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国传统文化表演都有什么
1、皮影戏
皮影戏是中国民间古老的传统艺术,老北京人都叫它"驴皮影"。据史书记载,皮影戏始于西汉,兴于唐朝,盛于清代,元代时期传至西亚和欧洲,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② 梅花三弄之梅花烙白莹霜最后死了吗
当年《梅花烙》中的陈德容出来时,我深深地被她的美震撼了,上帝赋予了美女们惊心动魄的美,她有着江南女子的水灵,纤丽,精致的五官,动人的眼神,吹弹可破的肌肤,粉雕玉琢的脸孔,直到现在,老妈记不住演员的名字,但是只要提起陈德容,我只要说就是有部戏中从楼上摔下来,你说非常好看的那个女的,老妈立刻长叹就是她呀,怎么拉芳这个广告一点也没有她以前的好看.我没做声,因为她现在确实不美了,现在的她---------饱受的是美貌逝去的批评。
记得那时候马景涛是男主角,他一出来,我马上用扇子遮住,醉心地等待着白吟霜的出现,她的一个眼波的流转,一个轻颦浅笑都是那么地多人魂魄.美就如清泉地在她身上尽情流淌.
或许是太惊人的美更容易凋谢,在水云间中她仍然是是那么美,但是陈红的蓝色旗袍的婀娜身姿更显出一个女人极致的美丽,很多人也从这部当中发现了大陆的大号美女陈红.
后来是一帘幽梦,她迅速地憔悴,宛如一夜枯萎的玫瑰,水灵的肌肤变成了干燥憔悴,流转的眼波失去了往日的光泽,美,如此无情地弃她而去,而我却不能忘记她曾经的怒放,幸在,梅花烙见证了她的美,曾经有无数看过这部戏的人见证过她的美。
③ 中国传统艺术文化有哪些
诸子百家
1.道家(老子、庄子、列子;思想:道德,无为、逍遥;《南华经》《道德经》 《管子》
2.儒家(孔子、《论语》、孟子、《孟子》、荀子;思想:仁、义、礼、智、信;四书:《中庸》《大学》《孟子》《论语》)
3.法家(李悝,韩非、李斯、《韩非子》思想:君主集权,以法治国)
4.墨家(墨子、《墨子》、思想:兼爱、非攻、举贤、节俭)
5.名家(邓析、惠施、公孙龙、桓团《公孙龙子》)
6.阴阳家(邹衍、五行、金木水火土)
7.纵横家(鬼谷子、苏秦、张仪、《战国策》)
8.杂家(吕不韦《吕氏春秋》)
9.小说家(虞初《虞初周说》)
10.兵家(孙膑《孙膑兵法》孙武《孙子兵法》、吴起、尉缭、魏无忌、白起思想:【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军事格言,就出自此书。强调作战前一定要做好准备)
11.医家(扁鹊、淳于意、张仲景、华佗、孙思邈、王冰、张从正、朱震亨、李时珍、张景岳)
琴棋书画
笛子、二胡、古筝、萧、鼓、古琴、琵琶。《茉莉花》、十大名曲(《高山流水》、《广陵散》、《平 沙落雁》、《梅花三弄》、《十面埋伏》、《夕阳箫鼓》、《胡笳十八拍》、《汉宫秋月》、《阳春白雪》、《 渔樵问答》);中国象棋、中国围棋,对弈、棋子、棋盘;中国书法、篆刻印章、文房四宝(毛笔、墨、砚台、宣纸)、木版水印、甲骨文、钟鼎文、汉代竹简、竖排线装书;国画、山水画、写意画;敦煌壁画;八骏图、太极图(太极)。
传统文学
主要是指诗词曲赋。
《诗经》、《汉乐府》、《孙子兵法》、《先秦诗歌》、《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小说》、四大名著(《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聊斋志异》等。
传统节日
中国有各种各样的传统节日,很多事情有各种礼仪和习俗。汉民族传统节日近50个。如下是15个主要节日:春节、上元节(元宵节)、花朝节(百花生日)、上巳节(三月三)、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元节(鬼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节、腊八节、祭灶日(小年)、除夕。每个地方还有地方和民族的特色。
中国戏剧
京剧、越剧、秦腔、潮剧、昆曲、湘剧、豫剧、曲剧、二人转、河北梆子、皮影戏、川剧、黄梅戏、粤剧、花鼓戏、巴陵戏、木偶戏、脸谱、梨园戏、歌仔戏等。
中国建筑
长城、牌坊、园林、寺院、钟、塔、庙宇、亭台楼阁、井、石狮、民宅、秦砖汉瓦、兵马俑 、故宫
汉字汉语
传统中医
中医、中药、《黄帝内经》、《针灸甲乙经》、《脉经》、《本草纲目》、《千金方》《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
民间工艺
潮绣、剪纸、风筝、中国织绣(刺绣等)、中国结、泥人、面人、面塑、龙凤纹样(饕餮纹、如意纹、雷纹、回纹、巴纹)、祥云图案、凤眼、千层底、檐、鹫。
中华武术
太极拳、咏春拳、少林、武当、峨嵋、崆峒、昆仑、点苍、华山、青城、嵩山。
