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帽子知識 > 西漢皇帝的帽子

西漢皇帝的帽子

發布時間:2021-06-09 04:46:46

❶ 為什麼漢朝後期丞相和皇帝戴一樣的帽子

不是一樣的,漢皇帝冕冠為十二旒。而曹操是被封為魏王之後,才被允許帶九旒

❷ 各個朝代的官帽

1、秦朝的官帽高度較低,但很講究簪的花紋,顯示了身份地位。

(2)西漢皇帝的帽子擴展閱讀:

帽子是古代「頭衣」的一種,並且是最古老的一種「頭衣」,官帽是官吏的制帽,與「便帽」相對。各朝代的官帽形象均有所不同,但均是一個官僚體制的外化。

東晉官帽

東晉成帝咸和九年時,成帝讓在宮廷中做事的官員戴一種黑紗製成的帽子,叫「烏紗帽」。 後來,南朝宋明帝時,有一位叫劉休仁的,創制了一種用黑紗抽邊扎邊的帽子,亦稱做「烏紗帽」。當時,帽子的形狀也不固定,有的捲成荷葉形,有的像高高的屋宇,有的還伸出兩個黑紗「耳朵」。

唐代官帽

據《中華古今注》記載,唐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唐太宗李世民下詔書說:「自古以來,天子服烏紗帽,百官士庶皆同服之。」這說明唐朝時候,烏紗帽仍然是作為「常服」的帽子。

明代官帽

烏紗帽成為官員專用的帽子並作為官員的代稱,則是在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太祖朱元璋規定:「凡常朝視事,以烏紗帽、團領衫、束帶為公服。」從此,烏紗帽成為只有當官的才能戴的帽子,平民百姓就不能問津了。烏紗帽的產生時間有幾種說法,有人說是唐朝,有人說是宋朝。

烏紗帽起初是用藤編織,以草莖為里,紗為表,再塗上漆。後來官員用烏紗帽時,由於紗經過塗漆後堅固而又輕便,於是去掉藤里不用,又在紗帽上「平施兩腳,以鐵為之」,也就是帽子兩側伸出兩只帽翅,這兩只帽翅從宋太祖時開始加上,目的是防止官員們上朝站班時互相交頭接耳。如果交頭接耳,兩只帽翅相觸,很可能會把帽子碰掉,皇帝就很容易發現。

清代官帽

到了清朝,烏紗帽雖然不再用,可是「烏紗帽」仍成了人們口頭上稱呼官員的代名詞了。

清朝官帽又可以分為朝冠和吉服冠:朝冠,顧名思義是上朝時戴的,頂子分為三層,上為尖型寶石,中為球型寶珠,下為金屬底座,用所飾的珍珠(東珠)的數目來加區別。

親王冠頂裝飾有10顆東珠,親王的世子冠頂裝飾有9顆東珠,郡王的冠頂裝飾有8顆東珠,貝勒冠頂裝飾有7顆東珠,貝子的冠頂裝飾有6顆東珠,鎮國公冠頂裝飾有5顆東珠,輔國公,不入八分公以及民公冠頂均裝飾有4顆東珠。侯爵的冠頂裝飾有東珠3顆,伯爵的冠頂裝飾有東珠2顆,一品官冠頂裝飾有東珠1顆。一品以下不能鑲嵌東珠,改為其他小寶石。

