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楼兰古城消失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分别是什么
据郦道元《水经注》记载,东汉以后,由于当时塔里木河中游的注滨河改道,导致楼兰严重缺水。敦煌的索勒率兵1000人来到楼兰,又召集鄯善、焉耆、龟兹三国兵士3000人,不分昼夜横断注滨河,引水进入楼兰,缓解了楼兰缺水困境。但在此之后,尽管楼兰人为疏浚河道作出了最大限度的努力,最终还是因断水而废弃。1878年,俄国探险家普尔热瓦尔斯基考察了罗布泊,发现中国地图上标出的罗布泊的位置是错误的,它不是在库鲁克塔格山南麓,而是在阿尔金山山麓。当年普尔热瓦尔斯基曾洗过澡的罗布泊湖水涟漪,野鸟成群,而今却成了一片荒漠、盐泽。也就是说,罗布泊是个移动性的湖泊,它实际的位置在地图位置以南2度纬度的地方。 普尔热瓦尔斯基部分解开了这个谜。1979年和1980年,新疆科学工作者对它进行了几次详细考察,终于揭开了这个被风沙湮没1600多年的“沙中庞贝”之谜,使人看到了它的本来面目—— 楼兰古城的确切地理位置在东经89度55分22秒,北纬40度29分55秒。它占地面积为10万8千多平方米。城东、城西残留的城墙,高约4米,宽约8米。城墙用黄土夯筑;居民区院墙,是将芦苇扎成束或把柳条编织起来,抹上的粘土。全是木造房屋,胡杨木的柱子,房屋的门、窗仍清晰可辩;城中心有唯一的土建筑,墙厚1.1米,残高2米,坐北朝南,似为古楼兰统治者的住所;城东的土丘原是居民们拜佛的佛塔。 罗布泊怎会游移呢?科学家们认为,除了地壳活动的因素外,最大的原因是河床中堆积了大量的泥沙而造成的。塔里木河和孔雀河中的泥沙汇聚在罗布泊的河口,日久月长,泥沙越积越多,淤塞了河道,塔里木河和孔雀河便另觅新道,流向低洼处,形成新湖。而旧湖在炎热的气候中,逐渐蒸发,成为沙漠,水是楼兰城的万物生命之源。罗布泊湖水的北移,使楼兰城水源枯渴,树木枯死,市民皆弃城出走,留下死城一座,在肆虐的沙漠风暴中,楼兰终于被沙丘湮没了。
说法一:楼兰消失于战争。公元五世纪后,楼兰王国开始衰弱,北方强国入侵,楼兰城破,后被遗弃。 说法二:楼兰衰败于干旱、缺水,生态恶化,上游河水被截断后改道,人们不得不离开楼兰。楼兰曾颁布过迄今为止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环境保护法律。 说法三: 楼兰的消失与罗布泊的南北游移有关。 斯文·赫定认为,罗布泊南北游移的周期是1500年左右。3000多年前有一支欧洲人种部落生活在楼兰地区,1500多年前楼兰再次进入繁荣时代,这都和罗布泊游移有直接关系。 说法四:楼兰消失与丝绸之路北道的开辟有关。经过哈密(伊吾)、吐鲁番的丝绸之路北道开通后,经过楼兰的丝绸之路沙漠古道被废弃,楼兰也随之失去了往日的光辉。 说法五:楼兰被瘟疫疾病毁灭。一场从外地传来的瘟疫,夺去了楼兰城内十之八九居民的生命,侥幸存活的人纷纷逃离楼兰,远避他乡。 说法六:楼兰被生物入侵打败。一种从两河流域传入的蝼蛄昆虫,在楼兰没有天敌,生活在土中,能以楼兰地区的白膏泥土为生,成群结队地进入居民屋中,人们无法消灭它们,只得弃城而去。
楼兰的消失跟人们破坏大自然的生态平衡也有关系。楼兰地处丝绸之路的要冲,汉、匈奴及其他游牧国家,经常在楼兰国土上挑起战争;为了本国的利益过度垦种,使水利设施、良好的植物受到严重破坏:“公元三世纪后,流入罗布泊的塔里木河下游河床被风沙淤塞,在今尉犁东南改道南流,”致使楼兰“城郭岿然,人烟断绝”、“国久空旷,城皆荒芜。”
你可以去看一下网络。
㈡ 楼兰到底是个什么地方,为什么很多古诗词都会提及它呢
楼兰到底是个什么地方,为什么很多古诗词都会提及它呢?楼兰古城、茶马古道是古老而神秘的文明遗迹。 楼兰古国是中国西部的古代小国,有着辉煌的历史,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民族。 公元448年楼兰国被北魏灭亡消失在历史中,楼兰国前后共经历了600多年的历史。 楼兰已成为历史,但楼兰文化的生命从此没有结束,在唐朝诗人的笔下获得了新生。
楼兰在唐诗中是一个特殊的形象,一方面代表着汉代中国西部具有神秘主义色彩的小国,另一方面代表着唐代诗人想开始工作的豪爽和决心。 唐代边塞诗是震撼人心的文学,所有诗人都充满热情,对世事充满热情,他们都是行动派,随时准备冲锋陷阵。
