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國的國服是什麼
「唐裝"
中國的旗袍和中山裝是被世界公認的中國國服
旗袍 -----中國女子的經典國服
********************************
旗袍是一種內與外和諧統一的典型民族服裝,被譽為中華服飾文化的代表。中國旗袍以其流動的旋律、瀟灑的畫意與濃郁的詩情,表現出中華女性賢淑、典雅、溫柔、清麗的性情與氣質。
********************************
中山裝----中國男子的經典國服
**********************************
中山裝,其意不同於中山路、中山公園之類純屬紀念的名稱,它是因孫中山先生親自組織並參與具體研製而得名的。那是1911年,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滿清統治,建立了中華民國。作為總統的他常常要會見賓客,穿清朝的長衫馬褂既不符合他的革命精神,也不符合國人的反清情結;而清代末期,由於政府腐敗,一部分國土淪為殖民地,西洋服飾樣式隨之傳入我國。於是有人建議採用西服樣式,孫中山先生認為它不能代表中華民族的特色,而且大多數國人也不能接受。正如主張「文章可幽默,做事須認真」的林語堂在《論西裝》一文中所言:「許多朋友問我為什麼不穿西裝。這問題雖小,卻已經可以看出一人的賢愚與雅俗了。倘是一人不是俗人,又能用點天賦的聰明,兼又不染常癖,總沒有肯穿西服的,我想。在一般青年,穿西裝是可以原諒的,尤其是在追逐異性之時期,因為穿西服雖有種種不便,卻能處處受女子之青睞,風俗所趨,佳人所好,才子自然也未能免俗……不過平心而論,西裝之所以成為一時風氣而為摩登士女所樂從之,惟一的理由是,一般人士震於西洋文物之名而好為效顰;在倫理上、美感上、衛生上是決無立足根據的。……20歲至30歲的女子著西裝,我還贊成,因為西裝確可揚其身體美,身材輕盈,肥瘦停勻的女子穿西裝,的確佔了便宜。然而我們不能不為大多數的人著想,像紐約終日無所事事髀肉復生的40餘歲貴婦,穿起西服,露其胸背,才叫人觸目驚心。這種婦人穿起中服便可以藏拙,佔了不少便宜。」最後他幽默地侃道:「狗不喜歡帶狗領,人也不喜歡帶上西裝的領子。……冬天妨礙禦寒,夏天妨礙通氣,而四季都是妨礙思想,令人自由不得。文士居家為文,總是先把這條領子脫下,居家而尚不敢脫領,那便是懼內之徒,另有苦衷了。」同時他極言中國「衣裳」的好處:「不但能通毛孔呼吸,並且無論冬夏皆寬適如意,四通八達,何部癢處,皆搔得著。」孫中山先生於是找來一位裁縫共同設計新款式服裝。他們參照西服的結構和中國傳統服裝緊領寬腰的特點,然後以當時在東南亞地區華僑中流行的一種服裝為基礎加以改進———在原來的立領上加上一個小翻領,在前胸設計了上下四個明口袋,好一個「四房掛廳」。這種服裝式樣美觀大方,非常實用,很快就流行起來,並成為當時中國男子的「國服」。在以後幾十年,它一直是中國人的正式服裝。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等國家領導人生前在正式場合總是穿著中山裝,顯得格外莊重、坦盪和從容大度。
制:立翻領,對襟,前襟五粒扣,四個貼袋,袖口三粒扣。後片不破縫。
這些形制其實是有講究的,根據《易經》周代禮儀等內容寓以意義。
其一,前身四個口袋錶示國之四維(禮、義、廉、恥)。
其二,門禁五粒紐扣區別於西方的三權分立的五權分立(行政、立法、司法、考試、監察)。
其三,袖口三粒紐扣表示三民主義(民族、民權、民生)。
其四,後背不破縫,表示國家和平統一之大義。
*********************************
❷ 請問女的穿的叫旗袍,男的穿的叫什麼啊
男的穿的是長袍馬褂。
旗袍形成於上個世紀20年代 ,民國20年代之後成為最普遍的女子服裝,由中華民國政府於1929年確定為國家禮服之一。國民政府於民國十八年(1929年)公布的《服制條例中》正式將藍長袍、黑馬褂列為「國民禮服」。長袍馬褂是一種男性服飾名,為男性傳統服飾,由長袍與馬褂兩部分組成。
長袍,為大襟右衽、平袖端、盤扣、左右開裾的直身式袍,這種沒有馬蹄袖端的袍式服飾在清代原屬便服,稱為「衫」、「襖」,又俗稱「大褂」。馬褂,對襟、平袖端、身長至腰,前襟綴扣襻五枚。馬褂原為清代的「行裝」之褂,後逐漸成為日常穿用的便服。
(2)男士旗袍衣服叫什麼裝擴展閱讀:
民國建立後,前後約曾頒布過三個全民性的服飾制度,分別為民國元年的《服制案》、民國三年的《祭祀冠服制》、民國十八年的《服制條例》,另有汪偽政權的《國民服制條例》。
