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清代满族的服饰元素有哪些 以及在当今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那位学者帮忙回答一下啊
题目太大,至少20万字。简单的说一下应用吧。旗袍、坎肩,“唐装”、马蹄袖、立领、马褂、靴子、窄袖口(老满洲人为了骑马射箭方便,小臂是窄袖子)、厚底松糕鞋(旗鞋)。暂时就能想这么多了。
⑵ 满族的衣服叫什么
满族服饰主要有四种形式:旗装、马褂、坎肩、套裤。
1、女子旗装
女子喜穿长及脚面的旗装,或外罩坎肩。服装多用各种色彩和图案的丝绸、花缎、罗纱或棉麻衣料制成。有的将旗袍面上绣成一组图案,更多在衣襟、袖口、领口、下摆处镶上多层精细的花边。盘头翅,梳两把头或旗髻。喜欢戴耳环、手镯、戒指、头簪、大绒花和鬓花等各种装饰品。
满族男女都喜爱在腰间或衣服的大襟上挂佩饰。男子有火镰、耳勺、牙签、眼镜盒、扇带。女子有香囊、荷包等。大多用绸缎缝制,花色品种繁多,制作精美。在旗袍领口、衣襟、袖边等处要镶嵌几道花条或彩牙儿,有的还要镶上18道衣边。
5、套裤
无裤腰的棉裤筒,以两条背带固定,多为老年妇女冷天的穿着。满族人穿长裤与其它民族不同的是必须扎系的腿带,以便出行。
⑶ 满族服饰与满族居住环境有什么关系
1. “白山黑水”的地貌形态带来了便于骑射的服饰特征
满族和它的先人长期在我国东北地区活动,这一地区主要有三种各异的地理环境类型:大兴安岭西部的草原地理环境;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区及北部松花江、黑龙江流域的山水交错地理环境;大兴安岭以东、长白山脉以西贯穿南北的平原地理环境。这种平原、山地、丘陵、河流兼有的地理地貌,使得满族同平原地区的以种植为主的农业民族、草原地区的以放牧为主的游牧民族及江海地区的以捕鱼为生的渔业民族大不相同,它是一个以狩猎为主,同时也从事农耕和畜牧业的山林民族。在山水之中,人们世世代代以狩猎采集花果为生,骑射自然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技能。长年累月的纵马扬鞭,驰骋在东北的崇山峻岭之中,所以服饰也明显带有适应在东北特殊环境中骑射生活的需要。乾隆在讲满族服饰时说:“我朝冠朝制度,法守攸关,尤与骑射旧俗为便”。一句话即道出了满族人在服饰上的突出特点。
在装束上,满族男女多穿“马蹄袖”的袍褂, 这就是常说的满族旗袍。其裁剪简单明快,圆领、捻襟(大襟)、左衽、束腰、四面开禊、窄袖(有的带箭袖)。左衽的样式,应该和狩猎这种独特的生产活动有关。骑马射箭时,左手执弓,右手搭箭,当发现准确的目标,以最快的速度发箭才能保证猎获的成功率。服装左衽可以避免对右手发箭的阻碍。窄窄的袖子,也便于射箭。由于袖子口附有马蹄状的护袖,又被称马蹄袖,它有在骑射时放下来保护手背手腕的功能。身着长袍即旗袍,长袍一般腰间有束带,既可以抵御寒风直接灌入又可以将干粮和其它的生活用品放入怀中,给出门行猎带来便利。袍子四面开叉到膝盖,这可以防止骑马时裹住双脚,同时便于上下,非常适合狩猎。在长袍外面一般套一个齐腰的短褂称为马褂,高领对襟,四面开禊,长到腰部,袖子部位比较短,里面长袍的袖子因此可以露出三、四寸,将袍袖卷于褂袖上面,就是所谓的大小袖。短衣短袖的形制使得活动更加便捷,适合骑射。满族男子下身也有的穿裤子,长腰宽裆,裤腰高并且宽,需要在腰间抿个大折系裤带上,裤脚也同样抿折扎脚带。冬季往往穿的是一种套裤,样式奇特,只有裤筒却没有裤裆,两个裤脚单独的分开,因为这样便于骑马,所以被一直沿袭下来。
