所敬重。故將其居住的地方叫陳卜庄(解放後,陳卜庄並歸溫縣,至今仍叫陳卜庄)。先袓後因陳卜庄地勢低窪,常受澇災,又遷居溫縣城東十里的常揚村。村中有一條南北走向的深溝,隨著陳氐人丁繁衍,常楊村易名陳家溝。 始袓陳卜居溫縣後,為奠定家業基礎,偏重於墾種興建。先是六世同居,七世分家,興家立業,人繁家盛。為保衛桑梓,地方得安,在村中設武學社,教授子孫。由於 1711 年以前陳氏家史無文字記裁,僅有囗傳。直至1711年,陳氏十世袓陳庚為陳卜立碑,方簡單記述了陳卜史實。然相距已有300餘年。其間人物、事跡及有關拳術多有疏漏。所以關於拳藝、人物、事跡的文字記載,僅從我九世袓陳王庭記起。
據溫縣縣志和陳氏家譜記載,「陳王庭在明末拳術已著名。於拳術更加研究,又多所心得, 代代相傳,成為獨特之密。」
陳王庭(1600一1680),又名奏庭。明末清初人。文武兼優,精於拳械,功夫深厚。在河南、山東一帶很有聲望。曾在山東掃盪群匪,賊聞名不敢逼近。因當時社會動盪,久不得志。在他年老陷居期間,依據袓傳之拳術,博採眾家之精華,結合太極陰陽之理,參考中醫經絡學說及導引、吐納之術,創造了一套具有陰陽相合,剛柔相濟的太極拳。陳王庭傳授下來的有一至五路太極拳、炮捶一路、長拳108勢、雙人推手和刀、槍、劍、棍、鑭、雙人黏槍等器械。其中雙人推手和雙人黏槍,更具前所未有的獨特風格。
陳王庭的著作因年代久遠,多遭散失,現尚存(拳經總歌)、(長短句)詞一首。詞上半首有,「嘆當年,披堅執銳,掃盪群氛,幾次顛險!蒙恩賜,枉徒然,到而今年老殘喘。只落得(黃庭)一卷隨身伴,閑來時造拳,忙來時耕田,趁余閑,教下些弟子兒孫,成龍成虎任方便……。」
陳王庭的獨創有以下幾點
(一)把拳術與導引相結合
(二)把武術和中醫經絡學相結合
(三)創造了雙人推手
(四)創造了雙人剌槍和八桿對練項目
(五)創造了太極拳理論
自陳王庭之後,陳家溝練習太極拳之風甚盛,老幼婦孺皆練習,當地流傳的諺話,「喝喝陳溝水,都會翹翹腿」,「會不會,金剛大搗碓」。就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的情形。這種風氣世代沿襲,經久不衰,使得歷代名手輩出。
傳至十四世陳長興(1771一1853),字雲亭,著有(太極拳十大要論)、(太極拳用武要言)、(太極拳戰斗篇)。他在袓傳老架套路的基礎上將太極拳套路由博歸約、精煉歸納,創造性地發展成為現在的陳氏太極拳一路、二路(又名炮捶)。後人稱為太極拳老架(大架)。長興公以保鏢為業,走鏢山東,在武術界享有盛名。他在戲台前看戲,站立在千百人中(當時農村演戲,身強力壯者擠在台前,無座位),無論眾人如何推、撞、擁、擠,腳步絲毫不動,凡近其身者,如水觸石,不抗自頹,時人稱為「牌位大王。」子耕耘拳藝棈奧,繼續走鏢山東,歷時10餘年,所遇匪盜斂跡,魯人立碑敘其事以為紀念。耕耘子延年、延熙均為太極名師。教有名弟子揚露襌。
十四世陳有本在原有套路的基礎上,又有些改動,逐漸舍棄了某些難度和發勁動作,架式與老架一樣寬大,後人稱為新架(小架)。
十五世陳凊萍,贅婿於趙堡鎮(陳家溝東北五里地)在那裡傳拳,他在原套路上再進行修改,形成了小巧緊湊,逐步加圈,由簡到繁,逐步提高拳藝技巧的練習套路,世人稱為趙堡架。
十六世陳鑫(1849一1929),字品三,他感到陳氏拳術歷代均以囗傳為主,文字著作很少,為闡發袓傳太極拳學說,遂發憤著書立說,用十二年的時間寫成(陳氏太極拳圖畫講義)四卷,闡發
陳氏世代積累的練拳經驗。以易理說拳理,引證經絡學說;以纏絲勁為核心,以內勁為統馭,是陳氏太極拳理論寶庫中最重要的一篇。他還著有(陳氏家乘)、(三三六拳譜)等著作。
十七世陳發科(1887一1957),字褔生,是近代陳氏太極拳的代表人物,對發展和傳播太極拳有傑出的貢獻。自1929年至1957年一直在北京教授拳術,以其剛柔相濟,采、栵.肘、靠、拿、跌、擲.打,兼旋井用,技擊技術極好,與人較手時以得人為准,以不見形為妙的高超擊法將人跌出,因其為人忠厚,武德高尚,受到各界人士的歡迎。教授徒弟很多,有沈家偵、顧留馨、洪均生、田秀臣、雷慕尼、馮志強、李經梧、肖慶林等。其子照旭、照奎;女豫霞,拳藝亦很好。陳照奎曾在北京、上海、鄭州、焦作等地教拳(主要以83勢新架為主),徒眾很多,為普及陳氏太極拳做出很大貢獻。
