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沪剧mp3那里下载
我把戏曲压缩包传到网络附件了,你查找你的提问附件
点击压缩包下载。直接下载,没有密码
满意请选为【满意答案】
手机提问的用户查看。请要用网页版查看下载
❷ 哪一位著名沪剧演员曾被称为"申曲皇帝
你好!
是“解洪元”。
解洪元,江苏镇江人,1915年生于上海,曾任上海市沪剧改进协会主任委员和上海市影剧工会沪剧分会主席、人民沪剧团副团长。1990年因病逝世。
解洪元依据自身嗓音条件,创造了富有可塑性的宽洪醇厚的“解派”唱腔;再加以说白抑扬顿挫,动作节奏鲜明,从而形成了豪放壮美的表演风格。他所设计的人物主要唱段独具风格,如《董小宛》中的“金殿赞美”、《芦荡火种》中的“开方”、《巧遇记》中的“教育张启”等均脍炙人口。他的戏路极宽,不论老少、正反角色演来得心应手。他在《罗汉钱》、《雷雨》、《金沙江畔》、《星星之火》、《借黄糠》、《江姐》中的张木匠、周朴园、老班长、川村、李俊明、甫志高等人物,个个栩栩如生。
解洪元在塑造这些艺术形象时,往往把表演的重点放在唱腔上。他认为沪剧重唱,唱腔是沪剧表现人物最重要的手段。 在设计唱腔时他从不墨守成规,敢于进行大胆的创新。沪剧基 本调除"起板"和"甩腔"有点音乐衬托和过门伴奏外,主要由干 板组成。它既有适应性强,表现幅度宽的长处,也有简单平直的 短处。解洪元根据自己嗓音洪亮、音域宽阔的特点,从角色思想 感情出发,吸收京剧、评剧、锡剧的曲调长处,重点加工沪剧基本 调。
解派艺术不仅唱腔动听,表演上也很有特色。解洪元善于对 生活动作加以提炼,同时吸收改造兄弟剧种的程式化手段,使自己 的表演更富有艺术魅力。《罗汉钱》里张木匠跟小飞娥相亲回来商 议女儿亲事这段戏,解洪元根据剧本规定情景,环绕着吃帽子的细节,设计了一连串喜剧色彩强烈的动作。他踏进家门又饿又累,看 见烟子急于送进嘴里,可是听说亲事吹了,不觉一愣,送到嘴边的 相子很快挪开,接着听说新介绍的对象是与女儿拉拉扯扯的李小 晚,再次把嘴边的烟子挪开,最后听说做媒的竟是摘自由恋爱名声 不好的马燕燕时,顿时大怒,狠狠地把烟子扔到桌上。这几挪几 送,既是生活动作,又是艺术夸张,把张木匠耿直又懵懂的性格表 现得活灵活现。同样在《雷雨》中他演周朴园和鲁妈相遇的那段戏,每句话、每段唱,每个语气,每个拖腔节奏都紧扣人物性格感 情,使角色具有一种棱角分明的立体感。《星星之火》里他演日本 大班,出场仅几分钟,可是却演活了这个人物凶残狠毒狂妄傲慢的 性格,使观众久久难忘。
解洪元创造的沪剧解派艺术,为丰富发展沪剧表演艺术作出 了重要的贡献。
希望对你有帮助。
❸ 沪剧为何响不过更为年轻的黄梅戏求解答
沪剧是年轻的,但那是相比于京昆等剧种而言。比沪剧更年轻的剧种多的是!
