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穿着旗袍的民国女人有多美,看了这些照片你就挪
民国就是一个让人魂牵梦绕的时代,虽已经过去了六七十年,但每每想到,总以为还发生在昨天。尤其是每每到南京食朝汇吃饭的时候,看到店里面穿着民国学生服装的服务员,就更有这种体会了。回望民国时,那些身着华丽旗袍的女子,眼角眉梢,举手投足之处,皆是东方式的妩媚与温婉。
▲
杭穉英,我国最早的商业美术家之一,设计的商品包装、月份牌等多以旗袍美女为素材,这是一幅西湖泛舟图,确实不错。
❷ 谁是你心中的旗袍女神,像《花样年华》里张曼玉那种
旗袍是我国特有的民族服饰,是中华女性经过几十年的精心设计改造,,最能够体现东方女性的的一种服饰,旗袍始于民国时期是当时上层女性的标准服饰,无论是出席哪些盛大的场合,方式女子都会愿意以旗袍我着装,其中更是不乏一些旗袍大家!
旗袍,风韵犹存,就像一首婉转的小诗。当这个历经百年风雨的花朵,在时光隧道盛开时,侵染着数代人的心血,带着久远的唯美气息,承载着厚重的百年服饰文化,缓缓而来行至新时代!
❸ 司藤的旗袍,太美了
旗袍 ,是为数不多的
历经岁月变迁后,
流传到现代 社会 依旧
饱含生命力的传统服饰,
看似束缚的版型,
实际是自我的尝试和表达。
由景甜主演的网剧《司藤》,
将旗袍这种典雅的美,
从民国延伸到现代,
为我们带来一场旗袍盛宴。
各式各样的紧身旗袍,
勾勒出司藤的玲珑曲线,
配上一双柳叶弯眉、
一抹艳丽的红唇,
清冷中带着几分性感妖冶,
淋漓尽致地表现了
她骨子里的傲娇妩媚。
01
民国旗袍,彰显东方之美
民国的故事中,
司藤穿的旗袍就是传统款式,
发型也符合民国时的装扮。
她一出场,
穿了件白色真丝旗袍,
看似简单朴素,
行动处却落落大方,
做工考究,极为重视细节。
搭配珍珠白的小披肩,
上面还有藤纹刺绣和流苏,
穿一双同色的小皮鞋,
一步一婀娜,踏在了心上,
超级有复古名媛的感觉。
还有复古的手推波发型,
半隐半露的娇俏脸庞,
舒扬的远山眉、发梢的弧度
与旗袍勾勒的身材曲线相得益彰,
层层叠叠,含蓄却又妩媚。
同样是白色旗袍,
披上 粉色软呢连帽斗篷 ,
头发编成大麻花辫,
配上粉嫩的发饰,
呈现出一种娇弱的美感,
静坐湖边的司藤,
完全就是怀春的少女。
她的一颦一笑间,
都是那个年代的感觉,
将想象中摇曳生姿的
民国旗袍美人带进了现实,
让我们领略到旗袍的韵致,
端庄、灵动、妩媚,
展现了东方含蓄式的美。
02
现代旗袍,融合传统与现代的 时尚
在复活后的现代,
她的旗袍不只是传统款式,
而是 结合现代审美做出了改良 。
发型上也有很大改变,
从盘发变成披发,
黑长直,或波浪卷,
这些现代流行的发型,
搭配上旗袍也甚是美艳。
复活后的第一件旗袍,
用 薄荷绿 衬托她出尘的气质,
胸口手臂上的镂空设计,
加上珠绣和蕾丝的点缀,
黑发如瀑,即使不施粉黛,
也显得贵气、有风情。
最让人喜欢的,
还是那件 姜黄色旗袍 。
丝绒材质,植物纹刺绣,
裙身设计中暗藏巧思,
领口处精致的镂空拼接,
典雅时髦又不失性感。
配上司藤海藻般的长发,
以及精美的珍珠发箍,
高贵冷艳中透露着娴静之美。
司藤虽是妖精,
却不曾少了仙气。
这件 淡绿色的真丝旗袍 ,
裙身上满是藤绕蝴蝶纹样,
外搭了件淡青色的云肩纱披,
刺绣流珠更添华美,
与鬓边的蝴蝶发卡相呼应,
让人不禁赞叹仙女下凡!