參考資料:網路-古代官帽

❸ 中國漢朝戰服的名稱及結構

漢代服裝
漢代官服

中國完整的服裝服飾制度在漢朝確立的。漢代染織工藝、剌綉工藝和金屬工藝發展較快,推動了服裝裝飾的變化。
西漢建立時基本上沿用秦朝的服制。東漢時期穿黑色衣服必配紫色絲織的裝飾物。祭祀大典上通用的是"長冠服"。皇後的祭祀服是:上衣用紺色,下裳用皂色。皇後的蠶服,上衣用青色,下裳用縹色(淺黃色)。漢文帝當政時比較儉朴,自己穿黑色絲織衣、皮鞋。一般官員要穿禪衣,又名"祗服"。在西漢時期二百年之中,服飾實行"深衣制",它的特點是象蟬一樣的頭冠(帽子)、紅色的衣服、象田字狀的領子、戴玉 、紅色的鞋。深衣形制是上衣下裳相連接縫在一起,做祭服的中衣,要緣黑色邊,作為朝服的中衣,需緣紅色邊,當時男女服用極為普遍。服飾總稱"禪衣"。禪衣是單層的外衣。禪衣裡面有中衣、深衣,其形與禪衣無大區別,只是袖形有變化,都屬於單層布帛衣裳。官員在上朝時都要穿黑色禪衣。
漢衣款式以衣襟分類,可以劃分兩種:一為"曲裾禪衣",即開襟是從領曲斜至腋下;一為直裾禪衣,是開襟從領向下垂直,此種禪衣又稱" "。曲裾,即為戰國時期流行的深衣。漢代仍然沿用,到東漢,男子穿深衣的已經不多了,一般為直裾衣,但並不能作為正式禮服。這種服式既長又寬,從款式上官民服用基本沒有差別,但從原料和顏色上,卻可明顯顯示等級的不同。
漢代朝服的服色有具體規定,一年四季按五時著服,即春季用青色;夏季用紅色;季夏用黃色;秋季用白色;冬季用黑色。
漢代著衣有七個特點:
1、穿外衣時,由於領大而且彎曲,穿衣時必需暴露中衣的領型;
2、穿衣必用白色面料做里;
3、袖寬為一尺二寸;
4、衫無袖;
5、穿皮毛服裝時裘毛朝外;
6、腰帶極為考究,所用帶鉤以金製成各種獸形,如螳螂形或琵琶形。形象十分生動有趣。一般長度在一寸半至六寸之間,是衣裳中間顯要的裝飾物。漢帶鉤從形、色和工藝上都達到了極高的水平,較比西周和戰國時期,在設計和製作方面都要精美得多。因此頗受男人們的喜愛,佩戴者很多;
7、男子保持佩刀習俗,但所佩之刀有形無刃,因此失去了實際價值,主要是顯示儀容。

漢代祭服延用"大 制度",遵從古禮穿冕服佩綬、佩玉。皇帝、公卿、諸侯均用大 ,只是在所系玉石的串珠或絲繩的質地上加以區別。皇太後、太後、公卿夫人等的祭服(謁廟服)、親蠶服、朝見服和婚禮服的形式都採用深衣制。
漢時勞動女子總是上穿短襦,下穿長裙,膝上裝飾長長垂下的腰帶。勞動男子常服是上身穿襦,下身穿犢鼻褲,並在衣外圍罩布裙;這種裝束不分工奴、農奴、商賈、士人都一樣。
春秋戰國服裝===戰國服裝

由於連年戰爭,戰國時期各種禮儀逐漸廢除不用。戰國七雄齊、楚、燕、韓、趙、魏、秦各諸侯國的服飾,由於風土所限,相應地產生一些變化。從近年來湖南長沙出土的戰國楚墓中的彩繪木俑身上,可以看到當時很有代表性的服飾特點。這時候的服飾以沿寬邊的下身纏繞式的肥大衣服。其纏繞是將前襟向後身圍裹,即採取橫線與斜線的空間互補,獲得靜中有動和動中有靜的裝飾效果。因為衣料比較輕薄,為了防止薄衣纏身,所以採用平挺的錦類織物鑲邊,邊上再裝飾雲紋圖案,即"衣作綉,錦為沿",將實用與審美巧妙地結合。這些構思與製作方法都充分體現了古人設計的智慧與聰敏。 戰國時期男子著裝,衣長不過膝,以連續矩紋和條紋作裝飾,此種圖案與當時的漆器器皿邊飾十分相似。
男裝以交叉領、窄袖、腰間束帶為基本樣式。戰國時期的帶鉤質地多為金、銀、銅、鐵、玉,在帶鉤上刻有花紋,有時也鑲上綠松石,顯示尊貴富有。還有一種金銀錯的手工工藝,對金石進行加工後,其外觀更加精緻華貴。戰國時期的冶鐵業比較興旺,可以製做男人身上懸掛的銅刀;工藝也屬上乘,如一種二十五公分長的小彎刀,刀背上雕刻有各式花紋,當時廣為人們喜愛和佩帶,名為"容刀"。這時的掛刀,已不完全為實用,很大程度上裝飾取代了實用。

❹ 漢朝皇帝的帽子怎麼設計的

冕旒

❺ 為什麼秦朝,漢朝,三國時期帝王的帽子前面帶那麼多

因為冠冕自古一脈相承,三國之後晉沒多久就五胡亂華,漢人南遷。這段時期民族融合,文化也相互融合。

❻ 漢朝開國帝王劉邦,為什麼要在儒生帽子上尿尿

因為在劉邦的時候儒學思想並不受到尊重,可能劉邦這樣做,就是想給儒家人一個下馬威吧。

❼ 在影視劇皇帝戴著的「帽子」前有一串珠簾,這有什麼含義嗎

珠簾若隱若現看不清皇帝的臉,說明皇帝的內心也是讓人捉摸不透

❽ 皇帝的帽子大臣的衣服(猜一成語)

