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旗袍的材质:制作旗袍的有布料,丝绸、锦缎等,目前又有真丝双绉、绢纺、电力纺、杭罗等真丝织品。棉布料不适合做旗袍。
近代旗袍进入了立体造型时代,衣片上出现了省道,腰部更为合体并配上了西式的装袖、旗袍的衣长、袖长大大缩短、腰身也越为合体。 现代旗袍是是式样简洁合体的线条结构代替精细的手工制作。
旗袍的样式很多,开襟有如意襟、琵琶襟、斜襟、双襟;领有高领、低领、无领;袖口有长袖、短袖、无袖;开衩有高开衩、低开衩;还有长旗袍、短旗袍、夹旗袍、单旗袍等。旗袍款式的变化主要是袖式、襟形的变化。
(1)在家开旗袍博览会扩展阅读:
现代旗袍的外观特征一般要求全部或部分具有以下特征:右衽大襟的开襟或半开襟形式,立领盘纽,摆侧开衩,单片衣料,收腰,无袖或短袖等。
开衩只是旗袍的很多特征之一,不是唯一的,也不是必要的。旗袍的京派与海派代表着艺术、文化上的两种风格。海派风格以吸收西艺为特点,标新且灵活多样,商业气息浓厚;京派风格则带有官派作风,显得矜持凝练。
经过20世纪上半叶的演变,旗袍的各种基本特征和组成元素慢慢稳定下来。旗袍成为一种经典女装。经典相对稳定,而时装千变万化。但时装设计师常从经典的宝库中寻找灵感,旗袍也是设计师灵感的来源之一。
旗袍是近代兴起的中国妇女的传统时装,而并非正式的传统民族服装。它既有沧桑变幻的往昔,更拥有焕然一新的现在。旗袍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加之可欣赏度比较高,因而富有一定收藏价值。
现代穿旗袍的女性虽然较少,但现代旗袍中不少地方仍保持了传统韵味,同时又能体现时尚之美,所以也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
Ⅱ 爱穿旗袍的女人们......
冬日藜芦
“老妈, 再让杨师傅给我做几身旗袍呗”。
记得在国外生活的那些年里,每次回国探亲, 临走时我都会要求老妈带我去县城里的老裁缝家一趟。
国外家的衣柜里也曾是挂满了各式旗袍。
当时在伊顿公学那个名人云集的地方,很多年我都是唯一的一个中国女人面孔,参加 大小聚会时我的行头只有一种:旗袍!
我对旗袍,真的是情有独钟!
尽管我从来都没有“好女不过百”过,但年轻时也还算得上是身材匀称。
每次Party 前略施粉黛,在朋友眼里也算得上是端庄大方,没有太丢咱中国女性的脸面。
旗袍,作为中国和世界华人女性的传统服装,被誉为中国国粹和女性国服。
民国20年代之后曾一度成为最普遍的女子服装,我很喜欢看民国初期的电视剧估计也是和屏幕上那各色美艳的旗袍服饰有关。
可惜的是, 50年代后,旗袍在大陆渐渐被冷落。
文革中又将其视为“封建糟粕”、“资产阶级情调”, 所以那么美的服饰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也就很少见到了。
80年代之后随着传统文化在内地被重新重视,旗袍又重出江湖。
从1990年北京亚运会起,历次大陆举行的奥运会、亚运会以及国际会议、博览会多选择旗袍作为礼仪服装。
从此旗袍服饰作为一种文化又被复兴了!
当代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各种快餐文化盛行。
但无论fashion 怎样变化, 总有一些女性还是对旗袍青睐有加。
这些女性在人们心中有什么特点呢?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
君子眼里的旗袍女子是这样的:
穿旗袍的女子身材好
旗袍能体现女性身材曲线美,喜欢穿旗袍的女人通常也会注意保持自己的身材。
穿 旗袍的女子气质好
喜欢穿旗袍的女人不能说是最漂亮的,但旗袍会赋予她们一种端庄淑女的气质。
穿 旗袍的女子性格好
旗袍自江南而来,喜欢穿旗袍的女人常常也带着一种水乡的气息,温柔美丽,让人过目难忘!
穿 旗袍的女子好沟通
喜欢穿旗袍的女子是通情达理,明辨是否,有着很好的涵养,是不会轻易动粗的。
穿 旗袍的女子不惧老
喜欢穿旗袍的女子是不惧衰老的,她们不会随着时光的流逝而逐渐憔悴。旗袍女子就是一壶陈酿,随着岁月的增长而越来越香醇。
穿 旗袍的女子有女人味
旗袍的风情是众所周知的,优雅的小立领,精致的盘扣,独特的开叉设计,一举手一投足间透着妩媚动人的风情。
穿旗袍的女子有才华懂生活
喜欢穿旗袍的女子的内心世界是丰富的,她们一般都比较热爱古典文化,读诗书能满口生香,品茶能修身养性。
穿旗袍的女子独立自信
一个女人的美和气质来源于她的独立和自信。旗袍本身就是民国时期敢于斗争,追求进步,独立自信的产物。
吃 旗袍的女子最贤惠
喜欢穿旗袍的女子不仅仅有诗与远方的精致浪漫,同样也能柴米油盐的平淡生活。
.......
如果我有个女儿, 相信她绝对也是会成为一个穿旗袍的女子的,可惜了!
