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成人禮習俗
成人禮是在少男少女年齡滿一定歲數(各國有所不同)時舉行的象徵邁向成人階段的儀式。世界各國都有不同的各式各樣成人禮。
韓國成人禮:
在韓國,虛歲20即為成年。韓國成人禮深受中國儒家傳統文化禮儀的影響,從高麗時代開始就有了分別為男女青年舉行「冠禮」和「笄禮」的風俗。1985年,韓國政府將每年5月第3周的星期一定為「成年日」。為了使儀式最大限度保持原汁原味,弘揚和傳承傳統文化,1999年韓國對成人禮進行了標准化規定,分為相見禮、三加禮、醮禮以及成年宣言等內容。
日本成人禮:
每年1月的第二個星期一是日本的「成人節」,在上一年裡度過自己20歲生日的新成人都要在這一天參加當地舉辦的各種慶祝活動。每年的「成人節」,日本東京明治神宮都會舉行日本古代成人禮儀式——「元服禮」。「元」意為「頭」,「服」意為「穿戴」,「元服」即成人加冠。
成人節在日本是個隆重的節日,它受到本人、家庭以及社會的普遍重視。這天,年滿二十歲的日本男女青年,都要穿上漂亮的傳統和服或西裝,集合在市民會館前,舉行成人禮儀式,以慶祝自己被納入成年的行列。有成人青年的家庭,一般都要舉行家庭慶祝會,或在餐廳舉行。各城鎮、鄉村的政府機構,也會在這天,把成人的青年集中起來,舉行慶祝活動。在日本政府機構舉行的成人式活動中,日本政府官員除了祝賀、勉勵青年,讓他們意識到自己已經長大成人,希望他們在今後不平坦的生活道路上勇往直前的同時,還往往強調要珍視首次取得的選舉權。
英國成人禮:
西方社會成人禮舞會的傳統由來已久。最早的成人禮舞會來自英國,只限於貴族家庭年滿18歲的少女參加,她們會在一次鄭重的儀式上被介紹給維多利亞女王,並從此獲得參加社交舞會的資格,而這樣的舞會往往是貴族之間聯誼、相親的平台。
1957年,法國也出現了成人禮舞會,香水企業「巴杜屋」公關經理安德烈·塔博牽頭組織了這樣的活動,由著名舞蹈家雅克·琴佐每年推薦一些出自名門的少女參加。然而好景不長,1968年法國爆發左翼風潮, 成人禮舞會被認為是剝削階級的象徵受到千夫所指,被邀請的少女均不願與會,這項活動也由此衰落。1990年,經過法國的社交大師奧菲利亞·勒魯阿重新包裝,把原本只限於法國本土貴族參加的「名門千金成年舞會」,打造成了一場全世界范圍內的年度盛會。每年的11月,位於法國巴黎協和廣場的克利翁酒店總會有一個特殊的夜晚。世界各地的名門貴族、各界名人明星在這晚聚集在一起,舉行一個盛大的舞會。這就是著名的克利翁舞會。數百年前,英國貴族社會中有這樣一個傳統:年滿18 歲的貴族少女會在指定的一天,穿上她們最漂亮的衣服,拜見女王。這表示這一年中社交季節的正式開始。這些少女被稱為「debutantes」,意為「初次踏入社交界的人」。
基諾族成人禮:
基諾族很重視成人禮,女孩子到了十五歲那天,她的圍裙就換成夾層的,發式也要改變成一條獨辮,這樣才可以背筒帕(掛包)。男孩子滿十六歲的那天,必須把帽子換成包頭,父母還送他一個綉著彩色圖案的筒帕。從此,他們才正式成為村社成員,享有戀愛的權利。
舉行過成年禮的青年,必須參加一種社會性的青年組織,組織里有一定的村社法規:要團結互助;串姑娘時對竹樓里的老人要尊敬;在大家集中的地方不講臟話等。經過成年禮和參加組織後,青年們便取得了談戀愛和到男女聚會場所去玩的資格。