白龍魚服

白龍化為魚在淵中游。比喻帝王或大官吏隱藏身分,改裝出行。

出處
西漢 劉向《說苑 正諫》:「昔白龍下清泠之淵,化為魚。漁者豫且射中其目。」

❾ 為什麼漢朝之後,唐宋明清的皇帝都不帶這種帽子了

冕旒冠始於周代,歷經漢、唐、宋、元、明諸代,致明末滿清入關,對漢地實習剃發易服之政策,漢族服飾被滿洲服飾取代,冕旒冠也隨之淡出歷史舞台。在袁世凱復辟帝制時曾短暫出現。

❿ 西漢時期怎樣行禮和問好

古代禮節大致相同!!

冠禮
古代的男子到一定年齡(士大夫是20歲,天子諸侯為12歲)時所舉行的一種頭發加冠的極為隆重的禮節,它屬於古代「五禮」(吉禮、嘉禮、賓禮、軍禮、凶禮)中的「嘉禮」。
可分為三個步驟:
1.卜筮。就是冠禮舉行之前事先卜筮舉行冠禮的時間和舉行冠禮時所應邀請的來賓。
2.挽髻。加冠的准備工作。
3.加冠。加冠由來賓中有威望的人進行。首先加布緇冠,即用黑麻布做成的帽子。其次加皮弁冠,即用白鹿皮做的帽子,大多綴飾有玉,尖尖的冠頂常用象骨製成。最後加爵弁冠,也叫雀棄冠,這是僅次於冕的一種帽子。
以上為一般士人的冠禮,其冠為三加。若是諸侯的冠禮,其冠則為四加(四加玄冕),若是天子的冠禮,其冠則為五加(五加袞冕)。
冠禮完成後,表示孩子已長大成人,此後他不僅可以服兵役,參加祭祀和出仕做官,而且可以一娶妻,成家立業,生兒育女。
古代表禮敬動作的稱謂
揖、長揖,都是拱手自上向下的至膝為禮。上古即流行。
唱喏,揖的俗稱。和揖不同的是,一面作揖,一面出聲致敬。
寒暄,亦做「暄寒」、「暄涼」,見面問候起居寒暖的客套話。舊時多在拱手之同時道「久仰久仰」或「幸會幸會」,然後是詢問其家人康泰否。
請教尊姓台甫,與人初次見面請問對方姓氏、表字,忌問名。「台」原為高而平的建築物,亦用作官署名,如御史台。由此引發而用作對高級官吏的敬稱,如撫台,又用作對一般人的敬稱,如稱兄為兄台。「甫」原為古代男子之美稱,多附綴於表字之後。後遂與表敬的台字連綴而成表字之代稱。
抗禮、亢禮,是長揖不敗,不分尊卑的平等禮節。
拱、拱手,兩手合抱以示敬意;右手在內,左手在外。
鞠躬,兩腳並攏,兩手下垂於大腿兩側,彎曲上身以表敬意。