具体可参考:http://ke..com/view/40254.htm
④ 什么叫海派呢
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上海海派文化,体现在上海文化的方方面面;上海的建筑文化,正是在“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中造就了中西并存、中外合璧、艺术交融、风格独特的“世界建筑博览会”;上海的舞台文化,正是在“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中形成了本乡本土的“申曲”(沪剧)与国剧京戏、越剧、淮剧等地方戏,以及来自域外的话剧、芭蕾舞等百花争妍的“大联袂”;上海的音乐文化,正是在“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中由乡土气息浓烈的“紫竹调”、“梅花三弄”,吹来了喜气洋洋的“广东音乐”、喧腾激越的“欢庆锣鼓”、回肠荡气的“二泉映月”,以及来自欧美的交响乐、铜管乐、管弦乐;上海的书画文化,正是在“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中不但传承、光大了传统中国书画的风骨,出现了被称为“海派”的“海上画派”,而且使发源于古希腊的雕塑艺术和来自文艺复兴发祥地佛罗伦萨的油画艺术在这里留下了“神秘的微笑”;上海的饮食文化,正是在“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中不但荟萃了展示域内川、粤、京、鲁、江浙、淮扬等地特色菜系、传统名点和茶酒文化的馆堂楼肆,而且汇聚起散发着欧美情调、各国风味的西餐馆、咖啡厅;上海的民俗文化,正是在“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中不仅保存并革新着传统节庆、吉凶礼俗、民间艺技、武术健身、收藏集古等彰显中华特色的文化,而且吸纳并发展着随欧风而来的交际礼仪、歌舞娱乐、体育竞技、服饰饮食、婚丧嫁娶等异域风情……海派文化是在一种独特的氛围中逐渐形成的,一种是西化,一种商业化,在这两种氛围中形成了海派文化无比的包容,以实用和功利为准则,拿来就用,不怕“西化”,这使得只有在上海才可以看到中西、新旧、上下、雅俗之间混杂与兼容。在海派文化的形成中,有两个地方具有特殊的意义,一是号称“十里洋场”的外滩;一是曾寄居众多对现代文化产生深远影响重量级文人的虹口,鲁迅、茅盾、郭沫若、冯雪峰等曾在此居住和工作,一大批标志性的中国现代文学就诞生在这里,如果说外滩代表海派文化的商业文化,那虹口就酝酿着海派文化的生活与思想。海派文化林林总总,但海派的建筑是所有文化中最为流传和亲近民众的,看十里洋场的“万国建筑博览群”,隐约可见昔日的商贸气象;多仑路上的旧居名宅,见证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文化钩沉;山阴路上秋色梧桐掩映下的石库门风情,映衬着中西合璧的新式里弄、文化别墅,显得分外沧桑;溧阳路上的老洋房群,隐约中透析旧日名流往来纷至的景象,有衡山路的宁谧,而少了些灯红酒绿的纷扰。得天独厚的长三角位置、精英汇聚的互通有无、商业发达的经济重心、较早开埠的历史渊源,这一切都成为上海这座城市得以广纳、宽涵海内外一切文化,并融合、改造成为体现这座城市品格的标志性特色文化。 上海的“海派文化”,不仅使它能对世界各国的时尚文化作出“第一”反应,而且能快速发现世界学术文化、创意文化的前沿。同时顺势借势,进一步放开眼界,着眼于世界先进文化的前沿,大胆吸收外来的优秀文化,形成一种兼容各种优秀文化和学术派别的文化格局。相信上海迷离的风情,上海异为丰富的建筑天际线便是海派文化最为精湛的存在。海派文化肇始于中国画,亦起源于京剧,作为艺术流派滥觞后,漫开至电影、小说、美术教育等领域和社会生活诸多方面,便形成了海派文化这个核心基础概念。海派文化,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基础而融汇吴越(江浙)文化的地域文化精华,吸纳消化一些西方的文化因素,创立了新的富有自己独特个性的海派文化,其特点:吸纳百川、精于求变。海派文化一直在一段时间内是带有一种所谓资产阶级性的消遣情调的意味的,改革开放后,许多小资情调其实派生于此。不可否认,随着商业的复苏,以应酬为核心要义的海派文化重新占据了一个高度(这里的应酬既无“京派官酬”的贬义也没有“海派商酬”的贬义),它只是一个相对文艺喜好者的中性词,每个人可以因为自己的角度与立场不同给出许多不同的解。90年代末2000年初曾从事房地产策划业,公馆一名词的滥殇,沉渣浮泛,语言只是时代的外衣,穷根究己,本身就有其海派文化根结的追溯。这种纠结,实在是一种文化的潜伏。