十八世陳照丕(1983一1972),字績甫,1928年秋北平同仁堂東家樂佑申和樂篤同兄弟二人,慕陳氏太極拳之名,托河南沁陽杜盛興到陳家溝聘請拳師,族人公推陳照丕前往。陳照丕理論造詣極深,積數十年之經驗,著有(陳氏太極拳匯宗)、(太極拳入門、(陳氏太極拳圖解)、(陳氏太極拳理論十三篇)等書。他所授弟子的代表有陳小旺、陳正雷、王西安、朱天才等。他品德高尚,誨人不倦,對推廣陳氏太極拳做出了巨大貢獻,探受國內外各界人士的崇拜,為陳氏太極拳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一代宗師。
現陳家溝所練的拳械套路有,老架一、二路(炮捶),新架一、二路(炮捶),小架一、二路,五種推手法。器械有,太極單刀、雙刃、單劍、雙劍、雙鑭、梨花槍夾白猿棍、春秋大刀、三桿、八桿、十三桿等。這些套路,從風格上、技擊應用上,仍基本上保持原有的傳統風格。
陳氏太極拳近百年來在社會上經過發展,演變出有代表性的楊、吳、 武、孫四大流派。
楊氏太極拳
楊褔魁(1799一1871),字露襌,河北永年人。陳家溝陳德瑚在永年開中葯鋪,楊因家貧賣身到葯鋪為徒,後陳德瑚帶楊回陳家溝家中做些雜活。陳氏十四世袓陳長興在陳德瑚家設武學,教後人習拳舞械。陳長興見楊聰明伶俐,作事殷勤,為人忠誠老實,又喜愛拳術,與陳德瑚商量後,乃收為徒弟,傳授太極拳。楊練拳極下功夫,夜裡鍊拳疲睏時,僅在長板凳上打盹。這種長凳很窄,很快就跌下來,醒後繼續再練,如是者七年之久,拳乃練成。經老師與東家同意後,裝卷歸里,離開陳家溝(後又兩次拜訪陳家)。
楊露襌回家後,經親友推薦到北京教拳,打敗許多名手,名聲大震,後到清宮王府教拲,因習拳的都是些貴族子弟,為了適應他們嬌嫩體質的需要,便將陳氏太極拳套路中的纏絲勁及竄蹦跳躍發勁等難度較大的動作作了些改動,使其姿勢較為簡化,動作柔和,不縱不跳,後經其三子健候修改成中架子。再經其孫澄甫的修改而成為目前流行較廣的楊式太極拲。其特點是,拳架舒展、動作和順、姿勢柔軟。要求綿里藏針。揚澄甫(1883~1936)著有(太極拳使用法)、(太極拳體用全書),曾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地傳拳,是著名的楊式太極拳一代宗師。
吳式太極拳
楊露襌在清宮王府教拳時,滿族人全佑從學之,後全佑又從學於楊班候(1837~1892 )。全佑傳其子鑒泉,後來鑒泉從漢姓為吳。吳鑒泉(1870~1942),拳架以柔化著稱,推手守靜而不忘動,形成了架式大小適中,柔和緊湊的特點。吳鑒泉曾在上海開辦拳社,培養學生,成為現代流行的以柔化見長的吳式太極拳。
武式太極拳
武禹襄 (1812~1880)河北永年人,初學同鄉楊露襌大架動作,後慕名至陳家溝,求長興公教拳,因其年歲已高(80餘歲),不再傳拳,其子耕耘走鏢山東,不在身邊,但見他求學心切,便將其介紹給陳氏同族十五世陳清萍。陳凊萍的拳架小而緊湊,加圈纏絲,是陳氏小架拳派的支流。武禹襄學拳很下功夫,潛心專練。在楊式大架和陳氏小架的基礎上演變成為現在的武式太極拳。
後傳其甥李亦畲(1832~1892),李再傳郝為真,(1849~1920),郝傳其子月如、少如。月如以教拲為業,武式太極拳始在外傳。其特點,動作輕靈、步法敏捷、緊湊纏綿。
孫式太極拳
孫祿堂 (1860~1930)河北完縣人。先學形意拲,精通意理,兼習八卦。著有(形意拳學)、(拳意迷真)等書。在北京有「活猴」孫祿堂的美名佳稱。後又從郝為真學太極拳,將形意、八卦、太極拳融為一體,形成現在的開合鼓盪,架高步活,獨具風格的孫式太極拳。
簡化太極拳
