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60.70.80.90年代服装变化
1、60年代和70年代,国人的服装色彩与款式十分单调,大家都是千篇一律的绿军装、灰色中山装、蓝色解放装,被形容为“蓝色的海洋”。
(1)八十年代孩子穿的校服扩展阅读:
改革开放之初,因为当时物资紧缺,商品供应匮乏。这种服饰上的统一,也倒映着当时的社会文化。当时的社会,集体主义与艰苦奋斗氛围浓重,强调牺牲个人利益为集体服务。因此,那种标榜个性、明媚艳丽的服饰,在那个时代并不为社会主流思想所认可。
时间来到90年代,时尚风潮一夜吹起。年轻人纷纷以追求“个性”为自己的服饰指导原则。不仅服装上有了更多“奇怪”的选择,染发、耳钉、文身等配饰亚文化也开始兴起。人们对时尚的追求越来越个性化,不再随波逐流。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达,网络购物的便利,各种自主搭配、私人定制的服装悄然兴起。彼此不同的风格之间,也能做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这是因为,更加发达的经济让人们拥有更多的消费选择,更为分散的互联网信息环境,让人们培养出更加独立的审美旨趣。在互相碰撞中,不同声音之间也逐渐学会了尊重和包容。
2. 什么老相册有九十年代初中生穿校服的图片
你好,一般这类相片会出现在,图书馆,老学校的展览馆,还有报社
3. 80年代90年代00年代,你最喜欢几零后的校服
80年代,90年代,00年后,现在的校服越来越漂亮了,应该是00后的校服,最好看
4. 中国建国时儿童的衣着
1.新中国刚成立时,人们的服装上还保留着民国时期的样式。城市市民一般穿侧面开襟扣扣的长袍,妇女穿旗袍。农村男子一般穿中式的对襟短衣、长裤,妇女穿左边开襟的短衫、长裤,有的还穿一条长裙。当时人们做衣的面料多是机织的“洋布”、粗棉布、麻布。此外还时行西装和中山装。晚年的孙中山经常穿的服装在长袍马褂与西装革履中间显得格外突出,人们把这种服装称作中山装,并把它的款式与孙中山的革命信仰和原则联系在一起,比如四个口袋象征国之四维,即礼、义、廉、耻;袖子上的三颗纽扣则代表民族、民权和民生三民主义,中山装成为国民革命的象征,实际上国民党早已叛变革命。
新中国成立后,穿衣打扮与革命紧紧的联系在一起。西装和旗袍被看作资产阶级情调,它们在人们的生活中逐渐消失了将近20年。中山装和列宁装成为人民的普遍选择。开国大典时,新中国的领导人第一次在天安门城楼上集体亮相,毛泽东和他身边的领导人穿中山装的形象更是引起世界瞩目。男性穿中山装,显得庄重、精神。中山装十分正统,上衣的纽扣很多,四个口袋也都平平整整,但样式过于呆板,缺乏创新。后来演变成经过一定改进的人民装。也就是从那时起,一种来自苏联的双排扣制服——“列宁装”,在参加工作的女性中流行起来。它因列宁在十月革命前后常穿而得名,样式为西装开领,双排扣,各有三个纽扣,腰中束一根布带。这款服装后来竟成了无数中国女性最崇尚、青睐的“时装”,其中,革命女干部几乎是人人必穿列宁装,以显示其革命。
250年代的人们崇尚劳动最光荣,朴素是时尚。年轻姑娘们曾一度爱上了男式背带工装裤和格子衬衣。1956年,三大改造开始轰轰烈烈的进行,人们的生活一天天好起来的时候,流行的色彩也从蓝色、灰色变得丰富多彩了。从苏联传入的连衣裙“布拉吉”成为最受欢迎的服装。布拉吉裙在中国的流行,得归功于一位苏联的领导人。这位领导人来中国访问时,提出中国的服装不符合社会主义大国形象,“女性应该人人穿花衣,以体现社会主义欣欣向荣的面貌”。于是,色彩鲜艳的布拉吉裙成了各大中城市最亮丽的风景。
在讲求勤俭的年代,美丽的服装大多是家庭制作而来。巧手的姑娘和母亲们按照画报上的服装裁剪式样,自己动手,使军装变得合身,棉布衬衣变得漂亮。而此时的中山装成为中国最庄重也最为普通的服装,那时拥有一套毛料中山装是令人羡慕的事情,而在中山装的右上口袋插上一支甚至两支钢笔,则是有知识、有文化的表现。后来,有人根据中山装的特点,设计出了款式更简洁、明快的“人民装”、“青年装”和“学生装”。还有一种稍加改进的中山装,就是将领口开大,翻领也由小变大,很受人们的欢迎。当时,共和国的领袖毛泽东就特别喜欢穿这一款式的中山装。以后,国外有人便将这一款式的中山装称作“毛式中山装”。从那时开始,中山装的流行持续了近30年的时间。