而表象是咖啡、音符、红酒、艺术诸种名词碎片和优雅、悠闲、经典、怀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意象,个人浅以为:海派文化缘起及发展:1843年五口通商以后开埠,上海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结合老上海的本土文化,慢慢形成独特的文化流派,为了与“京派”、“杭派”、“港派”相区分,名曰:海派,这种提法普遍出现于上世纪20年代。这种城市精神上的自我认同,是在全球化的过程中确立的,也正是这种自我认同成就了独特的海派文化。1843年之后,开始形成;20世纪三十年代,随着 “东方巴黎”地位的确立,上海成为中国最时尚、最具魅力的大都会,海派文化也随之达到了一个高峰;解放后至1980年代,上海做为工业中心和经济中心称雄国内;20世纪90年代后,上海再度复兴,作为城市精神的海派文化再度焕发出炫目的光彩。海派文化的经典元素:海派建筑:中西融合的石库门建筑、老式新式里弄、西方别墅与东方园林融合的花园洋房、外滩万国博览会等。海派艺术:张爱玲的小说,海派书法(以昌硕大师为代表),爵士乐(中国第一个爵士乐队杰米·金),海派油画(中国油画发源地)。海派服装:旗袍,中西服饰的完美结合。海派生活:到百乐门舞台厅跳交谊舞,住在花园洋房和古库门,听留声机里传出的周璇的歌声,去大光明电影院里的好莱坞最新电影,喝可口可乐和法国白兰地。海派商业:南京路,中华商业第一街,以前称为“十里洋场”,中国商业朝圣地,淮海路的高档品牌商店。海派公园:静安公园的江南山水与西式园林的结合,复兴公园法式风情与娱乐文化的结合,世纪公园的现代城市意象。海派文化的核心价值海纳百川,兼容并蓄:面海临江的优越地理位置,决定了上海的胸襟宽广,而国外列强主导时期,客观上更加强了这种开放性,并作为传统植入城市神经。所以,上海比中国任何一座城市,更加容易接受外来文化,不分省区,更不分国别,沪剧、越剧、昆剧、京剧、话剧、歌剧、音乐剧、情景剧、黄梅戏、爵士乐、拉丁舞、HIG-HOP,各有各的市场。同时,上海是座标准移民城市,宁波人、广东人、江苏人、江西人、山东人、安徽人等云集,英国人、日本人、法国人、美国人、白俄人、犹太人,各种肤色杂处。过去如此,现在更如此,400万外地外国人聚居于此。多元化——正是海派的最大特征。接轨国际,时尚洋气:目前中国最国际化的城市,有两个,一是北京,一是上海。北京的国际化更大因素来自首都的政治意义,因为北京同时也是最富中国传统色彩的城市。而上海,天然就是国际化都市,不仅是现在,100年前亦如此,因此,国际性的思维、视野、习惯已深入城市肌体。所以,一直以来,海派文化是离中国传统距离最远的一种文化,在某种意义上讲,上海跟国外比跟国内的距离更近。在上海的马路上,看到老头吃冰激淋千万别大惊小怪,因为他从小就这么吃大的,老克勒们的品位,让人钦佩。如果说北京是东方皇室,那么上海更像西方贵族。1930年代,好莱坞的最新电影只需一周就会出现在上海的电影院里,连日本人都要赶过来先睹为快。这种与国际时尚同步的能力一贯如此。同样的衣服,上海的女孩子穿上就是洋气,而在其它城市的人的身上就没那种味儿,这是长期环境熏陶的结果。上海,这座东方巴黎一直都是中国的时尚之都。变革创新,敢为人先:自从海派文化形成之后,可以说,上海一直保持着中国经济、金融、贸易中心的地位。这是因为海派文化具有不断从外部汲取养分,并不断根据处自己的需要进行融汇、变革和创新,从而具备了自我调节功能,总能够与时代最先进的文化同步。比如,万滩是那个时代世界范围内少见的优秀建筑群,现在的小陆家嘴同样是当今全球最漂亮的建筑群之一。爵士乐、交谊舞、摩天大楼、磁悬浮,太多的创新让中国其它城市只有艳羡的份。因此,无论是20世纪三十年代,还是现在,上海都是中国最具活力、最具国际性的大都会。精致唯美,注重细节:有人说上海人“精明不高明”,虽然不完全对,但也说明了上海人在“精”上的执着:精打细算、精明能干、精益求精。长期的商业化、持续的经济繁荣、规范的社会秩序,使城市像一座精密的钟表一样,丝丝入扣。海派文化很讲究细节,石库门的建筑饰件、干净平整的衣角裤线、一段篱笆编的围墙、一丝不乱的发型、上海牌手表等,都体现了上海人精益求精的生活态度。在财力许可的范围,内凡事追求完美。上海是一座盛产白领和小资的城市,他们的生活观也正是这座城市的性格。
⑤ 中国的四大国粹是什么中国最早的戏曲形式是什么
四大国粹:武术、中医、京剧、书法。
关于戏曲的源头,有诸多说法,比如原始祭祀歌舞、周朝以来的宫廷倡优滑稽戏(大家可能都听过优孟衣冠的故事)、唐代兴起的叙事文学说唱艺术,等。但比较合理的解释是,戏曲是借鉴了这所有的艺术形式杂糅发展而成。
真正可称为成熟的戏曲形式的,要到宋代。
在中国的北方,由于经济的发展,出现了勾栏瓦舍这样的表演场所,在这种促进中形成了成熟的戏曲形式,称为宋杂剧。