古代行禮的等級大致可以分為:三跪九叩、三跪三叩、三跪三拜、八拜、四拜、二拜,這些都是正規場合或舉行禮儀或大典或朝廷禮儀時用到而其他情況,只分:嵇首、叩首、頓首、空手、作揖、拱手、頷首(答禮)就可。在常禮中,也可以用到這些八拜四拜的。
1.八拜,通常是對父母,但也只在極正式的場合,如認親,婚禮時,天地也是這樣,但一般正規場合和對待其他長輩一樣都是四拜。其他長輩,如祖/祖母,外公外婆,曾高祖/祖母,叔伯姑舅姨,岳父母,對老師等都是四拜,夫妻之間拜天地時也是每人四拜,兄弟姐妹結義時也是這樣。而其他平輩親屬兄嫂弟姐妹等則是二拜。
2.明代規定,對父母叔伯這樣親屬中的長輩(也包括老師),久別再見面時對其四拜,受禮者也應稍稍頷首答禮,小別,平時見面只需作揖/萬福即可。夫妻(其他這種情況只是結婚時),結義兄弟久別時也應相對四拜,但夫妻之間平時,小別時就不怎麼拘禮了。平輩親屬,兄弟姐妹之間久別再見面時各二拜,小別只作揖/萬福即可(通常是幼者先施)對方還禮,禮數相同,而平時見個面作為主人的一方只需起身,讓座即可(古代的家裡,分主位,客位,主位就是在大堂正中,客位就是在大堂兩側。平時自己的時候,坐在主位上,客位當然是給客人預備的,但通常來訪客人時,自己不但要起身相迎,還要把主位讓給客人坐,自己坐到客位上,表示禮貌)。對於其他人之間,見個面什麼的只需作揖/萬福,對方答禮就可以了,施禮和答禮的禮數當然是一樣的,一般都是年紀小的或作為晚輩的先施,年長的作為晚輩的後還禮,男士先施,女士還禮。而只有同學,同年,朋友這樣完全平輩同等級的才同時作揖。
古代正禮都是:
1、稽首:跪拜,兩手拱合,叩頭至地並停留一段時間。用於朝臣見君主;
2、頓首:扣頭觸地即禮畢。用於下級見上機;
3、空手:類頓首,但俯頭至手與心平,不觸地。用於官員對尊敬的人;
常禮:
1、揖手:直立,兩臂合攏向前伸直,右手微曲,左手附其上,兩臂自額頭下移至胸,同時上身鞠躬四十五度。用於比自己地位高的人;
2、拱手:類揖手,只是身子和胳膊不用動。用於同級;
3、答禮:頷首致意。用於對下級;
兩名同級官員相遇時,行揖手或拱手兩次。地位不同時,低級者向右側移動,揖手兩次,高位者點頭答禮。如果地位差大,同上,高位者可以不答禮。若差別甚大,低級者行頓首或拜首(跪地一次,叩頭四次),高官不答。官員聚會時,主持人只點頭致謝。胥吏見文官,必下跪,行拜首兩次。學生見老師,百姓見官員時,行拜首禮。百姓間不許拜首。
明朝對皇帝最大的禮是五拜三扣頭——長跪,俯首至手(這叫拜)五次,叩頭至地(這叫扣)三次,然後起身,拱手侍立——用於最正式的場合(官員三年一次的入京朝見,貢士在殿試、傳臚時行禮)。一般三拜四拜,然後起身侍立。接聖旨時要跪。官員參與祭祀或對人表達感激時一般到四拜。
現在的簡化行禮:都是男左手壓右手。女右手壓左手
一 嵇首(前可加作揖-然後再嵇首)
第1步:舉手齊眉
第2步:雙膝跪下,
第3步:頭伏地一段時間,仍舉手齊眉
第4步:直起上身,仍舉手齊眉
第5步:雙膝起,仍舉手齊眉
第6步:手放下
二 叩首(前可加作揖-然後再叩首)
第1步:舉手齊眉
第2步:單膝跪下,
第3步:頭觸地。手放於兩旁
第4步:直起上身,手復齊眉
第5步:單膝起,仍舉手齊眉
第6步:手放下
拜(若要重復叩首的話,仍跪著但直起上身,手復齊眉,是為興。再頭觸地,手放於兩旁,是為拜。這樣來回重復,就看幾拜了)
三 頓首
第1步:雙膝跪下
第2步:手交疊放於地,低頭
第3步:頓首
第4步:雙膝起
四 空手
第1步:雙膝跪下
第2步:手交疊放於地,頭碰手(但不要碰上)
第3步:雙膝起
五 作揖
第1步:舉手齊眉
第2步:莊重緩慢的鞠躬45度同時兩臂自眉下移至胸部。
還有微微的作揖
第1步:舉手齊胸
第2步:微微鞠躬
六 頷首(答禮,用於受禮者對施禮者的答謝)
平時起立而不是坐著的時候,叉手於腹部,微微的鞠躬頷首
七 拱手
只舉手齊胸一下,上身不動
八 萬福
第1步:舉手齊胸,但在左胸側
第2步:右腳後支
第3步:莊重緩慢的屈膝並低頭
後來的萬福,就像現在常看到的一樣
第1步:雙手輕輕搭於左胯處
第2步:右腳後支
第3步:莊重緩慢的屈膝並低頭
第3步:微微屈膝並低頭,口道「某某萬福」