满族的饰物也很多与狩猎生活有关。满族人出门,“腰带必系小刀、石子袋、火连袋、手帕等物”。这些东西都是出外打猎必需带的物品,每次男子出去狩猎,往往需要几日甚至几十日才能回来,当他们在远离住所的森林中猎到野味时,就用火镰点起熊熊的篝火,把野味放在火上进行烘烤,烤熟后大家用各自必带的小刀割肉食用。此外满族人还习惯携带烟袋,荷包等。荷包,最初是食袋,装入易带食物在打猎时充饥,在后来逐步演变成佩带的饰品,其内可以装烟草,香料等。
2. 寒冷的气候特征决定了服饰的御寒性
东北林区及沿江两岸处于高纬度地区,长期气候寒冷气温偏低,为了抵御严寒,度过漫长的冬季,服饰的防寒保暖性是必须的。
满族的对寒冷的防御措施从头部就开始了。满族人特别喜欢戴帽子,有暖帽、凉帽、便帽、坤秋帽等。《燕京岁时记·换季》云:“每至三月换戴凉帽,八月换戴暖帽。届时由礼部奏请,大约在二十日前后居多,换戴凉帽时妇女皆换玉簪。换戴暖帽时妇女皆换金簪。”[4]其中的暖帽,就是冬季满族人经常佩戴的帽子,圆圆的形状,帽檐向上翻起,帽顶特意用红缦作为装饰,帽子大多用皮料制作,也有用呢子、缎、布制成的,它的主要功用就是保护头部,抵御严寒。满族妇女在天气稍冷的时节,其额间常用遮眉勒,套在额头上掩盖到双耳,余下来的两带于髻下,一方面作为美的装饰,一方面还有御寒的功效。八旗贵族妇女用的遮眉勒,更为奢侈华丽,常常会在其上点缀珠宝,做成花卉或“吉祥如意”、“福”、“寿”等吉祥的文字。平民百姓妇女戴的,大多用黑绒制作而成,有的加缀一些珠翠或者绣一些花缎。满族妇女服饰的另一大亮点在她们的围巾,围巾即系在脖颈上的丝带,宽约2寸长约3尺,从脖子后面向前围绕,右面的一端搭在前胸,左面的一端掩到衣服捻襟的里面。这不仅美观大方还可以有保暖之效。
满族服饰的材质样式,也与寒冷的气候有着不可忽视的关系。猎获的兽皮一般是满族及其先世做衣服的原料,加工成保暖防水的服饰。《大金国志》卷三十九记载:“化外不毛之地,非皮不可御寒,所以不论贫富皆服之。”《三朝北盟会编》卷三载:“女真地冬极寒,多衣皮,虽得一鼠,亦褫皮藏之,皆以厚皮为衣,非入室不撤。”《建州闻见录》载建州女真“冬寒皆服毛裘”帽子也“以皮为之”。如1618年10月东方虎尔哈部有百户来降,赐给为首的纳喀达八大人,“豹皮银边、挂蟒面的皮袄,长的皮端罩,貂皮暖帽等”。
靰鞡这个具有满族特色的鞋也是防寒的佳品。在东北寒冷的冬季,满族人及其先世多在冰天雪地里狩猎,刚开始用打来的猎物皮裹足来保护双脚,后来逐渐演变成了鞋,即靰鞡。“护腊(靰鞡),革履也。絮毛子草于中,可御寒。”靰鞡以猪、牛的毛皮为原料,鞋底与鞋面同用一整块皮,“屈曲成之,不加缘饰,覆及足背”,穿着时鞋中在放入靰鞡草(又名乌拉草),这种草细如线柔如棉,把它垫在鞋里,可以防潮保暖不至于冻坏双脚。所以“乌拉草”也被称为东北三宝之一。
3. 经济作物的种植影响了服饰面料
元朝以前中国的主要以丝、麻、葛类来作为服饰的面料,元明以后棉花得以大量种植和使用,明代时棉花已经在北方黄河流域大片的种植,成为我国主要的经济作物之一。乾隆时李拔的《种棉说》道:“予尝北至幽燕,南抵楚粤,东游江淮,西极秦陇,足迹所经,无不衣棉之人,无不宜棉之土。八口之家,种棉一畦,岁获百斤,无忧号寒。市肆所鬻,每斤不愈百钱,得之甚易。妇子熙熙,如登春台,有油然也”。棉花的种植使得棉布市场很为繁荣,普通百姓生活拮据,没有过多的银两买丝绸纱绢,而棉布价格便宜,实用耐穿,成为清朝普通满族人制衣的主材料。
蚕桑生产在清代也有了较大发展,一些地区的农民以种桑养蚕作为主要的生产活动。光绪《海盐县志》卷八记载:“(海盐)墙隙田傍悉树桑。桑叶千斤,谓之本分。蚕多叶少,谓之空头,俟蚕长,必买叶饲之,轻斤飞棹,四出远买。虽百里外,一昼夜必达,迟则叶蒸而烂,不堪喂蚕矣。”至于种桑的地方,“公桑地得叶盛者亩蚕十余筐,次四五筐,最下亦两三筐。米贱丝贵时,则蚕一筐可当一亩之息。夫妇并作,桑尽入亩,给公赡私外,岁余半资。且葚可为酒,条可以薪,蚕粪水可豕而肥,田旁收菜茄瓜之利,是桑入亩当农田百亩之入”。种桑养蚕得到了丰厚的利润,大大刺激了农民的积极性。满族统治的清朝时期,丝织业得到空前发展。