与此同时,在南方,运用当地的民间歌谣,吸收宋人词调来演唱故事,这样就形成了一种戏曲形式。叫做南戏,也称南曲或戏文。
在以后的发展中,这两种戏曲形式不断交融发展,最终形成我们现在看到的戏曲。
⑥ 中国传统文化有哪些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中华传统文化是以老子道德文化为本体、以儒家、庄子,墨子的思想、道家文化为主体等多元文化融通和谐包容的实体系。中华传统文化亦叫华夏文化、华夏文明,是中国5000年优秀文化的统领。而流传年代久远,分布广阔,文化是宇宙自然规律的描述,文化是道德的外延;文化自然本有,文化是生命,生命是文化;文化是软实力,是决定一切的内在驱动力;文化又是社会意识形态,是中华民族思想精神,是社会政治和经济的根本。
中国传统文化简介:
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琴棋书画、三百六十行、四大发明、民间禁忌、精忠报国、自然养生、竹、民谣、黄土、长江、黄河、红、月亮。十二生肖: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农家、农民起义;皇宫官府、宫庭文化、帝王学。
诸子百家
1.道家(老子、庄子、列子;思想:道德,无为、逍遥;《南华经》《道德经》 《管子》
2.儒家(孔子、《论语》、孟子、《孟子》、荀子;思想:仁、义、礼、智、信;四书:《中庸》《大学》《孟子》《论语》)
3.法家(李悝,韩非、李斯、《韩非子》思想:君主集权,以法治国)
4.墨家(墨子、《墨子》、思想:兼爱、非攻、举贤、节俭)
5.名家(邓析、惠施、公孙龙、桓团《公孙龙子》)
6.阴阳家(邹衍、五行、金木水火土)
7.纵横家(鬼谷子、苏秦、张仪、《战国策》)
8.杂家(吕不韦《吕氏春秋》)
9.小说家(虞初《虞初周说》)
10.兵家(孙膑《孙膑兵法》孙武《孙子兵法》、吴起、尉缭、魏无忌、白起思想:【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军事格言,就出自此书。)
11.医家(扁鹊、淳于意、张仲景、华佗、孙思邈、王冰、张从正、朱震亨、李时珍、张景岳)
琴棋书画
笛子、二胡、古筝、萧笛、鼓、古琴、琵琶。十大名曲(《高山流水》、《广陵散》、《平沙落雁》、《梅花三弄》、《十面埋伏》、《夕阳箫鼓》、《胡笳十八拍》、《汉宫秋月》、《阳春白雪》、《 渔樵问答》);中国象棋、中国围棋,对弈、棋子、棋盘;中国书法、篆刻印章、文房四宝(毛笔、墨、砚台、宣纸)、木版水印、甲骨文、钟鼎文、汉代竹简、竖排线装书;国画、山水画、写意画;敦煌壁画;八骏图、太极图(太极)。
传统文学
主要是指诗词曲赋。
《诗经》、《汉乐府》、《孙子兵法》;先秦诗歌、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四大名著(《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聊斋志异》等。
传统节日
中国有各种各样的传统节日,很多事情有各种礼仪和习俗。汉民族传统节日近50个。如下是15个主要节日:春节、上元节(元宵节)、花朝节(百花生日)、上巳节(三月三)、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元节(鬼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节、腊八节、祭灶日(小年)、除夕。每个地方还有地方和民族的特色。
中国戏剧
京剧、越剧、秦腔、潮剧、昆曲、湘剧、豫剧、曲剧[1] 、二人转、河北梆子、皮影戏、川剧、黄梅戏、粤剧、花鼓戏、巴陵戏、木偶戏、脸谱、梨园戏、歌仔戏等。
中国建筑
亭阁牌坊、园林寺院、钟塔庙宇、亭台楼阁、民宅
汉字汉语
汉字
汉字是世界四大自源文字之一(另外三种是埃及圣书字、苏美尔楔形文字、玛雅文字),唯一一种使用至今,并仍然充满活力、历久弥新。
汉字作为表意(语素)文字的杰出代表,独霸世界文字之林半边天(另一半是各种字母、表音文字)。
汉字及其所记录的汉语,精妙绝伦,其艺术性盖诸文字之冠。产生了古典格律诗、对联、字谜、测字算卦等世间仅有的艺术。
少有文字的书写能成为一门艺术,更无一能达到汉字书法艺术之高度。碑帖、篆刻、牌匾、楹联、尺幅、扇面,样样精妙绝伦。
汉字的一笔一划,无不体现祖先们的智慧和对世界的理解。所谓中国哲学,在汉字的构造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从春联、倒「福」字,到「招财进宝」,以及「福禄寿」字画,还有洞房里火红的「囍」字,灵堂前肃穆的「奠」字,汉字就是活生生的民俗与文化。
汉字维系中华一统数千年。九州四海、古人今人用的是同一种汉字,交流无碍。今天的人们仍可阅读秦简汉帛、唐碑宋贴,在世界所有文明中,堪称绝无仅有的奇迹。