这个系列不去和别的更年轻的剧种比较,专门来对比比沪剧年轻的黄梅戏
。在沪剧三四十年代进入租界的一轮全盛时期来说,
黄梅戏大致上还是处于相当于沪剧历史上的本滩阶段,至多是申曲阶段。无论从自身影响力流派纷呈和众多剧目涉足电影等方面来说,都可以看出黄梅戏的年轻和沪剧相对的成熟来。
沪剧和黄梅戏都源自乡间,两者的区别主要是在于沪剧迅速地占领了大城市这个制高点。造成差距也在所难免。
沪剧和黄梅戏另外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它们都不重视武打戏,更没有大花脸这样的行当。所谓的京剧国粹那样唐三千宋八百唱不完的三国戏和沪剧和黄梅戏几乎都是没有缘分的。所以,
沪剧只有三国开篇唱唱开篇而已谈不上正儿八经的三国戏。而黄梅戏呢,那就是难怪我听了涂骁勇唱的击鼓骂曹要拍案叫绝!
没有京昆那样的历史承载,
沪剧和黄梅戏在成长的道路上却走了完全不同的方向。从现在我能够力主黄梅戏和豫剧两者一样能够力争老三这一点来看,就可以知道其独特的魅力超越沪剧。
那么,问题究竟在哪里呢?只要把苹果和梨比较,就能比较出各自的风味皮色和所含成分。至于你究竟喜欢苹果还是喜欢梨,那并不是这个系列考量的事情。
沪剧以西装旗袍戏见长。这是共识也是优点。但同时也是缺点。事情就是这样一分为二互为因果。
这第一部分来分析剧目。
黄梅戏原先是以演小戏出色,这一点和沪剧传统一般无两。
沪剧传统大量的小戏。这是因为适合走乡串村。
黄梅戏典型的小戏就有享负盛名的打猪草,记得还常出国演出。我最欣赏黄梅戏的一出小戏是夫妻观灯,比之越剧《追鱼》里的夫妻观灯要有意思得多。后者是过场戏,前者才是真正的一出小戏。马兰黄新德演得最棒,在我是奉为经典的杰作!沪剧的小戏出名的也不少,即如女看灯就是一例。阿必大回娘家也可算是小戏。别的就不一一例举。可问题在于这些小戏现在到哪儿去了,为何不能久演不衰?两相对比,马上就能看出黄梅戏是载歌载舞讲究舞台动感表现身段体现台风美感。而沪剧小戏从剧本导演到演员本身都忽视这一条很基本的基本功。
比如女看灯最出色的就是赋子板,这是沪剧独有的一种曲调。赋子板的存在和运用是沪剧的骄傲。所以沪剧《杨乃武与小白菜》杨淑英告状无论如何比姐妹剧种锡剧来得出彩。锡剧也好,越剧也罢,那告状是及不上石筱英的!但是,反过来想一想,一个演员正在台上要靠偷气换气功夫来唱完这一板紧过一板的赋子板,讲究的是一气呵成丁是娥的成名作之一女单帮就是长长的赋子板(我把这情况写进了色戒剧本,也是一来紧扣女主角跑单帮身份二来替沪剧宣传一下),哪有能力再满台起舞表演身段动作呢。再像阿必大的弹棉花就是非常好听的一段基本调唱腔,可是她就是这么边弹边唱几乎可以说是站着不动。何来身段动作载歌载舞呢?戏曲戏曲本来就是方言歌舞既歌且舞,而沪剧从一开始就不重视后来更加摒弃了这很重要的手眼身法步里的重头。难怪鲁迅先生在《社戏》里要说到最恨老旦出场。因为老旦一出场就是唱,老旦老旦一般(除非是行路等场景)不太有那么多的文武生刀马旦精彩身段。鲁迅说的就是她就那么坐着唱,一抬手以为她要结束了却又照样坐着唱。看得就打瞌睡这是鲁迅小时候的体会。
于是,问题就很清楚,穿着西装旗袍是很难演出戏曲本身的固有的传统舞步来的。演员只能够跳跳那些现代的舞蹈。不是说不可以跳现代的舞蹈,而是不会有戏曲传统的载歌载舞。