中華民族,素有「禮儀之邦」的美譽,中國古代的種種禮節,就是其具體表現。

「九賓之禮」。這是我國古代最隆重的禮節。它原是周朝天子專門用來接待天下諸侯的重典。周朝有八百個諸侯國,周天子按其親疏,分別賜給各諸侯王不同的爵位,爵位分公、侯、伯、子、男五等,各諸侯國內的官職又分為三等:卿、大夫、士,諸侯國國君則自稱為「孤」。這「公、侯、伯、子、男、孤、卿、大夫、士」合起來稱為「九儀」或稱「九賓」。周天子朝會「九賓」時所用的禮節,就叫「九賓之禮」。「九賓之禮」是很隆重的:先是從殿內向外依次排列 九位禮儀官員,迎接賓客時則高聲呼喚,上下相傳,聲勢威嚴。按古禮,「九賓之禮」只有周天子才能用,但到了戰國時代,周朝衰微,諸侯稱霸,「九賓之禮」也為諸侯所用,演變為諸侯國接見外來使節的一種最高外交禮節了。《廉頗藺相如列傳》中的「設九賓之禮」就是指此。

「跪拜禮」。早在原始社會就以產生,但那時人們僅僅是以跪拜的形式表示友好和敬意,並無尊卑關系。進入階級社會後,情況就不同了,特別是在封建社會里,「跪拜」是一種臣服的表示,「拜,服也;稽首,服之甚也。」即使是平輩跪拜,也有彼此恭敬的意思。「跪拜禮」其表現形式有多樣,但主要有以下幾種:⑴「稽首」:是臣拜君之禮。拜者頭首著地,並停留較長一段時間;⑵「頓首」:即叩首、叩頭。頭一觸地就起,是一種用於平輩間的,比較莊重的禮節。古人就常常在書信的頭或尾書以「頓首」二字,以表敬意;另外,還有「空首」、「再拜」等。

「揖讓禮」。「揖」是作揖,雙手抱拳打拱,身體向前微傾;「讓」表示謙讓。這是一種大眾化的禮節,一般用於賓主相見時,或平輩間、比較隨便的場合。「打拱作揖」即是一種引見,也表示一種寒暄問候。這一禮節,最能體現中華民族「謙讓」的美德。

「袒臂禮」。又叫「左右袒」,是一種特定場合下的特殊禮節。所謂「左右袒」,是指露出左手臂或右手臂,以表示擁護哪一方面的意思。它一般用於事態嚴重的場合,通過「袒臂」表示擁護誰,藉以解決爭端。相當於今天的舉手錶決。這種禮節,大約產生於春秋戰國時代。

「虛左禮」。古人一般尊崇右,故以右為較尊貴的地位。但乘坐車輛時,卻恰好相反:車騎以「左」為尊位。如《信陵君竊符救趙》:「公子車騎,虛左,自迎夷門後生。」後來經過演變,「虛左」就表示對人的尊敬。在「待客」或「給某人留下官位」時。常謙稱「虛左以待」。「虛左以待」的行為,就成為尊重人的一種禮節。

【家祭】古人在家廟內祭祀祖先或家族守護神的禮儀。唐代即有專人制訂家祭禮儀,相沿施行。宋代陸游《示兒》詩中有這么兩句:「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朝儀】古代帝王臨朝的典禮。按規定:天子面向南,三公面向北以東為上,孤面向東以北為上,卿大夫面向西以北為上,王族在路門右側,面向南以東為上,大仆大右及大仆的屬官在路門左側,面向南以西為上。朝儀之位已定,天子和臣子行揖禮,禮畢退朝。後世也稱人臣朝君之禮儀為「朝儀」。

【朝聘】古代賓禮之一。為諸侯定期朝見天子的禮制。諸侯朝見天子有三種形式:每年派大夫朝見天子稱為「小聘」;每隔三年派卿朝見天子為「大聘」;每隔五年親自朝見天子為「朝」。

【朝覲】古代賓禮之一。為周代諸侯朝見天子的禮制。諸侯朝見天子,「春見曰朝,秋見曰覲」,此為定期朝見。春秋兩季朝見天子,合稱為朝覲。

【揖讓】一指古代賓主相見的禮節。揖讓之禮按尊卑分為三種,稱為三揖:一為土揖,專用於沒有婚姻關系的異姓,行禮時推手微向下;二為時揖,專用於有婚姻關系的異姓,行禮時推手平而致於前;三為天揖,專用於同姓賓客,行禮時推手微向上。一指禪讓,即讓位於比自己更賢能的人。

【長揖】這是古時不分尊卑的相見禮,拱手高舉,自上而下。

【拱】古代的一種相見禮,兩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敬意。《論語·微子》中有這樣的記載:「子路拱而立。」