普米族成人禮:
對於年滿十三歲的普米族孩子來說,過大年對他們特別重要。因為過大年要為他們舉行「穿褲子」「穿裙子」禮,以後他們就是成年的小夥子、小姑娘了。
女孩的成年禮叫做「穿裙子禮」,由母親主持。小女孩走到火塘右前方的「女柱」旁,雙腳分別踩在糧袋和豬膘上,右手拿著耳環、串珠、手鐲等裝飾品,左手拿著麻紗、麻布等日常生活用品,手上的物品象徵婦女將有享受的權利和承擔家庭的義務。接著巫師向家祖和灶神祈禱,母親給女孩脫去麻布長衫,換上麻布短衣,穿上百褶長裙,繫上綉有圖案的腰帶。換上新裝的女兒向灶神和親友叩頭表示感謝,親友送給禮品表示祝福。
男孩的成年禮叫做「穿褲子禮」,由舅舅主持。普米族保留許多母系社會遺俗,舅舅在家中地位最高。小男孩走到火塘左前方的「男柱」邊,雙腳踩在豬膘和糧袋上,右手握尖刀,象徵勇敢;左手拿銀圓,象徵財富。巫師向灶神和家祖祈禱,舅舅把男孩的麻布長衫脫下來,給他穿上麻布短褂、麻布長褲,繫上腰帶。換上新裝的男孩也要向女孩一樣給灶神和親友一一叩頭,用牛角酒杯向親友敬酒。親友們往往送他一隻羊,祝賀他日後平安吉利,牛羊成群。
舉行「穿裙子禮」、「穿褲子禮」時,女孩或男孩的父母要舉行盛大宴會,招待參加的親友客人。他們端給客人每人一碗骨頭湯,一塊肉和一些豬心豬肝,表示大家是至親骨肉,心肝相連。宴會後,儀式才算結束。
舉行了「穿裙子禮」和「穿褲子禮」,小女孩和小男孩算是成人了,成了小姑娘和小夥子,可以參加生產勞動和社交活動,成為家族的正式成員。
❷ 英國貴族男女在文藝復興時期服裝特點
文藝復興時期服飾分為;
一、義大利風格時期服飾(1450年—1510年)
二、德意志風格時期服飾(1510年—1550年)
三、西班牙風格時期服飾(1550年—1620年)
文藝復興時期服飾發展的三個階段及各階段的特點:
義大利式時期特點:內衣部分地從外衣縫隙處露出,與表面華美的織錦布料形成對比,進一步襯托出美麗的布料。
男裝普爾波安:工藝和服裝結構三大顯著特點:一絎縫,用倒針法;二是前開;三是改變了中世紀袍服的裁剪方式。
分體式女袍:外規似上下相連,腰部有接縫。
德意志式時期特點:切口服裝、用裘皮作為衣領或服裝緣邊的裝飾方法
切口服裝也叫雇兵步兵風格,原意是用刀、劍等亂砍、劈刺、割傷等,引伸為切口、裂縫、開衩,或開縫於衣服上的裝飾。
西班牙時期特點:追求極端的奇特造型和誇張的表現,縫制技術高超。
皺領的流行:閉口式輪狀,敞口式立領,披肩式。緊身胸衣:鯨須胸衣,布納胸衣。撐裙:吊鍾式箍撐裙,環輪形箍撐裙
袖子根據填料不同造型可分為:泡泡袖,羊腿袖,悍婦袖
男人仿照法國勃艮第地區的緊身褲,穿彈性布料縫制的連襪褲。襯衫在衣領和衣袖上顯得很時髦。除了樸素的衣袖外,還喜愛不同色彩或多種色彩的豪華衣袖,有燈籠袖、裝飾袖以及剪開袖等。作為大衣式的外衣,長短不一,可以有真袖和假袖,也可以沒有袖子。
女人的服裝,已由哥特式那種舒展而又自然苗條的外形,演變為厚實布料或豪華絲絨的寬大褶裙。到了文藝復興盛期,時裝顯得笨重、不舒適和臃腫,衣料越厚實就是越雅緻。腰身縫得很窄,為了突出體形,穿細金屬棒襯墊的緊身胸衣。衣服往往向上開成一個寬大的袒領。當時有人曾同情地談到這種時裝,說:「身子被可怕地緊箍著,女士們就像烈士們為信仰而獻身那樣,出於虛榮而不得不忍受同樣的痛苦。」