沪剧马上缺了一大块。而到现在为止,也只有徐俊改革的叹五更以及他摘得红花的十打谱。
沪剧并没有像黄梅戏这样可以永远占领舞台不让人(特别是指包括非上海人)生厌的小戏剧目。
另外一个很明显的差距是沪剧基本上没有神话戏。在解放前有白蛇传,丁是娥就是演小青青出的名,因为她善于抢戏。我小舅公赵鸿声前后两任妻子都是演过白蛇小青的,但是可想而知根本不能和京昆的盗草水漫去比。那简直是天上地下的区别。同样不说京昆,来和黄梅戏说说比较。
黄梅戏的几个经典就有最最最的永恒的天仙配,还有牛郎织女,龙女(那也是马兰黄新德的经典)以及刘海戏金蟾。
好啦,关于剧目就先说到这儿。剧目的其他内容会在系列的继续中补充。下一篇是比较两者的行当,敬请关注。(赵燮雨)
❹ 哪里有下沪剧mp3的网站
专门的找不到
可以推荐两个旁道:1、http://hi..com/tc312400/blog/item/466316f1bff69aa8a50f5209.html
再次打开是越剧之家也有沪剧下载
2、迅雷下载
❺ 马莉莉的演出经历
1961年学馆进行汇报演出。马莉莉表演了两出戏,一出文戏《阿必大回娘家》,一出武戏《白蛇传·盗草》。她虽然年纪小,却把雌老虎的蛮横无理、欺软怕硬演得颇有几分意思,在《盗草》中居然能从二张半桌子上倒扎虎翻下,这在以往沪剧舞台上是很罕见的,因此得到了老师的好评。
1964年学馆毕业,遂成为爱华沪剧团的随团演员。开始是打字幕,打追光,参加合唱等。但一有机会,她就在台边幕侧认真观摩演出,并默默地记在脑子里。1964年国庆,剧团在大华戏院演出《南海长城》,一位扮演甜女的演员突然生病,不能上台,开场前十分钟,马莉莉被指派顶此角色,后来角色不仅顶了下来,而且顶得很好,后来甜女的角色就由她演了。
1969年又宣布各区级剧团一律解散,下放“五七”干校。正当马莉莉和剧团其他一同志准备出发时,通知:爱华沪剧团的同志留下。留下来的爱华沪剧团奉命搞“文艺革”。他们编演了一出反映知识青年生活的现代戏《金训华》,由李灵珠饰演金训华,马莉莉饰妹妹。
1970年剧团又接到移植样板戏的任务,马莉莉等被派到北京学习样板戏京剧《红灯记》。马莉莉扮演铁梅一角。因此崭露头角,人们慢慢地认识了这位年轻演员 。
1971年新修改版《金训华之歌》中饰金训华妹妹
1973年,爱华沪剧团与上海人民沪剧团合并成上海沪剧团,马莉莉随团加入。这是马莉莉艺术道路上的一个转折点。上海沪剧团荟萃了众多沪剧名家。并团不久,她就出演了《沙家浜》中的主角阿庆嫂 。
1974年至1976年 《雪夜春风》中饰方晓红;《追猪苗》中饰彩霞;《银锭飞转》中饰方彩虹;;《红山窑》中饰宋文英。1977年,粉碎四人帮不久,马莉莉就参加了《洪湖赤卫队》、《金绣娘》的排演,在这两个戏中分别扮演韩英和金绣娘B角。1977年1月,马莉莉与她的同学李灵珠结了婚。1978年5月她生下了女儿。但产假未满,又投入了《艰难的历程》的排演。她克服了种种困难,换得了演出的成功。
1978年 《艰难的历程》中饰赵七嫂,《朋友》中饰梅华
1979年 《一封终于发出的信》中饰陶斯亮;《女儿的回忆》中饰陈芳萍;《少奶奶的扇子》中饰刘曼萍。
1980年 《张志新之死》中饰张志新;《浦江红侠传》中饰周秀兰
1981年《白莲花》中饰白莲花;《一个明星的遭遇》中饰林月莺
1982年 《借共糠》借贷中饰大囡;《梅龙春晓》中饰余春梅;《日出》中饰陈白露