据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两广总督李侍尧的报告,“外洋各国夷船到粤贩运出口货物均已丝货为重,每年贩卖湖丝并绸缎等货至二十万余斤至三十二三万斤不等……其货均系江浙等省商民贩运来粤,卖与各行商,转售外夷。”从外商贩卖丝织品的数目可看出当时丝绸产量之多。那时满族达官贵人以穿绫罗绸缎来显示自身的地位。清皇朝每年会耗用大量绫罗绸缎,据档案记载, 康熙元年,杭州织造局造办过上用袍缎、宫绸、绫、罗、纱等共1840匹, 还造办官用妆花缎、片金、抹绒、花宫绸、闪缎等2290布匹,两项合计4130匹。[14]雍正《大清会典》载“在京, 有内织染局在外, 江宁、苏州、杭州有织造局。岁织内用缎匹, 并祭祀制帛、诰敕等件, 各有定式”。
⑷ 满族文明礼仪常识有哪些
满族有尊上、敬老、好客、守信的美德。在待人接物方面,满族也有严格的礼节要求。满族是个好客的民族,真是“有客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如有客人来家,全家人都要穿戴整齐,到门外去迎接。即便是现在有的满族也不习惯穿着睡衣或衣服不整地接待客人,因为这被视为对客人的怠慢或不礼貌。满族自古有内眷不避外客的习俗,特别是初次登门的客人,主人还要主动向客人介绍内眷,以示敬意。留客人在家吃饭时,也是很讲规矩的,“酒要斟满、茶斟半碗”,因为有“酒满敬人、茶满欺人”之说,而且客人不放筷子,主人不能先放下筷子。主客之间边吃边说,小辈绝对不许插嘴,但格格(未出嫁的姑娘)例外。外出做客时,长辈与小辈不能同席,父子不同桌。小辈一般都另开一桌。
满族还有一些禁忌,至今仍保留着。如满族至今有放犬的习俗,家家养狗,但不杀狗,不吃狗肉,不戴狗皮帽子,不铺狗皮褥子,不用狗皮制品。满族也不准打射乌雅、喜鹊,也曾有“神鹊救主”的传说。在满族老百姓家里的院子中,都喜欢种柳树,而且不许在柳树下栓马、喂家禽等。
汉语已成为满族人民的重要交际工具,所以当亲朋好友见面时,问候的话语也早已使用了汉语,如“您好”“您吉祥”“给您老人家请安了”……在书信来往中,结尾时喜欢用“祝您阖家吉祥如意”“顺致大安”等。
满族节庆活动“颁金节”是满族主要传统节日,节期在农历十月十三日,是满族的命名纪念活动日。相传是在皇太极时,将原名女真人改称为满洲族的纪念日子。传统节日主要有春节、元宵节、二月二、端午节和中秋节。节日期间一般都要举行“珍珠球”、跳马、跳骆驼和滑冰等传统体育活动。
颁金节“颁金”是满语,意为满族命名之日。明崇祯八年(1635年10月13日),后金汗王努尔哈赤的儿子爱新觉罗?皇太极废除女真(又译为诸申)的旧称,将族名定为满洲。这标志着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的形成。皇太极正式宣布从此,满族人为纪念这一天,作为节日进行隆重庆祝。新疆满族在10月13日这天,纷纷聚集在一起,载歌载舞庆祝自己的节日,许多满族同胞穿起旗袍等民族服装,跳起民间传统舞蹈,唱起民间歌曲,开展各种庆祝活动。同时,还准备奶茶、萨其玛、打糕、金丝糕等食品,供大家品尝。1989年10月,在丹东“首届满族文化学术研讨会”上,正式把每年的12月3日定为“颁金节”。
清明节上坟祭祖时不像汉族纸钱后在坟顶上压钱,而是在坟上插“佛朵”。“佛朵”是满语,译为汉语为“柳”或“柳枝”。根据满族信仰,柳是人的始祖,人是柳的子孙,为表明后继有人,要在坟上插柳。
中秋节满族人家过中秋节也吃“团圆饭”。此外,月亮初升之际,还要供月。即在院内西侧向东摆一架木屏风,屏风上挂有鸡冠花、毛豆枝、鲜藕等,为供月兔之用。屏风前摆一张八仙桌,桌上供一大月饼。祭时,焚香磕头,妇女先拜,男人后拜。