这些现代的旗袍,
既保留了传统服饰的美感,
又增添了新颖的元素,
日常中穿着也不觉突兀,
尽显东方女子的温婉大方。
03
日常着装,以舒适为主
除了符合时代的特征,
司藤在不同情况下,
也会穿上合适的旗袍,
更深刻地展现人物的性格。
生活中的司藤更加柔美,
轻柔的丝绸、浅淡的颜色,
最能体现这种温和。
香槟色的绱袖旗袍,
带有蕾丝缀珠绣的藤纹,
远看素雅,近看贵气,
手执书卷坐于树下静读,
美成了一道风景。
除旗袍以外,
司藤还穿了几件 改良汉服 ,
都是 以舒适为主 ,
不过分在意形制和花纹。
在照顾瓦房时,
一身白色藤纹乔其纱内袍,
罩了件淡蓝色的真丝纱披,
轻松又舒适。
练字、看书、喝茶时,
一件刺绣 长大襟 ,
搭配丝绒镂空拼接外套,
戴上适配的发卡和珍珠耳环,
将人带入悠闲、安适的时光中。
材质柔顺、颜色素雅,
穿着简单不复杂,
同样也是日常的穿衣之法。
04
颜色深、质感重,更添气场
温柔只是司藤的保护色,
在需要展现力量与气场时,
她会穿得很霸气。
宴请七大悬师时,
她选择了 紫罗兰色 的衣服,
烂花绒旗袍、丝绒斗篷,
稳重又不失气场,
霸气中还带着点冷艳,
震慑了全场。
去黑背山山洞救秦放时,
司藤穿了 藏青色的旗袍和外裳 ,
简单搭配上金属项链,
披散的头发中,
还编了几绺小麻花辫,
成熟稳重里还有一股侠气。
之后的一套 深蓝色丝绒旗袍 ,
搭配了绣有金丝花纹的云肩,
发饰与树叶耳饰突出金属感,
更为她增添质感与气场。
较深的颜色,厚重的质感,
还有与之搭配的精致配饰,
在十足的女人味中,
彰显着沉稳气质。
整部剧从服饰到妆发,
司藤展示了真正的
“眉色如望远山,脸际常若芙蓉” 。
旗袍上的每个细节,
都能映衬出她的性格特点。
此时的旗袍已不仅仅是一种服饰,
更代表着传统文化的延续创新,
将传统的美毫无保留地演绎出来。
旗袍之美,
美在其形、色、纹,
让中国女子变得风姿卓越;
更美在于其骨和魂,
不同于时下硬邦邦的审美标准,
敢于穿旗袍的女人,
都是大方从容、自信盎然的,
是那样的鲜活灵动,
令人心生向往。
❹ 民国名媛穿着
民国服装;旗袍;文明新装
民国时期的服装是中国服装史的一个重要的时期,是中国传统服装走向衰落和蜕变的一个重要的时期。同时也是新服装孕育新生的时期。旗袍作为民国时期女性最有代表性的服装,她的产生、变化、发展都伴随着整个民国社会。
一、民国初年的旗袍
在民国初期,整个国家社会一直处在革命与动荡中,人们经历革命的洗礼为时不久,衣着观念、生活方式都处于新旧更迭的大转折时期,旗袍也正在乱世妆扮中悄然过渡。总体说来,旗袍在此时已退居到一个不太显眼的位置,不复昔日的显赫地位。此时的旗袍在廓形上变化不大,仍以清末的宽敞为其特点,领子由早期的无领或低领变化为“元宝高领”,最高时可与鼻尖齐平;袖子稍有收紧并略有缩短,至肘与手腕之间;袍身长度减短至膝与脚踝之间。旗袍线条造型仍较为平直,色调力求素雅,领、袖、襟等部位也用镶滚,但比以前简练概括得多,通常只有少许几道。绣纹也趋于简单,不复以装饰体现地位与身分,而且开始注重体现女性的曲线。
二、20年代崭露头脚
随着民国社会的不断开放,中西方交流的加强,西方大量的女装样式流入中国,许多报刊、杂志都进行大篇幅的刊载;当时留学归来的留学生也带回了许多国外的思想和服装;当时的许多女装设计师们都跟随西方模仿西方的样式设计女装。因而西方的女装大量充斥在社会上,而且这些服装样式和设计方法日益被人们接受并推崇。西方流行女装的这些特征,在旗袍上也是有所映射。
20年代中叶起,一种新的旗袍诞生。在当时的上海是公认的服饰时尚中心,其声势远远领先于全国各地并左右着中国服饰时尚的变化。上海旗袍时尚的最初,是以无袖的长马甲形式出现的,短袄外面的长马甲代替了长裙。1926年,长马甲同短袄合并,就有了民国新旗袍最初的款式。张爱玲评价道:“初兴的旗袍是严冷方正的,具有清教徒的风格。[1]”袍身宽松、廓形平直,长度在踝关下之上或大约小腿肚的地方,倒大袖。领、襟、摆等处仍喜做滚边镶饰,但繁褥之风日减,“裥干”和阔滚条被视为过时的象征。秋冬时穿的夹旗袍,倒大袖,只有一道花边装饰,已略显腰身。1924年秋,末代状元刘春霖之女刘沅颖下嫁《玉梨魂》作者徐枕亚,新娘当时穿的就是这种倒大袖旗袍[2]。1926年后,旗袍的下摆一升再升。