1983年 《被控告的人》中饰林素云;《寻娘记》中饰梅莘
1984年 《丽人行》中饰梁若英;12月参加“第四届中国现代戏年会”,参演剧目《日出》《寻娘记》
1985年《啼笑姻缘》中一饰二角沈凤喜、何丽娜
1986年《男性王国的女人》中饰熊欣慧
1987年 参加电视剧《严凤英》拍摄饰小桃红;参加沪剧电视剧《屋檐下的白玉兰》饰梅莘;参加“王盘声沪剧流派演唱会”《铁汉娇娃》中“楼台会”一柳。
1988年 《红伶冤》中饰程月春
1989年 3月参加“沪剧界中年演员声屏大赛”,参赛剧目《红伶冤》中探监一折和《日出》中陈白露临终曲,9月随团赴香港参加“88年中国地方戏曲展”
12月参加喜剧电视《冒险家的乐园》拍摄,饰王玉
1989年 《雾中人》中饰白灵,马莉莉紧紧抓住白灵性格中一个韧字。《雾中人》参加89上海文化艺术节,荣获优秀成果奖,马莉莉荣获首届上海戏剧表演白玉兰奖主角奖。
1991年马莉莉推出了个人演出专场。除了展现其各个代表作的片断以外,她还赶排了《赛金花咏叹调》,还反串京剧《智取威虎山》打虎上山片断。她专门邀请年轻的话剧导演谷亦安担任专场的导演,又选择上海戏剧学院实验剧场作为演出场地。几个月以后,这台演出又闯进了京华剧坛。在海淀剧场、中国儿童剧场连演五场,座无虚席。朱鎔基、曾庆红、倪志福等领导同志也赶来观看演出,朱基鎔同志对马莉莉说:一个人演这么多戏,不容易。没想到你还会唱京戏,这个演出可以看出你多方面的才能,真是多才多艺。北京的同行与专家们也称赞说:“上海展示了一台有文化的演出。”
1991年 《明月几时圆》中饰韩玉芬;12月举办《马莉莉演出专场》
1992年3月赴北京举办《马莉莉演出专场》
1993年马莉莉出任上海沪剧院浦东分院院长,并推出了新戏《风雨同龄人》。马莉莉扮演钟佩文。《风雨同龄人》赴福州参加第三届中国戏剧节荣获创作奖、演出奖,马莉莉荣获优秀演员奖,并荣获第十一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1994年1月带团赴香港演出。演出剧目《风雨同龄人》;《雷雨》;《少奶奶的扇子》;《罗汉钱》;《杨乃武与小白菜》(折子戏)
1995年《人间热土》中饰方静8月参加沪剧电视剧《风雨同龄人》拍摄。
1996年5月参加“沪剧界六代名家新秀大汇演”剧目《申曲之恋》中饰后半场的苏小兰
1997年参加东方电视台《当家人》电视短剧《今天我生日》一集拍摄,饰护士长黎钰
1998年2月参加越剧电视剧《两代怨梦》拍摄,饰陆夫人,6月起参加东视《老娘舅》拍摄,饰董慧芳
1999年 《陆雅臣》中饰罗秀珍;宋庆龄在上海》中饰宋庆龄
2000年2月参加“新千年联谊盛会”传统经典京剧《龙凤呈祥》演出,反串乔玄
2001年 《芦荡火种》中饰阿庆嫂
2002年 《石榴裙下》中饰湘兰夫人
2003年 《家》中饰钱夫人, 新版《宋庆龄在上海》中饰宋庆龄
2004年3月6日苏州开明大戏院祝贺震芳沪剧团成立三周年《罗汉钱---夫妻相商》、《风雨同龄人》
2004年3月27、28日太仓青少年活动中心中心剧场《芦荡火种》
2004年5月2、3日艺海剧院〈芦荡火种〉
2004年8月 赴香港演出《石榴裙下》、《罗汉钱》、《借黄糠》《庵堂相会》折子戏
2004年9月 《红灯记》中饰李奶奶
❻ 沪剧演员倪幸佳现在在哪里