【頓首】古時一種拜禮,為「九拜」之一,俗稱叩頭。行禮時,頭碰地即起。因其頭接觸地面時間短暫,故稱頓首。通常用於下對上及平輩間的敬禮,如官僚間的拜迎、拜送,民間的拜賀、拜望、拜別等。也常用於書信中的起頭或末尾,如丘遲《與陳伯之書》:「遲頓首。陳將軍足下無恙,幸甚幸甚……丘遲頓首。」

【稽首】古代的拜禮,為「九拜」之一。行禮時,施禮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於地,頭也緩緩至於地。頭至地須停留一段時間,手在膝前,頭在手後。這是九拜中最隆重的拜禮,常為臣子拜見君王時所用。後來,子拜父,拜天拜神,新婚夫婦拜天地父母,拜祖拜廟,拜師,拜墓等,也都用此大禮。

【九拜】我國古代特有的向對方表示崇高敬意的跪拜禮。《周禮》謂「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頓首,三日空首,四曰振動,五日吉拜,六日凶拜,七日奇拜,八日褒拜,九曰肅拜。」這是不同等級、不同身份的社會成員,在不同場合所使用的規定禮儀。

【跪】兩膝著地,挺直身子,臀不沾腳跟,以示莊重。如《廉頗藺相如列傳》:「於是相如前進瓿,因跪請秦王。」

【坐】古代席地而坐,坐時兩膝著地,臀部貼於腳跟。為了表示對人尊重,坐法頗有講究:「虛坐盡後,食坐盡前。」「盡後」是盡量讓身體坐後一點,以表謙恭;「盡前」是盡量把身體往前挪,以免飲食污染坐席而對人不敬。

【座次】古時官場座次尊卑有別,十分嚴格。官高為尊居上位,官低為卑處下位。古人尚右,以右為尊,「左遷」即表示貶官。《廉頗藺相如列傳》:「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位在廉頗之右。」古代建築通常是堂室結構,前堂後室。在堂上舉行的禮節活動是南向為尊。皇帝聚會群臣,他的座位一定是坐北向南的。因此,古人常把稱王稱帝叫做「南面」,稱臣叫做「北面」。室東西長而南北窄,因此室內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面東,其次是坐北向南,再次是坐南面北,最卑是坐東面西。《鴻門宴》中有這樣幾句:「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項王座次最尊,張良座次最卑。

【席次】古代宴會席次,尊卑很有講究。一般筵席用的是八仙桌,桌朝大門,其位次如下:位尊者居前,8是主人席位。如果客多,可設兩桌、三桌或更多,有上桌與散座的區別:上桌與單席的位次相同,散座則不分席次。

【冠禮】古代男子成年時(二十歲)加冠的禮節。冠禮在宗廟中進行,由父親主持,並由指定的貴賓給行冠禮的青年加冠三次,先後加緇布冠、皮弁、爵弁,分別表示有治人、為國出力、參加祭祀的權力。加冠後,由貴賓向冠者宣讀祝辭,並給起一個與俊士德行相當的美「字」,使他成為受人尊敬的貴族成員。因為男子二十歲行冠禮,所以後世將二十歲稱作「弱冠」。
【婚冠禮】古代嘉禮之一。《周禮》:「以婚冠之禮親成男女。」古代貴族男子二十歲行冠禮後即可成婚,並享受成人待遇,女子十五歲行笄禮(笄:束發用的簪子。古時女子滿十五歲把頭發綰起來,戴上簪子)後也可結婚。所以把婚禮、冠禮合稱為婚冠禮。

【祖道】古代為出行者祭祀路神和設宴送行的禮儀。《漢書》載,西漢將領李廣利率軍隊出擊匈奴之前,「丞相為祖道,送至渭橋」。《荊軻刺秦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文中的「祖」就是「祖道」,臨行祭路神,引申為餞行送別。

【齋戒】古代祭祀或重大事件,事先要沐浴、更衣、獨居,戒其嗜欲,以示心地誠敬,這些活動叫「齋戒」。「齋」又稱「致齋」,致齋三日,宿於內室,要求「五思」(思其居處、笑語、志意、所樂、所嗜),這主要是為了使思想集中、統一。「戒」又稱「散齋」,散齋七日,宿於外室,停止參加一切娛樂活動,也不參加哀弔喪禮,以防「失正」、「散思」。古人齋戒時忌葷,但並非忌食魚肉葷腥,而是忌食有辛味臭氣的食物如蔥、蒜等,這主要是為了防止祭祀時口中發出的臭氣,對神靈、祖先有所褻瀆。