60年代初期,是新中国历史上最艰苦的时期,由于三年自然灾害,1959年到1960年棉花大幅减产,棉布定量为每人21尺。人们买服装、棉布和日用纺织品都要凭布票,为了尽可能地节约,购买服装的标准是耐磨和耐赃,灰、黑、蓝色成为街头流行色,千篇一样、季节不分、男女不分的服装样式也更通行了。一位漫画家曾经形象地描绘出“人人一身蓝”的情景。
“文化大革命”时,拥有一套军装是那个年代无数年轻人的理想。青少年喜欢穿一身草绿色的军装,头戴草绿色军帽,肩挎草绿色书包。这一身在当时来说可算是很奢侈、很有派头的了。当然,艰苦朴素还是那时最主流的时尚。为了表现自己的艰苦朴素,有人甚至将新买的衣服在水中做旧,或者在并未被损坏的衣服上打上几个补丁。这种今人看来相当可笑的行为,但在文革十年中盛行一时。当时的顺口溜是这样说的: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还有一首歌,也同样飘荡在建国初期的大街小巷:勤俭是咱的好传统呀,社会主义建设离不了,离不了……
但是,即使在色彩单一的年代,人们的爱美之心也依然会流露出来,一位摄影师把这种流露称之为“挡不住的春光”,这种自然而然传递出的美的追求,是一个时代留在人们脑海中深深的印记。
3改革开放以来,服装的花色、款式更加多样化,面料、质地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1980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三个年头。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穿着越来越丰富,色彩也从单一的蓝色灰色变得五颜六色。当时上映的国产故事片《庐山恋》成为年轻人喜爱的影片。久违了的爱情故事,加上片中女主角新颖的时装,都令人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她在影片中换了多少套衣服,成为当时年轻人讨论的热门话题。这一时期,戴太阳镜、留长头发、穿喇叭裤、蝙蝠衫成为时尚,很多人看不习惯,但年轻人却从中找到个性和自我的感觉。
1981年成立的中国大陆的第一支时装模特队成立,尽管当时只以“服装广告艺术表演班”的名义招生,但令举办者感到意外的是前来报名的人数是预计的四倍。三年后,这支表演队出访欧洲,引起了轰动。西方舆论惊呼:“毛泽东的孩子们穿起了时装!”来自中国的时装旋风,带给世界一个开放的新形象。
1984年,中国女排的姑娘们在美国洛杉机奥运会上实现“三连冠”的时候,北京流行起了运动装。色彩鲜艳的运动装成为爱美的人们首选服装。人们几乎随时随地地穿着运动服,甚至还成为了学生的校服和工人的厂服。
90年代,人们的生活向小康过渡,思想观念更为开放。人们的服饰在急速变化,穿衣打扮讲求个性和多变,很难用一种款式或色彩来概括时尚潮流,强调个性、不追逐流行本身也成为一种时尚。
从服装的变化上,我们看出了时代的进步和人们内心观念的转变。服饰的变化是以经济的发展为前提的,同时也反映了人们的思想观念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从以往的“从众”心理到“追求个性”。服饰的变化是人们生活质量提高的一个表现。
5. 为什么八十年代中学男生竟然穿短裤的比例竟然高到了90%以上这比例实在太高了
八十年代的初中生,那是70年代的人,就是六几年生的,那个时候群众普遍还没有对时尚的敏感,衣服讲得是舒服、便清洗方便。所以短裤对那个时候的人来说是很好的选择。而且那个年代对时尚的追求就是大部分人穿什么,什么就是时尚。既然比例高,那么不穿短裤的人就会有种与时代脱节、不合群的感觉。烫发、宽肩、小脚裤在90年代不是也很流行么,道理一样啊。
现在的女生不但要看服装的款式,还要看自己的体型。应试教育让学生从早到晚在书桌前,体型都是上窄下宽,大部分女生都有腿粗的烦恼,自然不会把腿露出来。
为什么要把现在的女生和从前的男生比呢?穿短裤和害羞有什么关系。女生可以穿裙子啊,男生又不可以,所以男生只能穿短裤。
女生不穿短裤的理由有很多的。穿短裤的话,要涂防晒霜吧,要除腿毛吧,大腿粗小腿粗都不行,穿了显腿短不行。
男生要涂防晒吗,要除腿毛吗,会嫌弃自己腿粗吗,会嫌弃自己腿不修长吗。
而且,在女生纠结裙子长短的时候,短裤???