在浙江,倪幸佳,浙江镇海人,1961年生,毕业于上海沪剧院,国家二级演员。曾主演《叛逆的女性》、《璇子》、《秋海棠》、《魂断蓝桥》等剧目。
1974年考入上海沪剧团(今上海沪剧院)学馆学艺。1979年毕业后留团,曾主演《叛逆的女性》、《璇子》、《秋海棠》、《魂断蓝桥》等剧目,特别是她主演的沪剧电视连续剧《昨夜情》使她名声鹊起,她是石筱英的关门弟子,扮相端庄秀丽、唱腔甜美抒情、表演质朴自然,很受观众喜爱。
沪剧,上海市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沪剧起源于浦江两岸的田头山歌和民间俚曲,在流传中受到弹词及其他民间说唱的影响,演变成说唱形式的滩簧。
清代道光年间,浦江一带的滩簧发展为二人自奏自唱的“对子戏”和三人以上演员装扮人物、另设专人伴奏的“同场戏”。1898年,已有艺人流入上海,并固定在茶楼坐唱,称作本滩。
1914年,本滩易名为申曲。1927年以后,申曲开始演出文明戏和时事剧。1941年上海沪剧社成立,申曲正式改称沪剧。沪剧是以表演现代生活为主的戏曲,其音乐委婉柔和,曲调优美动听,易于塑造现代的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具有浓郁时代气息和真情实感的艺术美。
2006年,沪剧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Ⅳ-54。
❼ 沪剧的服装有什么特点
特点:
男演员服装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戴毡帽、束竹裙;另一种是瓜皮帽、长衫马夹;女演员或短袄长裤,或短袄长裙。
不同时期沪剧的脚色行当各有不同。对子戏时期一生一旦居多,同场戏时期有了生行、丑行的分别。生行包括小生、老生,小生又分正场小生、风流小生。旦行又名包头,分正场包头、娘娘包头、花包头、老包头、邋遢包头等。
当时由于班社人手少,演员往往需要串扮。随着沪剧表演向文明戏、话剧靠拢,其脚色行当的分类日渐淡化,动作、念白均未形成行当程式,演唱也都使用真声。
(7)沪剧申曲之恋曾旗袍扩展阅读:
沪剧的表演艺术,没有那种配合虚拟夸张的程式动作及伴奏念白的各种锣鼓点子的运用,打击乐很简单,并有在静场及某些情节中奏一段民间乐曲作为气氛音乐的做法。
建国后,有的剧团在民乐基础上吸收了西洋乐器的弦乐、木管乐(有时还有铜管),组成中西混合乐队;有的还设置电声乐器,应用复调、和声以管弦乐技法配器,向新歌剧及电影音乐借鉴,戏剧配乐和剧情紧密配合。与此同时,发展了前奏曲、幕间曲及贯穿全剧的主题音乐的运用。
沪剧是以表演现代生活为主的戏曲,其表演首先接受了戏曲传统表演特色,即唱、做、念、舞。
❽ 沪剧诞生的历史背景是怎样的
1911年,本滩进入上海各游艺场演出后,初期仍以坐唱为主,没有化妆,不久全部恢复戏曲形式。随着班社的增多,戏班演员的规模也扩大到了10人左右。
随后,本滩演员邵文滨等人带头声明废弃本滩戏曲中部分淫秽剧目,宣称本剧种为改良本滩,并改名为“申曲”。
申曲获得飞速发展,编演了时装新戏《离婚怨》。该剧由上海文明戏演员范志良,根据上海城内某事件构思而成,由演员刘子云和丁少兰排演。剧情取材于现实生活,所以演员的服装基本是西装和旗袍。