民國元年(1912),北洋政府制定了一個《服制案》,公布了男女禮服條文,男款禮服較為繁雜,分大禮服和常禮服,常禮服又分為甲乙兩類,其中大禮服和甲種常禮服再細分為晝用和晚用兩種,均以西方的燕尾服、晨禮服等服飾為藍本;乙種常禮服則為長袍和馬褂組合的套裝,來自晚清的男子便服。
民國三年(1914)曾公布過有《祭祀冠服制》,為根據古經書臆造的祭服(「士庶」祭服可通用乙種常禮服),帶有濃厚的以等級尊卑為特徵的帝制時代輿服制度色彩,國民政府時期被廢除,此不詳敘。
到民國十八年(1929),國民政府又重新制定了一個《服制條例》,條文由禮服、制服和附則三章構成並有附圖。此條例台灣地區一直到2000年之後才被正式廢除。
❸ 中式婚禮男士禮服叫什麼中式婚禮男士禮服裝扮
近年來,隨著國風的興起,中式婚禮逐漸摒棄了過去的陳舊形象,變得更加大氣、莊重且喜慶。這種變化不僅受到年輕人的喜愛,也得到了許多家長的認可,尤其是年紀稍大的家長。
一、中式婚禮男士禮服的名稱
秀禾與龍鳳褂
現在,新娘在婚禮上大多選擇秀禾服作為儀式服裝。秀禾服源自滿族服飾,是清朝時期滿族為了婚禮而逐漸改良的款式。秀禾服上常見的滿族元素包括斜襟、立領、盤扣等。不過,並非所有秀禾服都是斜襟設計,對襟款式也很常見,畢竟它是經過改良的。除了秀禾服,新郎還可以選擇龍鳳褂。如果要區分這兩種服裝,可以說秀禾服更多被北方新娘選擇,而龍鳳褂則是南方,尤其是沿海城市新娘的選擇。龍鳳褂是我國正統的漢族服裝,最早起源於明代,後來在清代滿族統治時期,製作工藝傳到南方沿海城市,並進一步傳至東南亞國家。因此,現在很多廣東、福建等省份以及一些東南亞國家的新娘在結婚時會選擇龍鳳褂。一些定製款式的龍鳳褂使用金線綉制,極為華麗。
二、中式婚禮男士禮服的裝扮
1. 旗袍搭配
在婚禮上,如果新娘選擇穿旗袍,新郎可以選擇中山裝或黑色西裝。如果選擇西裝,記得可以打領帶,但不要打領結,以免顯得不協調。不用擔心旗袍和西裝不搭配,實際上,新郎穿黑色西裝搭配旗袍,看起來非常和諧。
2. 秀禾服搭配
秀禾服源自滿洲人的服飾,又稱龍鳳褂,它大氣富貴、婉約典雅。秀禾服有兩種設計,一種是傳統的直衣擺,另一種是像波浪一樣的水波腳衣擺。在中式婚禮上,如果新娘選擇端莊喜慶的秀禾服,新郎應該穿中山裝改良的上衣,上衣的暗花和刺綉要與新娘服裝相匹配。
3. 鳳冠霞帔搭配
鳳冠霞帔是舊時富家女子出嫁時的裝束,象徵著榮耀。在中式婚禮上,新娘穿著鳳冠霞帔,顯得非常高貴莊重。按照中國古代婚禮習俗,新娘穿鳳冠霞帔時,新郎應穿狀元服。
4. 周制漢服搭配
漢服婚禮是指穿著漢民族傳統服裝的婚禮。漢服婚禮禮服有周制漢服、唐制漢服、明制漢服等。新娘穿紅色周制漢服時,新郎通常穿黑色為主的服裝。新郎應該穿長袍,上身為黑色,袖口為紅色,有黑色花紋,長袍下擺卻是紅色,也有黑色花紋。新郎戴冠,新娘綰頭,整體顯得非常莊重。
5. 龍鳳褂搭配
如果新娘在婚禮上選擇龍鳳褂,新郎搭配長袍馬褂是不會出錯的。馬褂彰顯身份,很貴氣,而且與新娘的中式結婚禮服搭配非常和諧。馬褂有多種形式,包括大襟、對襟、琵琶襟等。
6. 改良中式禮服搭配
在中式婚禮上,如果新娘選擇秀禾服或改良中式禮服,筆挺、肅正的中山裝非常適合這種嚴肅莊重的場合。特別是改良中山裝,將紐扣換成盤扣,配合新娘的禮服,充分展現男士的偉岸和英氣。
❹ 男士長旗袍的准確名稱 天國少女里方立人穿的那種
是長衫吧,男士的,比較樸素,但是立人的比較花就是了
❺ 男士怎麼配旗袍
跟旗袍配的男士服裝是中山裝:比較簡單、挺拔,個人認為很不錯
❻ 唐裝女士叫旗袍男士的叫什麼
世俗的來看,唐裝就是旗袍馬褂。對外國人來說,中國特色的衣服都是唐裝,從旗袍馬褂到肚兜,戲曲服飾、舞蹈服飾,等等等等……男女的都叫旗袍,有時候還套馬褂。唐裝是一個集合,旗袍是唐裝裡面的一個元素。
❼ 男士旗袍叫什麼名字
旗裝,滿族服飾,男女都穿旗裝,與現在的旗袍有所不同,具體見網路,你要想買,可以去赫圖阿拉那邊看看,有實體店
❽ 中國女人穿旗袍,那男人穿什麼呢
如果正式的話西裝或者中山裝(西裝上去與旗袍比較搭,而中山裝從意義上說更好)
如果比較自由一點穿唐裝
❾ 民國時期服飾是怎麼樣的
民國制服的造型基礎除了中裝之外,還加上了西裝或中西合璧的元素,總體上可以分為中式傳統、西式摩登與中西合璧三大類別。
男性服飾:從長馬褂到中山裝、西裝
女子的著裝恰好反映了當時女裝的三種主要類型。第一是上衣下裙類,青年婦女多穿窄而修長的高領衫裙,下穿黑色長裙,裙下不施綉紋,衣衫也比較樸素,這是民初女裝的時尚。第二是上衣下褲類,這與上衣下裙類似,只是下裝的裙改成了褲。第三是旗袍,這是屬於滿漢交融類型的旗袍,大襟右衽,連袖直身,其特點是寬大、平直、下長蓋腳。但是不久,旗袍的長度縮短,腰身收緊,曲線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