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關於杜甫的故事
1.年少輕狂差點被殺,唐天寶三年(公元744年),詩仙李白和詩聖杜甫相遇於洛陽,被稱為文學史上的大事。他們一起在山東一帶漫遊,一起拜訪當時著名的道士。杜甫這樣形容他們的日子:痛飲狂歌,飛揚跋扈。即便多少有點誇張,那也是狂放不羈了——這就是青年時期的杜甫。
在盛唐這樣一個時代,人們胸襟開闊宏大,思想生氣勃勃,狂放被認為是自信健康的一種美,所以李白的灑脫那樣受人景仰,杜甫也自然流露著時代的驕傲。他們一起登臨高台,慷慨懷古、縱論天下,令周圍的人艷羨,又令人們覺得高深莫測。
這是一個躊躇滿志的杜甫。和李白一樣,他也是滿腔治國平天下的狂想。不同的是,當時的李白已經從長安鎩羽而歸,而杜甫卻正懷著一肚子好夢准備去碰碰運氣。等待杜甫的仍舊是失敗。即使這樣,他依舊帶著幾分年輕的狂傲。
在給唐明皇的上書中,毫不含糊地自稱才華絕不在漢代的文學大家楊雄、枚皋之下。在今天看來,楊雄、枚皋的成就聲名遠不及杜甫,但在當時,杜甫的這種說法,充分顯示了自己的「年少輕狂」。中年之後,杜甫仍然不時露出狂態。
他在四川的生活是後半生為數不多的安定日子,這全靠他的故交、劍南節度使嚴武的照應。但是,杜甫對嚴武也經常漫不經心。和嚴武見面的時候,杜甫經常連帽子都不戴,這在當時是極其失禮的舉動。傳說中最嚴重的一次,喝醉的杜甫坐上嚴武的座位。
瞪著嚴武說:「嚴挺之還有這樣的兒子!」直呼別人父親的名諱,同樣也是當時的大忌。杜甫這完全是借酒撒瘋了。嚴武對杜甫雖然一貫友善,但身為一方軍閥,他的脾氣暴躁是出了名的,為小事殺人那是常事。嚴武盡管沒有馬上發作,心裡卻動了殺機。
一天,嚴武召集部下准備去殺了杜甫,要不是嚴武的母親及時救杜甫,我們今天就看不到「青春作伴好還鄉」這樣的詩句了。在杜甫的吟誦中,人們總是看到一個關心民間疾苦、善良又熱心腸的老人,很難把他和那種輕狂對照起來。或許,人性的復雜多樣正是這樣吧。
2.杜甫小時候很貪玩,連板凳都坐不住,長到五六歲連一首詩都記不住。讓爺爺很生氣。在爺爺的嚴厲管教下,杜甫改掉了貪玩的習慣。發奮苦讀,為了練好詩,他練習的習作裝了整整一麻袋。杜甫成名以後曾在詩中表達了他對於詩歌創作的心得。那就是「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3.晚年的杜甫開了一家葯鋪子,因為杜甫他做人很正直,做生意當然也是一樣,他賣得葯材都不貴,老百姓也都負擔的起。所以葯鋪開了沒多久鎮上的人都知道了杜甫開的葯鋪,就都去他那裡拿葯材。所以鎮上其他的葯材老闆就很眼紅,打算聯合起來欺負杜甫。
就在當地的衙門書吏那裡去撒謊說杜甫看不起那個書吏。書吏就帶著人去杜甫的店裡找麻煩。那個書吏拿了一個讓人看不懂的葯方去故意為難杜甫,說如果杜甫抓不出這幾種葯就把杜甫一家人趕出這個鎮子。
可是杜甫的才學一看就知道葯方上寫的是什麼,很快把葯給了衙門書吏。書吏頓時對杜甫服氣了。並警告鎮上的人以後不能再找杜甫的麻煩。
4.相傳杜甫小時候,因父母早逝和姑姑一同居住,後來一種傳染病盛行,他和姑姑家的孩子得了一樣的病,因為大夫說要躺在東邊的床上才能好,可是在東邊只有一張床。