【虛左】古代座次以左為尊,空著左邊的位置以待賓客稱「虛左」。《信陵君竊符救趙》:「公子於是乃置酒大會賓客。坐定,公子從車騎,虛左,自迎夷門侯生。」足見信陵君對侯生之尊敬。今人有「虛左以待」一語。

【再拜】先後拜兩次,表示禮節之隆重。舊時書信末尾也常用「再拜」,以表示敬意。

【膜拜】古代的拜禮。行禮時,兩手放在額上,長時間下跪叩頭。原專指禮拜神佛時的一種敬禮,後泛指表示極端恭敬或畏服的行禮方式。今人多用「頂禮膜拜」形容對某人崇拜得五體投地。

【折腰】即拜揖。鞠躬下拜,表示屈辱之意。《晉書·陶潛傳》載:陶淵明曾為彭澤縣令,州郡派督郵巡視至縣,縣吏勸陶束帶迎見,他感嘆地說:「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里小人邪!」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後來引申為傾倒、崇拜,如毛澤東《沁園春·雪》:「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

【六禮】中國古代婚姻的六種手續和禮儀,即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

【秦晉之好】春秋時,秦、晉兩國國君幾代都互相通婚,後稱兩姓聯姻為「秦晉之好」。

【舉案齊眉】古代妻子為丈夫捧膳食時要舉案於眉,表示相敬。

【以文會友】古代文人交往、交友的禮俗。文人相交輕財物而重情誼、才學,故多以詩文相贈答,揚才露己,以表心態。唱酬是通行的方式,即以詩詞相酬答。在宴飲等聚會時,更是不可有酒無詩,流行盡觴賦詩之俗。

【諱稱】古人對「死」有許多諱稱,主要的有:

(1)天子、太後、公卿王侯之死稱:薨、崩、百歲、千秋、晏駕、山陵崩等。

(2)父母之死稱:見背、孤露、棄養等。

(3)佛道徒之死稱:涅磐、圓寂、坐化、羽化、仙游、仙逝等。「仙逝」現也用於稱被人尊敬的人物的死。

(4)一般人的死稱:亡故、長眠、長逝、過世、謝世、壽終、殞命、捐生、就木、溘逝、老、故、逝、終等。

冠禮
古代的男子到一定年齡(士大夫是20歲,天子諸侯為12歲)時所舉行的一種頭發加冠的極為隆重的禮節,它屬於古代「五禮」(吉禮、嘉禮、賓禮、軍禮、凶禮)中的「嘉禮」。
可分為三個步驟:
1.卜筮。就是冠禮舉行之前事先卜筮舉行冠禮的時間和舉行冠禮時所應邀請的來賓。
2.挽髻。加冠的准備工作。
3.加冠。加冠由來賓中有威望的人進行。首先加布緇冠,即用黑麻布做成的帽子。其次加皮弁冠,即用白鹿皮做的帽子,大多綴飾有玉,尖尖的冠頂常用象骨製成。最後加爵弁冠,也叫雀棄冠,這是僅次於冕的一種帽子。
以上為一般士人的冠禮,其冠為三加。若是諸侯的冠禮,其冠則為四加(四加玄冕),若是天子的冠禮,其冠則為五加(五加袞冕)。
冠禮完成後,表示孩子已長大成人,此後他不僅可以服兵役,參加祭祀和出仕做官,而且可以一娶妻,成家立業,生兒育女。
古代表禮敬動作的稱謂
揖、長揖,都是拱手自上向下的至膝為禮。上古即流行。
唱喏,揖的俗稱。和揖不同的是,一面作揖,一面出聲致敬。
寒暄,亦做「暄寒」、「暄涼」,見面問候起居寒暖的客套話。舊時多在拱手之同時道「久仰久仰」或「幸會幸會」,然後是詢問其家人康泰否。
請教尊姓台甫,與人初次見面請問對方姓氏、表字,忌問名。「台」原為高而平的建築物,亦用作官署名,如御史台。由此引發而用作對高級官吏的敬稱,如撫台,又用作對一般人的敬稱,如稱兄為兄台。「甫」原為古代男子之美稱,多附綴於表字之後。後遂與表敬的台字連綴而成表字之代稱。
抗禮、亢禮,是長揖不敗,不分尊卑的平等禮節。
拱、拱手,兩手合抱以示敬意;右手在內,左手在外。
鞠躬,兩腳並攏,兩手下垂於大腿兩側,彎曲上身以表敬意。