满族婚俗满族是我国多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自己的婚俗。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满族在与汉族及其他民族的交融过程中,婚嫁习俗也在不断发生变化,逐渐形成了一套繁琐细密的满族婚娶礼仪,这就是通媒、小定、拜女家、下茶、开剪、摘他哈、迎娶、坐帐、合卺、分大小、回门、住对月等程序。
通媒。在清朝末期,满族男孩在十岁以上就可以论定婚事,举行婚礼。缔结婚约的具体过程,仍多是男方主动选择女方。有子之家在父母为子择定配偶目标后,即拜托媒婆与女家说合,女方家同意,由媒婆向男家报音信,之后互换门户帖。帖,即是一张红纸,写上当婚者所属某旗及曾祖、祖、父三代的功名、职业、住址,以及当婚者的功名、职业、年龄、属相、生辰。通过媒人双方互换,看是否犯相。
小定。通媒后,男方母亲去相看姑娘,以定取舍。相看之后,男方若同意,即择日过定礼。将首饰等由男方母亲给姑娘戴上。此即满族先民时的“男以羽毛插女头”表示相爱古风演变而来。
拜女家,也称大定。择吉日,男家聚宗族亲友同新婿往女家问名,女家亦聚亲友等迎。男方入趋右位,年长者致词,表达欲聘之意。女家致谦词以谢。新婿入拜女家神位,再拜女家诸亲。最后,女家进茶,主宾易位,男家入趋左位坐,设酒宴祝贺。
下茶之礼,是在议定聘礼后,择日男去女家行聘。聘礼的种类、多少依地位、贫富而异。一般有鞍马、猪羊、钱财、首饰等。聘礼放在铺红毡的高桌上,抬送女家,陈列于西炕祖先案前,两亲翁并跪,斟酒互递祭祖,俗曰“换盅”。
开剪也叫“纳彩”是指男家于迎娶前一个月,将结婚日子提前通知女家,谓“送日子”。男家将给女方的彩布、衣物送往女家,谓“送嫁妆”。并请一儿女双全的有福之妇女,为姑娘裁衣,谓之“开剪”。
摘他哈是满族婚俗中的特殊仪式。女方在婚前一个月内,须择吉日举行“摘他哈”仪式。在“摘他哈”时,要先清扫室内外卫生,将祖宗板上的妈妈口袋中的索线取出,一头栓在祖宗板斜架上,一端扯在屋外祭祀用的柳树枝上。萨满主持仪式,出嫁姑娘和全家人向祖先叩头,主祭人摘下姑娘出生时栓在索绳上的他哈补丁,扔在河里或街头,以示长命。
迎娶是满族婚俗中最重要的环节。满族传统婚礼一般是“三日婚”,头一天叫“响棚”。这一天男家为参加婚礼的亲友备宴,要在自家院内用席或布搭棚。棚柱上多挂贴喜字、对联男女老少齐帮忙。因这一天不仅要动鼓乐,还要搭灶、劈柴,所以叫“响棚”。第二天叫“演轿”,这一天要杀猪、跑油、摆桌。满族的习俗是新郎骑马,新娘坐矫。新郎和娶亲人在这一天要跟随鼓乐沿街演走。第三天才是拜堂成亲,这一天要举行一系列礼仪活动:打下处、插车、憋性、挂铜镜、迈火盆、射三箭、跨马鞍、挑盖头、拜北斗、怀抱宝瓶柴火、坐帐、入洞房等。
打下处。女方家在正日子前一天,新娘向自家祖先神行礼辞别,并叩拜“佛多妈妈”求她降福。然后由送亲妇女陪同,亲哥哥护送,乘坐彩车,将姑娘送至事先选好的某亲友家住宿。曰“打下处”。俗定母亲不能送亲。下处一般选择离男方家较近地方,又以看不见男家房屋为标准。
插车。新娘及送亲队伍正日子早晨从“下处”出发,临行前要留一些钱给房主人,表示感谢借宿之意,俗称“压炕钱”。当送亲队伍和迎亲队伍在途中相遇时,车、轿相错停下,由新娘哥哥将新娘从自家的车上抱到新郎迎亲的花轿上。此后迎送亲队伍汇合向男方家行进。这种习俗叫“插车”。
憋性也叫“劝性”。这是指迎送亲队伍来到男方家的大门前,暂不让新娘下喜轿,意思是扳一扳新娘当姑娘时的脾气,使婚后的生活更美满。当然憋性的时间也不能太长了。
迈火盆是指新娘下轿前换上带来的“踩堂鞋”,蹬着小红板凳走下喜轿。顺着铺好的红毡走进院内。新娘要跨过路上的一个火盆,意思是婚后的日子红红火火。
新郎在新娘下喜轿时,要象征性的向新娘虚射三箭,以驱逐跟新娘而来的邪气。也有说是来自旧时“抢婚”习俗。