至20年代末,旗袍开始收腰,受欧美短裙流行潮流的影响,摆线提高至膝下,女子大大方方地露出她们秀丽的小腿。虽仍为倒大袖,但袖口变小。装饰性质的镶滚趋洁,甚至完全取消,色调也力求淡雅和谐,后体上显得十分简洁方便。1929年上海女学生穿的旗袍,摆线已到膝盖处,袍身变得合体,有的袖口装上仿西式的克夫,成为流行一时的时尚。民国初的“文明新装”也是倒大袖,20年代的旗袍一直沿用这种袖形,直至30年代才慢慢消失[3]。整个20年代,中西交流的机会增多,从欧洲进口的布匹、羽纱、呢、绒、蕾丝等纺织品,扩大了国人的着装选择,改变着人们的着装观念。人们不再那么固执地追求“做一件传三代”,从而刺激了购买欲望,推动了旗袍的流行和变革。20年代的旗袍就明显受迪考艺术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直线造型、对称的装饰品和纹样图案。
三、走向经典
三四十年代是中国革命最为壮烈,中国女性解放运动最为波澜壮阔的二十年。此时也是女性进步思想和自我意识最为活跃的年代,所以三四十年代也是中国近代女装最为灿烂繁荣的年代。而恰恰就在此时,旗袍奠定了它在女装舞台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成为中国女装典型代表。被称作Chinesedress的旗袍和加入西式风格的海派旗袍,很快地从上海风靡全国各地。让全世界家喻户晓的实际上是三十年代的旗袍。
旗袍比较适合中国女性清瘦玲珑的身材特点。加上这一时期外国的面料不断地进入中国,各大报刊杂志上都有服装专栏,还有流行的月份牌时装美女画,都推动时装的产生与流行。各大百货公司也常常举行时装表演及展览。尤其是上海,成了全国的时装中心,因为当时欧美的最新款式仅隔三、四个月就流行到上海,全国各地都以上海为样板,竞相模仿。海派旗袍便成了30年代旗袍的主流了。而且这时期,旗袍被很多中学、大学采用为校服。30年代欧美流行收腰,更能体现出女性美,这就注定旗袍会变得更修长而紧身,并有高叉。1934年就几近臀下,腰身又裁得窄,行走起来双腿隐隐可见。可见当时对女性的行为约束已经大大放松,从而符合了30年代精致玲珑、开放活泼的理想形象。
30年代旗袍的款式有两个特点:“中西合璧,变化多端”。当时爱美女性旗袍穿着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有局部西化,也有在旗袍外搭配西式外套。局部西化是指领和袖采用西式服装做法。如西式翻领、荷叶袖、开叉袖、还有下摆缀荷叶边,或缀不对称蕾丝等夸张的样子。但这仅是一些明星和贵妇的社交礼服,大多数人还是喜欢将旗袍和西式服装搭配起来穿。比如:在旗袍外穿西式外套、裘皮大衣、绒线衫、背心等,在脖子上系围巾或戴上珍珠项链显得大方而别致。当时修长而收腰的旗袍配上烫发、透明丝袜、高跟皮鞋、项链、耳环、手表、皮包,都是最时尚的装扮,女性角色的扮演得到了充分的强调。旗袍,成为中华民族别具一格的“国服”了。
四、经典的延续
旗袍走向经典的过程,可以说在30年代已基本完成,40年代是其黄金时代在时间上的延续。抗日战争硝烟燃起,大多数国民皆无心于服饰的奢侈。出于经济、便于活动等实用的功能考虑,40年代初的旗袍不复30年代衣边扫地的奢靡之风,长度缩短至小腿中部,高时到膝盖处。炎夏季节多倾向于取消袖子,领高减低,省去了种种繁琐的装饰。使其更为简便、适体,从而形成了40年代旗袍独特的风格。