拱揖,拱手作揖。
打恭,亦稱「打躬」,屈身作揖行禮。
合掌、合十,兩手當胸前,十指相合,表示敬意。原為印度的一般禮節,為佛教所沿用。
執手,古時國君用以待功臣之禮,在許多大臣的陪同下和樂聲中,握住有功將領的手,以示親熱、慰問。
手拜,古代女子跪拜禮,兩手點地而抬起拱合,同時低頭至手。
斂衽,斂其衣襟,表示肅靜之意。古代不分男女,均可說斂衽。後來專稱女子之拜曰斂衽(亦作「襝衽」)。
道萬福,古代婦女對人行禮,口裡說著「萬福」,意為祝對方多福。後來用做婦女行禮的代稱。行禮時雙手手指相扣,放至左腰側,彎腿屈身以示敬意。
簪筆,古代行禮時的冠飾,用毛裝在五寸長的簪頭上,插在冠前,又示禮敬。
磬折,像石磬一樣的彎折身子鞠躬。
侍、侍立,站在尊長的旁邊。
回拜,亦稱回訪,客人來訪後,主人亦應前往復見客人。
投刺,投名片(帖)求見或代為拜賀。
式(軾),站在車上,俯身而撫車前的橫木,表示敬意。
前行示敬,卑幼與尊長同行,不可率而領先,必推尊長前行,以示尊敬。
卻行,向後退著走,表示對客人的恭敬。
側行,偏側著身子前進。
以趨示敬,卑幼拜見尊長,或經過尊長面前,均不得大搖大擺或要緊不慢地踱步,而要低頭彎腰,小步疾行,以此示敬。
避席,離開座位站起來,表示對客人尊敬(另外還有表示鄭重和嚴肅的意思)。
拂席,擦拭座席上的灰塵,請客人就座,以表示敬意。
掃榻,拂除榻上的塵垢,表示對賓客的歡迎。
虛左,古代乘車以左位為尊;虛左,是空出尊位。
郊迎,到郊外迎接,表示尊重。

至門請,登門拜訪。
為壽、上壽,古時進酒爵於尊者之前,一面致詞祝頌。叫「為壽」或「上壽」。
奉觴,舉杯敬酒。
古人的跪拜禮
長跪,雙膝跪地,上體伸直,離開小腿,叫「長跪」。行這種禮時以示莊重。
再拜,兩手在胸前合抱,頭向前俯,額觸雙手,叫「拜」,也叫「拜首」;拜兩次叫「再拜」。行這種禮是再進一步表示敬意的意思。
頓首,拜時頭手觸地,觸後即起。由於頭觸地面的時間很短暫,所以叫「頓首」。這種禮同現在的鞠躬禮近似,屬於地位相等或平輩間相交的一般禮節。
稽首,頓首時,頭在地上停留一段時間,叫「稽首」。「稽」就是留的意思。是臣子對君王表示必恭必敬的隆重大禮。
空首,所謂「空」就是頭並沒有真正叩在地面。行禮時拜跪在地上,先以兩手拱至地,然後行頭至手。這是國君回答臣下的拜禮。
坐、跪、跽、箕
古人席地而坐,坐的姿態與跪的姿態是相似的,但兩者也有區別。以兩膝著地,兩股貼在腳跟上,是「坐」。兩膝著地,直身,股不著腳跟,是「跪」。
跽,跪起,准備起身,膝尚在地上。
箕,兩股著地伸直兩腿,形似畚箕,叫做「箕踞」。這種姿勢是表示傲視對方的意思

與西漢皇帝的帽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什麼是側開門的褲子 瀏覽:74
一片式背心式文胸男士可以穿嗎 瀏覽:576
校服外套藍色 瀏覽:360
回族的校服 瀏覽:330
咸陽市秦都區陝廣學校校服 瀏覽:114
男士網將內褲網眼 瀏覽:888
金絲絨棉服搭配什麼裙子好看 瀏覽:626
兒童黑皮衣搭配圖片大全 瀏覽:446
男西裝制服圖片韓版 瀏覽:96
車牌帽子怎麼裝 瀏覽:749
自己如何拍褲子 瀏覽:817
用卡紙疊褲子怎麼疊 瀏覽:188
勞保手套棉線批發 瀏覽:263
男生校服怎麼穿帥 瀏覽:991
絕緣手套外用什麼手套 瀏覽:568
川航換制服 瀏覽:613
白褲子配黑色馬丁靴 瀏覽:232
男孩衣外套戴帽 瀏覽:72
中式旗袍上衣 瀏覽:366
ins超火的褲子男 瀏覽:6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