所以他姑姑就讓杜甫躺在那裡,之後自己的兒子死了。這讓杜甫深深感到自責,也是為他日後的憂國憂民的思想奠定了最初的基礎。
5.一半撐死一半餓死
政治上不得志是一種不幸,但杜甫悲慘境遇的根源是他生活的潦倒,他後半生最大的敵人竟然是飢餓。天寶五年(746年),杜甫35歲,結束了長達十幾年的漫遊,來長安求仕,以實現扶世濟民的政治理想。
然而,此時的唐玄宗已然不是開明天子,他好大喜功,窮兵黷武,信用奸臣,堵塞言路,昏庸迷信,生活極端腐化。不過,他對玄宗仍然抱有幻想,以為通過忠臣的努力輔佐,迷途天子還是可以返回正路的,國家仍可回到開元盛世的局面。
於是,他積極尋求從政的道路,在艱難困苦中咬緊牙關,堅持既定觀念,困居長安達10年之久。他來長安不久,父親便去世了,這使他的生活失去了經濟來源。漸漸地,他需要依賴親友的周濟了。有時去長安城南的終南山采些草葯,拿到市場出售以糊口。
有時去買政府救濟災民而低價出售的糧食,甚至有時竟過上乞討的生活。「朝叩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飢卧動即向一旬,敝衣何啻聯百結!」都是他卑屈生活的真實寫照。衣衫襤褸,經常挨餓,動不動就是十來天沒米下鍋。
他的族孫杜濟住在長安城南郊,為了叨擾一頓飯吃,杜甫每每前去走動。這位族孫生活也不寬綽,見長輩來了,心裡老大的不樂,嘴上不好說什麼,卻在行動上表現出來:打井水淘米,使勁擺動水桶,把水攪得挺渾;到園中砍菜,放手亂砍一氣。
杜甫對此感慨萬分,使他深受感激的是有一位叫王倚的青年朋友對他的款待。有一次杜甫鬧瘧疾,折騰得面黃肌瘦,頭白眼花,大病初癒,他拄著拐杖出門散步,來到王倚家門。王倚見杜甫這般模樣,問清原委之後,十分同情,雖說家境也不富裕,還是買肉買酒,熱情地招待了他。
杜甫於艱難困苦中受此厚遇,激動得手腳輕旋,病體頓時鬆快了許多,寫詩對王倚說:「但使殘年飽飯,只願無事長相見。」 (《 病後過王倚飲贈歌 》)飢餓之苦,可以預見。杜甫曾一度把家屬接到長安城南的下杜城。
不久便因生計問題而被迫遷移到長安東北240里的奉先(今陝西蒲城縣),寄居在縣署公舍里。這種生活狀態,杜甫在長安持續了10年。等杜甫混到一個小官的職位時,已經有點太晚了。他上任不久回家探親,進門聽到的是小兒子活活餓死的噩耗。
一代「詩聖」淪落到這步慘狀,「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原來不只是眼見,還是切身之痛。生活的艱難並未使杜甫後退歸隱(當然,他也時時在詩中表露隱逸的念頭,但終未實踐),客觀上,它使杜甫始終處於理想與現實的矛盾之中,從而有可能對社會和人生加深認識。
安史之亂時,「餓」依然是杜甫揮之不去的陰影。在流離失所的歲月里,他拾過橡栗、挖過野芋,輾轉掙扎到四川時,已經一身是病。在杜甫的詩中,流露出對貧苦民眾那麼真切的同情哀憐,又何嘗不是他本人的付出太過沉重了。
杜甫的死也與飢餓有千絲萬縷的聯系。離開四川後的杜甫客居湖南,由於被突然的洪水所圍困,連續餓了9天。當地縣令用小船把杜甫救了回來,以牛肉白酒招待他,難得饕餮一回的杜甫當晚就因為醉飽過度而辭世了。