对联、谜语(灯谜)、歇后语、熟语、成语、射覆、酒令、打油诗等……
传统中医
中医、中药、《黄帝内经》、《针灸甲乙经》、《脉经》、《本草纲目》、《千金方》《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
宗教哲学
儒、道、佛、周易、阴阳、五行、干支、罗盘、八卦、占卜、风水、面相等
民间工艺
潮绣、剪纸、风筝、中国织绣(刺绣等)、中国结、泥人、面人、面塑、纹样(饕餮纹、如意纹、雷纹、回纹、巴纹、祥云)、凤眼、千层底、檐、鹫
中华武术
太极拳、咏春拳、少林、武当
地域文化
中土文化、潮汕文化、江南文化、江南水乡、塞北岭南、大漠风情、蒙古草原、黑土地、青藏高原、天府之国、大西北、桂林山水、天涯海角、中原文化、巴陵文化……民风民俗
礼节、婚嫁(红娘、月老、聘礼、洞房)、丧葬(孝服、纸钱、头七)、祭祀(天地祖先);门神、年画、鞭炮、汤圆、饺子。
衣冠服饰
汉族衣冠服饰始于黄帝,备于尧舜,各朝代形制不同,中国还有受其他民族文化影响而诞生的中山装、唐装、旗袍,各少数民族服饰、各类传统及现代的佩饰、鞋、帽等。
四大雅戏
花鸟鱼虫
动物植物
龙、凤、麒麟、虎、豹、鹤、龟、大熊猫...;十大名花兰花,梅花,牡丹,荷花,菊花,月季,桂花,杜鹃花,水仙花和茶花。
龙生九子:囚牛、睚眦、嘲风、蒲牢、狻猊、赑屃、狴犴、螭吻、饕餮、椒图、蚣蝮、貔貅。
古玩器物
玉(玉佩、玉雕……)金银器、瓷器、红木家俱、景泰蓝、中国漆器、彩陶、紫砂器、蜡染、古代兵器(盔甲、大刀、宝剑、十八般兵器等)、青铜器、古玩(铜钱等)、鼎、金元宝、如意、烛台、红灯笼(宫灯、纱灯)、黄包车、鼻烟壶、鸟笼、长命锁、铜镜、大花轿、水烟袋、鼻烟壶、芭蕉扇、桃花扇。
饮食厨艺
出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道;酒文化、中国菜、八大菜系(鲁、 川、 粤、 闽、 苏、 浙、湘、徽)、饺子、汤圆、粽子、年糕、月饼、筷子;鱼翅、熊掌、海参、鲍鱼……
传说神话
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天仙配、梁祝、孟姜女哭长城、牛郎织女、白蛇传......
神妖鬼怪
神仙、妖怪、玉帝、阎罗王、黑白无常、孟婆、奈何桥···
传统音乐
是指中国人运用本民族固有方法、采取本民族固有形式创造的、具有本民族固有形态特征的音乐,不仅包括在历史上产生、流传至今的古代作品,还包括当代作品。可见,传统音乐包括“国乐”但不包括“新音乐”,但它们都是“中国音乐”。
传统音乐是中国民族音乐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传统音乐与新音乐的区别并不在于创作时音的先后,而是在于其表现形式及风格特征。如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渔舟唱晚》虽是近代音乐作品,但其表演形式属中华民族所固有,所以也是传统音乐。相反,学堂乐歌、钢琴独奏曲《牧童短笛》等因其音乐形态特征借鉴了西方音乐,故不是传统音乐。
传统音乐的划分最早见于中国音乐研究所编写的《民族音乐概论》,分为五大类:歌曲、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和器乐,但大多院校在教学中把歌舞音乐并入民歌,于是就变成四大类:民歌、民族器乐、曲艺(即“说唱”)音乐、戏曲音乐。
实际上,“民族音乐”、“传统音乐”和“民间音乐”又是三个不同的概念:“民族音乐”包括传统音乐和新音乐;而“民间音乐”只是传统音乐的一个类别。且中国的民族音乐是非常丰富的,除了民间音乐,还包括宫廷音乐、宗教音乐和文人音乐。
杜亚雄先生则将中国传统音乐分类如下:民间音乐、文人音乐、宗教音乐、宫廷音乐;其中民间音乐包括民间歌曲、民间器乐、民间歌舞、戏曲音乐和说唱音乐;文人音乐包括古琴音乐、诗词吟诵调、文人自度曲;宗教音乐包括道教音乐、佛教音乐、伊斯兰教音乐、萨满教及其它宗教音乐;宫廷音乐包括祭祀乐、朝会乐、喜迎及巡礼乐、宴乐。
“戏曲”
戏曲“四大声腔”
四声腔,展辉煌,对戏曲,有影响;
昆山腔,经改良,艺术上,有开创。
弋阳腔,节奏强,加滚白,调高亢;
梆子腔,声响亮,花苦音,巧用上。
皮黄腔,二合一,称二黄,和西皮;
西皮刚,二黄抑,后发展,成京剧。
声腔中以昆山腔、弋阳腔、梆子腔、皮黄腔为典型。
中国古典十大名曲:《高山流水》、《梅花三弄》、《春江花月夜》、《汉宫秋月》、《阳春白雪》、《渔樵问答》、《胡笳十八拍》、《广陵散》、《平沙落雁》、《十面埋伏》。
中国对联