接下来的仪式是“坐帐”也称“坐福”。按照一些满族老人的说法,早年满族男子随八旗军外出作战,举行婚礼时,多把新娘送到军营里去成亲,因此传下这个习俗。所谓“帐”是在正房窗前临时搭的,富裕人家用毡布,一般人家用席子。旧时坐帐时间较长,有的要一天,现在只是一二个小时。在坐帐结束前,由女性长辈给新娘开脸、梳头。所谓“开脸”,就是用细线将新娘脸上汗毛绞掉,标志她已经成为已婚妇女。“梳头”则是将新娘的姑娘发式改梳成满族已婚妇女的“两把头”或“大拉翅”。
然后是“拜北斗”,这时已是时近中午。庭院里放着天地桌,桌上供着神位及供品。新郎、新娘拜天地,满族叫“拜北斗”。满族老人常讲,我们是从长白山来的,冲北斗拜就是拜长白山,就是拜祖先。一对新人跪坐矮桌左右,由取送亲妇女为之振酒,两人换饮交杯酒三次。萨满对新人用满文念祝词,称为“阿查布密”歌,歌分三节。每念完一节,用刀切下一块肉扔相空中,斟一杯白酒洒在地上,人们笑逐言开,共同祝福新人,“合卺礼”成。
有的地方直到这时才给新娘揭盖头,新郎要用秤杆将新娘蒙的盖头挑下来,再放到屋檐高处。这里还是借用谐音,意思是“称心如意”、“步步高升”。新娘入洞房前,由两女孩用铜镜对新娘照一下,然后将两面铜镜挂在新娘肩上以辟邪。
新郎、新娘入门时,还要接过柴火和宝瓶,取其“怀抱财宝”之意。跨马鞍也是满族婚礼中流行较广的习俗。即新娘进洞房时,要从设在屋门坎上的马鞍上跨过去。这也是借助谐音,取“平鞍进门”之意。“全合人”相引登床,向吉方安坐,褥下放一把斧子,曰“坐福(斧)”。女家备糖馅水饺,使新郎、新娘同食,曰“子孙饽饽”,还要问题:生不生?。食毕,新娘盛装出来拜祖先、公婆、及男方尊长,曰“分大小”。
此后婚宴开始。一般富裕人家要办非常有满族特色的“三套碗席”,新郎要“拜席”,答谢亲友。新婚晚上,年轻人自然要闹洞房。新郎、新娘都坐在炕沿上,宾相把果盘所盛枣、花生、栗子撒向帐中,并念叨一些祝福语:
一撒荣华并富贵,二撒金玉满池塘,三撒三元及第早,四撒龙风配成祥,五撒五子拜宰相,六撒六合同春长,七撒夫妻同携志,八撒八马转回乡,九撒九九多长寿,十撒十金大吉祥。
婚后三天、七天和一个月,新郎要陪新娘回娘家串门,曰“回门”。走之前,婆婆要给准备“四色礼”拿着。一个月后,新媳妇要回娘家住一个月,叫做“住对月”,就是在婆家、娘家各住一个月。
满族的礼仪满族的人际礼仪习俗,既有尊老、敬上、好客等美好的礼节,也有受汉族影响,吸收一些儒教的“三纲五常”封建道德,当然还保存着某些氏族部落制度的残留。
(一)“尊老敬上”是满族人礼仪的中心内容。
入关后康熙、乾隆皇帝数次举行“千叟宴”,身体力行提倡尊老敬上。因此,满族人无论是官宦士绅,还是平民百姓,都把尊老敬上视为美德,成为家规族法的重要内容。
平日,同居的晚辈人每天早、晚都要给老人请安。长辈的教诲要洗耳恭听,不能顶撞。与长辈同行,要随从其后。进出门时,要先行几步为长辈开门,并请长辈先行。在屋中,要长辈先坐。长辈说话,非得允许,不得插言。长辈外出远行,要送出大门外,归来要迎至大门。年轻人外出归来,要先向父母请安,然后再回到自己房里。
路途相遇,小辈须垂立路旁,让长辈先走。吃饭时,要长辈先坐、先吃,自己才能坐,才能动筷子。食毕,长者先放下筷子,晚辈才能够离席。过去满族是“父子不同席”,现已改变。
媳妇对公、婆礼节最多,也最恭谨。如每天要早起做饭,还要装烟、打洗漱用水、问安等。一日三餐要站立侍奉,不能与公婆同席。而未出嫁的姑娘则有特殊地位,“可就食于翁姑之侧”。
(二)满族人非常“重客守信”。
满族人好宾客,信朋友,重感情。入关后的满族仍沿此习。家里来了宾客,必设炕桌,置酒款待。宴客的菜肴均是双数,饮酒必以大盅,尽欢而止。满族人守信用,答应朋友的事情,一定会千方百计去做。
山区里的满族人家,难得有客人来到,更为好客。主人外出或下地干活,房门也不锁,路人或来客可随意入门、喝水、吃饭,只是临走时将门前箱内木棍指向自己去的方向即可,这个放木棍的小箱叫“客铭箱”。
(三)满族人主要的和最常见的礼仪分别有:
见面礼见面礼主要有叩头礼、顶头礼、抱见礼、执手礼、鞠躬礼、擦肩大礼等;叩头礼是小辈见长辈,过去平民见王公贵族,奴仆见主人时所行的见面大礼。叩头礼有四种。一种是“一跪三叩”,一般对父母、主人或尊长;另一种是“二跪六叩”,一般也对父母、爷爷、奶奶和尊长;再一种是“三跪九叩”,主要在祭神、祭祖、见皇帝时用;还有一种是“一跪四叩”,一般是在过年小孩见尊长时用。
顶头礼是久别重逢的老夫妻相见时的礼节。女方把头顶到男方的胸脯上,男方用左手扶着老伴,右手抚摸老伴的后脑勺。
抱见礼,这是长时间没见面的至亲好友之间相见时的大礼。若是平辈之间,不论男女,双方抱肩贴面;若长辈和晚辈之间见面,晚辈用双手抱住长辈的腰,长辈俯身同晚辈贴一下脸,然后直身用手抚摸晚辈的后背。这也叫“抱腰接面大礼”。
执手礼应用较广,长幼之间、平辈之间、朋友之间、亲属之间均可使用。古称满人“无作揖打恭之礼,想见帏执手”。见面的双方各自伸出右手相执,虚拢但不握紧,如同现在的握手。
鞠躬礼,这是平日亲朋之间相见的礼节。若是长幼之间,小辈要给长辈行鞠躬礼,或是平辈之间,对行此礼。
擦肩大礼,这是主人和客人之间常用的礼节。满族人家经常无偿地招待过往客人,客人临走时,客人与男主人用一肩头互相摩擦几下即可。这就表示了客人对主人的感激之情。多日不见的朋友相见,也有行此礼。
请安礼请安礼主要有;打千儿礼、跪安礼、蹲安礼、抚鬓礼等。
打千儿礼是男子常用的请安大礼。也叫“单腿跪”、“扛肩膀头”。施礼时,凡穿箭服或袍褂的,要先弹放下袖头,然后左脚前移半步呈前屈状,右腿后退半步呈半蹲状,左手扶在左膝上,右手下垂,头颈与上身略向前倾,口称“请阿玛安”“请额娘安”等。礼毕恢复直立。
跪安礼也叫“跪拜礼”,这是男子的请安礼。跪拜者垂手低头来到受礼者面前,双手扶住双膝,双膝跪地后口称“给某某请安”,随着话音落地站起,走到侧面站立。
蹲安礼也叫半蹲礼,这是女子对长辈请安礼。行礼者站在受礼者面前,双脚平行,双手扶膝,随即一弓腰,膝盖略弯曲如半蹲状,嘴里念叨“请某某大安”。
抚鬓礼是平辈女子之间,日常相见时互相请安的礼节。相见的女子以右手抚摸三下额角,同时向对方点几下头,眼睛看着对方,以示问候。受礼者同样以抚鬓礼回拜。
告别礼是社交礼仪中的重要内容,主要有打横、相抱、亲面、执手、鞠躬等礼节。
打横又叫退步打横,是客人走时向主人行的告辞礼。一般客人走时,主人要送至院门外,客人与主人告辞时,回身退后一步,双手贴身横走一、二步,然后向主人点头,表示与主人告辞,主人抱双手点头表示告辞。
告别礼中的相抱、亲面、执手、鞠躬等礼节与见面礼节相仿。
⑸ 中国古代服装的清装
清朝是以满族统治者为主的政权机构,满族旗人的风俗习惯影响着中原地区。几千年来世代相传的传统服饰制度,由于满族贵族的“剃发易服”、“十从十不从”、““剃头令””等强制手段,造成了汉服传统的衣冠的消亡。这种强制式的变革,是汉服传统服制的唯一一次变更式的发展,是历史上唯一一次明显的突变。
从中国古代服装发展的历史来看,清代服装制度发生了重大的改变。几千年来世代相传的传统服装制度,由于八旗兵的进关,而遭到破坏,取而代之的 是突变的满族服装
满族的旗装,外轮廓呈长方形,马鞍形领掩颊护面,衣服上下不取腰身,衫不露外,偏襟右衽以盘纽为饰,假袖二至三幅,马蹄袖盖手,镶滚工艺装饰,衣外加衣,增加坎肩或马褂。时至今日,它对现代服装也有一定的影响。特别是随时代发展,经过加工曲线突出体态优美的旗袍,挽回了满服缺少美感的一面。
旗袍或短装有琵琶襟、大襟和对襟等几种不同形式。与其相配的裙或裤,以满地印花、绣花和裥等工艺手段作装饰。襟边、领边和袖边均以镶、滚、绣等为饰。清初满族妇女与男人的装扮相差不多,不同之处只是穿耳梳髻,未嫁女垂辫。满族妇女不缠足、不穿裙,衣外坎肩与衫齐平,长衫之内有小衣,相当于汉族妇女的肚兜,衣外之衣又称乌龙。
明、清两代汉族女装变化同样极大,清代早期开始逐渐强迫变汉服为汉式旗装。清中期以后女装层层镶边,称为“滚镶”。清代满族妇女着满式旗装,她们不缠足,不束裙,皆穿旗袍,有时外加坎肩。乾隆以后,满族女装中出现高底的“花盆底”鞋。咸丰以后,又出现高大的“两把头”、“大拉翅”等发型,成为满族女装之突出的特征。