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受其他剧种形式的影响,申曲恢复了站立表演的形式。又由于文明戏,就是早期的话剧演员们的参与,演出实行幕表制,并使用软布画景。在这一时期,申曲演员大量改编文明戏的演出剧目,其中有源自弹词的戏剧,如《玉蜻蜓》、《珍珠塔》和《孟丽君》等。
后来,演员们又演出大量以新闻时事和电影故事为题材的剧目,如《黄慧如与陆根荣》、《阮玲玉自杀》、《空谷兰》和《姐妹花》等,这些剧目后来都成为沪剧的中期传统剧目。
这类戏的上演使申曲逐步采用了接近文明戏和话剧的表演形式,如采用新颖的布景,加强灯光效果和音乐等。
这时期的剧目多取材于城市生活,剧中人物穿西装、旗袍出场,为此大家也称它为“西装旗袍戏”。西装旗袍戏为沪剧艺术带来了大量的都市观众,对后来的沪剧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20世纪30年代初,时装新戏进入了辉煌时期,并进入大上海的剧场、游乐场、电台,通过这些方式的传播,成为了上海知名的剧种。
申曲歌剧公会成立,会员有200余人。1934年改组为申曲歌剧研究会,会员达395人。至1938年,申曲团体猛增到30个左右,有文月社、新雅社和施家班等。
申曲团体有的改称“剧团”,如文滨剧团和施家剧团,社团的规模也由10多人发展到二三十人,甚至四五十人。他们先后在中央大戏院举行文戏班大会串,成功地上演了中西融合的多场话剧式的西装旗袍戏,打造了一种上海的都市歌剧,及时再现了现代都市民众生活状态及其喜怒哀乐,吸引了更多人的关注。
1938年,在大中华剧场,施家剧团由施春轩改为幕表演出了根据现代剧作家及戏剧教育家曹禺同名话剧改编的沪剧《雷雨》。主演金耕泉、施春轩、邵鹤峰、俞麟童、施文韵、施春娥和杨美梅等。
次年在东方剧场,由解洪元、杨云霞、俞麟童和夏福麟领衔的新光剧团也以幕表演出了该剧。其他如文滨、敬文及上海沪剧社也竞相以幕表演出了该剧。
20世纪40年代初,《申曲画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介绍了申曲的剧种起源、沿革发展和演出情况,并建议将申曲正式改为“沪剧”。
1941年,上海沪剧社成立时首演《魂断蓝桥》,使外国戏本地化演出。该剧编剧戈戈,导演严幼祥,王雅琴和解洪元分饰男女主角,演出借鉴了电影和话剧的艺术表现手法,使观众有面目一新的感觉。该剧剧情哀怨曲折,多次演出均受观众欢迎。
该剧摒弃了幕表制,采用固定剧本,舞台软布幕景也改为立体布景,化妆改水粉为油彩,并运用了灯光效果。此举为上海各个沪剧剧团相继效仿,使整个剧种舞台面貌为之一新。从此,上海市各申曲班的演出广告都开始正式以沪剧之名进行宣传。
20世纪40年代以后,在话剧和电影的影响下,上海沪剧社建立了编导制度,表演上注意刻画人物性格,探寻唱、做、白的有机结合。在演唱艺术方面,以最能表现个人演唱特点的长腔长板为主,并出现了各种沪剧流派,涌现出大批的著名演员,如杨月英、筱月珍、王筱新、施春轩、筱文滨、石筱英、解洪元、邵滨孙、杨飞飞、丁是娥、王盘声等。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上海风行的剧种很多,但最后只有沪剧以其源于民间,富有表现现实生活的能力,以及音乐委婉柔和和曲调优美动听等艺术特点,扎根上海,并成为唯一壮大上海地方戏的一个剧种。