对联,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它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对联起源秦朝,古时称为桃符。关于中国最早的楹联,谭蝉雪先生在《文史知识》1991年第四期上撰文指出,中国最早的楹帖出现在唐代。
时间跨度为先秦、两汉至南北朝。在中国古诗文中,很早就出现了一些比较整齐的对偶句。流传至今的几篇上古歌谣已见其滥觞。如“凿井而饮,耕田而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之类。至先秦两汉,对偶句更是屡见不鲜。《易经》卦爻辞中已有一些对偶工整的文句,如:“渺能视,跛能履。”(《履》卦“六三”)、“初登于天,后入于地。”(《明夷》卦“上六”)《易传》中对偶工整的句子更常见,如:“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系辞下传》)、“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则各从其类也。”
律偶,格律诗中的对偶句。这种诗体又称近体诗,正式形成于唐代,但其溯源,则始于魏晋。曹魏时,李登作《声类》十卷,吕静作《韵集》五卷,分出清、浊音和宫、商、角、徵、羽诸声。另外,孙炎作《尔雅音义》,用反切注音,他是反切的创始人。
中华传统文化应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道教文化、禅宗文化、饮食文化、孝贤文化、慈善文化、中医文化等;传统节日(均按农历)有:正月初一春节(农历新年)、正月十五元宵节、清明节、五月初五端午节、七月初七七夕节、八月十五中秋节、腊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种民俗等;包括传统历法在内的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以及生活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各地区、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名山大川
中国五岳:华山、恒山、衡山、嵩山、泰山。
上古道家修仙圣地: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浙江普陀山等
道教现四大名山:青城山、龙虎山、武当山、齐云山。
佛教现四大名山: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浙江普陀山……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长江、黄河、珠江、黑龙江、松花江、辽河、海河……
⑦ 刘涛晒出自己的旗袍剧照,气质绝佳,你还知道哪些旗袍美人
在刘涛晒出了自己旗袍的剧照之后,让我们看到真的是美艳动人,让很多人值得关注的是娱乐圈中的女明星在驾驭各种旗袍造型的时候都非常的漂亮,而且类似倪妮、马伊俐、宋轶等女明星。大家都知道,倪妮在金陵十三钗中所饰演的玉墨穿着旗袍的造型,真的让很多人都觉得非常的惊艳,让我们看到即使过去了这么久,她这样的造型就在大家的心中有很多的构画。
而对于宋轶我们都知道,在伪装者中她饰演的于曼丽这样的一个角色,也有一些旗袍的造型,让很多人值得关注到的是她,真的是名副其实的旗袍美人。一举一动,一颦一笑,简直有一种勾魂摄魄的感觉,而且值得大家关注的是她在这其中的每一步都是摇曳生姿,简直走到了大家的心中,同时也让我们关注到在中国旗袍其实不仅仅是民国时期的一种象征,更多的是大家在发现美的时候带来的一种魅力。
⑧ 中国最古老的传统文化是什么
易经应该是中国最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之源,中原文明之根,伏羲氏根椐天文知识,结绳记事创立八卦提出阴阳学说,周文王继承发展八卦相互演进推出六十四卦,到了孔子时代,孔子又注解八卦的说辞,易经经历了上古,中古,近代三个阶段的演变逐渐完善。中国文化沿着这一脉络发展,阴阳理论存在生活方方面面。中华文化讲究中庸,包容,和谐共生,不激不励,不卑不亢。中华文化才源远流长,发扬光大。
⑨ 求陪旗袍走秀的笛子曲。谢谢
赛尔号,大的成交放大环境模拟
⑩ 政治:请列举我国传统民俗文化和陕西传统民俗文化内容。。