旗袍马褂
马褂、旗袍是清代满族男女的典型服饰。马褂是一种穿于袍服外的短衣,衣长至脐,袖仅遮肘,主要是为了便于骑马,故称为“马褂”。它区别于汉族在宋明时期的马褂,满清的马褂不修边幅。满人初进关时,通过大屠杀而迫使汉族穿上它们的马褂。康熙雍正年间,由于奴化政策,才开始在社会上流行,并发展成单、夹、纱、皮、棉等服装,成为男式便衣,士庶都可穿着。
马褂的样式有琵琶襟、大襟、对襟三种。琵琶襟马褂,因其右襟短缺,又叫缺襟马褂,穿上它可以行动自如,常用作出行装。大襟马褂,则将衣襟开在右边,四周用异色作为缘边,一般作常服使用。对襟马褂,其服色在各个时期有多种变化:初沿天青色,至乾隆中期,又尚玫瑰紫,后又推崇深绛色(人称“福色”),到了嘉庆年间,则流行泥金及浅灰色。大袖对襟马褂可代替外褂而作为礼服使用,颜色多用天青色,大小官员在谒客时常穿此服,因其身长袖窄,也称作“长袖马褂”。
马褂中有一种颜色不能随便使用,那就是黄色。黄马褂,是皇帝特赐的服装。穿着这种赐服的人,主要有三类:一是随皇帝“巡幸”的侍卫,称为“职任褂子”;二是行围校射时,中靶或获猎多者,称为“行围褂子”;三是在治事或战事中建有功勋者,称为“武功褂子”,这些人还要被载入史册。只有这种御赐的马褂才可以随时穿着。旗袍是中国清朝的妇女服装,由满族妇女的长袍演变而来。由于满族称为“旗人”,故将其称之为“旗袍”。清初,满族妇女以长袍为主,而汉人妇女仍以上衣下裳为时尚;清中期,满汉各有仿效;到了清代后期,满族效仿汉族的风气日盛。经汉人由满族旗装改进之后的旗袍逐渐在广大妇女中流行起来。这种旗袍是汉族妇女在满族旗袍的基础上,吸收西洋服装样式后,通过不断改进,才进入千家万户的。旗袍的样式很多,开襟有如意襟、琵琶襟、斜襟、双襟;领有高领、低领、无领;袖口有长袖、短袖、无袖;开衩有高开衩、低开衩;还有长旗袍、短旗袍、夹旗袍、单旗袍等。改良后的旗袍在20世纪30年代,几乎成为中国妇女的标准服装。
⑹ 满族的服装是什么
满族服饰是指男子穿的带马蹄袖的袍褂,腰束衣带,或穿长袍外罩对襟马褂,女子穿的长及脚面的旗装,或外罩坎肩等。
历史上满族男子多穿带马蹄袖的袍褂,腰束衣带,或穿长袍外罩对襟马褂,夏季头戴凉帽,冬季戴皮制马虎帽。衣服喜用青、蓝、棕等色的棉、丝、绸、缎等各种质地的衣料制作,裤腿扎青色腿带,脚穿棉布靴或皮靴,冬季穿皮制乌拉。
女子喜穿长及脚面的旗装,或外罩坎肩。服装多用各种色彩和图案的丝绸、花缎、罗纱或棉麻衣料制成。有的将旗袍面上绣成一组图案,更多在衣襟、袖口、领口、下摆处镶上多层精细的花边。
代表服饰:旗袍
满族的服饰在一个世纪以前,实际上是清代的"国服"。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旗袍。
其式样特点是:无领(后习惯加一假领,亦出现圆领),捻襟(大襟),左衽,四面开禊,束腰,有扣绊,窄袖(或带箭袖)。这种衣着适应骑射民族的生活习俗。箭袖满语称"哇哈",形似马蹄,又称"马蹄袖",平日挽起,放下可御寒,后来演变为清朝官员遏见皇上或上司的一种礼节--放哇哈。
长袍外腰的布带子可挂装物品的小袋子,烟荷包。满族妇女穿着的旗袍领口、袖头、衣襟都绣有不同颜色的花边。还有将花绣在袖里,挽出来的"大挽袖"女式旗袍,美观考究。
随着时代的发展,男旗袍已渐弃不用,女旗袍也不断演变,由宽腰直筒式演变为紧身合体的曲线型式样,使旗袍成为中国传统女装的代表。
以上内容参考:凤凰网-黑龙江少数民族特色民俗 满族民族服饰特点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满族服饰
⑺ 满族人现在还是清朝时的服饰吗
是的,满族人现在还是清朝时的服饰.(不过,不是戏里的清朝官服.呵呵)
只是大部分满族人为了工作和生活方便,日常穿着还是以现代服饰为主.