⑵ 中國歷史上兩頂特殊帽子,「綠帽子」與「烏紗帽」有什麼樣的故事
綠帽子」的演變過程長達兩千年,「烏紗帽」則起源自南朝劉宋年間(另有說東晉時宮中就開始流行)。秦漢時期規定犯人穿一種特製的衣服,稱為「赭衣」,其色赤褐。班固《漢書·刑法志》有載「姦邪並生,赭衣塞路」,可見至遲在漢代「赭衣」已為罪犯的代稱。
至隋朝,「烏紗帽」作為「常服」的帽子,也是皇帝、貴臣、百官士庶等,貴賤通用。唐初,「烏紗帽」曾一度是皇帝及皇太子專用的帽子。李世民即位後詔令「烏紗帽」為天子及百官士庶皆可戴用。因而,在唐代「烏紗帽」不過是一種日常便帽。杜甫曾有詩雲:「不眠瞻白兔,百過落烏紗。」說他晚上睡不著望著月亮,月光不知道多少次映照在他的烏紗帽上。但當時的杜甫並無官位。
⑶ 唐朝那個時代,被戴紅帽子是什麼意思是一種什麼標志嗎
唐朝是版圖最大的中原王朝,亦是唯一未修建長城的大一統中原王朝。唐代國土在西部及北部皆超出現代中國的疆界范圍。唐朝自攻滅東突厥、薛延陀後,天子被塞北各族尊為天可汗,並藉由羈縻制度控制突厥、回鶻、鐵勒、契丹、靺鞨、室韋等等民族,還征調漠北地區的突厥士兵攻打西突厥、高句麗,且讓南詔、新羅、渤海國、日本等國學習自身的文化與政治體制。
唐代科技、文化、經濟、藝術具有多元化的特點,在詩、書、畫各方面涌現了大量的名家,如詩仙李白、詩聖杜甫,顏筋柳骨的顏真卿、柳公權,畫聖吳道子、李思訓,音樂家李龜年等 。唐朝文化兼容並蓄,接納海內外各國民族進行交流學習,形成開放的國際文化。
⑷ 古代貴族男子戴的帽子又被稱為什麼
貴族戴冠、弁、冕。
冠:貴族男子所戴的普通帽子。古代男子二十而冠。冠是成人的標志,是貴族男子的常服。該戴冠而不戴的,是不合禮的。有人為了合乎禮,甚至獻出生命。《左傳.哀公十五年》記載衛國內亂,子路用以系冠的纓被人砍斷,他放下武器結纓,並說:「君子死,冠不免。」結果被人砍死。古人又有免冠謝罪之說,摘去冠,表示自己有過錯,情同罪犯,自降身份。冠是貴族成年所必戴,所以也就成了達官貴人的代稱。李白《古風》:「路逢斗雞者,冠蓋何輝赫。」與童子對舉,則冠強調的是成年人。《論語.先進》:「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而弱冠一詞,則指剛剛進入成年。冠的作用主要是被頭發束住,同時也是一種裝飾。冠圈的兩旁有絲繩,用來在下巴上打結,將冠固定在頭頂上,這兩根絲繩就是纓。戴冠前要將頭發盤在頭頂上打成髻,用纚(xǐ,或寫作縰,是一塊黑色的帛)把發髻包住,然後再戴冠。戴上冠後,還要用笄(jī,先秦叫笄,漢代以後叫簪)左右橫穿過冠圈和發髻再加以固定。女子不戴冠,只用笄或簪固定發髻。後來固定冠冕的叫衡笄,只固定頭發的叫發髻。杜甫《春望》:「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發笄尖的一端分作兩股,形狀像叉子,叫做釵。古代不戴冠的有四種人:小孩、平民、罪犯、異族。
弁:有皮弁、爵弁之分,是貴族戴的比較尊貴的帽子。皮弁有白鹿皮製作,由幾塊拼接而成,樣子類似現在的瓜皮帽。爵弁是紅中帶黑的弁,因其顏色與雀頭相似而得名,其樣子大致與皮弁差不多。