國家體委以楊式太極拳為主,井輔以其他各流派的太極拳的動作,整理創編成簡化太極拳二十四勢、四十八勢、八十八勢等套路。北京體育學院闞桂香女士在陳氏老架太極拳的基礎上,編寫了陳氏簡化三十六勢太極拳,河南省武術館教練陳小旺在陳氏太極老架、新架的基礎上,整編而成陳氏三十八勢太極拳。
以上內容引自-《太極拳的源流、發展及演變》-謹供大家參考 作者:陳正雷
楊氏太極拳源流軼事
太極拳創自何時何人?楊氏太極拳的來龍去脈若何?習此拳者,應有所知。然而眾說紛紜,謬誤百出。今據楊氏家傳及有關資料,系統闡述。尤其楊氏家傳部分,趙斌老師及其妹夫傅鍾文知之甚詳。今記之,誠免後世以訛傳訛。
一、宋代以前的太極拳
中華武術,源遠流長。太極拳亦然。但因秘傳口授之古習,時隱時現,難得翔實的文字記載。據有關資料,宋代以前的太極流派或創拳傳說,有以下數種,
1、老子創拳說
2、程氏太極拳
3、宋氏大極功
4、俞氏大極功(所傳太極名先天拳,亦名長拳)
5、後天法
以上說法,均無確切考證。然而可以看出,太極之源,乃匯小溪而成巨流也。
有雲伏羲畫卦,闡明陰陽,太極之理,已寓其中。故太極拳在中國的早期萌生,自然不足為奇。自萌生而完善,決非一人一代之功。
二,張三豐與太極拳
由近代太極拳興起以來,傳統的說法都是由武當道士張三豐創太極拳。三豐二字,據說取自八卦中的符號。乾記作"三"形似《三》,為陽,為天,為日,為剛。坤記作化,",形似"豐",為陰,為地,為月,為柔。故三豐二字,集天地日、 月,陰陽剛柔於一身,玄妙無窮。或言先師居寶雞金台觀時,有三山峰,挺秀侖潤,因號三峰;或言九宮山真君殿真人藏蛻處,面對三峰山,即以為號。故亦常見張三峰之說。 實為一人也。
張三豐,名通,字君實,又名全一。5歲患疾拜異人修道,12歲習儒。曾任中山博陵令。後棄官雲游,抵燕趙,至齊魯,達韓魏,居寶雞。67歲入終南山,遇火龍真人,傳以大道。後至武當,調"九載。道乃大成。於是湘雲巴雨之間,隱顯邀游。因不修邊幅,人稱邋遢道人。明洪武十七年,太祖詔求,拒之不赴。永樂五年,成祖遣胡瀅遍訪三豐數載,終不可得。
火龍真人即北宋初年隱居華山的著名道士陳摶老祖的弟子賈得升。究其年代,陳摶歸天於公元989年 (宋太宗端拱二年)。若按永樂之說,張三豐1247年生而67歲 (1314)入終南遇火龍,此時陳持逝世己325年。顯然露出永樂之說的破綻。三豐既為陳轉的再傳弟子,只能是北宋時人。
陳摶,字圖南,宋太宗賜號希夷先生。先居武當,後隱華山。著有《無極圖》,刻於華山石壁上。其學說為宋代理學之先驅。傳說他於五代混世見一婦人 (趙匡胤之母)用擔子挑著兄弟二人逃難,便道"休說當今無天子,天子就在擔上挑"。後與趙匡胤在華山下棋,趙把華山輸給了陳摶。宋太宗詔請陳轉,摶上表曰:"一片野心都被白雲留住,九重寵詔休教丹鳳銜來"。華山玉泉院亦名希夷祠。相傳為火龍真人為其師所建。張三豐遇到這樣的高師傳授,自然不難成為道家神拳之鼻祖。
有人說。張三豐創的是內家拳,不是太極拳。須知黃宗羲及其子黃百家明確記載,所謂內家者,是相對外家而言是大的分類,猶如武當拳、武當派之說。至於具體的拳種、 拳名、流派,是有其演變過程的。《武當秘鑒》作者乾宣道長嚴嘉康記載,張三豐先後創編無極拳十二式、太和拳八式、太極拳十六式。後將三種拳術精華熔於一爐,通稱為太極拳三十六式。此拳在道內又經各代逐步擴充為一百零八式,稱三豐太極拳或武當太極拳。另有武當道總徐本善所傳的八路一百零八式武當太極拳。其總歌雲:"武當拳,有淵源,武當道士傳在前,張松溪,黃百家。武當道總徐本善","武當派有嫡傳,首推武當內家拳","太極拳,勢十三," "十三總勢太極全。"可見黃百家記載的內家拳,其後的分支,在武當山又叫太極拳、內家拳或十三勢。
三、近代大極拳的先驅王宗岳
張三豐以後的太極拳史,難於得到連續系統的記載。而近代太極拳的傳播,卻是由王宗岳傳蔣發而連續繼承下來的。蔣發傳給溫縣陳家溝的陳長興及趙堡鎮的邢喜懷,陳長興傳楊祿禪,此後發展為陳、楊、吳·武、李、孫、趙堡架及國家套路等太極流派。