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拿下楼兰。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之六》 )、诗人想大力赞美一夜楼兰战士的勇敢,展现出超越古人功绩的野心“将腰下之剑,直断楼兰”。 “阳鸟在南方飞夜路,阴山北地冷。 汉家征戎客,年龄在楼兰。 “”诗人看到了严寒地区现实的残酷和戍边生活的艰辛。 这些都是盛唐诗人用自己广阔的视野权衡战争的价值,并在此基础上多方面、多方面地全面评价战争。
㈢ 楼兰文明为何一夜破灭
对于楼兰一夜之间消亡的说法一共有四种,其中战争、资源紧缺是人们了解到的比较多的原因,而物种入侵与瘟疫这两种说法了解的人就比较少。
楼兰因何灭亡这个问题是很难得到具体答案的,我们不是当时的历经者,很多事情无从考证只能通过猜测去得出我们想要的答案,留给后人去通过这些猜测找到正确的答案。
㈣ 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 这是什么意思
“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的意思是:将军的臂膊上绑缚着胡瓶,骑着紫薄汗马,英姿飒爽;碎叶城西一轮秋月高高的悬挂天空中。
【出处】《从军行七首·其六》—唐·王昌龄
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
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译文】将军臂膊上绑缚着胡瓶,骑着紫薄汗马,英姿飒爽;碎叶城西的天空中高高地悬挂着一轮秋月。边境传来紧急军情,皇上星夜传诏将军,赐予尚方宝剑令其领兵杀敌;将军辞京奔赴前线,很快就大获全胜。
(4)一夜楼兰是什么校服扩展阅读
1、《从军行七首》创作背景
盛唐时期,国力强盛,君主锐意进取、卫边拓土,人们渴望在这个时代崭露头角、有所作为。武将把一腔热血洒向沙场建功立业,诗人则为伟大的时代精神所感染,用他沉雄悲壮的豪情、谱写了一曲曲雄浑磅礴、瑰丽壮美的诗篇。《从军行七首》就是盛唐诗人王昌龄采用乐府旧题写的此类边塞诗。
2、《从军行七首·其六》诗词鉴赏
这首诗主要描写一位将军将要奔赴边关,急切杀敌立功的心情。诗的第一句,写这位将军的战斗装备和勇武英姿,一身戎装的将军的剪影,威风凛凛,一位勇武的将军形象就被传神地勾勒了出来。
次句转写边塞之景,意在营造和烘托气氛,暗示将军之心时时想着边塞的安危,时时准备奔赴边塞,保境安民。诗的后两句,豪气生发,尤显英雄本色,既写出了部队攻城拔寨的神速,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对唐朝强大国势和军力的一种自信和自豪心理。
《从军行七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组诗作品。全组诗意境苍凉,慷慨激昂,充分显示出盛唐气象。第一首诗刻画了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情景;第二首诗描写征戍者在军中听乐观舞所引起的边愁;第三首诗描写古战场的荒凉景象,写将军上表请求归葬战死将士骸骨,表现将帅对士卒的爱护之情。
第四首诗表现战士们为保卫祖国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第五首诗描写奔赴前线的戍边将士听到前方部队首战告捷的消息时的欣喜心情,反映了唐军强大的战斗力;第六首诗描写将军欲奔赴边关杀敌立功的急切心情;第七首诗主要描写山峦叠嶂、烽火遍布的边塞景观。
㈤ 两千多年前,位于沙漠之中的楼兰能盛极一时的主要自然原因是什么
最重要的是地理位置:为丝绸之路必经之地,现只剩遗迹,地处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县北境,罗布泊的西北角、孔雀河道南岸的7公里处。很明显的战略要点
此地自古生态环境就恶劣,处于高原,还是雅丹地貌。还好有水源,而且是冰雪融水,深处内陆,降水就别想了,就算有,那也是少的可怜。商业交流,带来了人气。就这些也成就了楼兰的繁华,使它成为了重要的中转站和补给点。
但是有个词叫盛极必衰。有句话叫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它还处于多个文明的交界处,呵呵···战争的爆发是很正常的事情,战争的跟屁虫:瘟疫。它的到来,也没什么奇怪的。
最终丝绸之路的路线的修改也就成为必然,再者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加剧我楼兰的衰败。
㈥ 天策一夜楼兰去哪里收集
27级应该做完门派任务了,可以去洛阳做任务到30级然后去洛道。
如果不是新区的话做任务能组队的人肯定比较少。