因为这样经济,也不用费力去找会裁剪和缝制满族服饰的裁缝了。
⑻ 古代人穿的睡衣叫什么谢谢!
应该是 亵 衣.没有单独睡衣称呼。 古代女子睡觉常穿亵 衣.后代亵就变成贬义词了。如猥 亵(淫 乱;下流行为);
解释
内衣,贴身之衣。《礼记·檀弓下》:“ 季康子 之母死,陈亵 衣。 敬姜 曰:‘妇人不饰,不敢见舅姑。将有四方之宾来,亵 衣何为陈於斯?’命彻之。” 汉 司马相如 《美人赋》:“女乃弛其上服,表其亵 衣,皓体呈露,弱骨丰肌。”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内阁三·籍没二相之害》:“其妇女自 赵太夫人 而下,始出宅门时,监搜者至揣及亵 衣脐腹以下。” 茅盾 《子夜》三:“她的紧裹着臀部的淡红印度绸的亵 衣,全都露出来了。”
男人穿的就叫睡袍(我猜的,呵呵)
也只有贵族和有钱人才有可能接触所谓的“睡衣”,物质贫乏的普通人哪会分得那么清楚,吃都吃不饱,再说裸睡多舒服,又符合养生之道。这说的还是封建社会,至于再往前......咱就别为难古人了。
⑼ 满族民族的服饰特点
满族服饰充满着浓郁的民族特点和民族性格的神韵,这是满族在其民族形成过程中一种长期生活积淀的结果。首先,它有着鲜明的历史特点,即历史给它留下的深深痕迹。满族承袭女真族的旧俗,其中也包括发式、服饰。女真族的男子是剃发编辫,满族男子亦是辫发垂肩。在《大金国志》中记载,女真人是“善骑射,喜耕种,好渔猎”的民族,每见巧兽之踪能不动声色地置之于死地,食其肉、衣其皮。满族则步其后尘,颇爱穿皮,只是按满俗,禁用狗皮而已。
其次,满族服饰的地方性特点也十分突出。由于地处寒冷,满族人不分男女老少都有戴帽子的习惯,这同汉族男子的“二十始冠”及束发绾髻,扎系布帻有着天壤之别。满族人的帽子“寒暖异制”,即冬天戴皮帽,春、秋戴暖帽,夏戴草编凉帽,并在帽子顶点缀着“红缨”,即醒目又艳丽。至于足下就更具有地方特色了,冬季普遍穿用的靰鞡鞋所用的靰鞡草,只有东北才有,当初在赫图阿拉(今辽宁省新宾县永陵镇)时期,努尔哈赤就是“足蹬鹿皮靰鞡”。
在满族服饰中,最突出的就是人人耳熟能详的旗袍。旗袍是满族人的服装,因满族人有“旗人”之称,所以他们穿着的袍服,被称为“旗袍”。而旗人,则是清代对被编人八旗的人的统称。清代八旗的成分以满族为主体,融合了汉族、蒙古族等其他民族在内。八旗中除清朝皇族爱新觉罗的宗室以外,还包括八旗满洲、八旗蒙古和八旗汉军。八旗汉军和八旗蒙古分别由归属的汉人和蒙古族人构成。清初八旗汉军有二十六万之众,是八旗满族人、八旗蒙古族人数之和的三倍。因此旗人不仅是满族人,还应当是汉族人和蒙古族等一些少数民族共同的组合体。
⑽ 满人刚入关时清朝人的服饰和晚清服饰有什么差异
官袍中,龙袍最为尊贵,只有皇帝才能穿十二章龙袍。蟒袍,又称花衣,为王公贵族所用。皇子蟒袍金黄色,领袖石青色织锦缎镶边,绣九条蟒。亲王、亲王世子、郡王与皇子同制,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通饰四爪蟒九条,不得用金黄色,余色随选。常服袍和行袍多为官员贵族平常所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