改良旗袍最早出现于30年代后期,短袖旗袍上始有肩缝,起初尚无省,归拔比较多。后来逐渐有了胸省,开始时收省还不明显,以后渐渐发展到吸腰省并使用装袖,装袖在40年代中期得以推广,自此旗袍更为合身适体。据40年代初报载,衣料涨价百分之百。故而服饰装扮上力行节俭,倡导“旧衣运动”,普遍兴起国货运动,使旗袍在面料的使用上也颇具特色。当时颇有影响的《申报》元旦新春例发“衣食住行”计划:“在这国难深重的今日,正应节约救难,提倡穿旧衣运动,衣服新旧无关宏旨,但求有新思想。新脑筋就好了……4]”;只要求其适体、经济,万一要做新的,就采用纯粹的土布。因此土布成为旗袍常见的用料就不足为奇了。抗战初期的上海还一度流行用国产白棉布或毛蓝布(又称爱国布)做成的旗袍。此时的旗袍虽然装饰极为简单,用料也十分平常,但仍不失为日常服装的主流。40年代中期的旗袍还引进了两种西式配件——垫肩与拉链。把传统的盘香纽、直角纽换成拉链,也成为当时的时尚之一。礼服旗袍稍长一些,装饰更为考究,校服则以朴素、淡雅为尚;工厂女工夏季风行穿一种简便型的旗袍:略似面粉袋上挖个圆孔——无袖无领或低领,不收身、小开衩,长度在膝盖上下,内穿一条短裤,以图凉快,劳动轻便。
五、旗袍退位
在解放战争结束后,新中国成立,人们似乎沉浸在了革命的浪潮中;人们的热情似乎完全转到了革命和劳动中,旗袍所代表的舒适、悠闲似乎已经失去了生存的空间。更多的代表劳动女性,适合劳动女性,能展现新时代和革命的女性服装成为了主流;旗袍悄悄的退隐到了一个历史的角落里,至此民国时期的旗袍到此结束。
图片参考:
(1)最初的旗袍
(2)20年代末期,南洋兄弟烟草广告。署名之光(谢之光)。发式袖端仍带20年代余韵,整件旗袍的风格已开30年代的先河。
(3)1938年的海外旗袍,高领而低摆,开衩至膝,袍身紧窄修长且无袖,更显穿着者的婀娜身段,两道滚边十分细巧精制。
(4)受欧美影响,30年代中期流行“透、露、瘦”。透明的丝织品用来做旗袍了,开衩高至臀下。
(5)30年代末40年代初流行的旗袍,阴丹士林蓝布面料作礼服在月份牌画中处理得更像丝绸旗袍,袖短呈臂,窄身修腰。
❺ 民国百岁名媛严幼韵,112岁穿旗袍配高跟鞋,惊艳了整个上海滩
她是上海滩的传奇,民国时期的百岁名媛严幼韵。在112岁的高龄,她依然身着旗袍,脚踩高跟鞋,以其独特的魅力惊艳了整个上海滩。
在那个年代,她以其标志性的卷发,身着精心定制的紫色旗袍裙,脚踩高跟鞋,佩戴着珍珠首饰,在洛克菲勒中心顶层的彩虹厅发表了人生的第一次演讲。那一年,正是她的100岁生日。
严幼韵,1905年出生于天津,1925年进入沪江大学学习,1927年转入复旦大学读商科,成为复旦大学的第一批女生。她天生丽质,父亲是绸布庄老板,家境优越,她的穿着总是时尚而讲究。大学第一天,她驾驶着车牌号为“84号”的轿车来到学校,身穿定制的旗袍,被男生们戏称为“英语的84”,上海话中的“爱的花”。
在复旦大学,她因其美貌和出生名门而成为风云人物,被称为“84号小姐”。尽管出身名门,她在一个文化氛围浓厚的大家族中长大,接受中西教育,但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特别的喜爱,尤其是旧上海的旗袍。
1929年,严幼韵与杨光泩在上海大华饭店举行了盛大的婚礼,吸引了上千人观礼,轰动了整个上海滩。婚礼上,她身穿白色婚纱,头纱拖地,融合了传统中式礼服的元素,引领了当时的婚纱潮流。
婚后,严幼韵随丈夫前往欧洲工作,她依然钟爱旗袍,无论是公共场合还是私下,她都穿着精致的旗袍,搭配高跟鞋,展现了东方女子的温婉大方。
1942年,严幼韵失去了丈夫杨光泩。面对突如其来的打击,她并未被击垮,而是保持着坚定乐观的态度,自力更生,种菜、做鞋、养鸡、养鸭、养猪,甚至学会了做酱油和肥皂。
1958年,严幼韵与“民国第一外交家”顾维钧结婚,她对待生活非常认真,总是向前看,无论顺境还是逆境,都保持乐观。
即使年过百岁,严幼韵对美的追求从未停止,她依然精致如初。每天起床后,她会为自己画上精致的妆容,穿上最喜欢的旗袍,根据不同的旗袍搭配不同风格的香水和高跟鞋,过着充满自己喜欢的生活,看书、看电影、读报、跳舞、搓麻将烤蛋糕,尽情享受一切。
2015年9月,在110岁生日派对上,她身穿红色蕾丝旗袍裙,依然坚持化妆,脚踩黑色高跟鞋,神采奕奕地跳起交谊舞。
严幼韵的一生几乎都穿着中国旗袍,她认为旗袍不仅是个人形象的代表,更是生活品质的象征。她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为生命本身而活,才能活出生命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