樣式主義時期的時裝顯示出一種新的自我限制的意願,因為文藝復興時期的個人主義已最終表明是歧途。男人穿一件緊身短上衣,幾乎是幾何形的剪裁式樣,僵硬的立領使得頭部失去了活動自由。女人的服裝也同樣僵硬。緊身胸衣迫使上身緊箍在一個尖端朝下的圓錐形里,寬大的裙子藉助於裙撐而呈現為一個穩定的鍾形。
西班牙人穿著相對比較隨意,特別是在休閑場所以舒適為主,但在會談等正式場合要求穿西裝,特別隆重的場合要求穿禮服(如燕尾服等),因此,到西班牙進行工作訪問,肯定需要帶西裝等正式服裝。按照西班牙人的禮儀要求,參加外事活動時建議男士穿西裝,內穿白襯衫,打領帶,穿黑色皮鞋;女士穿職業套裝(或套裙),盡量避免下身穿褲子(而是穿裙子)。去劇院看演出或去賭場,也一定要穿正裝。在出席外事活動時,應注意請貼上的服裝要求,絕對避免穿便裝(如牛仔褲等)。在外出旅遊觀光(特別是郊遊)時,可以穿休閑服裝(如有外國人陪同,最好事先與外方打招呼)。參觀教堂等場所時,注意著裝整齊。
義大利是歐洲文藝復興的策源地與中心,其國家的手工業尤其是毛紡織生產十分興旺。新生產力和新興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產生發展,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繁榮和都市生活的富庶。在此經濟基礎上,文藝復興新思潮活躍在社會各領域,宣揚人生價值和人性自由解放,大肆鼓吹現世的享樂和現實的幸福,追求美飾美物、追求奢華富有的風氣日益昌熾。應運而生的義大利花樣絲絨,以其高雅的質感和高昂的價格被視作富貴和奢侈的象徵,而受到社會特別是貴族和富有者的狂熱青睞,成為許多重要人物的服飾穿戴。竟然還有許多著名畫家參與了絲絨服飾的設計與普及,他們的作品在許多重要人物穿戴的絲絨服裝上得到印證。
文藝復興時期服裝特點包括:
高底鞋-
有點像松糕鞋,是高跟鞋的前身。
但是,高度!竟然驚人的達到25~30cm。也就是說,160的女人,穿上它之後可以到190!
omg。富貴階層為了凸顯自己,總是什麼方法都敢嘗試。
哦,突然想到,文藝復興時期的女人可是喜歡在臉上貼黑痣的,並且這個時期的人都不講衛生,一年最多洗2次澡,香水就是這個時代創造的用來掩蓋臭味的東東。
方頭鞋
與哥特時期的尖頭鞋-波萬那不同,文藝復興時期的鞋子是橫向發展,並且也會裝飾斯拉修紋樣
緊身胸衣
有了膨膨的下身,女人們開始追求細腰了。
據稱,當時認為最完美的腰身是33cm!
當然,那時還不時興S曲線,只喜好纖纖細腰和豐滿膨大的下身。
也是從這個時期開始,傷身的,不科學的束腰趨勢流行起來。這個跟中國纏足沒什麼區別,讓女人都成為了畸形審美觀下的犧牲品。
褶飾領-
好理解,就像個大圓盤,讓佩戴者顯得高傲尊大不可一世。當然,佩戴者多是有身份的貴族皇室。
裙撐
這個時期發明的裙撐大量使用鯨須或鐵絲來製作,讓女人的下身凸顯的更加渾圓豐滿,呈A字形
填充物。主要填充袖子與褲子
文藝復興時期男裝的特點就是大量使用填充物。
袖子,緊身褲子都會大量填充使其膨脹,也是這個時期出現了可摘卸的袖子。據記載,這時還時興用袖子做禮品贈送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