冕:天子、諸侯、大夫的祭服。《說文》:「冕,大夫以上冠也。」漢代以後只有皇帝才能戴冕有旒,冕旒一詞是皇帝的代稱。王維《和賈至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
⑸ 帽子的由來或者歷史
一、帽子
據史書《玉篇》記載: 「巾,佩巾也。本以拭物,後人著之於頭。」由此可見,巾原是勞動時圍在頸部擦汗用的布。由於自然界中風沙、酷熱,寒流對人類的襲擊,人們將巾從頸部逐漸裹到了頭上。在保暖、防暑,擋風,避雨,護頭等實用功能的基礎上,逐漸演變成為帽子的形式。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帽子逐漸具有裝飾人體的美觀功能。在歷代服飾的演變中,衣冠配套構成了中國傳統衣著風尚的一大特點。
二、歷史:堂皇的冠、冕
在形容衣著端莊體面的成語中,如「冠冕堂皇」和矗衣冠楚楚」等都強調了「冠」在服飾中的首要地位和重要作用。
所謂的「冠冕」是指我國古代帝王,官吏們戴的禮帽。古代的冠並不象今天的帽子,將頭頂全郎蓋住,它只有狹窄的冠梁,遮住頭頂的一部分,兩旁用絲線系在領下,並打結固定住。古代的男子,從二十歲起就開始戴冠,戴冠時,要首先舉行矗冠禮」,以表示成年的開始。
「冕」的出現要早於「冠」。 「冕」的頂部,有一塊長形冕板,前低後高,稱作「冕」,表示恭敬。冕的前沿,一般用綵線穿成若干串珠玉,名叫「冕旒」。串珠垂面,使目不斜視。冕旒的數量以及所用的材料,是區別貴賤尊卑的標志。冕冠的兩旁,各有一孔,用以穿插玉笄等物,以便於發髻相系。另在兩耳之處,各垂一顆珠寶遮耳,稱為「充耳」。表示不聽信讒言。冕冠是古代帝王臣僚們參加重大祭祀典禮時所用的冠帽。除此之外,在皇子繼位時,也要進行加冕(見圖l—1)。
現在人們的衣著習慣,以脫帽表示禮貌。而在我國古代,脫帽則是無禮冒犯的舉動。 「脫帽露頂王公前」,這在當時是很失體統的。
我國自古以來就十分重視服飾配套。在歷代的禮制中就講究一個人的衣帽要整齊,要「衣冠楚楚」,也就是說,一個人身上穿的和頭上戴的都要搭配合體,特別是對頭上戴的「冠」非常重視,把「冠」放在服飾中的首位,認為「冠」可以顯示一個人的精神氣質。在千姿百態的服飾中,如果忽視帽子的配套,那麼,即使址精關絕倫的服裝,也會黯然失色。因此,在服飾結構上,衣冠一體,不可分割,已構成我國傳統的服飾風尚。
⑹ 在歷史上杜甫的服飾有什麼特點
杜甫雖然出生在一個官僚家庭,是個官二代,但無奈家道中落,一生仕途不順,屢受打擊。如長安十年,杜甫為謀官歷盡艱辛,受盡屈辱。大到受騙上當被權相耍弄,小到殘杯冷炙,蔬食不飽。杜甫36歲那年,參加了玄宗的特科考試。但這次考試被權相李林甫操縱,竟一個不取,反倒上表祝賀玄宗,稱「野無遺賢」,似乎天下的能人都已被朝廷延攬,剩下的都是些扶不起教不出的草莽之輩。杜甫興沖沖而來,心懸懸而去,受到了無情的愚弄。