新中国成立后,沪剧进入改革发展的新时期。1953年,上海沪剧院的前身上海人民沪剧团成立。同时,上海市还建立了艺华、勤艺、努力、爱华和长江等以演艺沪剧为主的剧团。
广大沪剧演员、编导、乐师和舞台美术人员整理改编了一些传统剧目,并把创作演出重点放在现代戏上。由于现代戏更能贴近人们的生活真实,程式化东西较少,易于表现都市风情风貌,因此格外受到观众热烈赞扬和好评。
在这个阶段,沪剧舞台出现了大批反映历史和现实生活的剧目,对提高沪剧的音乐唱腔、表导演水平以及舞台美术的推陈出新都起了重要作用。
与此同时,沪剧编导和乐师等工作者运用各种创作技法,不断在传统基础上对唱腔进行变革发展,还创造性地应用了一板二眼和重唱等形式,许多曲牌也被发掘出来,发挥其表现生活和表达感情的潜力,以增添沪剧的艺术魅力。
沪剧的舞台布景最初为台上一桌一椅,至20世纪20年代末,舞台上开始有了布景,在布上绘有客厅、山水、田园、草舍和绣房等。
20世纪40年代初期,沪剧开始用立体舞台装置代替软幕布景,并开始运用灯光效果,使演员们在表演上和舞台节奏上更加丰富多彩。
沪剧在发展的道路上,吸收借鉴了多种音乐剧的元素,并结合本身的特点,歌舞并重,营造出了繁华绚烂的特色,既发挥出了沪剧传统唱腔优美动听和委婉动人的优势,又让一代又一代的观众们感受到了它那美轮美奂的艺术魅力,最终使之成为了我国戏剧百花园知名的剧种。
沪剧
❾ 沪剧最早称花鼓戏,后来称为申滩和.在20世纪20年更名为什么·1
沪剧的前身在19世纪八十年代进入上海城区,民国初年称花鼓戏,后来称本地滩黄和申滩,在20世纪20年代更名为申曲,1941年有个大剧团称名“上海沪剧社”,到1946年上海申曲正式定名为沪剧。
沪剧是上海开埠以后随着上海都市化而迅速发展起来的一个名剧种。在此以前,只是一种乡村田头山歌。流行川沙、南汇一带的称东乡调,流行松江、青浦等地的称西乡调。沪剧的前身在19世纪八十年代进入上海城区,民国初年称花鼓戏,后来称本地滩黄和申滩,在20世纪20年代更名为申曲,1941年有个大剧团称名“上海沪剧社”,到1946年上海申曲正式定名为沪剧。
沪剧的前身,“只有一把胡琴、一副鼓板,演员只分上下手,没有‘行当’,是一种说唱歌舞形式。后来登上用木板搭成的小台,采用文明戏变成舞台演出的小戏。”1沪剧后来的迅速发展繁荣完全是进入了文化金融中心的大上海后,在海派文化的宽容、自由、竞争的大氛围里打造出来的。
沪剧与上海方言的深层契合
沪剧来自民间。早期的沪剧直接表现农村的现实生活,用的都是经提炼的生动活泼的民间口语。如《女看灯》中的“若要天花粉,采起杜瓜根。”《卖红菱》中的“天上呒没跌杀鸟,地上呒没饿杀人。”都是活跃在民间的闾巷谚语。又如《庵堂相会·盘夫》中的“上无兄下无弟,像枯庙旗杆独一根。”“我头上帽子开花顶,青衣布衫碎纷纷,有个地方千层布,呒没地方肉棱棱。”都是对贫民生活切实生动的描绘。唱富贫对比的,如:“前十年陈家铜钿有,迭个亲眷朋友好像出龙灯。”“舅妈个听见外甥到,伊厨房办酒立砧墩,排起仔十六碗菜一桌酒,叫吃拉吃拉请啊请。”到家道贫落时,“伲娘舅听见外甥到,伊是平平彭彭关大门,撑头要撑十几根,连个贼偷强盗也打勿进。”沪剧唱词中集中了许多老派上海话生活用语和民间俗言俚语,为民俗学家了解上海旧民俗和社会生活面貌留下了丰富资料。