★传统纵览★: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琴棋书画、三教九流、三百六十行、四大发明、民间禁忌、精忠报国、竹、民谣、黄土、长江、黄河、红、月亮...★农业文化★:农家、农民起Y、锄头。★皇宫官府★:宫廷文化、帝王学。★诸子百家★:儒家(孔子、《论语》、孟子、《孟子》、《荀子》 ;仁、义、礼、智、信;中庸)道家(老子、庄子;道德,无为、逍遥)墨家(墨子、《墨子》、兼爱)法家(韩非、李斯、《韩非子》)名家(邓析、惠施、《公孙龙子》)阴阳家(邹衍、五行、金木水火土)纵横家(鬼谷子、苏秦、张仪、《战国策》)杂家(吕不韦)农家(《吕氏春秋》)小说家 兵家 医家 ★琴★:笛子、二胡、古筝、萧、鼓、古琴、琵琶。《茉莉花》、十大名曲(《高山流水》、《广陵散》、《平 沙落雁》、《梅花三弄》、《十面埋伏》、《夕阳箫鼓》、《胡笳十八拍》、《汉宫秋月》、《阳春白雪》、《 渔樵问答》)★棋★:中国象棋、中国围棋,对弈、棋子、棋盘。★书★:中国书法、篆刻印章、文房四宝(毛笔、墨、砚台、宣纸)、木版水印、甲骨文、钟鼎文、汉代竹简、竖排线装书。★画★:国画、山水画、写意画;敦煌壁画;八骏图、太极图(太极)。★十二生肖★: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传统文学★:《诗经》、汉乐府、孙子兵法、三十六计、先秦诗歌、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小说、 四大名著★传统节日★:元宵节、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粽子、赛龙舟、屈原)、中秋节、重阳节、腊八节(大年三十、红包、守岁、团圆饭)、除夕、春节(元日)为代表。★中国戏剧★:昆曲、湘剧、京剧、皮影戏、越剧、川剧、黄梅戏;京戏脸谱。中国传统文化之昆曲★中国建筑★:长城、牌坊、园林、寺院、钟、塔、庙宇、亭台楼阁、井、石狮、民宅、秦砖汉瓦、兵马俑。★汉字汉语★:汉字、汉语、对联、谜语(灯谜)、歇后语、熟语、成语、射覆、酒令等...。★传统中医★:中医、中药、《黄帝内经》、《本草纲目》、《千金方》★宗教哲学★:佛、道、儒、阴阳、五行、罗盘、八卦、司南、法宝、算命、禅宗、佛教、观音,太上老君;烧香、拜佛、蜡烛。★民间工艺★:剪纸、风筝、中国织绣(刺绣等)、中国结、泥人面塑、龙凤纹样(饕餮纹、如意纹、雷纹、回纹、巴纹)、祥云图案、凤眼、千层底、檐、鹫。★中华武术★:南拳北腿、少林、武当、峨嵋、崆峒、昆仑、点苍、华山、青城、嵩山。★地域文化★:中土文化、江南文化、江南水乡、塞北岭南、大漠风情、蒙古草原、天涯海角、中原。★民风民俗★:礼节、婚嫁(红娘、月老)、丧葬(孝服、纸钱)、祭祀(祖);门神、年画、鞭炮、饺子。★衣冠服饰★:汉服(汉族)、唐装(汉族盘领袍)、苗服(苗族)、维服(维吾尔族)、绣花鞋、老虎头鞋、伪唐装(满族马褂)、旗袍(满族)、肚兜(满族)、斗笠、帝王的皇冠、皇后的凤冠、丝绸。中国传统服饰 汉服★四大雅戏★:花鸟虫鱼、牡丹、梅花、桂花、莲花、鸟笼、盆景、鲤鱼;★动物植物★:龙、凤、狼、麒麟、虎、豹、鹤、龟、大熊猫...;梅兰竹菊:梅花,兰花,竹子,菊花。松、柏。★器物随身★:玉(玉佩、玉雕..)瓷器、景泰蓝、中国漆器、彩陶、紫砂壶、蜡染、古代兵器(盔甲、大刀、宝剑等)、青铜器、古玩(铜钱等)、鼎、金元宝、如意、烛台、红灯笼(宫灯、纱灯)、黄包车、鼻烟壶、鸟笼、长命锁、糖葫芦、铜镜、大花轿、水烟袋、鼻烟壶、芭蕉扇、桃花扇、裹脚布。★饮食厨艺★:出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酒、茶道;吃文化、中国菜、八大菜系(鲁、 川、 粤、 闽、 苏、 浙、湘、徽)、饺子、团圆饭、年夜饭、年糕、中秋月饼、筷子;鱼翅、熊掌...★传说神话★:女娲补天、盘古开天地、后羿射日、嫦娥飞天、夸父逐日★神妖鬼怪★:神仙、妖怪、鬼怪、幽冥;玉帝、阎罗王、黑白无常、孟婆、奈何桥2.中国传统文化一览表-汉服(汉族)、藏袍(藏族)、苗服(苗族)、蒙古袍(蒙古族)、旗袍(满族)、中山装、其他少数民族服饰、木屐、绣花鞋、翘头履-中国书法、篆刻印章、中国结、昆曲脸谱、湘剧脸谱、川剧脸谱、京戏脸谱、皮影、武术-秦砖汉瓦、兵马俑、桃花扇、景泰蓝、玉雕、中国漆器、红灯笼(宫灯、纱灯)-木版水印、甲骨文、钟鼎文、汉代竹简-茶、中药、文房四宝(砚台、毛笔、宣纸、墨)、四大发明-竖排线装书、剪纸、风筝-佛、道、儒、法宝、阴阳、禅宗、观音手、孝服、纸钱-乐器(筝、笛子、二胡、鼓、古琴、琵琶等)-龙凤纹样(饕餮纹、如意纹、雷纹、回纹、巴纹)、祥云图案、中国织绣(刺绣等)、凤眼-彩陶、紫砂壶、蜡染、中国瓷器-古代兵器(盔甲、剑等)、青铜器鼎-国画、敦煌壁画、山清水秀、写意画、太极图-石狮、飞天、太极-对联、门神、年画、鞭炮、谜语、饺子、舞狮、中秋月饼-鸟笼、盆景、五针松、毛竹、牡丹、梅花、莲花-大熊猫、鲤鱼、芭蕉扇、风箱-黑头发黄皮肤、丹凤眼-红旗、天安门、五角星、红领巾、红太阳、长江、黄河-唐装(汉族盘领袍)、唐巾、深衣(汉族男装)、襦裙(汉族女装)、直裰(汉族男装)、绣花鞋、老虎头鞋、旗袍(满族)、伪唐装(满族马褂)肚兜(满族)、斗笠、帝王的皇冠、皇后的凤冠