短裤这种玩意是当代女生冬天穿的
6. 八十年代究竟是什么学校的学生要天天穿校服
基本上都 要吧,不太清楚
7. 七八十年代的孩子都穿什么样的衣服
冬天是用的确卡布料或呢龙布料做的西装或者喇叭裤,夏天是用的确良布料开丝米布料做的青果颔上衣(青果颔上衣是女孩子穿的)或喇叭裤。那时候最流行这两种布料。
8. 八十年代的校服是怎样的
冬装运动服=太空服夏装运动服=志愿者服秋天的礼服=打工服,工作服西装。丑到无语夏装裙子带你回到八十年代惠州卫校的校服是五十年来从未改变过的 还行
9. 80年代的校服和90年代的校服你更喜欢哪一个年代的校服
80年代的校服和90年代的校服都有属于各自的风格。相对而言,90年代的校服是更加的好看。
10. 20世纪80年代的孩子一年换多少次新衣
无论是在哪一个年代,每个人都希望春节能过得热闹又喜庆。时光飞逝,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年货上的花销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年味是中国人复杂感情的融合与交织,略显琐碎的仪式里传递着脉脉温情。买年货可以说是超越消费行为的一种精神运动
除夕之夜,一家人围坐在年夜饭的餐桌前,常常会回忆起往年的春节,或许有的人会想起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一双白边布鞋和军绿衣裤;或许有的人会想起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攥着副食本排队买带鱼的情景;或许有的人会想起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摆满鸡鸭鱼肉虾的年夜饭餐桌,甚至还会有人想起买了彩电的那个春节,揣上手机的那个春节,搬进新居的那个春节和买了汽车的那个春节……
20世纪60、70年凭票购物的年代
那时候买啥都得凭票,过年也不例外,那时人们最开心的事就是年三十排队买回家一个大猪头,大约有10斤左右,够当时一家六口人吃好几天的。一般人家除了买个猪头,还会买一两斤的小碎肉,即使是碎肉,也得去合作社排半天队才能买到。
那时候置办年货算是一年当中普通家庭最大的一笔开销。到了70年代末期,对肉开始挑剔了,开始买一块多钱一斤的五花肉、精瘦肉。
年货费用:10斤猪头1个,约6元;猪碎肉2斤,约1.2元;青菜数斤,约10元;糖2斤,1元;瓜子2斤,约1元;4套新衣服,4元;鞭炮2挂,约1元;散酒2斤,1.2元;烟1条,1.4元;合计:26.8元。
20世纪80年代
20世纪80年代的时候物质开始丰富起来,鱼和肉都可以比较方便地购买了。单位也会分一些肉、瓜子、水果之类的。每年过年的时候都会为家人置办一套新衣服,给孩子买些水果糖,送礼一般送烟酒、点心和水果。那时候花500元左右就可以过个好年。
进入80年代中期,中国的物资丰富了,人们手里有了一些钱,吃饭、穿衣不再犯愁。除夕时十几口子人围坐在大圆桌前吃年夜饭,桌上摆得满满当当,特别热闹。过年的时候有鸡鸭鱼肉吃了,而且给家里的每个成员都置办新衣服,小孩子还有压岁钱,一般给10元、20元,多的也就50元,大年三十的晚上还有烟花放……那时候过年的礼物还是很传统,也就是糖、饼干、水果之类。
自从有了春节联欢晚会,每到过年看春晚是全家人最期待的时刻,那会儿,节前"抢购"彩电可称得上是80年代一景儿。
此外,那个时候过年求吉利图喜庆,贴春联,大拜年,都有新特色。一个倒贴在单元门上的大大的"福"字将人们对未来美好的憧憬表露无遗。与此同时,作为礼品,风行一时的暖瓶、脸盆、枕巾、台布,到80年代问津者日少,年礼的文化味渐浓,明信片、贺年片、挂历流行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