杜甫原本雄心勃勃、理想遠大,但造化弄人,年過而立卻仍無立身之處,經常為了吃飽肚子而四處奔波。754年詩人家居長安城南的少陵,由於長安發生特大的雨災,米價飛漲,詩人在長安無法生活,只好把妻兒遷到長安城北的奉先縣去謀生。而更為可悲的是759年詩人一年就遷移了四次。從洛陽到華州、秦州、同谷,直到四川的成都。杜甫在同谷縣出發時在詩中寫道:「奈何迫物累,一歲四行役!」可見詩人奔波之苦。這種奔波,除避安史之亂外,主要就是為生活所迫。
杜甫當初決定去同谷時,就是因為得到同谷縣令的信,說此地盛產一種薯類,吃飯問題好解決。可杜甫去後情況並不那麼樂觀,他在《同谷七歌》中寫道:「有客有客字子美,白頭亂發垂過耳。歲拾橡栗隨狙公,天寒日暮山谷里。中原無書歸不得,手腳凍皴皮肉死。」手腳凍僵的杜甫苦苦尋找的「橡栗」,是一種不好吃的苦栗子,在莊子「齊物論」里養猴子的「狙公」就拿這個給猴子選擇要「朝三」還是「暮四」。可見詩人的生活是飢寒交迫、狼狽不堪的。所以杜甫住了一個多月就只好離開,繼續「流動」了。
李白與杜甫都經歷過漂泊遷移的生活,但杜甫的情況更加困難。李白漂泊時,常常是一條光棍漢,一人吃飽全家不餓。有多少,花多少,窮點富點,日子都好對付,何況自己賬戶上還有「五花馬,千金裘」,手裡有錢,心裡不慌。而杜甫在安史之亂以後,到了哪裡都是老婆孩子一大幫。經常瓮中無米,灶頭無煙。連餓死孩子的慘劇都發生過。杜甫是一位愛國者,畢生渴望為國效率,而運氣並不眷顧他,以至壯志難酬、報國無門;他又是一位巨大的詩人,終生創作了大批反應事實的詩篇。他的愛國情懷集中體當初他的詩作中。
壬戌年到來的那個正月初一的清晨,對於瑤灣村來說是格外的喜慶,各種迎新辭舊的炮仗飛向落雪的天空綻放出比平時分外絢麗的顏色,炮仗的爭相齊鳴將整個瑤灣村喜慶歡騰的序幕漸漸拉開。
在瑤灣村靠後山的一戶人家的大門「吱—」一聲被打開,一個十五歲左右俊朗的小夥子從門里跳出來。
他穿一身青色的新外套,腦袋上梳著漂亮端正的發髻。兩只烏黑的眼睛在瞅著自家門口貼著那幅對聯。
他一面看著對聯,一面大聲的朗讀出來:「上聯是:大地春風溫我宅,下聯是:座上嘉賓對酒歌,橫批是:滿院生輝。」
他很得意的看著對聯心理想,有氣氛襯托才能體現出更好的意境。
他又跳過去看看別家的春聯,看了幾家他跑了回來搖著腦袋自言自語的說:「還是我家的好,這可是我花了一天的時間擺弄出來的,等會讓爹看看,說不定還會誇獎我的。」
他美滋滋的想著,一奔一跳的進了院門。
剛進院門,一聲清脆的驢叫,嚇了他一跳。
「笨驢灰灰,大清早你叫什麼叫。」他邊笑著說邊走向驢圈。
那隻灰色的驢子見到他格外的歡喜,搖頭晃尾的向他撒歡。
「噢!原來你還沒有吃早餐呀!難怪你叫的那麼歡。」說著他將鍘好的草料放進食槽里,驢子看見有草吃了,便埋下頭狼吞虎咽起來。
「慢點!灰灰,我還有新年禮物給你呢!」說完他從口袋裡掏出一個紅色的絨綉球把它扎在驢子的頭上。
「呵呵!灰灰你漂亮多了!」他看著驢子的樣子笑著說。
驢子還是低著頭,打了個響鼻好象是回應他的戲謔。
「子美,你干什麼呢?」
他回過頭一看是父親,忙回答道:「爹,我喂驢呢!」
「大過年的,你不吃餃子,喂驢干什麼?」
「餃子,好,我馬上來」他有給驢子抓了幾把草料放了進去,順便摸摸驢子的頭說:「灰灰,先吃點草吧!等會給你帶點餃子讓你嘗嘗。」說完跑進屋裡。
唐朝服飾是唐朝的服裝,它有公服、圓領袍、半臂、衫裙、帔等,裝飾有襆頭、巾子、鶡冠、革帶等,布料有蜀錦、綾、羅、夏布等。