楊家的記載,見楊澄甫著《太極拳體用全書》自序, "先大父更詔之日,太極拳創自宋末張三豐,傳之者,為王宗岳、陳州同、張松溪、蔣發諸人相承不絕。陳長興師,乃蔣先生發唯一之弟子。"
武式太極拳,源於楊氏太極和趙堡架。由武禹襄所創,禹襄之甥李亦畲1867年的《太極拳小序》載,"太極拳始自宋張三豐,其精微巧妙,王宗岳論詳且盡矣。後傳至河南陳家溝陳姓,神而明者,代不數人。我郡南關楊某,愛而往學焉。專心致志,十有餘年,備極精巧。旋里後,市諸同好,母舅武禹襄見而好之,常與比較,伊不肯輕以授人。僅能得其大概。素聞豫省懷慶府趙堡鎮,有陳姓名清平者,精於是技,逾年,母舅因公赴豫省,過而訪焉。研究月余,而精妙始得,神乎技矣。"此文乃近代太極拳源流之最早記載。李氏寫序時,楊祿禪、武禹襄均健在,故《小序》當為可靠之作。
陳氏太極拳傳人陳鑫所著《陳氏太極拳圖說》中,載有 《杜育萬述蔣發受山西師傳歌訣》一首。杜育萬為趙堡傳人。可見陳鑫當時也承認太極拳得傳於王宗岳、蔣發。山西師傳者,乃王宗岳無疑。年逾百歲的考古學家、太極名師吳圖南先生,早在1917年就訪問過陳家溝,親自聽到正撰寫《陳氏太極拳圖說》的陳鑫作介紹。陳鑫朴實地說,他們陳家世傳炮捶,屬少林拳,已有幾百年歷史。村人稱他們為炮捶陳家。太極拳是一個在西安開豆腐坊的河南開封人蔣發傳給陳長興的。陳氏族人甚至認為這是炮捶陳家的恥辱,從此不準陳長興再教炮捶。陳鑫還向吳圖南引見了杜育萬,讓杜育萬演了一遍太極拳, (見吳圖南《太極拳之研究》)。可見上述歷史當時在陳家溝也是被公認的。
唐豪的《王宗岳考》,證明了王宗岳為山西人,清乾隆五十六年 (1791)在洛陽,後至開封,乾隆六十年 (1795)尚健在。蔣發亦為乾隆時人,陳蕊筆記中有記載,陳長興生於1771年,卒於1853年,王宗岳逝世時,長興最少25歲。此與王傳蔣發,蔣傳陳長興,在時間上正相符合。
㈡ 有誰知道太級拳一共多少式誰的是正中流傳下來的,據說張三豐所練的究竟是怎麼回事
陳式太極拳
楊式太極拳
武式太極拳
吳式太極拳
孫氏太極拳五大家。
另有 三豐太極拳(三豐太極拳主張實戰敢於任何中外武技交流,沈陽有分支)
趙堡太極拳
開合太極拳(也就是郝式太極拳)
還有玄門太極拳(青城派)
武當太極拳(現在武當山練習的)
武當13式(是知道太極拳實戰的套路)
乾坤太極拳(陳式太極拳的分支)
八卦太極拳(相傳是楊露禪和董海川發明的。另有其後人徒孫創拳一說)
螳螂太極拳(很實戰的流派)
五行八卦太極拳(傳說中最神奇的太極拳)
太極長拳(拳如長江流水)
最近的簡化太極拳(1948年後中國體委為推廣全民健身而設定的太極拳)
還有陳式洪傳太極拳
李式太極拳就是(李景林根據楊式太極拳發明的太極拳,李景林本人是武當傳人,民國時期著名的大軍閥)
原地太極拳近期開發的啊
不是的三豐太極拳雖然是張三豐發明的但是張氏家族沒有傳承關系!就是這樣的!
我就是張三豐的老鄉 遼寧阜新
㈢ 武當趙堡(和式)太極拳
查看文章
趙堡太極拳的傳承(節選)2008-11-20 15:12作者:薛聖東
太極拳運動的歷史發展到了近代(明朝末年)呈現出了空前繁榮的局面,這種局面一直持續到民國初年。這中間名家輩出,太極真功常顯於世。王宗岳,蔣發,邢喜懷,陳長興,陳清平,武禹襄,楊露禪等名家對太極拳的傳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竭盡了太極拳傳人的本分。
......
鄭公錫爵在各地傳人很多,人們美譽鄭公的弟子中有「八大金剛」;「四大柱子」。鄭公錫爵傳人中著名者有:郭士奎;柴學文;王德華;范詩書;張宏道;趙鴻喜;任志義;田均晉;其子鄭鴻烈;段國社;任長安;周敬波;鄭邦本;王天水;王培華;李應中;李應聘;張有仁;李福安;於太超;趙增福;畢運齋等等。鄭鴻烈為鄭公錫爵的次子,現擔任鄭錫爵武館館長,范詩書為鄭公錫爵的內表弟,張鴻道為內侄。郭士奎為鄭公錫爵去世後,眾弟子公推的太極拳趙堡架西安地區的掌門人,已於一九九三年過世。
......