从沪剧语言中,可以看到上海话语法的演进。比如老戏《卖红菱》中一句吆喝“阿要买红菱啊?”40年代的《碧落黄泉·读信》唱词中有“阿记得那一日拉狂风暴雨夜”、“玉茹印象阿曾忘记”,从中可见上海话是非问句、完成体问句用的是“阿V”、“阿曾V”形式,与今变为“V口伐”、“V了口伐”形式不同,与历史上的上海话“V口伐”、“V拉蛮”也不同,2这可说明上海话有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受权威语言苏州话的影响,直到最常用的是非问句。
沪剧口语化的唱词,包蕴大量生动的上海方言俚语,是研究开埠160年来上海话发展变化的窗口。百代公司唱片施春轩、施文韵的《陆雅臣》唱词有“担汤担水我担任”一句,可见上海话旧词以“担”为“拿”延续用到20世纪30年代。再说虚词的进化,40年代的唱词中副词还用“实更(这样)”旧形式,3又有较新“搿能(这样)”在当时已开始用。4又如西装旗袍戏中海派上海语词的运用,大量词语见证了20世纪20-40年代旧上海话向新上海话的转变。
沪剧唱句见证上海方言的声韵调、连读调和韵律。如筱文滨在《庵堂相会》中的“纽子纽襻侪拉干净”中的“拉”保存着上海老派方音典型的元音“后a”的方音;王筱新1929年唱《小分离》(蓓开公司唱片)时“灰、气”同为“i”韵,也表现了老上海话语音特征。沈仁伟《庵堂相会》中的“眼睛弹出像铜铃”的“铜铃”(3 4# 5),丁是娥在《罗汉钱》中的“做媒人”,“吃十八只蹄膀”的“媒人”、“蹄膀”的发音,都用老派上海话(今在城区消失)的阳平开头语音词连读调“23+44”的调型,它是区别于松江方言区、嘉定方言区划定上海方言区地域范围的标志。又如石筱英《阿必大回娘家》开头的唱腔“东方日出黄枯枯”的“2+2+3”的节奏是与上海方言两个两字组和一个三字组的连读调调值(55+31、1+23、22+55+31)相一致的。5《阿必大回娘家》中“自叹”一段,我们逐一比较语音词的连读调及其相应的乐曲曲调,调形升降一致的占99.2%。(1983年中国唱片厂磁带)杨飞飞、赵春芳演唱的《卖红菱》整场唱段用两人对唱的形式,叙述故事如行云流水,从头至尾一韵到底,共用190个上海方言“根青韵”,其曲调和上海话连读声调的一致率达100%。(1964年“中国唱片”33转胶木版)这样的唱词上海人听起来十分清楚易懂自然,像平时说话一样踏实,生活气息浓重。当时的戏班子,导演往往只说出情节,要演员根据要点自己组织唱腔和唱词上台演唱,因此唱腔设计的基础必然贴近词调,在唱戏时又随时修改,脍炙人口的唱段就是这样经过演员们反复琢磨而积累相传的,是从感知听戏的民众情绪中来的。这是戏剧语汇的“民间”特点。五四时代周作人说:“‘民间’这意义本是指多数不文的民众;民歌中的情绪和事实,也便是这民众所感知的情绪和事实。”6我们可以比较,30年代唱片上的《庵堂相会·盘夫》(筱文滨、小筱月珍唱)、《阿必大弹棉花》(石筱英唱)、《五更罗梦》(沈筱英唱)的唱词,和后来50年代的“中国唱片”里的唱词,看到一个戏的不断成熟过程,也是唱词的民间性和文学性不断加深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