让我们中国女性自豪的是, 旗袍作为一种东方元素, 在国际时尚圈也越来约受欢迎了。
But, 我还是觉得, 穿旗袍的中国女子的那种风情万种是人高马大的西方女子效仿不了的。
柳风中摆,新荷雨中摇。
亭亭长玉颈,款款小蛮腰。
乍现玲珑态,凭添妩媚娇。
从来民国范,大美数旗袍。
芊芊淑女,婀娜旗袍着身,
曼妙多姿,笑颜如花绽,
玉音婉转流,皎皎兮似轻云之蔽月,
飘飘兮若回风之流雪。
穿旗袍的女人们就是那一道道的风景……
11/6/2020
冬日藜芦
Ⅲ 旗袍一般使用什么布料
做旗袍的材质:制作旗袍的有布料,丝绸、锦缎等,目前又有真丝双绉、绢纺、电力纺、杭罗等真丝织品。
棉布料不适合做旗袍。
(3)在家开旗袍博览会扩展阅读 :
旗袍样式繁多。
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具有适应现代生活的机能性。
既有西方流行的影子而不同于中国传统袍服,又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和时代象征的新时尚流行和服装审美的特点,可为中西服饰交融的设计典范。
旗袍,中国女性的传统服装,被誉为中国国粹和女性国服。虽然其定义和产生的时间至今还存有诸多争议,但它仍然是中国悠久的服饰文化中最绚烂的现象和形式之一。
旗袍形成于上个世纪20年代,有部分学者认为其源头可以追溯到先秦两汉时代的深衣,是民国20年代之后最普遍的女子服装,由中华民国政府于1929年确定为国家礼服之一。
Ⅳ 旗袍开衩在左和在右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
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中国妇女开始领悟到“曲线美”,对旗袍不断改进,推陈出新,力求把自己优美的身材曲线表现出来。
但这并非一帆风顺,于是中西文化冲突的“拉锯战”,便被缝在旗袍上……
从满族妇女的服装到流行长久的各款旗袍,首届中国民族服装服饰博览会上展出的旗袍系列,使人们可以从中看到记录其上的近代中西文化交流思想史。
旗袍原是满族妇女服装,本世纪二十年代初,汉族妇女开始穿着。一千多年来,在浓厚的封建礼教氛围中,中国女装的裁制一直采用直线,胸、肩、腰、臀完全平直,女性身体的曲线毫不外露。旗袍也保持着这种特色。
旗袍表现曲线美
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中国妇女开始领悟到“曲线美”,对旗袍不断改进,推陈出新,力求把自己优美的身材曲线表现出来。但这并非一帆风顺,于是中西文化冲突的“拉锯战”,便被缝在旗袍上。
二十世纪初期,盛行“旗袍马甲”。也就是内穿喇叭型宽大袖子的短袄,外套前后摆及地的无袖长马甲。一九二六年,短袄和长马甲合二为一,成为现代旗袍的最初款式。以后两年,旗袍在边、袖、襟、领等处作了一些改动,增加了装饰,出现繁复的变化。但仍保持旧式旗袍马甲的平直宽大风格,袭用传统的直线裁制方式,显露不出女性的窈窕身段。二十年代后期和三十年代,围绕思想潮流的此消彼长,旗袍在长短、宽窄、开衩高低以及袖长袖短、领高领低等方面展开“较量”。
开衩时高时低
1929年,受欧美短裙影响,原来长短适中的旗袍开始变短,下摆上缩至膝盖,袖口变短变小。后来又有校服式旗袍,下摆缩至膝盖以上1寸,袖子采用西式。
这一改变遭到舆论非议,1931年后旗袍又开始变长,下摆下垂。三十年代中期,旗袍长度发展到极点,袍底落地遮住双脚,称为“扫地旗袍”。原先能遮住手腕的旗袍袖子缩短至肘部。以后袖长越来越短,缩至肩下两寸,1936年后几乎无袖。
过去的旗袍是不开衩的,旗袍在缩短袖子时,也悄悄地在左边开了低衩。后来衩越开越高,渐渐高及膝部,高到大腿。由于有人反对,袍衩一度回到膝盖以下。但舆论压力一减小,袍衩又迅速升高,1933年后流行大开衩旗袍。
传统旗袍是上下一条直线,外加高高的硬领。三十年代初期,袍腰开始日积月累地收缩,到一九三四年后,女性身材的曲线终于全部显露出来。高耸及耳的领子也逐渐变矮,后来有的成了无领旗袍。
在传统与现代、维护传统的“善”与追求美的思想潮流碰撞中,旗袍越来越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脱离原来的样式,变得经济便利、美观适体。
文革也革旗袍的命
但是,从五十年代到改革开放前的一段时期,旗袍被说成“四旧”、“封、资、修”。国家主席刘少奇夫人王光美出国访问穿了一身旗袍,在“文革”中竟成了一大罪状。
中国的改革开放,促进了思想大解放,原来单调的黑、灰、蓝色被五彩缤纷取代。消失三十余年的旗袍又重新穿在爱美女士的身上。
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副研究员范文海说:“在中西文化交流中,旗袍成为一种中西合璧、具有海派风格的女性服装,成了中国妇女的国服。”
中国的民族服装服饰难以计数,仅在本届博览会展出的就有三千四百多套。尽管民族服装很美,但由于缝制复杂,穿着烦琐,很多人已不再穿着。但旗袍却在不断的推陈出新中日益受到青睐,成为中国一道流动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