太極拳趙堡架第十一代傳人趙增福師尊。師尊字,克安,祖籍河南省宜陽縣韓城鎮,一九三九年農歷六月八日生於西安。於一九五五年,經人介紹拜太極拳趙堡架第十代宗師鄭伯英為師,師尊為當時鄭公最小的入門弟子,聰慧好學,敬師愛藝,深得鄭公之喜愛,得鄭公口傳心授之太極拳趙堡大架心法。
師尊自入太極門後,苦練不輟,舉凡太極拳及器械,無不涉獵,汗水加悟性,終使師尊獲太極拳之大成。師尊盤煉拳架舒展大方,鬆柔沉穩,氣勢磅礴,蔚為大觀。其推手技藝更是隨心所欲,使對手如陷天羅地網,功臻化境。自一九九二年入世以來,參加全國各類太極拳活動,成果頗豐,金牌;獎杯;證書,不勝枚舉,出版太極拳趙堡架專著三部:《武當趙堡大架太極拳》;《中國趙堡太極》;《中國八卦太極拳》。一九九八年十月被中國永年國際太極拳聯誼會組委會評定為「特級太極大師」職稱,飲譽當今中華武林。
師尊治學嚴謹,以弘揚太極精神為己任,不遺餘力地常年奔波於大江南北,對於太極後學,慈愛有加,不保守,不執門戶之見,待人謙和,誨人不倦,有教無類。
.......
師尊以光大中華國粹為己任,他常講:「太極拳是中華祖先的遺產,是國之瑰寶,是中國人民奉獻給世界全人類的一份巨大財富,他不專屬於趙堡鎮,也不專屬於陳家溝」。此言可見師尊之博大胸懷。
師尊近十年來,聲望日增,先後被國內外多家太極拳協會組織委以要職:一九九五年五月十四日,經鄭公錫爵先生在西安地區的門下弟子開會,公推趙增福師尊為西安地區鄭公錫爵門下郭士奎掌門逝後的繼任掌門人;河南溫縣趙堡太極拳總會增補其為副會長並出任陝西省西安市趙堡太極拳學會會長;中國武當山武當拳法研究會特邀其為研究員;美國趙堡太極拳研究院聘其為名譽院長兼總顧問;中美文化交流促進會聘其為名譽會長兼總顧問;香港麗華太極健體會聘其為永遠榮譽會長;第七屆世界國際永年太極拳聯誼會聘其為特邀顧問;在2001年11月28日於珠海召開的首屆中國太極拳名家聯誼會成立大會上,師尊又榮選為當代十五位太極拳名家之一;諸如此類等等。
師尊五十年太極拳修為與耕耘,桃李廣布海內外,從學者已達三千多人,但是師尊擇徒嚴謹,門規森嚴,得列門牆者為數不多。現奉師爺之命僅將師爺入門弟子中之各地代表(第十二代傳人)例舉如下(排名不分先後):
趙超(師尊長子);趙旭(師尊次子);
馬偉將;尤永秀;尤賢火;方旭南;孫五一;
薛聖東;薛曉霞;韓慶順;曾永祥;童喜民;
杜啟蘭;杜文劍;潘秀剛;儲志超;周品泉;
胡泉純;胡九仁;胡九華;胡賢寬;葛海平;
徐德敏;張祥海;陸建宏;袁樹基;曹兆坤;
黃鎏文;杜長炳;蔡鳴亮;陳海明;李桂玲;
李小杭;李慧螢;陳細女;黃民心;林文釗;
PETER;湛錦滿;屠鵬濤;吳新傑;張修睦;
朱躍進;凌傑棠;趙國軍;高文和;高婉君;
丁從康;劉東;邱軍;賀俊;張彬;鄺潤;
潘華;原軍;等。諸十二代傳人又擇人而授不斷弘揚,第十三代傳人也在不斷成長,主要代表有:王鵬;寧米多;薛鶴;趙宇昶樂;趙君李樂等等。
太極拳趙堡架在傳承的過程中,由於各代傳人對太極拳理的理解或有偏得,因而所練拳架也是風格各異,大小;高低;快慢不一,這符合太極拳千變萬化的道理,後代傳人不能一葉障目,以偏代全。目前太極拳趙堡架系中,共傳有十五種拳架:大架;中架;小架;代理架;騰挪架;領落架;功夫架;內功慢架;走架;車輪架;呼雷架;跳架;跟頭棍架;飛架;溜架。這些僅僅是太極拳的不同煉法而已,都還是太極拳趙堡架。
總之,太極拳趙堡架根系武當,脈連張三豐,代代相傳,有史有據,是當今流傳的太極拳架中,歷史最久遠,資料體系最完備的太極拳。
本文作者 薛聖東
請參考原文 只貼了一部分貼不下了
㈣ 現在十三名太極名家是哪些人
分別是:高小軍,陳全忠,馬虹,竇漢東,陳伯祥,王西安,朱天才,陳小旺,陳正雷,喬諾山,李新,陳永福,馬國相,和有祿。
詳細介紹:
高小軍 國家體育總局武術運動管理中心主任、中國武術協會主席。
陳全忠西安市武協委員、西安市陳式太極拳研究會會長、中國溫縣國際太極拳年會西安市分會會長,並兼任美國ACT陳式太極拳協會、廣州及邯鄲等地太極拳組織的名譽會長、顧問等。
馬虹 河北省石家莊市武協副主席、石家莊陳式太極拳研究會會長、河南溫縣國際太極拳年會組委會副秘書長,師從陳式太極拳當代宗師陳照奎。中國武術八段。
竇漢東南京陳式太極拳研究會會長,兼國際太極拳年會副秘書長,世界文化藝術研究發展中心研究員,國際名人協會理事,中國民間武術家聯誼會副秘書長。
陳伯祥溫縣陳家溝人,陳式太極拳總會副會長,河南省陳式太極拳協會副主席。自上世紀六十年代以來,足跡遍至國內二十多個省、市,於1995年以來又教授韓國、日本、瑞典等國弟子,國內外習練陳式太極拳小架者,多出自其門下。