-泥人面塑、锄头、束发戴冠(汉族)、清朝大辫子(满族)、苗族银饰(苗族)、铜镜、大花轿、水烟袋、鼻烟壶、筷子-华表、牌坊、长城、园林、寺院、古钟、古塔、庙宇、亭、井、黄土、民宅-汉字、数字8、6、4-唐诗、宋词、《三十六计》、《孙子兵法》、《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诗经》-金元宝、如意、烛台、罗盘、八卦、司南、棋子与棋盘、象棋、围棋-黄包车、鼻烟壶、鸟笼、长命锁、糖葫芦-玉佩、鹫、千层底、刺绣、丝绸、檐另外我国有各种各样的传统节日,很多事情有各种礼仪和习俗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清明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我国,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天气温暖,草木飘香,这就是人们俗称的七夕节,也有人称之为“乞巧节”或“女儿节”,这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 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 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 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过冬至节的习俗。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冬至来了,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2日或者23日之间。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也称端五,端阳。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
陕西传统民俗文化
风俗 生日 家中成员生日,全家吃面条,称“长寿面”。今更重视儿童生日,添衣物,送玩具,备办生日蛋糕、生日烛。小朋友亦携礼品来庆贺,主家则以蛋糕糖果分送幼儿园小伙伴。 做寿 老人做寿,外甥与女婿都要送厚礼,其中必有长寿面、寿桃、寿糕、红烛。昔时富贵人家,寿桃高达一米多,上插米塑戏曲人物,配以寿屏、寿嶂。寿堂上,礼品列陈,红烛高烧,敬过祖宗神祗,晚辈按辈份跪拜祝寿,送上寿面,寿翁寿婆分“寿钱”。而后亲友前来祝寿。 送五福 永嘉楠溪江两岸有送五福祝寿之俗。“五福”即在布上绣上五只蝙蝠,以蝠谐福,称为“五福拜寿”、五幅系指长寿、富有、康宁、积德、善终。 吃五豆 吃五豆是西安关中地区的民间习俗。腊月初五,将大豆、小豆、绿豆、红豆、黑豆(缺少的可用其他豆子或别物代替)等 5 种豆子放入锅中煮熟,全家人食用,但不能吃完,必须要吃后有余。以此预祝来年五谷丰登,吉庆有余。吃五豆在冬至过后,此时昼渐长、夜渐短。因此吃五豆还带有节令性变化的含义。吃五豆的风俗至今在农村尚流行。 做百日 做百日是西安关中地区习俗,分为新生儿百日和亡人百日。新生儿百日是为时满百天的婴儿举行庆贺祝福的礼仪,也叫庆百日。亡人百日是在逝者死亡满百天时举行的悼念仪式。在此之前,蒙丧之家有七七四十九天的衰悼时间,每七日祭吊一次。届时儿女都要在死者坟前和家里的神位、灵屋前进行烧香、焚纸、拾魂等仪式。百日这天,死者的主要亲友和邻里都要前来参加祭祀活动,并将放在神位前的灵屋拿到坟前烧化。蒙丧家这天要宴请宾客,以示谢忱。做百日之后,死者家属即转入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四时风俗: 春节,元日祀六神,戚友相拜,以食物互遗。上元昼作社虎、柳木腿诸戏,夜则张灯作竹马、龙灯、纸船备戏,金鼓喧阗,举国若狂,然亦古难礼之遗。二月二日,剖正月献神之蒸饼炒面食之,谓可避蝎。三月三日佩甘遂,谓不生疮。夏节,四月朔,戴皂荚芽,谓可除目疾。重五日,以角黍各物相馈遗,捻五色线系小儿手足腕,入雄黄于酒饮之,谓可避五毒。秋节,七月七日,缚草作女像,加以衣冠,祭以瓜果,名"乞巧"。八月望日玩月,设香烛,以枣粟各物向月献之,调为"玩月"。二十七日,士人祀孔。重九日,亲戚以枣 糕新柿相馈,士人登高。冬节,冬至日祀孔,弟子皆拜师十二月八日,以米豆肉菜作粥,遍送里党,名为"腊八粥"。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晚,以圆饼、饴糖献厨内,焚纸印灶神像,谓之送灶,除夕焚纸印马,谓之"接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