由隋入唐(618-907),中國古代服裝發展到全盛時期,政治的穩定,經濟的發達,生產和紡織技術的進步,對外交往的頻繁等促使服飾空前繁榮,服裝款式、色彩、圖案等都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嶄新局面,而這一時期的女子服飾,可謂中國服裝中最為精彩的 篇章,其冠服之豐美華麗,妝飾之奇異紛繁,都令人目不暇接。
⑺ 帽子是怎樣起源和發展的
據《後漢書•輿服志》載:「上古衣毛而冒 皮」,《釋名》雲:「冒,帽也。」《尚書大傳》載: 「成王問周公曰:『舜之冠何如焉?』周公曰: 『古之人有冒皮而勾領者。』」帽即「頭衣」、 「首服」。在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遺址中,出 土的有陶笄、骨笄、骨簪等,說明這個時期已 有束發甚至戴冠的冠帽了。冠帽的產生源於防暑禦寒的需要,人們 把一大片樹葉蓋在頭頂遮日或防雨,把一塊 皮毛包在頭上防凍,就是最初的「帽子」。成 語「衣冠楚楚」、「冠冕堂皇」中的「冠」、「冕」 指的就是帽子。但是古時的冠帽不同於現在 的帽子,它只有狹窄的冠梁遮住頭頂的一部 分,不像現在的帽子蓋住頭的全部。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出現了階級和 等級的差別,這種差別隨之在冠帽上明顯地 反映出來。於是,冠帽之間有了貴賤等級之 分,貧賤無身份的人不準戴冠帽。周代後期封建制度初興時,冠帽上的等 級區分走向系統化,冕服制中已有六冕,弁 服中已分三弁。《禮記》、《周記》、《儀禮》等書 中,關於冠帽制度的記敘更多由簡到繁,不 同等級在不同場合要戴不同的冠帽。如帝王專用的「冕」,它前低後高,表示 恭敬,前面用絲線遮面,目的是目不斜視, 兩旁用絲線擋住耳朵,表示不聽讒言,成語 「視而不見」和「充耳不聞」便由此而來。皇 子繼承皇位,才能加「冕」。而平民百姓只能 戴頭巾。據記載,用來當帽子用的頭巾本來 是平民百姓勞動時擦汗用的,後來才被當 做帽子褒在頭上。冠帽除了反映階級和等級的差別外,還 同世俗禮儀有密切的關系。比如,在古代,貴 族子弟20歲時要舉行隆重的冠禮,表示已 成年,因此後世用冠作為達官貴人的代稱。 又如,在漢朝,冠有十幾種之多,分別供不同 身份的人在不同的場合下使用。再如,現代 人們用脫帽禮表示禮貌,但在我國古代,脫 帽是無禮的行為。杜甫在《飲中八仙歌》中 說,張旭酒醉後當著王公的面,竟脫帽露頂, 這在當時是有失體統的不雅行為。我國各民族的帽子更是五彩繽紛、種類 繁多,極具民族特色。很多獨具特色的帽子 已成為識別民族的重要標志。如維吾爾族的 小花帽、蒙古族的狐皮帽、土家族的織錦氈 帽、裕固族的喇叭形紅纓帽、阿昌族的扁筒 式包頭、瑤族的雉尾包頭等等。另外,遼金人 多戴皮帽,元人多戴盔式禮帽。而現在的帽子,其劃分階級和等級的功 能已經弱化,也不與世俗禮儀有著太大的聯 系,其主要的作用是防寒保暖和裝飾打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