王西安溫縣陳家溝人。陳家溝太極拳「四大金剛」之一,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陳式太極拳繼承人。現任陳家溝武術院院長,中國民間武術家聯誼會會長,焦作市武術協會副主席,研究其拳法的王西安拳法研究會,目前遍布世界各地。
朱天才溫縣陳家溝人。陳家溝太極拳「四大金剛」之一,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陳式太極拳繼承人。現任溫縣武協理事、太極拳研究主任、太極拳專修院院長,被國內外二十多個國家及地區的一些武術協會和高等院校武館聘為顧問和名譽教授。
陳小旺溫縣陳家溝人。陳家溝太極拳「四大金剛」之一,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陳式太極拳繼承人。現任陳家溝太極拳學校校長,陳家溝陳式太極拳協會名譽會長,陳家溝太極拳學校校長兼國際部主席,陳家溝太極拳協會技術總顧問,世界陳小旺太極拳總會會長。
陳正雷溫縣陳家溝人。溫縣陳式太極拳研究會會長,河南陳正雷太極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長,太極拳總教練,河南武術管理中心副會長,河南省武協副主席,中國當代「十大武術名師之一」,河南省陳式太極拳協會執行主席,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陳式太極拳傑出傳人。陳家溝太極拳「四大金剛」之一。1983年以來應邀數十次出訪四十多個國家講學傳拳,並被國內外五十餘個武術團體聘為太極拳顧問、名譽主席和名譽會長。
喬諾山現任焦作市陳照奎拳法研究推廣協會會長、總教練,陳小旺拳術研究會名譽會長。太極拳大師。整理編寫了多部專著,先後應聘到國內外及大專院校,社團組織傳拳授藝。
李新 寶雞市人,精研陳式太極拳三十餘年,中國太極拳名師,中國溫縣國際太極拳年會副秘書長,寶雞市武術協會副秘書長、太極拳專委會副會長。現任寶雞市陳式太極拳研究會會長。
陳永福祖籍溫縣陳家溝。現任陝西省西安萃華武術館館長,陝西省武術協會高級輔導員,西安武術協會委員兼教練,保定陳式太極拳協會名譽會長兼顧問,廣東省惠州中威太極武術館名譽館長,韓國太極拳協會掤捋擠按太極拳學校教授。
馬國相職業太極拳家。首創「馬國相太極武術學校」,2002年在廣東珠三角地區創辦「馬國相太極武館」,現任太極武館館長兼總教練。曾獲「全國太極拳十大名師」「國際太極拳年會太極拳名師」等榮譽稱號。
和有祿太極拳名家、中國武術七段、和式太極拳代表人物。其9歲隨夫和士英研習家傳太極拳,經三十多年苦練勤悟和理論探研,深得和式太極拳之精奧。近年來,他曾先後赴國內各地及韓國等國傳授和式太極拳,培養弟子、學生萬餘人,使和式太極拳廣為傳播,並躋身為六大門派之一。
太極拳簡介:
太極拳是「太極」的一種派生事物,不等於是「太極」。太極拳的動靜,只是「太極」動靜的一種,不是「太極」的其他動靜或全部。
太極拳是有形有質,是形質相成的體育運動項目。所以太極拳的傳授不能只講形,不講質。既要講形又講質,做到形質兼備。這個問題要從歷史上對太極拳最早立論概括說起。
太極拳宗師王宗岳在其《太極拳論》開篇說:「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動之則分(開),靜之則合」。這段話有多層含義。其中「動之則開,靜之則合」,是太極拳最早最高的精闢概括。
太極拳之理雖屢有闡發,但縱橫以觀之,習者芸望 明師絕少。那掩關自守者有之;將那精微所在深自秘惜,學子皆不得見;功力所限;對拳理精意管窺蠡測者有之,以此類孔見為據修煉則誤已,倘竟以此傳授則誤人;於拳理懵然不知者亦有之,卻說玄弄虛,言不及義,則更是貽害無窮。
陳式太極拳宗師陳公發科、心意六合門宗師胡公耀貞兩位武術大師,以其畢生的精力和智慧體悟和實踐著太極拳之真。馮志強先生得天獨厚師從兩位大師,將兩位大師的傾授融會貫通,以自身對太極拳的深刻理解,對傳統的陳式太極拳成功地進行了繼承和發展,創立了深刻反映萬物本象的心意混元太極拳(簡稱混元太極拳)。混,取萬物萬象意;元,為初始根本之意。馮先生將自己的真知灼見,貫徹到功法和拳法之中,以造福人類之心,毫無保留地奉獻於世。我們的世界,是運動的世界。億萬年來,自然界中,日經月行,星環辰繞,莫不循圓以為軌道;水滴而形珠,石磨而狀卵,石滾水注,莫不符合圓的規律;禽獸的揚降與走躍,也莫不留下圓弧之軌跡。人類發展了科學技術,而察今日飛機之螺槳,車輛之轉輪;電動之機械,乃至物質之微觀結構,同樣無一脫離圓的運動。直線是無限大的圓之一段,點即是無限小的圓,螺旋則是圓與其它因素的合成。圓運動乃是萬物運動的本質,乃是乾坤大道。
㈤ 趙堡太極拳大架小架是怎麼回事
趙堡太極拳,作為武當正宗,在其六百餘年的傳承中,無論顯隱,皆可謂枝繁葉茂,人才輩出。不但哺育了張彥,和兆元,李景顏,鄭伯英,侯春秀,鄭悟清等冠絕一時的大師,更惠及了難以計數的普通習練者。但在傳統文化愈發得到尊重和發掘的今天,我們卻不合時宜的遭到排擠和冷落。我們甚至在參加比賽的時候都不能報出——趙堡太極拳!含蓄隱忍固是良訓,但一盤散沙,逆來順受,卻最可能給前輩的智慧之種帶來滅頂之災。醒悟,振作,戮力同心,達成共識,損榮共俱,是每個趙堡人不能迴避的問題。趙堡的前途,才是我們各家各派的前途,無論領落,代理,忽雷,抑或是和氏,侯氏都有一共同的名字——趙堡太極拳。過多的紛爭只會讓我們的路越走越窄,「本是同根,相煎何急。」相互的詆毀,只會讓他人看笑話,以一家之力,又如何對抗如今的不公,同門同好們,團結才是趙堡的唯一出路,舍此別無出路。不要讓我們習練的體系哭啼了!把自己定位為練好自身的自了漢,是自私和懦弱地思維!我們是前賢智慧的承載者,擔當著存亡斷續的道義和責任,就像血肉相親的香火一樣!我們傳承的不單單是一種文化,我們更應該繼承習武之人不認輸的血性!冷兵時代遠去了,趙堡先輩的名字和事跡成為仰之彌高的絕響。我們後人只是理所當然的分享他們不絕如縷的智慧恩澤。但想起那些耳熟能詳的名諱,面對今日趙堡拳的式微,我們能不生發丁點心平氣和之外的灼痛?能不激發兄弟御辱與外的尊嚴?「文章千古事」,目前情勢下,弘揚趙堡精義,廣大趙堡規模,正是趙堡同仁的大文章,一時的名利得失不足道也。 因為不平和不甘,我作為趙堡傳人,著力組建「中國趙堡太極拳聯盟」,意在吸納同門,合眾人之力,在夾縫中爭得出路,在冷暗中匯集光熱。成敗利鈍,艱難歡辛,都將使我們生命的印記和驕傲!趙堡同門,過來,讓我們身心相依吧!
㈥ 趙堡太極拳為什麼名目繁多,如和式,李式,代理架,忽雷架,騰挪架,
這個就像寫字,就算一開始照著字帖練,最後各人也會有不同風格的。同門師兄弟每個人的拳架也有差別和各自特點。
㈦ 怎樣學習趙堡太極拳
拳架的演練遵循,(三直)(四順)(六合)和(意貫四梢)等規則,(三直)即頭直、身直、小腿直、(四順)即腿順、腳順、手順、身法順,六合即手與足合、膀與胯合、肘與膝合此乃外三合,內三合有心與意合、氣與力合、筋與骨合。(四梢)為牙為骨梢,舌為肉梢,發為血梢,指為筋梢。 歷代宗師趙堡太極拳架輕靈柔活,動作舒展大方,演練時,步活圈圓,環環相扣,無明顯發力動作,套路貫穿,有柔有剛,在掌握套路後,即逐步化圓為圈、由簡到繁,提高技巧,難度,在演練過程中,練至數趟,一經啟動,旁人觀之、見走圓畫圈,卻找不到頭與尾,猶如長江大海滔滔不絕。
㈧ 太極的來歷是什麼太極分為多少式,各式的創始人都是誰
太極拳,早期曾稱為「長拳」、「綿拳」、「十三勢」、「軟手」。清朝乾隆年間,山西人王宗岳著《太極拳論》,才確定了太極拳的名稱。「太極」一詞源出《周易.系辭》:「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含有至高、至極、絕對、唯一之意。 關於太極拳的起源與創始人,眾說紛紜,大致有唐朝許宣平,宋朝張三峰,明朝張三豐,清朝陳王廷和王宗岳等5種不同的說法。雖張三豐和王宗岳各著有《太極拳論》,但現在多數拳家亦以現傳各式太極拳均源出陳氏太極拳,而持陳王廷創拳之說。總的來說,太極拳的來源是綜合吸收了明代各家拳法,特別是吸取了戚繼光的三十二勢長拳,並結合了古代導引、吐納氣功之術和中醫經絡學說,以及古代樸素辯證唯物主義的陰陽五行學說,以道教、太極八卦等理論為太極拳哲學基礎,使太極拳蘊含著豐富的中國傳統文化和傳統哲學思想。首先表現在太極拳始終處於運動之中,動作銜接緊密,勁斷意不斷,勢斷意相連,拳勢如春蠶吐絲綿綿不斷,如長江之水濤濤不絕。同時,太極拳運動也是對立統一的矛盾運動,在太極拳中存在著剛柔、虛實、動靜、快慢,開合、屈伸等諸對既對立統一,又可相互轉化的矛盾。
㈨ 正宗的太極拳是哪家的
首先要想找一家有太極實戰的太極拳培訓中心你要深入了解要了解這個太極拳實戰的來龍去脈並做出詳細的分析要去體驗,看看他們是否有真的功夫!
我是退伍軍人我姓李;當了三十多年兵,太極拳的擒拿很感興趣於是我就想報一個太極拳擒拿班;本來曾想在公園里報一家太極實戰班的,因為我當過兵在部隊里本身就會擒拿格鬥也算是練家子吧只是對武術太過於痴迷,我看見北京公園里有幾家教太極拳的我就找他們交手沒曾想沒過倆三招他們就招架不住了,我想這樣找不是辦法;我得換個其他武術去練習吧 說來也巧也許我和太極拳有天生的緣分正當我准備換詠春拳練習的時候我的那個戰友找我敘舊!酒足飯飽的情況我和他聊了我想學太極實戰技擊擒拿實戰培訓處最好是正宗的我也和他說自己找了幾家他們不是對手我表示非常遺憾!我那個戰友就給我說是兄弟你沒找對家我剛好也在打太極我找的那家呢是陳家溝的好像是叫北京任明明太極拳培訓中心的還挺正宗的你去那家試試看看能不能學到太極實戰;我聽了戰友的話就去那家武館不過離我家挺遠的不過戰友的值得相信很是靠譜在遠也要去看一下;
我去得那天是晚上剛好是任明明老師的推手班顧名思義也就是太極實戰班了,我見任老師和其他的學員沒交倆下下手還沒十秒學員就倒在了地方,我心裡有倆種想法;第一是配合
第二:是確確實實的是有真功夫
為了確認自己的想法是對於錯唯一的的方法是親身體驗與親身感受。
當那個學員下去的時候,我就說任老師啊我也想感受一下太極實戰的魅力所在不知可不可以,任老師很謙虛的說來吧。剛一搭手,我就知道這和我前幾次交手的太極拳老師不同,我就擺出了凝重之色;使出自己最厲害的格鬥擒拿沒想到任明明老師趁我使出這招的力度同時借力打力把我打出去在我快要飛倒在地的同時又拽了我一把 把我拉了起來。然後對我說了太極之理並對我「說創造太極拳之初並不是我為了養生,明末清初,因經常打仗社會動盪民不聊生當初創造太極拳是為了保家衛國為國家做出一份貢獻為國家獻出綿薄之力是用來打仗用的是戰場上的殺人技。
經過和任老師的一番交談之後我就知道這是我夢寐以求的是我自己想要太極實戰,我決定在這里報一個太極推手班,建議你想學實戰的話就去這里看一看值得你去了解
㈩ 趙堡太極拳翻掌是什麼意思
1、趙堡太極拳形成於河南溫縣趙堡鎮,俗稱「街架」。大道淵源,始於老子,經五代傳於張三豐(見中國人民大學歷史系教授徐兆仁先生主編的《東方修道文庫太極道訣》,杜元化《太極正宗》),是由「雲游道人」傳祖師王宗岳,王宗岳傳蔣發。
2、從此太極拳道就在河南溫縣趙堡鎮紮根開花,一支蔣發傳河南溫縣趙堡鎮陳溝村形成陳式太極拳,一支蔣發傳河南溫縣趙堡鎮南頭關帝廟處居住的邢喜懷為「太極拳道」俗稱「承架」又稱「三合一架」,邢喜懷傳張楚臣,張楚臣傳陳敬伯和王柏青,陳敬伯傳張宗禹,張宗禹傳原復孔和侄孫張彥,張彥傳其子張應昌和陳清萍;張應昌傳張金梅、張汶、崔東,張金梅傳張利泰和張敬芝,張敬芝傳王林清、陳應銘(陳英明)、侯春秀等,陳清萍因人施教,傳和兆元、牛發虎、張漢、李景顏、任長春、陳景陽、李作智等人,逐步形成了「忽雷架」等稱謂,形成和式太極拳(國家現已承認),等歷代傳人經數百年的辨理、習技傳下來的趙堡太極拳。同時王宗岳還傳於浙江溫州的陳州同,自此,張三豐之武當內家拳即分為北南兩大派在中國北部與南部而逐漸流傳下來。
3、趙堡太極拳:南派太極內功由陳州同傳於張松溪,張松溪傳葉繼美,葉繼美傳單思南,單思南傳王征南,王征南傳黃百家,史稱武當松溪派。今日武當松溪派的傳人有王維鎮,金子弢(愛新覺羅·溥環)、裴錫榮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